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二(本)

淄洲大云寺沙门惠沼撰

叙数论等我中云汝所执我等。叙宗立量及出彼过如疏.枢要。然枢要中与第一量作有法差别相违因过。失解亦有有法自相相违因过。执我有法正所诤故。虚空非我故 量云。汝所执我。应非是我。许无初后故。如空 又解。虽对敌立诤我有无。犹无同喻。故方便显我常.遍等。若许常.遍即离识有。准此即有有法自相相违之过。余皆准思 第三量中枢要云。随身之因随一不成。于同喻空上不有即不共不定。常.遍之宗空为同喻。瓶为异喻。随身造业等因。于同异喻二俱非有 要集云。此不共不定其相难解。共许虚空体遍.常故。不可难令以为异喻 彼由不识草瓶字。谓是草难字。即谓枢要难彼虚空还为异喻。即难枢要云不可将空为同喻。复难为异喻 又二喻不并。如何说言二俱无。故应云此是喻中能立不成。以此为定 此不曾思。不知字错故枉劬劳 又云。或可。虚空同喻。余色等法以为异喻。随身作受因。异品有非有。故成相违 今谓不尔。若望数论。应云随处受苦乐。不得言作业。他宗不许故。除我已外余非受苦乐。若胜论师唯我造业及受苦乐。色等亦非。如何说是异有非有 又云。前枢要说有法差别。虽是一师。若依别师所说稍异。谓若法.有法言显宗者。俱名自相。意许宗中相通余法名法差别。唯在一法不通余法者。名有法差别。且如护法对难陀等。意许欲成第八用第七识为俱有依。而不言显第七为依。方便立云。阿赖耶识必有俱生别依。是识性故。犹如六识。此因是有法差别。差别量云。阿赖耶识应不受熏持种。以识性故。犹如第六。受熏持种唯在第八。故是有法差别 今谓不尔。且作有缘性量。是有法差别。为唯取作有有缘性为差别。为亦取非有有缘性为差别。若亦取非有有缘性为差别。非有有缘性不唯有法上。若唯取作有有缘性为差别。差别于谁。谁为相违 又作非有有缘性。亦非言显。何非差别。若云取所差别唯在一法。如真他用。亦唯一法。应非法差别 又如数论立思是我。我是言显。名为自相。受果我.不受果我。意中所许。此名有法差别。为法差别耶。若云法差别。相不通余。若云有法差别。即现在法上。复不得云数论唯得立我为思。不得立思为我。无别所以。又理门云。观彼所立立法.有法非德.有德 此意即许诸法自性及与差别。随所立者名法.有法。非定自性恒名有法。诸法差别恒名为法。又六识喻亦违自相。非赖耶故。应是违二。不唯差别 又云。如大乘师对小乘师。意许欲立第七识故。而不言显有第七识。方便立云。极成意识。必有俱生增上别依。极成六识随一摄故。犹如五识。此因是法差别相违。相违量云。极成意识。不用第七为俱有别依。极成六识随一摄故。如五识。不以第七为别依。通第八故。是法差别 若准因明为他用难。此亦不成。应云以非第七识为俱有别依。眼等五根非第七识故。若云不用第七识为俱有别依。但遮非表。无有别法与七相违。与谁为因。熟思方解。

破我中。云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此若共量。宗.因俱有随一不成佛法不许有我常.遍。若佛法自比量。宗有自违。因有自随一不成。亦有自所依不成。虚空无体。无俱不成。取虚空无为依如可尔。今是他量。就破他故。简过如疏。

西明云。破胜论我中。云应无动转自问云。彼宗许我亦无动转。今成无转岂不相符。解云。有二说。一云体用俱无动转。二云用有动转。是故前量有二义。一若依初说。论主将破先定他比量。谓汝宗我体及用应无动转。体常.遍故。如虚空 今谓不然。彼计体用俱无动转。何须量立。此乃徒施。以彼自许。只可但定于宗。无劳立量 二若依用动转者。是释论主述彼宗量显彼自违。量云。汝执我用应无动转。体常.遍故。如空 此亦不尔。以常.遍为因。应有两俱不成。彼既许用动体不动。即许体常.遍用非常遍。准下论云用不离体用应常有。故知彼许用有动转非常非遍。故常遍因于用非有。如何以体常.遍为因违彼计耶。若应如论立。应云汝之我用亦应常遍。不离体故。犹如于体。何得用彼常.遍为因。故应依本疏主所明。正此论云汝所执我应不随身能造诸业。汝许无动转故。如太虚空 以此文中有三比量。因有三故。一常.二遍.三无动转。文言如何意是不义。上说应字。合在如何二字之上。文言便故在因上安。所以不次。不得本意余浪释之 亦如因明论文。云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性故。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后文轨法师辄改论文云差别为性。为之言作。言以差别为宗体性。若尔前标此中宗者。释云差别为性即显宗讫。何须更说是名为宗。文言烦重。元本论云差别性故有其二义。何以故。以差别故宗体。随自下简过。今言故者。意简古师以有法及法俱名为宗。今简古师义。以差别性故。互相乖反是其宗体。若言为性无简古失 二云古师宗过有五。今陈那菩萨更加后四。以极成有法.及法俱极成。可为宗依。以差别性是宗体故。依彼有法及法上立是名为宗。方始结之。

又所执我为一为异。若言异者其体应相杂。要集叙量云。天授真我。与祠授我体应相杂。更相遍故。如祠授我 今谓。此说理亦稍难。彼许祠授我体相杂。天授应然。有相符过。不许相杂。喻阙所立。何成比量 西明云。因云更相遍故。无有过失。天授.祠授二人我。皆有与他更遍义故。如所作性因 集云。有说常遍为因。必望二法方名更遍者 此亦非理。违论文故 有解一我相似义说更遍 此亦非理。一体不可说更遍故。违道理故 集云。有释为正。以天授等我即有与他我更相遍义。如所作因必望能作。虽不显唯舌等缘。而所作因成 今谓不尔。何者若云天授等我。即有与他更相遍义。即有与他相杂。以不。若云相杂相符之过。若不相杂喻阙所立。喻即不成。本疏意云。祠授我常.遍。而体是一。故立量云。天授我与祠授我。是有法。应体成一。是法。以常.遍故。因如祠授我。祠授我一。复是常遍。喻具二立得成比量。此得论意。智者当信。余皆不审 又如前量云。且如余祠授等。于天授作诸业时亦应作业。我是一故。如天授等。余人不解此之比量。谓将余祠授等于天授作业时总为有法。便即难云。如何复取有法为喻。由不解意。意云。如余祠授。是有法。于他天授作业之时亦作业。是法。标举天授作业之时。祠授亦应作业。以我体一。若不言于天授作业时亦应作业。天授未作破僧等业。可令祠授等亦作破僧业。即同喻无所立。为简此过。云于天授作业之时亦应作业。喻具二立。

问外人依同处不相离色作不定失。立量云。我所执我体定非是一。许更相遍故。如汝大乘同处不相离色。此有何过。答此量有二过。一有有法自相相违因过。我亦所诤。同处不相离色体非我故。此更相遍因。以同处色为同法故。即是唯于我异喻转。更无遍是我同喻故。二有有法差别相违因过。有法之我。正是言显。假我实我。即是意许。有法差别。以大乘宗同处不相离色。即是假我。复更相遍。喻具二立。更无实我。更遍同喻。故立量云。汝所执我。应是假我非实我。许更遍故。如同处不相离色 要集云。三藏有三说。一云同处不相离。瑜伽论随经部转门。非大乘正义。二云亦大乘正义。然识所变是假非实。皆不离心故得涉入。不同彼宗眼等实有不相涉入。三云七物别类同处不杂。我类无别同处应杂。三藏意存第二。集云。今寻初释有他不定。依第二释。虽识变假。七非成一故亦不定。依第三释。外器类同一处不杂成一故亦不定。故今因云同类无增减更相遍故。无不定失。同类简七物。无增减简外器。外器有增减。我即不尔 或可。因云天授.祠授二我随一摄更相遍故。亦无不定 今谓此释不称正理。添足论文。本疏云应言常遍。即难云有违论失。今加五字岂不为过 又云。或可。云二我随一摄更相遍故 亦加论文。又二解中同喻皆阙所立法故。过如前显。又有比量相违决定因过。应依本疏 问叙后三类所计我中。瑜伽六十四等总有四类。然但前二不摄第三 若尔何故彼论说云依我分别计为有者。皆摄在此四种计中。除此更无。如何不收 答彼据我执自性不越彼四。今据情解妄谓为我故叙破之。实是法执 问若尔如何下生空断 答彼文总说非别别属。文总意别。斯文大例。又枢要中更有一解。如彼不录。

西明云。第一即蕴者。是殊徵伽外道。彼计诸蕴皆有蕴性。如内宗说一切诸法以如为性。彼计蕴性以为实我。即当大婆沙所说二十句萨迦耶见 今谓此解理稍难详。二十句身见等执。即色等五蕴为我。彼执色性。云何言即二十句耶。今且解者。虽俱即蕴而执有别。一执色等即为其我。一执色性以为其我。性虽非即色然是蕴收。以蕴性故。或执蕴性非即蕴摄。如大乘如虽诸蕴性非是蕴摄。应是第二异蕴而住蕴中句收 或执蕴性。性者体。执此蕴体即是其我。以他不立有五蕴故。言五蕴者佛法谈故。更捡婆沙。

西明又云。后三之中何故唯三而无亦即亦离。解云非即非离即是亦即非离。故不别说。其义如何。若表即离成第三句。若遮即离成第四句。谓即故非离。离故非即。故显扬.婆沙等皆作是说。第三.四句由义有异而体无别。然此第三与第四句。或有同体。或有异体。随所应知 今谓未必皆为四句。如说边见但有断常不立四句。思非思量等句皆然。何故此我独啧四句。又复计我据有体说。第三.四句既无别体。故无此计。

西明又云。三与四句展转相摄。此论第三即彼前二。所以者何。以非即故当彼离蕴。以非离故当彼即蕴。故此论云许依蕴立。若不尔者。便违瑜伽一切计我不过四种 今谓不尔。若准此释。但只第三一类计我。即摄瑜伽四种之计。何得说言或三.或四。又即前二。论何别说以为第三。设此烦辨有何所益。故应依取本疏.枢要说之为正。

要集云。有解瑜伽四计唯分别。此中第三俱生收。任运我执不计即.离。故下具说二见依蕴。不缘我生。若叙计破不通二执。不应通示二执缘蕴。集云。今谓瑜伽唯说分别。此论通二。此义可尔。此论第三如何得知唯是俱生而无分别。唯内非外。三藏传说。犊子计我似犊子外道计。既尔如何不破外道分别唯彼小乘俱生。又彼犊子却谈未得圣时计者。如何不计异生身中起分别见。由此第三通叙通破分别.俱生。于理为胜 今谓不尔。若唯分别可顺论文。彼立五藏我在第五不可说藏。岂俱生见作是计耶。又不得言犊子部计却谈昔计非据现计理亦不尔。宗轮论中现叙彼等同计我故。正量部等本非外道亦计我故。又俱舍二十九引经为难犊子部云。经说起我见堕恶见趣同诸外道。乃至广说。彼部通云。此经非量。于我部中曾不诵故 若尔无学如何更起我执见耶 答如前解。或可。得言唯有学.凡作如是计。文无简故。

破俱非我量中。疏云若破俱句他宗亦说我非俱句。犯相符过。又无同喻。此意他立非即离我。亦不得说为我非我俱句。以不可说故。如大乘说真如之体非亦有亦无俱句所摄等。今若破他云应不可说为我非我。故犯相符。又无同喻。如龟毛等虽不得说为我。得说为非我故非同喻。有为无为为喻亦尔。又若双取我非我为法。有无为中随举一法亦得为喻。何须双举为无为耶 今助解云。彼意虽不得说为我非我。然许我在不可说藏。不可说藏中我不得说为我非我 今难。欲令既不可说为我非我。亦应不得说有不可为我非我聚我在聚义中。何以故。如有为无为。汝我不得说作有为无为。即不说有不可说有为无为。为不可说藏。汝我既不得说作我非我。如何即立有不可说我非我聚为不可说藏。故举有无为以为同喻。又亦应虽不可说为我非我然许执为我。亦应不可说作为无为执作为无为。然疏意云。彼宗计我虽不说作我非我.常无常.为无为。然执为我。故云且以我非我为例。不说所余。量云汝所执我应不可说是我者据本执说。虽不得说为我非我。然执作我。故今偏破。又量云汝所执我于我非我聚义亦应不可说等者。应立量云。汝我于我非我聚应不得说在彼中。以不可说故。因。如有为无为。此意云。不可说者。不是离言故不可说。但取于我上不可说作为无为.我非我之不可说以为因。如有为无为是喻。此意取我上不可说作为无为之义为喻。不取别为无为体以为同喻。此意总说。不得说在我非我聚义中。如不得说在为无为中。以不可说故。不取其体。不尔我是有法。更有何法名为我非我聚。故此量正。

西明.要集俱取枢要所非量为正。所非量者量云。汝所执我。不应说是我我非他我。许不可说故。如有为无为。以之为正 且西明云。汝所说我。应不可说是自我非他我。不可说有为无为故。犹如空华。如枢要非不取为正。又彼本计虽执有我。不得说为我非我。摄在不可说藏。若言说为自我非他。何名不可说。若云不可说作有为无为故在不可说。彼有为法亦不可说作无为及我。应在不可说藏 要集云。云自我非他我。但破一师一我非谓一切 若尔何者外道计我是他我者。数论受果我是自非他。胜论计作受我皆尔。说三藏量云自我非他我者是余人立。三藏叙他非自正释。论文既云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此是举喻。不取为因。若取为因。云何言亦应不可说为是我非我。言亦亦谁。故本疏正。

问大般若中亦说五藏。谓三世为三。有为为一名有为藏。无为为一亦名不可说藏。与此何别 答论有别准可知。

论云。又诸我见不缘实我等。要集云。广百论立量云。我见决定不缘实我。男女等相所杂糅故。如缘身等起男等相所杂糅心。又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如余心等。又我见境非是实我。男等相心之所缘故。犹如身等。由此故知。一切我见皆无实我以为境界。唯缘虚妄身等为境。随自妄想觉惠生故。如缘闇绳颠倒蛇解 承本释云。又诸我见不缘实我者。此非作我解之我见。若约我见不缘。即相扶之失。今云不缘者。约缘我之见是其染惠。约此为见难令不缘故无相扶。

疏云其实亦有非无本质是俱生故。故此所言五取蕴等。皆起影像。言亦者。以相分亦本质。无有无相计为我者。故言起自心相。亦有非无本质者。故言缘五取蕴。

后修道中数数修习方能断者。若约伏现于大乘中又悲.智两增。又怖不怖烦恼有别。又第六识俱生我执。见非见断总有五释。如枢要辨。又约总别缘蕴生者。次第得果断之差别亦作五释 一若总若别皆非想第九品断。若尔即有却断下失 二云总者非想第九品断别者地地九品断。此过有二。若总却断下失。若别后得不断惑失 三者翻前第二释亦同前过俱有二失 四云总别地地各各九品别断。若尔即有后得不断惑失 五云总别各于自地第九品断。此释为正。无前二失。修断数不数准知说之 问次第声闻其义何耶 答小乘诸部互说不同。且依大乘谈小果者。谓有声闻性通利.钝。于见道前不伏修惑。唯伏见惑入见道时。顿断三界见道烦恼得预流果。于见道中断即离蕴所有我见。三心见道断之。前后如枢要说。从此见道十六心。后在修道中。次第断其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所断惑。如其所应。得后三果名次第得。断迷理事五释如前。数断数修亦准五说。

言细故难断者。细有四义。一品类对。九品之中第九品摄。望余迷事此同第九。若自类言亦有九品。二分别俱生对。此任运起故。三见修对。此唯修断故。四上下道对。唯上道断故名为细。数修断中声闻.缘觉二乘有殊 声闻之中次第.超越复有二别。前约次第得果人说 若超越人复有三类。一唯超初果。二超初二果。三超中二果 且超初果者。谓有声闻性是利根。先凡夫时欣求上生以苦.麁等六行世道。伏于欲界六识俱生迷事麁惑前之六品。乃于后时逢缘回趣求声闻果。修七方便以为加行入见道时。一刹那中见.修合断得第二果。以彼六品先已伏故见道能断。迷理之惑虽先不伏。伏彼伴类入见道时亦一时断。道.断数数准之可解 二超初二果得第三者。谓有声闻性是利根。先凡夫时曾以六行。伏欲修惑九品迷事。乃至无所有所九品事惑。后入见道先已伏者。及以不伏。亦与见惑。合一时断。修.断数数准可知之 问前二类人何故不伏迷理之惑 答以彼不解修理观故。迷理之惑不违事观故不能伏 问何不能伏有顶地惑 答以彼细故无上可欣不为六行故不能伏。又彼惑细不障有学。故唯断尔超初二果。前依正义傍说不正烦不能叙 有言相见道断者不应正理。瑜伽但说世出世道断迷事惑不除迷理。复不可说迷理真见除。迷事惑相见断。亦不得说相见道后别起道断。对法论说超前二果及次第人。皆第十六心建立圣果不别起道。又瑜伽五十七云。问未知欲知根谁所依处。答证得初.第二.第三沙门果之所依处。问已知根谁所依处。答乃至金刚喻定无学沙门果证之所依处 故第十六心得初三果 又五十七云。问几根得预流果。答或一或八。几得第二。或二或九得一来果。问几根得不还果。答或十一或二。初果或一。谓未知当知根。或八加信等五.及意.舍根。此依决定次第人说。一来或二或九。依超越者如初果说。次第者即已知根。二随一得。不定二得。故云或二九。信等七定。未知等二随一不定。容九根得。非定九俱。犹不定故置此或言。已依初近分故但舍根 问几根得不还果 答或十一或二。超越人如初果说。次第人依已知根。二随一得故云或二。或十一者。于前九上。加其喜乐。随应所依静虑入见。初禅近分及第四定即是依舍。初二根本喜。第三即乐。三受随一故云或十一。非三受俱 或可。三受随一。加命根一。女.男随一。故成十一。若加喜乐三受不俱何成十一。前解为正 有解八者除未知根加命。九者更加喜。十一加乐.忧 此释不正。五十七初果文内云。忧根虽道所依非道摄故此中不取。不还果中又云忧根道理如前应知。故不取忧。依初根本次第亦入。依上三禅唯超果入 问几根得阿罗汉果 答或一或十者。一谓已知根。十谓十一中除未知当知根。此说能得。非说已得。故除具知。余广破斥徒设烦辞 超中二果得第四者。谓有声闻性是利根。先于凡时不伏修惑。于七方便但伏见惑入见道时。断其三界见道惑尽得初果已更未断修。由意乐力有堪能故。依初近分已未得根本。故总相三界六识修惑九地之中束为九品。如欲初品乃至有顶初品之惑合为一品。余八准此。若第六识迷理细惑。地地之中虽各九品。今并第七识俱烦恼总为一品。与第九品迷事之惑同时顿断成阿罗汉。道断数数准亦可知 问既为九品断欲六品修惑之时。何不得第二果。断欲九品何不得第三 答欲六断时并上二界各断六品故。复不息求未出观故不得第二。断欲九品时。并有顶惑亦皆断尽。即得第四故不取中二 问为唯初果人未进断惑得超中二。为断余品亦能超耶 答准对法论引指端经。唯未断余能辨圣旨不说余能。由得果已有胜堪能。若少进断即非此类。无胜能故。

独觉之人有二类别。一麟角喻。一三千界唯独一出故。此是利根。先凡位时六行伏彼无所有已下惑。百劫练根入见道时。八地已下伏彼类故。与见惑同时断。出见道已别起九无间.九解脱。断非想地九品烦恼。成此麟角喻人。不满百劫练。及从声闻决释位中未定生时。此等已去作辟支者皆为众出。虽不待师而自悟道名独觉人。许有多出故名部行。更有一解如第十记。通定.不定姓。若百劫练根得辟支者即唯定性。余义准前。

问何以得知。身见有二见道断一 答准四卷楞伽经第二云。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乃至云。及先二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准此经文。既云及先二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即分明说身见有二。初果唯断妄想身见不断俱生。不烦广释。

问颇有断非想前六品惑已。然后方断欲界后三耶 答有如超中二果人取第四果者。即其事也 又如斯陀含人住自果者。已断欲界六品惑已方回心取缘觉果者。不可渐断所余未断取缘觉果。以缘觉果三十四心成菩提故。又与次第四果无别。设今得二果已。不更兼前合为三十四心。三十四心但据从凡即作者说。此第二果但于此后。起九无间.九解脱道断所余惑。即欲界中后三品惑。及无所有处已下烦恼以世道伏 起六无间.解脱。断非想非非想等前六品已。方断下欲先所伏者。不同见道。一品道故 或前诸地所伏之者。与非想地上上品惑一时顿断。先已伏故。但前说超第四果人。是断无色前六品已。方断下地后诸品者。未见正文二说任取 问准小乘说。三十四心得成菩提。大乘云何 答准大乘说有五十四心。两种十六心并九无间.九解脱道。成五十心。三心见道中唯有二心。但分惑障为上下断。不断智障故并真见二。无间一解脱一 或五十二。除三心见道中上下二心。以二乘人不作非安立观故 问趣声闻果见谛第十六心即建立果。何故趣缘觉而不立耶 答以不住道故。期心别故 问准大谈小不见真见。以麁故但知相见。何故修道之中即见真无间.解脱 答彼自将作真无间.解脱。大乘谈彼但见前加行 问大谈小乘有真.相见道。何不说小有真.相修道 答见道之前加行广故。长时学观故。初入难故。以初得故。所以重观有相见道。修道之中不作长时广多行相。以其九地品别断故。又曾得故。故不重观。所以不说有相修道 问大乘如何 答既有后得无漏之智重观前如。有亦无失。位不决定须更重观故不别立 问初果即于相第十六方始建立果。后三云何于解脱立 答初得入见须重观谛。第十六心事方究竟始得立果。修道后得不须重观。于解脱道事得究竟故得立果 问如声闻人得无学已回趣缘觉。后练根时入何观道断何等障 答如极果人趣缘觉时。但起九无间.九解脱拟仪无间.解脱。非真无间等。但缘事观。不入生空观。以更无惑可断可证。但行解心作无间.解脱道。数数思惟令彼极果信等五根渐渐明利。更不断惑而即得果 二云。设入生空除其根障为无间等道。理亦无妨。令智明利无惑可断故 问无学回趣断根障时。别得无为不 答得与不得俱有何失 二俱有过。若言得者云何言三乘同坐解脱床耶 答此义不同。同得解脱者同得惑不生解脱。不说无为亦同 若言不得者。云何杂集论云断下劣受得二无为 答彼约永断。唯在大乘非二乘者。以不断故。但伏得定故。约烦恼灭已解脱不别。如第十卷疏解十障中明 问声闻取自果转成利根。为事.理观耶 答但作事观不作理观。以其练根无惑可断故。更不得果故。但为事观不别得无为。若大乘菩萨练根。入法空观断所知障故。即与彼别 问法观是细生观麁。法观必带于生观。生执是麁法执细。断法之时生必断 答设尔何失 若尔何故论第九。三心见道之中。第二内遣诸法假智。唯断法执不断生耶。耶 答据实断法必能断生。以彼加行期心别故。亦不违理 问以见望于修。即许见道之中法观断法不断人。亦以修望于见。修道之中断人不断法 答思可知 难二障障见道。入见之时前后断。二障障无学。金刚之位二心断 答见道初智劣。二障前后断。金刚道力强。二障俱时断 问定障是所知障收。许二乘人生空观断。可不如是 答尔 问所知障细生空麁。即许生空断细障。亦应生空是麁法空细。生空起时带法空 有解不例。且生执望法执。法执是细。若以生执望所知障。所知障即麁。何以故。以迷理是细迷事是麁故。证生理断我执时。兼能断彼迷事定障。然法观细。必带生观。生观是麁。不带法观 此答意取迷理俱者。此释不正。定障既与迷理烦恼俱起。亦随烦恼俱迷于理耶。准第六云。贪嗔见.疑俱起之者。亦迷于理同一缘故。准知定障亦应同彼。俱起同迷是烦恼障摄。断得择灭。别起定障是下劣受。二乘伏而不断。所知障摄故。故二乘人伏此定障。得二定时得非择灭不得择灭。故不可难生空是麁能断细障。令生观起带于法空。

问分别我执麁故易断。初见道时即能除灭。大乘既有三心见道。二乘有几 答以义准之。大乘为断二障各分二品。别总断之即立三心。以第二心但断下品分别法执。若二乘人但有二心。唯断我执分二品故 问二障分上下。下品二心除。两障分细麁。断细亦分二 答初道力犹劣。下品二心除。后道有胜能。故合一心断。

问前俱生执因七缘八不言取简。间断我见即言取蕴 答七唯缘第八。狭不须简。第六通缘余。故取言简 问总缘蕴计。蕴通无漏。云何但云缘五取蕴 答约相分说云缘取蕴。

取者。准集论等。即四种取皆唯说贪。云取有四种。谓欲取.见取.或取我语取。执取诤根执取后有是取义故。乃至云。由贪着欲系缚沉染为因。诸在家者以为诤根。由贪着诸见系缚耽染为因。诸出家者以为诤根。故取缘此四贪名取。同唯识论爱增名取 唯识又云。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说是爱增。准此诸惑皆名为取。若准瑜伽八十九说。即通一切有漏之法皆名为取。故彼云。当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为取如是一切总说名取。问何所取。答欲.见.戒禁.我语是所取。何能取。四种欲贪是能取。何所为取。为得诸欲及为受用故等。准此诸文。若取唯爱据增上说。若据能取有及有具通余烦恼。若相从者所取.能取.及所为取取境.取体.取因皆取。各据一义并不相违。诸说不同准此应会。今言取蕴。随其所应取所生.生于取所取.能取.及所为取皆得名取蕴。

问何故法执通缘处.界。我但缘蕴 答法执通无为得缘界.处。我缘有为不得通界.处。又我执多一常。不缘于界.处。法执非一常。故通界处 又解依影略说。此解为正 辨中边论说蕴.处.界。皆为破我。故知我执通缘三科。此缘蕴等据佛法谈。外道不立蕴.处.界等。

初见道时即能除灭。有四解。一见修对。见在初。二真相对。真在初。三四道对。非胜进。四无间解脱对。在无间故言初见道。

言世间沙门.婆罗门等者。等取刹帝利等四姓。又等幢摩(此云不共死)补羯婆(典狱)旃荼罗(云严炽亦屠)篾戾车(云乐垢秽)达滑(淫女家沽酒家)羯耻罗(云断狱官)。

论若无实我云何得有忆识等事。西明广引大婆沙第十一有八论者释忆所作 今谓不然。即前所叙两三类计外道等问。何要别叙显有差别可作是说。

叙自义中由熏习力后方忆者。异熟无记自不能熏后应不忆。答不要自熏后方能忆。何以故。以善恶心虽能熏种。不废有不能忆。又佛圆镜智岂由因中曾见能熏后智起忆。若要由熏佛不能忆。以在因中诸劣无漏一切有漏皆悉已舍不熏成种。于此已后用何能忆。故知不由自类熏已后方能忆。但说由熏。令彼增明后起现行即便能忆。此异熟心由善恶心熏令彼忆 问三性相间由善恶熏异熟能忆。多念异熟后如何忆 答设不能忆亦复何过。非一切心皆能忆故 或从本有种生能忆。又如枢要 西明法师如彼疏明 要集云。汎论忆事即有二种。一者能忆心。二所忆境。若能忆心唯第六识。与念相应故能忆之。故唯识二十论云。与念相应意识能忆。过去诸识所受之境虽灭无体。前念诸识领彼境界熏成种子不失等也。于所忆境即有二义。谓忆曾受境。或忆曾能受心。此心即由自证分力故今能忆等 今谓此释未能尽理。何者有异熟心不能熏种。由谁为因后时能忆。又宿住智所缘之境非皆曾受。佛果八识皆能忆前。不唯第六故义不尽。

今释。能忆有其二位。一佛。二余。余有自在未自在位。未自在位有二。一现。二种。现中有四。一自体分。二想势力。三与念相应第六意识。四总聚心心所。据自后念能忆前心偏说自证。据其分限所忆差别偏说想力。约未自在但追过去。偏说念俱分别意识。尽理言之。第六相应诸心.心所此总能忆。 若种子者即上能熏。唯除异熟所熏成种为后忆因。或第六识与念想俱相应心所所熏成种。生现能忆 若得自在复有二位。谓定及散。定据有漏.无漏生空。唯第六识 若依法空通第七识。七随六引与彼同缘忆亦无失 若在散位诸根既许皆得互用。故应五识亦缘过去。或虽互用但缘现在 若在佛果八识俱能。但由因熏。果无新种。故论但云由熏习力得有忆识。不说各各自熏能忆。

释作业受果。大乘八识以辨有无。前六具二。第七俱无。无记故不作业。染污故非受果。第八受果是异熟异熟故。不能作业。无记性故。犊子.正量.本经.贤胄.密林山等五部。同说五识不能作业受果。第六并能。大众部等。同说六识并能作业受果。萨婆多等五识受果而不作业。第六俱能(此释传闻未见正教)。

叙数论计中。问以触为风大。风大成皮根。皮根得触而不得风。若尔触体是何 答以坚湿痒饥等而造风大。与风体别。如胜论等 问皮不得风。风何根得 答心平等根。不必皮得。

准上所说言数论者。本即应是劫比罗仙造。后诸门徒分成十八部。雨外道者即一部主。金七十论或雨众中别人所造。何以故。准天亲菩萨传说云。佛灭后一千一百余年有外道。频阇诃婆娑。频阇诃是山名。婆娑名住。以此外道住此山中因即为名。有一龙王名毗梨沙伽那。住此山下大池之中善僧佉论。此外道知欲就龙学。龙变其身作仙人状住叶窟中。外道就学。成已求论欲决是非。到踰阇国声王论鼓求觅论议。因金造论。欲至已期往住山所。以诵咒力召夜叉女。名曰稠林。从其乞愿。令我死后变身为石永不毁坏。神女许之。在石窟中舍命之后身变为石。因何此愿。其先龙王欲破灭此数论师义。从龙王乞持我身坏方使法灭。龙王心谓。身讵能久。因即许之。故今变身为石令久。是以数论法流至今。后陈那菩萨破斥其义作于比量书斯石上。流汗出声不能救得。因此陈那所造因明。盛行四主声振五天。盖为于此。

有云劫此罗仙作金七十论。留身为石住余甘林似其误也。然传云千一百年后此外道出造七十论。天亲出时外道已灭。即说天亲亦千年后出。此传似误。何以故。真谛三藏中边疏序九百年出。外道亦九百年前。不尔如何得释彼论 有云涅槃经云。上古有仙名阇提首那。彼仙造论名三弥叉。此云观察。广明二十五谛。准此观察即是智惠。与数论名同。数是智惠故。即是本论。言阇提首那仙者。音讹异耳。即迦毗罗仙。

论。又三是别大等是总。下合破二十四谛有五段。如疏所科。一体相相例破。二变时如本破。三体随相失破。四总别相例应非一三破。五各具三体破 第五段中初牒计。后破。破复有五。一总相应三破。二三事不殊破。三一德能成破。四体应非一破。五多种相违破。如次配疏次第科文。

论云既有三相宁见为一者。大乘自宗能所造色皆同一处。应体相别。云何见一。又如一境多生同变。亦应见异。云何见一 答不同彼。以非实故。自体虚疎。同业招故。故似于一。

问论云即应一根得一切境以三德成故者。佛法五根俱四大造净色为体。何不一根得一切境 答各自种生四大疎造。不同于彼皆三德成。

叙胜论计中疏云以德显地者。但为色.香.味.触所依。以彼能依之德显此地体。若阙少德即不名地。余水.火等准此应知。

以其神我能为觉.乐.苦等九法和合因缘。既和合已能起智相名我。亦以彼和合等相显此神我。意实义同 问觉等九德不和合因缘名意者。岂彼意实。不是彼意根。若是意根。心起依之。何得说言不和合因缘耶 解云意望九德疎故。非能为彼和合因缘故名不和合因缘。不是合彼九德不和。

眼所取一依名色者。一极微之色依地大等。即为眼取故名为色。所余准此。以彼五根即是五大。极微之色依根类大。为眼取。之名一依名色。

一微量唯二微果上者。以彼父母二微合生子微之上有此微量。以为根取最细之色。不与父母合者。以非根境故。

合之与离。但取初合名合。初离名离。已后即非。

远觉所待为彼性者。以能取心势远取之名彼。

和合句者。令彼地等与德和合。与彼我别。我但令彼觉.乐.苦等九德和合。

取。谓先合后离据上下论。行即约在地等。

问何不立眼等识耶。答即觉等是。余外道计亦多准此。

诸门分别中。一多分别者。四多五一。以我及意依一人说名之为一。若约多人即多数故。空.时.方三一切共有。更无多体名之为一。

言香唯地有准因门说故唯无常者。是彼本论因果门中辨故。

重性通常无常。若尔如何唯现量耶。唯父母微是常非现故。答论无文解。义准云通现.比无妨 又香唯无常。如何通非现。答香虽无常不废但在子上。故通非现。

叙计中言多实有者。今更助解。实句之中军林等假如论说。破彼实有为同喻故。此等少假。余多实故。

科文如疏 今助一科总分为二。初破实有。照彼实等非缘离识下。破现量得。依叙计中故作二科。

论。又彼所执地水火风应非有碍实句义摄身根所触故等者。要集云。有说地水火风父母极微非现量得。子微已上是现量得。下破顺世及胜论中云。极微聚集足成根境何用果为。故知尔也。有释实等五句是现量境。和合非现。故下破云。彼许实等现量所得以理推徵尚非实有。况彼自许和合句义非现量得。而可实有。由此证知。父母极微亦现量得 有解云。今谓二微所生子微亦非现量得。十句论说。三微所生子方麁得合。下说麁色量德合。为故乃色根得 集曰。今谓有释为正。谓彼宗中不云色根所取方是现量境。有现量境未必色根得。乃至云。有说引破顺世中。多因极微合应非细足成根境。何用果为。由此证知。子微已上是色根境。父母非者此破色根境。未说现量。引非色根境证非现量得。于理太疎。

今详此意。云有说疎未悟至理。何者彼十句论云。谓至实色等根等合时有了相生名为现量。既云根等合时有了相生名为现量。明知子微已上方与根合。故子微已上名为现量是彼宗计。引下破顺世等救。云由果多分合故成麁。多因极微合应非细足成根境。意取多果合故成麁为色根境。故取此证子微已上是现量境。于何理疎。妄说为过。若以有释为正。五句现得彼此极成。说父母微是我现境准何文说。十句论中但说觉德为现比故。又云根等合时有了相生名为现量。不说神我为现量体。复无文说父母极微我现量得。若据总相有释不违。若委细论有说为好。

论。彼所执有至如实德等。疏及枢要俱云法自相相违因过。以彼本量云我宗有性。定离实句有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德.业等。此量不定。实为异喻许非无因于实转故。更有余过。思准可知。今且与作法自相相违云。汝有性。离实句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犹如实句 此量之中虽有他不定。德.业句等他许非无。因于彼转非自.共许。故非不定 又就破他于他不定亦可为过。故枢要判但是比量相违过摄。若准疏判云。应离实等八句之外无别自性。即无不定 要集云准相违量云有性。离实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犹如实句者。当比量相违。此意枢要自已判讫。要集出过云既别用喻如何相违同前不定 此说亦非。何者设别用喻亦是相违。如因明论法自相相违因外。立声常。所作性故。犹如虚空。作相违云。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此因用旧同喻改之。今者此量因亦用旧但改同喻。与因明同。云既别用喻如何相违者。是妄出过。不善因明也。

论云。若离实等至如毕竟无等。枢要云。是有法自相相违过 又云。今举无法为喻亦成决定相违。即如论说。

言若离有法至有别无性。枢要云。第三第四俱比量相违。如疏文述。要集云。有说量云。汝第十句无法之外。应别立性。因云除大有等六句之外有无二法互相违故。如实.德.业。欲简不定因云除大有等六句 有释量云。五种无句应别有性宗。有无二中随一摄故。如实.德等 又量汝说实等。应无别性。有无二中随一摄故。如毕竟无。要集但举二家不知得失 准有释前量有不定过。五种无句为如实等三句外应别有性。为如大有等三外不别有性 要集又云。有说并云无性体非有。无上不立无性。有法体非无。何须别立有性。彼若救言。有法虽非无不自有故须有有。亦应无法不自无无法之外别立无(此即相望)。集今解云。有法体非无。有故有有性。无法体非有。无故无无性。或可。反对云。有.无以相反。无法无无性。有.无以相对。有法有有性。此答恒别。如何破他。故今论中但立量破。非要须并 今谓设并亦能破他。且如集解不能离过。何者若云无法体非有。无故无无性。亦应有法体自有。有故无有性。有法体自有。有故立有性。无法体是无。无故立无性。反对之中有。无以相对。有法立有性。无有以相违。无法立无性。恒不离过。

论云。勿此亦非实德业性者。作有法自相相违因破。云非实.德.业性者。意云。非实.德等同异生。以异实等故。如德.业。德.业异实不是同异性故。

论云。又缘实智下。破能缘智。疏有二解假合生故。初解缘多法。后解智起假藉多缘。不障能缘缘彼一多。若依初解。但破总缘不破别缘。后解通破。所缘之境虽有一多。能缘之智要藉多缘云假合生 要集云。今谓初师后解亦有不定。缘实现智为如有.和合智假合生故是缘实智。为如缘德.业.同异智。假合生故非缘实智 今详此说妄出彼过。何者若约总缘。缘有.和合即亦缘实。即在法中正是所破无不定过。若破别缘缘有.和合。虽假合生即不缘实亦无不定。作两解者前约境多智方得起名假合生。后约因多智方得生名假合生。非避不定。

疏云。其眼识等。虽缘色等亦假合生。非缘实等无不定过 有云。亦有自违。缘色等智应非色智。假合生。故如声等智 集云。此亦非过。谓内破外实.德等摄四大色等。故非自违蕴等所摄色等之法。若外人作此比量破者。彼即有违世间.现量.自教等过。故不得立也 今谓不尔。设执缘于离识蕴等亦同此破。今此论意但破离识实有诸法。若外难云缘离识色等智应非现量。即犯相符。若但云缘色等智应。非缘色等现量智摄。亦有一分相符及自违失。若别作量即非前量过。

论云。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者。问若许余法为能生因。违彼宗计。执一因故。无余能生即阙同喻 其如何等能生无常 答天是亲能生因。余是助缘故得为喻 若尔云何得为因耶。因生缘生二种别故 答准因明法。因不应分别。如所作性。此因及缘俱能生故。西明释云。唯一常因能生诸法。更无余常能为因生。云一因论。不障无常能生诸法。如胜论师许六句实。不妨于中军林等假 二解俱有违文之失。执一因故。下转计中云待欲或缘。难云待欲或缘方能生者违一因论若他许有余缘能生及无常因。如何可得作斯难耶。此中但是以彼世间共许能生之法以为同喻 又解本执自在体是一.常能生诸法。不假余法助方能生名为一因。不障余法亦能为因。今论主难云。体既常.遍应一切处时能生诸法。遂转计云。自在待余或欲及缘方能生果。论主云。若尔即违本一.常因犹能生果。待欲.缘故违一因论。

破顺世中云。若有方分应假非实。若无方分如心.心所。准彼本计。唯有四大而亦造心。云如心.心所阙无同喻。外云清妙四大造心无碍。麁大造色故碍。二云虽唯造色。准理亦合有心.心所。如数论师。三约胜论有心.心所说为同喻。

疏云。此但应言如二极微量以三微果等因非极微故。此意以第三子微果量等于因。然是麁色不是极微。

破小乘中初破色聚。色聚中复三。一障碍有对。二境界有对。三所缘有对 言障碍有对者。谓五根.五尘而相对碍 言境界有对者。谓十二界及法界少分。十二界者谓七心界及五根界。法界少分皆有能取境功能故。而为境相所拘令根及心不余转故名境界有对 言所缘有对者。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所缘者。谓此心法能有所缘故名所缘。有对以境拘心令不余转名所缘有对 问所缘.境界二对何别 答所缘约心等体能缘虑深了于境。能于境中分明了别。即疏云。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故名所缘。境界有对并根。根但能照而不能缘行相便浅。以根取境与识俱起。不取深了但取照境功能。以同根照故即疏言。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为此法境界。故二对别。然俱舍论具解。当更检文勘此定之 问境界.障碍同时何别 答相.对碍边名障碍有对。根取境时碍不余转。非此碍彼令不得生名境界有对 问萨婆多法处色中有障碍有对不 答无。所以者何。以无表色非极微成。但以四大悬能造之。且如现在作法受戒之时。虽无无表。已有四大悬造彼未来无表之色。非即四大及极微故非有对色。

问新古二萨婆多极微成麁有何差别 答且古萨婆多以七极微成其麁色。由彼相近似成一相。据实七微各各自成麁色不说相资。若新萨婆多师其七极微同聚。相近相资与力各各成其大相。不以相似合相方始成麁。又如长.短等色。有长极微相。有短极微相 然此宗中长色中得有短色。不如轻重法。重必无轻。轻必无重。不作相形以成轻重。但言不可称之谓轻。可称之物即名为重。故今者此中且破经部师.萨婆多有对色。先破能成次破所成 且有宗云以七极微成一拏色。照不涉入各各相去一微。能所俱实。即从拏色始五识得。若一一微唯意识得。非五识境。经部所缘五识境同有部说。照能成七微是实。所成拏色是假 问此二部七微何处摄耶。答若言意境合法处摄。今者有宗摄细从麁同色处收。若经部师摄实从假摄体从相亦色处摄 问既许四大造极微。一微中已有四微。若准七微各有其四合二十八。何故但言七成拏。并四大合有百四十 答据实而论理有二十八。但为意境非五识得。今者唯取五识缘境。故各七微不说能造理亦无失。若说假部极微能成.所成俱通实.假 又极微假实作四句分别。一麁假细实。经部师。二麁实细假。大乘极微。法处所摄。是假想立故。三麁细俱实。萨婆多。四麁细俱假。一说.说假等 又有四句。一麁细二俱假。一说部。俱实有部。俱句说假.及出世。俱非即清辨胜义谛 又论微聚准俱舍颂云。欲微聚无声。无根有八事。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此意若有身根必即九事。余四随一即成十事。俱舍云。若依体说八.九.十等便为太少。若依处说八.九.十等便为太多 答云无过。所言事者一分依体说。谓所依大种。一分依处说。谓能依造色 又难云若尔大种事应成多。造色各别依一四大种故 答云应知此中依体类说。诸四大种类无别故。

作用萨婆多者。婆沙中问过去法多耶。未来法多耶。一师云过去法多。已无初际故。流入过去故。二云未来法多。以未来无尽故。三云相似。佛云法无去来故。云何三世。以其一法。若正作用名现在。已作用名过去。未作用名未来 俱舍师破云。应有三世杂过。汝云作用名现在故。以生用及光明苦法忍皆未来有用。又等无间缘落在过去方始有用。皆应是现在。以有作用故 正理救云。我现在者是作用。过未是功能。安惠菩萨造俱舍释复破云。汝作用之与功能有何别也。

论必有上下四方差别。计彼本宗理无方分。今以量逼令有方分。上下六方各相拟仪。若无方分应相涉入。故婆沙中尊者大德说。极微无方分而不相至。流至现在相近名至。谓此极微在未来世二各相离。流至现世方始相近。而隔隣虚中无间故名至。非合名至。世友菩萨非彼说云。若如尔者应前极微住至后念。彼宗自计一刹那住便入过去。若至现在方始相近名为至者。即二刹那。应此落谢之微流至现世。以住现世方相近故。世友解云。谓诸极微同在现在者。各去隣虚中无间隙名之为至。俱舍论中天亲破云。何缘能碍令中间隙。然此方分四句分别。一经部实极微有方分。二萨婆多实极微无方分。三大乘假极微亦有方分亦无方分。所以照者。大假色中无极微故云无方分。然约假拆麁至极微可说有方分。方分有二。一方之分。是彼大色之分。不是更拆此微为分。二方即分。瑜伽论言有方无分更无细分故者。以相拟宜名有方。而更不可拆故云无分。若更拆之即意作空解故变似空相。阙第四句。

论五识岂无所依缘者。问二十五种色中五识缘假为缘实色 答有二解。一云五识缘实不缘于假。假并意识得 难曰实色五识缘。此中色处收。假色唯意取。对根法处摄 解云据论意缘假此可法处收。以摄假随真从明色处摄 又问五识不缘假。长.短等色非眼得。澁.滑等触既是假。亦应不为身识得 答长.短之色相待疎。是以不为眼识得。澁等诸触分位假亲故所以身根得 或同假色唯意所得。二解通缘假.实。五识缘实之时假必依实。所以缘实之时亦缘假 若尔与经部何殊。而破彼计 答一解五识取长.短之时。不离青等实色。以假.实合。彼唯假色故非五境 又解经部所执心外之尘。故唯是假。不为缘故。大乘既不离识。两宗自殊。大乘望自实色长等非真。形彼外色而还是实。故五识取理亦不遮 若尔云何名五识得自相境耶 答自相有三。一处自相。谓十二处各各不同。二事自相。于一处中众色各别故。三自相自相。谓于青色拆至极一微。今据处自相为言故不相违 若尔如何五识得自性境唯言性境不随心耶 亦缘自性境思之 问五识若缘假者。何故耳识不缘教耶。若许缘者。应以根对境。名.句不应在法处摄。若不缘者。眼识亦应不缘长等。俱是假故。又长.短等若非眼识境。应在法处收 答长.短等色虽意识缘。以假从实不在法处 又解名等依声假非即离声耳不缘。长等依色即是色。虽是假色眼识取 问名等依声假与声非即.离。长等依色假何故非即.离 答长等相形待依色即不离。名等不相形重假故即离。以依屈曲假声之上假立名等。是重假故不同长等。此解违下第二中说。彼处说语即是能诠。此亦不尔。彼文遮异。言语即能诠据自宗说。法.词处别。

又色根见非见四句分别。一识见根非见。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等部说。五色根不能见色。萨婆多师等。根见识不见。大乘师等。根.识二俱见。四根.识俱不见。谓在胎藏等位。

五根义以五门分别。一辨诸宗。二出体性。三释名字。四类异有殊。五问答差别 一辨诸宗者。如法苑及疏明。然叙小乘少说别者。大众等部以所造四尘为五根体。虽无别净色然通漏.无漏。佛果及因二位别故。宗轮论说如来之身一切无漏故。若萨婆多四大造四尘。有别清净色尘为体。是实非假。唯漏.无记。若经部师以四大造净色为体。是假非实。若成实师四尘造四大。四大成五根。既说大成非色尘也。但是四大以经所说各别坚等为五根故。成实论者师子胄造。此师子胄本是数论部中出家。今虽归佛犹叙本义。故非正说。经部如章。说出世部能造所造俱通假实。世间者假。以虚妄故。出世者实。非妄生故。准此即通漏与无漏。说假如章。一说部师一切诸法但有其名都无其体。不说假实.漏与无漏。前辨诸宗 大乘出体。三类不同。一难陀等唯说种子名为五根。此有四解如章及疏。二安惠师即以遍计所起相分为五根体。以能所取虚妄起故。然十八界种子各别。如论第四。三护法等师是依他起。种子各别。然有二说。一云唯现。二通种.现。如法苑说 释名类异及问答中立通差别。并如法苑中说 疏云眼等根非他心智及凡夫六识现量所得意。不障二乘.凡夫定心缘之是现量得 问五根及能依识身各得何境 答且眼识依根缘境之中假实不同如次前辨。余之四识唯眼识知。然五境中辨其假.实。如五境义林辨 问眼.鼻.耳根何故各二。舌.身二根何各但一。问舌.身根一可各一处。三根各二何故各名一界处。问何故先说眼.耳等耶。问取境离合与识同.别等。此余问答并如界处义林中辨。

明大造义。大造之中有亲.疎造。亲造者谓同界地.同有漏等名为亲造。若异界地.有漏无漏即名疎造。如身在上界变起金.银等。思惟欲色而起定果色等。此即欲界大疎造也。然有漏得造无漏。无漏不造有漏。何以故。若第八缘自具大.造。第六独缘唯从见也。此之相分非实色故。不得名无漏造有漏 问又今助释。无漏亦得疎造有漏。如缘佛身亲相分等。若亲造中萨婆多师大种能造唯无记唯有漏。唯以触处四大能造。法处之中更不别立有余色故。唯有无表不是极微。所造通三性。谓色.声二尘。若大乘假名善.恶。无记大种为说名造。据体大.造亲者。无记造无记。善造善。无漏亦尔。以其大及色俱通无漏。触处.法处俱有能造。以定通果色亲所依起四大亦定通起故。然通假实。能造思之。若出体者。能造唯有四大。所造谓五尘色.法处色中自在所生及遍计所起.受所引色。若取无表即非大造。依思种.现故非大所造。若据疎缘亦可大造。又约依他.圆成而辨体性。不言遍计者非妄所起。从种生故。诸师明异且取正义 若常无常唯依他。大造有为无常法故。此约常无常门。又若有漏依他起。若无漏通圆成。无漏离倒用周遍故。此约漏无漏门 五法分别者。大造通相.名。通分别.正智。以通漏.无漏故。不通如如。以相性故。若摄相归性亦通如如 三性分别者。在凡夫唯无记。若佛果唯性。二乘及菩萨通无记及善性。不律仪恶身.语业等随转门通不善。据实义者大种.造唯无记。律仪善身.语业等。若有漏位假通善性。据体无记。实善性者约思而立。若初地已上通漏.无漏及善.无记。若萨婆多大种唯无记。造色通三性 大种造色有多解不同。一者唯从自种造名大造。故二十唯识云。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谓种子也。五根者所造色也。二者唯取四大种名大造色。所依名造非辨体也。谓色种子要依大种。大种起时方能得起。由他挟带故名大造色。增上与力名为造也。三者二种俱取 今者虽三师不同。唯第二师胜。何以故。依瑜伽论第三云大种于色种有五种功能故。所以知胜 其五者何。一为生起因。谓由大种恒将带生故。二依因。谓此造色依大种故。三安立因。谓此色种及大种同安危故。大种坏故造色亦坏。四持因。谓此色于大种中各相遍故。故瑜伽论云。一和杂不相离。二同处不相离。五长养因。谓色根等依大种事得增长故 问色种依大起。即说大种为生因。五识由根发。亦说根体为起因。二问色种由大生。即说大种为起因。无表由表起。应说表色为生因 解初难。色种从大起亲故名生因。五识虽根发。疎故不名因 又解能生.所生俱具质碍。即说大种为生因。所生心法非是碍。不说根法为生因。又生义宽通。心.色并名生。大造是狭。生心非造因 解第二难。大种令色起实故名生因。无表假表起。从假说假因 如佛身无表色亦非造因。日轮光等亦尔 解云要由彼得起故日光亦名造。佛身无表色远妨恶故亦名造因 难第二。色种从大起大起说依因。孤行之香由质起离质。由何得说依因。二欲.色两界从大起可使有依因。无色妙定非大起。如何说彼有五因 解云。据彼依质说五事。是故四大具五因。不言诸色皆具五。孤行.妙色无依因 又难色界定.道依大起。说此大种为生因。无色定.道无大种。应说彼处无生因 解色界定.道非实色。假说为色假造因。无色定.道假色名。从假说有假造因 难第三。带质之色同安危。可得说为安立因。无色.孤行无本质。如何说有安立因 解云大造造彼具五义。不言所造要五因。故亦无妨。 难第四同 难第五。四大能资色即说四大长养因。饮食亦资根亦得名为长养因 解大种资义宽。是故四大名长因。饮食内资其义狭。是故不名长养因 又问若尔何故眠.梦.梵行.等持说四为养。不说大种为长养耶 解云眠等长养通内外。故只说四长养因。大造养色不自养。但是别养非长因。然有三义。一异熟。二长养。三等流。等流中有四。一异熟。二长养。三变坏。四自性等流。将前所造于此三门。几具三乃至一.二等。诸法皆然。一切法有二。谓有为.无为。无为常住非依大造。有为法中有三。谓心.色.不相应。不相应者即前二位假所建立。更不别明。前二之中初明心法。于三门中而聊简之。心法具异熟。异熟有二。一总。二别。若第八心.心所有总。若后起者即是别。前六识中异熟但有别。若据初起名总。并得具二。长养之中但相增盛而无处宽遍。等流之中无变异等流。心法分别义准细明思之 二明色法。色法分四。五根色.法处色.内五尘色.外五尘色。若五根色具异熟.长养。等流之中但有初二。内扶尘中得有第四等流。而无第三。虽有衰变而亦异熟。非名变异。外尘之中但有变异及自性等流。而无长养.异熟。疎增上故非异熟。非内色故非长养。法处色中若定果。有相增盛.处宽遍。准瑜伽文非是异熟。等流之中除初及第三。无表色得有相增长养。而无处宽遍也。非业果故非异熟。等流之中无异熟等流及变异等流。极略.极逈大乘观心中起。但有长养相增盛。非异熟.等流。如无表色说。若小乘.外道异熟心起。非业亲感。非异熟故。执积微成地。即具后三等流后应更详 尘大互造四句。一唯能造非所造。一切有部四大唯能造。二唯所造非能造。谓眼等色根。诸部皆同唯所造。三亦能造亦所造。即师子宗四大。及数论五大。阙第四句。

释法处色。西明问云。大乘法处实色是有碍不。解云诸法处色皆是无对。如无色界诸宫殿等皆是无对以法处故。问变大地为金。水为苏.酪等。如何无对耶。解云定所变色有其二种。一者有对。二者无对。若法处色即是无对。变为色等即是有对者 未详此释。且定通起色等五尘。对五识别即此色等名为有对者。何故诸论不说色等中有定等起色耶。又设五取名为色等。根.境相例应俱无碍。何者大论中说。等心诸天变身万亿。共立毛端空量地等。既云共立毛端空量地等。即同一处互不相碍。岂名有碍。不同同处不相离色由相随顺。一因所引同是一根等故。大小同许如五根境。若自若他大小同许体为有对。今既共立毛端。并有自他根境。如何不碍。又亦不同外器世界许共业感同处不碍。根非共感如何不碍。由此准知。定等起色是无质碍。论自说故 若尔定等准论所说是法处摄。岂许五识缘法处耶 答许亦何过 违诸论说根.境相对五识所缘是五尘故。此论复云勿麁相识缘细相境故 答亦无违。前据自力故作此说。若他力引则不决定。故第二云。定通等力则不决定 又问法处有实色不 答许有实。即唯定等所起之色。非余四种。余皆假故 既定等生许有实色何无质碍 答亦无违。以定等因自在起故。不同业色。说质碍故名为色者。据业所生五根境说。非据定等所生色说 又释实色亦是有碍。说法处色为无碍者据假色说。此义亦难。几识缘碍非碍当更寻文。

论云眼等识外所缘缘理非有故。疏云总非十八者。何也。若云除根本部。即应十七。以一说部无实境故。应除一说及出世部。出世部说世间皆妄故。此虽可尔出世如何。故本意说随古人说云总非十八。据实二十 若尔一说云何破耶 执有虚妄外所缘缘故今破之。不尔一说岂知唯识。

论云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识故。准瞿波师二十唯识释。一云唯意识得。此中为五识喻。非缘义等故无有过。以五识是有法收。同喻无有无所立过。此意若以和合为有法。于五识设所缘非缘为法。即喻中有所立不成过。以经部师亦不许五缘第二月故。今既和合于五识名有法。设所缘非缘为法。五识既在有法。第二月是第六所缘。以无体故不是缘义。故得为喻。无所立不成过。具解如疏 有释云。瞿波二解一许五识缘第二月。护法不许。评二说中瞿波顺文违理。以缘月故顺文。而现量识缘非量境故违于义 今谓理难。若现量识缘非量境。即违理者。遍计所执圣者达无。得说遍计为凡圣境。五缘非量境违何正理。设许非理亦非顺文。观所缘云。设所缘非缘。明非实许。故护法胜。

破经部宗中所缘缘义者。有云。如聚实微以成假色。即以实微为缘。假相为所缘。别起行相摄属见分。即当大乘相分所摄。他摄此相为行相故说为见分。十九部同。今者经部取彼假相故离识取。若尔假相非五识缘。实微是缘。云何破彼云和合相应非五缘。彼已自许假相非缘。今者破他相符之失 今解云。汎说所缘缘即如彼解。据实和合能生识故即为缘也。所以破之 问如经部说积微为麁揽多法故是假非实。依大乘宗且如眼识及同时心所所带相分。皆各熏成本质之种后生现行。为从一起。为多共成。若从一起熏习同时势力复等。有生不生不应道理。若许皆生即各各别。心王心所不同一所缘。若多共生如何非假 答不同彼许不以种体和合成一。以别别种共生一现。以本同缘于一质故。种在一识所生之色一体密合。故不是假。又复彼许离实无别和合相故。故相是假。大乘种.现不定一故。所以是实。又设许假非无体假故五识缘。彼无体假故非五缘。

破古萨婆多云。非诸极微共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此识上无极彼相故者要集云。本末二计婆沙俱舍及正理论自有识证。第二麁相曾未见教。有说一一各发麁相不异和集。此难准知 今谓不尔。何者准此论文。新萨婆多既云展转相资有麁相生。故知古师七极微聚虽不相资有麁相起。然由七聚有似麁相。不尔宁许为五识缘。等极微故。又新翻古。既说相资有麁相起。明知古师虽有麁相不由相资。故本末异 彼云。第二麁相曾未见教。即此论说可非教耶。故慈恩.西明所说不谬。又云有说一一各发麁相不异和集。此亦难知 今谓极显。前文古师共和合位。可与五识各作所缘。即有麁相但不相资。新萨婆多后更正解展转相资。有麁相生为五识境。在文极显何谓难知。

问破萨婆多云。瓶瓯等物极微等者。缘彼相识应无差别者。为五识缘为不缘耶。若非五识缘。云何破五根境中说。若五识缘。彼宗不许五识缘假。若瓶等非假。云何前破能成极微。取以为喻破非实有耶 西明云瓶等是假。是意识缘。若尔彼救。瓶.瓯极微体虽无异。而妄意识生觉解故。如大乘师意乱生解 此亦不尔。大乘乱意所缘境无。如空花等。彼有体故 又问若见意境何故五境中破。意境应是法处收故 答如大乘宗长短等色亦色处故 今又助解。瓶.瓯等假五虽不缘。彼计长等依瓶等有。体实有故是五识境。故观所缘云。非形别故别。故知正难长等形色。举长等色所依瓶.瓯。以因瓶.瓯显长.短等。非正为喻。如举空.瓶为常.无常二喻依等。然不障依乱不乱识缘境虚实故。有引瞿波论师云。五识及根乱不乱故引三种意生。既言识.根俱乱不乱。明五亦缘第二月也 有人改三为二。意缘于假及实二境故 西明云。三种意识缘三境别。故云三意。谓一缘假。二缘实。三缘二。故云三意 此非萨婆多义。不可为证 今更解云。彼许五识缘瓶等假。以有体故。不尔何故在五境破。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二(本)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二(末)

言非麁相识缘细相境。集云。有说汝缘瓶麁相之识。即是缘微细相之识。若许尔者。量云。汝缘色之识。亦应缘声。计相违法得俱缘故。如麁细境者。此量喻中所立不成过。缘麁细心非缘声等故不成喻。彼麁细境非声等故者 此破不尔。叙量不依本疏所说。本疏量云。汝余声等境。其缘余色境之识应亦得缘。许相违法得俱缘故。此量以余声等境是有法。其缘余色境之心为法。色境非法.有法。标境取心缘色之心。是违缘声之心。此相违心应亦得缘。正是其法。许相违法得俱缘故因。如麁细喻。有二立故得成比量。

勿余境识缘余境故。西明云。勿之言莫。莫即缘麁亦缘细境。有杂乱过故。若不许缘圆细相境。本圆细相应非五境。若许违宗。一识应缘一切境者。若缘麁识亦得缘细相者。缘青等心应缘声等。即眼等识通缘十八界 集云。有说后量。有解二量。皆有过失。由此有释但以理破。非立量破 此亦不尔。立量破彼何过不得。且立量云。汝声境。应为余相违识缘。许相违法得俱缘故。如麁细境。此声亦有麁细。相违识得缘故。因有三相。

释所缘缘。瑜伽七十二复有余二相。一本性相。二影像相。云何本性相。谓先分别所生。及相所生。共所成相。云何影像相。谓遍计所起.胜解所现。非住本性 集云。共所成者。增上缘用。谓能熏见分力故。相分能熏赖耶见.相种子。非如异熟心心等。不能熏故。相亦不熏。故言先分别等 今释。彼七十二所言相者。非唯色相。若名所诠总名为相。如前七识亦名本性相。俱为第六缘为质故。先分别所生即本有种。及相所生新熏之种。共生本质故。云共所成相。不尔本质据现行说。后种生现见分久灭。何得云共所成相。亦不可云据增上说。论云先分别所生及相所生。若据增上。应云先分别及相所生。及是合义。既各言生。明各别种。

有说瑜伽之师即依士释。师有瑜伽师即有财释 此亦依主。而非有财如前分别。后思 集云。心.境相应义且难了。若云心起必託境。心趣此境。境顺彼心。故名相应者。境应皆通三性.定散心中。若言随心所乐其境必现。于彼自在故名相应者。以假想惠分析聚色。虽作微解而不现微。如何得名瑜伽师也。若言心即不违境界诸法自性故名相应者。于本聚色先无极微。作极微解。如何相应。坏法相故。集自解云。观心所缘境界不障观心。令彼观心种种行解。或青黄等极微等相得自在转。是故说名心境相应。非谓境相随心现故名为相应者 此亦不尔。空花虽无。亦不障心作空花解。如病损眼非黄见黄遍计我等境。皆不障心邪妄解生。岂得说名心境相应。故知言相应者。心称境知名为相应。相符顺义。聚虽无微。以託圣教假想观之顺入无我。无我理境及名教境。与心相应。此为善释。当捡瑜伽释.及显扬二十明瑜伽抄。

问于麁色相渐次除析变极微时。何不别熏成种。答以无本质故 若尔名言熏习。及缘过境熏成种时。岂有质耶 答如名言熏及缘过境。以现曾有彼境可生。即熏成种。空花非有虽缘不能别熏成种。极微亦尔。元无彼质故不别熏 问空花无质可不熏种。极微託色何不种生 答虽于色相。如执我等故不成种 不尔彼执。观微非执。何以为例 答虽非执心。无质义等故不为例。若准西明法师即许成种。如前辨非。

论破正量部云。有为法灭不待因故 问何以得知大乘灭相不待因耶 答大庄严论云。又如煎水至极少位后水不生。亦非火合水方无体故。量云。许是灭故。如无为灭。准此似将有法为因。有法为因即无有法。应所依不成过。解云灭有多灭。取有为动灭为宗。以余灭为因。随取少分。故亦无过 问无为灭可同有为耶 答但总云许是灭故。不须分别体灭相灭。无为既不待因。有为亦应不待。故因不得分别。又如声无常。无常即灭。然言无常。不唯诠灭相。显扬十四云。无常性者。谓三有为相共相应故。一生相。二灭相。三住异相。三相总名无常。说生复为因性。此灭亦尔 要集云。有抄量。有为法灭应不待因。以名灭故。犹如择灭。有说量云。汝灭应不待因。许是灭故。如无为灭。集云。此二师量喻有所立不成之失。即三无为虽无生义。待因显故俱名待因。宗中应云不待灭因灭之 此亦不尔。无为体灭。不待因显方名为灭。性是灭故名之为灭。故云应不待因故喻得成。非无所立。

论非显香味。量云。汝显色及香.味。应非是表。唯无记故。如地.水.火。虽自宗有香.味通表。而是假表。不通善.恶。意为破他实表业色复是善.恶。彼自许香.味.触三唯无记故。又准论疏应云汝此表色。亦非是显及与香.味。无表示故如触 是彼许故。

论一刹那声无诠表故者。萨婆多计。此表是实。今且问。汝声生名等。为初一刹那声生名等为实诠表。为后一刹那声生名等方实诠表。若初能。后无用。若后能。即量云。汝后一刹那声。除佛心外应不能诠表。以是声故。如初一刹那声。若云相续。即如后破。由彼本计除佛余人一刹那声。不是能诠。故婆沙第十五云。声闻多刹那声能说一字。佛一刹那声能说一字。一字声中仍未有名.句聚集。故不能诠 问何故色中别立表色。声中何故不立表声 答色法显现故别立表。声相难知故不别立。方.圆.长.短类亦可知 又解色中形色有非表。于色之中别立表。声中情名必是表。无非表故不别立 问身表色依身。从彼所依名身表。语表亦依身。从依名身表 答形色不离身。随彼所依名身表。声性发离质疎。故非身表 又解身表在初。从依名身表。语表后说。恐滥非身表。

论然依思愿善恶分限。下申正义。分之为三。初道.定俱律.不律仪.处中之总句。佛身无表之别句 次谓此或依下。是余别解.处中之别句 或依定中下。定.道之别句。以佛无增长故。除佛余别解等增长故。定.道依现故。

问无表之色依表种立。表有多念依何念立 答于初刹那正发身.语之思。或俱时发。或前后发。俱时同一种。前后各别种。皆于初上立。第二刹那已去。非因等起。但名刹那等起。非根本故 问定中许起身.语二业。表依何立。若动发思即现在定。是定俱无表 答既是假立通二何妨。然萨婆多随心转者道.定二戒。有心即有。无心即无。舍此定取余定。即舍此无表得彼无表。道亦同然。皆别有实色名为无表。不取定.道二相应思。又定唯有漏。无漏即名道。若大乘师随转义同。然立有别。依定.道俱现行思立。定通无漏。虽是一思望义有别。萨婆多八戒要从他具支。唯一日夜。大乘皆通。从不从师。支具不具。一日多日。俱亦不违。以依思愿分限立故。佛随转门且言一日夜。令易学故。大乘五戒.十善。亦许少时阙支而受。唯出家众依师具支尽寿方得。然阙支者皆据未说三归已前。有祈愿别故得阙也 若三聚十无尽等。及依文殊所问波若经。受十戒者。即同沙弥十戒。然亦尽未来受。又此得戒有四分别 一有心得。谓发祈愿增上善心者 二有心不得。谓不发起祈愿。设起祈愿受出家众别脱戒者。但少时分限缺支意愿皆不得戒 三无心得。谓那含沙弥起心求戒作白已后便入无心定。此无心时作羯摩竟。祈愿满故亦得具戒 四无心不得。谓无祈心余无心位 问别脱无表依于动发思种上立。如入见道得别脱戒。既不起身.语依何思立 答入见道前有祈愿心动发身谓。后入见道依此种立。不尔即无 问定.道无表依审.决思。起身.语时依何思上立身.语业 答若在余定起身.语者即是通果。亦定前加行有祈愿心欲起身.语。依定引通虽不在散不正在定。亦动发思起于身.语 问起加行时只审.决思未起发动。如何依立 答据实定中起动发思。如八地已上常在定心。即义说之不同散位。

意业之中十善.十恶发无表不 章中二解。然要集云。有释三藏解云。五十三文唯约现行说意表业。准此无表依种子立。今寻三藏意。身.语表示他。故名为表业。思种不表示。是故说无表。意业唯自表。故得说为表。种子不表自。故亦名无表。云法苑二云。一云发无表。一云不发。云后说为正。三藏意存前解 此说不然。法苑二说云任意为用。不断后说义为决定。今者意准定发无表。既菩萨戒具防三业。胜于二乘尽未来际。云何不发殊胜无表。前二说者据处中说。非约律仪 又集云。又能起律仪体非律仪以生律仪。从果为名说名律仪。故无无表何所相违。故今取不发无表 今者不然。既取不发。何故云能起律仪体非律仪。若设云能起身.语律仪非意律仪者。望二乘意无律仪。约大乘说。十善戒等亦是律仪。如何得云体非律仪。从果为名故无无表。故为不可 要集问。定.道意无表依何法立。解云表依现思。无表依种。故具二种。不同定道身.语无表。问若尔出定心后。既有种子应立无表。解云不例。是随心戒出定用微。故不立无表。或于一现思有表无表。于理无违 今谓。定.道意俱无表。决定取现。不得云惑。即定道戒是随心故。种有心无非随心故。

然依思愿善恶分限等者。西明云。愿虽有多。然于此中说思为愿。定.道二戒是思非愿。别解脱戒亦思亦愿。为摄定.散二位无表故说思愿。此亦不定。何以得知此愿唯思非依欲.胜解等。由有希欲方起祈心。说愿唯思即为太局。集云。散心无表有要期故。说依思愿。定.道无表无期愿故但思非愿。然有说云。愿者显成无表之相。此言少局不通定.道 今谓无过。是总说故。意显别脱与定.道殊。随愿分限。不尔依种种子现有。何缘戒舍。又诸说愿皆不通定.道。今说此愿显成散无表。何独言局 西明解无表云。于七种上假立七支。以彼止用有七种故。问若尔眼识缘青等时应成多种。许亦无失。如正体.后得体是一惠熏成二故 今者未详。既一现行云何种二。若功能别。后得见分功能无量。自证.第四皆应种别。功能别故种应更多。何但二种。又设熏多。后生一现为生于多。若生多现即多心并起。若前后生不应理故。若共生一既能熏体一所生亦一。何故随见熏成多种。随体成一理应为长。

慈恩法师立散无表。且如苾刍律仪于何时得。依何种五 于第三羯摩竟。随能受者有心.无心.或三性心。皆许得成别脱无表。以依发于身.语二业期心受思所熏成种为戒所依。正发身.语动发之思。非于第三羯摩时起。此时但在师前默故。以彼期心今时得畅故。于种上功能倍增名得无表。虽有多解疏自判取用增非体 然白马法师为作五过。一例现不成过。二无熏种增过。三佛果增减过。四违害自教过。五朋助异宗过。广如疏述 法师乃横智舟于苦海。开惠日于昏城。指妙宝之前途。畅明珠之后说。五愆星举。七辩霞张。引学者之珠知。启后进之法目。遂缘兹义觉解便生。兼曾滥厕学流颇承余论。法归分别宝贵斵磨。故依五过略为十失。虽知爝火无旋于曦耀。悬露讵拟于清飚。然妙高始起于一微。大海剏兴于数渧。故勿轻于末学。为奖后生之胜识。聊因希法之研潭。粗述此科之云尔。余多得失且置不言。其十者何。一不知邪正失。二现用不增失。三妄谓种增失。四佛应无戒失。五妄为违教失。六假实不分失。七违于当教失。八妄谓朋异失。九应同异宗失。十种子防非失 一不知邪正者。言种体增假为此解。疏自断云定.道无表既不体增。别脱无表例亦应尔。故断取彼功能倍增以为正义。今复重破。破已破失。若将为正不了本解。谓不正为正。即不知邪正 二现用不增失者。云一例现不成过。定.道俱思亦名无表。但有念念能防无别倍体用。然得成无表律仪者。体无倍增自他共许。不许定.道念念用增。则后定.道不能断于后后品惑。以此定.道功用不增同前定.道故。不能断后后品惑。若许能断违比量失。后后定.道应不伏断后后品惑。以无胜能故。以功能等故。如前定.道。具有文证繁不能引。下皆准知。三妄谓种增失者。云无熏种增过。于此大乘一切种子不问新旧皆因熏发。乃至不由熏发。种子体用倍倍增广。若无熏倍增即违此理者。正解用增不取体增。妄同前失。若论功能。无表之体增不由熏。但由作法。作法事了。畅本邀期。发身.语思所熏之种故成无表。功能倍增。故弥勒所问经论第三云。如施主施物。依受用功德力故。虽施主异心。而依本心念修相续体细细转胜。以转胜故于未来世。而得成就多福德果。乃至云。我依于心身业.口业。有善恶功德。依本心作不失本心。有相续体。颠狂.睡等常得增长。既云颠狂睡等常得增长。岂有能熏方增长耶 四佛应无戒失者。云佛果增减过。以若七支念念倍增。即久成佛戒则增多。后成佛者戒则减少。何名等觉。若许因增佛果无增。则小果第四亦应无增。自位究竟故。此义不然。佛果可无增。小果有胜劣。若执小第四位满德无增。则不应分惠俱脱等。又以因例果增。果例因不增者。满与不满殊。何得互相例。若见因位增方名别脱戒。难果位无增佛应无戒者。则应由现熏增方得根本。佛位无熏复无加行。则应方便根本俱无。故解倍增据因位说。得戒多种。广如余辨 五妄为违教失者。云违自教者大乘教门要由现行熏发。新熏种子势力强盛。决定感果名增长故。乃至云今立种子不由熏发念念位增。岂不乖于大乘诸教者。此不应理。不言种子体念念增将为正义。此假叙释。如前已明。若戒功能皆由熏增决定感果。即舍戒已应不感果。舍功能故。若功能不舍。则命终等犹成律仪不名舍戒。有功能故。故由动发期愿。现思熏成种已作白等讫。种子之上由期愿力。遮防诸恶无表功能。倍倍增长。由此令思有感果用。功能决定。非即无表假能感果。故下论云。假法如无非因缘故。若舍戒已。因循住旧势力萎歇。期愿尽故。而五十四云。由不律仪思数数现行。是故非福运运增者。是说业道。以初要期但得不律无表。未成业道故。又别脱无表由受发故。住法竟得。不律非受。要作方得。故说不律仪思数数现行非福增长。律.不律别。又有别释。如大师表无表章辨。成业论中云。由思差别所熏成种。谓从此后不作因生。不作因生即是功能。设余说种以假从实。故不相违 六假实不分失者。以引杂集第七云。后二故思若作若增必受异熟者。是说业道种实感异熟能。非无表色。若业道功能与无表不别者。无表如业应行蕴摄。摄处既别。明假实殊。今引实能难假功能者。即假实不分失 七违于当教失者。云受戒者于大众前发身口心乞戒已讫。乃至第三羯摩未终。念念起心。常得熏成方便戒种。至第三羯摩终时。能缘心识若起现前。便即熏成根本戒种者。论不应言或依发胜身.语思种增长位立。以礼师乞受。有动胜思要期分限所熏成种。作法竟已无表遂生。言初但方便。第三羯摩竟所熏种上。立根本律仪无表者。尔时但起缘心不发身语。依此种立与论相违。故为不可。然约业道。方便根本及以后起。从第三白至羯摩竟。成根本业道及无作戒。已后即名三业眷属。非别解戒。虽别脱戒第三羯摩竟时初得。后亦名戒。非于后时不名为戒。但名后起。犹如业道 八妄谓朋异失者。之于异宗等。初念唯有一具七支。至第二念更生七支。乃至云若体若用亦令念念七支倍增。便是乖自熏习附邪宗者。此亦不尔。元不熏种犹有功能。尚假实殊。无朋彼失。况先熏种至羯摩了。因缘法备功能方起。依思种立岂同彼耶。不障后熏增。但不许依羯摩了时意业思种。立根本无表。

九应同异宗失者。以立种子缘备之时功能倍增。即云朋邪宗过。小乘立无表。大乘令亦立。小乘立蕴等。今大乘亦立。皆应同彼过。若谓由熏假实有异无同彼失。今依种上功能倍增无过亦尔 十种子防非失者。云若从自宗即道.定.俱思。若现行者。或名为表。以有现表显故。或名无表。以无如色表显故。其所成种子。仍有遮防势力。唯名无表者。是何无表。若随心转无表。现定道心无。若别脱无表。岂起定道时。即得别解脱耶。又若汎无所表显。名为无表。即于一切种。皆应立无表。若云定.道无表戒种得名无表。应无现道定种子势防非。若尔即应前三小果人惑永不行。以种能防同现行故。若非无表戒。立无表何为。

表无表小大二宗所立不同。且萨婆多定.道二戒。于根本.前.随唯防根本。不防前方便及后所起。通防过.未。若尔何故不防前.随。已未有心时定.道不起。若举心已。即能遮恶不假加行。若出定已。不能遮恶。所以不防前.随。若别解脱不防过.未唯现在时。根本.前.随并皆防护。若明戒得。道.定得俱通三世。若其无表同。别解脱但有俱.后无法前得。以色性钝故。若舍戒时。后戒落谢更无得得。谓无法后得。然属行者身。且如舍戒。虽无得得。由自属身。然能后时招异熟果。若大乘师道.定.别解。并防三世及防三时。若舍之时。有先熏种能招后果。不别说有法前.后得。若约种子义说前后。虽亦可得。然无文说。若身.语表业恶色方成。虽不能言等。然运动等令他得解故。表无表色十门分别如章广辨。

就第五得舍门中。初明得。后明舍。明得中分二。先表后无表。表戒不从他受。然须对他。以起身.语即名为表故。然萨婆多要从他受。以第三羯磨时。与无表戒一时得故 无表通二。又且佛及独觉。不从他受。一向自然受 问独觉有二。初众出亦见于佛故。经云释迦成道五百辟支来至佛所。如何不从他处受耶 答众出虽至佛所不乐为资。不如声闻乐事于佛。所以一向自受非他 问如须陀洹人入见谛时。得别解脱戒。为从他受。为是自受 答此从远说亦是从他 问若从他受别解脱已。得圣回心后经多时以受变易。乃至成佛方舍本身戒。岂不从他所受耶。又只如十地已前得戒亦尔 答且小乘萨婆多云。三十三心前佛身所有别解脱犹名未曾得。第三十四心后前之所有皆舍。以得胜舍劣故。别有一新无作别解脱生。然亦是色。大乘二解。一转灭舍。谓无漏种子有三品心。谓见道初得下品。修道中得中品。佛时得上品。舍前劣品唯有上品。此之上品岂从他受。二有转齐舍。如入修道转下品得中。若得上品转中得上。此之上品岂亦从他。故佛.辟支皆不从他。又别解脱明得.不得分二。谓大小乘。具如章辨 然二十部中。西山住.北山住.制多山三部同云。和上不清净亦得戒。故律云但牒僧众乞戒不云和上。因何此之三部作此计耶。以三先是外道之侣。见无利养皆来共僧同住。后时俗人由欲简择。在后皆剃头。又被国王皆欲简择不受戒者。皆不许住。此诸人皆云我受戒。众僧同责。于何人边受。自指同类以为和上。众人即云。汝和上不清净。云何得戒耶。遂起此计。余十七部皆不许之。要须清净 明舍中。然毗尼母律中云。犯重失戒。涅槃等云。若言失戒不解我意。若不失戒亦不解我意。

其义云何。答有二解。一犯重不失戒。如十轮经等 若尔何故律云如断人头折石等 答然准瑜伽解。菩萨戒增上品缠犯方始舍戒。中.下不舍。大论前据上品。十轮据中.下。故涅槃经云。我诸弟子言犯重舍戒不解我意。又诸弟子言犯重不失戒亦不解我意。必若实舍言舍解佛意。若实不舍言不舍解佛意。既言并不解我意。故知言舍约上品心。不舍约下中犯。故一向言舍不舍者不解佛意 第二解云。犯重舍戒。何以故。瑜伽但云。菩萨戒约上中下不言别解脱。故知舍戒。何故十轮经言不舍戒。约化相言。若云犯者。便无植善因。不敬出家众故云不犯。涅槃约化相故。言舍不解我意。约实言不舍不解我意 第一师难云。若尔何故大方广陀罗尼云。若有犯重。犹在伽蓝者名贼住。及受他施一菓子。必堕地狱。文殊问言。云何得生无罪耶。佛为说咒。诵此咒者戒还清净。若总舍者何言还清净。故知犯重有轻重。不可全判皆为舍.不舍。所以戒经言。如前后亦如是。应具检上引所有经文。

无漏律仪。小乘若见断对治。唯色界六地。若次第人。唯初近分。若超越人。于六地中俱得入见。修道无漏。虽通九地。然于无色不立无漏及定律仪。以隔界故。无防欲非故不立也。

若大乘中见道无漏。色界通五地入。大乘见道依第四静虑。独觉亦尔。此俱无表亦亦随所应。若修道治道无漏。通无色下三地。若非想地虽有无漏而非断道。若言无漏法亦防七支非。非想亦有无漏律仪。定亦许尔。

论不拨为无但言非色。云何非色。涅槃第十八六念中解。念戒者云。虽无形色而可护持。虽无触对而可修习。第三十六诤论中云无作戒者非异色因。不作异色因果。是名无作戒。言非异色因者。非诸大造为因亲造。不作异色因果者。非是大造因许果。故知无作但依思立。应捡彼文。

又业及业道应作四句分别。假实二业及通生游履思准可知。然萨婆多唯以游履名为业道。即意思是业。而不是道。大乘但业即皆是道。

言得非得等下破不相应行。除经量部及一说部但破所余。何以故。经部得等皆是假有。如俱舍论破有部。明一说部者。既说诸法但有能诠无实所诠一切法体。故亦不立不相应行。故此说除 然要集云。此中大乘.经部共破萨婆多师者。理必不尔。岂可小乘共护法等造唯识耶。虽可与彼俱舍论中破义相似。此非共造。今此下破但依比量破。彼所立无有现量及至教量破。彼实有故。正理十三云。又此诸相岂如瓶等有现比量。或至教量证体假有。既遮实有故彼定应许生等相体是假有。第三法有理必无故。此意不许生等实有。即应定说生等假有以必不许有第三法。亦实亦假故广如彼说。由此二家现量.至教都无诚证。但可比量各为立破。故彼小乘虽引圣教。今此论主云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体用为证不成。但比量破。于中本说此文有三。初难实有别举体相及作用因。二此定非异下合难体用。三或心心所下别难实有 西明释云。此定非异下。初量释上体用非实。次后二量重释前失。初破实有。后立假有者 此不应尔。文自立量直是破他。何须释上及重释失。既言重释。何故复言初破实有后立假有。又后二量准文破实。未是立假。但且破他。以他立云不相应行异色.心等有实体用。故今对破遮他为论。未即反成不相应假。下述正中方立假故 集云此定非异色.心.心所有实体用。许蕴摄故。如色.心等者 此与外宗作比量相违。然此比量即有过失。若别立二量各有不定。谓不相应行异色无实体用。许蕴摄故。如色异心无体量可准知。此即不定。若合立者。即法自相相违失。及法差别相违因失。自相相违云。不相应行异色.心等有实体用。许蕴摄故。如色.心等。此喻有二义。一色外无别色体。心外无别心体。二色外有别心体。心外有别色体。如色心等。言含二义。故论主取前义。外人取后义 又法差别相违量云。不相应行。定是实有。详蕴摄故。如色.心等。直言定实有体。不言异色心等。故非言显差别中收。且前云有法自相相违过者不尔。既合立量双为因.喻若外人云异色.心等有实体用。即色.心等是异法喻。许蕴摄因既于异转。是彼自成法自相相违过。何得云论主相违。论主既云定不异色.心有体。即心.色等为同法喻。因于彼转。色.心等不异色.心等有实体用。乃正同喻。是故无过。又法差别过亦不成。既云定实有许蕴摄故。心.色为喻。大乘心.色通有假实。有他不定。瓶盆等假亦蕴所摄。有共不定。不可说瓶等非蕴所摄故。以非无为复非全无。定蕴所摄。又如眼等必为他用。意含真假。成真他用名法差别。今云不相应行必定异色心等有实体用。即言中显立彼意许不相应行异色.心等有实体用。与谁为差别。又复必定不异色.心.心等有实体用。合名为法。今但别取定实有体为法差别。岂得成过。又因不定。故此分别徒设劬劳。余准可知。

言十无学法。名如疏列体。八圣支道。正见谓后得智。有宗见道超。大乘修道超。故是后智。中边论云分别支故 若尔既法轮体亦见道中何但后得 答为二解。一云诸无漏法皆名法轮。不唯八道故。于见道虽无八道亦名法轮。二云中边据显胜说在于修道。瑜伽论说在见道故。若依前解。瑜伽随转说在见道。二说任情 正思惟者。以思为体。准十地论云净觉人即谓觉者是寻。捡梵本不以寻.伺为体。如第七卷论疏辨 无嗔痴所发身.语名正语.正业。无贪所发名为正命 解脱者胜解数。智者缘无为智。余体如名 杂集第十云。十无学法依无学戒蕴。乃至智见蕴。无学正语.业.命是戒蕴。正念.正定是定蕴。正见.正思惟.精进是惠蕴。此二依自性及眷属说。正解脱是解脱蕴。正智是无学解脱智见蕴。

论亦说轮王成就七宝岂即成就他身非情。西明云。有部许尔即违自宗。外难云。大乘假得如何一立一不立。例同所破。解云非例。实得有用应通内外皆有实得。我立假得。故王成宝假亦不成非自身故 今谓此释不尔。大乘得等既是假立。通情非情自他何过。以经说有成就言故。不尔同他不能离难 问若尔殊轮可说成就。自识变故。余有情等依何假立说成就耶。答亦许变他扶尘受用故亦自识。又由业感依业假立亦复不违。

言未得已失应永不生者。未得可知。已失之法。未来应生阙缘不起。亦名已失。此定不生。得非择灭故。如易界地等已舍之法。名为已失。即许可生。此无前得。今约此类既无前得应永不起。

言若待余因得便无用者。有解心待四缘。色待二缘足得生法。何繁得起。故得无用。此破不尔。可非增上法得生起。然要集云。得非四因及生等五其理易知者。当捡俱舍引文具注 又具善恶无记得者。此中总难。过去已舍虽无后得。有法俱得。未来已失及无前得。并有俱得。难令得生亦得。然准本意。唯难不失现成前得。三性之法应顿现前。所以下云。若待余因得便无用。若难已舍及未来世缘阙不生。虽有俱得。他许无用不能生故。便成相符故难不失现成得者。此虽二说。准俱舍云。谁言此得作法生因。正理论中。唯有不失无能生因。故彼论云。由所许得是已得法不失因故。婆沙二说。正义亦唯为不失因。

论。故得于法俱为无用。二云识所变不离有情。即非情法亦不离有情。无法名离有情法。初说有得。后即无得。问既说无法即是无体。复说何法得名为离 答以彼无法假名为离。非有无体名离有情。谈无本性不约识变为无名离。

释三种成就。且法有二。一者有体。二者无体但于有法立于成就不于无法。无法无体无可成故 有法之中复有二种。一有为。二无为 且有为中复有二种。一者自识变。二者他识变 自识变中复有二种。一者种子。二者现行。种子隐而难知。所以分之为二。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现行显而易了。所以总合为一。名现行成就 种子之中复有三种。一者善。二不善。三无记 善中有二。一无漏。二有漏。有漏善中复有二种。一方便。二生得。前无漏善及方便并名自在。以成就此者必于生死当得自在。又当引生必加功用方始起故即通本.始。余义准思。生得善者生便即得。因循而生。无胜功能所有种子但名生得。不善之法亦但名为种子成就。以有此法沉于生死。于解脱分无胜堪能故。虽解深密经云十地菩萨所起烦恼。胜二乘人所起无漏。彼由菩萨无漏悲智。非彼烦恼自堪能。故不名为自在成就 无记法中复有二种。一者有覆。二者无覆。有覆性者同烦恼说。无覆无记复有四种。一异熟。二威仪。三工巧。四变化。异熟无记唯种子成就。威仪.工巧各具二种。如象行鹿骤。营田织薄等。名种子成就。若象王行。鹅王步。凋文厕画等。名自在成就。加功始得非因循起故。变化无记唯自在成。必功用起故。又成此者得自在故。故瑜伽论云。若加行所生善。及一分无记增盛种子。名自在成。对法亦云。加行善法。谓世出世一切功能。一分无记。谓工巧处变化心等 故上说自识变亦通非情。有说成七宝故。若他识变准第二中。变他根尘。论自二说。第七卷中解所缘缘。亦许缘他所变之种。复说轮王成就七宝。虽他所变不得名成。自识杖变。亦可假说三种成就 然西明云。准扬论云。一诸行种子所摄相续差别性。二自在生起相续差别性。三自相生起相续差别性云。与瑜伽别。种但立一。现即分二。加行善等。名自在生起相。非加行生起。但名自相生起 今又解云。与瑜伽同。云二自在生起相续差别性者。以加行等善法种子。有胜功能起现行已而得自在名自在生起。若二现行名自相生起。以起现行名自相起。无为之法立成就者。如本疏说。又助解云。准第二云。无为有二。一依识变。二依如立。并立得不。亦有三不。答既假立得二种俱有。亦有种子自在等别。且依识变无为立得。各依彼见种子上立。种为能起无为相故。或依现见以心起时变彼相故。三差别者。方便善心变熏成种名自在成。现行心变即现成就。所余心变种子成就。不名自在。若依如立据能证说。依种即自在。现证即现行。若后得缘。即同前依识所变者说。然非择灭虽非智证。若暂伏惑得非择灭。同后得智说。若非伏惑但缘阙显。依不起种义说得彼。自在种等准性可知。

又辨于得所依之中。大小不同。如本疏述。然言二属所依。谓第八识。如毕竟得非择灭法。及佛身中邪理不生等 问既云毕竟邪理不生。应名择灭。何名非择 答若由智断毕竟不生。即名择灭。佛身邪理不由智断。但由断彼无明等故。邪理不生。如入见道。北洲等身。得非择故 又解此等现行虽复毕竟不生。种子犹在。亦障所摄。镜智生时方始种子灭。即得择灭。得属镜智。若尔镜智应能离染。如实义者镜智起时非彼所依。有漏皆舍。非作意断。不名择灭。亦不可说观察智断。非无间故。名妙觉故。若犹断染。应同无间名为等觉。既不如是。故镜智生彼等自灭得非择灭。得属镜智。然疏言属第八识。据所依王。通因果说。若在佛果即依镜智。此释亲闻故抄记也。

又辨大小得所属别。且萨婆多得有二种。一有为法得。二无为法得。若有为法得。定属所得。若所得是三性。能得亦三性。三界.九地.色.心.不相应。亦随所得判属界地等 无为得者。无为有三。如本疏判 然通漏无漏。若六行道得唯有漏。见道得唯无漏。修道通二。许于修道亦有漏断故。无学无漏。断非想惑唯无漏道。得果舍向故。舍前漏起无漏得。所得无为一向无漏。非择灭得唯是异熟无记性摄。以为.无为二有体法。若起得得属行者。以有体故。随其所应。得属所得及能得道。今此非择阙缘不生。法既不生。故不可属所不生法。非有情故。但属所依众同分也。若其非得。唯属所依众同分立。定唯异熟无记性也。然若得择灭法。犹可重生也。如退果者。若得非择。毕竟不生。以阙缘故 若依大乘。有为法得。亦同萨婆多定属所得。诸性界地。若色若心。及漏无漏种子现行。随其所应。皆随所得判属彼法。以依此等诸法之上假建立故。若择灭得。同彼有部属能得道。然唯无漏。不许六行是断道故。唯依圣道永害种子。得择灭故。又六行道唯依未至。非根本地。伏惑非断。种子在故。得非择灭 又约道起得择灭时分。大小不同。如萨婆多。苦法智忍为无间道。虽断烦恼与惑得俱。未断得绳未名得择灭。苦法智起。为解脱道方断得绳虽未缘证择灭无为。依斯解脱立择灭得。悬起于得得彼择灭。故择灭得属能得道。以苦忍智但缘苦谛而未缘灭。以此择灭是灭谛故。证此无为唯灭下智。虽灭下智。灭法智忍正无间道。亦未起得得彼无为。灭法智时断彼迷灭烦恼惑得。始得无为时方起得得。以解脱道重即证故。余皆准知 若大乘宗。苦法智忍无间道中未立择得。虽正断惑证未曾得。本断惑种。于解脱道方起得得。依斯假立择灭得故。故下云。断惑证灭期心别故。或依无间亦假立得。以证灭故。下约期心今据实得。然大乘宗苦等四谛。四谛皆有事理实三。实虽无多。依诠施设故言四也。初苦法智忍。即于苦谛事理别证。然所证如四谛无别。何不即名证于灭谛。以于灭谛事理两证未别证故。法智解脱证彼二障不生解脱。非是此位方始证真。自后诸心类此准知。此上相见拟真见道义谈四别。据实真见四谛俱时证无前后。

翻此假立不成就者。于染法中略为六对。依杂集论。若伏功能亦名不成。种子体在。亦即名成。一见修对。二世间出世对。三现行种子对。四六识七识对。五烦恼所知对。六种子习气对。初见修对者。三乘见道三界分别所有二障。随其所应。若种若现名不成就。三界修断随其所应名成不成。二乘见道随先所伏。修道烦恼断名不成。未伏不断即亦名成。非对治故。不障见故。修道准知。

二世间出世对者。世道但伏俱生迷事别头所起贪.嗔.痴.慢令不现起。名为不成。迷理及细并非所伏。即名成就。出世如前。

现行种子对者。一切现行若未生起皆名不成。若生起时即名成就。二障种子若未损伏即名为成。若已断除即名不成。若在凡位体在名成。或有伏者损伏用故亦名不成。若在二乘所知种成。菩萨随应有成不成 六七识对者。且烦恼障如二乘人在于见道。六相应惑分别不成。俱生通二。第七名成。设起果者不断七惑。修道之中八十一品随其所应有成不成。若第七惑成。断八十一方名不成。断前八十犹名为成。据有种说。若约功能世道名成。出世不成。若约菩萨六识分别见道不成。俱生名成。无超果故。在修道中第六识身见等四地永伏名为不成。已前名成。据功能说。若约种子体在名成第七我见。金刚无间名为不成。已前名成。据种子体不约用说。约用说者有成不成且略说尔 烦恼所知对者。所知之障。二乘名成。菩萨成不成。以彼二乘虽断定障。现行不起种子在故。地上菩萨二障分别。见道不成。修道俱生烦恼障种。金刚无间已前名成。不断种故。若所知障所摄。种现俱成不成。金刚无间二障种现俱名不成 种习对者。二乘习气二障俱成。不断习故。菩萨之人烦恼种子俱生名成。二障习气及所知种。名成不成。以十地中随分断故。解脱道位二障种习俱名不成。略说如是。细辨恐烦。

无记法中。且异熟无记约界分别。随所生处种现俱成就。余不生处种成现不成 无有起于异地异熟。又若断者若是人天异熟无记。至金刚无间或解脱道方名不成。余位名成。据成佛说。若二乘人无余不成。若约缘缚。随其所应。金刚无间断尽惑故名为不成。若是三途.黄门.女人.及长寿天.无想天等。入见道已毕竟不生。名为不成。已前名成。前据现行及功能说。若论种体。三途异熟入见不成体亦无故。女人等种体有名成。威仪无记心通欲.色界随生二界。种子.现行俱得名成。生无色界种成现不成。佛果不成。缘缚随应。若汎起威仪.他受.变化所起威仪亦得名成。缘缚不成。假心说有。无实能发。若实威仪八地已上现亦不成。恒无漏善非无记故 工巧无记唯在欲界种.现名成。若生上二。种成现不成。彼虽有语据身巧说。二乘俱成。佛俱不成。八地已上种成现不成。若约缘心威仪.工巧。随应准知 通果无记。欲.色界成。地法色界。下持彼种及现行故。随其所应名成不成。若至佛果种方不成。若据缘缚。二乘无学亦名不成。八地种成。

有漏善中生得分别。方便善中三惠分别。约其界地。现行种子成不成等。皆应思准。无漏善者。凡夫之中无性不成。有性种成。三乘圣者。种.现俱成。二乘无余种.现不成。余人善根涅槃时尽故。

问前明得依。非得依何。答有为非得现行不成。即依种立 又解依第八识翻彼成就立不成就。现行成就不依种子。非得翻彼。何故依种 又解依种。若以翻彼现成不依种。即不成亦不依。如种成依种立。不成复依何。据体不成。即无体故。二解任情 若自在及种子。体在无能名为非得。亦依种立。若尔与现非得何别。此据无能。彼约未起。故有差别。若据体无名为非得同择.非择二种得说 就依种中。如圣性非得有二义。一相违非得。即异生性。依二障种。二者相顺。依功能说。邪见断善。或未入见。设有种子。未起功能亦名不成。即依无漏种子假立。现行不成亦依种立。无为非得。择灭无为。无种姓人。及未入见道。皆依二障种子而立。入见已去。随所未断二障俱生。立择非得。以非得彼所证择灭故。非择非得随应。依彼诸有为法种现而立。以成彼法。不得非择故。

论假立非得名异生性者。此异生性三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明差别。言释名者。先离后合。异者有二。一别异名异。谓圣唯生人天二趣。此通五趣。不同于圣。此约趣异。亦摄四生。四生不同。二变异名异。此转变为邪见等故。圣者皆同有正见故。此约见异。此亦摄境缘境有别。生谓生起生类。即趣见类别异生起。性者体性。由此性故令趣.见异。上离释也。异圣之生类名为异生。生者是总。性者是别。异生之性名异生性。并依主释.又新婆沙四十五大同此说。故彼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能令有情起异类见。异类烦恼。造异类业。受异类果。异类生故。名为异生 二出体者。初叙异说。后叙大乘。叙异说者。犊子部说。欲界见道所断十烦恼以为体性。一切有部别有体性唯是无记。通三界系。不相应。经部不立有别体性。但于曾未生圣法相续分位差别。假立名异生性。大乘虽亦在不相应。非异色.心有别体性。但于是断二障种上未永断位。假立异生性。不是唯约能障自乘所有圣法不生现位立异生性。无种姓人无别障故。但约未断见惑种立。由不成就于圣法故。若用若体。俱得云不成。有种姓人不成功用。无种姓者亦不成体。故瑜伽五十二说。三界见所断种子。唯未永害量名异生性 即通二障种上假立。此论亦云。而于三界见所断种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异生性。亦不言各障自圣种现。但云于诸圣法未成就故 差别者。一五乘差别有二。初立差别。后问答辨。且决定大乘。具依二障未永断位分别种。立大乘异生性。若所知障毕竟不可害非烦恼者。依此烦恼。一分立为声闻定性异生性。一分立为独觉定性异生性。以乐观谛.十二因缘。悟证.依待二性别故。若俱不可断。依斯立为无性乘异生性 不定者。若有具待观谛.缘起得出世者。依此所有分别烦恼立为不定二乘异生性。若有观待四谛.六度得出世者。依此立为不定声闻异生性。若有观待缘起.六度得出世者。依此立为不定缘觉异生性。若具观待有下中上无漏根性者。立为不定声闻.缘觉异生性 以楞伽说五种乘姓入法。瑜伽复云立为不般涅槃性.声闻性等。故相翻立有此差别 准此义为四句分别。有唯有异生性不成圣性。谓无性人。有唯成圣性非异生性者。大乘见道已去。有亦成圣性亦成异生性者。据种三乘见道前。有无漏种亦成圣性。已未起现名为不成。不据种说。或唯依彼能生现用立为圣性。以相翻故。不尔唯种异生成圣。若唯现说。圣者无漏不起现时。应非异生亦非圣者。若依此说。三乘定性见道已前。亦是唯成异生性句。二乘得圣及回趣大乘未入初地。名亦成异生亦成圣性。二乘无余是俱非句 问答辨者 问定性大乘及不定性能趣大者。依二障种立异生性。定性二乘为依二不 答有二解。一云但依烦恼种立。以彼不断及不障故 问若不障断即不依立。无性之人二障不断不障彼乘应不依立 答极重障故 若尔二乘定性之人不得趣大。彼所知障亦名极重不。若名极重亦应依立。若不名重以不障彼自乘果故。无姓亦尔。答定姓可得圣。虽有所知不名重。无姓不得圣故二障名重 问烦恼可断得自乘。烦恼不名重。所知非断不得大。所知之障亦名重。若以所知不障小。二障不障凡 答但有圣法名圣性。定性所知不障轻。无姓毕竟无圣法故。彼二障名为重 问若望一切圣法名圣性。以不障故得名轻。亦应一切障法名异生。随获圣性应皆舍 答二智俱能证于理。但有圣法名圣性。所知定姓无断时。不障圣法非异生。若依彼立得圣许断。即违诸论说所知障唯大独断。若不能断既许障在宁得圣性。由此故知。但依一立。如所知障在二乘身不名为障。不碍彼果名无覆故 若尔无性所有二障。亦不障彼应不名染 答人天同异生。不障可不染。对圣名异生。不得故名染 又解虽不障人夫。感生故名染。所知不障小。不招生不染 又解定姓二乘亦依二障立异生性。文无简故。能障于大必不得故。如无姓障必不得圣依二立故 若尔二乘断此所知异生性不 答有二解。一云亦断 若尔即应断所知障 答许亦无过。如断定障 此亦不尔。定障除现不断于种。此依种故 答虽依种立。不即取种。依种假立。言不断所知者据种体说。言断异生姓者据假功能。假实既殊故不相反。若依此解不定二乘但亦名圣。以异生性得圣舍故 一云不断。望自乘说名得圣性。所知未断彼姓犹存 若尔应名亦凡亦圣 许亦何过 有杂乱过 答若以圣性为异生性可有杂乱。二性各别何成杂乱 二性虽不杂。凡圣是相杂 答望义有别。亦不为过。如不定性二乘圣者。未至初地亦名异小。故后释为正 问何不通依俱生障立 答约全能障见.修无漏。俱生立全障二无漏故不依立故。瑜伽论五十六云。依未生起一切出世圣法分位。建立异生性。此论亦言见所断种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异生性 问依见断种立异生性为。总依三界见断种立为。不尔耶 答有二解。一云唯取第八现行。同地见断种立。不依一切分别种立。不尔一界成三界。应名三界异生。若取生现行种。即已得上定起上地惑。亦名三界异生。一云通依三界见所断种。文无简故。同是异生。故无杂乱。不同界.趣.生等体性。界.趣.生等显界.趣别。此异于圣故不杂乱。前释为正。瑜伽五十六云三界异生性故。性属生故。生既界别。故生亦别 问以圣望于凡。无漏皆圣性。以凡望于圣。有漏皆凡性 答有漏圣犹起。但漏非异生。无漏准凡皆无。故总名圣性 二对小乘辨差别。且对有部六门差别 一依处差别。有部唯依于众同分及与命根。大乘即依二障种立 二假实差别可知 三舍位差别。有部三说。一云世第一法舍。一云苦法智忍生相时舍。即彼灭时断烦恼故。一云二种共舍。如断烦恼无间。解脱二道断惑。若大乘师真见无间起时正灭。即苦法智忍有相见道假说为舍。实真见道。依障种立故 四能得差别。有部别立得得非得。以异生性是非得故。别有得得。大乘即此异生之性望于圣性名为非得。据异生性即名为得。如三成就不异于三别立成就 五性差别。有部唯是无覆无记。大乘通三。不善有覆及以无覆。以定性二乘所知望彼是无覆故。通三界故。依二障故 六非得差别。有部非得望一切圣法。俱舍第四云。不获何圣法名异生性。谓不获一切。不别说故。此不获言表离于获若异此者诸佛世尊亦不成就声闻.独觉种姓圣法应名异生 若尔彼论应说纯言 不要须说。此一句中含纯义故。如说此类食水食风。又得圣已更不回心作余乘故。故望一切。大乘不尔。望不能得二空智说。以声闻等虽名圣者。望回向大未入见道亦名异生。以未得法空所知在故。至于初地又云得圣性故。又彼有部三乘唯断烦恼障故。若所知障小不断故。既依障立。入初地时断二分别。虽不得成二乘圣性。而不名异生。已断二障故。获二空智故。且略辨此。

破同分中。叙外救云。外法非趣生故不立同分者。应难云。趣是趣向义。外法可非趣不以趣向解同分。何得以趣例同分。趣是趣向义。外法无同分。同分相似义。外法相似立同分。又难汝本云。内法是趣生。有情立同分。外法非情趣。外法无同分。汝本以有同智故。内法有同分。外法有同智。何得无同分。何得救言外法非趣生故不立同分。此上难古。下难正理师。余转难救皆如疏述 述正中。问大乘同分依外非情立不 答据相似义假立同分故通内外。十门分别如枢要说 问若通一切立同分者。何故所引经云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不云余耶 答经据显胜且说有情。既约相似假施。通外立有何失。准此既破于他。翻彼故外假立。

论。又若命根异识实有应如受等非实命根。比量如文 问既以异识为因。难非实命根。他以不离识因。难非假命根者。何理能遣 答大乘命根非如名定。纵将生等难非假命亦是相符。以大乘立但假名字有此功能故 又有释云。与他为违教失。说住灭定等寿不离识者 亦不成难。他亦许寿不离识故。由此论文但云异识实有应非命根 西明云。他若难大乘云。论主所说受等应非实受等。离识实有故。如相等。解云外违教失。彼许受等是实有故者 不尔。以离识实有故因两俱不成过。小大同许受等不离识故。喻无能立过。上虽云应比离识无别命根者。是设遮破。非他所许命离色.心有实自体。他只言异色.心有体。不言离故 西明又云。萨婆多量云。命根实有。能持身故。如业者 不尔。此因有他随一不成过。以大乘师不许命根能持身故。若许持身。下破经部识类受熏。假不能持。有不定过 要集云。应云汝命离识不能持身。即无违宗。大乘命根许持身故。共许同分不持身故者 亦不尔。同前过故。诸论但说能令相续住时决定。于此分位假立命根。不说能持故。设有处言能持识者。由业引种能生现识相续不断功能差别能建持义假名命持。非是摄受执持之持。亦不即取正能生用。下破假持据摄受执持。今他云命能持身者。即摄持义。故住前破。

论。如四正断义别说三者。如四正断约义说四体是精进命等虽三约义差别体是一识者 外难云。寿等约义说。一体分三蕴。正断据义分。一进通多蕴 答命根约义别有别胜故三处分。正断约义分无别胜故一处摄。又虽不全相似取少分喻。

论云彼灭转识非阿赖耶者。外难云。厌心入无心。别有于细心。厌色入无色。别有于细色 答细心非所厌。灭定心不无。定色非所厌。无色界中有 难。厌色入无色别有于细色。厌依入无依别有于细依 答有舍无常色获得常色 难二乘俱厌麁心.色入无心色同大有。二乘厌依入无依。应同于佛非不有 答菩萨厌麁不厌细。有悲智故有细身。二乘麁细俱所厌。无悲入寂身非有。更有两番。如枢要说。

命根述正。大乘诸教有六不同 一唯说第八识种。如此论是 二通说现。瑜伽决择云。八根种.现定成。命根在中 三唯内六处。显扬第一云。命根者谓先业所引异熟六处住时决定性 四通五蕴。集论第一云。何等命根。谓于众同分业引决定。杂集论释云。同分者于一生中诸蕴相续等 五者依总相说。瑜伽五十二说。云何命根。根于彼彼处所生自体所有住时限量势分说名为寿 六依异熟说。五十六云。于业所引异熟住时决定位建立命根 会显扬文如疏中解。决择八根如枢要会。自余诸文不违前三 然显扬文更有解云。虽相.见别不离识故。此识相分总名此识 又云彼意根能持。五根所持。能所别说云六处。此论能.所合说名此识种亦不相违 虽有诸释。疏断唯取识见分种名为命根。不取相分。此释为正。

释应无色时至此云何然。疏自往覆乃至云。我义心法通能厌。即说心法名无色。色法唯所厌。故说心种名无心。此所加答应云。心法通能厌故。说心种名无心。色法唯所厌。即说心法名无色。即是心法通能厌。唯有心种名无心。色法唯所厌。唯有心法名无色。此更次述重显前文 更助解。厌色入无色。心为能厌名无色。厌心入无心。能厌心种名无心。汝既厌心入无心。不于能厌名无心。别立非色非心名无心。厌色入无色。不于能厌立无色。别有非色非心名无色。厌色入无色。即于能厌之心名无色。厌心入无心。即于能厌心种。名无心。

论。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厌心种。何不即于此位立无心定。待后刹那方名无心定。前后等故 西明云。真谛三藏但云依种立。不离前难。今说二定依种假立。故虽成种缘未具故。不立二定。要待心灭方立二定。如律仪无表初成种时。缘未具故不成无表 今谓真谛解亦无难。无心依种。初有能熏未是无心故云依种。本为厌心。有心未立。后位方立。

论。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本疏二解。自断前正。虽无想异熟假非实感。然为求彼果修无想定。若有心时是能感彼无想果者。修有心定何假无心。以无心定前微微心所熏成种。防心不起方名无心定。即说假法能防实心。后得果时彼虽是假。然由厌心功能力故。想等不起假说为感。于理何违。若俱实种为能感者。应同第八不名无心。又复此论但云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之麁动想等不行假立无想。不言成种招彼无想。又复是假。如何种感 问得果之时微微心种即久已灭。但有相续无心种子。无二种种。如何可说有心感有心 答虽无别种。即最后心与种俱时修。有能感彼总异熟力。以未熟故果不得起。后熟生果时将现就种。望得果时说有心感。故亦不违 西明云。准知此因加行时种微及微微。皆感总果有心异熟。正无心位根本实种招无心别果。无心定力遮心不生其理决然。无劳致惑 此虽异释据时能感不越本解。然复有过。何者自许彼天非所生果假无别体。故不应说为实种感。若许实感。何故复言无心定力遮心不生。其理决然。徒设劬劳 要集云。有说二解后说违五十六者 本疏自判后释非正。何烦重述 然云彼天总报第八。及彼生得心等。必为微微有心种感。若无现思。种不能独取果。彼假异熟无想别报。即随所依一时说感。不可分拆有心无心二位种子别感二果者 既一时感如何一有心一无心。又俱时感即应无心与总异熟俱时而得。何故前后 若云谁说前后。即违论说心.心所灭。既言心.心所灭。明知初起现行。亦不可云。伽五十六既云起者谓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异熟果。明是一时。不更别分总别二果 此亦不尔。若直执论说。亦应但现思不得通种子。彼云谓能引发无想定思。能引即现思。复不说种子。若云以义通种子者。亦以义取说感总报。依此总报六识不行假立无想。故此论云。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之麁动想等不行假立无想。

论云无想定前至招彼异熟识。明所依。依之麁动至假立无想。明能依 问无想异熟灭几识立 答灭一识立。以鼻.舌二识但在欲界。眼.耳.身三识但在初定。在第四定麁但第六。不可起于下地异熟眼等三识。故唯第六 问出彼异熟心缘何地 答随所生地以为所缘。以润生爱必与所生同一地故。不说异地爱润异地生故 问无想异熟即依所厌以立。二定何故依能厌立 答异熟是所求故。于所求立异熟。一定亦所求。即于二定之上立二定。故无过难。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二(末)

 

上篇:成唯识论了义灯

下篇:成唯识论演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疏部目录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因明义断

因明义断 淄洲大云寺苾刍慧沼撰 详夫。因明论者铨衡八...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陈那菩萨造论 三藏法师玄奘译 护法...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晋水 沙门...

瑜伽论记

瑜伽论记卷第一(之上)(论本第一卷) 释遁伦集撰 论本卷...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 上士品第...

【注音版】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

佛说月灯三昧经

佛说月灯三昧经一卷(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 宋沙...

【注音版】佛说坚固女经

佛说坚固女经...

念佛镜

念佛镜序 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

【注音版】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观心论

观心论(并序)(亦名煎乳论) 天台修禅寺沙门智者述 问曰...

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

浴佛仪轨

一、迎请太子佛像 法会开始前,先在大殿内摆设香汤盆...

为什么《地藏经》是学佛者必修经典

《地藏经》,我个人过去也学过,但理解很片面,把这部...

华严经的十种佛

《华严经》都讲十,以十种佛来摄持。什么叫十种佛?我...

圣严法师《大悲咒与大悲忏的修行入门》

经忏,种类繁多,以观音为主的《大悲忏》仅是其中之一...

贪小失大的夫妇

有个村庄座落在海边,村民们平时务农,有时也到海里捕...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积大德

都说厚德才能载物,我们要怎么才能积大德?我先讲个故...

学佛不要刻意去求感应

学佛不要刻意去求感应。只要能够运用佛法转变凡夫的生...

这样念佛才能得到真实利益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念阿弥陀佛当然可以往生...

老牛闻经转胎为人

过去某地有一大寺院,寺里有一部大藏经,龙藏的字很大...

有欲便有苦,无欲则无苦

当知吾人,本有妙明真心,本是清清净净、光光明明,如...

【佛学漫画】根器

根器也可以称为修行佛法的禀赋。一个高智商的行业佼佼...

法相宗的概况

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

才华一不小心就会害死修行人

有时候前途的有无,牵涉到个人才华的高低。因此才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