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七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智品第七之二

如是已辩诸智差别。智所成德今当显示。于中先辩佛不共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何谓十八。颂曰。

 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

论曰。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余圣所无故名不共。且佛十力相别云何。颂曰。

 力处非处十  业八除灭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尽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静虑余通
 赡部男佛身  于境无碍故

论曰。佛十力者。一处非处智力。具以如来十智为性。二业异熟智力。八智为性。谓除灭道。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如是四力皆九智性。谓除灭智。七遍趣行智力。或声显此义有二途。若谓但缘能趣为境九智除灭。若谓亦缘所趣为境十智为性。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二力皆俗智性。十漏尽智力。或声亦显义有二途。若谓但缘漏尽为境六智。除道苦集他心。若谓漏尽身中所得十智为性。已辩自性。依地别者。第八第九依四静虑。余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静虑未至中间。并四无色名十一地。已辩依地。依身别者。皆依赡部男子佛身。已辩依身。何故名力。以于一切所知境中智无碍转故名为力。由此十力唯依佛身。唯佛已除诸惑习气于一切境随欲能知。余此相违故不名力。如舍利子舍求度人不能观知鹰所逐鸽前后二际生多少等。如是诸佛遍于所知心力无边。云何身力。颂曰。

 身那罗延力  或节节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触处为性

论曰。佛生身力等那罗延。有余师言。佛身支节一一皆具那罗延力。大德法救说。诸如来身力无边。犹如心力。若异此者则诸佛身应不能持无边心力。大觉独觉及转轮王支节相连如其次第似龙蟠结连锁相鈎。故三相望力有胜劣。那罗延力其量云何。十十倍增象等七力。谓凡象。香象。摩诃诺健那。钵罗塞建提。伐浪伽。遮怒罗。那罗延。后后力增前前十倍。有说。前六十十倍增敌那罗延半身之力。此力一倍成那罗延。于所说中唯多应理。如是身力触处为性。谓所触中大种差别。有说。是造触离七外别有佛四无畏相别云何。颂曰。

 四无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论曰。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正等觉无畏。十智为性。犹如初力。二漏永尽无畏。六十智性。如第十力。三说障法无畏。八智为性。如第二力。四说出道无畏。九十智性。如第七力。如何于智立无畏名。此无畏名目无怯惧。由有智故不怯惧他。故无畏名目诸智体。理实无畏是智所成。不应说言体即是智。佛三念住相别云何。颂曰。

 三念住念慧  缘顺违俱境

论曰。佛三念住如经广说。诸弟子众一向恭敬能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一念住。诸弟子众唯不恭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忧慼。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二念住。诸弟子众一类恭敬能正受行。一类不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慼。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三念住。此三皆用念慧为体。诸大声闻亦于弟子顺违俱境离欢慼俱。此何名为不共佛法。唯佛于此并习断故。或诸弟子随属如来有顺违俱。应甚欢慼。佛能不起可谓希奇。非属诸声闻不起非奇特故。唯在佛得不共名。诸佛大悲云何相别。颂曰。

 大悲唯俗智  资粮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异悲由八因

论曰。如来大悲俗智为性。若异此者则不能缘一切有情。亦不能作三苦行相。如共有悲。此大悲名依何义立。依五义故此立大名。一由资粮故大。谓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故。二由行相故大。谓此力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三由所缘故大。谓此总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四由平等故大。谓此等于一切有情作利乐故。五由上品故大。谓最上品更无余悲能齐此故。此与悲异由八种因。一由自性。无痴无瞋自性异故。二由行相。三苦一苦行相异故。三由所缘。三界一界所缘异故。四由依地。第四静虑通余异故。五由依身。唯佛通余身有异故。六由证得。离有顶欲证得异故。七由救济。事成希望救济异故。八由哀愍。平等不等哀愍异故。已辩佛德异余有情。诸佛相望法皆等不。颂曰。

 由资粮法身  利他佛相似
 寿种姓量等  诸佛有差别

论曰。由三事故诸佛皆等。一由资粮等圆满故。二由法身等成办故。三由利他等究竟故。由寿种姓身量等殊。诸佛相望容有差别。寿异谓佛寿有短长。种异谓佛生刹帝利婆罗门种。姓异谓佛姓乔答摩迦叶波等。量异谓佛身有小大。等言显诸佛法住久近等。如是有异由出世时所化有情机宜别故。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初因圆德复有四种。一无余修。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修无遗故。二长时修。经三大劫阿僧企耶修无倦故。三无间修。精勤勇勐刹那刹那修无废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无慢故。次果圆德亦有四种。一智圆德。二断圆德。三威势圆德。四色身圆德。智圆德有四种。一无师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种智。四无功用智断圆德有四种。一一切烦恼断。二一切定障断。三毕竟断。四并习断。威势圆德有四种。一于外境化变住持自在威势。二于寿量若促若延自在威势。三于空障极远速行小大相入自在威势。四令世间种种本性法尔转胜希奇威势。威势圆德复有四种。一难化必能化。二答难必决疑。三立教必出离。四恶党必能伏。色身圆德有四种。一具众相。二具随好。三具大力。四内身骨坚越金刚。外发神光踰百千日。后恩圆德亦有四种。谓令永解脱三恶趣生死。或能安置善趣三乘。总说如来圆德如是。若别分析则有无边。唯佛世尊能知能说。要留命行经多大劫阿僧企耶说乃可尽。如是则显佛世尊身具有无边殊胜奇特因果恩德如大宝山。有诸愚夫自乏众德。虽闻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说法不能信重。诸有智者闻说如斯生信重心彻于骨髓。彼由一念极信重心转灭无边不定恶业。摄受殊胜人天涅槃。故说如来出现于世为诸智者无上福田。依之引生不空可爱殊胜速疾究竟果故。如薄伽梵自说颂言。

 若于佛福田  能殖少分善
 初获胜善趣  后必得涅槃

已说如来不共功德。共功德今当辩。颂曰。

 复有余佛法  共余圣异生
 谓无诤愿智  无碍解等德

论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余圣者及异生共。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至等持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随其所应。谓前三门唯共余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前三门中且辩无诤。颂曰。

 无诤世俗智  后静虑不动
 三洲缘未生  欲界有事惑

论曰。言无诤者。谓阿罗汉观有情苦由烦恼生。自知己身福田中胜。恐他烦恼复缘己生。故思引发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缘己身生贪瞋等。此行能息诸有情类烦恼诤故得无诤名。此行但以俗智为性。第四静虑为其所依。乐通行中最为胜故。不动应果能起非余。余尚不能自防起惑。况能止息他身烦恼。此唯依止三洲人身。缘欲未来有事烦恼。勿他烦恼缘己生故。诸无事惑不可遮防。内起随应总缘境故。辩无诤已。次辩愿智。颂曰。

 愿智能遍缘  余如无诤说

论曰。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此智自性地种性身与无诤同。但所缘别。以一切法为所缘故。毗婆沙者作如是言。愿智不能证知无色。观彼因行及彼等流差别。故知如田夫类。诸有欲起此愿智时。先发诚愿求知彼境。便入边际第四静虑以为加行。从此无间随所入定势力胜劣。如先愿力引正智起。于所求境皆如实知。已辩愿智。无碍解者。颂曰。

 无碍解有四  谓法义词辩
 名义言说道  无退智为性
 法词唯俗智  五二地为依
 义十六辩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余如无诤说

论曰。诸无碍解总说有四。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词无碍解。四辩无碍解。此四总说如其次第以缘名义言及说道不可退转智为自性。谓无退智缘能诠法名句文身立为第一。缘所诠义立为第二。缘方言词立为第三。缘应正理无滞碍说及缘自在定慧二道立为第四。此则总说无碍解体兼显所缘。于中法词二无碍解唯俗智摄。缘名身等及世言词事境界故。法无碍解通依五地。谓欲界四静虑。以于上地无名等故。词无碍解唯依二地。谓欲界初静虑。以于上地无寻伺故。义无碍解十六智摄。谓若诸法皆名为义。义无碍解则十智摄。若唯涅槃名为义者。义无碍解则六智摄。谓俗法类灭尽无生。辩无碍解九智所摄。谓唯除灭。缘说道故此二通依一切地起。谓依欲界乃至有顶。辩无碍解于说道中许随缘一皆得起故。施设足论释此四言。缘名句文此所诠义即此一二多男女等言别此无滞说及所依道无退转智。如次建立法义词辩无碍解名。由此显成四种次第。有余师说。词谓一切训释言词。如有说言有变碍故名为色等。辩谓展转言无滞碍。传说。此四无碍解生如次串习算计佛语声明因明为前加行。若于四处未得善巧必不能生无碍解故。理实一切无碍解生唯学佛语能为加行。如是四种无碍解中。随得一时必具得四。非不具四可名为得。此四所缘自性依地与前无诤差别如是。种性依身如无诤说。如是所说无诤行等。颂曰。

 六依边际得  边际六后定
 遍顺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

论曰。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种皆依边际定得。边际静虑体有六种。前六除词加余边际。词无碍解虽依彼得而体非彼静虑所收。边际名但依第四静虑故。此一切地遍所随顺故增至究竟故。得边际名。云何此名遍所随顺。谓正修学此静虑时。从欲界心入初静虑。次第顺入乃至有顶。复从有顶入无所有。次第逆入乃至欲界。复从欲界次第顺入。展转乃至第四静虑。名一切地遍所随顺。云何此名增至究竟。谓专修习第四静虑。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如是三品复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静虑得边际名。此中边名显无越义。胜无越此故名为边。际言为显类义极义。如说四际及实际言。除佛所余一切圣者。所说六种唯加行得。非离染得。非皆得故。唯佛于此亦离染得。诸佛功德初尽智时由离染故一切顿得。后时随欲能引现前。不由加行。以佛世尊于一切法自在转故。已辩前三唯共余圣德。于亦共凡德。且应辩通。颂曰。

 通六谓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尽通  解脱道慧摄
 四俗他心五  漏尽通如力
 五依四静虑  自下地为境
 声闻麟喻佛  二三千无数
 未曾由加行  曾修离染得
 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余四
 天眼耳无记  余四通唯善

论曰。通有六种。一神境智证通。二天眼智证通。三天耳智证通。四他心智证通。五宿住随念智证通。六漏尽智证通。虽六通中第六唯圣然其前五异生亦得。依总相说亦共异生。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为自性。如沙门果。解脱道言显出障义。神境等四唯俗智摄。他心通五智摄。谓法类道世俗他心。漏尽通如力说。谓或六或十智。由此已显漏尽智通依一切地缘一切境。前之五通依四静虑。何缘此五不依无色。初三别缘色为境故。修他心通色为门故。修宿住通渐次忆念分位差别方得成故。成时能缘处性等故。依无色地无如是能。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审观己身心二相前后变异展转相随。后复审观他身心相。由此加行渐次得成。成已不观自心诸色。于他心等能如实知。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审察次前灭心。渐复逆观此生分位前前差别至结生心。乃至能忆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为忆念他加行亦尔。此通初起唯次第知。串习成时亦能超忆。诸所忆事要曾领受。忆净居者昔曾闻故。从无色殁来生此者。依他相续初起此通。所余亦依自相续起。修神境等前三通时。思轻光声以为加行。成已自在随所应为。故此五通不依无色。又诸无色观减止增。五通必依止观均地。未至等地由此已遮。如是五通境唯自下。且如神境随依何地。于自下地行化自在。于上不然。势力劣故。余四亦尔。随其所应。是故无能取无色界他心宿住为二通境。即此五通于世界境作用广陕诸圣不同。谓大声闻麟喻大觉不极作意如次能于一二三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极作意如次能于二千三千无数世界。如是五通若有殊胜势用勐利从无始来曾未得者由加行得。若曾串习无胜势用及彼种类由离染得。若起现前皆由加行。佛于一切皆离染得。随欲现前不由加行。六中前三唯身念住。但缘色故。谓神境通缘四外处色香味触。天眼缘色。天耳缘声。若尔何缘说死生智知有情类由现身中成身语意诸恶行等。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别胜智是通眷属。依圣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与通合立死生智名。他心智通三念住摄。谓受心法。缘心等故。宿住漏尽四念住摄。通缘五蕴一切境故。此六通中天眼天耳无记性摄。许此二体是眼耳识相应慧故。若尔宁说依四静虑。随根说故亦无有失。谓所依止眼耳二根由四静虑力所引起即彼地摄故。依四地通依根故说依四言。或此依通无间道说。通无间道依四地故。余之四通性皆是善。若尔何故品类足言通云何谓善慧。彼据多分。或就胜说。如契经说。无学三明。彼于六通以何为性。颂曰。

 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
 后真二假说  学有闇非明

论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证明。二死生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如其次第以无学位摄第五二六通为其自性。六中三种独名明者。如次对治三际愚故。谓宿住智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后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此三皆名无学明者。俱在无学身中起故。于中最后容有是真。通无漏故。余二假说。体唯非学非无学故。有学身中有愚闇故。虽有前二不立为明。虽有暂时伏灭愚闇。后还被蔽故不名明。契经说有三种示导。彼于六通以何为体。颂曰。

 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

论曰。三示导者。一神变示导。二记心示导。三教诫示导。如其次第以六通中第一四六为其自性。唯此三种引所化生令初发心最为胜故。或此能引憎背正法及处中者令发心故。能示能导得示导名。又唯此三令于佛法如次归伏信受修行得示导名。余三不尔。于二示导教诫最尊。唯此定由通所成故。定能引他利乐果故。谓前二导咒术亦能。不但由通故非决定。如有咒术名健驮梨持此便能腾空自在。复有咒术名伊刹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教诫示导除漏尽通余不能为。故是决定。又前二导有但令他暂时回心。非引胜果。教诫示导亦定令他引当利益及安乐果。以能如实方便说故。由是教诫最胜非余。神境二言为目何义。颂曰。

 神体谓等持  境二谓行化
 行三意势佛  运身胜解通
 化二谓欲色  四二外处性
 此各有二种  谓似自他身

论曰。依毗婆沙所说理趣。神名所目唯胜等持。由此能为神变事故。诸神变事说名为境。此有二种。谓行及化。行复三种。一者运身。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者胜解。谓极远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三者意势。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身即能至。此势如意得意势名。于此三中意势唯佛。运身胜解亦通余乘。谓我世尊神通迅速随方远近举心即至。由此世尊作如是说。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故意势行唯世尊有。胜解兼余圣。运身并异生。化复二种。谓欲色界。若欲界化外四处。除声。若色界化唯二。谓色触。以色界中无香味故。此二界化各有二种。谓属自身他身别故。身在欲界化有四种。在色亦然。故总成八。若生在色作欲界化。如何不有成香味失。如衣严具作而不成。有说。在色唯化二处。化作化事为即是通不。不尔。云何。是通之果。此有几种。差别云何。颂曰。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从净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语通由自下
 化身与化主  语必俱非佛
 先立愿留身  后起余心语
 有死留坚体  余说无留义
 初多一心化  成满此相违
 修得无记摄  余得通三性

论曰。神境通果能变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此有十四。谓依根本四静虑生有差别故。依初静虑有二化心。一欲界摄。二初静虑。第二静虑有三化心。二种如前。加二静虑。第三有四。第四有五。谓各自下。如理应思诸果化心依自上地必无依下。下地定心不生上果。势力劣故。第二定等果下地化心对初定等果上地化心由依及行亦得名胜。如得静虑化心亦然。果与所依俱时得故。诸从静虑起果化心。此心必无直出观义。谓从净定起初化心。此后后心从自类起。此前前念生自类心。最后化心还生净定。故此从二能生二心。非定果心无记性摄。不还入定有直出义。如从门入还从门出。诸所化事由自地心。无异地化心起余地化故。化所发言通由自下。谓欲初定化所发言。此言必由自地心起。上化起语由初定心。上地自无起表心故。若一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语时诸化身方语。言音诠表一切皆同故。有伽他作如是说。

 一化主语时  诸所化皆语
 一化主若默  诸所化亦然

此但说余佛则不尔。佛诸定力最自在故。与所化语容不俱时。言音所诠亦容有别。发语心起化心既无。应无化身。化如何语。由先愿力留所化身后起余心发语表业。故虽化语二心不俱。而依化身亦得发语。非唯化主命现在时能留化身令久时住。亦有令住至命终后。即如尊者大迦叶波留骨琐身至慈尊世。唯坚实体可得久留。故迦叶波不留肉等。有余师说。愿力留身必无有能令至死后。饮光尊者留骨琐身。由诸天神持令久住。初习业者由多化心方能化生一所化事。习成满者由一化心随欲化生多少化事。如是十四能变化心皆是修得。无记性摄。即是通果无记摄义。余生得等能变化心通善不善无记性摄。如天龙等能变化心。彼亦能为自他身化。于十色处化九除声。理实无能化为根者。然所化境不离根故。言化九处亦无有失。天眼耳言为目何义。颂曰。

 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

论曰。此言唯目天眼耳根。即四静虑所生净色。谓缘光声修加行故。依四静虑于眼耳边引起彼地微妙大种所造净色眼耳二根。见色闻声名天眼耳。如是眼耳何故名天。体即是天。定地摄故。然天眼耳种类有三。一修得天。即如前说。二者生得。谓生天中。三者似天。谓生余趣由胜业等之所引生能远见闻似天眼耳。如藏臣宝菩萨轮王诸龙鬼神及中有等。修得眼耳过现当生恒是同分。以至现在必与识俱能见闻故。处所必具无翳无缺。如生色界一切有情。能随所应取被障隔极细远等诸方色声。故于此中有如是颂。

 肉眼于诸方  被障细远色
 无能见功用  天眼见无遗

前说化心修余得异。神境等五各有异耶亦有。云何。颂曰。

 神境五修生  咒药业成故
 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业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无生得  地狱初能知

论曰。神境智类总有五种。一修得。二生得。三咒成。四药成。五业成。曼驮多王及中有等诸神境智是业成摄。他心智类总有四种前三如上。加占相成。余三各三。谓修生业。除修所得皆通善等。非定果故不得通名。人中都无生所得者。余皆容有。随其所应本性生念业所成摄。于地狱趣初受生时。唯以生得他心宿住知他心等及过去生。苦受逼已更无知义。若生余趣如应当知。

说一切有部俱舍论卷第二十七

 

上篇:阿毗达磨俱舍论

下篇: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阿毗昙心论经

阿毗昙心论经序 今欲解释阿毗昙心利益弟子故。问曰。...

众事分阿毗昙论

众事分阿毗昙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论

鞞婆沙论卷第一 阿罗汉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

施设论

施设论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觉,子于...

佛说泥犁经

佛说泥犁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摩诃刹头经

佛说摩诃刹头经(亦名灌佛形像经) 西秦沙门释圣坚译 「...

【注音版】佛说回向轮经

佛说回向轮经...

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止...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译 闻如是...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 萧齐沙门释昙景译 如是我闻:...

佛说腹中女听经

佛说腹中女听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佛在罗阅祇,与...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圣严法师《思善、思恶》

我们先要善恶分明,才能开始修行。善恶分明的人,是正...

参禅一定要有长远心

现在我想谈谈参禅的目的和参禅的方法。六祖慧能大师道...

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当求所...

如何不让种下的恶因产生果报

我们如果了解了改变因果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做才能...

药王药上菩萨因尝药而开悟

第三段就正式讲到他破妄显真,看到药的总相。看第三段...

地藏菩萨最初是怎么发心的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

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

四烦恼六者: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

【推荐】莫以善小而不为

母亲最近身体不适,我便请了假陪她去看大夫。公交车上...

妙莲老和尚《妙莲老和尚佛七中开示二》

第一天 山溪日夜流声静 佛号法水涤尘心 一、皇天不负...

心中的贪念就是贫穷的种子

我们今天总说缺钱,找不到工作,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

105岁方丈的一天:身体硬朗,关心时政大事

在深圳仙湖弘法寺的方丈室里,每天都有不少信众前来结...

一切殃福终不朽败

我曾这样听闻的: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