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释摩诃衍论卷第五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释摩诃衍论卷第五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

自此已下显示生灭之相差别。

本曰。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麁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又麁中之麁凡夫境界。麁中之细及细中之麁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波水灭者则风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论曰。则此文中自有五门。云何为五。一者标释俱成示相门。二者率相属当假人门。三者显示麁细所依门。四者本觉对治次第门。五者发起问答决疑门。言标释俱成示相门者。麁重生灭与心相应故。微细生灭与心不相应故。云何名为麁重生灭。当与何识而相应耶。谓末末故。与分别事识而共相应故。云何名为微细生灭。当与何识而不相应耶。所谓末故与三位本识而不相应故。马鸣菩萨依何经本作此解释。谓楞伽经。彼契经中如何说耶。谓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诸识有二种灭。何等为二。一者相灭。二者相续灭。有二种生。何等为二。一者相生。二者相续生。有二种住。何等为二。一者相住。二者相续住。又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即白佛言。世尊诸心识法。有几无常之相。佛告文殊。若第一有缚细识。有上品非离生灭。若中转有缚细识。有中品非离生灭。若远转缚细识。有下品非离生灭。若遍分别麁识。有分离面镜非离生灭。如是三本楞伽契经为明何义。为欲显示麁重微细二种生灭差别相故。于契经中唯出名字不示其义。以此义故马鸣菩萨。分契不契显示麁细二种生灭。如本复次分别生灭相者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麁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故。

已说标释俱成示相门。次说率相属当假人门。此中假人即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不退凡夫。二者分清净者。三者满清净者。是名为三。初人以何相应而为自境界耶。谓执相应染以为自境界故。如本又麁中之麁凡夫境界故。中人以何等染而为自境界耶。谓后二相应初二不相应。及业识之一分以为自境界故。如本麁中之细及细中之麁菩萨境界故。后人以何不相应染为自境界耶。谓俱合动相之一分。及独力业相之全分以为自境界故。如本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故。

已说率相属当假人门。次说显示麁细所依门。此中所依即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是通。二者是别。通者二种生灭。皆以无明为所依故。别者二种生灭如其次第。各因及缘为所依故。如本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故。今此论文依何经起。谓楞伽经。彼契经中如何说耶。谓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又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不离染因者。可思议熏不可思议熏。及可思议变不可思议变。复次分离染因者。种种勐风。妄想现镜识乃至广说。何法名为不思议熏。所谓即是根本无明。以何义故名不思议熏。谓甚深故。云何甚深。谓金刚已还一切众生不了此处。是故名为不思议熏。如熏变亦尔故大本经中作如是说。可思议不可思议者。就金刚还上之人故。

已说显示麁细所依门。次说本觉对治次第门。谓本觉智根本无明为始。灭相为终。如其次第渐对治故。然此中断不舍无明以为其断。非以断除而为断故。若尔云何断义成耶。谓断烦恼心。断除不起故。是名本觉治道次第。如本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故。

已说本觉对治次第门。次说发起问答决疑门。即此门中自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两难闭关门。二者开通决疑门。文相可见。本觉明智断根本无明。三种细染永灭不起。已三细无六麁之心亦不能起。三六种心永灭不起。本觉性智不能自有。所以者何。三六种心非但无明。亦本觉俱。真妄和合名三六心故。然若言三六心灭者。本觉同灭无所有也。岂可得言本觉之心而得相续至于邪定。故言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即是初关。若言本觉是功德法非断之法。常恒相续无断绝者。岂可得言三六种心永灭不起。故言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即是第二关。自此已下作释决疑。文相明故不须重释。

从上已来。生灭之相决择分已焉。自此已下显示染净相熏相生不断绝义。

本曰。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即有妄心。以有妄心故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此妄境界熏习义即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盘。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即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心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盘成自然业。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勐速趣涅盘故。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用熏习者。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熏习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盘。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盘。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人无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盘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盘。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盘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就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盘道。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即有断。净法熏习即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即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五门。云何为五。一者总标纲要门。二者立名略示门。三者通释熏习门。四者分剖散说门。五者尽不尽别门。第一门中自有六意。云何为六。一者相待相成似有意。谓欲显示染净诸法。皆悉相待而得成立。无有唯自建立法故。二者本无性空非有意。谓欲显示染净诸法种种名字。于本无中权假建立。一切皆悉非自名故。三者相待相成显空意。谓欲显示染净诸法由相观故。从本已来无有自体自性空故。四者自然虚空无碍意。谓欲显示一切诸法。非有非有故自然作空。非碍非碍故常作无障碍义故。五者非作非造自然意。谓欲显示一切诸法。有佛无佛相熏相生无断绝义。法尔道理性如是故。六者不守自性无住意。谓欲显示一切诸法。作缘起陀罗尼义故。总标如是等无量义。故名为总标纲要门。如本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故。

已说总标纲要门。次说立名略示门。于此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净真法相门。二者染妄法相门。所言真者。自性清净本觉藏智。所言妄者。离脱体相本上无明。染妄门中即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二者业识。三者境界。一真三妄如是四法。能作熏事本数名字。今此文中举一。后有并兼中有。应审观察。所以者何。一切染法皆悉有熏习之事故。如本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故。

已说立名略示门。次说通释熏习门。于此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比量譬喻善巧门。二者法喻合说安立门。比量譬喻善巧门者。譬如衣服从本已来。亦无芬香亦无鄙香一向无气。而士夫众入于班多伽耶娑叉提邬林时。会末耶提以熏习故而有秽香。入于梵檀只多那林时。陀摩键多以熏习故而有香气故。如本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故。法喻合说安立门者。胜义道理亦复如是。自性清净无漏性德。从无始来一向明白。亦无垢黑亦无染污。而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垢黑。无明藏海从无始来一向闇黑。亦无智明亦无白品。而以本觉而熏习故则有净用。如是染净但是假立。染非实染净非实净。皆是幻化。无实自性。如本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故。

已说通释熏习门。次说分剖散说门。于此门中即有四门。云何为四。一者黑品相熏有力门。二者白品相熏有力门。三者发起问答决疑门。四者举缘广说开通门。第一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问总答显宗门。二者归总作别散说门。第二门中具此二门应审观察。第四门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轨则决定门。二者因缘各示生解门。如其次第说相可见。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者。即是总问谓通总问一切黑品相熏相生不断义故。自此已下即总答分。就于即此答说分中。从净妙藏乃至麁重。背本向末渐次转胜说其次第。说相次第应审观察。根本无明不能自有。当依真如方得止住。所以者何。真如之性如虚空界。至部实主于障碍及无障碍中。为作归依无所碍故。如本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故。如是无明得自所已。气力殊胜功能自在。能熏真如令作妄法。增不了相加闇钝用。譬如爱父生诸男女。如本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故。如是微细业识妄心。因无明故自体生已。还熏无明能令增长。譬如生子养能生父。如是熏力更增长故。不能通达平等如理圆满一心故。起转识之惑念。生现相之妄境。生死之海更深。涅盘之岸弥高。如本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故。如是境界之风。还熏现识之海。起七识之波浪。此识乐着境界之尘。彼境面向识眼之前。遍造诸恶之业。具受一切苦报。三有之轮环循。四毒之贼浪起。如本以有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故。

已说总问总答显宗门。次说归总作别散说门。就此门中即有三重。云何为三。一者境界。二者妄心。三者无明。是名为三。如是三种各有二故即成六数。如其次第初以为后后以为初渐次显示。初重云何。此妄境界有如实熏习之力故。增法执念。有如有熏习之力故。长人执着。人法二执具足起故。过于恒沙上烦恼类皆悉发起。是故名为境界熏习。如本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故。中重云何。业识妄心有上熏之力故。已得出离三乘圣人。而能令受变易细苦。有下熏之力故。未得出离一切凡夫而能令受分段麁苦。是故名为妄心熏习。如本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故。后重云何。无明住地自体本故。能熏初末令得成就。通达遍故。能熏事识令得成就。何故唯举初后中间不显。有二意故。云何为二。一者有成就意。二者空成就意。云何名为有成就意。举边得有现中有故。云何名为空成就意。举中空无显边空故。后义云何。于契经中如是说故。当何契经。谓熏习经。彼契经中如何说耶。谓熏习契经中作如是说。转识现识末那三识。非从无明而得成就。所以者何。根本无明唯边成就非中成就。此文后义直释彼经。是故明知此义得成。如本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故。

已说黑品相熏有力门。次说白品相熏有力门。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者。即是总问。谓通总问一切白品相熏相生不断义故。自此已下即总答分。就于即此答说分中。自有二熏。云何为二。一者无始自然熏。二者始有建立熏。无始熏者。从无始已来有因果之二位故。始有熏者。因修力故。有因果之二位故。本因果者其相云何。谓无始来有三贤十圣之位故。有三身四德之果故。始因果者其相云何。今修行时方乃有无始之十地故。显本有之因果故。本因果者次第云何。从无始来以有十种本觉真智。及十种如实法界故。能熏十种枝末无明。以有一种法界心故。能熏习根本无明故。是名本地。如本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故。始因果者次第云何。谓虽未得十信之位。而以本熏习之力故。则自心中厌生死苦求涅盘乐。以此力故。即熏习真如性。自信佛性入十信位。知心虚妄入十解位知境界空入十行位。修出向法入十向位。以如实般若知境界空故。无量方便发起随顺法界性行。不取涅盘不念生死。入极喜地乃至金刚。自久远熏习故。发解脱道无明顿断。根本尽故枝末皆无。本末黑品无所有故。得法身涅盘。成应化业用故。是名始地。如本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盘。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盘。成自然业故。

已说总问总答显宗门。次说归总作别散说门。就此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妄染熏习门。二者净法熏习门。染法门中即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是麁。二者是细。所言麁者。即是意识。所言细者。十一末那。意识熏者其相云何。四十心凡夫及诸二乘。以意识中本觉智分。熏意识中无明痴分。厌生死苦欣涅盘乐。渐渐转胜向佛道故。如本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故。十一末那熏习义者。其相云何。从初圣地乃至金刚。如其次第。以清净分熏染污分。证入无上菩提道故。以菩萨等断无明故。如本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勐速趣涅盘故故。

已说妄染熏习门。次说净法熏习门。就此门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门。二者开释门。总标门者。总标其名。如本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故。开释门中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法身自然熏习门。二者应化常恒熏习门。所言法身熏习门者。本觉性智从无始来。圆满功德具足智慧。自自作自无他力故。如本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故。所言应化熏习门者。如是本觉发过恒沙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种种业用。一切众生诸心相中随应教化。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具百行之因。满万德之果故。如本用熏习者。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故。如是二门不相舍离。于一切时于一切处。常恒熏习起信生解。建立修行造作不转。到正后二地。达真俗境令无碍故如本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熏习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盘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故。由此义故。三身本有理故显了。

已说白品相熏有力门。次说发起问答决疑门。此决疑门义理难解文教更闭。作释非散说无定通人不能明了。是故今更作种种释。具足开示晓行者心。如其次第问答之相应审观察。一切众生皆有本觉。有众生数而无本觉。皆有理故。所以者何。大觉尊者如是说故。此义云何。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具足本觉。从无始来无本觉故。若依初门一切众生悉有本觉。如是本觉唯是一体遍诸众生。一一众生各有别觉。一切众生唯有一觉无别觉故。若尔众生唯应是一。所有本觉一故。本觉应非一。能有众生多故。此事不尔。所以者何。意趣别故。谓本觉心平等性故不能异种。一切众生差别性故不能同种。不能异种故一。不能同种故多。若尔此文云何通耶。谓马鸣尊者大宗地玄文本论中作如是说。

 譬如虚空中  清净满月轮
 独一无二体  遍现于千器
 本觉亦如是  独一无二体
 遍于诸众生  种种心相中
 譬如一段云  覆彼满月轮
 千器诸月轮  皆隐没不现
 无明亦如是  唯一体无二
 遍到诸众生  能作熏习事

有二义故无相违过。云何为二。一者自宗决定。二者引摄决定。言自宗决定者。显示同一相续义故。言引摄决定者。显示差别相续义故。彼玄文论为显初义。是起信论为显后义。以此义故无相违过。是故马鸣尊者虚空地地论中作如是说。

 譬如以莲叶  覆一器月轮
 而余器月轮  终不隐现前
 无明亦如是  覆惑人觉时
 已觉人本觉  终不能隐覆

此文为明何义。为欲显示差别相续之义故。复次文殊师利论议第一神力殊胜慈悲圆满虚空功德契经中作如是说。

 有无量无边  无明烦恼障
 遍到众生身  能作障碍事

此文为明何义。谓欲显示精进修行之义故。云何显示。谓有众生作如是念。若无明体唯是一种。遍于一切诸众生者。无明唯一众生众多。易可断除。何须敢劳可修行也。如见世间相。多人作一事。为难之不足不勤修行。为欲对治如是懈怠痴众生故。如来说言有无量无边无明能覆佛性。以此义故一无明义而得成立。若尔一众生烦恼尽时中。余一切众生皆悉亦可尽。所以者何。唯一无明故。若一人断时余人不能断者。不可得言同一无明。复次有众生界断绝过失故。此事不尔。无明虽一相续别故。其相云何。颂曰。

 譬如夜闇一  遍到十室中
 灭一室闇时  余灭不可言

论曰。夜闇虽一。而能遍到十室之中。闇一室一亦不可言。室十闇十亦不可说。于一室中人以明灯照室之中。闇尽灭无余。明圆显遍照一室中。闇尽灭无余。九室中闇尽灭无余亦不可言。余九室闇具有不灭。灯照一室闇不灭者亦不可说。无明烦恼亦复如是。言夜闇者喻于无明。言十室者喻众生身。言明灯者喻于智慧。是故当知。无明虽一相续别故。断及不断各各不同。若一众生烦恼尽时。余诸众生不能断者。烦恼未尽众生身中本觉佛性。为无明覆。烦恼已尽众生身中本觉佛性。无明所覆已尽出离。离障佛性为障佛性。天殊地别。何故今言同一佛性。不分其体遍诸众生。本觉佛性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无所不至。无所不通无所不当。平等平等一味一相无有差别。而无明藏中本觉佛性为染覆障。法界之外本觉佛性离染覆者。此俱攀缘虑知之心现量境界。非是自性中实理心。是故当知佛性之理。唯是一种等无差别。是故马鸣尊者大宗地玄文本论中作如是说。

 月轮现千器  若有浊水器
 现而非分明  若有清水器
 圆现而明了  晦明虽不同
 唯一满月轮  本觉亦如是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有本觉无舍离时。何故众生先有成佛。后有成佛。今有成佛。亦有勤行。亦有不行。亦有聪明。亦有闇钝。无量差别。同有一觉皆悉一时发心修行到无上道。本觉佛性强劣别故。如是差别。无明烦恼厚薄别故。如是差别。若言如初者。此事则不尔。所以者何。本觉佛性圆过恒沙之诸功德无增减故。若言如后者。此事亦不尔。所以者何。一地断义不成立故。如是种种无量差别。皆依无明而得住持。于至理中无关而已。若如是者一切行者。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超于十地到无上地。圆满三身具足四德。如是行者为明无明。如是行者无明分位非明分位。若尔清净本觉从无始来。不观修行非得他力。性德圆满本智具足。亦出四句亦离五边。自然之言不能自然。清净之心不能清净。绝绝离离。如是本处为明无明。如是本处无明边域非明分位。若尔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非中非中背天。非天演水之谈足断而已止。审虑之量手亡而已住。如是一心为明无明。如是一心无明边域非明分位。三自一心。摩诃衍法一不能一假能入一心。不能心假能入心。实非我名而目于我。亦非自唱而契于自。如我立名而非实我。如自得唱而非实自。玄玄又玄。远远又远。如是胜处为明无明。如是胜处无明边域非明分位。不二摩诃衍法。唯是不二摩诃衍法。如是不二摩诃衍法为明无明。

已说有觉门。次说无觉门。何故一切众生无有本觉耶。无本觉故。何故无本觉耶。无众生故。何故无众生耶。无所依本觉故。率此二门应广通达。如本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盘。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故。

已说发起问答决疑门。次说举缘广说开通门。就此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轨则决定门。二者缘相散示生解门。于第一门即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法体说。二者譬喻说。三者契合说。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者。即是法说。谓诸佛法当待因缘无自立法。所以者何。以法尔故。所言因者。本觉性种所言缘者。权实别用。以此二事故诸法得成立。应审观察。已说法说。次说喻说。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人无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者。即是喻说。此中譬喻即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木喻。二者火喻。三者人喻。四者烧喻。所言木者。喻于染法。所言火者。喻于智慧。所言人者。喻于众生。所言烧者。喻于对治。第一譬喻其意云何。所谓阿梨罗多掩尸。木即具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根源深固无能超过。二者干枝花叶。乃至果实生利銛刺。三者香气极秽。四者毒虫乐着。五者眷属无尽。是名为五。无明染法亦复如是。根本无明甚深广大无能过故。一切种种枝末不觉迷惑过失无有量故。第二譬喻其意云何。所谓伏火即有七事。云何为七。一者乾亡义。能令枯木乃至死故。二者生长义。能碍寒气令得生故。三者莫测义。不知所故。四者隐藏义。不能见故。五者出现义。出火炎故。六者随有义。随木有故。七者随无义。随木无故。是名为七。本觉般若亦复如是。熏习染法至尽灭故。受熏流转故。所住之处不思议故。无明藏中密隐没故。具足出现无所余故。随染有无本觉有无故。第三譬喻其意云何。谓假人者有二种故。云何为二。一者婆罗利多提假人。二者那尸阿多罗假人。彼第一人即知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知出火木。二者知鑽转木。三者知渐顿时。四者知止住所。五者知成就次。是名为五。若第二人不知此事终不得火。修行诸人亦复如是。亦有方便无方便故。第四譬喻其意云何。谓火烧木即有三事。云何为三。一者舍利作钝事。谓火烧即诸刺木等不能害故。二者舍异作同事。谓作钝即都合灰故。三者背末还本事。谓同相即与地等故。是名为三。治道次第亦复如是。谓断障故。证得理故。归一心故。已说喻说。次说合说。此合说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说。二者别说。言总说者。总所为故。如本众生亦尔故。言别说者。别所为故。此别说中即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缘阙单因无力门。二者因阙单缘无力门。三者因缘具足圆成门。缘阙单因无力门者。譬如虽木中火性从本已来有伏藏火。而不假方便无以得火。如是虽无明藏中如来之性。从本已来有自性清净心。而不待修行之功无以得佛故。如本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故。因阙单缘无力门者。譬如有人虽具足方便。而彼木中若无火性终不得火。如是一切行者。虽具修行无量方便。而众生心中若无本觉佛性。终不得佛故。如本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盘故。因缘具足圆成门者。譬如木中有火性亦具方便。火炎出现烧木无余。因缘具足者亦复如是。内中有本觉之佛性。外中具修行之功能。圆百行之因。满万德之果。三智俱行四德双开。如本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盘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就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盘道故。

已说总标轨则决定门。次说缘相散示生解门。就此门中即有二说。云何为二。一者总说。二者别说。就总说中即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能缘。二者所缘。言能缘者。即应化身。能为众生造作成本觉之境界故。如本用熏习者故。言所缘者。即众生界。一切诸佛所化徒故。如本即是众生外缘之力故。就别说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有简择缘。二者无简择缘。如本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故。所言有简择缘者。即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能缘之人。二者所缘之境。能缘人者其分齐云何。所谓发心以为其初。如来之地以为其后。能作此缘。所缘境者其分齐云何。所谓通于邪定不定二种众生故。复次通于正定聚故。如本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故。自此已下明善根已成熟未成熟之差别。谓有众生善根已熟。应化之身即便应时速令得度。亦有众生善根未熟。应化之身时节久远令使得度。如本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故。自此已下于近远缘各开二缘。显示因果之差别相。云何为二。一者增因缘。二者增果缘。增因缘者。彼二种缘各各增长十地万行故。增果缘者。彼二种缘各各增长如来之地圆满果故。如本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故。

已说有简择缘。次说无简择缘。就此文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是总。二者是别。总说中言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者。即是慈悲愿力缘焉。所谓一切诸佛菩萨。于一切时于一切处。常恒熏习一切无量诸众生中。而能作境。发起伏藏善根之气常不舍故。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者。即是实行。所谓应化上佛。以随转自在无碍之力故。随时随处随宜随事随乐。顺顺如如显示八种利益之业。教化众生无有余故。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者。即是显示观佛正法。谓一切诸佛出现众生界中。譬如角中毛。重重无数不可说劫。如是虽有无量无边。而若不修奢摩他者终不见佛。是故发心已去一切诸菩萨等。以三昧力观见诸佛法性之身。平等平等无有差别。同一真如同一法身。异唯见自。我自无别。是故说言平等见佛。

已说总说门。次说别说门。就此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未入正位。二者已入正位。云何名为未入正位。谓十信凡夫一切二乘三贤菩萨等。未得正体智。未证后得知。未证如理故。如本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云何名为已入正位。谓十地菩萨内得正智外得后智。一分智用与如来等。唯本熏力自然修行。增长真如能灭无明故。如本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自体相应故。得自在业修行与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已说分剖散说门。次说尽不尽别门。此门为明何义。为欲显示一切妄法非道理故无始有终。一切净法契道理故有始无终故。复次为欲显示真妄二法。极相违故不俱行故。复次为欲显示真妄二法无有胜劣。其体相等无有广狭其作业同故。如本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即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故。

释摩诃衍论卷第五

 

上篇:释摩诃衍论

下篇:大宗地玄文本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集部目录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 提波菩萨造 后魏北...

三身梵赞

三身梵赞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

诸教决定名义论

诸教决定名义论 圣慈氏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

胜军化世百喻伽他经

胜军化世百喻伽他经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罗国密林寺三藏...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佛说自誓三昧经

佛说自誓三昧经(独证品第四出比丘净行中) 后汉安息三...

【注音版】佛说稻秆经

佛说稻秆经...

【注音版】赞观世音菩萨颂

赞观世音菩萨颂...

中阴经

中阴经卷上 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如来五弘誓入中阴教...

佛说四谛经

佛说四谛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注音版】佛说孝子经

佛说孝子经...

梵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梵飜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序 [炖煌出 S. 700]...

佛说治意经

佛说治意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佛言:「安般守意具行...

聂光坚的往生故事

聂光坚,乃湖南聂云台居士之侄子。曾留学美国,天资聪...

付出善举就是为自己所修的路

弟子跟着师父进城化缘。 进城后车水马龙好不繁荣,弟...

如何判断发心的大与小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道证法师:动物的坟墓鬼屋

人有时很奇怪,假如知道某人有病,即使是亲人,也不敢...

圣严法师《因为柔软,所以坚强》

柔软与坚强,两者看起来虽然像是对立的,但却可以同时...

经典告诉你学佛后为什么倒霉了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是人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

我们为什么会有忧愁恐惧

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把世间人所迷了的、颠倒了的事给颠...

佛源老和尚和地藏菩萨的因缘

佛源老和尚是铁骨铮铮的,也是独得祖师棒喝的真传。看...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阿弥陀佛像为何总是站着的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像总是站着的...

劝人往生西方也等于成就自己

劝进行者,念佛消灾。一个净业行人,当自己走向信愿持...

习惯绑住了大象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