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一

 广辩涅槃近因 亲近善友 专心听法 出舍利弗病举床诣佛听法事 如法修行 广辩涅槃佛性八种七种六种等事 释虚空义 释烦恼断处涅槃义 引昔告魔三月当涅槃事 释涅槃名

德王品之第七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四者如法修行。

桉。僧亮曰。第七第八。广婴儿行功德也。此四种德。是始行所行。婴儿之德。作近因者。以反耶为近因也。僧宗曰。从第七至第十。悉总广前行也。今第七。亦以三慧为体也。初功德辩由经力。此明三慧。由善知识。以此为异耳。宝亮曰。第七功德。以四法为体。此四法是教婴儿之行。谓亲近善友。专心听法。系念思惟。如法修行。故命篇唱云。唯此四法。是涅槃近因。若言如外道苦行。谓此为是者。无有是处。然此中明四法。大判有三翻。第一翻有三譬。总就一法明四法。其文中自合。第二翻。从善知识者。谓菩萨佛声闻辟支佛下。略别明四法。今此翻中。取二乘为善友。然前翻中。事不分别。故谓为总。善知识者。能训人善道。同己所行。彼我齐意。俱得离苦。斯为善知识相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遇众病(至)而常教化无有疲厌。

桉。僧亮曰。此三譬通为四法近涅槃。作譬也。僧宗曰。就此叹中。有两翻。前总叹。后别叹也。总叹有四重。此即第一举四譬。先显善知识之德也。

善男子善知识者所谓菩萨(至)声闻人中信方等者。

桉。僧宗曰。第二出其人也。虽此人外。非善知识。略亦尽矣。

何故名为善知识耶(至)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桉。僧亮曰。别说四法义也。离十恶者。释善知识。常如善事。若我不生恶者。是如法而说。而行者也。益我有二。如法说者。言益也。如法行者。不言之益也。有善法故。说益事转深。为众生者。是善不为非善也。僧宗曰。第三释善知识义。略举其德也。

善男子如空中月从初一日(至)以其亲近善知识故。

桉。僧亮曰。说譬以显之也。善法日增者。是中四分。说善法相。此第一也。僧宗曰。第四劝人。依善知识也。以五重辨依之有益。此第一总叹也。

因是亲近复得了达(至)甚深义者名为听法。

桉。宝亮曰。第二益也。

听法者则是大乘方等经典(至)以修集故得大涅槃。

桉。僧亮曰。第二释专心听法也。僧宗曰。第三前总明了达十二部经。此别明义也。宝亮曰。此明听闻正法也。

善男子譬如病人虽闻医教(至)是名菩萨系念思惟。

桉。僧亮曰。第三系念思惟也。僧宗曰。第四叹定也。

云何名为如法修行(至)终不毕竟入于涅槃。

桉。僧亮曰。第四如法修行也。上说因法。此说果法也。僧宗曰。前三叹辨闻慧。第四一叹辨思慧。此第五叹辨修慧也。

善男子第一真实善知识者(至)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桉。僧亮曰。第三重说也。先辨四法之第一善知识也。

云何菩萨听法因缘(至)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桉。僧亮曰。广第二专心听法也。僧宗曰。种种功德。即是此中所明。亲善知识。乃至如说修行。十种慰喻。谓以八圣道。分尽智无生智也。宝亮曰。此下广明四法。明菩萨与佛。别物几尽故。所以属第一善知识。就下文去明四法。章门悉别。事义可寻。不能广释。说须陀洹四功德者。举昔事来。证听法力大。即是向来所明之四法也。十种慰喻者。八圣道为八。正见心解脱为十。正见即无生智。心解脱是尽智也。此即是其先来所知之法。但病苦因缘。不能复缘。令更为说。令已忘苦。而缘法也。

云何菩萨思惟因缘(至)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桉。僧亮曰。广第三系念思惟也。

云何菩萨如法修行(至)七我八净是名涅槃。

桉。道生曰。尽者。结习都尽也。善性者。理妙为善。反本为性也。实者。体是常也。真者。见常故也。常者。不见常则不常也。乐者。常故也。我者。常故自在也。净者。垢尽故也。

复有八事何等为八(至)七者无我八者无常。

桉。僧生曰。凡夫结断。亦名涅槃。故及之也。未都尽故。不名为尽。于缚有解。亦名解脱也。善性者。亦是妙善也。不实不真者。不见常故也。无常乃至不净者。还起结故。是故无也。

复有六相一者解脱(至)如来法僧实相虚空。

桉。僧宗曰。更释如法修行。善识诸法真伪。可以造行也。若真不真。下文广列真伪也。言不识七法之相。虽修非真。若善识七法。谓真也。涅槃者。果地大涅槃也。佛性通因果也。如来谓果地人也。法者。分佛僧余名法也。僧者。亦通因果。实相者。总一切法无非实也。虚空者。太虚空耳。言不知此七法。名为不实体。七法之相。名为真实也。有八者。先释佛果八事也。一尽者。谓尽一切惑也。翻恶既尽。即称善性也。虚伪之法既尽。故真实独存也。下对四非常。通前为八也。复有八事者。此明外道涅槃。一解脱者。非不伏结也。当时翻恶为善性也。不实不真者。伏而复生。未是照理也。下四非常者。既未登极果。有为之法也。复有六相者。二乘也。一解脱者。随分用无漏所引得无为也。翻恶故为善。三不实四不真者。更须断有余苦。证有余灭。更有胜极灭。已所未得故。为不真实也。五安乐者。以其脱三界重苦。故少分乐。秉得无漏。此是净法。体是迁流。故不得常。未得八自在我。故无我。有与有脱。故示果是未极故也。若依世俗道者。释外道所以不真之旨也。云何六相者。释二乘也。所以不复释佛果八者。已释二种未极。相形可知也。不名知佛性者。其义名异。故言不知也。宝亮曰。此下次解如法修行。若能了知七事。是真如法修行。七事者。备如经列。第一知涅槃有三种。先知佛果涅槃有八事。次知外道伏结涅槃八事。三知声闻指断灭空。作涅槃六事。若如此知。涅槃有究竟。可谓是真如法修行者也。

云何菩萨知于佛性(至)是名菩萨知于佛性。

桉。僧宗曰。佛性有六者。就释性中。前四似偏。知果。第五当见似缘因之性也。其中道之照。非伪法故真也。一者可证余六如上者。更加果智来。证得此性也。宝亮曰。是九地所得者也。一常者。缘因之善。一得不失。常法观故常也。二即体能除惑故净。三对虚故称实。四是清昇故名善。五则当见果性。六对伪故名真。复有七者。即十地佛性。加可证者。谓少见果性。余六如上说也。

云何菩萨知如来相(至)是名菩萨知如来相。

桉。道生曰。如来既人之名也。觉者。从结使眠觉也。善相者。涅槃惑灭。得本称性。如来直善而已也。常乐我净者。言似有不来。而实常来为相也。解脱者。人似未脱。而实解脱为相也。真实者。见常而常。则其人矣。示道者。示物正路也。可见者。示同于人。故见也。宝亮曰。如来即觉相者。谓极果法身。真实佛宝。体常乐我净者。具众德也。示道可见者。次明应佛宝也。若真应知。此则是善。如法修行也。

云何菩萨知于法相(至)是名菩萨知于法相。

桉。道生曰。无非法为法也。在人显焉。而宣通于物。使人行善为主故。先举善不善也。得理为善。乖理为不善。皆当其实。乃为法矣。常不常乃至净不净者。要在无倒于四。是法之正体也。若知不知者。法无无知故。复以知不知为法也。若解不解者。弘法在言。得旨为解。故复以解不解为法也。若真不真者。乖真为非法故。复以真不真为法也。若修不修者。弘法贵在修学故。复以修不修为法也。若师不师者。法表成师故。复以师不师为法也。若实不实者。既真则实。实显则定乎是非。故复以为法也。僧宗曰。善不善者分二宝。其余一切。悉为法也。就文而寻。似通别未分二名之法。及其施名。致义既分。二宝别故。法与实相。广狭有分也。宝亮曰。知法者。双知六行真俗二谛也。

云何菩萨知于僧相(至)是名菩萨知于僧相。

桉。道生曰。虽多无相。各一人耳。而法不可异。然后成众无异。则常和则恒乐。非外所坏。名之为我。不容致漏。称曰为净也。弟子相者。众非独悟。居然有师也。可见之相者。众理在人。故可见也。善者。莫能有违。斯则常善也。真不真乃至实不实者。性本是真。举体无伪。未能究理。何以为实也。僧宗曰。谓常乐我净者。先举果地僧也。是弟子相者。因地僧也。可见相者。修中道解。见佛性也。宝亮曰。若极异体。和如是真僧也。若学地三乘圣众。是弟子相也。若知此二种僧别。亦是如法修行者也。

云何菩萨知于实相(至)虚空等法差别之相。

桉。道生曰。常无常乃至净不净者。实相言理。故与法不同也。人自乖之。倒于四耳。四中无倒。理之本矣。善不善者。乖理故不善。反之则成善也。若有若无。若见若不见者。理隐似无。又若无可见也。若涅槃解脱及断者。乖理成缚。得理则涅槃解脱及断也。若知不知者。理中无有不知也。若证不证者。理隐似若难明。而昼然可证知也。若修不修者。修必得用也。是名实相。非是涅槃等者。此七义理同。而义趣不一。不一皆异前后。会之为足也。僧宗曰。常无常者。当相为实也。宝亮曰。亦无异上实谛中义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为众生故说有世谛。

桉。道生曰。不见虚空者。虚空自表无空知空者。为不见空。今以譬理结句后明也。若是无物名虚空者。如是虚空。乃名为实者。有虚空相。则是三界之物。以无物故。乃是真实也。以是实故。则名常无者。无物之空。理无移易。为常无也。以常无故。无乐我净者。既无空相。亦无常乐我净。义在于无。不得云有。乃是所以有也。譬如世间无物名空者。形相空耳。而取无物。为无相空譬也。僧宗曰。唯慧眼见者。如无而见也。以光明故。故名空者。以其有通光之用为空耳。虚空是太虚也。是物无之字。外道恒言虚空可造作。若解虚空。非可造作之法。亦是如法修行也。故佛下借譬。言犹如世谛。实无其性。直自为众生说有此因缘。然世谛从本来是空。未曾暂有。今虚空亦然。直以物无处。故名虚空。何处复有虚空之可得乎。

善男子涅槃之体亦复如是(至)三菩提时名菩提乐。

桉。道生曰。涅槃之体者。涅槃自表无涅槃。同于虚空也。断烦恼处者。以断处名灭。乃所以无灭也。即是常者。无灭之灭。则是常乐。不令同虚空矣。寂灭之乐者。既云是乐。恐滥故须明也。如来有二种乐者。谓无知之乐也。实相三乐。一者受乐者。横计虽非无为。亦设斯乐也。佛性一乐者。菩萨佛性无乐。以当有菩提乐也。僧宗曰。涅槃之体。直是断烦恼者。政言解脱众累以众累之无。以为涅槃也。即常乐者。就智上说无。岂非常乐耶。虽非受乐不同。三受之乐。而是寂无苦。故称乐也。如来二种乐者。以其不通因地。故无受乐。实相通因果。故备三乐也。佛性一乐者。天真之理。非神明义。故非觉知与受乐。得菩提时。名菩提乐者。即是寂灭乐也。更展转施名。故言菩提乐耳。宝亮曰。明涅槃之体也。亦如虚空。无有住处。佛果妙体。真如无相。岂得有处所可寻。然法性无性相。如虚空之无异。而所以异者。异在于至虚。既就体相作论。恐人怀疑。后更就用来辨。故举常乐我。来标其相也。佛有二乐者。寂灭乐处体相作语。觉知乐就用来辩也。实相有三种乐者。受乐者实是虚中实。余二不异上。是果显真实乐。佛性唯一乐。以当见故也。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至)云何发是虚妄之言。

桉。僧亮曰。有三重难。第一证身智灭是涅槃。非直烦恼灭也。第二证习灭是涅槃。非直烦恼灭也。第三证身灭三事即涅槃也。自期三月者。以时事重。证身智灭是涅槃也。僧宗曰。此难之生。由前释涅槃。言直是断处。承言为难。此有四句断处。不应是涅槃也。难意引昔教。欲使涅槃同于空无也。初难言。魔来启请。何故不入。佛自答。未有多闻弟子。当知以身智尽处。非直烦恼尽也。第二举以菩萨决断故。知不必断处是也。第三魔复启请。佛答言。却后三月。当入而此当入之言。发自佛口。岂直断处。第四难意。取初成佛。便是涅槃。前第三成初句。今第四为成第二。宝亮曰。此下因于上。明涅槃直是诸佛断烦恼处。物便致疑。谓言犹是昔日有余涅槃故。德王今者作问来遣。凡据三种。谕婴儿事。明涅槃之虚实也。第一执无余应是。有余应非。何以然。如来昔在尼连禅河边。告魔王言。我今未入。第二难。从若断烦恼非涅槃下。讫我今此身。即是涅槃来。非但无余是。有余复应是也。何故尔。佛昔告生名婆罗门言。我今此身。即是涅槃。如来身未灭。而言即是者。不当用有余作涅槃耶。第三难言。论理不应。两是不尔。应一是一非。若二俱非。佛云何发是虚妄之言也。然此中。难辞虽多。正难意不出此三。从在毗舍离国以下。悉来证第一难。无余应是涅槃意。如来既自期三月。不当即用死灭。为涅槃耶。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至)凡所发言诚谛无虚。

桉。僧宗曰。答四难也。宝亮曰。答第三难。明自非机感。佛则不言。以物情所宜故。有此说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波旬往昔(至)便谓如来入般涅槃。

桉。僧亮曰。默无所说。便是涅槃者。答初难也。宝亮曰。此下答第一难。明魔王不识涅槃之真体。谓佛直尔。默然不说法。便是涅槃也。

善男子如来不说佛法众僧(至)清净二法无差别耳。

桉。宝亮曰。就略答中。先开三句。释所以覆相说之意也。明佛初出世。众生智浅。未堪深法。不得说同体三宝。上得说断灭无余。作常住清净无差别也。

善男子佛亦不说佛及佛性(至)常恒不变无差别耳。

桉。僧亮曰。第二释。亦不说佛性与涅槃是一体。但说无余空涅槃。作常恒不变者也。

善男子佛亦不说涅槃实相(至)常不变易无差别耳。

桉。宝亮曰。第三释。明于时亦不得说涅槃实相是一体。唯得说无余空。作常相实不变易无差别也。

善男子尔时我诸声闻弟子(至)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桉。宝亮曰。所以唯得说无余空作实者。为有放逸弟子故也。

善男子因如是等恶比丘故(至)而我实不毕竟灭度。

桉。僧亮曰。答第三难。三宝义异。常住清净不异故。说一不三也。宝亮曰。广呵声闻弟子之失。叹识六行之得也。若果会偏学。已会圣者。此中不应言声闻之人。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善男子如生盲人不见日月(至)却后三月我当涅槃。

桉。宝亮曰。为声闻作譬也。

善男子如来悬见迦叶菩萨(至)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桉。宝亮曰。明直是如来。现婴儿行。接化下愚。宜须此说也。

善男子何因缘故我于往昔(至)魔王波旬不般涅槃。

桉。僧亮曰。答第四举昔旨。以成难也。僧宗曰。举第一难以答也。昔言未有多闻弟子者。欲为五比丘等。故言不入。非即是真涅槃也。宝亮曰。次答向未有多闻弟子意。我尔时为一人故。根栽应熟。所以不入涅槃。

善男子有名涅槃非大涅槃(至)亦得称为大般涅槃。

桉。僧亮曰。答第二难也。明见佛性故。得名常乐。若不见佛性。则习气未尽。不得常我。但分段苦尽。得名乐净耳。僧宗曰。答第二问也。明菩萨少分断故。未足可名也。宝亮曰。次答第二有余难也。昔指烦恼无处。为有余。不指身智尽。今日据身心上立。随行人所断。除因灭果。故称之为有名涅槃也。

善男子般涅言不槃者言织(至)无障碍义乃名涅槃。

桉。僧宗曰。广释不织等义。为成真涅槃义者也。

善男子有优楼迦迦毗罗(至)具足成就第七功德。

桉。僧亮曰。既已事证。重释涅槃名义于灭有也。断烦恼不名涅槃者。断烦恼是智也。烦恼不生是灭也。僧宗曰。已明菩萨未极。唯佛是极。则第四难。自然释也。宝亮曰。此是因中小分无苦。非一切苦尽。故不名大涅槃也。佛果妙体。生死既尽。无患累体。不复生烦恼。具一切德。始名大涅槃。非直是烦恼无处也。是故。以五法同体来证。今涅槃。与昔日异也。何者。为五。一明佛不更起烦恼。二明体穷如理。三明鉴境已周。四明普应无滞。五明体是实相。既备此五德。妙有常存。岂非今昔涅槃之异耶。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一

 

上篇:大般涅槃经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经义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法华游意

法华游意 胡吉藏造 开题序 盖闻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内...

阿弥陀经通赞疏

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详夫理绝众诠岂...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

观弥勒菩萨上兜率天经题序 大慈恩寺基撰 原夫性质杳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上 唐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将...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顺权方便经

顺权方便经卷上(一名转女菩萨)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金色王经

金色王经 东魏天竺优婆塞瞿昙般若流支译 如是我闻:...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佛说顶生王故事经

佛说顶生王故事经 西晋三藏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

大乘宝云经

大乘宝云经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 序...

【注音版】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

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

【推荐】一句佛号就能收摄散乱的心

不学佛之前,都是散乱、黑暗、狂躁的心,在里面加入佛...

随缘度日和事业追求是不是矛盾

问: 有一事疑惑,请求法师开示。之前听您说过随缘度日...

境界、知见、正命

一、境界 佛教中有言:净化身心,转染成净,转迷为悟。...

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人生的需求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二者必须兼顾...

在家如何修行才最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

一饮一啄来之不易,从点滴处节俭惜福

我们一定要爱惜五谷粮食,不能浪费,浪费粮食就是暴殄...

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之善根

原文: 不但此也,即绝无信愿,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

四正勤和四如意足

四正勤以精进为体 四念处其实是很难讲的。四念处虽然只...

断烦恼的时候,不能错损菩提

修行要靠见闻觉知,你要靠见去缘佛像,要靠闻的功能去...

以「五心」面对缘起的危机

我们用佛教的缘起法来分析危机的必然,绝不是在幸灾乐...

大安法师:一天念多少佛号才有效果

问: 一天至少念多少声佛号才有效果?有效的去除妄念...

念弥陀圣号也可以所求如愿吗

问: 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可以求妻得妻,求子得子,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