佛弟子文库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

青龙寺翻经讲论沙门良贲奉 诏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

青龙寺翻经讲论沙门良贲奉 诏述

护国品第五

解曰。大文第二后之三品明其外护。初护国品正陈外护。不思议品表殊胜德。后奉持品彰奉持人除诸灾难。先明外护王等廼诚示法令遵。现难思力依持具德。内洁外清。由是故有后之三品。辩来意者。依本记云国土有二。一世间。二乘凡夫土。二出世间。信至十地土。贼有二种。一外劫盗贼。二内烦恼贼。护有二种。一谓鬼神二谓智慧。内外悉是佛菩萨护。已明内护。此明外护。遂诸王愿有此品故。释品名者。上释总名。即此别号。恩惠曰仁。自在曰王。覆摄为护。率土为国。具如上解。明护义者略以四门。一能护人者。若佛菩萨摄生如子。为不请友如母之慈。维摩经云。如菩萨者。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又诸菩萨现种种身。随念而应。如观音等。即其护也。又诸王仁惠慈育为心。大臣百察奉法陈令。亦其护也。若尔自护何待于经。世出世间此为异故。二所护法者。谓此般若及余诸经更无有法过于般若波罗蜜多者。信受读诵依教修行。天龙潜护尚得成佛。况乎七难岂不灭哉。若王法者。文武之道赏罚两权进善黜恶。斯为化本。故金光明经第八偈云。国人造恶业。王舍不禁制。斯非顺正理。治摈当如法。若见恶不遮。非法便滋长。遂令王国内姦诉日增多。被他怨敌侵。破坏其国土。由国正令亦护法也。三能护心者。佛无缘慈菩萨之悲。应念如响。不言而悉。即护心也。若诸王臣常以正直。无贪嗔痴。依文奉法。亦护心也。故正理云。由彼时人不平等贪。天龙忿责不降甘雨。故遭饥馑。又彼时人不平等心。非人吐毒。疾疫难救。又彼时人不平等贪嗔毒增上故。有刀兵互相残害。由贪嗔痴积之于内。三灾七耀灾变于外。内心不平欲求外护。煎水求氷不亦难矣。由无贪等从化如流。即是经中外护之意。四所护事者。严饰道场听受持读。孝养恭敬王臣正治。如下具明。至文当悉释经文者。文分三段。一正明护国。二引昔护国。三闻法获益。初明护国于中分二。初明护国法。后明除灾难。初护国法文分为三。一明护国法。二严饰道场。三明其说听。初护国法文复分三。且初第一标陈护国。其义者何。

经。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等诸大国王谛听谛听我为汝等说护国法。

解曰。答先所愿。若不谛听闻已忘失。故令审也。从此第二明护国时。其义者何。

经。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

解曰。一切国土者十六国也。对诸王等言一切故。又不唯尔于赡部洲大小国土。随教所被即一切也。若以教被言一切者。即人三洲但有至教所及之处亦一切也。天宫龙宫至教所及亦一切也。设尔无宍慈无限故。彼同闻众教必被故。若现若当教所被处皆一切故。不尔巨唐岂不护矣。若欲乱时者标护时也。国境清平已明常护。若有灾难标求护时。有诸灾难者。灾谓三灾。如前所引正理论说。刀兵疾疫饥馑之灾。彼小三灾在中劫末。灾之前相相似亦灾。难谓七难。下当明也。贼来破坏者申难相也。从此第三明受持经。其义者何。

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令诸王等亲自受持若读若诵。三法行也。若常持读难必不生。若有难生诫持读者。如涅槃经第二十云。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故劝受持以除难矣。从此第二严饰道场。于中分三。且初第一严饰道场。

经。严饰道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师子座请百法师解说。

解曰。初句总标。次如文悉。令此经中不别言处。如金光明第六护国品说。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于未来世若有人王。为护自身后妃王子。于自国土令无怨敌及诸忧恼灾厄事者。世尊如是人王不应放逸命心散乱。先当庄严最上宫室王所爱重。显弊之处香水洒地。散众名花。安置师子殊胜法座。以诸珍宝而为挍饰。乃至下云。时彼人王应着纯净鲜洁之衣。种种璎珞以为严饰。自持白盖及以香花备整军仪盛陈音乐。步出城阙近彼法师。运想虔恭为吉祥事。以彼准此义乃具故。从此第二香花供养。

经。于诸座前然种种灯烧种种香散诸杂花广大供养。

解曰。一一座前广严饰故。从此第三百一供事。

经。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房舍床座一切供事。

解曰。一一供事表其敬也。从此第三明其说听。于中分三。且初第一二时解说。

经。每日二时讲读此经。

解曰。如文悉也。从此第二王臣听受。

经。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受读诵。

解曰。国王大臣上行下化。四众听受悉皆迁善。即自护也。又金光明云。其王尔时当净澡浴。以香涂身着新净衣。坐小卑座不生高举。舍自在位离诸憍慢。端心正念听是经王。于法师所起大师想。以彼准此明其敬也。从此第三如说修行。

经。如法修行灾难即灭。

解曰。如法修行者。依前理事应如说行。服药患除理必然故。观其即事以略言者。去每四月内译经毕。我后至道持读听闻。洎夫九月出经百座。秋霖澄霁卿云满空。自卯及申倐乎万变。军容相国爰与百察。士马溢郭倾城纵观。或礼或跃零涕如雨。其月二日恩勅曰。师久植智牙。高悬心镜。开法王之秘藏演金口之玄言。三际流传四生蒙赖。而道符真圣理契天人。宿雨[扠-、]阴祥云流彩。感通之力朝野同欢。有媿宣扬用增诚敬也。其月下旬西戎北狄蚁聚王畿。无劳强师蕃丑[马*炎]溃。若非明主至信大臣尽节。上行下化雷动云行。道俗精诚。熟能兴于此。善法堂号岂虚也哉。惭不能文幸而述矣。从此第二明除灾难。于中分二。初明除灾难后明称所求。初除灾难文分为二。一明诸灾难二明灾难灭。初明灾难文分为三。一明鬼神护。二明其丧亡。三列诸灾难。且初第一明鬼神护。

经。大王诸国土中有无量鬼神一一复有无量眷属若闻是经护汝国土。

解曰。明诸国中鬼神无量各有眷属闻经护国。此经文总无别名也。如金光明第八说。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并与二十八部药叉诸神白言。世尊若现在世及未来世所在宣扬布流之处。若于城邑聚落山泽空林或王宫殿或僧住处。我与诸神俱诣其所。各自隐形随处拥护彼说法师。令离衰恼常受安乐。乃至下云。言词辩了具足庄严。亦令精气从毛孔入。身力充足威光勇健。难思智光皆得成就。及听法者若男若女受持供养。我当摄受令无灾横。乃至常遇诸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如彼悉矣。从此第二明其丧亡。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其丧亡。

经。若国欲乱鬼神无乱鬼神乱故即万人乱当有贼起百姓丧亡。

解曰。由鬼神乱次万人乱。百姓丧亡庶人弊也。从此第二王臣乖争。

经。国王太子王子百官互相是非。

解曰。上不和也。从此第三明诸灾难。

经。天地变怪日月众星失时失度大火大水及大风等。

解曰。天地变怪者。天众象变地有妖怪。此总明也。言日月者如下经中。即初难也。言众星者第二难也。失时失度者即上二难失时度也。言大火者第三难也。言大水者第四难也。言大风者第五难也。所言等者等披六七。六者亢阳七者贼来。至下悉矣。何故有是鬼神先乱百姓丧亡王臣不和七难俱起。如下经云。由赡部洲大小国邑一切人民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沙门婆罗门。国王大臣不行正法。由是诸恶有是难兴。此即难因。至下当悉。从此第二明灾难灭。

经。是诸难起皆应受持讲说此般若波罗密多。

解曰。是诸难起者。一一难起皆须讲读如说修行。即良药矣。从此第二明称所求。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称所求。

经。若于是经受持读诵一切所求官位富饶男女慧解行来随意人天果报皆得满足。

解曰。一切所求者此总标也。此中有七。一求官位得荣位故。二求富饶得福利故。三求男女即皆得故。四求慧解得世出世胜知见故。五行来者求往来也。二足四足皆安隐故。六人中果报。七天中果报。此上皆由受持读诵经之威力所愿满足。如宝云经云。譬如药树名曰善见。若有众生得其根茎枝叶花菓。或见色嗅香甞味得触。于此十中随其所得病皆除愈。是故于经十法行中。随其持读世出世间愿皆满故。从此第二厄难解脱。

经。疾疫厄难即得除愈杻械枷鏁捡系其身皆得解脱。

解曰。上之两句明厄难除。下之三句系者得脱。从此第三明诸罪灭。

经。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毁诸戒无量咎过悉得消灭。

解曰。破四重戒者淫盗杀妄性重戒也。作五逆罪者。如俱舍论第十八说。所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然此五中四身一语。并彼同类。彼广明故。及毁诸戒者。所谓残等诸戒也。别解脱戒各有交因。律仪有八。实体唯四。依缘具阙。义如常解。然其体者。有宗无表色。成实不相应。今大乘宗依思愿种假立为体。不随心戒四心三性皆得现前。舍缘别者。有宗五缘。如俱舍论第十五颂云。舍别解词伏。由故舍命终及二形俱生断善根夜尽。经部加犯重。法密加法灭。舍缘别故。瑜伽五十三舍有五缘也。舍学处故。犯根本罪故。二形生故。善根断故。舍同分故。舍苾刍律仪。若正法毁坏正法隐没。虽无新受。旧不舍故得戒未舍。身有律仪遇缘毁犯名毁诸戒。无别悔缘定堕地狱。如常分别。若悔缘者。依大乘教。如造像经说。由造经像。三恶道业略受速出而不受苦。如箭射林不住而遇。又观无量寿云。有五逆者亦生西方。又涅槃二十云。阿阇世王发菩提心不入地狱。广赞发菩提心如彼文也。又大方等陀罗尼经第一云。若犯菩萨二十四戒。若犯比丘等一一诸戒。一心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今此经云。无量过咎悉得消灭者。即由闻经受持读诵罪皆灭矣。从此第二引昔护国于中分二。初引昔护国后结劝受持。初引昔中文分为三。一明昔天王。二明昔人王。三例指诸王。初天王中文复分三。且初第一标顶生王。

经。大王往昔过去释提桓因为顶生王领四军众来上天宫欲灭帝释。

解曰。领四军众者。象马车步为四军也。此因缘者。如贤愚经顶生王品及涅槃经第十二说。从此第二帝释奉法。

经。时彼天主即依过去诸佛教法敷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读般若波罗蜜多经。

解曰。明依法也。从此第三天众安乐。

经。顶生即退天众安乐。

解曰。结安乐也。从此第二明昔人王。于中分三。一明斑足王。二明普明王。三闻法悟解。初斑足王文分为二。初明斑足王后明得千王。初文复三。且初第一明斑足王。

经大王昔天罗国王有一太子名曰斑足解曰。梵云提婆罗此云天罗。言斑足者。以足斑驳名斑足也。如贤愚经及智度论叙彼缘也。从此第二邪师灌顶。

经。登王位时有外道师名为善施与王灌顶。

解曰。如文易了。从此第三受教祀天。

经。乃命斑足取千王头以祀塚间摩诃迦罗大黑天神。

解曰。言塚间者所住处也。言摩诃者此翻云大。言迦罗者此云黑天也。上句梵语下句唐言。大黑天神斗战神也。若礼彼神增其威德。举事皆胜故嚮祀也。何以知者。三藏引别梵夹云。孔雀王经说。乌尸尼国国城之东有林。名奢摩奢那。此云尸林。其林纵广满一由旬。有大黑天神。是摩醯首罗变化之身。与诸鬼神无量眷属。常于夜间游行林中。有大神力多诸珍宝。有隐形药有长年药。游行飞空。诸幻术药与人贸易。唯取生人血肉。先约斤两而贸药等。若人欲往。先以陀罗尼加持其身。然往贸易。若不加持。彼诸鬼神乃自隐形。盗人血肉令减斤两。即取彼人身上血肉。随取随尽。不充先约。乃至取尽一人血肉。斤两不充药不可得。若加持者贸得宝贝及诸药等。随意所为皆得成就。若嚮祀者。唯人血肉彼有大力。即加护人所作勇勐。斗战等法皆得胜也。故大黑天神即斗战神也。如贤愚经说祀罗刹。普明王经说。取百王以祀树神。师子断肉经说。取百王以祀山神。各随文矣。从此第二明得千王。于中分二。且初第一得诸王等。

经。自登王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

解曰。斑足登位威力自在。遂得诸王满斯数故。从此第二明得普明。

经。唯少一王北行万里乃得一王名曰普明。

解曰。彰处得王也。从此第二明普明王。于中分二。一长行建立二以偈说法。初长行中文复分四。且初第一普明诸愿。

经。其普明王白斑足言愿听一日礼敬三宝饭食沙门。

解曰。依贤愚经愿诸七日也。从此第二斑足忍许。

经。斑足闻已即便许之。

解曰。斑足许也。从此第三依法建立。

经。其王乃依过去诸佛所说教法敷百高座请百法师。

解曰。明依教也。从此第四明说般若。

经。一日二时讲说般若波罗蜜多八千亿偈。

解曰。明宣说也。从此第二以偈说法中分二。且初第一标说偈人。

经。时彼众中第一法师为普明王而说偈言。

解曰标说人也。从此第二明所说偈。于中分四。一明法无常。二明诸法苦。三明诸法空。四明法无我。初明无常又复分二。且初第一外界无常。

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须弥巨海磨灭无余。

解曰。劫火洞然明火灾也。瑜伽第二说三大灾。谓火水风相次起故。三中标初此火灾也。大千俱坏者明一大千同成坏也。下之两句九山八海数各百亿灭无余也。成住坏空相次而起。此明坏劫。余三准知。俱舍十二瑜伽第二皆广说也。从此第二有情无常。

经。梵释天龙诸有情等尚皆殄灭何况此身。

解曰。梵释天龙者。梵谓梵王通四禅也。释谓帝释忉利主也。举此摄余诸天处也。此二自在胜故标也。言天龙者八部众也。诸有情等者。除前所明余界趣也。尚皆殄灭者明无常也。何况此身者。界无大小情无胜劣彼皆殄灭。何况此身。示无常矣。从此第二明诸法苦。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列诸苦。

经。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怨亲逼迫能与愿违。

解曰。生老病死者此有四苦。忧悲苦恼者。于欲界中随遇苦缘种种忧悲逼切故。恼下之两句明其四苦。怨者怨憎会苦。亲者爱别离苦。言逼迫者。五盛阴苦谓五蕴身生灭迁流逼迫性故。能与愿违者求不得苦也。又生老病死五盛阴苦此流转苦。通于三界。是行苦故。怨憎爱别此相违苦。是苦苦摄。唯欲界故。求不得苦此之受用是坏苦摄。亦唯欲界。依乐受者亦通色界。从此第二明苦因果。

经。爱欲结使自作疮疣三界无安国有何乐。

解曰。爱欲结使者此明因也。爱为有因能润诸业。欲谓贪欲于境驰求。言结使者。结谓结系使谓役使。谓贪等十结系有情役使三有名结使也。又俱舍二十一云结有九种。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谓三见故。六取结谓二取故。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恚嫉悭三唯欲界系。余之六种通于三界。为结所使名结使也。自作疮疣者。三有苦果如疮疣也。三界无安者。若界若情俱行苦故有漏逼迫名无安故。国有何乐者。普明所重爱国爱身内外不安示其苦故。从此第三明诸法空。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总明法空。

经。有为不实从因缘起盛衰电转暂有即无。

解曰。有为不实者依他有为幻不实故。从因缘起者。共相自种亲生内外世间。因缘起故。盛衰电转者。谓有为法皆有盛衰。起灭如流不住如电。暂有即无者。无者暂如电。有即灭无矣。从此第二明界趣空。

经。诸界趣生随业缘现如影如响一切皆空。

解曰。诸界趣生者。三界六趣及以四生。此聪明也。随业缘现者明因果也。随诸趣业现生彼故。如影如响者举喻明也。由业为质。现果如影。由业如声。后果如响又如影响。明不实也。一切皆空者。通明界等一切有为悉皆空故。从此第四明法无我。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妄起我。

经。识由业漂乘四大起无明爱缚我我所生。

解曰。识由业漂者。识谓本识。恒转如流由业如风能起识浪。识随业故云业漂也。又业种依识藉现缘起。现起诸业随境界风动本识浪故云漂矣。四卷楞伽第一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勐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浪识腾跃而转生。业境界风动生识浪故说漂也。乘四大起者有色界也。无色非显略故不说。又王之身即是四大举以令悟知不实也。无明爱缚者。无明为本发业感生。爱与无明自缠缚故。我我所生者。谓依五蕴起我我所也。又于五蕴而执为我。国城资具而起我所。皆由无明起斯见矣。从此第二总明无我。

经。识随业迁身即无主应知国土幻化亦然。

解曰。识随业迁者。谓总报识随业而生。旧业无余新业将熟。识随业故迁往余趣。身即无主者。身谓相续即四大。身执受识迁则无主故。又主谓主宰即是我也。识随业往。身即无我。我既无故我所亦无。身无主故。下之两句明我所无。彼先爱身身尚无我。外国土等幻化亦然。令知内外皆无我故。谓不了身无常苦空无我我所。横生爱着恐怖皆生。闻法悟空斯更何惧。从此第三闻法悟解。于中分三。一普明悟解。二诸王悟解。三斑足悟解。初普明中文分为二。一普明悟解二转教诸王。初普明中文复分二。且初第一普明悟解。

经。尔时法师说此偈已时普明王闻法悟解证空三昧。

解曰。证空三昧者若证生空即得初果故。偈所明苦谛行故。或闻法证空即法空理至初地也。从此第二眷属悟空。

经。王诸眷属得法眼空。

解曰。得法眼空者如王悉也。从此第二转教诸王。于中分三。且初第一往天罗国。

经。其王即便诣天罗国。

解曰。所愿既满。闻法证空怖畏已无。起所期故。从此第二诘示诸王。

经。诸王众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就命时到。

解曰。诸王众中者如前应悉。就命时到者举所怖事令发心故。从此第三转教般若。

经。悉应诵持过去诸佛所说般若波罗蜜多偈。

解曰。即以前偈令诵持也。从此第二诸王悟解。

经。诸王闻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各各诵持。

解曰。彼诸王等因怖发心。因缘俱胜。闻法悟解如普明王。故复云亦得空三昧各诵持也。从此第三斑足悟解。于中分三。一斑足王问。二普明王答。三斑足悟解。且初第一斑足王问。

经。时斑足王问诸王言汝等今者皆诵何法。

解曰。斑足缘熟故为问也。从此第二普明王答。

经。尔时普明即以上偈答斑足王。

解曰。如文悉也。从此第三斑足悟解。于中复四。且初第一斑足悟解。

经。王闻是法亦证空定。

解曰。闻法证解如前诸王。故云亦也。从此第二明悔邪师。

经。欢喜踊跃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汝等咎。

解曰。证解喜跃悔先咎也。从此第三令各奉持。

经。汝各还国当请法师解说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广令流布。从此第四出家得忍。

经。时斑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得无生法忍。

解曰。无生法者即五忍中第四忍也。菩萨化迹逆顺难思。或引群迷故现斯事。从此第三例指诸王。

经。大王过去复有五千国王常诵此经现生获报。

解曰。说先过去常诵此经现生获报。必招后故。从此第二结劝受持。于中分二。且初第一劝命受持。

经。汝等十六诸大国王修护国法应当如是受持读诵解说此经。

解曰。前具引昔。此即劝令修护国法。如上应悉。从此第二劝后受持。

经。若未来世诸国王等为欲护国护自身者亦应如是受持读诵解说此经。

解曰。护国之最诫后亦尔。从此第三闻法获益。

经。说是法时无量人众得不退转阿修罗等得生天上无量无数欲色诸天得无生忍。

解曰。得不退者。不退有四。信位证行。从浅至深即初二也。阿修罗等等余七部。得生天也。欲色诸天得无生忍。天台解云。即十行也或即初地。如大品经云。初地菩萨得无生法忍。

不思议品第六

将解此品辨来意者。护国之法其唯般若。内护修证亦唯般若。般若威德无以测量。寄事以明转益深敬。故因散花见佛闻法得覩希有神变难思。以事表经即来意也。次释品名。不思议者。诸佛功德神变妙用心言不测云不思议。故法花云。非口所宣非心所测。智度论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大般若云。心言路绝。此等皆释不思议也。古就散花以彰品号。此覩神变名不思议。各依一义亦不相违。释本文者文分三段。一大众散花。二佛现神变。三闻法获益。初散花中文分为三。初大众欢喜。次散花供养。后王等发愿。且初第一大众欢喜。其义者何。

经。尔时十六国王及诸大众闻佛说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句义欢喜踊跃。

解曰。诸王所闻护国之最甚深句义故喜跃也。从此第二散花供养。于中分三。一散宝莲花。二芬陀利花。三曼殊沙花。初散宝花文复分四。且初第一标所散花。

经。散百万亿众宝莲花。

解曰。宝莲花者。或众宝为花。或花如众宝云宝花也。旧云行花。天台解云。表三贤位所修无量福慧之行。今言莲花表行不染。又表能诠文字般若句偈无量皆不染故。从此第二花成宝座。

经。于虚空中成宝花座。

解曰。花成宝座。诸佛所依。贤位居初。为圣之本。又显文字修证所依。从此第三诸佛演说。

经。十方诸佛无量大众共坐此座说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显同说也。从此第四化众散花。

经。是诸大众持十千金莲花散释迦牟尼佛合成花轮盖诸大众。

解曰。持十千者旧云万轮花盖也。言释迦者举其性氏。言牟尼者此云寂默。烦恼諠诤永寂默故。盖佛及众者。已修未修行必同故。此佛他佛说无异故。从此第二散芬陀利花。于中分四。且初第一标其所散。

经。复散八万四千芬陀利花。

解曰。王等重散云复也。八万四千者表登地也。如上经云。最初一念具足八万四千波罗蜜多。即初地也。旧云散般若波罗蜜多花。从能散心以立花称。此云芬陀利花者白莲花也。即从所散彰其名也。无漏正智能所表同于初后地观照一矣。从此第二花成云台。

经。于虚空中成白云台。

解曰。如下经云。譬如有人登大高台。等觉位也。通表十地故现台矣。从此第三彰佛演说。

经。台中光明王佛与十方诸佛无量大众演说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标佛列众显同说也。从此第四化众散花。

经。是诸大众持曼陀罗花散释迦牟尼佛及诸众会。

解曰。曼陀罗者此云适意花。见者心悦即天花也。从此第三散曼殊沙花。于中分四。且初第一标所散花。

经。复散曼殊沙花。

解曰。大众散也。复义如前。旧云妙觉。彰果德圆。今言曼殊沙此云柔濡。能令见者离刚强故。即天花也。人天同会随所散也。从此第二变作宝城。

经。于虚空中变作金刚宝城。

解曰。金刚宝城者表示实相。即涅槃城。犹如金刚体不可坏。从此第三彰佛演说。

经。城中师子奋迅王佛共十方诸佛大菩萨众演说胜义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胜义者即实相也。上三所现花座台城显三般若。文字观照及实相故。三贤十圣果圆满故。如应显示不思议故。从此第四化众散花文复分三。且初第一散花成盖。

经。复散无量天诸妙花于虚空中成宝云盖。

解曰。所散天花如宝云盖。现不思议与如来品所现虽殊。义如彼故。从此第二明盖广量。

经。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解曰。明其广量满大千故。问旧经所散云行等花。此中乃云宝莲花等。为是水陆诸时花否。答如大般若第八十四散花品说。尔时天帝释及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王众天乃至色究竟天咸作是念。尊者善现承佛神力。为一切有情雨大法雨我等今者宜各化作天诸妙花。奉散释迦如来及菩萨摩诃萨并苾刍僧。尊者善现亦散所说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而为供养时。诸天众作是念已。各化种种微妙香花奉散如来诸菩萨等。是时于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花悉充满。以佛神力于虚空中合成花台。庄严殊妙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善现覩已作是念言。今所散花于诸天处未曾见有。是花殊妙定非草木水陆所生。应是诸天为供养故从心化出。时天帝释知善现心谓善现言。此所散花实非草木水陆所生。亦不从心实能化出。但变现耳。具寿善现语帝释言。是花不生则非花也。帝释问言。为但是花不生。为余法亦尔。善现答言。非但是花不生。诸余法亦尔。遍蕴处界四谛十二缘六度四摄诸功德法悉皆不生。并同花也。此前所散若人若天般若理同。准旧经中义同彼矣。从此第三雨花供养。

经。是花盖中雨恒河沙花从空而下。

解曰。从盖雨花希有瑞也。从此第三王等发愿。于中分二。初王等发愿。后如来印述。初中复三。且初第一王等称赞。

经。时波斯匿王及诸大众见是事已叹未曾有。

解曰。异口同音叹希有也。从此第二愿佛当说。

经。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常说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常说等者。地上菩萨常见佛说。地前处会说或有无。王及大众发斯诚愿。从此第三愿众常见。

经。愿诸众生常得见闻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解曰。愿诸众生者。除在会中诸余界趣及此未来。愿常见佛常闻般若。如今无异。从此第二如来印述。于中分三。且初第一如来印述。

经。佛言大王如汝所说。

解曰。如汝所说者。如四分律不与过愿。清净可辨。此愿见闻义不违彼。故佛印云如汝所说。从此第二赞法出生。

经。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不共功德神通生处。

解曰。初句指法。次显出生。生佛菩萨等而为母。故佛之与法熟为先后。云般若法生佛菩萨焉。佛禀法成。法先佛后。如涅槃经第四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从般若生法为先。故若成正觉念法悲深说般若法。佛先经后。教诫示导令出离故。然佛与法互相资。说徵求此理奚所用为。今此所明诸佛菩萨皆因般若而得出生。故说般若为其母也。不共功德者下明法也。即大小乘十八不共法也。又瑜伽说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神通生处者。如花严经十身相作涅槃经中八自在义。皆因般若波罗蜜多为生处故。从此第三结劝受学。

经。诸佛同说能多利益是故汝等常应受持。

解曰。诸佛同说劝受持也。从此第二佛现神变。于中分三。一标示神变。二广现神变三结不思议。且初第一标示神变。

经。尔时世尊为诸大众现不可思议神通变化。

解曰。不思议者义如上解。言神通者谓佛世尊神境智通。此总明也。言变化者。瑜伽三十七略有二种。一能变通。谓改转故。二能化通。谓化现故。下对文属。从此第二广现神变。于中分四。一一多相容。二巨细相容。三圣凡相容。四净秽相容。初一多相容文复分三。且初第一诸花相容。

经。一花入无量花无量花入一花。

解曰。于所散花一多相入。从此第二佛土相容。

经。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无量佛土入一佛土。

解曰。令众皆见世界相入。从此第三尘刹相容。

经。一尘刹土入无量尘刹土无量尘刹土入一尘刹土。

解曰。令彼大众于一尘中见佛刹土一多相入。此三总是广狭相容。即是十三所作自在也。从此第二巨细相容。

经。无量大海入一毛孔无量须弥入芥子中。

解曰。令彼咸见海入毛孔芥纳须弥。即是第五转变自在。从此第三圣凡相容。

经。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

解曰。令彼皆见凡圣相入。即第九十众像入身同类往趣二种变也。亦是能化神境智通自他胜劣尘沙身故。从此第四净秽相容。

经。大复现小小复现大净复现秽秽复现净。

解曰。佛自现身或大或小。即是七八卷舒变也。现所居土或净或秽。即十一二隐显变也。此上皆为破诸情计。遣事一多。遣相大小。遣身凡圣。遣佛胜劣。遣土净秽。破诸有情无始时来妄生分别。见一定一。见多定多。乃至见净定净。见秽定秽。即法执也。覩佛神变悟事由心了相即性。遣诸执故。又本记云。变有三意。一者遍空。一花入无量花。为除不乐大乘障故有遍空。二者转变。一佛土入无量佛土。为除执我所障故有转变。三者显了。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为除怖畏生死障故有显了。问须弥大海入毛芥中。巨细相违如何能入。答曰西方诸师略作三解。一云。一切诸法以如为体。所依真如离诸相。故能依诸法无定大小。故得相容。二云。依唯识理。一切诸法皆不离识。随心变现无有定相。故得相容。三云。一切诸法从因缘生。因缘如幻幻无定相。故得容也。问色中有大小。许小能容大。时中有短长。长劫应入短。答此无过难。佛得希有延促自在。促多劫为一劫。延一劫为多劫。如是等文成证非一。若尔一劫延为三。三劫促为一。一三无定量。此岂不违文。便违佛说。菩萨要经三无数劫具修万行证大菩提。此难不然。果德自在。非因境故。显扬瑜伽皆作是说。于不思议强思量者得诳乱报。从此第三结不思议。

经。佛身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乃至世界不可思议。

解曰。诸佛之身遍众生身。诸众生身遍诸佛身。体牙相遍俱不思议。即第三全第四少分。乃至世界者。即摄二全一少分也。心言路绝名不思议。从此第三闻法获益。

经。当佛现此神变之时十千女人现转女身得神通三昧无量天人得无生法忍无量阿修罗等成菩萨道恒河沙菩萨现身成佛。

解曰。得益有四。一现转女身得如幻故。二天人得忍见法理故。三修罗八部成菩萨故。四恒河沙菩萨现成佛故。问一世界中多佛并出否。答轮王尚无二并出者。况乎大觉二并出耶。若尔如何恒沙菩萨现身成佛。此亦不然。余界何失。如法花经彼龙女故。问现身成佛是究竟否。答如大般若即说十地名十种佛。又余亦说地前现化。又法花经分别功德品。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一生当得阿耨菩提。法花论释即是初地。由此而言。以法威力故说现成。既言现成非究竟矣。

奉持品第七

将解此品辨来意者。内外二护前已具明。由二奉持故有此品。违前二科三等无咎。释品名者。奉谓敬承持谓不忘。如智论说。由信力故闻而信奉。由念力故不忘为持。若云受持领纳不失。言第七者如文悉矣。释本文者。然此品经古德西明寺测法师.玄范法师纪国寺慧静法师皆以此品为流通分。天台智者道安法师.安国大法师皆以此品为正宗分。虽皆诸理俱有所凭。今依天台等义如前故。科此品经大分为三。一波斯匿王问。二如来正答。三闻法获益。波斯匿王问文复分三。且初第一明覩诸佛。其义者何。

经。尔时波斯匿王覩佛神变见千花台上遍照如来千花叶上千化身佛千花叶中无量诸佛各说般若波罗密多。

解曰。覩佛神变者。覩前品中现神变也。见千花台上遍照如来者。梵云毗卢遮那亦云尾嚧遮那亦云吠路遮那。此云遍照亦云大日。至下当悉。准花严第八。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即报身佛也。梵云卢舍那或云嚧拓那或云嚧折罗。亦云遍照。依梵网经。他受用身也。然此二名或云体同前后译异。或云自他二报身也。如佛地论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四智心品自受用身。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随其所现大小异故。准佛地论。遍照如来即他受用或应化身。以自受用量同法界。不可说其身量大小。广如彼矣。如旧经云。是一切佛化身主者。若他受用名应化身。依自报身起他受用。若大小化名为化身。即他受用为化主也。以自他报体非即离。俱不违理。此中所见花台上佛与前白云台体为同异。因覩神变故见多佛。与前同异俱不相违。此亦不然。前自云化。此有报化。前白云台。此云花台。异则可尔。何得言同。答曰同处同时所见各异。定同定异非不思议。又前散花花白如云。以成云台。非本云也。又前所见光明王佛与此所见遍照如来。义极相应。报化大小俱不违理。千花叶上千化身佛者大化佛也。千花叶中无量诸佛者小化佛也。加行资粮二乘异生见有异也。同梵网经我令卢舍那方座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义不违也。从此第二明法无量。

经。白佛言世尊如是无量般若波罗蜜多不可识识不可智知。

解曰。如是无量者明所闻也。谓波斯匿王如旧经云行十地行。地上随应常见诸佛。今覩神变见大小身。各各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导诸大众云无量矣。不可识识者。浅近之识所不能识。不可智知者。下劣之智所不能知。显所说法多无量故。深不测故。非识知故。从此第三正问奉持。

经。云何诸善男子于此经中明了觉解为人演说。

解曰。言云何者正是问辞。诸善男子者修行人也。于此经中者即此经也。所覩虽多般若同故。言明了者于诸理事皆明了也。或于理明于事了故。言觉解者。

觉谓现证解谓悟解。于理明证于事了解。是故名为明了觉解。此自利也。为人演说者即利他也。从此第二如来正答大分为二。初明十三法师奉持。后明十六国王奉持。就明法师中文分为二。一略明法师。二广明行位。初明法师文复分三。且初第一诫命谛听。

经。佛言大王汝今谛听。

解曰。令审听也。从此第二略示行位。

经。从初习忍至金刚定如法修行十三观门皆为法师依持建立。

解曰。从初习忍者标其初也。至金刚定者举其后也。如法修行十三观门者。初后及中总十三位。各依行位如法修行自观门也。皆为法师者此通名也。皆修二利名法师也。依持建立者依彼而修持令不失。初起曰建终成为立。从此第三结劝供养。

经。汝等大众应当如佛而供养之百千万亿天妙香花而以奉上。

解曰。以法殊胜在处处尊。在人人贵。于修行者令诸王等敬之如佛生尊重故。天妙香花者。举其胜者而奉上故。从此第二广明行位大分为二。初别明行位。后结申受持。初别明中分为十三。如次当悉。初习种性于中分三。初标位辨相。次辨所修法。后结申满位。且初第一标位辨相。

经。善男子其法师者习种性菩萨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解曰。其法师者此名总也。通十三位皆名法师习种性者如前释也。苾刍二众远离五邪。索迦斯迦五戒男女。此之四众如序品释。从此第二辨所修法。于中分二。初明修十住。后聊简内外。初中复二。初明十住后明修习行。初中复二。且初第一标修十住。

经。修十住行。

解曰。三贤之中此位最劣。当体彰名。十行次胜。业用受称。后十回向贤位最胜。约自行后大愿为名。回前诸行向正证故。十地菩萨已登圣位既得现证。从地立名。随位渐增有兹异故。初释住名。先总后别。言十住者入位不退故名为住。住法圆满故说为十。总言十住带数得名。即住之住义通三释。解别名者次随文释。明住体者若就所缘二谛为体。若就能缘悲智为体。合以境智而为住体。相应助伴具五蕴故。明依身者。唯人三洲即前四众。容有凡圣顿渐二矣。从此第二辨住相文分为十。且初第一明发心住。

经。见佛法僧发菩提心。

解曰。释住名者于大菩提起决定心入位不退名发心住也。见佛法僧者发心缘也。佛谓觉者能开发故。法谓教等生正解故。僧谓和合三乘贤圣良福田故。初因三宝发无上心至究竟位常现前故。发菩提心者。发无上心起三妙观。如前释也。摄论颂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胜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大菩提心以善根为体以大愿为缘。不退屈为策发。方能起故善根为因名清净力。此能降伏自所治故。大愿为缘名增上力。常遇善友令增进故。坚固心者虽遇恶友方便破坏。终不退舍菩提之心名坚固也。言胜进者。所修善根运运增长转胜进故。前十信心入此住者由具彼十。于大菩提坚勐不退齐此方名初劫之始。即以此心为十住本。此转增胜成后诸住。乃至极果由此得故。有说。十住同十地行。从此第二明治地住。

经。于诸众生利乐悲愍。

解曰。解住名者。磨练其心离垢澄净涛汰诸染名治地住。于诸众生利乐悲愍者。利谓利益。乐谓安乐。言悲愍者拔济行也。如花严云。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了达于义。如法修行安住不动。从此第三明修行住。

经。自观己身六界诸根一切无常苦空无我。

解曰。解住名者。审观自身远离空有正行修习名修行住。自观己身者此总标也。言六界者地等六界也。言诸根者谓眼等根。如旧经中五色五受女男意命十四根也。谓观六界及此诸根生灭逼迫皆空无我。治彼倒故。从此第四明生贵住。

经。了知业行生死涅槃。

解住名者。生在佛家种性尊贵。此虽长养已胜余乘名生贵住。了知业行生死涅槃者。了知自他善恶业行此顺生死此顺涅槃。如旧花严偈云。第四生贵真佛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所着。舍离生死出三界。着有生死着无涅槃。二俱不着当出难矣。从此第五明具足方便住。

经。能利自他饶益安乐。

解住名者。巧不滞真。起悲愍物。真俗二行能双修故。故名此住。上句二利下句利他。如经说云。所修善根皆为救护饶益安乐哀愍度脱一切众生。令离灾难出离生死证涅槃故。从此第六明正心住。

经。闻赞佛毁佛心定不动。

解住名者。观理无二渐次纯熟。闻赞毁佛心不倾动名正心住。闻赞佛等者。谓此菩萨善观诸法无体无性。达如幻梦故。闻赞毁心定不动也。如经说云。赞法毁法赞毁菩萨闻说众生有垢无垢易度皆定不动。此唯就胜故言佛也。从此第七明不退住。

经。闻有佛无佛心定不退。

解住名者。止观双修缘不能坏。闻说有无心定不退名不退住。此亦就胜唯言有佛无佛心定不退如彼经说。法及菩萨闻说有无定不退也。谓能了知无相即相相即无相。于佛法中心不退转。从此第八明童真住。

经。三业无失起六和敬。

解住名者。三业光洁离染如童。行性成就物莫能坏名童真住。三业等者。身口意三离遇失故。如旧经云。谓三业同。戒见学同。六和敬故。如彼经说身行无失语行无失意行无失。勤学修习游行无数世界。领受无数佛法。现变化自在身。出广大遍满音。一刹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三业行矣。从此第九明法王子住。

经。方便善巧调伏众生。

解住名者。应根善说妙合所宜绍嗣法王名法王子住。方便等者。方便演说皆善巧故。善能调伏诸众生故。如经说云。法王轨度法王观察法王宴寝法王赞叹。皆悉勤学调伏行矣。从此第十明灌顶住。

经。勤学十智神通化利。

解住名者。住位满足成就智身。诸佛法水以灌其顶名灌顶住。然灌顶法如三藏所持梵本金刚顶经说。有五种灌顶。所谓宝冠印契。以水光明及以名号。三贤十圣将成正觉。一一位中或佛菩萨与灌顶也。勤学十智者。如经说云。学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初之五智知世界故。如次所谓随心转智.正觉照智.照法界智.自在普入智.至处皆严智。次之三智知众生心。所谓知一切心智.知心境界智.知诸根性智。后之二智明其成德。所谓当根与法智.令灭诸惑智。明十智矣。神通化利者。如旧经第九解十住偈云。清净妙法身应现种种形。犹如大幻师所乐无不现。或处为众生究竟菩萨行。或复现初生出家行学道。或于树王下自然成正觉。或处为众生示现入泥洹。此皆神通化利行也。结为颂曰。发心治修行。生贵具方便。正心及不退。童真王灌顶。从此第三明修习行。

经。下品修习八万四千波罗蜜多。

解曰。言下品者三贤初也。修习等者。此位时长。具修福智诸行愿也。从此第二聊简内外。于中分二。初明忍方便。后明正定聚。初忍方便文复分二。且初第一忍前方便。

经。善男子习忍以前经十千劫行十善行有退有进。

解曰。习忍以前者明劫外也。经十千劫者所经时也。此明直往。不同涅槃八万六万四万二万十千劫等。此顿彼渐有差别故。行十善行者所行行也。身三口四意三为十。有退有进者明不定矣。从此第二举喻释成。

经。譬如轻毛随风东西。

解曰。十善进退如毛东西。从此第二明正定聚。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正定聚。

经。若至忍位入正定聚不作五逆不谤正法。

解曰。若至忍位者。谓修十善。上品成满发菩提心。如前不退名至忍位。入正定聚者。入谓进入也。即此忍位名正定聚。不同小乘。俱舍第十正性离生名正定故。下之两句明不造逆非阐提故。从此第二明忍所治。

经。知我法相悉皆空故住解脱位。

解曰。知我法相者分别二执也。谓由邪教及由邪师自邪分别。我谓主宰法谓蕴等。如上所明。即蕴离蕴二十句等六十二见即我法执。由此二执二障具生。此伏二执及相应障伏彼现行悉皆空故。二执随眠皆未灭也。若尔何故花严第十解十位云。除灭诸烦恼永尽无有余。无碍寂灭观是则佛正法。如何此云随眠未灭。答彼依伏灭邪教邪师所起我法不共无明伴类烦恼故云永尽。非谓一切自分别生烦恼及俱生烦恼亦永尽故。故缘起经云。内法异生不放逸者。我不说为无明缘行。谓邪教等所发不共相应无明已永尽故。故不说为无明缘行。然自分别烦恼及俱生烦恼现行渐伏种皆未尽。至见道位分别二障所有种子顿断尽故。至下当悉。住解脱位者。此伏忍位而有二名。望菩提果故名资粮。望涅槃果故名解脱。解脱分故名解脱位。从此第三结申满位。

经。于一阿僧祇劫修习此忍能起胜行。

解曰。于一阿僧祇劫者所经时也。阿之云无。僧祇云数。劫者梵语也。具足应云劫波者时分也。译为唐言一无数时也。修习此忍者结此位也。能起胜行者起性种性十行位也。此阿僧祇略分别者。如新花严经第四十五阿僧祇品。有一百二十数。从初百洛叉至第一百三数名阿僧祇。即无数劫也。如瑜伽四十八说十三住竟下分别云。又即于此一一住中经多俱胝百千大劫。或过是数方乃证得一住成满。由此应悉。今此经中前十法师一一各增一僧祇者。准此应悉。瑜伽次云。然一切住总经于三无数大劫。方乃圆证无上菩提。谓经第一无数大劫。方乃起过胜解行住。证欢喜住。此就恒常勇勐精进。非不勇勐勤精进者。复经第二无数大劫。方乃超过极欢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证得八地。此即决定以是菩萨得净意乐决定勇勐勤精进故。复经第三无数大劫。方乃超过无功用住无碍解住。证得最上成满菩萨住。即法云地。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无数大劫。一者日夜半月一月等。算数方便时无量故。亦说名为无数大劫。二者大劫。彼论前云。以风灾劫算数方便超过一切算数之量。亦说名为无数大劫。若就前说无数大劫。要由无量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又以斯文属此经者。无数阿僧祇亦不违理。若就后说无数大劫。但经于三无数大劫。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更无大劫过此量也。问论既说云经三大劫。然一大劫为经几时。答如璎珞经下卷说云。如有大石方八百里。净居天衣三年一拂拂尽此石。名一阿僧祇劫。问若如此者。婆娑论说。释迦菩萨超九劫等。为何劫耶。答瑜伽次云。若正修行最上上品勇勐精进。或有能转众多中劫小三灾劫。或有乃至转多大劫大三灾劫。当知决定无有能转无数大劫。此同婆沙于修妙相转大劫也。若尔时既长远何由成佛。答曰。处梦谓多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悟乃一刹那。常自精勤勿怀怖惧。由此应说三练磨心。从此第二明性种性。于中分三。初标位辨相。次正辨修行。后结申满位。且初第一标位辨相。

经。复次性种性菩萨住无分别。

解曰。性种性者如前已解。住无分别者。标此位中修十胜行远离自也取相分别。又了三假无分别观也。从此第二正辨修行。于中分三。初明修十行。次明所对治。后明所修观。初中复二。且初第一标十慧观。

经。修十慧观。

解曰。十慧观者即十行也。慧即别境能观之心。修行施等十胜行也。然十行者。谓施戒等修起名行。行法故圆满说为十。总言十行。带数得名。即行之行。自他异故。然别名者。若云施等当体彰名。云欢喜等约用为目。出体辨人如前住故。从此第二别明十行文分为十。且初第一明欢喜行。

经。舍财命故。

解行品者。施悦自他名欢喜行。无贪三业为自性也。舍财命者舍即施也。由能舍心行施事也。财谓财物资具法财。命谓身肉及无畏行皆能舍故。从此第二明饶益行。

经。持净戒故。

解行名者。护持三聚能益自他名饶益行。受持净戒三业为性。持净戒者。守护律仪三业无失。从此第三无违逆行。

经。心谦下故。

解行名者。忍力能治自他恚恨名无违逆行。无嗔三业为自性也。心谦下者。种种毁辱逼切恼害。心唯谦下皆能忍也。从此第四无屈挠行。

经。利自他故。

解行名者。精勤修习心不退乱名无屈挠行。以勤三业为自性也。利自他者。遍策诸根修诸胜行皆不退屈能益自他。精进行也。从此第五离痴乱行。

经。生死无乱故。

解行名者。善修止品得胜等持名离散乱行。定为自性也。生死无乱者。如经说云。于世间中死此生彼入住出胎皆无痴乱。禅定行也。从此第六明善现行。

经。无相甚深故。

解行名者。观法实相照理现前名善现行择法为性也。无相甚深者。如经说云。念念观察一切众生无性为性。一切诸法无为为性。一切国土无相为性。即相观性名为甚深。修慧行也。从此第七明无着行。

经。达有如幻故。

解行名者。善修胜行不滞空有名无着行。择法为性也。达有如幻者。达诸有为如幻不实。如经说云。观诸法如幻。诸佛如影。菩萨行如梦。佛说法如响。世间如化。由了此等不着空有。方便行也。从此第八明难得行。

经。不求果报故。

解行名者。常以大愿摄胜善根名难得行。以欲胜解信思念等为自性也。不求果报者。自修胜行不希当果。利乐有情不求彼报也。从此第九明善法行。

经。得无碍解故。

解行名者。深达根器善于法化名善法行。思择为性也。得无碍解者。谓得四种。法.义.词.辨。无碍解力思择修习二利行也。从此第十明真实行。

经。念念示现佛神力故。

解行名者。言行相应所作诚谛名真实行。择法为性也。念念示现佛神力者。如经说云。此菩萨摩诃萨成就第一诚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随本誓愿皆得究竟。念念遍游十方世界。念念普诣诸佛国土。念念悉见不可说诸佛及佛庄严清净国土。示现如来自在神力。遍法界虚空界。现无量身普入世界。大师子吼得无所畏。能转无碍清净法轮。到佛法海实相源底。行二利行也。结为颂曰。欢喜饶无违无屈离痴乱善现无难得善法真实行。从此第二明所对治。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治十倒。

经。对治四倒三不善根三世惑业十颠倒故。

解曰。前十慧观是能治行。此下十倒是所治障。言对治者此是总标。言四倒者常乐我净。前习种中第三修行住已辨对治。此中永灭。总聚明也。三不善根者贪嗔痴也。初欢喜行治彼贪也。第三无违逆行治彼嗔也。第六善现行治彼痴也。三世惑业者。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第七无着行治过现也。八难得行治当果也。约行别治。准此而悉。总聚明者如上卷。十颠倒者结所治也。从此第二明我法空。

经。我人知见念念虚伪。

解曰。我人知见者举所治也。前习种性明渐伏除。此举所治所依之蕴念念虚伪明其不实。显所治我永所行故。从此第三明所修观行。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所修观。

经。了达名假受假法假皆不可得无自他相住真实观。

解曰。了达名等体皆虚伪无有真实不可得也。前依生起。以法受法而为次也。此明对治。从易至难故与前异。无自他相者。谓修十行及治十倒。不住自他分别之相。了三假空不起分别。此即顺向无生之理真实观也。天台所谓十行之中有无生忍。此之类也。从此第二明所修行。

经。中品修习八万四千波罗蜜多。

解曰。贤位中故文易可知从此第三结申满位。

经。于二阿僧祇劫行诸胜行得坚忍位。

解曰。此位长时于前一上加一劫故。行诸胜行者结此十行。得坚忍位者得入后位。从此第三明道种性。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位辨相。

经。复次道种性菩萨位坚忍中观诸法性得无生灭。

解曰。道种性者如前已解。住坚忍中者。坚谓坚固不可坏义。如梵网经谓十回向为十金刚也。观诸法性者有为法性也。得无生灭者。达有为空了无生灭。从此第二正辨修行。于中分二。初明十回向。次明对治。后辨生差别。然十回向谓已所修发胜思愿各有三义。言回向者。照理不住曰回。大悲救物名向。向众生也。又行不住有曰回。直趣菩提名向。向菩提也。又于相不住曰回。达事照如名向。向实际也。由此义故名为回向。回向圆满故说为十。言十回向带数得名。回向两字六释不摄。共目一法。非合释也。此十回向各具三义。向众生者。善根依彼得增长故。又以大悲异二乘故。向菩提者。心依彼发顺向彼故。希无上果速圆满故。向实际者。善根依彼必归理故。智起照如希证圆故。由此回向各异三也。然出体者。总即大愿。别即四法。定.慧.愿.悲。具五蕴故。别名辨相如次释矣。明十回向文分为十。且初第一明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经。四无量心能破诸闇。

解此名者。拔济为救。加卫为护。于所救护照解平等名离相也。又悲能救护。智能离相。离相之行为回向也。四无量心者能救护心也。能破诸闇者。拔济有情破烦恼闇。从此第二明不坏回向。

经。常见诸佛广兴供养。

解此名者。三宝及戒为不坏信。以彼善根成此回向。常见诸佛者。就胜而明。法僧及戒理必俱故。广兴供养者。彰福资粮黄供养也。从此第三明等一切诸佛回向。

经。常学诸佛住回向心。

解此名者。学三世佛所作回向。念念修学成此回向。言常学者能受学心。言诸佛者所受学处。回向心者受学之事。如花严说。诸佛世尊回向之道略有三种。所修善根回向法界无与等故。回向菩提愿圆满故。回向众生近三宝故。受行彼三即常学故。从此第四明至一切处回向。

经。所修善根皆如实际。

解此名者。菩萨所修一切善根至一切处成此回向。所修善根者。所修福慧自利利他无量行愿诸善根故。皆如实际者。举喻释成。实际平等无处不遍。所修诸行由不住相等实际故。从此第五明无尽功德藏回向。

经。能于三昧广作佛事。

解此名者。以所修习无尽诸行功德之法成此回向。能于三昧者明依定也。广作佛事者化利事也。如花严说。谓此菩萨忏除重障礼敬诸佛。劝请一切诸佛说法。随喜诸佛及菩萨等一切善根。凡自所修德行知见回向庄严一切佛国入不思议自在三昧。善巧方便作佛事故。从此第六明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

经。现种种身行四摄法。

解此名者。广修檀施得三轮净。住平等心成此回向。现种种身者现诸随类尊贵之身。行四摄法者。利他行故。如花严说。或为帝王为转轮王。施外资财及身肉故。彼有一百二十门。广示差别。从第二十五终第二十八明檀行矣。从此第七明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经。住无分别化利众生。

解此名者。广大善根方便善巧。随顺众生成此回向。住无分别者。多住相似无分别故。化利众生者利他胜行。从此第八明真实相回向。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一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

经智慧明了甚深观察。

解此名者。所修诸行福慧无量皆等真实成此回向。智慧明了者。谓观理事悟解明了。甚深观察者。所行合理名曰甚深。不住有无即善观察。从此第九明无缚无着解脱回向。

经。一切行愿普皆修习。

解此名者。不为相缚不着诸见所作自在成此回向。一切行者施等诸行。一切愿者广大愿故。此二相资起必俱故。普皆修习者。由无缚着解脱自在。无量行愿皆修习矣。从此第十明等法界无量回向。

经。能为法师调御有情。

解此名者。所修诸行离相广大皆等法界成此回向。能为法师者。得无碍解善化导故。调御有情者。演说当根令善调伏广利乐故。如花严云。如离垢缯而系其顶。住法师位广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众生。于菩提道常行饶益无有休息。以菩提心长养善根。为诸众生作调御师。示诸众生一切智道。此即显示化利行矣。结为颂曰。救护不坏等一切。至一切处及无尽。随顺等随并真实。无着无缚等法界。从此第二明所对治。于中分三。一明所对治。二辨生着别。三所修转胜。且初第一明所对治。

经。善观五蕴三界二谛无自他相得如实性。

解曰。善观五蕴等者如前已释。谓观五蕴得解脱蕴。观三界因果得空等忍。观二谛假实得生无生忍。无自他相者。谓观蕴等悉不住。无能所故。无自他故。即无分别。文复分三。且初第一明三界生。

经。虽常修胜义而受生三界。

解曰。虽常修胜义等者释疑难也。谓此已前所修胜行皆顺胜义。当何所生。虽常修习皆顺胜义。由感三界分段生死。习种未已未离相缚。故所修行生三界也。经言三界总相而明。多唯欲界。如次当悉。从此第二徵其所以。

经。何以故。

解曰。徵也。从此第三释其所生。

经。业习果报未坏尽故于人天中顺道生故。

解曰。言业习者此为因也。言果报者此为果也。未坏尽者。由未断彼感生之因故。分段生未坏尽故。于人天中者。唯欲人天受胜生故。何非上二唯欲人天。有现观故此近初地非彼二故。顺道生故者。经生不忘性成就故。此中所明直往种性。若回心者前变易中已分别故。从此第三明所修行。

经。上品修习八万四千波罗蜜多。

解曰。三贤之上余文悉矣。从此第三结申满位。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所经劫。

经。三阿僧祇劫修二利行广大饶益。

解曰。三阿僧祇者于前二上加一劫故。具修二利广饶益故。从此第二明出离行。

经。得善调伏诸三摩地住胜观察修出离行。

解曰。得善调伏者。于三贤位善调伏故。三摩地者此云等持。修诸胜定恒相应故。住胜观察者。下中上品修胜慧故。为引初地出离行故。又解。修二利行广大饶益者。此明结上资粮位中多住外门修菩萨行。得善调伏已下文者明加行位。上之两句明所依定。得善调伏者。已得上品调伏心故。诸三摩地者。谓明得等所依定故。此四不一名诸定故。下之两句明燸等位。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名胜观察。此略明者。一者燸位。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燸。二者顶位。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三者忍位。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如实遍知名义自性差别四法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四世第一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即二取空。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燸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厚严经为成此义。如经偈云。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此位菩萨于安立谛观苦等四。非安立谛总一真实别即二空俱学观察。为引当来二种见故。菩萨起此燸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託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故显扬论第十六云。极厌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此上皆是住胜观察。修顺见道出离行故。若依瑜伽。三无数劫上来总是明初劫竟。古人立此四加行云。初禅方便非欲界摄。初地方便非初劫摄。应为质云。初地方便非初劫者。初地方便非凡夫摄。若言未证真故非圣人者。应言未证真故非第二劫摄若观斯文无劳立难。从此第三结后胜地。

经。能证平等圣人地故。

解曰。能证平等者。别无漏智亲证真如。如即平等圣人地故。从此第四明欢喜地。于中分三。初标入地相。次住地修行。后结申满地。初文复三。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欢喜地菩萨摩诃萨超愚夫地生如来家住平等忍。

解曰。凡欲登地先瑞相者。如金光明第四云。佛告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言。善男子初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种种宝藏。无不盈满。菩萨悉见。此与大宝积第一百一十五卷中十地文同。即先相矣。欢喜地者。谓初证得出世之心。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极喜故。所言地者。为无为德以为自性。如前解故。超愚夫地者。愚谓凡愚无明为地。无漏断彼故云超也。生如来家者。无性摄论云。谓佛法界名如来家。于此证会故名为生。初生圣胎绍佛种故。如十地经云。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在佛家种姓尊贵也。住平等忍者。真无高下故云平等。正智证曾为忍住矣。从此第二明所证如。

经。初无相智照胜义谛一相平等非相无相。

解曰。初无相智者。谓真见道无分别智证二空理。此最居初故名初智。虽相见道望修为初。此在彼先故名初也。照胜义谛者。证法性如二空所显真胜义故。一相平等者。如智不二即一相平等。非相无相者。无能所相即非相无相。从此第三明所断障。

经。断诸无明灭三界贪未来无量生死永不生故。

解曰。断诸无明者。谓二障中分别起者。无明不一故名为诸。虽举无明执障皆断。无明为本执障所依。但断无明余皆随断故偏举也。灭三界贪者此修断也。谓贪烦恼与无明俱障施度。增入初地时谓贪麁重即永断故。未来无量生死永不生故者。谓分别惑所造十恶及诸善业感彼恶趣。北俱卢洲长寿天等无量生死。入初地时永不生故。如金光明第四。断二无明。一执着有相我法无明。谓二障中着有相者。二执为本言我法故。即同此中断诸无明。二怖畏生死恶趣无明。谓感恶趣诸业果等。即同此中未来无量生死。然此三中前后见惑。贪为修惑。显此三种皆永断故。断差别者。谓初无明自性断故。次三界贪檀行离系缘缚断故。无量生死因果皆无不生断故。前二择灭后非择灭所证真如即无为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三。初明修悲智。次明智一异。后明修智愿。初明悲智文分为三。一总标悲智。二明修胜行。三依地辨德。且初第一总标悲智。

经。大悲为首起诸大愿于方便智念念修习无量胜行。

解曰。大悲为首者利他本故。起诸大愿者行所依故。由行与愿牙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于方便智者达俗智也。如十地经云。大悲为首智慧增上方便善巧所摄诸智。准彼经者。显依悲智。念念修习自利利他无量胜行皆善巧故。从此第二明修胜行。文复分二。且初第一遍修诸行。

经。非证非不证一切遍学故。

解曰。言非证者方便智故。非不证者影像故。若依本记。真中有俗故云非证。俗中有真故非不证。一切遍学者。住此地中一无数劫万行庄严遍修学故。如成实论。广学异论遍知意故。如善戒经。遍学五明诸论等故。又等严三十四。十地论第二三广明行矣。从此第二向一切智。

经。非住非不住向一切智故。

解曰。言非住者。遍修诸行不住止之。非不住者。于所修行心无散乱常寂静故。向一切智者。所修行愿悉皆趣入一切智故。从此第三依地辨德。于中分四。且初第一魔不能动。

经。行于生死魔不动故。

解曰。行于生死者利生处也。魔不能动者谓四魔也。烦恼.蕴.死及以天魔。如上序品已广分别。如佛地论第一云。初地已上诸大菩萨在净土中离麁四魔无五怖畏。从此第二离诸怖畏。

经。离我我所无怖畏故。

解曰。离我我所者。分别所起已永断故。无怖畏有五。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者死畏。四恶道畏。五大众威德畏。辨五依者。十地论第二去。此五怖畏是初地障。第一二五依身口意。第三第四依身。身者爱憎异故。辨五因者略有二种。一者邪智妄取想见爱着故。二善根微少故。能对治者如十地经及花严云。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身。何况资财。无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无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无死畏故。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无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无大众威德畏故。此总云无怖畏矣从此第三常化众生。

经。无自他相常化众生故。

解曰。无自他相者。得无分别不住相故。常化众生者。如十地经云。又发大愿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悉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道。尽未来际无休息故即常化矣。从此第四生诸净土。

经。自在愿力生诸净土故。

解曰。自在愿力者。愿由行力得自在故。生诸净土者。所谓诸佛受用土故。然此菩萨自受用土与诸佛土处无有异。体别如前。此受用土体状如何。依何乘路即得生故。如佛地经论第一云。诸佛净土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覩。诸大菩萨众所云集。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此经上云修三脱门。今此又云自在愿力。显愿由行得自在故。依彼乘路而得生故。何以知彼此地生耶。彼论解云。他受用土地上菩萨乃得生故。从此第二明智一异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根本智。

经。善男子此初觉智非如非智非有非无无有二相。

解曰。此初觉智者入地智也。觉谓觉照即证真智。非如非智者境智俱空故。非有非无者有无俱寂故。无有二相者能所两亡故。即六七识观察平等。此二智品最初起故。从此第二明方便智。

经。方便妙用非倒非住非动非静。

解曰。方便妙用者达俗智也。体具四德故云妙用。非倒者虽带相缘不颠倒故。非住者万行皆修非住一故。非动者缘前如智不散动故。非静者乘大智悲修无住故。又初异外道。次异凡天。动静二种异于二乘。彼无此智不同此故。从此第三二智一异。

经。二利自在如水与波非一非异智起诸波罗蜜多亦非一异。

解曰。二利自在者。真智自利方便利地。于此二利作用自在。如水与波者举喻释成。水喻本智波喻后智。此二作用如波水故。非一非异者由动静异故非一也。离水无波故非异也。即是二智非一异义。智起诸波罗蜜多亦非一异者。依智起行行与智俱。亦如水波非一异故。从此第三明修智愿。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所修行。

经。于四阿僧祇劫满足修习万万行愿。

解曰。四阿僧祇者。于前三上加一劫故。修习等者。此中修行与贤异者。准瑜伽云。初无数劫名波罗蜜多。于一行中修一行故。第二无数劫名近波罗蜜多。于一行中修一切行故。第三无数劫名大波罗蜜多。一切行中修一切行故。深密第四唯识第九亦同说故。今此修习即第二劫。故与贤位有其异矣。从此第二明智愿力。

经。此地菩萨无三界业习更不造新由随智力以愿生故。

解曰。无三界业习者业者行也。习谓习气通种现也。见所断者皆已无故。更不造新者。迷理无明转新发业。既已断故更不造新。从此已后乃至十地所修行愿皆不招生。由初入地无明断故。若尔后地无明与前何别。地上菩萨现贪嗔等。岂非业耶。答后自无明唯俱生惑。虽有不起。非发业故。又诸菩萨所化有情种种性欲化缘不一。由大悲力故现贪嗔。如花严六十八婆须蜜女六十六无厌足王。一一皆得无量三昧。岂如所见同不善故。若尔地上胜报彼应无因。此亦不然。谓由地前资粮等位无明发行以为因故。由随智力以愿生故者。西方诸师自有两解。有说。渐悟及智增者。续生烦恼发润永断。于三界内无分段生。十王果报由随智力无漏定愿受变易生。不尔十王彼应无故。若界外生非凡境者。诸佛菩萨应非见故。有说。彼有论师名调伏光。依解深密作如是说。一类顿悟悲增上者。地前熏习感胜身因留事惑种。随智愿力润彼生故。八地已上唯变化生。随定散地皆得见矣。故七地前十王果等皆实生故。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念念常行檀波罗蜜多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广大清净善能安住饶益众生。

解曰。念念常行者。十度之中檀度偏增。财法无畏圆满修故。余非不修随力分故。布施等者。广大修习皆清净故。如十地论与此少别。彼第三云。以二摄法摄取众生。所谓布施爱语二也。后之二摄但信解力行未通达。善能安住等结圆满也。从此第五明离垢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离垢地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最胜寂灭断嗔等习。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经云。二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无量无边种种妙色清净珍宝庄严之具菩萨悉见。离垢地者。诸微细垢犯戒过失皆得清净名无垢故。四无量心者。谓于此地断嗔等习故。四无量与入地心相应起也。最胜寂灭者所证如也。此同摄论证最胜如。谓具无边胜功德故。断嗔等习者明所断也。习谓习气此有二义一者嗔等烦恼种子。二者嗔等所熏麁重无堪任性。等亦二义。一者等彼忿恚害等诸随烦恼。二者等彼俱所知障所断无明。此复有二。如金光明云。一者微细学处误犯无明。即此地俱生一分。二者发起种种业行无明。即彼所起误犯三业此无明等皆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皆永断故。断差别者。此俱嗔等但断麁重无堪任性不断种故。以嗔等种是修所断唯识第十说。修所断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于十地中不别断种。至金刚定一切顿断。问此所知障与嗔麁重二类不同。为俱断否。答明所断者。二类虽殊非离障外别起无间断嗔麁重。此无始来与所知障俱所知障为本。以无间道断本障故。嗔麁重性与所知障麁重性。解脱道中俱时舍故。断时别者。无间道起障种已无。而未舍彼无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解脱道起非唯为此。及证此品择灭无为。即无堪任性与无间道俱灭证无为。得与解脱道俱生。于十地中所断二障断种断习及能断道无间解脱。准此悉矣。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二。且初第一修十善行。

经。修一切行所谓远离杀害不与不取心无染欲得真实语得和合语得柔软语得调伏语常行舍心常起慈心住正直心。

解曰。修一切行者此总标也。所谓已下明十善也。初三身业离杀盗淫。次四口业远离虚诳离间麁恶杂秽语故。后三意业离贪嗔痴不善根故。谓此菩萨戒度圆满三业清净具十善故。辨此体者。有宗七色三心所故。经部唯思运身发语审虑决定作动三故。大乘亦思假亦色故。辨差别者。如十地经论第四云。十善业道集因缘故则生人中至有顶处。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与智慧观和合修行。其心狭劣故。厌畏三界故。远离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证十力故。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成就故。此即具明诸趣诸乘乃至佛果皆由十善。有斯异故。与此相违十不善果有其三种异熟果者。彼经次云。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由此故生三恶趣。故等流果者若生人中。杀有二果。短命多病。盗有二果。贫穷失财不得自在。淫有二果。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虚诳二果。多被诽谤为他所诳。离间二果。眷属乖离亲族弊恶。麁恶二果常闻恶声言多诤讼。杂秽二果。言无人受语不明了。贪欲二果。心不知足多欲无厌。嗔恚二果。常被他人求其长短又常被他之所恼害。邪见二果。生邪见家其心谄曲。此即人中等流果故。增上果者如婆沙云。身无光泽常遭霜雹。身多尘垢口恒臭秽。时候改变由多荆确。居处险曲感外果少。果多辛辣果少或无此。即人中增上果故。彼经结云。十不善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故当远离。以十善道为法园苑。常自安住亦劝他故。从此第二离过修行。

经。寂静纯善离破戒垢行大慈观念念现前。

解曰。寂静纯善者。三业寂静离諠动故。十善无杂即纯善故。离破戒垢者行清净故。行大慈观者获胜定故。念念现前者无间断故。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五阿僧祇劫具足清净戒波罗蜜多志意勇勐永离诸染。

解曰。五阿僧祇者。于前四上加一劫故。具足等者。戒度偏增余随分故。志意勇勐者行无退故。永离诸染者清净圆满。从此第六明发光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发光地菩萨摩诃萨住无分别灭无明闇。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三地菩萨是相先现。自身勇健甲伏庄严。一切怨贼皆能推伏。菩萨悉见也。发光地者。无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倾动。无能摧伏。闻持陀罗尼以为根本。名发光地。住无分别者。谓即入地无分别智也。但明能证智。必有所证如准唯识论。此地菩萨证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谓由此地所得三慧照大乘法。证此教法根本真如。灭无明闇者明断障也。谓入此地断闇钝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障彼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如金光明云。有二无明。一者未得今得爱者无明。谓障胜定及修慧者。爱谓烦恼。与无明俱。俱能障也。二能障殊胜总持无明。谓障总持闻思慧者。梵云陀罗尼此云总持。念慧为体。依地持论。有其四种。一者法持持名句文。二者义持持所诠义。三者词无碍解。四者辨才无断。由得忍智故。于此四总持不忘。此地于法至求无倦。如十地论第五云。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投身直过求佛所说一句法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显得三明。

经。于无相忍而得三明悉知三世无来无去。

解曰。于无相忍者。智缘无相名无相忍也。而得三明者。一宿住智明。二死生智明。三漏尽智明。广如前解。悉知三世无来无去者。由此三明初知过去次知未来后知现在。了知三世达彼体空无来去矣。从此第二明所修定。

经。依四静虑四无色定无分别智次第随顺。

解曰。依四静虑四无色者。静虑无色如前已解。二界定地地别有八。此差别者。前七各三净味无漏凡圣别故。有顶唯二无无漏故。无分别智者。谓即加行根本后得俱无分别也。次第随顺者后得智也。云何知然。谓加行智引根本故。根本智品证真理故。准于后得种种修行得于八地皆修习故。言随顺者修习义也。从下至上随顺趣入。如俱舍论第二十八修超等至。彼论颂云。二类定顺逆均间次及超至间超为成。于前八地本善等至分为二类。一者有漏二者无漏。往上名顺。还下名逆。同类名均。异类名间。相隣名次。越一为超。至间超为成者。谓观行者修超定时。于有漏八地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无漏七地顺逆均次漏无漏顺逆间次。于有漏地顺逆均超。于无漏地顺逆均超现前数习。名加行满无漏等至。顺逆间超名超定成。此则随顺大般若经菩萨摩诃萨师子频申三摩地集散三摩地。至下当悉。如十地论云。此地菩萨以何义故入禅无色无量神通。为五种众生故。一为禅乐憍慢众生入诸禅故。二为无色解脱憍慢众生入无色定故。三为苦恼众生令安善处永与乐故。应解彼苦令不受故。入诸禅定起慈悲无量故。四为已得解脱众生入喜舍无量故。五为邪归依众生入胜神通令正信故。此地获得不退禅故名三昧地前地。非无此地胜故。然此五中前之四门属此段也。第五神通属次下故。从此第三明得五通。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总标定等。

经。具足胜定得五神通。

解曰。具足胜定者前八定也。于中前四五通所依。得五神通者此总标矣。从此第二别明五通。

经。现身大小隐显自在天眼清净悉见诸趣天耳清净悉闻众声以他心智知众生心宿住能知无量差别。

解曰。于此五中第一三四境唯现在。所现闻知皆现在故。境畔际者如前经云。万佛刹土。第五知过去。如十地经云。如实念知过去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第二知未来。准彼过去义应悉也。又十地论明智见者。四通明智第五明见。然十地经列五通者。一者神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天眼通。依此次第明智见别不同此也。三业异者彼论次云。初一神通身业清净。天耳他心口业清净。宿命死生意业清净。所知异者。初一神通能至众生所运身胜解意速异。天耳智通能知说法音声义故。他心智通随诸言音皆能尽知。依于此义种种异名随众生说。故去来二通尽知众生过去未来所应受化故。释名出体如序品矣。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六阿僧祇劫行一切忍波罗蜜多得大总持利益安乐。

解曰。六阿僧祇者如前加也。忍波罗蜜者。此度偏增。余非不修。随力分故。得大总持者。四种如前悉圆满故。利益安乐者结利他故。

◎从此第七明焰慧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焰慧地菩萨摩诃萨修行顺忍无所摄受永断微细身边见故。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四地菩萨是相先现。四方风轮种种妙花悉皆散洒充布地上。菩萨悉见也。焰慧地者。以智慧火烧诸烦恼。增长光明修觉分故。修行顺忍者。第三顺忍中下品忍也。修谓修习行谓进趣。忍名虽通令入此地证真之智名为顺忍。初证此理忍义胜故。无所摄受者所证如也。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永断微细身边见故者所断障也。谓意识俱修断烦恼身边见也。言微细者。此身边见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彼障此地菩提分法。入此地时便永断故。见俱无明为所知障。此有二种。如金光明云。一者味着等至喜悦无明。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于净定中生味着故。二者微妙净法爱乐无明。即是此中法爱俱者。言净法者。谓真如法及菩提分法十二分教法。此二无明为所知障。与彼烦恼二爱相应。又二无明从无始来与意识中任运而生身边二见相应而起。今入此地无明断故。二爱二见皆永不行。断种断现准上悉也。然此地中与前异者。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间。今第四地既得无漏菩提分法名出世矣。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标所修行。

经。修习无边菩提分法。

解曰。言修习者如十地论。谓此地中修菩提分行相无边。或所利无边。或即趣向果德无边。名无边也。分者因也亦支分义。趣果果分名分法也。从此第二明菩提分。

经。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具足。

解曰。念处等者。前三各四次二各五次七后八为三十七。列名出体如前序品。此地所修皆无漏故。如十地经修念住勤一一皆云除世贪忧。神足已下尽八正道一一具四。依止厌依止离依心灭依止舍。花严经云回向于舍也。如婆沙云。慧缘苦集名为厌故。能断惑道皆名为离。离烦恼故。灭谓惑无灭理显故。舍谓大舍寂静住故。广如俱舍论第二十五对法第十具分别也。从此第三明所趣果。

经。为欲成就力无所畏不共佛法。

解曰。为趣佛果文易可知。从此第二经申满地。

经。于七阿僧祇劫修习无量精进波罗蜜多远离懈怠普利众生。

解曰。于七阿僧祇者如前加也。言无量者众行广故。习修不退皆精进故。此度偏增余随分故。远离懈怠者障永断故。普利众生者等利他故。从此第八明难胜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难胜地菩萨摩诃萨以四无畏随顺真如清净平等无差别相断随小乘乐求涅槃。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五地菩萨是相先现。有妙宝女。宝实璎珞周遍严身。首冠名花以为其饰。菩萨悉见也。难胜地者。修行方便胜智自在能得难得名难胜地。以四无畏者。此有二种。一者佛果四无畏。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障道无畏。四出苦道无畏。如常分别。二者菩萨四无畏。一闻持无畏。二解脱无畏。三处众无畏。四答难无畏。如前已解。若后四种希转增进广行利乐。加行引发入此地故。若前四种由此地中能证之智所断之障。知诸地中障道出道分同果故名无畏也。随顺真如者如十地论第八云。随顺平等真如法故。准彼论者。谓能证智随顺平等证真如理中品顺忍也。清净平等无差别相者所证如也。染净平等体无差别。非如眼等有差别故。断随小乘乐求涅槃者所断障也。谓前地中修菩提分虽得无漏。由所知障令善心等而有欣厌。同小乘等厌背生死欣求涅槃。此有二种如金光明云。一者欲背生死无明。即是此中厌生死者。二者希趣涅槃无明。即是此中乐涅槃者。此二无明障于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永断故。从此第三住地修行。于中分三。初明观诸谛。次明习技艺。后明出障道。且初第一明观诸谛。

经。集诸功德具观诸谛此苦圣谛集灭道谛世俗胜义观无量谛。

解曰。集诸功德者积集无量行愿功德也。如十地论第七云。修习菩提心得大愿力故。不疲倦心慈悲不舍众生故。得善根力修习功德智慧行故。不舍众生力不休息诸行故。正修行力起方便善巧故。无厌足力照见上上地故。得他胜力正受如来加护故。自得胜力得念定慧故。然此八中总有四对。初二二利后二自他广明。此地集诸德也。具观诸谛者标所观也。此苦等谛观无量者。四谛二谛具摄真俗境无量故。能证之智解无量故。从此第二明习技艺文复分二。且初第一明习技艺。

经。为利众生习诸伎艺文字医方赞咏戏笑工巧咒术外道异论吉凶占相一无错谬。

解曰。为利众生习诸伎艺者标利他也。技术业艺有无别故。文字者书记故。医方者救疗故。赞咏者文辞故。戏笑者歌乐故。工巧者彫镂等故。咒术者隐显等故。外道异论者十六异论故。吉凶占相者。占谓卜噬相谓候貌。或于梦寐或于列宿皆善占相能知吉凶无错谬故。从此第二明趣菩提。

经。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菩提。

解曰。开此示彼。余文易了。从此第三明出障道。

经。知诸地中出道障道。

解曰。知诸地中者。谓知诸地障道出道入住满心皆悉了矣。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八阿僧祇劫常修三昧开发诸行。

解曰。于八阿僧祇劫者如前加也。常修三昧者。禅度偏增余随力分。依定开发诸行愿故。从此第九明现前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现前地菩萨摩诃萨得上顺忍住三脱门能尽三界集因集业麁现行相。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六地菩萨是相先现。七宝花池有四阶道。金砂遍布清净无秽。八功德水皆悉盈满。嗢钵罗花.波头摩花.分头花.芬陀利花随处庄严。于花池所游戏快乐清凉无比。菩萨悉见也。现前地者。行法相续了了显现无相思惟悉现前故。得上顺忍者。明能证智。上品忍也。住三脱门者如十地论第八云。欲入第六地。得一切法自性无相平等故。准彼即显证三脱门平等真理也。如唯识论。此地所证。无染净如本性。无染非后净故。能尽三界等者所断障也。能尽即是断尽义也。言三界者明所依也。集因者俱生烦恼及识种也。集业者福非福等诸业种也。皆是集论分段因故。麁现行相者所知障也。谓由前地观于四谛二染二净执有染净麁相现行。障于六地无染净道。谓此无明有其二种。如金光明云。一者观行流转无明。即是此中执有染者。二者麁相现前无明。即是此中执有净者。取净相故相观多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入此地时彼二无明及集因集业俱永断故断彼种现。准前悉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缘生观。

◎经大悲增上观诸生死无明闇覆业集识种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皆由着我解曰。大悲增上观诸生死者。先起大悲利生增上。观诸世间受生死故。如十地经云。世间受身生处差别皆以着我。若离于我则无生等。无明闇覆者。发业无明速闇为性。覆真实理生死本故。业习者。业谓非福福不动行。习谓熏习也。识种者总报识种于结生位种生现故。名色者。初结生位非色四蕴总立为名。羯逻蓝等名之为色。合此二种为名色故。六处者名色增长有明等生六根处故。触谓触对。根境识三和合生故。受谓领纳。因触生故。然识等五约位以明。此之五果种种唯无记。随业所生起必俱故。爱谓润惑。受增名取。业等六种增长名有。有当果故。随于诸趣蕴起名生。衰变名老。灭坏名死。言等者等彼忧悲苦恼也。亦显缘起长劫轮回治道未生恒无尽故。皆由着我者。菩萨观彼长劫轮回由有我故生死不断。从此第二三脱门观。

经。无明业果非有非无一相无相而不二故。

解曰。无明业果者。无明爱取三是无明。行有两支此二通业。识等五支及生老死七支是果。二世皆不违经。随应悉故。若以本末明因果者。十二支中无明爱取体是烦恼为业苦本。三唯是因。生老死支体是异熟业惑之果。二唯是果。行有识等乃具二义。生死之因烦恼之果。亦因亦果故。瑜伽第十云。三唯是因二唯是果余之七支通因果故。若以等起明因果者。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十二支中无明唯因。老死唯果。余望前后亦因亦果故。瑜伽第十云。初一唯因后一唯果余通二故。非有非无者空解脱门也。观前缘生我法非有实性非无。如十地论第八云。如是观察因缘法已无我作者。自性空离得空解脱门。一相无相者。无相解脱门也。彼论次云。观彼有支自性灭故。如是不见少法相故得无相解脱门。而不二故者无愿解脱门也。彼论次云。见因缘法无少法相可生愿乐。唯除大悲教化众生得无愿解脱门。此即显示无愿与悲境不二故。又非有故非无故一相无相故知。次即空无愿无相也。而不二故者。以三脱门观缘生法境唯一相而不二故。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九阿僧祇劫行百万空无相无愿三昧得一切般若波罗蜜多无边光照。

解曰。九阿僧祇者如前加也。行百万等者如十地经。于三三昧门一一各得百千万三昧现前。大同此也。得一切般若等者。得谓证得又亦获也。慧度偏增余随分也。无边光照者。达空达有皆无边矣。从此第十明远行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远行地菩萨摩诃萨修无生忍证法无别断诸业果细现行相。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七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菩萨前有诸众生应堕地狱。以菩萨力便得不堕。无有损伤亦无恐怖也。远行地者。无漏无间无相思惟解脱三昧远修行故。修无生忍者。五中第四明能证智。下品忍也。证法无别者明所证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断诸业果者明所断也。地前所感分段业果极至此地皆永断故。细现行相者所知障也。执有生灭细相现行能障此地妙无相道。此有二种如金光明云。一者微细诸相现行无明。即是此中执有生者。谓取流转细生相故二者作意欣乐无相无明。即是此中执有灭者。谓取还灭细灭相故。由此二故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入此地时彼等永断故。于无相不专勤求。即于空中起有胜行。冥真俗境合本后智。少用功力即能超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灭定行。

经。住于灭定起殊胜行虽常寂灭广化众生。

解曰。住于灭定者所得定也。十地第九云寂灭定。余论皆名灭尽定也。大般若云灭想受定。释此名者。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故名灭尽。命身安和故亦名定。灭尽之定依主得名。出此体者。依彼所灭不恒行识二十二法及恒行识有覆心所灭十二法种子为体。依大小乘假实异故。明所依者。此定加行由心息想作意为先。初修之时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后故。虽属有顶是无漏故。此定微妙要证二空。随应后定所引发故。明得人者。三乘无学及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准在人中此定初起佛及弟子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勐利故。后上二界亦得现前。如大般若三百五十云。菩萨摩诃萨师子频申三摩地者。入初静虑次第往上乃至灭想受定。彼复下入初静虑名频申定。若菩萨摩诃萨集散三摩地者。如超等至从一切地心入灭想受定。于一切地心出名集散故。今此菩萨于灭尽定入出自在起殊胜行故。十地论第九引经云。从第六地能入灭定。今住此地于念念中能入寂灭而不证灭。毕竟成就不可思议。身口意业行实际行。虽常寂灭广化众生者。谓此菩萨第六识全第七一分住彼定中。虽常寂灭第七智品起三业事广化众生故。十地论云。行实际行而不证灭。不舍有情即广化故。从此第二明示现行。

经。示入声闻常随佛智示同外道示作魔王随顺世间而常出世。

解曰。示入声闻者。现入小乘不同于彼但求自度。广利有情随佛智故。如十地经。亦云示同辟支佛达佛境界故。示同外道者着诸见也。同众魔者乐生死也。随顺世间者。世间凡夫染着颠倒。菩萨示现皆同彼等。常修出世亦命彼等皆得出世。同类化矣。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十阿僧祇劫行百万三昧善巧方便广宣法藏一切庄严皆得圆满。

解曰。十阿僧祇者如前加也。行百万三昧者如十地论云。菩萨住此第七地能入百千万菩萨三昧门净治此地故。善巧方便者此偏增故。广宣法藏者利乐地故。一切庄严者。悲智行愿以自庄严悉圆满故。从此第十一明不动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不动地菩萨摩诃萨住无生忍体无增减断诸功用。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八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身两边有师子王以为卫护。一切众兽悉皆怖畏。菩萨悉见也。言不动者。无相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动故。住无生忍者明能证智。中品忍也。体无增减者明所证也。体谓证会或即真如是诸法体性也。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有增减故。断诸功用者所断障也。言功用者加行义也。谓由功用令无相观不任运起。通前辨者。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此地中无功用道。彼功用体有二无明。如金光明云。一者于无相观功用无明。谓无相中未得自在。要由功用方得起故。二者执相自在无明。谓执相故令于相中不得。亦摄土相一分故。云何为相。谓示现身相及净土相皆名相故。彼二无明入此地时便永断故。由彼永断故此中得二自在。此地以上纯无漏道常任运起。三界烦恼永不现行。第七识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生空智果不违彼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二。初身心不起后诸佛加持。初中复二。且初第一无身心相。

经。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虚空。

解曰。言心心者前后之心或心心所也。言寂灭者明证理也。无身心相者。若身若心无所施作寂不动故。上句明心下句明相是二别故。犹如虚空者喻总明也。如花严云。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各别明故。从此第二明不起心。

经。此菩萨佛心菩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

解曰。明此菩萨佛大悲心趣菩提心求涅槃心此等诸心尚皆不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从此第二诸佛加持。于中分二。且初第一诸佛加持。

经。由本愿故诸佛加持。

解曰。由本愿故者。由此菩萨本胜愿也。谓此地中入无相海身心寂灭若无胜愿永不起故。诸佛加持者。唯有诸佛加护摄持即能起心趣无上故。如花严三十八十地论第十俱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与如来智。申其七劝。今依花严明七劝者。一者应趣果德劝。经云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舍。于此忍门劝进求故。二者愍念众生劝。经云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劝令化故。三者令忆本誓劝。经云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慧之门。劝满本愿故。四者诃同二乘劝。经云又善男子此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劝双修故。五者指事令成劝。经云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无量智慧无量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量清净音声亦无有量。汝今宜应成就此法。劝修成故。六者勿生止足劝。经云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无生无分别。善男子如来法明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应修行成就此法。劝遍修故。十地论解云。无量入者法门差别故。无量转者依上上不断差别故。谓修前二后后地中至究竟位皆不断故。七者悉应通达劝。经云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达其事。劝遍知故。说七劝已彼经结云。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业。即是此中加持义故。从此第二明起化利。

经。能一念顷而起智业双照平等以十力智遍不可说大千世界随诸众生普皆利乐。

解曰。能一念顷者。蒙诫劝已一刹那也。而起智业者利生业也。双照平等者。真俗双照利行平等。以十力智者。分同诸佛十力智也。遍不可说大千世界者。即前经云。百万微尘数佛刹也。随诸众生者。现随类身当根利乐也。如花严云。于一念顷所生智业。从初发心乃至七地所修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分亦不及一。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于未至。设经百岁亦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千阿僧祇劫满足百万大愿心心趣入一切种一切智智。

解曰。于千阿僧祇劫者越前数也。如前瑜伽三无数劫。此地初入第三劫故与前异故。虽上下文数有多少。三劫所经时无异故。满足百万大愿者。行愿相资故云满足。愿度偏增余随分故。心心趣入者无间修。一切种一切智智者。上俗下真。移下智字置于种下。结所趣故。从此第十二明善慧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善慧地菩萨摩诃萨住上无生忍灭心心相证智自在断无碍障。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九地菩萨是相先现。转轮圣王无量亿众围绕供养。顶上白盖无量众宝之所庄严。菩萨悉见也。善慧地者。说一切法种种差别皆得自在。无患无累增长智慧自在无碍故。住上无生忍灭心心相者。明能证智。住上品忍。念念寂灭无相为相。证智自在者所证如也。由证真如智得自在。谓若此地证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断无碍障者明所断障。此地菩萨得无碍解。由障障彼名无碍障。此障无明有其二种。如金光明云。一者于所说义及名句文此二无碍未善巧无明。言所说者义无碍也。名句文者法无碍也。此二各有无量差别名为无量。于此二种未得善巧故。二者于词辨才不随意无明词。谓无碍辨才无碍由无明故不得随意故。二无明障于此地。四无碍解不得自在。入九地时便永断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二。初明无碍解后明利众生。初中复二。且初第一明护法藏。

经。具大神通修力无畏善能守护诸佛法藏。

解曰。具大神通者明已得也。修力无畏者明修习也。善能守护诸佛法藏者。四无碍解为佛法藏。善能持说即为守护。或于四中得初二种为佛法藏。得后词辨为能守护。如花严云。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善巧智起四无碍。用菩萨言词而演说也。准彼经意。十二分教为佛法藏。具二利行为能守护起四无碍利乐事故。从此第二明无碍解。

经。得无碍解法义词辨演说正法无断无尽。

解曰。得无碍解者。至此地中获无碍智名为得也。如摄大乘论无性释云。四无碍解通以定慧及彼相应心心所法以为自性。法义词辨者。法者知诸法自相也。义者知诸法差别相也。词者无错谬说也。辨者无断尽说也。如十地论第十一云口业成就也。四无碍境界者。一法体。二法境界体。三正得与众生。四正求与无量门。初法体者。远离二边生法所摄如色碍相如是等也。法境界体者。彼远离二边生法所摄中如实智境界。菩萨如彼生法所摄智境界中住。如前色等。何者是色谓眼色等虚妄分别也。正得与众生者。于彼如实智境界中。随他所喜言说正知。随他言说正知而与也。正求与无量门者。于彼随他所喜言说。正知无量种种义语。随知而与。彼论依经广解。大精繁故略也。演说正法无断尽者辨无碍也。此有七种如前解矣。从此第二明利众生。

经。一刹那顷于不可说诸世界中随诸众生所有问难一音解释普令欢喜。

解曰。随诸众生者人天等趣。所有问难者。各随言音种种名义所申问难也。一音解释者。能解者词辨二也。所解者法义二也。普令欢喜者。随其种性利中钝根。普皆摄益令欢喜故。如十地经云。此菩萨于一佛所。以十阿僧祇百千陀罗尼门听受其法。于余无量无边诸佛亦复如是。此菩萨于一念间。若一大千界若二三四十百千万亿世界若十亿百亿千万亿那由他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于一念间一时问难。菩萨于一念间但以一音皆令开解。即于一名句字中说一切名句字。于一义中说一切义。一方音声中现一切音声。于一法义中皆应根宜演说无尽名无碍解。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万阿僧祇劫能现百万恒河沙等诸佛神力无尽法藏利益圆满。

解曰。于万阿僧祇者。所经时劫越前量故。能现百万等者。能现此等诸佛神力明神通也。然此菩萨十度之中力度偏增。无尽法藏者四无碍解广利乐故。从此第十三明法云地。于中分三。初标入地相。次住地修行。后结申满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法云地菩萨摩诃萨无量智慧思惟观察从发信心经百万阿僧祇劫广集无量助道法增长无边大福智证业自在断神通障。

解曰。明入地者金光明云。十地菩萨是相先现。如来之身金色晃耀无量净光悉皆圆满。有无量亿梵王围绕恭敬供养。转于无上微妙法轮。菩萨悉见也。法云地者。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皆能遍满覆一切故。法云两字如智别故。唯识论云。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麁重充满法身故。法云俱智所遍如也。无量智慧思惟观察者。此即加行遍观察也。从发信心者举最初也。经百万阿僧祇劫者。至九地满所经时也。广集无量助道法者。助已修习一切行愿助道之法也。增长无边大福智者。明已增长广大福智。如是观察引能证智证寂灭忍入此地也。证业自在者明所证也。证者能证也。业自在者所证如也谓此地中证此真如。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虽十地中真如无别。随能证行假立名故。断神通障者所断障也。神通障者就胜立名。通障此地令于诸法不得自在。亦障此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此有二种如金光明云。一者于大神通未得自在变现无明。即是此中障所起事业者。此中应云于大神通变现未得自在无明。文则顺故。二者微细秘密未能悟解事业无明。即是此中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由二无明障神通等。入此地时便永断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利他行。

经。于一念顷能遍十方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微尘数国土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普令修习波罗蜜多。

解曰。于一念顷等者。明能化时所遍国土所化有情当根摄益。随一味法各修习故。从此第二明修转依。

经。入佛行处力无所畏随顺如来寂灭转依。

解曰。入佛行处力无所畏者。入谓证也或趣入也。证真利乐佛行处也。力无畏等不共功德皆趣入故。随顺如来寂灭转依者。修习果位所转依也。转谓转易依谓所依。易劣得胜转依义故。然彼位别。如唯识论略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在三贤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渐伏现行名为转也。二通达转。谓在初地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麁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三修习转。谓通十地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麁重。渐次证得真实转依。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麁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尽未来利乐无尽。五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无胜堪能名下劣转。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有胜堪能名广大转。今第三位已超前二第五下劣。习种已超趣第四六。是所随顺转依义别略有四种。一能转道二所转依三所转舍四所转得。如彼第十广分别故。从此第三明伏灭顿渐。于中分二。初明伏灭殊后明见顿渐。初中复三。且初第一总标伏位。

经。善男子从初习忍至金刚定皆名为伏一切烦恼。

解曰。从初习忍者举其最初。至金刚定者举其最后。标陈初后明其伏也。所言伏者如余文中。世道名伏伏烦恼现。圣道名断断烦恼种。此地伏者合前二道俱名为伏。于伏忍位以世道伏。金刚定前以圣道伏。所谓二障麁品虽无。彼微细者种由未断故说为伏。如起信论断转识前枝末无明亦合名断。望本不觉故名伏也。如本记云。从初十信至金刚定。未断阿赖耶识。一刹那在故说为伏一切烦恼。从此第二别明断灭。

经。无相信忍照胜义谛灭诸烦恼生解脱智。

解曰。无相信忍者。谓入初地真见道也。智证真如故云无相。初信忍也照胜义谛者谓证如也。灭诸烦恼者。分别二障故名为诸。体俱无明通名烦恼。见道初断故名为灭。前望俱生故总名伏。此据分别当体灭也。生解脱智者。谓法空观生妙观察平等智品名解脱智。又即起信论中法身菩萨始觉位也。从此第三明究竟灭。

经。渐渐伏灭以生灭心得无生灭此心若灭即无明灭。

解曰。此有二义。有说。渐渐伏灭者。依唯识第十。修所断中烦恼即伏。所知即灭。于十地中地地皆示故言渐渐。且烦恼障所有现起。地前渐伏。初地已上皆能伏尽。随于诸地智障相应。如初地贪二地嗔等。地地伏故。此障种子至金刚定一切顿断。若所知障所有现起。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断尽。八地已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无漏观心及果相续能违彼故。第七俱者犹可现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转识设未转依。无漏伏故障不现起此障种子于十地中渐次断灭。至金刚定方永断尽。二障伏灭有此异故。以生灭心者能证智也。得无生灭者所证如也。此心若灭即无明灭者。此集起心即第八识无明习气恒依此心心无漏位有漏识灭。彼无明种皆已灭故。有说。渐渐伏灭者。依起信论。从末向本。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业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相似觉位觉于念异念无异相舍麁分别名渐渐伏。初地已上法身菩萨。随分觉于念住。念无住相名渐渐灭。通说名为渐渐伏灭。以生灭心得无生灭者。以随分觉生灭之心修证不已。得至究竟无生灭故。此心若灭即无明灭者。如菩萨地尽。等觉位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满足方便即方便道。一念相应即无间道。觉心初相。即业相心因本无明业相动念业相心灭即无明灭。前唯约圣后亦通贤。互有广略不相违故。从此第二明见顿渐。

经。金刚定前所有知见皆不名见唯佛顿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见而得名见。

解曰。金刚定前者等觉已前也。所有知见者。证真达俗慧知见也。皆不名见者。智品未具觉解未圆故不名见。唯佛顿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见而得名见者。具四智品觉解圆极故名见也。佛智渐圆云何名顿。汎论渐顿有其四种。一者教渐顿。方便说三直谈大故。二者理渐顿。渐次悟入照实性故。三者行渐顿。二乘回心直往性故。四者果渐顿。前二智品渐次而圆。圆镜智品顿满足故。所证涅槃体非渐顿。从能证智亦不违故。又无上菩提从渐修圆。性净菩提本满足故。今佛果位解理圆极梦想都尽。觉知自心本不流动。今无所静常自一心住一如床。如金鼓经梦中渡河至彼岸竟即斯见也。从此第三结申满位文复分二。初明等觉后明佛果。初中复二。且初第一明等觉位。

经。善男子金刚三昧现在前时而亦未能等无等等。

解曰。然于等觉有初后位。此后位也。谓此菩萨住第四禅大自在宫有妙净土。如佛地论第一云。十地菩萨自心所变净土有二。若第八识所变净土。是有漏识相分摄故。虽无漏善力所资薰。其相净妙是苦谛摄。若随后得无漏心变净土影像。是无漏故从无漏善种子而生。体是无漏道谛所摄。居此土中所修觉者。如璎珞经云。等觉菩萨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化现也。自此已前明等觉位所修行也。将成正觉起金刚三昧者。如十地论第十二。花严经三十九皆云。菩萨摩诃萨入受职地已得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有大宝莲花忽然出生。其花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恒放光明普照法界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花以为眷属。尔时菩萨其身殊妙坐此花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花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此大菩萨并其眷属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此大菩萨足下放光照诸地狱。膝轮放光照诸畜生。齐轮放光照阎罗界。两脇放光照诸人趣。两手放光照天及修罗。两肩放光普照声闻。项背放光照辟支佛。面门放光照初发心乃至九地菩萨。眉间放光普照十方受职菩萨。顶上放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道场。右绕十匝住虚空中。成光明网雨庄严具以为供养。复绕十匝从诸如来足下而入。尔时诸佛及诸菩萨知某世界某菩萨摩诃萨到受职位。彼诸菩萨皆来观察。即各获得十千三昧。一切诸佛眉间出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绕十匝示现佛事。而来至此菩萨会上。周匝右绕示现种种庄严事已。从大菩萨顶上而入。得先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已得受职之位。如转轮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王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网幔幢幡散花奏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广如彼故。然金刚三昧现在前时者。即前经云得先未得百万三昧中最后三昧也。依此胜定起无间道断微细障。此有二义。有说。此断第十一地如来地障。有二无明如金光明云。一者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者极细烦恼麁重无明。即是此中一切任运烦恼障种。此二无明障于佛地。无间道时此断舍故本识种现。许异时者此舍种故。若同时者此未舍故。有说。断者如起信论。唯心相灭非心体灭。灭者断也。自相心体举体为彼无明所起。乃是激静令动。非谓辨无令有心之动因即是无明起为业相。今等觉位断本无明。无明尽时动相随灭。但灭心相不灭心体。此二别者。前断转识后断本识。合取两文义符顺故。而亦未能等无等等者。此位由劣未能等佛。佛超此位故名无等。佛佛道齐名等等故。从此第二举喻释成。

经。譬如有人登大高台普观一切无不斯了。

解曰登高台者显居顶也。菩萨位极如彼顶故。从此第二明佛果位。

经。若解脱位一相无相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满功德藏住如来位。

解曰。若解脱等者此有二义。前师解云。解脱道也。本识种现及劣无漏与微细障所断所弃无间解脱如前悉故。如佛地论第三云。四智心品何位得者。大圆镜智种虽本有。此解脱位最初现行一切佛果无漏种子圆满依附。尽未来际常无间断。平等智品一初地现行后后地中修令增长。法空智果恒常现有漏心时即便间断。乃至等觉最后之心尽未来际常无间断。如有漏位本识恒俱。无漏立中常无断故。妙观察智亦初现行。从此已后渐修增长乃至佛果若入灭定亦不行故成所作智。有说。初地皆得现行。如实义者。佛果方起有漏五根发无漏识未曾见故。于佛果位容间断故。言一相者。即净法界一真相故。言无相者。四智心品随应证如常无相故。无生无灭者。证如之智体虽相续。常与如合无间断故。同真际者智等如故。等法性者不变易故。满功德藏者。有为功德满智德身。无为功德性自满故。住如来位者满之地也。身差别者。所证真理即自性身。能证四智自受用身虽果位中无能所别。五法性类属二身故。流出功德。利他二身地前地上麁细异故。大悲愿力平等无二。随类所见胜劣不等。与自二身非即非离。广如彼故。后师解脱同前。言一相者。前无间道灭本无明。今解脱道心归本源。同一相故。言无相者众相无故。无生无灭者。智冥真理无生灭故。同真际者动相灭故。等法性者智等如故。满功德藏者神解体圆。住如来位者寂不动故。身差别者。一者体大。真体遍故。二者相大。性德圆故。三者用大。遍法界动而常寂非即离故。前遣定一后遣定异。牙相影显不相违故。此上总是第十三法师结申满位。虽明佛果故不别开。同三贤中申后位故。从此第二结申受持。于此分二。初结申信解。且初第一结申受持。

经。善男子如是诸菩萨摩诃萨受持解说皆往十方诸佛刹土利安有情通达实相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解曰。如是等者结总上也。受持解说往诸佛刹。利乐比佛胜劣悬殊。化利分同云无异矣。从此第二结申信解。于中分二。初长行显示后说偈重明。且初第一长行显示。

经。善男子十方法界一切如来皆依此门而得成佛若言越此得成佛者是魔所说非是佛说是故汝等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

解曰。皆依此门者彰同修也。若言越此等非佛说也。是故等者劝生正解。知见等者如智论云。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毗钵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信解也。以三摩提作用自在解内攀缘。由有影像彼名胜解。从此第二说偈重明。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标佛说偈。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二


上篇:仁王经疏

下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觉,子于...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

新译仁王般若经陀罗尼念诵仪轨序 大兴善寺翻经沙门慧...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序 易于通经难于作记。欺佛也...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序 朝请郎飞骑尉赐绯鱼袋晁说之撰 陈...

观无量寿经义疏

观无量寿经义疏(本) 净影寺沙门释慧远撰 此经开首先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并序) 唐翻经沙门法藏述 夫以。...

说无垢称经疏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详夫。实际...

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

观经境胜,卒难受持。经谓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

佛说慢法经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大爱道般泥洹经

佛说大爱道般泥洹经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闻如是:...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 佛在舍卫...

法演禅师语录

法演禅师语录卷上 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语...

身观经

身观经 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

如来师子吼经

如来师子吼经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如是我闻: 一...

有时候求佛菩萨为什么不灵

我们有时候向佛菩萨祈祷,有时候灵验有时候不灵验,菩...

以杂毒之善求生净土,是不可能实现的

原文: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夫妻之间亦要有礼仪

夫妻之间的结合,家庭的建立,乃上关风化,下继子嗣,...

【东林原创漫画】夫妇间的解怨妙法

【东林原创漫画】夫妇间的解怨妙法...

你没有这么一点铁心肠,在这个世间还能出得去吗

铁围山外莲华国,这个莲华国指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充满...

有三心者,定得往生

着一个地方掘下去,一定见水。如果东掘掘,西掘掘,处...

出家人的五堂功课是哪五堂

参加三坛大戒的新戒们报到后,就要接受五堂功课的考核...

为什么要结善缘好缘

问: 为什么要结善缘好缘? 方海权答: 因为结善缘好...

攀缘心是怎么生起的

再看欻然,就是起火的助缘。当我们人寿越来越少,进入...

千金买名,万金买誉

凯琳在逛纽约最大的百货公司梅西百货时,在入口处有一...

如何才能降魔

问: 如何才能降魔? 惟贤长老答: 慈悲可以降魔。《...

不是境缘困住了你,而是心被迷了

不一定用很多佛教本身的名词,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说,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