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和参禅如何下手

绍云老和尚  2024/12/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念佛和参禅如何下手

修行人想知道念佛和参禅如何下手,如何成功,那首先必须了解这两个法门的道理。就像我们想要去北京的话,应该走哪条路、往哪里走,这都要搞清楚,方向要对。搞不清楚,方向错了,就南辕北辙了。

首先我们来谈谈念佛法门。现在社会上普遍是念佛的人多,念佛求今生今世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一般念佛人都有的想法。

然而,如何才能确保今生今世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呢?你们需要把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几部经细细看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面有这样几句话,“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你常忆佛、常念佛,在不久的“当来”,你就必定能见到佛。见佛还不能开悟吗?“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那么,要怎么念才能达到开悟的目的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后几句话就告诉了我们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都摄六根,就是要我们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受住。要如何做呢?眼不乱望、耳不乱听、鼻子不乱闻,舌根不乱说话,身不要乱跑,意不要乱打妄想。首先我们把意根和耳根摄受住。就是你无论坐着也好,站着也好,躺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你念四个字或是念六个字,一个字、一个字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佛号,听得清清楚楚,眼睛不旁视,鼻子也不会乱闻,舌根更不会乱说了,身根也不会乱动。

六根一摄住,妄念不起了,净念相继,没有二念,就是一句佛号,这叫净念:清净念头。不信你可以试试看,因为对于我们人来说,六根的主宰是意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够分别变化记忆的“心”。你念佛耳朵听得清清楚楚了,不用好长时间,一二十分钟,心就归一了,念头自然就摄住了,就不分别这个好那个坏了。

如此,一句佛号相继,时间一长,心真正清净下来,就得到三摩地。三摩地翻译成中文称为正定,也就是禅定。到这个时候就能叫做有一点功夫了。(念佛)念到三摩地现前的时候,与参禅参到无心境界没有两样!所以文殊菩萨讲: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出自《楞严经》中文殊师利法王子说的偈语:“……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为什么呢?都认识到自己的本有佛性。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咒也好,都是为了这个事——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总而言之,念佛、参禅、持咒都是方便法,方便到了明心见性的时候,都是同一条路,没有第二条。经中讲:“三世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三世佛,同一个法身。有人说,难道都是一个身体吗?当然不是指我们现在这个色身,法界身如虚空,你说这个虚空有边际吗?就是我们这一念,觉照念头。你自己观察,有没有边际呀?譬如你坐在这里,心定下来,想起自己到过美国某某地方,如果你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能够入定出定了,你马上就能够出现在那里(不是色身的出现),那是我们的灵知灵性的浮现。

因此,念佛的人,到了三摩地现前的时候,再要往前进步,也是禅定,和参禅参到无心是同一个境界。而这个时候如果你说我想求往生,不想什么开悟,也不想什么禅定。这也可以的。《弥陀经》上说: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来接引你了,你知道自己要走了——后面还有半句很重要啊:是人终时,身无病苦,心无贪恋,意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如果见到阿弥陀佛来接你了,知道要走了,忽然又想起了我还有个金戒指,还有个几万块钱的存折放在家里没和人交代,还有个小孙子,我想他想得很,还想见他一面……动了这类念头就是颠倒:一会儿舍不得金戒指,一会儿舍不得存折,一会儿舍不得孙子,你能走吗?没有这个念头,你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呀!为什么有人念佛念到最后往生不了?就是临终那一刻,他颠倒了。或者临终在家里,输氧,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不但不安心念佛,心里还对色身爱惜得不得了。所以我们想往生,首先要把以上这些念佛如何得往生,如何得禅定的道理搞清楚。

那么,参禅要怎么下手呢?怎么样入定呢?无论参“念佛是谁”也好,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好,一定要把你的一切外在的攀缘放下,念佛也是如此。如果一坐下来手机还在响个不停,你去参什么?上面刚刚讲过,达摩祖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现在的手机、电脑,是修禅的一大障碍,必须要把这个放下来,名利发财当官都不想。外面攀缘放下了,心如墙壁冰冷笔直,有这种心境,你才能把话头看下去。

如何看话头呢?“念佛是谁?”照顾话头,你不妨坐下来,腿盘好了,身体坐端正了,默念几句佛号,念到最后静静的自己问自己:是谁在念?这念在哪里念的?如果说是口在念,那么口不出声了为什么还在念呢?如果说是心在念,那么这个念佛心在哪里?长什么样子?……就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起个疑念,疑念一起,当下妄想就截住了。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去推测:是不是这样的啊?是不是那样的啊?一推测,一动二念,就是妄想了。就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冷冷静静地观察当下的这一个“谁”字,这就叫话头。

不要叫妄想昏沉把这一念打失,就是照顾话头。照顾时间长了,妄想收拢了,对于不明白的意思加深了,就叫参话头。等参到“动静不移,忆忘如一”的时候就是有一点功夫了。所谓“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即是在动中也好,静坐下来也好,你这个觉照都是明明历历的。忆,是指白天,忘则是指晚上睡觉时候。功夫熟识的人,在睡觉时候也仍然在功夫中。“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这和念佛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是一样的。

所以讲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那参禅的人到了这个境界,要是你决心大,不起二念,晚上不倒单坐在那里,这时候心虽净明,心未发光。就是这个我们的心还没定到一定程度、静到一定程度——净极光通达(《楞严经》语)。那静到什么程度算是“净极”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

虚老在世时候讲过,有一次,他和戒尘法师一起打坐的时候,一个跳蚤跳到戒尘法师身上,戒尘法师摸到后,就把跳蚤撇到地上去了。结果跳蚤的腿跌断了,在叫。虚云老和尚在定中听到跳蚤凄惨的叫声,翌日对戒尘法师说:你这个人咋那么不慈悲啊,跳蚤腿断了,叫得好惨啊!跳蚤腿摔断哭叫的声音,他听起来是很大的声音,静到一定程度了!我们功夫未到,别说跳蚤,就是老鼠叫我们也听不到啊!我打这个比喻你就知道了。

如果你能功夫到了那一步,念头打成一片了,行住坐卧都一点不打失,机缘到了,你触着碰着,那就像虚云老和尚喝水被杯子烫了下,手一松杯子掉到地上“啪啦”一声响那样,一下就开悟了。一点不差。

我就讲这两个法门:这两个下手功夫一开始不一样,但是到三摩地正定以后都是一样的。你能到三摩地,到正定以后,自己心里就明了了:哦,原来功夫就如此。现在我们的妄想心,糊糊涂涂的,只是讲讲而已、听听而已,不下一番真功夫,是到不了这个境界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绍云老和尚文章列表

南怀谨谈学佛人易犯的毛病

(1)见地不对。平常人到庙里花百元钱,供上香蕉,然...

思惟苦谛与调伏爱取是净土宗的必修

我们讲到了四圣谛。那么四圣谛从净土宗正念的角度来说...

净土教起之十因

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

子真牧牛

石巩慧藏禅师随马祖道一禅师出家修行,一日在厨房工作...

虚空眨眼

在一次法会上,唐肃宗向南阳慧宗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

古代名士专修净土的事迹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

打坐时可能产生的反应现象

打坐时可能产生的反应现象有四类: 第一类现象是痛、麻...

走在五欲六尘的客途上,满面尘埃身心憔悴

你自己精进,就会舍这个轮回、这个南阎浮提的尘途。 尘...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在家佛弟子的课诵选择

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一切...

任你有多大能耐,也留不住这三样东西

《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

佛陀的三十二相从何而来

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是说佛...

偏激式的修行没办法持久

这个精进有两个内涵:第一个,专一;第二个,相续。但...

【佛教词典】三种欲

(名数)饮食欲,睡眠欲,淫欲之称。...

【佛教词典】一字佛顶真言与佛眼真言

佛应金刚密迹主菩萨之请,入大三摩地,而说一字佛顶轮...

依他净土与诸方净土

我要告诉大家,《莫到老来方修道》系列,你一定要连续...

在净土中还有身体的显示吗

问: 在净土中还有身体的显示吗? 宏海法师答: 这是个...

善心不仅能救命 还能救心

有一次,一位患血癌的囚犯被送来我们医院,医院发现他...

圣严法师《如何转好运?》

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当人们遇到失败而不知何去...

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

在净土法门如何发菩提心?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

法界最可靠的保险

我曾把在香港办理的缴费11年的保险退了,为的是得到四...

以愚夫愚妇自居,老实念佛得利益

很多人都说念佛人都是愚夫愚妇 ,好像他修参禅的、或者...

全民素食的5个理由

当前,全球气候暖化所引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已威胁到了方...

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佛子之行

我给大家讲个真人真事吧!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名为《...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画传

一、少年辟佛,醒悟出家 印光大师(公元1861-1940年)...

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

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周安士《欲海回狂》...

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