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

净界法师  2023/04/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讲)

《大乘起信论》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页。

这一科是解释标题,分成两科。第一科是别释,把标题分成三段来各别解释。前面一段是讲到大乘。大乘这两个字,是本论主要修学的法门。马鸣菩萨在造论的因缘当中讲到:他之所以要造作本论,主要是要使令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什么叫做痛苦呢?比如说我们今天没有饭吃,这个也是痛苦;或者是没有衣服可以穿,感到寒冷,这个也是痛苦:但这种都是暂时的痛苦。佛法所说的痛苦,是指生死流转的痛苦,因为我们每一期的生命,都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这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依止生命的流转而引生出来。所以消灭生死的痛苦,在佛法的修学当中,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这个生死流转的痛苦,是由因缘而生起的,既然我们想要消灭它,你要知道它生起的因缘,你才能够知道如何的来消灭。

马鸣菩萨在本论当中讲到一心、二门、三大。什么叫做一心呢?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就像是无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从现在又流到未来,这整个生命的相续,主要是我们内心的相续。从一心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来观察生命呢?马鸣菩萨提出两个法门来观察:第一个是生灭门,第二个是真如门。

所谓的生灭门就是我们无量劫所造的业力,这个业力它有熏习我们这一念心的作用,这个业力熏习我们这一念心,就会创造出很多很多的果报。假设是善业的熏习,就创造安乐的果报;假设是罪业的熏习,就出现痛苦的果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个体生命。在三界当中,我们会由业力而创造一个色心诸法。

比如说你是一个女人,你就有女人的外相、女人的思想;你来生是一个天人,你就有天人的外相、天人的思想;或者你是一只蚂蚁,你有蚂蚁的外相、有蚂蚁的思想。既然它是由业力所熏习,而我们的业力是不断的变化,所以生命的果报体也就不断的变化,这叫做生灭门,它随着你业力的释放而不断地改变。

我们凡夫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在这个生灭门(个体生命)当中,产生自我的执取思想,认为我们这一念的思想是由业力所生,认为这个思想是有真实不变的自体,叫做我。捏造出一个自我以后,从今以后我们跟整个法界产生了对立,就是在这个平等不二的法界当中,产生了一个我相、人相的对立。人跟人之间开始对立以后,就会产生业力,所以无明缘行。为什么世间上会产生业力?就是因为有个体的对立。为什么佛跟佛之间不造业呢?因为佛跟佛之间内心是平等的,他不造业力,也不造罪、也不造善。我们有个体生命以后,就产生了无明缘行,产生业力,使令我们这个个体生命,没有止尽的相续下去。

所以生死流转的根源,简单地说就是我相的执取──所谓的我执。

这应该怎么办呢?本论当中是说:我们这一念心,从今以后不再心随妄转,不再跟着你的感觉去活动。不能跟着感觉走,内心当中跟着谁走呢?就依止大乘,依止体、相、用三大的大乘。我们经常观察我们这一念心: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谓的体大;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谓的相大;

何期自性,能生妙法——所谓的用大。

这样子我们就能够从一种狭隘的自我意识当中,慢慢地解脱出来而趣向于真如门,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

本论的大乘,就是我们的修学宗要,等于是在标题当中,就先标出我们的修学宗要就是大乘法门,这当中包括体相用三大的修学。大乘法的修学次第,最主要的就是先生起信心,对大乘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所以在讲完法体以后,就正式说明如何的来修学。

第二段、释起信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

在大乘的修学当中,先说明这个信,我们看《讲义》:

信者,于诸善心所最为上首。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这个信在所有善良的心所当中是最为上首,是一切善法的根源。在唯识学上,我们一个人造善法有两种的差别:一种是决定性的善法,就是一种增长业,它有强大招感果报的力量;第二种的善法是不决定的,它没有招感果报的功能,没有强大功能:这当中的差别就是看信解。

就是说你今天造一个善业,假设你是一时的恻隐之心,你到了菜市场看到这些刀下的众生,一时生起恻隐之心而行放生,但是你对于放生所成就的功德完全不生信解,这样的善法是不决定的,这个善法对我们的生命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离苦得乐的作用。

假设我们今天做一个善法,你去拜佛,你在拜佛的时候,你深信佛陀有救拔你的力量,他是你的归依处,每一拜佛都依止你归依的心,透过你对佛法的熏习产生坚定的信解,你每一拜佛都是一个强大的业力。就是依止信解所造的善法,这个善法叫做增长业,它有强大招感安乐果报的力量。

所以在所有的善法当中,你一定要跟信相应,这个善法才能够变成有力量,所以它是一切强大善法的根源。

那什么是信的内涵呢?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个信的安立有三种差别:

第一个实:是针对这个法的实,这个实是一个存在性,你对于这个法的存在性能够产生一个忍,忍可随顺,你相信这个法是存在的,它不是天方夜谭,它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东西。

第二个德:这个法有一种功能德用,这功能德用指的是灭恶生善、离苦得乐的功能德用,你对所产生的功德,生起一个乐,好乐修学。

第三个能:你相信这件情你有能力成就,所以产生欲,有一种想要成就的希望。

当你对一个法的存在性、功德性、成就性,产生随顺、好乐、希望的时候,内心当中是非常清净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信心。这个信心在内心当中产生以后,就能够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所灭的恶是怀疑不信,所生的善是精进。你有信心,你就产生希望,有希望就会推动你的行动。

净土宗常说信、愿、行,其实所有的法都是信愿行,不管杂染法、不管清净法。就是说一个坚定有力量的业力,不管是善业或者罪业,在唯识学上说都要依止希望、欲乐。这个希望是哪里来呢?就是你相信,你相信这个法对你来说会离苦得乐。所以你一定是先由信心而产生希望,由希望才产生这个行动。所以说这个信它是所有功德的根源。所以我们要经常产生功德相,就应该要把它的根源先确定下来。

广泛的来说,信心是涵盖所有的染净诸法;但是本论当中的信,它的所观境是针对大乘的功德。大乘功德要生起一个信心,本论当中提出有四个法要产生信心,才能够建立大乘的功德,我们先简单的说明一下。

一、信根本─乐念真如法故。

这个根本就是我们整个修学大乘佛法功德的根本。什么叫做根本呢?就是你内心当中好乐去忆念这个清净的真如。

我们平常的心情,假设你不研究大乘佛法,你也会修学善法。一贯道、基督教徒他们也修习善法,但是这样的一个修学善法,从佛法角度来说,因为没有依止根本,也就是他修学善法的时候,内心所依止的是自我意识──我修学善法,你不能修学善法这种我相的执取,就使令他所修的善法不能产生一个乘,不能达到彼岸的解脱功德。这个善法在他的生命当中,能够产生一时安乐的果报,就是在他的阿赖耶识当中多了一点善业,在生命当中给他一些快乐的美梦,如此而已。至于他内心当中的颠倒完全不能消灭,因为他内心当中没有依止根本,所以这个根本是非常重要。

就是你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依止的是虚妄的妄想,所有的善法都变成妄想。你内心当中依止一个我空、法空的真如,这个善法就变成一个清净的波罗蜜,所以这个根本非常重要。你内心当中经常能够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把心中我相的执取消灭以后,就安住在清净的空性,依止这样的心性来自利、利他,这个就是所谓的信根本,这个信就是好乐随顺,这是大乘功德的一个内因力。当然有内因力,就应该有外缘力,佛、法、僧三宝就是外缘力。

二、信佛─信佛具无边功德,常乐礼敬供养;闻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

我们除了相信这一念心是清净的,是具足无量的德能值得我们去开发;我们外在的因缘当中,也要相信佛。这个地方的佛指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主要是讲应化身。佛陀有无量无边的神通三昧,他有救拔我们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要礼拜、恭敬、供养、归依,乃至听闻佛陀的开导,如法的修学,成就一切种智。

这个地方的佛,在《华严经》上说:佛陀有说法之恩。佛陀救拔众生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显神通,显神通能够使令我们生起信心;但真正的救拔是说法,说法使令我们明白道理,明白宇宙人生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怎么样做会产生痛苦、怎么样做会产生安乐。你应该对整个生命的相貌,产生正确而不颠倒的理解。这些法是谁告诉我们的呢?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对佛陀要有归依的心情,因为他演说真理。再看第三、信法,在修大乘佛法当中的第三个归依是归依法。

三、信法─信法有大利益,常乐修行诸波罗蜜故。

这个法广泛地说有六波罗蜜的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过这个地方的法主要是讲般若。《华严经》上说:佛有说法之恩,法有开慧之恩。有消灭愚痴、开启智慧之恩。

在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当中讲到一个公案:

在明末的时候有一个老居士,年轻的时候就学佛了。学佛以后,除了自己用功以外,他非常的护持三宝,经常在三宝的境界里面修习福业,护持三宝五十年,后来在一次生病当中往生了。往生以后,因为他是一个积善之人,所以阎罗王对他非常的尊重,就问这个老居士说:仁者啊,你来生想要投胎做什么?想到哪一个地方去呢?这老居士说:我来生想要做一个出家人。阎罗王听了以后非常惊讶的说:仁者,你修何圣业啊,望此高位?你是修什么福德,怎么内心当中望此高位,能够做这种奢望啊?

阎罗王就把他的功过簿子拿出来看,说:你修福五十年,这是一个很大的福报,但是你顶多能够做千户之长;你要做出家人,这个福报是不够的。他说:那这样子好了,我不要说是做一个能够去禅堂参禅听经的出家人,我做一个烧火僧,做一个卑下的出家众,整天为大众师烧柴火,可以吧!阎罗王再算一算,说:没办法,抱歉!这个老居士坚持来生一定要做出家人,阎罗王被他的诚心感动,就说:那这样子好了,再给你阳寿几年,你再继续修学,看看是不是能够完成你成就出家人的福德。后来他就从死亡当中醒过来。所以说是宁国有一老者,修福五十余年,求来世作烧火僧而不可得。

还另外一个公案,蕅益大师说:白鸽闻经,转身为戒环禅师。他说:有一个法师在讲经的时候,有一只白鸽经常来听法,讲经因缘结束的时候,这白鸽死掉以后,就转身做戒环禅师。所以蕅益大师说:闻法功德超胜如此!也就是说修福五十年,竟然比不上一个闻法的功德。

这个我们作一个说明。我们刚开始讲经的时候也说过,佛法的修学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善业力,一个是正念力。你不听闻佛法,你只是布施、持戒、忍辱修学善业;这样的善业,在你的生命当中所代表的意义,就只是在你阿赖耶识当中多一些善业,如此而已。你内心当中无量无边的烦恼障、业障,那些颠倒杂染的功能,完全没有任何改变,就只是在杂染的因缘当中多一个善法而已。

但是我们听经闻法不同,你听闻佛法以后,内心当中产生一个光明的智慧,你心中的颠倒产生一种扭转的力量,这个时候你生命是一个大方向的、决定性的扭转。你以前认为你很喜欢做的事,你现在不想做了;你以前觉得不值得做的事,现在觉得值得你去追求。你这个思想的改变,你这生命的水流,是产生一个方向性的改变──闻法有这种力量。不听闻佛法,你生命的水流,以前是什么样的思想,你照样是这种思想,顶多是积集一个善业。

所以这个地方说:法有大利益,它有扭转错误思想的力量,也就是它有扭转你生命水流的力量,所以我们对法应该产生好乐、随顺、归依。

四、信僧─谓常乐供养诸菩萨众,正修自利利他故。

第四个信僧,佛有说法之恩,法有开慧之恩,僧有住持之恩。佛、法二宝,赖僧弘传。佛宝的功德、法宝的功德,在佛灭度以后,靠如法和合的僧团来住持。所以我们能够依众靠众,亲近善知识,一定要依止僧宝才能够产生佛宝、法宝的功德。因为法宝的住世是靠僧众的住世,这是归依僧。

就是说这个大乘的功德:有内在的归依,归依我们的清净心;有外在的归依,归依我们的住持三宝,佛法僧三宝。这个地方顺便一提,后面的论文也会提到,有人问马鸣菩萨说:既然我们这念心本自清净,那我们不断的忆念我们的清净心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去归依三宝呢?马鸣菩萨说:譬如明珠,然有污垢,须假方便,方得清净。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是本自清净,但从因缘法上说,我们过去有很多杂染的造作,使令这个明珠产生染污,所以要假藉佛法僧的方便,一方面礼拜诸佛、听闻佛法,一方面依众靠众,种种的方便,才能够消灭这些污垢。

所以一定要有内因力跟外缘力的和合,才能够真实的生起大乘的功德。这个就是所谓的信。能信的心,是一种随顺好乐;所信的是根本、佛、法、僧,有四个法是所信。接下来我们解释论:

第三段、释论

释论─问辩征析,剖断开示,令得决定谓之论。

所谓的论:是以问答的方式来作详细的分析,让我们对义理产生信解;第二点就是剖断开示,由不同的角度来开示,使令我们破除疑惑,它有断疑生信的功能,产生坚定的信解,叫做论。佛陀是说经;菩萨把佛陀的经文加以发挥,安立宗旨,使令这个宗旨能够产生断疑生信的功能,这叫做论:就是佛陀说经,菩萨造论。

蕅益大师在解释经题的时候,讲到这个信心,他在《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上说:大乘的功德若详细论之,有信、解、行、证四种功德。大乘的信解行证,每一个法都非常重要,马鸣菩萨在大乘法的修学为什么强调信心呢?大乘起信为什么不说大乘解行呢?蕅益大师说:因为所有的功德都必需有根源──但得本,不愁末。就是说你能够对大乘佛法生起信心,你自然能够产生正确的理解,也就能够正确的修行而成就大乘的功德。

所有大乘的功德是从信心生起,就像你种树,你为什么有苹果吃呢?因为有苹果树。为什么有苹果树呢?因为它有根,因为这棵苹果树有根,这个树根能够照顾它、坚固它,一定会产生枝叶花果。所以探本求源,你只要有信心,你后面的问题就不难解决。所以在本论当中,以这个信先作一些扎根的工作,把大乘的功德先做扎根的工作。

甲二、合释

合释是把这个经题,作一个综合性的解释。综合解释有两段:第一个是理论上先明心,明白我们内心的差别相;第二个是净心,产生一个正式的修行,从杂染的心转变成清净的心。

一、明心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

蕅益大师在明心当中,把有情众生分成五种种性,这个种性是约生灭门安立的。就说以真如门来说,每一个人刚开始的生命原点,起跑点是平等的,都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是在这个三界流转当中,因为有情众生所造的业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种性差别。先看第一个:

(一)三涂种性

若信邪倒知见,起惑造业,则成三涂苦果。

这种人叫做三涂种性。这种人他对什么有信心呢?他信邪倒知见,颠倒的知见。什么叫颠倒的知见?就是他认为生命有快乐的果报,富贵、长寿这些都是让我们快乐的;生命也有一些痛苦的果报,贫穷、多病,他认为这些果报完全没有任何因缘。你为什么会这么健康、庄严?因为你运气比较好;你为什么那么丑陋、痛苦?因为你运气比较差。所以生命只是一个偶然,就像树的叶子,这个风一吹飘下来,有的树叶往东边飘,有的树叶往西边飘,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换句话说,你造善业也不能招感安乐的果报,造罪业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报。一个人死亡以后,人死如灯灭,生命没有所谓的来生;没有来生,你断恶修善是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这样子的思考就会使令一个人及时行乐,既然生命只有一次,你就去追求你的快乐吧!不必考虑所谓的断恶修善。这种错误的知见,很容易带动错误的行为,这种人叫做三涂种性。

他的心识呢,蕅益大师说是产生增上的恶心,他偶尔也会生起善心,但是他的恶心强烈,私欲比较重,什么事情都先保护自己,他内心当中不观照真理,先把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顺位。这个地方就是说,他对这个邪见产生信心,这种人起惑造业对他来说是非常的容易,这种所谓的三涂种性,他在流转当中,他的生灭门大部分都是在三恶道,他不是做畜生、就是做饿鬼、就是在地狱;偶尔得到人天,没有多久又到三恶道去了,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三恶道。

为什么是这样?这不是上帝的意思啊!因为你的思想有问题,因为你内心当中对邪见生起了信心,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怜悯的一个众生啊,所谓三涂种性。第二个:

(二)人天种性

若于世间因果起信,则成人天、色、无色界乐果。

这是所谓的人天种性,他对世间的因果生起信心,他相信世间的快乐跟痛苦是有因缘生起。什么因缘呢?就是你造善业、你布施、持戒,一定可以招感安乐的果报;你造杀盗淫妄,一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样子他就对善法生起信心,对恶法产生排斥,这种人他的果报体在三界当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人天,乃至于色、无色界,产生安乐的果报。因为他对世间的因果有信心,他为了追求来生的安乐,他会产生一个克制力──克己复礼。我内心当中有欲望要去造罪,但是不可以,因为这个罪业会产生来生极大的痛苦,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吃这个刀上的蜂蜜,虽有短暂的快乐,但是这个舌头会被刀割伤了。

所以我们为了追求来生的安乐,就必须要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他为什么愿意产生克制?因为他对世间的因果生起信心。这种人叫做人天种性。第三:

(三)二乘种性

若于四谛、十二因缘起信,则成二乘出世法门。

这个叫做二乘种性。二乘种性,他在无量生灭门的个体生命当中,所闻思的法基本上都是四谛跟十二因缘。四谛、十二因缘,简单的说就是发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我空道理。在四谛、十二因缘当中,说明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所谓五蕴的个体,有外表的色、有内在受想行识的内心活动,这些都是无常,它不断的生灭变化,在这个生灭变化当中,我们作不了主的。我不希望变老、我不希望变丑,但是不能作主,你还是会老、会丑。那是谁作主呢?是业力作主。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我们今天产生这个个体生命,我们是作不了主的,所谓的无我,没有主宰性。二乘人对我空生起坚定的信解,这种信解就会带动出一个出离心,就会产生一个二乘的果报。

在《法华经》上讲到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是一个大阿罗汉,他有一次在法华会上其中的〈信解品〉上,他就很坦白的跟释迦牟尼佛说:我是一个阿罗汉,我的心情,有时候到外面去托钵,看到形形众生的杂染境界;有时候来到佛陀说法的地方,看到佛陀、菩萨的功德,能够演说妙法。我内心当中对众生的杂染法跟佛菩萨的功德,我怎么观察?我观察这些法都是无生无灭,无大无小,不生喜乐,我好乐安住在寂静的空性当中去自受用。

什么叫做二乘种性呢?就是说他内心当中欢喜空性,你说看看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他不生好乐──他对杂染法不生好乐,对清净的法也不生好乐,他只欢喜观察一切法是空、无相、无作,这种人就是所谓的二乘种性,对空性特别的好乐。这种人如果在他入涅槃之前没有改变的话,他一定要先证得小乘果,然后再回小向大,这就是所谓的二乘种性。

(四)菩萨种性

若于六度、四摄起信─则成菩萨自利利他法门。

六度跟四摄,都是菩萨的功德。前面二乘种性的众生,他的心情是对空性生信心;这个地方是对菩萨的功德生起信心,他对菩萨的功德生起信心,他就能够一方面自利,一方面利他,这就是所谓的菩萨种性。

(五)圆顿种性

而在本论当中所要强调、所要建立的种性是最后一个──圆顿种性:

若于介尔心性,不可思议,绝待大乘起信─则成无上圆顿法门。

我们在因地是一个生死凡夫,有时候静坐回光返照,就会观察到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欲望,虽然我们靠持戒的力量把它暂时压住,但是我们还是发觉到内心有很多的欲望、烦恼跟业力。有时候我们会很沮丧,虽然修行那么久,烦恼业力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听闻大乘佛法以后,会给自己一个信心:

虽然有烦恼跟业力,但是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烦恼、业力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因缘所生法,它并没有真实染污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你能够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产生这样的信解,这个时候你就是圆顿种性。

在本论后面会不断的教育,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从前面的种性转成所谓的圆顿种性。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所要强调的观念:生命的差别不在业力,你造善业只是产生暂时的安乐,不一定能够产生决定的安乐。要产生一个决定性的安乐,要能够建立一个清净良好的种性,而这个种性就是你的知见。你对生命有不同的看法,就会产生不同的追求、好乐,而产生不同的行动。

我们可以这样讲,在整个流转的生命当中,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到未来。这个水流的方向,有时候流到三恶道,有时候流到人天,有时候流到二乘的涅槃,有时候流到诸佛的万德庄严,而这个关键点就是你自己的抉择。你愿意相信什么法门,它就会带动你整个生命的方向。

我们由于过去的抉择,创造了你现在的相貌,你现在所谓的色、受、想、行、识,是你过去的抉择。你认为这样做比较好,你就去做,所以招感你的果报。你过去的抉择,就创造你现在生命的相貌;你现在的抉择,又会影响到你来生的相貌,就是这么一回事。

就是你愿意相信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就会对你产生力量。

比如我们从现实人生也可以知道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有两种:有些人喜欢修福德,有些人喜欢修智慧。你看有些人福报很大,但是你跟他讲佛法的真理,他完全不懂。他为什么福报这么大却没有智慧呢?这也是他的抉择。他以前认为福报是他最重要的法,对福报生信心。有些人今生智慧很高,但是福报很薄,这也是他过去的抉择,他以前就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听闻佛法。

所以你对什么法生起信心,你就会产生不同的相貌。

当然过去已经过去,我们现在的重点就是──我们未来的生命应该怎么走?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既然有来生,我们就必须对来生作好生命的规划。当然你应该在因地当中,确定你对哪一个法生起信心,而它就会引导你不同的方向。这个地方就是说,先明白你内心是什么种性,哪些是应该调整的,我们应该先了解自己。

0:00 / 0:00
大乘起信论讲表1
大乘起信论讲表2
大乘起信论讲表3
大乘起信论讲表4
大乘起信论讲表5
大乘起信论讲表6
大乘起信论讲表7
大乘起信论讲表8
大乘起信论讲表9
大乘起信论讲表10
大乘起信论讲表11
大乘起信论讲表12
大乘起信论讲表13
大乘起信论讲表14
大乘起信论讲表15
大乘起信论讲表16
大乘起信论讲表17
大乘起信论讲表18
大乘起信论讲表19
大乘起信论讲表20
大乘起信论讲表21
大乘起信论讲表22
大乘起信论讲表23
大乘起信论讲表24
大乘起信论讲表25
大乘起信论讲表26
大乘起信论讲表27
大乘起信论讲表28
大乘起信论讲表29
大乘起信论讲表30
大乘起信论讲表31
大乘起信论讲表32
大乘起信论讲表33
大乘起信论讲表34
大乘起信论讲表35
大乘起信论讲表36
大乘起信论讲表37
大乘起信论讲表38
大乘起信论讲表39
大乘起信论讲表40
大乘起信论讲表41
大乘起信论讲表4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地藏经》是什么样的境界

《地藏经》的当机众全是大菩萨示现 如果你念地藏王菩萨...

太虚大师:佛法原理与做人

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

成佛之道有两个选择

在《法华经》,佛陀说,生死凡夫就像一个乞丐,在三界...

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

【原文】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

什么样的菩提心不容易退

在《大乘起信论》讲到这个菩提心(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这个二乘种不生是出在天亲菩萨《往生论》。《往生论》...

大乘小乘之区别

问: 大乘小乘之区别如何? 太虚大师答: 大乘小乘之...

当你有对立的心,你就不「大」了

这个大乘法门,大这个字,其实有很深的涵义。蕅益大师...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修行的十大要点

一、孝养父母 佛教以孝为本,孝养父母是佛门的最大根...

文殊菩萨的141愿,教我们在生活中善用其心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极乐也是梦幻泡影,是否就不值得求往生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理上的确是这么个...

从头到脚的饮食营养秘方

俗话说:吃什么补什么。但你知道大脑、心脏、肺、头发...

【佛教词典】南无

华译归命、敬礼、归依、救我、度我等义、是众生向佛至...

【佛教词典】四相之二种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问: 请法师开示,我们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是...

草木成佛

日本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后来改习禅学七...

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

从声音悟道的公案很多。兹举一例:昔圆悟克勤禅师在五...

一千斤的盐

一粒种子看起来虽不起眼,但植入土中生根、发芽、成长...

说说出家人衣服上补丁的事儿

昨天公众号后台收到居士的留言,问能不能说说衣服的事...

僧尼破戒者

【僧尼破戒者,所谓畜养奴婢僮仆牛驴车乘田宅、种植园...

透视爱情的无常

佛陀早就讲过,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无常才是这个世...

杀子求子

天下父母心古代的人都希望多福多寿、多子孙。子孙多即...

再恩爱的夫妻对死亡也无能为力

即使有再恩爱的夫妻,再美满的家眷,再要好的朋友,对...

寺院普佛有何含义

普佛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以礼敬诸佛、忏...

为何念佛得悟的人寥寥无几呢

或问参禅得悟者相望于册,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闻也?...

应病与药

人之病,有肉体之病,亦有心灵之病; 治病之药,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