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圣严法师  2012/09/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永嘉玄觉禅师往曹溪参访六祖惠能,振锡扬瓶,绕祖三匝,六祖说:「沙门应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是来自何方,如何傲慢?」永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回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永嘉禅师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回答六祖,意思是他已经没有时间去考虑威仪、礼貌;这些虚排场对生死问题无所裨益,只能说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对待的一种表面行为而已。禅宗祖师们以心的清净为重,外在的礼貌为次,甚至以不用着相为宜。这是此段对话的主要涵意。

现在我要点出「生死事大」的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出生的目的是为了来世界上生和死──出生、生存、生活,最后生命结束。人一出生就确定有死亡的事实在等待,所以生和死就是人生的大事。

第二个层次:为什么要出生?为什么要死亡?生死之间的意义是什么?责任是什么?多数人连第一个层次都不清楚,所以贪生怕死;对第二个层次也不明白,所以茫然无绪。与草木同生,与草木同腐。

第三个层次: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从佛教信仰的立场而言,出生一定是由前一生转过来的;但前生是什么呢?不清楚!生命结束死亡之后又到何处去?不知道!若如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第三个层次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只停留在从生到死的阶段,尽他的责任义务,守他的伦理道德。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把握伦理和道德,有缺失的人在死后进入另一个阶段的生命时,就要受苦了。所以,这一生受苦或享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过去世所造的业因带来的。把第三个层次弄清楚了,就能在这一生之中安身、立命、努力,面对现实。

第四个层次:生与死不能老是在因果之中打转。从此生到下一生,从下一生再到下一生,恩怨无尽,烦恼不断,这种折磨太可怕。必须把生死勘破、放下,这叫做从生死得解脱。一般人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若遇到变故频仍、苦难重重,会希望一了百了。实际上没有「一了百了」这回事,今生未还的债下一生仍要还。此外,拥有权势财富美眷者,希望保有荣华富贵,舍不得死。其实这一切生前带不来,死后带不去,唯有自己的福德可以带走。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活着的时候很满足,会尽到伦理道德的责任,临死也不会恐惧,由于功德可以带走,所以不会舍不得。这个层次可以说是置生死于度外,但仍有所不足。

第五个层次:生也不错,死也很好。过去是什么?不需问,未来会如何?别担心,生死的问题全部放下。这是大自在、大解脱,唯有大修行者才做得到。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是要办大事和急事,无心旁顾小事与琐事。这是用一般修行者的心态和说法,来试探六祖怎么回应他。他所得到的答案,是若你已能体验到既无生死也无缓急,便得解脱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修福跟解脱生死有关系吗

问: 做善事只是修福,跟解脱生死没有任何关系。这个...

这一刻急需的,下一刻也许成了累赘

淼镇虽然是个小地方,但是附近的山水景色都不错,我们...

今世行净,后世无秽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波罗奈国仙人鹿野苑,刚度化了五比...

我拜了三部楞严经,消了不少业

我以前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还没有遇到《弥陀要解》之...

顺生死流的十种心

刚才有个道友问我:如何能够保持着我们这个菩提心不退...

沉湎于男女的情欲而不自觉该怎么办

着欲不自觉,以何悟其心; 当观老病死,尔乃出四渊。 ...

这才是究竟的快乐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修行...

路头若识得,生死当下休

我们对于社会上这一切境风、音声色相、男女饮食,你没...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圣严法师:找不到心

禅宗说:「参禅不在腿。」这是说,参禅不一定要靠打坐...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

圣严法师:应以何种态度面对癌症

问: 台湾企业家郭台铭的妻子过世,很多人不免感叹,...

「利和同均」化解利益冲突

六和敬中的「利和同均」,讲的是均等、公平的原则,可...

【佛教词典】三句阶段

略称三句。乃因、根、究竟,或因、行、果等三句之意。...

【佛教词典】法王子

梵语 kumārabhūta。音译究摩罗浮多、鸠摩罗浮。意译...

对佛源老和尚临终的功夫特别赞叹

我亲近佛源老和尚有十几年了,一九九六年接他的法,是...

蕅益大师的六信

如果说善导二种深信简洁明快、直溯根源的话,那么蕅益...

浅议如何集中精神

现代人在生活中,时常感觉无法集中精神,以致工作学习...

净界法师:八识规矩颂

前面的《百法明门论》,它是广泛地探讨一切法的别相跟...

【推荐】弘一大师《切莫误解佛教》

切莫误解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人生十不如

身若无端错行,不如正心安守本份。 口说闲言杂语,不如...

到禅堂里来,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发心

唐朝有一位在家修行非常了不起的居士,叫庞蕴。庞蕴有...

什么都修不进去,你就念地藏菩萨圣号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

观心无常,不再迷茫彷徨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心在哪里,...

正如法师《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

没有信愿,持名不是真效果;没有持名,信愿得不到真感通

净土法门一直讲到说是感应法门,这个成就不是靠你的禅...

妙莲老和尚《放生与吃素》

放生能得长寿,所以一般佛教徒对放生大都很积极。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