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关于开悟的三种错误观念

圣严法师  2019/08/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关于开悟的三种错误观念

一些禅修多年并有所体验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证得清净的智慧,不再有对自我的执着,并进入了涅槃境。事实上,凡是自认为开悟的人其实都还没有开悟,因为他还有一个会开悟的‘我’。开悟并不是一样东西、一种感觉,或一个可以进入的境界,如果是这样,那开悟就太有限,太虚幻不实了。如果开悟还是一个目标,还有一个我可以从中获益,那智慧仍是遥不可及。

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如果你才刚开始禅修,可能会以为听懂了我刚才说的话,初学者要能够体会深入禅修后的喜悦,毕竟是不容易。如果你修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突然涌出无比的欢喜,感觉自己好像进入涅槃了,你兴奋地大喊:‘真的,自我已经完全消失了!我进入涅槃了!’

你真的进入涅槃了吗?既然还感觉到有一个‘我’进入涅槃,那终究还未证得最高的境界。但是这个体验是那么强而有力,因此就算是非常有经验的禅修者也很可能被误导。这就是一个对开悟有错误认知的例子。

另一个例子是,当禅修者达到了自我中心消失、方法不见的时候,他感觉到完全的放松、自由,与宇宙合而为一,但对周遭境界漠不关心,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已经消失了。那时心中并不是欣喜,而是完全的自在,所以并不会雀跃高喊自己已经进入涅槃。但在这情况下,不论经历到什么,他的自我还是存在的。

一旦离开这种寂静的状态后,他可能会声称自己已经明白什么是涅槃,并且看见了佛的法身,获得了究竟的智慧。如果你的修行功夫不及他,而想要否定他,他可能会立刻反击,告诉你:‘你没有经历过我的体验,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样的禅修者一般对自己的成就非常执着,如果你不相信他,他会十分懊恼。

更糟的是,如果这时刚好有人愿意为他印证;可能是觉得他的经验与经典完全符合,也可能是因为曾经有过相同的经验,所以有这个立场来印证;那么他会感到非常欢喜,并把那个为他印证的人当作真正的善知识。

开悟的人生不是梦

这位禅修者被称赞时是那么欢喜,被怀疑时却又那么气恼,那他所证得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解脱呢?看来他所谓的涅槃是有问题的。对于这个论点他可能会响应说:‘我对称赞和批评的响应确实不同,不过我并不是为了维护自己。自从彻底解脱后,我已经没有什么事好在意了。不过为了维护佛法的尊严,我还是会谴责那些违背佛法的人,而称赞与法相应的人。’

我们对此能说什么呢?想判定这种人的修行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他所经验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个体验让他觉得获得了甚深的智慧,那他还是没有进入涅槃。唯有当涅槃和生死轮回都如梦幻般消失时,唯有当心是相当稳定平和,而快乐和悲伤等感觉都不复存在时,才是真的进入涅槃。

把开悟说成一场梦似乎很奇怪,但如果说生死轮回与开悟都是虚幻的话,那禅修者只是努力地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而已。其实,开悟本身并不是梦,是想开悟的念头和悟境这个概念才是梦。

因为在生死里轮回的众生是生活在梦幻中,才认为有‘开悟’这个目标可以执取;如果真的开悟后,悟后的人生就不再是一场虚幻的梦境了。确实,到那时候,开悟不复存在;当进入真正的悟境时,由于一切皆空,所以也没有所谓的悟境。

禅修像登玻璃山

精进的禅修者就像一个试图登上玻璃山的人,山坡很陡也很滑,更糟的是,上面还涂满了油。登山者打着赤脚,每一次尽力往上爬,都还是滑了下来。但他还是不断地尝试,一次又一次地往上爬,直到精疲力尽地倒下不支,沉沉地睡去。当他醒来时,玻璃山已经不见了,才发现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一场梦;根本不需要爬,也无所谓前进。

但在梦里,山确实存在,如果当初没有尝试去做这件不可能的任务,也不可能从梦中醒来。我们修学佛法是为了解脱生死轮回,而达到寂静涅槃,但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状况,如之前我们说明的两个因我执而自以为实证涅槃的例子,接下来的第三个例子,我们将检核一个同样是错误但完全相反的观念。

有些禅修者,主张没有涅槃,也没有可以进入涅槃的我,因此对于称赞、谴责,对于世事,甚至自己的修行,都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态度相当不正确,甚至比前两种更危险。前两类禅修者起码还能生禅定天,而第三种,则会想放弃修行。

如果他坚持修行下去的话,还有可能生于无色界天;但如果他觉得反正一切都虚幻不实而放弃了修行,那么正是因为这个无明,他不但远离了人道和天道,很有可能会投生到畜牲道。

这些有关开悟的错误观念都很常见,即使是精进的禅修者也很容易犯。因此你应该可以明白,在修行的路上,有一位能指引你不落入邪见的禅师是多么的重要。没有老师的指导,即使对佛法的修行有很大的信心,依然有可能会走上歧路。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坐禅的三个阶段

第一步:姿势的放松 首先,放松是第一步功夫。如果连放...

宏海法师:马蹄无处避残红《彻悟禅师语录》要解

第一讲 各位大德法师,各位居士同修,各位有缘,大家下...

参禅的先决条件

我们一讲到禅修,就会想到在禅堂里面两腿一盘,监香师...

功夫上去了,气脉就通了

我看打七呀,四个七都快打下来了。还有些师父,总是话...

调出入息消除内心散乱

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

天乘四种禅定之四禅

四禅,亦名舍念清净地,谓行者复厌三禅之乐法扰心,复...

未证谓证,未得谓得,大妄语成阿鼻地狱

宗门下的人,不乱开一个口;假使说错一句话,就要丧身...

定境到了一定程度,这一切的障碍都不存在了

经典上讲: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圣严法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我说我回到美国,回到台湾,却不知道向何处是回?又向...

圣严法师《`因缘`就是自然现象》

在佛法的修行方法中,有一种因缘观,能帮助我们转变观...

圣严法师:同事

「同事」一般是指在同一个公司或团体里共事的人,他们...

圣严法师:谦虚是非常重要的事

谦虚是非常重要的事,譬如在《易经》的六十四卦里,每...

【佛教词典】五种不退

(名数)就净土门所立四不退中第四之处不退,而立五种...

【佛教词典】顿悟入道要门论

凡二卷。唐代大珠慧海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原为...

念佛为什么要兼修禅观

为什么念佛要兼修禅观?就是为了改变你的心态!因为你...

对明天,我们永远没有安全感

我们凡夫呢?是生灭变化,虚伪无主。变化不可怕哦,生...

佛为病比丘洗浴

佛陀时代,有一个国家名为贤提,当时有位年老比丘因长...

卅年精修 预知往生

上海何王氏者,本一无知无识之妇女耳。自二十九岁,得...

大安法师:如何拜《无量寿经》

问: 您在讲经当中,提到过做钝功夫,如拜《无量寿经...

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若众心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第三个结构段是谈《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古圣先...

体会生死,契合生死,利用生死

凡夫之心总是不断生灭,只是自己不曾察觉,也不会去注...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有

《论语》中有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句话说的是我们不...

旷劫以来,无一时一刻不在梦中

【原文】 古云:处世若大梦。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

圣严法师《无我无相,功德无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前面已经做了一些说明,进一步谈...

想做就做,想丢就丢

我有位印度籍的信徒,时常觉得不安全,有次他请我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