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五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五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宝髻菩萨品第十一之一

尔时,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间大宝坊中,坐师子座。放大光明犹如日月,得大自在犹如梵释,功德高显独如须弥山,法界甚深犹如大海。于大众中演说正法,初中后善字义真正,具足清净班宣梵行,为诸菩萨净于法印,令诸菩萨闻已修集。

尔时,东方过九万二千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善华,其土有佛,号曰净住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化众生宣说正法。

有一菩萨名曰宝髻,与诸菩萨其数八千,没彼世界欲来此土,齎妙宝盖欲奉如来,其盖周覆一千世界,及诸香华欲供养佛。妙音说偈赞叹如来:

「若诸人天得覩佛,  则为获得大利益,
 如来所受苦无量,  勤精进故得菩提。
 往昔精进修菩提,  超过一切诸菩萨,
 为令众生得利益,  故转无上正法轮。
 如来如是难得见,  所说正法亦难闻,
 获得人身亦复难,  诸根具足亦如是。
 若诸众生行不善,  亦不能作三善业,
 若人欲得大利益,  应当觐见释中尊;
 若欲听受无上法,  并见十方诸菩萨,
 具足三十二妙相,  应当速诣大宝坊。
 今若不种诸善根,  后必不得大涅槃,
 若欲具足人身者,  应当速诣娑婆界;
 若欲破坏三恶道,  欲受人天微妙乐;
 获得无上无比乐,  应当诣于娑婆界。
 大医今施甘露味,  除灭众生诸烦恼,
 如来商主大法王,  今日演说无上界。」

宝髻菩萨说是偈时,其声遍满大千世界。

时舍利弗闻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偈音何处演说?」

佛言:「舍利弗!东方过于九万二千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善华,其土有佛号曰净住。彼有菩萨名曰宝髻,与八千菩萨俱来至此,是其所说,其声闻乎大千世界,劝诸众生令修善法。」

尔时,宝髻菩萨与八千菩萨及无量人天来至佛所,头面礼拜,白佛言:「世尊!善华世界净住如来,致敬问讯:起居轻利,气力安不?眷属大众乐受法不?世尊!我从彼来至此世界,为听菩萨净行法印。唯愿如来,普为一切,大慈怜愍分别解说,令诸菩萨闻已修集,破坏一切烦恼习气修菩萨行,了知一切众生之心,能修菩萨所有行相,能得解了智慧之行,能知一切烦恼等行,能修菩萨所修法行,能深观察一切罪过,身得无碍见一切佛。」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我今当说如是净行十分之一。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四行。何等为四?一者、波罗蜜行;二者、助菩提行;三者、神通行;四者、调众生行。波罗蜜行者,是愿方便。助菩提行者,是修道方便。神通行者,是调心方便。调心方便者,是菩提心坚固方便。

「善男子!云何名檀波罗蜜?檀波罗蜜即是净行,能坏痴心能修舍心,修舍心已能一切施。若有菩萨能一切施,即得四种无分别心。何等为四?一者、不分别众生;二者、不分别法;三者、不分别心;四者、不分别愿,是名为四。

「不分别众生,是可与是不可与,此多与此少与,此上与此下与,此恭敬与此轻慢与,此全与此半与,此持戒此破戒,此福田此非福田,此得大报此不得大报,此是正见此是邪见。此行正聚此行邪聚。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得如是心,名不分别心,无憍慢心,无上下心,无罣碍心。是平等心,真正之心,平等施戒,平等慈悲,无有分别犹如虚空,是名不分别众生。

「不分别法者,菩萨终不作是分别,受者为说,不受不说;受法者施其所须,不受法者则不供给;终不观察凡夫之人不可惠施,贤圣之人则应布施,是名不分别法。

「不分别心者,观诸众生心皆平等,不为报施;无内外贪,非为名施,不求果施。所爱之物施已不悔,为摄众生故行惠施,是名不分别心。

「不分别愿者,施时不为得帝释身、梵王之身、转轮王身、魔身、长者大臣之身,亦复不为大自在故,大眷属故。不为上有,不为声闻辟支佛乘,乃至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行布施,是名不分别愿。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惠施时,具足成就如是四事,则得远离八不正见:一者、我见;二者、众生见;三者、寿命见;四者、士夫见;五者、常见;六者、断见;七者、有见;八者、无见,是名为八。复得远离四种功德:一者、凡夫功德;二者、声闻功德;三者、缘觉功德;四者、余习功德。如是施已,不观四相:一者、常相;二者、乐相;三者、我相;四者、净相。能净四法:一者、净身;二者、净口;三者、净心;四者、净愿。远离三碍:一、果报碍;二、声闻碍;三、悔心碍。

「善男子!菩萨修行如是施时,远离三畏:一者、憍慢畏;二者、上慢畏;三者、魔业畏。菩萨修行如是施时,具四种印:一者、内空印;二者、外空印;三者、众生空印;四者、菩提空印。如是施时,具四精进:一者、满众生故具足精进;二者、护佛法故具足精进;三者、为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具足精进;四者、净佛土故具足精进。是时复得具足四念:一者、念菩提心;二者、念欲见佛;三者、心常念慈;四者、念离烦恼。如是施时,净于三事:一者、自身;二者、他身;三者、菩提。如是施时,净于四智:一者、界智;二者、众生满足智;三者、愿智;四者、助菩提智。

「善男子!菩萨若能行如是法,则能净于檀波罗蜜。

「善男子!云何菩萨净于尸波罗蜜行?善男子!有一种净,所谓菩萨怜愍一切世间众生,胜于声闻辟支佛慈,能坏魔业调诸众生,具足无量功德宝聚,无有放逸。

「复有二种:一者、于诸众生;不生恶心。二者、调诸众生令向菩提。

「复有三种:一者、净身,远离一切身恶业故;二者、净口,远离一切口恶业故;三者净意,远离一切贪恚邪见故。

「复有四种:一者、劝诸众生令持禁戒;二者、劝诸众生具足净戒;三者、能调诸毁戒者;四者、见持戒者,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复有五种:一、持戒已不生憍慢;二、见毁戒不生轻慢;三、见持戒心无嫉妬;四、终不求声闻之乘;五者、不念辟支佛乘。

「复有六种:一者、念佛,为过戒故;二者、念法,为过戒已心不生悔;三者、念僧,为能具足如来戒故;四者、念戒,为不求诸有果报故;五者、念施,为能一切悉施与故;六者、念天,为欲具足诸善法故。

「复有七种:一者、深信一切佛法;二者、勤行精进,为得佛法故;三者、具智,为知一切诸佛法故;四者、闻已能说一切佛法故;五者、供养父母师长和上;六者、畏于现在未来恶业;七者、有惭愧心。

「复有八种:一者、不为利养显异惑众;二者、不说自事,离一切故;三者、不赞供养,心知足故;四者、行圣种性,乐善法故;五者、随头陀法,不惜身命故;六者、乐于寂静,离说世事故;七者、深心乐法,厌三界故;八者、至心护法,不惜身命故。

「复有九种:一者、离九恶心,过九众生所居处故;二者、念净;三者、念修;四者、增长善法;五者、心乐寂静;六者、离烦恼热;七者、庄严舍摩他;八者、勤行精进;九者、不欺众生。

「复有十种:一者、净身三业;二者、净口四业;三者、净意三业;四者、远离嫉妬;五者、离谄曲心;六者、至心念戒;七者、为持戒故,勤行精进;八者、软语,为调众生;九者、受身为众生使;十者、于诸福田不生轻慢。

「善男子!菩萨修行尸波罗蜜,有二种净行:一者、有心有相及以庄严,宁舍寿命终不毁戒;二者、无心无相及无庄严,于一切法心无所着。复有二种。一者净于内入。二者不求一切外入。复有二种:一者、常愿菩提之心;二者、不观本向菩提戒相。

「善男子!云何菩萨净羼提波罗蜜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受骂不报,口业净故;受打不报,身业净故;受瞋不报,意业净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虽受骂辱所以不酬,护众生故;受诸楚毒所以不报,护后世故;被截手足慈心不瞋,护菩提故。见有求者,心不生瞋,为四摄故生慈心故,增菩提道故,坏悭贪心破魔业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念佛已,行于忍辱,受一切苦,为得佛身故。善男子!复有菩萨修于忍辱,为欲具足得十力故。复有菩萨修于忍辱,为欲成大师子吼故。复有修忍,为知三世无罣碍故。复有修忍,为得大慈大悲力故。复有修忍,为得具足一切智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力,能成就忍:一者、智力;二者、修力。以智力故观于身心,是故为忍。以修力故不着诸法,是故为忍。

「复次,善男子!净忍菩萨则能观察一切法中无有众生,是故修忍。一切诸法其性解脱,是故菩萨观一切法无忍无瞋。若于诸法心无所着,是名为忍。

「善男子!菩萨有二忍:一者、观如法身;二者、观如法界。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观二法者,是名菩萨净羼提波罗蜜行。

「善男子!云何菩萨净毗梨耶波罗蜜行?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修行不息不悔,于诸善法心无厌足,亦乐修行五波罗蜜,常求庄严一切善法,拥护正法乐宣说之。调伏众生心无休息,过于声闻辟支佛乘,拥护一切诸佛正法,修诸苦行其心不悔,终不丧失本昔善根,广修多闻心无厌惓,为众走使不生愁悔,是名精进。如是精进,云何名净?若能观身犹如影像、口无言说、心毕竟净,以尽智观诸灭法,以无生智知诸有尽。如是观时,则能庄严三种精进:一者、体庄严;二者、觉庄严;三者、分别庄严。

「复有三种不着精进:一、不着眼;二、不着色;三、不着识。乃至法,亦复如是,是名不取不舍精进。具足如是勤精进已,不取惠施不舍悭贪,不取持戒不舍毁戒,不取忍辱不舍瞋恚,不取精进不舍懈怠,不取禅定不舍乱心,不取智慧不舍愚痴,不取善法不舍恶法,不取佛道不舍二乘,是名二种勤精进也,是二精进能具佛法。复有二种:所谓内、外。若菩萨能修如是勤精进者,是名毗梨耶波罗蜜行净。

「善男子!云何菩萨净禅波罗蜜行?若菩萨摩诃萨,取诸禅支观诸禅支,观已入定。既入定已,不贪着色受想行识,是名为禅。非着眼禅乃至意禅,是名为禅。非着色禅乃至法禅,是名为禅。非着地水火风空禅,是名为禅。非着日月释梵自在天禅,是名为禅。非着欲界色无色禅,是名为禅。非着此彼禅,是名为禅。非观身心禅,是名为禅。非着上下禅,是名为禅。非着四取禅,是名为禅。非着众生寿命士夫我人相禅,是名为禅。非着常见断见有无见禅,是名为禅。非毕竟尽漏禅,是名为禅。非入定聚禅,是名为禅。非得沙门果禅,如是禅者非毕竟行禅,名空调伏禅,非真空禅;名无相调伏禅,非真无相禅;名无愿调伏禅,非真无愿禅。是菩萨具足成就大慈大悲一切空行禅。

「云何名为具一切空?若能不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慈悲喜舍、四谛、菩提智慧、誓愿庄严、舍摩他、毗婆舍那、解脱惭愧,是名诸佛方便三昧神通无碍智。摄取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不为二乘之所染污,断诸习气,具足无量大神通智,为诸众生之所归依。庄严世法及出世法,能善调伏一切众生,渡于四流生死大海,能断一切所有系缚,净诸法性,是名性寂静。非向法寂静,亦取向法舍性,了了向法盲性,有闻向法聋性,勤调伏向法停住,凉灭寂静,调伏炽然,是名一切行空。

「善男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善知画,其中或有善能泥涂,或能磨彩,或晓画身不晓手足,或晓手足不晓面目。时有国王,以一张[叠*毛]与是诸人,而告之言:『凡能画者,悉来聚集于此[叠*毛]上,画吾身像。』尔时,诸人悉来聚集,随其所能而共作之。有一画师,以缘事故竟不得来。诸人画已持共上王。善男子!可言诸人悉集作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我说此喻,其义未显。善男子!一人不来,故不得言一切集作,亦不得言像已成就。佛法行者亦复如是,若有一行不成就者,不名具足如来正法,是故要当具足诸行,名为成就无上菩提。」说是法时,六万菩萨于一切行,得具足空。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净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十二慧:一者、知过去无碍;二者、知未来无碍;三者、知现在无碍;四者、知有为无碍;五者、知无为无碍;六者、知一切世作无碍;七者、知出世无碍;八者、知辩才无碍;九者、知实无碍;十者、知世谛无碍;十一者、知第一义谛无碍;十二者、知诸众生利钝无碍,是名为慧。难破能破,难观能观,难解能解,譬如金刚不可沮坏,是名出世之慧、毕竟慧、一切众生真解心慧。

「难行难入难见,甚深难可习学,正见正聚,远离诸见及以习气,自知了了知见一切众生之心,法智义智无所贪着,旷大光明无诤无迮。善知时节过于时节,护正法聚,毕竟觉正觉实觉,远诸垢秽不为一切之所呵责。一行无行、一切众生行、无足迹行,虽离一切世间之行,亦不远离一切世行。虽离世界不离佛土,虽离一切诸行庄严,亦不远离调伏众生。虽离诸行不离善行,虽离众生心行因缘,不离知于众生心行。虽离世行不离世法,虽离诸身亦入众生心,是名为慧。

「如是智慧甚为难得,非善根纯熟终不能获,不能常修行善法者,亦不能得如是智慧。菩提树下乃能得之,真知法性诸佛所护,度至彼岸,知一切法施甘露味,是故名为般若波罗蜜。

「善男子!如是智慧,毕竟了知一切缘一切相,一切众生心之所行,以是义故名为智慧。如是智慧有二寂静:一者、知碍相寂静;二者、知无碍相寂静。

「复有二种:一者、无觉净;二者、离诸见净。如是智慧菩萨摩诃萨常游众生利钝根中、众生心中、一切法中,观诸烦恼即是智慧。菩萨虽住诸界,多住佛界,能善观见十方世界,离一切盖,悉是一切佛法根本,具足一切无上佛法,不学诸法不离诸法,不坏一法不成一法。菩萨成就如是智慧,能作功德,能读诵说一切佛法,一切福德悉能得之,皆能修成一切善法,是名菩萨净般若波罗蜜行。」

说是法时,二万二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萨得无生忍,五百比丘漏尽意解,十千天人得须陀洹果。

尔时,一切天与人同声而言:「世尊!若有人能信是经者,当知是人诸佛所护,何况有能受持读诵书写供养!」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净菩提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身念处,有二种行:一者、不净行;二者、净行。不净行者,观身不净臭秽充满,无常无住诳诸凡夫。净行者,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我今因是不净之身,得净佛身、得净法身、净功德身,一切众生所乐见身。』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身身已,能净二行:一者、无常;二者、常。菩萨摩诃萨观身无常毕定当死,如是观已,不为身故造诸恶业邪命自活,修三坚法:一者、身坚;二者、命坚;三者、财坚。如是观已,能为众生而作给使,即得远离身口意曲。菩萨如是观身无常,得如是等无量功德。云何为常?菩萨摩诃萨观无常已则得常身,因无常故得功德身,因无常故不断佛种法种僧种。善男子!又复常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一切智所行处,一切智所行处者是空无相愿。又复,常者即是虚空,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犹如虚空,是名菩萨摩诃萨常行。

「善男子!复有菩萨修身念处,观察一切众生之身,毕竟当是如来佛身,如如来身法身亦尔,如是二身我身亦尔,是名菩萨观无漏身。菩萨尔时所得善法,随其多少悉是无漏。以如是法,发愿回向一切种智,得无漏已终不起漏。所言漏者即是三漏,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菩萨了了知三漏已,为众生故生于欲界,亦复不为欲漏所污,色无色界亦复如是。无明漏者已拔其根。何以故?拔无明故则无见漏。菩萨摩诃萨修身念已,于是身中,不见我及我所、不生憍慢,离我我所故,不求不取一切财物。不求取故于物无诤,以无诤故即是寂静,夫寂静者即是忍辱。住于忍辱不上不下,不上不下者即如法住。如法住者,不行善法不行恶法,不上下已即得善友。得善友已遇善知识,遇善知识故得闻正法。闻正法故不以漏心向有漏法,是名过于诸漏境界。过漏境已常入禅定,既入定已,乃至一法不生觉观。无觉观故,不作一法不变一法,是名如法,是名一切法平等。若得如是诸法平等,是名一切智。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观身念处,是名观身身念。

「善男子!菩萨尔时次观受念处,于有受者生慈悲心,向诸众生作如是言:『毕竟乐者断一切受。若人能断一切受者,即是常乐。』菩萨尔时,随所受者生慈悲心。若自若他受乐受时,远离爱心生于慈心。若受苦时,远离瞋心生于悲心。若受不苦不乐,离无明心生于舍心。是故菩萨受乐受时不生贪着,受苦受时不生瞋恚,受不苦不乐不生无明。

「菩萨尔时,观一切受无常苦无我,见受乐者即知是苦。见受苦者,如痈如疮。见不苦不乐受是不寂静。观于乐受即是无常,观于苦受即是空无,不苦不乐即是无我。菩萨尔时作是观已,见是诸受即是无受,见一切受即是有为。若是有为,即是生灭散漏无住。如是观已,不见于我不见受者,是名菩萨大智方便。因是方便,见一切受无常生灭,观一切法悉是空无,无受无受者、无作无作者,从缘而生从缘而灭,无属无取,于诸因缘不生觉观。因无觉观,作如是言:『诸因缘法皆悉是空。』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成受念处,能令身心皆悉寂静,知一切行,是名一切智,是名受受念处。

「云何菩萨修心念处?菩萨摩诃萨住菩提心,观是心性,不见内入心,不见外入心,不见内外入心,不见阴中心,不见界中心。既不见已,作是思惟:『如是心缘为异不异?若心异缘,则一时中应有二心。若心即缘,不应复能观于自心,犹如指端不能自触,心亦如是。』作是观已,见心无住无常变异,所缘处灭,即知是心非从缘生非不缘生,非常非断非内非外非有非无。观心如是,不妨如法知心寂静,是名菩萨修心心念。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心非色不可覩见,非是觉观,是名菩萨修心念处。如心,心数亦如是;如心数,心行亦如是;如心行,心所求法亦如是;如所求法,菩提亦如是;如菩提,一切善法亦如是。菩萨若观心,如猕猴、画水、朝露、蜂王、鱼母,如河如焰,如想远事独行无身,常转无停,贪着诸界次第生灭。能摄如是无量之心,令住一处不动不转,不漏不错不乱不散,是名舍摩他。菩萨若能作如是观,是名成就观心心念处,是名知心境界,是名知心法界,是名知心真实之相,是名知心真实之性。即是广知即真净知,了知真知实知如幻,是名知法。名知心性,名知心尽,名无取知无罣碍知。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善知一切众生心性,知已如应而为说法。如知自心性,知一切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如自知心相,知一切众生心相亦复如是。如知自心空,知一切众生心空亦复如是。如观自心平等,观一切众生心平等亦复如是。作是观已不动法界,是名菩萨修心心念处。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法念处?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观,法出法灭,无我众生寿命士夫,无生无灭无没无出,是名法性。若能求法,是名出法;若不求法,是名灭法;若善不善,出者从缘、灭者从缘。如是观时观于三行,所谓恶行、善行、不动行。是三行中,我当常行福善之行,为十善法。十善法者,为净身业,欲求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不能害。净口业者,凡有所说众乐听受。净心业者,于诸众生其心平等,常入禅定。净四无碍智,净慈心故施众生常乐,净悲心故无量世中为众生受苦其心不悔;净于十力,为知众生诸根利钝;净四无畏,为知众生障无障故;净十八法,为知三世无障碍故;净一切佛法,为一切众生无能胜故。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观,于诸善法及诸功德,不生厌足亲近善行,远离恶行及烦恼习,真实了知于不动行。虽知不贪,心得自在,随愿往生非结业生,生于欲界为众生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得善方便,观法念处,修集庄严助菩提法,远离一切障菩提垢。得是功德,不着常见不着断见,离是二见行于中道。夫中道者有二种法:一者、不善念;二者、无明,是二法中心不放逸,是名中道。复有二法:一、行;二、识。复有二法:一者、名色;二者、六入。复有二法:一、触;二、受。复有二法:一、爱;二、取。复有二法:一、有;二、生。复有二法:一、老;二、死。是二法中不放逸者,是名中道。如是中道,世间智慧所不能见,不可宣说不可显示,无有相貌无色无处无取无舍,清净寂静。

「善男子!夫中道者,不可眼见,乃至不可触触,亦无至处亦世出世,不可宣说非多非少,故名中道。

「善男子!我与无我名为二边。若有说言非常非断,非命非士,非想非非想,非觉非非觉,非实非虚,非此非彼,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非行非非行,非生死非涅槃;不作如是,是名中道。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法法念,不分别法界;如法界,众生界亦如是。如是二界名虚空界,一切诸法悉入法界。夫法界者即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无分别,是名观察一切法。等见一切界即是法界,虽明了见而心不着,以不着故则无分别。菩萨摩诃萨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观法念处。何以故?如是三眼无相貌故。是故观法则以法眼,虽了了知而心不着,虽复不着不失法界,是名佛智。能知如是甚深法界,亦不失于一切智念,是名菩萨修法法念处。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何故修集是四念处?为欲远离四颠倒故。修身念处为离净倒,修受念处为离乐倒,修心念处为离常倒,修法念处为离我倒。又离四食,修身念处离于抟食,修受念处离于触食,修心念处离于识食,修法念处离于思食。又复远离识四住处,修身念处离住色处,修受念处离住受处,修心念处离住想处,修法念处离住行处。复离五阴,修身念处远离色阴,修受念处远离受阴,修心念处远离识阴,修法念处离想行阴。是名菩萨净四念行。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四正勤行?菩萨摩诃萨常乐修集一切善法,未生恶法为不生故勤行精进,已生恶法为远离故勤行精进,未生善法为令生故勤行精进,已生善法为住不失故勤行精进。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无量世修集善行,是故性善,不以方便令恶不生。若有菩萨修四正勤,心得自在四正勤者,菩萨尔时心及心数与大慈悲和合共行,故名正勤。

「菩萨尔时次第修集四如意足:一者、欲;二者、心;三者、进;四者、慧。专念至心念于菩提,是名为欲;修大悲故觉心轻便,是名为心;远离恶法,是名精进;得方便故,名之为慧。

「菩萨修四如意足已,得四自在:一者、寿命自在,以自在故,虽生短命自得长寿,为调众生,与长寿者演说正法,于长寿中能现短寿,随是菩萨所生之处,若天若人得命自在。二者、身得自在,以自在故,随心作身随心作色,示现威仪为众生故。菩萨若欲于诸众生其身同等,高大微小悉皆能作。三者、得法自在,以自在故,能知一切世出世法,示诸众生一切世事,于出世行心亦不退,明知甚深十二因缘,得无碍智,能为众生说种种法。无量众生闻是法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四者、愿得自在,以自在故,令四大海合作一海,不来不去无有动转如本不异,亦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合为一山,不来不去无有动转如本不异,于四天王、三十三天无所妨碍。欲令三千大千世界悉作金宝、七宝、栴檀、华香、璎珞,虚空水火,皆随意成,是名菩萨得四自在。

「善男子!菩萨若得四如意足,则得面见十方诸佛,与共语言进止一处;一切梵天、帝释、四王、阿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亦复如是。

「云何净严四如意足?善男子!若能供养父母和上师长有德,见诸众生先意问讯,柔软与语如语而作,视诸众生其心平等,善心正心恭敬心惭愧心。远离贪欲瞋恚愚痴,无欺无贪无姤无悭,营他事业如己所作,无势力者助其力势,泥涂之处发治土石,河涧沟渠造作桥梁,或以身负或施船济,常施众生所须之物,口不说他衰恼之事,亦不讥刺他所犯罪。有犯罪者能如法除,遮诸烦恼令不生起,所重之物能以施人,既施之后心不生悔,为诸众生发愿回向。信心以善劝诸众生,不惜身命少欲知足,于他利养心无悕望,常念出家亦劝众生,念善知识无心舍离。于怨亲中平等无二,以种种乘施行路者,羸乏之人施床卧具,有恐怖者能为救护,视诸众生如父母想,不轻毁戒施贫财物。有病瘦者给其医药,施恩于他不自称说。终不断绝三宝种性,常念无为。远离世事一切诸恶不善之法,不为世法之所污染,不失菩提至心之念。是名庄严净四如意足行。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五

 

上篇:大方等大集经

下篇:大哀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大集部目录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阿差末菩萨经

阿差末菩萨经卷第一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佛说大集会正法经

佛说大集会正法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

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

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达磨笈...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世间...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并序 隋祖智者说摩诃止观。约...

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

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如是我闻: 一...

【注音版】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般若心经指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奥,妙契...

月灯三昧经

月灯三昧经卷第一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

【注音版】佛语法门经

佛语法门经...

【注音版】六字神咒经

六字神咒经...

如何消除对寺院的不敬之心

问: 不敬来自些外在的因素,尤其是两次去九华山时,...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昙影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佛陀不允许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恶...

人人都往生到遥远的极乐,那人间有情众生有谁来度

问: 佛法是超世间,也是救世间的,若念佛人都往生到遥...

善恶有报的科学实证

现代的实证科学很讲究依据,当有了大量的科学依据时,...

李炳南老居士:最简单的净宗早晚课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称一拜或只合掌...

佛说邪淫有十种罪

○三曰邪淫,彼或有父所护,或母所护,或父母所护,或...

国务院参事室:建议恢复我国传统饮食习惯

我们痛定思痛,常常在寻找造成灾难的原因,寻找解决灾...

内心安详即大富之业

富不限于财物的富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是无形、无价的财...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

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先深信因果

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

邪知邪见造的业最重最可怕

最严重的是第三种,邪执故重。所有业里心力强,没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