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世品第三之三

无明何义。谓体非明。若尔无明应是眼等。既尔。此义应谓明无。若尔无明体应非有。为显有体义不滥余。颂曰。

 明所治无明  如非亲实等

论曰。如诸亲友所对怨敌亲友相违名非亲友。非异亲友。非亲友无。谛语名实。此所对治虚诳言论名为非实。非异于实。亦非实无。等言为显非法非义非事等性非异非无。如是无明别有实体。是明所治非异非无。云何知然。说行缘故。复有诚证。颂曰。

 说为结等故  非恶慧见故
 与见相应故  说能染慧故

论曰。经说无明以为结缚随眠及漏轭瀑流等。非余眼等及体全无可得说为结缚等事。故有别法说名无明。如恶妻子名无妻子。如是恶慧应名无明。彼非无明有是见故。诸染污慧名为恶慧。于中有见故非无明。若尔非见慧应许是无明。不尔。无明见相应故。无明若是慧应见不相应。无二慧体共相应故。又说无明能染慧故。如契经言。贪欲染心令不解脱。无明染慧令不清净。非慧还能染于慧体。如贪异类能染于心。无明亦应异慧能染。如何不许诸染污慧间杂善慧令不清净说为能染。如贪染心令不解脱。岂必现起与心相应方说能染。然由贪力损缚于心令不解脱。后转灭彼贪熏习时心便解脱。如是无明染污于慧令不清净。非慧相应。但由无明损浊于慧。如是分别何理相违。谁复能遮自所分别。然异慧类别有无明。如贪异心此说为善。有执烦恼皆是无明。此亦应同前理遮遣。若诸烦恼皆是无明。于结等中不应别说。亦不应与见等相应。见等不应自相应故。或亦应说无明染心。若谓此中就差别说。应于染慧不说总名。既许无明别法为体应说此体。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实业果。未测何相名不了知。为异了知。为此非有。二俱有过。如无明说。此谓了知所治别法。此复难测。其相是何。此类法尔应如是说。如余处言。云何为眼。谓清净色眼识所依。无明亦然。唯可辩用。大德法救说。此无明是诸有情恃我类性。异于我慢类体是何。经言。我今如是知已如是见已。诸所有爱。诸所有见。诸所有类性。诸我我所执。我慢执。随眠。断遍知故无影寂灭。故知类性异于我慢。宁知类性即是无明。不可说为余烦恼故。岂不可说为余慢等。若更于此巨细研寻。言论繁杂故应且止。名色何义。色如先辩。今唯辩名。颂曰。

 名无色四蕴

论曰。无色四蕴何故称名。随所立名根境势力于义转变故说为名。云何随名势力转变。谓随种种世共立名。于彼彼义转变诠表。即如牛马色味等名。此复何缘标以名称。于彼彼境转变而缘。又类似名。随名显故。有余师说。四无色蕴舍此身已转趣余生。转变如名。故标名称。触何为义。颂曰。

 触六三和生

论曰。触有六种。所谓眼触乃至意触。此复是何。三和所生。谓根境识三和合故有别触生。且五触生可三和合。许根境识俱时起故。意根过去。法或未来。意识现在。如何和合。此即名和合。谓因果义成。或同一果故名和合。谓根境识三同顺生触故。诸师于此觉慧不同。有说。三和即名为触。彼引经证。如契经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说名为触。有说。别法与心相应三和所生说名为触。彼引经证。经言。云何六。六法门。一六内处。二六外处。三六识身。四六触身。五六受身。六六爱身。此契经中根境识外别说六触。故触别有。说即三和名为触者。释后所引六六经言。非由别说便有别体。勿受及爱非法处摄无如是失。离爱受触别有所余法处体故。汝宗离触无别有三。可触及三差别而说。虽有根境不发于识。而无有识不託根境。故已说三更别说触便成无用。有余救言。非诸眼色皆诸眼识因。非诸眼识皆诸眼色果。非因果者别说为三。因果所收总立为触。说离三和有别触者。释前所引如是三法聚集和合名触。经言我部所诵经文异此。或于因上假说果名。如说诸佛出现乐等。如是展转更相难释。言论烦多故应且止。然对法者说有别触。即前六触复合为二。颂曰。

 五相应有对  第六俱增语

论曰。眼等五触说名有对。以有对根为所依故。第六意触说名增语。所以然者。增语谓名。名是意触所缘长境故偏就此名增语触。如说眼识但能了青不了是青。意识了青亦了是青。故名为长。故有对触名从所依。增语触名就所缘立。有说。意识语为增上方于境转。五识不然。是故意识独名增语。与此相应名增语触。故有对触名从所依。增语触名就相应立。即前六触随别相应复成八种。颂曰。

 明无明非二  无漏染污余
 爱恚二相应  乐等顺三受

论曰。明无明等相应成三。一明触。二无明触。三非明非无明触。此三如次应知。即是无漏染污余相应触。余谓无漏及染污余。即有漏善无覆无记。无明触中一分数起。依彼复立爱恚二触。爱恚随眠共相应故。总摄一切复成三触。一顺乐受触。二顺苦受触。三顺不苦不乐受触。此三能引乐等受故。或是乐等受所领故。或能为受行相依故名为顺受。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行相极似触。依触而生故。如是合成十六种触。受何为义。颂曰。

 从此生六受  五属身余心

论曰。从前六触生于六受。谓眼触所生受至意触所生受。六中前五说为身受。依色根故。意触所生说为心受。但依心故。受生与触为后为俱。毗婆沙师说。俱时起触受展转俱有因故。云何二法俱时而生能生所生义可成立。如何不立。无功能故。于已生法余法无能。此与立宗义意无别。如言二法俱时而生能生所生义不成立。于已生法余法无能。义意同前。重说何用。若尔便有互相生失。许故非失。我宗许二为俱有因。亦互为果。仁虽许尔。而契经中不许此二互为因果。契经但说眼触为缘生眼触所生受。曾无经说眼受为缘生眼受所生触。又此义非理。越能生法故。若法极成能生彼法。此法与彼时别极成。如先种后芽先乳后酪先击后声先意后识等。先因后果非不极成。亦有极成同时因果。如眼识等眼色等俱。四大种俱有所造色。此中亦许前根境缘能发后识。前大造聚生后造色。何理能遮。如影与身。岂非俱有。有说。触后方有受生。根境为先次有识起。此三合故即名为触。第三刹那缘触生受。若尔应识非皆有受。诸识亦应非皆是触。无如是失。因前位触故。后触位受生故。诸触时皆悉有受。所有识体无非是触。此不应理。何理相违。谓或有时二触境别。因前受位触生后触位受。如何异境受从异境触生。或应许受此心相应非与此心同缘一境。既尔。若许有成触识是触无受。于此位前有识有受而体非触。缘差故然。斯有何过。若尔便坏十大地法。彼定一切心品恒俱。彼定恒俱依何教立。依本论立。我等但以契经为量。本论非量。坏之何咎。故世尊言。当依经量。或大地法义非要遍诸心。若尔何名大地法义。谓有三地。一有寻有伺地。二无寻唯伺地。三无寻无伺地。复有三地。一善地。二不善地。三无记地。复有三地。一学地。二无学地。三非学非无学地。若法于前诸地皆有。名大地法。若法唯于诸善地中有。名大善地法。若法唯于诸染地中有。名大烦恼地法。如是等法各随所应更代而生。非皆并起。余说如是大不善地法。因诵引来。是今所增益非本所诵。若于触后方有受生。经云何释。如契经说。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但言俱起不说触俱。此于我宗何违须释。又于无间亦有俱声。如契经说。与慈俱行修念觉支。故彼非证。若尔何故。契经中言。是受是想是思是识。如是诸法相杂不离。故无有识离于受等。今应审思。相杂何义。此经复说。诸所受即所思。诸所思即所想。诸所想即所识。未了于此为约所缘。为约刹那作如是说。于寿与煖俱时起中。亦有如斯相杂言。故例知。此说定约刹那。又契经言三和合触。如何有识而非三和。或是三和而不名触。故应定许一切识俱悉皆有触诸所有触无不皆与受等俱生。傍论已终。应辩本义。颂曰。

 此复成十八  由意近行异

论曰。于前略说一心受中。由意近行异复分成十八。应知此复声显乘前起后。此意近行十八云何。谓喜忧舍各六近行。此复何缘立为十八。若由自性应但有三。喜忧舍三自性异故。若由相应应唯有一。一切皆与意相应故。若由所缘应但有六。色等六境为所缘故。此成十八。具足由三。于中十五色等近行名不杂缘。境各别故。三法近行皆通二种。意近行名为目何义。传说。喜等意为近缘于诸境中数游行故。有说。喜等能为近缘令意于境数游行故。如何身受非意近行。非唯依意故不名近。由无分别故亦非行。第三静虑意地乐根。意近行中何故不摄。传说。初界意识相应无乐根故。又无所对苦根所摄意近行故。若唯意地何故经言眼见色已于顺喜色起喜近行。广说如经。依五识身所引意地喜等近行故作是说。如依眼识引不净观。此不净观唯意地摄。又彼经言眼见色已乃至广说。故不应难。若虽非见乃至触已。而起喜忧舍亦是意近行。若异此者。在欲界中应无缘色界色等意近行。又在色界。应无缘欲香味触境诸意近行。见色等言随明了说见色等已于声等中起喜忧舍亦意近行。随无杂乱故作是说。于中建立根境定故。为有色等于喜等三唯能顺生一近行不。有就相续非约所缘。诸意近行中。几欲界系。欲界意近行几何所缘。色无色界为问亦尔。颂曰。

 欲缘欲十八  色十二上三
 二缘欲十二  八自二无色
 后二缘欲六  四自一上缘
 初无色近分  缘色四自一
 四本及三边  唯一缘自境

论曰。欲界所系具有十八。缘欲界境其数亦然。缘色界境唯有十二。除香味六彼无境故。缘无色境唯得有三。彼无色等五所缘故说欲界系已。当说色界系。初二静虑唯有十二。谓除六忧缘欲界境亦有十二。除香味四余八自缘。二缘无色。谓法近行。三四静虑唯六。谓舍缘欲界境亦得有六。除香味二余四自缘。一缘无色谓法近行。说色界系已。当说无色系。空处近分唯有四种。谓舍但缘色声触法。缘第四静虑亦具有四种。此就许有别缘者说。若执彼地唯总缘下。但有杂缘法意近行。缘无色界唯一。谓法四根本地及上三边唯一。谓法但缘自境。无色根本不缘下故。彼上三边不缘色故。不缘下义如后当辩。此意近行通无漏耶。颂曰。

 十八唯有漏

论曰。无意近行通无漏者。故言十八唯是有漏。谁成就几意近行耶。谓生欲界。若未获得色界善心。成欲一切初二定八三四定四无色界一。所成上界皆不下缘。唯染污故。若已获得色界善心未离欲贪。成欲一切初静虑十。余说如前。初静虑中唯成四喜。染不缘下香味境故。舍具成六。未至定中善心得缘香味境故。余随此理如应当知。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舍法近行。谓通果心俱。有说。如是诸意近行。毗婆沙师随义而立。然我所见经义有殊。所以者何。非于此地已得离染。可缘此境起意近行。故非有漏喜忧舍三皆近行摄。唯杂染者与意相牵数行所缘。是意近行。云何与意相牵数行。或爱或憎或不择舍。为对治彼说六恒住。谓见色已不喜不忧。心恒住舍具念正智。广说乃至知法亦尔。非阿罗汉无有世间缘善法喜。但为遮止杂染近行故作是说。又即喜等为三十六师句。谓为耽嗜出离依别。此句差别。大师说故。耽嗜依者。谓诸染受。出离依者。谓诸善受。如是所说受。有支中应知。义门无量差别。何缘不说所余有支。颂曰。

 余已说当说

论曰。所余有支。或有已说。或有当说。故此不论。此中识支如先已说识谓各了别此即名意处等。其六处支如先已说彼识依净色名眼等五根等。行有二支业品当说。爱取二支随眠品当说。此诸缘起略立为三。谓烦恼业异熟果事。应寄外喻显别功能。颂曰。

 此中说烦恼  如种复如龙
 如草根树茎  及如糠裹米
 业如有糠米  如草药如花
 诸异熟果事  如成熟饮食

论曰。如何此三种等相似。如从种子芽叶等生。从烦恼生烦恼业事。如龙镇池水恒不竭。烦恼镇业生续无穷。如草根未拔苗剪剪还生。未拔烦恼根趣灭灭还起。如从树茎频生枝花果。从诸烦恼数起惑业事如糠裹米能生芽等。非独能生。或得裹业能感余生。非独能感。惑如种等应如是知。如米有糠能生芽等。业有烦恼能招异熟。如诸草药果熟为后边。业果熟已更不招异熟。如花于果为生近因。业为近因能生异熟。业如米等。应如是知。如熟饮食但应受用。不可复转成余饮食。异熟果事既成熟已。不能更招余生异熟。若诸异熟复感余生。余复感余应无解脱。事如饮食应如是知。如是缘起烦恼业事。生生相续不过四有。中生本死。如前已释。染不染义三界有无。今当略辩。颂曰。

 于四种有中  生有唯染污
 由自地烦恼  余三无色三

论曰。于四有中生有唯染。由何烦恼自地诸惑。谓此地生此地一切烦恼染污此地生有。故对法者咸作是言。诸烦恼中无一烦恼于结生位无润功能。然诸结生唯烦恼力。非由自力现起缠垢。虽此位中心身昧劣。而由数起或近现行引发力故。烦恼现起。应知中有初续刹那亦必染污。犹如生有。然余三有一一通三。谓本死中三。各善染无记。于无色界除中有三。非彼界中有处隔别。为往余处可立中有。颂中不说欲色二界。故知于中许具四有。有情缘起已广分别。是诸有情由何而住。颂曰。

 有情由食住  段欲体唯三
 非色不能益  自根解脱故
 触思识三食  有漏通三界
 意成及求生  食香中有起
 前二益此世  所依及能依
 后二于当有  引及起如次

论曰。经说。世尊自悟一法正觉正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何等为食。食有四种。一段二触三思四识。段有二种。谓细及麁。细谓中有食。香为食故。及天劫初食。无变秽故。如油沃砂。散入支故。或细污虫婴儿等食说名为细。翻此为麁。如是段食唯在欲界。离段食贪生上界故。唯欲界系。香味触三。一切皆为段食自体。可成段别而饮噉。故谓以口鼻分分受之。光影炎凉如何成食。传说。此语从多为论。又虽非饮噉而能持身。亦细食所摄。如涂洗等。色亦可成段别饮噉。何缘非食。此不能益自所对根解脱者故。夫名食者。必先资益自根大种。后乃及余。饮噉色时于自根大尚不为益。况能及余。由彼诸根境各别故。有时见色生喜乐者。缘色触生。是食非色。又不还者及阿罗汉解脱食贪。虽见种种上妙饮食而无益故。触谓三和所生诸触。思谓意业。识谓识蕴。此三唯有漏通三界皆有。如何食体不通无漏。毗婆沙师作如是释。能资诸有是其食义。无漏修生为灭诸有。又契经说。食有四种。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资益诸求生者。无漏不然。故非食体。言部多者。显已生义。诸趣生已皆谓已生。复说求生为何所目。此目中有。由佛世尊以五种名说中有故。何等为五。一者意成。从意生故。非精血等所有外缘合所成故。二者求生。常喜寻察当生处故。三者食香。身资香食往生处故。四者中有。二趣中间所有蕴故。五者名起。对向当生暂时起故。如契经说。有坏自体起。有坏世间生。起谓中有。又经说。有补特伽罗。已断起结未断生结。于此经中广说四句。离二界贪诸上流者为第一句。中般涅槃为第二句。诸阿罗汉为第三句。除前诸相为第四句。又部多者。谓阿罗汉。余有爱者说名求生。几食能令部多安住。几食资益求生有情。毗婆沙师说。皆具四。诸有爱者。亦由段食为缘资益令招从有。以世尊说四食皆为病痈箭根老死缘故。亦见思食安住现身。世传有言。昔有一父。时遭饥馑。欲造他方。自既饥羸。二子婴稚。意欲携去力所不任。以囊盛灰挂于壁上。慰喻二子云是麨囊。二子希望多时延命。后有人至取囊为开。子见是灰望绝便死。又于大海有诸商人。遭难败船饮食俱失。遥瞻积沫疑为海岸。意望速至命得延时。至触知非望绝便死。集异门足说。大海中有大众生。登岸生卵埋于砂内还入海中。母若常思卵便不坏。如其失念卵即败亡。此不应然。违食义故。岂他思食能持自身。理实应言卵常思母得不烂坏。忘则命终。起念母思在于触位。诸有漏法皆滋长有。如何世尊说食唯四。虽尔就胜说四无失。谓初二食能益此身所依能依。后之二食能引当有能起当有。言所依者。谓有根身。段食于彼能为资益。言能依者。谓心心所。触食于彼能为资益。如是二食于已生有资益功能最为殊胜。言当有者。谓未来生。于彼当生思食能引。思食引已。从业所熏识种子力后有得起。如是二食于未生有引起功能最为殊胜。故虽有漏皆滋长有而就胜能唯说四食。前二如养母养已生故。后二如生母生未生故。诸所有段皆是食耶。有段非食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所饮噉为缘损坏诸根大种。第二句者。谓余三食。第三句者。谓所饮噉为缘资益诸根大种。第四句者。除前诸相。如是触等随其所应一一当知。皆有四句。颇有触等为缘资益诸根大种而非食耶。有谓异地无漏触等。诸有食已捐食者身亦名为食。初资益故。毗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何趣何生各具几食。五趣四生皆具四食。如何地狱有段食耶。铁丸洋铜岂非段食。若能为害亦是食者。则与前说四句相违。又品类足言。云何为段食。谓能资益诸根大种。广说乃至识食亦尔。彼说且依能资益者说名为食故不相违。然地狱中热铁丸等虽于食已能为损害。而能暂时解除饥渴。得食相故亦名为食。又孤地狱段食如人。故五趣中皆有四食。世尊所说。有人能施一百外道离欲仙食。若能施一赡部林中异生者食。其果胜彼。何谓赡部林中异生。有作是释。所有一切住赡部洲诸有腹者。彼释非理。说一言故。又于此中有施无量异生者食。理胜以食施少外道离欲仙人。何足为奇挍量叹胜。有言。彼是近佛菩萨。理亦不然。施彼获福胜施俱胝阿罗汉故。毗婆沙者说。此异生是已获得顺决择分。此名与义亦不相应。曾无契经或本论说得顺决择分居赡部林中。当知彼唯自所分别。后身菩萨居赡部林名彼异生。此说应理。尔时菩萨同离欲仙故。对彼仙挍量叹胜。虽施菩萨福胜无边。乘前挍量且言胜百。理必应尔。由后世尊除彼异生还将外道对预流向挍量胜劣。若不尔者世尊则应将彼异生对预流向。已说有情缘起及住。如先所说寿尽死等。今应正办。何识现前何受相应有死生等。颂曰。

 断善根与续  离染退死生
 许唯意识中  死生唯舍受
 非定无心二  二无记涅槃
 渐死足齐心  最后意识灭
 下人天不生  断末摩水等

论曰。断善续善离界地染从离染退命终受生。于此六位法尔唯许意识非余。所说生言应知。亦摄初结中有。死生唯许舍受相应。舍相应心不明利故。余受明利不顺死生。又此二时唯散非定。要有心位必非无心。非在定心有死生义。界地别故。加行生故。能摄益故。亦非无心有死生义。以无心位命必无损。若所依身将欲变坏。必定还起属所依心。然后命终。更无余理。又无心者不能受生。以无因故。离起烦恼无受生故。虽说死有通三性心。然入涅槃唯二无记。若说欲界有舍异熟。彼说欲界入涅槃心亦具威仪异熟无记。若说欲界无舍异熟。彼说欲界入涅槃心但有威仪而无异熟。何故唯无记得入涅槃。无记势力微顺心断故。于命终位何身分中识最后灭。顿命终者意识身根欻然总灭。若渐死者往下人天。于足齐心如次识灭。谓堕恶趣说名往下。彼识最后于足处灭。若往人趣识灭于脐若往生天识灭心处。诸阿罗汉说名不生。彼最后心亦心处灭。有余师说。彼灭在顶。正命终时于足等处身根灭故。意识随灭。临命终时身根渐灭。至足等处欻然都灭。如以少水置炎石上。渐减渐消一处都尽。又渐命终者。临命终时多为断末摩苦受所逼。无有别物名为末摩。然于身中有异支节触便致死。是谓末摩。若水火风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从斯不久遂致命终。非如斩薪说名为断。如断无觉故得断名。地界何缘无斯断用。以无第四内灾患故。内三灾患。谓风热澹水火风增随所应起。有说。此似外器三灾。此断末摩天中非有。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渧着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当死。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世尊于此有情世间生住没中建立三聚。何谓三聚。颂曰。

 正邪不定聚  圣造无间余

论曰。一正性定聚。二邪性定聚。三不定性聚。何名正性。谓契经言。贪无余断。瞋无余断。痴无余断。一切烦恼皆无余断。是名正性。定者谓圣。圣谓已有无漏道生。远诸恶法故名为圣。获得毕竟离系得故。定尽烦恼故名正定。诸已获得顺解脱分者。亦定得涅槃。何非正定。彼后或堕邪定聚故。又得涅槃时未定故。非如预流者极七返有等。又彼未能舍邪性故。不名正定。何名邪性。谓诸地狱傍生饿鬼。是名邪性。定谓无间。造无间者必堕地狱故名邪定。正邪定余名不定性。彼待二缘可成二故。

说一切有部俱舍论卷第十

 

上篇:阿毗达磨俱舍论

下篇: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杂阿毗昙心论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昙八犍度论

阿毗昙八犍度论序 释道安撰 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众...

阿毗昙甘露味论

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 布...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央掘魔罗经

央掘魔罗经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如是我闻:...

六趣轮回经

六趣轮回经 马鸣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宋耆山沙门遵式述 维安养宝刹大...

佛说申日经

佛说申日经(开元录中无法护译,恐是支谦误为法护) 西...

佛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

佛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注音版】法华经安乐行义

法华经安乐行义...

佛藏经

佛藏经卷上(奉入龙华经一名选择诸法) 姚秦龟兹三藏鸠...

【注音版】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注音版】佛说贫穷老公经

佛说贫穷老公经...

微缕供佛,得成佛道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佛菩提,精勤修学布施...

信佛会让你损失什么

多年前,有个学者在某大会场向人们讲佛祖绝对不可能存在...

【佛学漫画】弥勒菩萨上生经

弥勒菩萨的故事——上生兜率天...

从累到病只需5步

如果你属于疲劳大军中的一员,经常感到疲乏无力、头昏...

用忍辱换来了和平

印光大师小时候,每年秋收过后,村里都要演戏酬谢神祗...

佛陀开示不饮酒、不食肉者得多少福

迦叶菩萨问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解说,不饮酒、不...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今天大家要求讲《心经》,因为大家天天都在念,如果不...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的不同反应

【原文】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于此...

你的心,听话吗

所谓修行,就是修炼自己的心,你的心,听你的话,然后...

心佛众生一体之圆顿法义

疏文: 心、佛、众生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行善妙方有十味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

背麻的人

某地有两个朋友离家外出,他们打算出外找些事情做,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