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七页。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生命是遵循着一定的轨则。你今生会快乐、痛苦,都一定有道理的,没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现的,绝对不可能!生命是有章法的。

第一个轨则,就是因果的轨则,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道因缘观。这个因缘观,从粗浅的角度,因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由很多片段的生命结合起来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念珠,像拨念珠一样。一百零八颗念珠虽然相续,但是它们是变化的,没有两颗念珠完全一样。所以从外面的角度,表层的因果思想来看,人生是由很多片段的生命结合起来的。

如果预先把大乘的思想跟因果结合,就是法法消归心性,那就不一样了。本来这是在后面才会讲到的,但是我们先提醒一下。大乘的因果思想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看。所以观照现前一念心性时,看到的因果,就像蕅益大师说的,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人生就是一刹那的念头而已。这个念头对望过去,是个结果。因为你前生造了很多业力,产生了很多思想,这个业力跟思想结合,形成妄想,所以这个现前一念的思想,对望过去,它是一个结果。但是对望未来,它又是一个因地。你可以改变它、主导它、调伏它,在它没有表现出来之前,都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你说人生是无奈,也对!人生有一半是无奈的。因为我们要继承过去的业力跟思想,我们是跑不掉的,不管愿不愿意,一定要继承你的过去。但是你说人生充满了希望,也对!因为在它没有出现之前,都有希望,在临终之前都有希望改变。你可以主导思想,往好的方向走,或者往坏的方向走,你还有机会,因为它有变化的一面。

因此,天台宗安立一个观心法门。就是说,想要了解自己,就看念头的流动。其实心的流动就像水流。只要向内看,就一定知道你的过去,知道你的现在,也一定可以规划你的未来。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你一念的心中。这个就是我们后面会讲到的现前一念心性的思想,我们预先把它做一个结合。就是说,什么事情都会归到心性,人生就是整体的,不是片段的。

蕅益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说,轮回的思想,从人天的业果来看,是业力创造的,这是粗浅层面的解释。从大乘的角度来看,轮回就是一念的妄想。蕅益大师说,流转三界中,谁在流转?「欸,我在流转。没有一个『我』,怎么会流转呢?」蕅益大师说,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转。妄想醒过来,流转就没了,觅之了不可得。我们要去参这个道理:谁在流转?流转的是谁?它不断地相续,不断地变化,其实就是一念的颠倒妄想。它不断地积集业力,不断地创造果报,但当这个妄想消失时,轮回的生命就没了。

所以,成佛以后,再来看看今生,就像一场梦,「梦里明明有六趣」;醒过来以后,「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现在看到的感觉是真的,但是醒来以后,回顾过去就如梦幻泡影。我们现代人却把它当真,在梦境里看到真的有老虎、珍宝,但是醒过来以后,「醒后空空无大千」。

我们到后面再来探讨心性的思想,但是现在,业果的思想要先知道。生命一半是无奈的,一半是开创的。说它无奈,是因为你要继承过去的业力;开创,则是你今生还有很多的努力空间,因为它可以变化。

戊二、业果决定

前面是把业果的思想做一个总说,以下就各别地说明业果之间的关系。业到果,决定不会错乱,这是第一个要了解的。

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 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若於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前面一科,我们把业果的形成乃至於它种种的显现,做一个总说。以下我们就各别地说明业果的特性。

第一个,业果的特性,就是它不会有错乱的情况。以下有五小科。先看第一科,就是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

什么是业果决定的相貌呢?就是一切的「异生」——凡夫乃至於圣人。佛陀除外,佛陀不受因果的思想影响,因为佛陀已经「金刚道后异熟空」,世间只有一个人不受因果的影响,就是佛陀。等觉菩萨还有微细的因果思想,但是佛陀是真的业尽情空了,他过去所造的业完全不能影响他。「佛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这个「诸圣者」要拣别,他不包括佛陀,是佛陀以外的圣者。

那么一切「异生」——凡夫乃至於圣人,他们的生命当中,有一些舒适快乐的乐受,不管是圣人的快乐,还是地狱果报刹那的乐受,都是善业所感。比方说阿鼻地狱、无间地狱。无间地狱受苦是没有间断的。就是身体被丢到油锅里炸,炸死了变成骷髅头,再把它捞起来,一阵凉风吹来,又恢复原来的色身,然后丢进去,再炸。阿鼻地狱的众生,生命里只有一刹那是快乐,就是那一阵凉风吹来恢复身体相貌的时候有乐受。这个乐受怎么来的呢?是过去所造的善业所感。即便是无间地狱的那一阵凉风的乐受也是善业所感,因为从不善业、罪业发生安乐的果报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要是快乐的果报,一定是善业。比方说,现在能走路,这个就是善业了。不要以为好像走路很自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可以走路。你这碗饭能吃下去,吃得很快乐,也是善业。没有一件事情是自然发生的。你这杯水能喝到肚子里去,产生你的滋养,是善业。只要让今生感到舒服快乐的东西,全部是善业,都要赞美你的过去。你能够走路,要赞美你的过去;你能够吃饭,晚上能够睡好觉,善业!没有一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这是第一个思想——所有快乐的果报,它一定来自於善业,没有例外。

反过来,罪业一定引生痛苦的果报。所有感到逼迫压力的苦受,乃至於阿罗汉的相续之苦,都是罪业招感。我们解释一下,阿罗汉成就以后,还没有入灭之前,他的生命叫做「有余依涅盘」,这个涅盘还有剩余的色身。这时阿罗汉如果吃坏了肚子,也会肚子痛。舍利弗尊者,在佛陀讲经时,肚子痛就不能过来。他有时也会中暑。这种生命相续还存在一时的痛苦,也是由於过去生的罪业所招感,不是今生做的,可能是前生造的。所以说,从善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无有是处。所有的痛苦都跟别人没有关系,都是自己的业力,别人只是个助缘,把痛苦激发出来而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作自受的,外在的环境只是一个刺激,一个助缘把它激发出来而已。

《宝鬘论》上说,一切的痛苦乃至堕落到三恶道都是由罪业所招感;而善业招感善趣,生起一切的安乐。这个地方是说明痛苦是由罪业而来,快乐是从善业而来。

我们看第四段的结论。痛苦快乐不是无因生,苦乐不可能没有因缘而生起。不是自性生,它不会自己生起;,也不是大梵天给我们的──这种是不顺因生。是为善、恶的业力,产生苦、乐的果报。所以,苦乐的种种差别,是从善恶两种业力的差别所变现出来,一点都不可能错乱,是各别各别生起的,这是一个总结。

最后结劝。一个菩萨能够对於业果的自性产生决定的理解,明了这种三世两重因果的道理,乃至於业果决定,就是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是绝对不会错乱的,是没有欺诳的,这是佛弟子所有正见的基础,也是一切修习善法的根本。

我们修善跟慈善家不太一样。慈善家修善,不一定从觉悟的心发动出来,他可能是一时的恻隐之心。看到这位众生很可怜,把他救起来,这种业力不会太重,因为没有道的引导。所以慈善家要造出一个强大的善业很难,因为他是凭着感觉生起的。所有佛弟子所发动的善业只有一种情况:从觉悟的内心发动出来,一定有道法的引导。

举一个例子。佛在世时有很多护法居士,最重要的一位大护法,叫须达长者。须达长者生长在大富贵的家庭,而且非常喜欢布施一些贫穷孤独的老人,所以他又叫做给孤独长者。他有七个儿子,前面六个儿子都结婚了,他特别疼爱小儿子,所以对小儿子的婚姻特别重视。他找很多人去打听。后来打听到在隔壁的国家,就是王舍城,有一位女众非常的庄严,而且具足了德行,也生长在大富贵的家庭。须达长者就带着侍从,到王舍城去提亲。亲家也听过须达长者的名号,很恭敬地安排他在客房住下来。

到黄昏时,须达长者看到花园里面很多人忙来忙去,准备很多的饭菜。须达长者就问旁边的人,说:「你们在忙什么呢?」那人说:「我们家主人明天要请佛陀来供养。」须达长者问:「佛陀是什么样的呢?」那人就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无量的功德庄严。」根据经论上描述,须达长者听到佛陀的功德庄严以后,全身的毫毛就竖立起来,起了大欢喜,可见这个人善根深厚。到了晚上,大家睡觉了,须达长者就控制不住,想要赶快去见佛陀,不能等到明天了。於是中夜时离开了亲家的住处,夜访佛陀。大智慧的佛陀知道须达长者要来,就在那边等他。他一来,佛陀先放大光明,须达长者看到佛陀,立即跪了下去。佛陀跟他讲四谛法门,他当下就证得初果。

证得初果以后,须达长者对於佛法僧戒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叫四不坏信。他觉得明天的宴会不用参加了,隔天一早,急急忙忙地带着侍从回去了。他觉得应该要在舍卫国建一处道场来供养佛陀。

但是,佛陀的僧团是很庞大的,有一千两百个比丘。他打听哪儿可建道场,结果在舍卫国果然找到好地方,一座花园。这座花园是波斯匿王的太子的,叫只陀太子。他刚开始不想卖,但是他想,这个长者不能得罪。他就问:「你为什么买这座花园?」须达长者说:「我要供养佛陀,还有他的僧众。我准备盖很多的僧寮及一间讲堂,请佛陀来常住讲经。」只陀太子一听,这是好事。他拒绝也不是,答应也不是,只好出一个难题。他说:「你如果能够用黄金把我的花园全部铺满,我就把花园卖给你。」须达长者说:「好,一言为定!」只陀太子说:「不行啊,我跟你开玩笑的。」须达长者说:「你是今日的太子,明日的君王,能有戏言吗?」只陀太子没办法,只好卖给他。只陀太子说:「你用黄金铺地,那树算我的。」所以叫做只树(只陀太子的树)给孤独园,就这样来的。

经论上讲,须达长者买下地以后,用大象运了很多黄金去铺地,还盖房子当僧众寮房、殿堂。快要盖好时,他所有的钱都花光了,穷到连饭都没得吃了,就是古人说的揭不开锅了。那怎么办呢?他毕竟以前是有钱人家,在库房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檀香的米桶,就拿这个米桶去换一点钱,大家煮了一锅饭准备要吃。

正要吃时,目犍连尊者来托钵了。一个初果的圣人,对於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的胜解是不可破坏的。我们一般人会受果报影响,而须达长者完全安住在道法。他说:「把饭切一半,供养目犍连尊者。」剩下的一半,一家人就准备凑合着吃。这时,舍利弗尊者来了。这就面临抉择了:是重视果报,还是重视业因?长者说:「再切一半供养舍利弗尊者。」

剩下四分之一要吃时,佛陀亲自来了。长者说:「罢了!我们今天就饿肚子吧。」於是须达长者就亲自拿着这个四分之一的饭团,跑到佛前跪下去供养,佛陀慈悲地接受了。接受以后,经论上说,佛陀讲了四句偈:「自今以后,罪灭福生,永恒富饶,无复匮乏。」他说:你现在的布施,把过去生剩下的最后一个悭贪的业给消掉了,在你未来的生命、在你成佛之前,你生命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永恒富饶;即便你还没有成佛,生命里已经没有「贫穷」这两个字了。

诸位!我们应该知道,佛陀讲话,他要么不讲,保持默然;他一讲话,这件事情就不能改变,叫「金口」。他只要为一个人授记,这件事情就没有改变的余地了。佛陀说,琉璃王七日必死,不可能改变了,一定要死的,七日,即使坐船跑到海边都没有用。所以,这个故事有什么启示呢?就是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

这个地方问题来了,因果是隔代受报的。比方说,有些人吃素,身体不好,就怪罪吃素,说吃素让他身体不好。这个不合道理,身体不好,是因为前生的杀业,跟吃素没有关系。即便有,它也是个助缘。我们不杀生会有长寿的果报。我们在修善时,有一个情况,就是很容易被前生的业力所变现的果报误导,这就很麻烦。如果造善时,马上出现快乐的果报,那这个很容易做,每一个人都能够做。你布施马上有钱,马上有福报,这样会很有激励。

难就难在哪里呢?尤其是初学者更严重,因为生命突然要转换了。就是说,明明修善,但是痛苦加剧,这个最糟糕,最麻烦。这时考验你对道法的胜解,就是对法的皈依。所以,业果决定不可能因为造善让你痛苦,这个观念很重要!你不可能因为吃素让你生病,不可能的!世间没有这种道理的。如果这个可能,那佛陀所说的法全部被推翻掉了,业果决定就不能成立了。

怎么解释呢?吃素是基於慈悲心,这是一种长寿的业。但是这个业不能马上受用,要先保存起来。业必须经过一个保存的阶段,到来生才用的。现在的痛苦,是过去杀业的余报,要先受前生的余报。因果是这样解释的。诸位!要永远相信一件事情:修习善业,不可能让你痛苦,绝对不可能!因为因果释放不可能错乱。

所以,善业出现痛苦的果报,不可能!没有这回事情。那有人说:我在修善时,明明是让我痛苦了。是的,这是因为前生的业还没有消完,但是今天的善业还不能用,要先放在「银行」。我们今生大部分的业,都还没有出来,因果是隔代受报的,难理解就在这里。春天播的种子,这个米还不能吃到的,秋天才能收割。春天吃的米,是去年种的。所以,在建立因果思想时,一定要有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你的心才能够坚定下来,否则很难修行,因为只要有逆境冲击,就退转了,你很难坚定地走下去的。

因此,业果决定的思想很重要!善业一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一定招感痛苦的果报,绝对不可能错乱!绝对不可能!连佛陀都不可能让它错乱,就算阿罗汉也不例外。阿罗汉相续的痛苦,也是由过去的罪业所感。

戊三、业果种类分二:己一、业之种类;己二、果报种类

己一、业之种类分三:庚一、善不善无记业;庚二、增长不增长业;庚

三、定不定业

前面讲到决定性,这里讲到种类的差别。我们先看第一个业的种类,再看果报的种类。

庚一、善不善无记业

业的种类有几科。我们看第一科。说明善业、不善业跟无记业,三种种类是怎么定的。怎么知道造了善业还是造了罪业?罪业、善业的定义是怎么安立的?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我们前面说到,善业绝对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那么善业跟罪业是怎么定义呢?

什么是善业?就是依止无贪——就是施舍的心、无瞋——慈悲的心、无痴——智慧的心这三种善心,所引导的身口二业的因缘,通通叫善业。什么是罪业呢?只要是贪瞋痴所发动的烦恼,所发动的身口的行为,通通是罪业。反过来,它不是贪瞋痴的烦恼,也不是善,就叫无记业。比方说你在散步,在剪指甲,没有起善念,也没有起恶念,叫无记业,它不好也不坏。

业力的形成是由心念决定的。心念是邪恶的,不管做什么就是恶业;心念是善良的,即便诃责你的儿子,它也是善业。

考大家一个问题:因果的道理。你坐在苹果树下,苹果掉下来砸到你,它打得你很痛,这个是善业还是恶业?

答案是:它不是业。它没有心识,它是个果报。你看地震,地震也不能成为业,因为地震没有人造的。业一定要有一个明了的心,要有心识引导的行为才叫业。苹果没有造业的能力,它没有心识,怎么造业?它是植物。要知道,业力一定是由思想引导的。

讲一个例子给大家参考。佛在世时,另外一个护法,叫做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三个公主,其中一个,叫善光公主。她长得最庄严、最讨人喜欢、最有德行,也是波斯匿王三个女儿里最有名气的。因为她长得庄严又善解人意,所以得到波斯匿王的宠爱。波斯匿王经常办完公事后,就到她的花园散散步,善光公主就陪他聊聊天。

有一天,波斯匿王处理完公事后,又到善光公主的花园里和她聊天。波斯匿王就说:「女儿啊!你长得这么庄严,受到别人的赞美,那是因为父王对你的疼爱,父王对你的加持。」善光公主一般都是很随顺父王,但是突然间,她说了一句话:「父王,您这句话说得不对。我今生的安乐果报,是我过去的善业所感。」波斯匿王就不高兴地走掉了。第二天他又提起了,他说:「你的善业是我加持你的。」结果善光公主的回答还是一样,她说:「这是我的善业所感。」连续三天都是这样回答,把波斯匿王激怒了。波斯匿王说:「好,我看是你的善业力量大,还是我国王的威德力量大。」就叫侍从去街上找一个乞丐。找到以后,就跟他说:「我把女儿嫁给你,好不好?」乞丐说:「当然好啊!」善光公主就嫁给这个乞丐了。

嫁给乞丐以后,善光公主知命认命,安住道法的人,跟一般人不一样,她对道法的胜解、皈依,不会改变认知的。她嫁给乞丐以后,就问乞丐:「你家住哪里?」乞丐说:「我没有家,我做乞丐。」「那你以前小时候住哪里?」乞丐说:「我们小时候,本来也是大富长者,后来发生了火灾,父母都死了,所以我们兄弟姊妹只好在外面流浪做乞丐了。」善光公主说:「好,那我们去你的老家看看。」乞丐就带了善光公主到他老家去看,一片荒野,那个房子烧得不能用了。善光公主说:「没关系,我们先安顿下来。」两个人就种种菜,种种田,开始过日子。

夫妇两人在种田时,锄头一铲下去,突然间「叩]一声,里面有东西,结果挖到了祖先留下的珍宝。乞丐把珍宝拿出来,盖了一座比善光公主以前住的宫殿还更大的宫殿,里面的设备更豪华。

波斯匿王当然一时赌气啦,气消了以后,就派人去打听一下现在公主过得怎么样。结果那个侍者一看,回来报告说:现在公主住的宫殿比以前的宫殿更漂亮。波斯匿王非常惊讶!领着他的侍从赶过来看。善光公主很欢喜地把她父王请进来。他一看:果然啊!里面的设备比以前更好。

这时波斯匿王就领着善光公主去见佛陀,请佛陀开示,是什么因缘造成这个结果。佛陀说:善光公主是生生世世喜欢布施的,这种布施已经形成善根了。这是善念,胜解,对道法的胜解。佛陀说:她今生的富贵,很重要的是其中一生,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上一尊佛──迦叶佛时代,佛陀有四大弟子,善光公主对四大弟子平均地供养。那时她是一个妇人,没有工作,她先生赚钱。她就把先生的钱,除了日常生活用的以外,拿一点钱去供养迦叶佛的四大弟子。一开始她先生是反对的,说这个钱我们自己用就好,为什么要去供养修行者呢?但是善光公主再三地劝她先生,说我们应该去供养,来生才有富贵的果报。后来她先生就勉强同意了。

所以她得果报时,有决定跟不决定的差别。做太太的供养这个钱是哪里来的?先生赚的,所以当然她先生有一份。但是为什么得果报时,善光公主的果报是如此地坚定不可破坏?而这位男众乞丐一定要遇到善光公主,他的果报才会激发起来?因为他是被动式的,他布施时心力羸弱,没有强烈的布施心来引导。所以,虽然他跟善光公主两个人同时布施,果报却不一样。就是两部同样的马车,一个是强壮的马在引导车子;一个是很瘦弱的、走得很慢的马在引导车子,所以业因的业力不一样。

诸位!你们会慢慢知道,明白道理再修习善法,跟没有明白道理是完全不一样。你说,我参加打佛七,会长打电话给你,不好意思才来参加,这也是善业,但是得果报的时候力量薄弱,因为你不好意思才来的。如果你主动积极,开了四五个小时的车来参加佛三,那就不一样了,这个佛号进入到你的心中,那就不一样了。业力本身的形成是由心念主导的,心强业重,得果报时那个势力就不同。你看,她的父亲身为国王,都不能够障碍她的安乐果报,她的善业到这种程度,没有人可以去抗拒。她父亲把她嫁给了乞丐,她的福报照样显现出来。没有预期的,随便找一个乞丐,她的果报照样出来,谁都挡不了。因为她造业时,其心坚定,金刚不可破坏,她有强大的愿力。

所以,诸位要知道,业力的成就,一定要有心念的引导才能构成业力。你的心念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决定它的强弱、它的方向。

庚二、增长不增长业

前面我们是讲到善业跟罪业,这个地方讲到业的增长跟不增长。强大的业力叫增长,羸弱的业力叫不增长。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

我们内心的世界,要继承过去的业力跟思想。我们今生不断地造作,也不断地变化,但是要改变过去的业力,就必须要创造一个增长业。其实有些人造的业,对业力是没有改变的。有些人每天在拜佛,但是他的业都没有变化,还是业障深重,因为他没有创造一个增长业,就是强大的业力。

也就是说,造的业种子,它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增长功能,能够大大地增长善恶的功能,叫增长业。如果你也做义工,也做善事,但是你做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那么对你善业的种子并不能产生一种增长的功能。也就是说,对你的来生,没什么太大帮助,你做了也是白做,因为你没有创造一个增长的势力。这个增长就是强大的、足以扭转你来生生命的势力这个叫做增长业。

增长业,一定会主导来生的果报,不增长业就没办法主导来生的果报。就是说,你本来来生要去那里,结果你造了一个增长业,它会形成改变,能够让你的来生果报提升的一种增长的善业;你本来来生要去那里,可是你造的这个业没办法改变你的来生,这是不增长业。简单地讲,能够让来生产生变化的,这个就是增长业;不能够让来生产生变化的,是不增长业。

那么后面十科,有很多内容要说,我们今天先到这里

【师父答疑】

【学员提问】请师父开示,如果说身口意念佛号,但都不能打住妄想,这样带有妄想的佛号,是否也算在积集求生净土的资粮?

【师父开示】因为我们要继承过去,既继承过去的善根,也继承过去的颠倒妄想,就是好坏都要继承。当然你的善根起作用时,妄想也不会闲着,它肯定来跟你扰乱,所以带有妄想的佛号,是每一个凡夫所要面对的。

但是这个地方有两种不同:如果你在念佛时,心是住在妄想来念佛,那就糟糕了!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佛号都夹带妄想,但是关键在於住跟不住。你住在妄想来忆念佛号,就很难积集往生的力量,因为你的本质是妄想。你安住佛号来面对妄想,这是往生的资粮。你是不随妄转,还是跟随妄转,就差在这里。

我们都经历过很多次的生命,曾经在五欲六尘里打了很多颠倒妄想,也曾经在佛堂里积集很多善根。我们今天能够在一起修行,一定有某种程度的共业,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现在就是看谁能够善用自己的善根。

就是说,你的条件跟我的条件差不多,我的条件跟你的一样,也差不多,因为生长在同一个时代,水平差不多,但是成败在哪里呢?有些人能够把妄想闪过去,就是不要碰,不要随它转。我们不可能不打妄想,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打妄想,所以我们才会流转,这个很正常。但是你不能住在妄想。无住的方法我们后面会讲到,就是安住空性,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你只要住在妄想念佛,佛号就完全没有力量了,佛号就变成不增长业了。我们没有要求大家断妄想,其实也断不了,你不能跟它硬干,但是要能够不随妄转。

所以,到底念佛是在成就来生的福报,还是在积集往生的资粮,关键就是看你是住在佛号,还是住在妄想。反正两个都会现前,你面临选择。你愿意安住佛号,妄想得不到你的加持,它就慢慢慢慢地羸弱。你每次念佛的时候,嘴巴念佛,心中打妄想,你就住在妄想,就把妄想养得又肥又重,这个佛号变成不增长业。就是你要取舍,所以智慧的判断很重要。

【学员提问】观想或思惟佛陀跟净土的功德的瑞相,是否属於妄想?

【师父开示】当然我们也是用这个妄想来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但是一般来说,我们不把它叫做妄想,叫做如理思惟。因为这个思考模式,是从佛陀的圣言量引导的,不是跟着感觉走。虽然本质也是一种虚妄的想像,但是这个虚妄的想像,以后会变成真实的功德,差在这里。它刚开始是虚妄,最后就变成真实,所以佛陀的圣言量不可思议。

其实你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也是打妄想,是第六意识打妄想,但是这个妄想不是一般的妄想,这种妄想会让你趋向真实,因为是依止佛陀的圣言量引导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不要讲打妄想,我们叫如理思惟,依止佛陀的教理如理思惟。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悲开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么相状?我们那时还有颠倒妄想吗?

【师父开示】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是为了成就圣道。一般来说,你初地以后就可以回入娑婆了。当然初地还有微细的妄想。在唯识学上说,「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就是初地菩萨他还有俱生的微细的妄想,但是他本身的调伏力够,所以妄想对他来说,已经不能形成干扰,有跟没有一样。

也就是说,你从极乐世界回来以后,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叫做不退转。我们讲「佛为法王,於法自在」,该受业报的还得受,但是在受业报时,不会受果报快乐痛苦的影响,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因为心中道法的力量很强,妄想已经完全在你的掌控当中,你受这个果报就像游戏人间,有受跟没受一样。别人看你还是有受,但是你自己觉得根本就不受。这个地方是不一样,妄想是在控制当中。

极乐世界最高修到什么果位才回到娑婆?那就看各人的发愿。如果悲心很重,「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初地就可以回来;如果不着急,可以修到等觉菩萨。但是在四十八愿说,有些人离开极乐世界,没有回入娑婆,他转到十方世界去亲近十方诸佛,继续学佛法也是有的。正常情况,到了极乐世界,应该从凡夫位到初地这一段是不会离开。但初地以后就各奔前程。有些人继续在极乐世界待着,有些就转到其他佛国去,到药师佛国,到普贤菩萨的佛国,到各式各样的佛国去了,就看你因地所发的愿。游戏神通广学无量法门的三昧,这是第一种。这种一般来说是智增上,比较理智型的,会先充实自己。所以离开极乐世界,没有到凡夫的世界来,先到他方的佛国去继续充实。

第二种人,离开极乐世界,会赶快回到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里面历练。但是这时已经不一样,他是初地,内心有道力,心中有光明了。他不像我们业障凡夫,现在完全被烦恼障、业障、报障冲击着,我们是处於被动状态,那时生命在他的掌控当中。

所以说,什么时候回入娑婆,看你的发愿。但是极乐世界提供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让我们避开从凡夫到了生死这一块。这一块是最危险的,是整个成佛之道里凶险最多、障碍最大、刺激最大、最容易退转的时候。就是从生死凡夫到分段生死这一块,我们选择在极乐世界完成是正确的。因为这一段迈过去,后面就海阔天空了。就像佛陀在经典上譬喻说,船要离开陆地,刚开始很辛苦,因为有地心引力把它吸回来,你要用力地划。等到你离开陆地很久了以后,根本就不用划,你把风帆拿上去,船就自动地往前走,你只要方向控制得好,它不可能再退回来了,因为它已经离开了地心引力。我们感谢阿弥陀佛的慈悲,因为他让我们逃过了生死凡夫到分段生死这一块。这一块的生死大海风浪最大,鲨鱼最多,很多人过不去。这一段分段生死的大海,是凶险最严重的大海,所有的船到这里全部沉没。这一块分段生死的黑海过去以后,后面的大海轻松愉快,你要到哪里都可以。

所以,到极乐世界是避开分段生死这一块。这一块最麻烦,内忧外患。内心的烦恼干扰你,外在的业力,老病死也干扰你,过去的冤亲债主也不放过你,真的是内忧外患。而我们善根薄弱,要面对这么多问题真的是很难。所以说往生极乐世界,不一定表示你一定要在极乐世界成佛,不一定。但是起码阿弥陀佛帮我们远离了分段生死这一块,这个是很重要的。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0:00 / 0:00
佛法修学概要1
佛法修学概要2
佛法修学概要3
佛法修学概要4
佛法修学概要5
佛法修学概要6
佛法修学概要7
佛法修学概要8
佛法修学概要9
佛法修学概要10
佛法修学概要11
佛法修学概要12
佛法修学概要13
佛法修学概要14
佛法修学概要15
佛法修学概要16
佛法修学概要17
佛法修学概要18
佛法修学概要19
佛法修学概要20
佛法修学概要21
佛法修学概要22
佛法修学概要23
佛法修学概要24
佛法修学概要25
佛法修学概要26
佛法修学概要27
佛法修学概要28
佛法修学概要29
佛法修学概要30
佛法修学概要31
佛法修学概要32
佛法修学概要33
佛法修学概要34
佛法修学概要35
佛法修学概要36
佛法修学概要37
佛法修学概要38
佛法修学概要39
佛法修学概要4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施主」有何含义

施主,即檀越。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指施舍财物给佛寺...

戒定慧三学,学佛修行的基础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这是...

「专修」和「杂修」的划分

善导大师讲的这个专修和杂修的情况,确实善导大师讲专...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问: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大安法师答: 三皈依是...

圣严法师《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

这就是佛教之悲哀啊

念佛珠,念佛咒计数,变装饰; 佛像是恭敬供养,却变艺...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无分别智要如何修

我们来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无分别智怎么修呢?...

喝水也有学问,十个喝水的坏习惯

导语: 你会喝水吗?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你却未必...

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 人...

【佛教词典】阿修罗宫

(杂名)阿修罗之宫殿。义楚十六曰:长阿含云:阿修罗...

【佛教词典】一相智

(术语)证悟诸法一实相之智也。智度论六曰:以此方便...

【视频】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

【视频】普陀山观音法界

普陀山观音法界

【视频】本源法师《腊八节里培福慧》

本源法师《腊八节里培福慧》

【推荐】《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

能够弘扬因果轮回观念,他的功德是巨大的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

星云大师《为消防人员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居住在都市里的人们,不是怕市虎汽...

【佛学漫画】根本业

不二问禅师父,师父,以我们修行人念经等的功德力量,...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推荐】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伤

昨晚正在给家里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个小家,只听得客...

什么是真如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

把一切想法都归到念佛当中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要琢磨,啊,我下...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广...

水泡花蔓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家吉祥。我们又在道场白华庵,今...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成功

人有竞争之心,绝非错误。竞争之心,至少能够体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