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八(长寿品第四卷上)

 合老少二人譬 多罗聚落迦叶问

长寿品第四

佛复告诸比丘汝于戒律(至)我当解说令汝心喜。

桉。道生曰。欲令问长寿因也。长寿本是入生死。济物之良津。以慈心为本矣。慈之为济。无制戒律。令不作诸恶。然使行善。以之极也。既制戒律。有罪必治。即事如似无慈。谓无慈者。非从疑于戒律。乃是厚诠寿本。不可不问也。问于寿本。是菩萨事理。非声闻所应妄豫。故推之焉。僧亮曰。此中所说。或是比丘所行。故偏劝云。汝于戒律。若有所疑。乃至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者也。佛初开宗。明施是寿因。纯陀以护法为因。广宗中。以三修为因。虽说三因。未尽寿本。今先举戒后举智。略举始终。明一切万行。皆是寿因。开其问宗。故此先举戒律也。敬遗记僧宗曰。前夺因夺果。释会二教宗致。略举前来。举境劝问。但所举之理。既为深玄。二乘虽疑。思所不及。未能发问。佛知其不能。所以重劝问者。令其高推有在也。所以举戒律令问者。戒是声闻要行。入道之初基也。又一义。声闻不疑戒不趣佛。但疑戒未必致常也。又一义。假使能致常果。未知此戒与昔之戒。云何为别。既怀此疑。疑则应问也。法莲记僧宗曰。前品举空不空等慧境。以劝问。今举戒律万行之因。以劝问也。若因不了者。果亦不究竟。而因有戒定慧也。所以偏问戒律者。戒是声闻所行。由律仪戒资。以得定戒得道共戒也。慧朗述僧宗曰。劝比丘问。凡三重也。前品止其哀叹。便劝令问。因修至此。今此第二又劝也。将欲广开常旨。而戒是万善之本。故举戒以劝问也。宝亮曰。此下第四段。催众令问也。戒是声闻之本。所以举戒而劝问也。智秀曰。上举诸法以为劝。恐诸比丘。惮常理之深。不敢致问。今指复举戒。是常所行事。约就近情。以为劝也。明骏桉。前因受供以开常宗。唯有纯陀。利根一闻即悟。设五翻谘难。以辨法身般若解脱。即得重显久是常田也。然而常旨幽微。应须广辨。以大众悲深。顿忘谘决。频仍哀请。爰生傍论。是以放光催供。重显义宗。复因纯陀详本迹二旨。明食非实受。灭岂真亡。而纯陀去后。时众默然。于是动地骇情。复与问首。而哀恋之至。了无谘启。唯深陈哀苦。设譬仰讥。于是世尊。因以二偈。抑其悲情。略举法门。劝其令问。所举所劝。皆是果旨。观彼众心犹迷。愤发乃说三德涅槃。夺其所证。比丘遂乃更执昔教。还复苦请。佛以胜修遣执。以医譬会教也。哀叹苦请。纷纶始息。是故略举常住之因。戒定智慧。劝令谘问。此第二劝也。所以先举戒者。夫十地以大悲为首。五戒以不杀为先。下答长寿因云。大慈大悲。授不杀戒。长寿之因。莫先于戒。是以先劝问也。

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明了通达。

桉。僧亮曰。说智因也。僧宗曰。言如来穷达性本。得本则握末。必有洗疑之德。故劝问也。宝亮曰。昔明持戒得果。但获断灭空无为耳。佛今意云。我昔所言。断灭空无为者。乃是今日常住家因。汝于此义。应疑可及机而问也。智秀曰。举佛德也。道慧记曰。谓佛先已修行。得至常处。汝今岂得不修戒等行耶。明骏。桉。万行终以戒定智慧为本。前句举戒。此举定慧。本性空者。慧之境也。寂者定也。下文比丘。即述此三旨。云不思议也。

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

桉。僧亮曰。明万行皆是因也。僧宗曰。空不异昔。恐其疑止。乃更举不空。发其问也。

复告比丘若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悉可问。

桉。慧朗述僧宗曰。第三劝问也。

时诸比丘即白佛言(至)无有智慧能问如来。

桉。僧亮曰。佛果深妙。我智微浅。不能发问也。教诲者。即戒律也。明骏桉。释所以不堪问也。即领上三旨。皆不思议故也。境界者。即举上性空也。诸定者。即举上寂义也。教诲者。即举上戒律也。

世尊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至)于诸戒律当何所问。

桉。僧亮曰。如来勅问。必欲流通。而诸声闻。不住有三。一者以智浅。二以寿促。三无眷属。所以不能任持法也。

佛告诸比丘汝等今者(至)诸有疑网恣随所问。

桉。僧亮曰。比丘致辞。未有所推。欲令推诸菩萨。故重勅也。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至)时诸声闻默然而住。

桉。宝亮曰。向自辞不堪。今举所堪者也。慧诞曰。前劝问意。欲令以譬自陈。后劝问意。令推能菩萨。何以然。大士于此坐中。生下品解。后乃更生中上品解。所以推也。年二十五者。智力强利也。常解美满。喻端政也。备修万善。喻多财也。藉过去微品常解。以生现解。喻父母也。以现在中品解。能生未来上品解。喻妻子也。品品各有种类。喻眷属宗亲也。通为一解故。言悉皆存在也。以如来譬智人。以常理譬金宝。其下文曰。以念念灭故。譬病笃命终也。感后胜解。为命家属也。以解存故理显。义言还得也。

尔时佛赞诸比丘言(至)令是妙法久住于世。

桉。僧亮曰。罗汉心者。少欲知足也。以此二缘者。声闻不具上三事。菩萨具三事也。昙济曰。以此二缘者。一以声闻无眷属。二以菩萨多眷属也。僧宗曰。二因缘者。一谓善能问答。现在有益。二以令久住。未来有益也。慧诞曰。二缘者。一以能问。二以能说。明骏桉。二缘者。一者能令法宝久住。二者利安众生也。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至)第二第三亦复如是。

桉。僧亮曰。寿命是果之极也。戒归是因之始也。举因果以劝也。明骏桉。前品劝问。空不空等。偏举果也。而此品初。又唱戒定智慧。偏举因也。今举若戒若归。因果双称也。戒即万行之本。归即一体三宝也。此下入大众问品。略说之中。第二段也。即以问答。为两翻也。就问中有两量。一为问之渐即长行也。二正问即偈也。长行中有四翻。第一佛普命。第二迦叶奉命。第三佛即许也。第四迦叶谦光也。此即第一命问也。

尔时众中有一童子菩萨(至)若佛听者乃敢发言。

桉。僧亮曰。迦叶自疑。虽在大众之例。惧非应命之人。故有谘也。

佛告迦叶如来应供正遍知(至)断汝所疑令汝欢喜。

桉。僧亮曰。举佛三号。明无法不知。有问皆能答也。

尔时迦叶菩萨(至)及因大众善根威德少发问耳。

明骏桉。奉旨谦光之辞也。

即于佛前说偈问曰。

桉。僧亮曰。此下第二是问分也。凡有三十四问。有四段。第一略。第二广。第三劝信。第四问修行也。第一段中有四问。初两问果。第三问因。第四问经名字。及流通经德。经体已周。名究竟彼岸也。第二段中。有十六问。从开微密。讫天意树也。此中广说有四重。初一问广果。次从得广大已下。讫四倒。有四问。广流通及依人之义也。次有两问。问作善业。及难见性。以广因也。次有九问。从解满字。讫天意树。广文字功德也。上来二十问。广略再说竟也。第三段中。有十问劝信也。所以劝信者。佛由因得。复言涅槃。而说是常。若不更以事释世所难信。故说十问。以释之也。第一问意。佛若从缘无性。不应独常。下答虽从缘得。然有惑则无常。无惑则常也。第二第三举果劝信。初举外后举内也。第四第五说有大慈。如世父母。慈心所说。不欺众生。第六说涅槃。示现不实也。佛常已下四问。证示现也。何者。佛不食而受食。不病而现卧。故知不灭。而现灭也。次有二问。明现在知常受乐。后世识有余无余。化功已讫。所以应现也。第九证不病。第十明说病说灭。皆是密教也。第四段中有四问。第一问依经修行。即五行也。所以问行者。上说经功德。能治四重五逆。治必须行。行此五行。亦不治自差也。第二释所以差。以转近为差。乃举五人。远近为证也。第三请说行义也。第四问性明性有因果。行有违从。识性则从即师子吼问也。不识性即逆即迦叶问也。次两偈说涅槃。因果[洌-歹+(虍-七+廾)]旷。问所不能尽。所以不问也。宝亮所判与此同。不复烦载。昙济曰。第一有四问。正明经体。长寿因果。结经名字。第二开微密。至观三宝。有十六问。广上果及经名字流通也。第三从三乘若无性说微密。有十问劝信也。第四说微妙诸行。有三问。问因经修行也。第五悉有安乐性。一问辨依经行。行之次第也。第六今欲问诸阴。一问拟以憍陈如答也。桉。僧宗曰。此经大要。以常果为宗。前纯陀因施明常。为义则略。迦叶今广设所问。重申前旨。广略二问。何以取别多敝教以明常。今设问答。以取悟。然问答大旨。论因说果。明境辨行。条绪虽多。要不出此也。为问之体。悬取答意。所以义旨相苻。无越经致。就此问中。科节略有四别。第一有十三问。明常住因果。次有十九问。叹经功能。次有一问。明依生行。次有一问。明所照之境。就此四中。各有广略。开则有八。合则成四。其中支别。故以四为其绪耳。桉。智秀曰。劝旨已着。时宜问也。机在迦叶。故闻命矣。为问之辞。凡三十有四。以义而分。略为三断。可者。经之旨归。以极果为宗。然果之所由。非因不就。故谘启之端。宜其先也。是故第一从始。讫究竟倒彼岸。有五问。问因果结名字也。典诰之体。略已举矣。将欲化传千载。利益无已。然道不自弘。通之由人是故第二从愿佛开微密。讫太白与彗星。凡十问。问通经之法。及能通之人也。虽复人法二理。显然可别。未辨弘之有益。无以奖锐学人。是故第三从云何未发心。讫最胜无上道。凡十九问。问经之势力也。若通而为论。此之三义。亦足通矣。今从事从义。致有别也。明骏桉。判问大体。世有六分三段。第一略。第二广。第三劝信也。略问中有八问。第一问长寿因。第二问长寿果。第三问金刚身果。第四问金刚身因。此四问略辨般若法身。第五问解脱。第六问经力。第七问经名。所以约经名辨经力。以问解脱者。有二义。一者此经以常住为宗。而以无累。为名累故。所以无常常故。所以无累也。二者明近远解脱。皆是经力。近则能灭因中三障。远则能辨果地解脱。是以问言。云何于此经。即是问名问力也。究竟到彼岸。即是问解脱也。下名字品云。闻此经名。生四趣者。无有是处。即是近力也。又云。菩萨住此。则能处示现。即是远力也。举七善以答经名也。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然后要于大般涅槃。放舍身命。即是答究竟到彼岸也。又云。八味具足。举常恒等句。释解脱体也。何者下文。明解脱中。列此八句。一一广释。灼然可见矣。第八问流通依。如六卷泥洹云。菩萨化众生。说法有几种。而此中阙落若有者。于义实便。若不取彼问者。就此语昧。亦有问流通义也。名字品迦叶问云。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其旨显矣。下以四相品答也。第二广问。有十六问。初以一问广果地三德。下文从四相品未有余无余涅槃。讫解脱答此也。次有二问。广流通辨人辨法辨耶。辨正四依品。取正法正人。以为依也。耶正品去耶人耶法。以为魔也。次有四问。广因四谛四倒。二问举解惑以明智。即广缘因也。善业难见性。二问举始终。以明正因也。次有二问。广经名字。即满字之与圣行也。次有七问。广经力也。前未发心等四问。广因地灭三障力也。后船师等三问。广辨果地。万惑斯亡。究竟解脱也。第三有十二问劝信。同僧亮法师所释也。

云何得长寿。

桉。僧宗曰。此经首题。虽以解脱标名。若语其圆体。则法身般若。是以创言与问先以以般若为首也。此虽一向而义兼因果。意在于果。不得不问其因。虽有二意。通为一问也。长寿者。一期为寿。期久为长。常果非期。寄言长耳。盖谈慧鉴无穷。即般若也。云何得者。问其因也。宝亮曰。下答云修四无量。授不杀戒为因。得常命法性体为果也。智秀曰。此问有两。第一问云何得。第二问长寿果相也。

金刚不坏身。

桉。僧宗曰。向问般若。此问法身。上明无尽。此明不坏。如世金刚。体不可坏。能坏万物。取譬法身。三相不能移。其神万化。莫能变其体也。宝亮曰。体相身命。实乃不殊。就义而辨。不得无异。身当法体命语始终。故分为二问也。智秀曰。此第三问法身果也。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桉。僧宗曰。上句已问果。此下句问因也。下文答以护法为因也。智秀曰。此第四问金刚身因也。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

桉。僧宗曰。经之大旨。因果既彰。仍结经名字也。下文言。此经名为大般涅槃。所以言究竟者。经之为用有文有理。文以诠理。理以称文。文理相苻。义无遗阙。是曰经究竟也。人于文理之中。修学成圣。终期佛果。是曰人究竟也。依经流通。当备何德。前名字功德品。既结经名字。始是成经。而经须人弘。非德不传。四相品初。明流通之利。自行兼人。终成大觉彼岸明矣。智秀曰。此第五问经名字。兼受持之益。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桉。僧宗曰。此下有九问。广门也。上略门中。明般若法身。今广门中。明解脱也。三德既显。伊字始圆也。开微密者。广说如来二种隐覆。一谓言隐覆。二谓形隐覆。以昔教未着为微也。诠常为密也。宝亮曰。此下广门。凡十六问。此一问正广果用。果者。谓法身般若解脱也。智秀曰。此第六问弘通之法也。下有十问。皆相承而发。

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实非阿罗汉量与罗汉等。

桉。僧宗曰。上略门辨因根。结经名。显流通。今广门中。唯明果不明因。仍辨流通者。故知。经旨意不在因。但以果为宗也。上四相品。明四种法。今此品中。举四依人。彼则寄法显德。此则举位标人也。如来居尊体极。是真罗汉。菩萨似之。但大士踪高。去人悬远。难可别知。乃约四果。髣髴寄心。令人取识也。宝亮曰。下频有四问。皆广流通。此一问。问流通人德量高下。下四依品答也。智秀曰。此第七问。应言何许位人。能得广大之经。可为依止。虽是菩萨。而位齐声闻耶。

云何知天魔为众作留难佛说波旬说云何分别知。

桉。僧宗曰。夫欲通法。应识耶正。天魔外道。阻乱佛法。假形伪说。以迷未达。从其化者。长居生死。当尔之时。四依出世。遏魔扬道也。向云天魔宜识。非言。莫辨魔说佛说。理有分别。是以寄说。以检耶正也。

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

桉。僧宗曰。广前因义也。上答般若因。云十善四等也。法身因谓护法也。此是相似因果。今就广门。寄境以明也。何者。若遍收其因。则八万四千。略而为语。莫出智慧。慧之所生。生在乎境。境有深浅。故教有偏圆。解亦随教也。如来初开四谛。但言是苦是集。未明苦集不生。及般若之教。始显不生。爰至法华。苦集之相。犹止三界。今日所明。一豪之惑起。则无明住地。乃至金刚苦亦如之。昔日明灭。止于身智。灭既有余。道亦未了。教不究竟。生解亦偏。以解浅益微。则圣心不悦。今日所说。教圆理足。生解亦深。化功遂畅。义言心喜也。智秀曰。此第九问境也。

正善具成就显说四颠倒。

桉。僧宗曰。上举境以成慧。今出惑以形解。所以尔者。夫解惑由教。昔教既偏。解亦为倒。解既为倒。岂具正善耶。又说谛既异。倒亦应殊。趣致相关。故复明也。宝亮曰。此两问。问教下。所明之理。有真伪也。四谛明真。四倒明伪。欲令学者。识其是非。若言称四谛。必是四倒。语合八倒。是则魔也。智秀曰。此第十问翻理相也。

云何作善业大仙今当说。

桉。僧宗曰。此始是穷因之致也。前明持戒护法。未为极因。若照解圆明。始称善业也。就答善业文中。自有五重。相生显之下文也。此一重。明若于性生信为善业之始也。智秀曰。此第十一。问佛性理也。若众生无我。则一化便尽。云何得与善业。以趣佛果耶。

云何诸菩萨能见难见性。

桉。僧宗曰。犹是明第二重显于见性善业之终也。宝亮曰。此第十第十一两问。广因下如来性品答也。作善行是缘因。前所以答中明正因者。欲明行人立心之方。若明识因果性者。则行成中道。若中道行成。则万善便树。故答以正因中道。行即缘因也。智秀曰。第十二问何地大士。能照当果性之理也。

云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

桉。僧宗曰。此下第三重。广流通也。经之为用。有文有理。上略问中。结经名字。名大涅槃。又七善法。叹该文理。今文字一品。先广文用也。经文以十四音。为众音之本。所以言半满者。夫教有偏圆。由机有次绪。如来善得其宜。故言善解满字及半字也。宝亮曰。此下九问。广文字功德下理也。此是第十二问。先定其文字。下文字品答也。智秀曰。此第十三问意。若我之名元自佛者。其余名字。复因谁耶。

云何共圣行婆罗迦隣提云何如日月太白与岁星。

桉。僧宗曰。第四重广流通也。理之为用。不出常与无常。真之与应。此教双明八理相对。应除八倒。事同牝牡文中。但列六行。盖略耳。如日月者。此四譬为成真应故也。日月昇天。则万像斯见。此偏举真应。显自在之德。

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

桉。僧宗曰。此下十九问叹经。而初有七问略叹。前四叹因益。后三叹果益也。经有此能未发心人。强令发心。如或从诸佛菩萨边闻。而不生信。将成阐提。以经威力。梦见恶相。即便发心。作菩萨也。宝亮曰。据能灭恶生义也。

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犹如阎浮金无能说其过。

桉。僧宗曰。既逼令发心。便成菩萨。则上求佛慧。下度群生。功业转胜。理不复畏。天魔外道。异学众也。宝亮曰。恶灭之后。成清净福田也。智秀曰。第十七问经之力。能灭业障也。

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

桉。僧亮曰。非唯自具万行亦胜。处于浊世。以化乎物。不为世法所污。如莲华也。宝亮曰。信慧开发。不复障圣道也。智秀曰。第十八问经之力。能灭报障也。

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如医疗众病不为病所污。

桉。僧宗曰。向通因果。今偏语因。患重故难拔。菩萨拔之。前止言不污。今明治惑。如凿王譬也。智秀曰。第十九问经力能灭烦恼障也。

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

桉。僧宗曰。上四问明经威力。使未发心者。令作菩萨。能为医王。虽未成佛。而能因中。已能利益。此明果益言。因经修行。终得成佛。既得成佛。复能乘此大涅槃船。接济众生也。

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

桉。僧亮曰。向乘涅槃船。物见其灭。实则不灭。近识未悟。移譬显之。如蛇脱皮。非为实死。如来亦尔。现灭非真。借以为喻。

云何观三宝犹如天意树。

桉。僧宗曰。若于解者。不假移譬。但悟有先后。致说有重複。洗沸人疑。疑谓现见如来。始王宫生。终双树灭。岂言不灭。故借天树三变。以为喻也。

三乘若无性云何而得说犹如乐未生云何名受乐。

桉。僧宗曰。此下有十二问。广叹经也。依昔经教。明三乘无性。各有涅槃。毕既有殊。性不容同。如其无性。云何上答纯陀。常命色力。常果无差。有则俱有。无亦俱无。如其为无。前不应说。如其已有。有则太早。因中无果。果中无因。而说为有。便是如乐未生。已名受乐。是故文殊腾纯陀之疑。在于此也。就佛下答。以有理故。不得言无。未现用故。不得言有。是则三乘。皆同有性也。宝亮曰。此下有十问。断疑劝信也。

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

桉。僧宗曰。明依圆教生解。众魔外道。莫能爼坏。非唯自不可坏。所得眷属。亦复坚固。经之力也。

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

桉。僧宗曰。就广叹经中。亦有因益果益。义不异前。既乘正解。复化愚闇。令开慧眼。犹如盲人导之以目也。宝亮曰。此明内果劝信。若不见此经。虽复共住。如彼生盲。不知是佛因也。

云何示多头唯愿大仙说。

桉。僧宗曰。始则因中。开人慧眼。终则成佛。垂应无方也。宝亮曰。就应现以劝信也。

云何说法者增长如月初。

桉。僧宗曰。向问多头。是谘身密。今问说法。是谘口密。根有利钝。教有浅深。月一日至十五日也。宝亮曰。明佛如父母。不欺于子。随根性而说法。以劝信也。

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

桉。僧宗曰。向明果益。不在一佛。今就释迦。辨灭不灭。即是乘涅槃船。济众生义也。下文因放光。催纯陀供。说十三偈。广明不灭也。智秀曰。第二十八问。悬见大众。覩佛受食。谓应实死。故问应迹灭不灭义。

云何踊进者示人天魔道。

桉。僧亮曰。昔日偏教。说佛无常。密筌于常。惑者失旨。慧命不生。是为魔道。今圆教既开。能生圆解。终成大觉。是为天道也。宝亮曰。此下频有四问。共证究竟事也。此一问即证未来事毕。已为未来众生。开耶正二门竟矣。于今现在。更无事也。昙纤曰。下文答云。若有不能如是观了。三宝常者。是旃陀罗。即谓魔道。异此者。名天道也。

云何知法性而受于法乐。

桉。僧宗曰。说天魔二道。大众蒙解。得法津泽。心生欢喜。事由今教也。昙纤曰。下文时诸天人大众。闻是法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是即法乐。以答此问也。

云何诸菩萨远离一切病。

桉。僧宗曰。前明无灭。此明无病。下现病品。广明病之不实也。昙纤曰。下文言。今悉见诸菩萨。体貌瑰异。殊大殊妙。唯见佛身。喻如药树。为诸菩萨之所围绕。是则内外无病。答此问也。

云何为众生显说于秘密。

桉。僧宗曰。昔日密语。生人谬执。若无今教。何由遍达。广佛隐言。宣显深旨。生解由经。亦叹教也。昙纤曰。下文今者。如来欲为未来无量众生。作大明故。宣说如是大涅槃经。答此问。

云何说毕竟及与不毕竟如其断疑罔云何不定说。

桉。僧宗曰。昔教明二种人。有病必不可治。此经所明。悉皆能治。由经力胜。亦叹教也。宝亮曰。明阐提逆罪谤法三人。毕竟不能进也。菩萨毕竟。能去声闻之人。遇善友者则进。不遇则退。明不毕竟。下余半偈。还请佛解释也。昙纤曰。下文有余偈等。谓有余者。则不毕竟。无余者。即是毕竟。答此问也。结答云。唯除助道。常乐善法。其余一切者。有余无余也。

云何而得近最胜无常道。

桉。僧宗曰。始则治罪。终为菩萨德力转高。隣于极境。皆由经力。此中并指今教。能开发圆解。物无余疑。经益显矣。宝亮曰。此明五人从四时学。来至今经。教于因果中生信。得近无上道也。昙纤曰。下文尔时大众。以种种物。供养如来已。即发无上道心。无量菩萨。得住初地。即是近无上道。答此问。

我今请如来为诸菩萨故愿为说甚深微妙诸行等。

桉。僧宗曰。四重文中。第三文也。前明因果。一经旨归。既已彰矣。第二叹教。今明依经修行。取于常果。亦欲使彼涉求之徒。嚮慕前规也。欲论文句。并互相涉。前明果中。亦复说因。今辨因文。亦复明果。乃至明境。亦辨于行。就行文中。亦复论境。是则经文浑互。如似不分。然要当求其纲纽。亦各有在也。愿为说甚深者。十地行愿。非二乘所[门@视]。故言甚深。但行有浅深。浅则说行。深详功德。功德与行。广略虽殊。因义不异也。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唯愿大仙尊为我分别说。

桉。僧宗曰。行之所生。必由乎境。境中之妙。不过佛性。师子吼是略。迦叶是广也。

众生大依止两足尊妙药(至)诸佛之境界。

桉。僧宗曰。说问既竟。将自收退也。诸阴者。上至诸佛。下及众生。人天五道也。夫圣教不同。斯旨甚深。乃是未达。理应谘问。但情浅智劣。不敢有谘。岂唯我所不敢。乃至精进八住以上。具三不退。亦非境界。是以息问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八

 

上篇:大般涅槃经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经义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曩者佛陀波利三藏远涉流沙。礼谒...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第一上 青龙寺翻经讲论沙门...

胜鬘宝窟

凋胜鬘宝窟叙 原夫。所谓一乘之大车者。则是法王之宝...

观音义疏

观音义疏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此文既别...

四明尊者教行录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一(并序)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 陈隋...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 失译附后汉录 师子戏菩萨、师子奋迅...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

五门禅经要用法

五门禅经要用法 大禅师佛陀蜜多撰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如是我闻...

圣严法师:面对不想活的人要如何劝说

问: 近日常有自杀的消息,有些人是因日子不好过,生...

忙到没有办法休息

由于工作忙碌,现代人常会因过度劳累身体而生病,像我...

了然不生——了了分明,当下就是无生

子二、别明破阴 分五:丑一、圆破色阴超劫浊;丑二、圆...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

荷花与污泥

出污泥而不染是荷花的四品质之一。也是荷花最动人的地...

五根为善聚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日,佛陀告诉比...

活在当下

从前,寺院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僧人。老僧才学广博,声...

为什么要以「和」为贵

中国古代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

自私的回向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

圣严法师:该不该怀疑

人不一定生性多疑,多半是因为曾经上过当,所以才疑神...

放生牛的奇报

明朝江山人朱恺,字寿仁,性情淳厚好学。他们家里不吃...

如何看待净土宗里面不同的知见

问: 现在佛教各种知见斗争坚固,不仅是不同法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