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一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杂传第七

    净觉仁岳法师
    (二世)吴兴子昉法师
    钱唐可久法师
    钱唐惠勤法师
    霅川慈梵法师
    霅川莹珂法师
    永嘉乃仁法师
    超果灵照法师
    枢密使胡宿
    神智从义法师
    (二世)慧月了睿法师
    草菴道因法师
    (二世)梓菴有伦法师
    广寿法因法师
    四明道时法师
    儒士述菴薛澄

杂传之作。将以录诸师之未醇正者。故净觉以背宗录。神智以破祖录。草菴以失绪录。或曰。法智之世。先后为异说者有之矣。岂当尽以杂传处之乎。然昭圆之于四明。无师资世系之相摄。后人概以山外指之。亦足惩之矣。至若法智子孙时为逆路之说者。未若净觉神智之为甚也。彼祝之而不类。我且指二人为首云(祝职救反事见杨子)。

法师仁岳。霅川姜氏。自号潜夫。闻法智南湖之化。往依为学。至水月桥。掷笠水中曰。吾所学不成。不复过此桥。法智器之。居以东厦白昼焚膏专事紬绎。乡书至。悉投帐阁未尝启视。因出境分卫乘舟水行。偃卧舒足豁然自得。若拓虚空。樯为之折。每请益函文。撷大屧关大钥。众望风畏之。时昭师略光明玄。不用观心。师辅四明撰问疑书以徵之。四明製妙宗并消伏三用润师作指瑕以为难。师述止疑抉膜以正之。四明谈别理随缘。齐师作指滥以为非。师作十难以扶之。所以赞四明为有力。后复与十同志修请观音三昧。因疾有閒。宴坐静室恍如梦觉。自谓向之所学皆非。乃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道既不合。遂还浙阳灵山。蒙慈云摄以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简以斥之。师复上十谏雪谤。往复不已(详见四明本纪)会昭庆有请慈云。为诗以送之。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止。既迁石壁。复徙灵芝。时法智已归寂。师临众自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有仁行人。自永嘉请居净社。一住十年。大弘法化。以年老还乡。霅守请主祥符。观察使刘从广为奏。命服枢密使胡宿。为请净觉之号。晚年专修净业然三指以供佛。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创隐沦堂休室以为燕居。治平元年春。谓门人曰。我翌日午刻当行。果留偈安坐而亡。时三月二十五日也。塔全身于何山之西隅。嗣法者梵慈乃仁辈。皆能表表模范一世。师于楞严用意尤至。会诸说为会解十卷。熏闻记五卷(释自造会解)。楞严文句三卷。张五重玄义。则有楞严说题。明修证深旨。则有楞严忏仪。复于咒章调节声曲以为讽演之法。所着金刚般若疏二卷。发轸钞五卷(释自造金刚疏)弥陀经疏二卷。指归记二卷(释自造弥陀经疏)文心解二卷(释不二门)杂录名义十二卷。义学杂编六卷。如意轮课法。涅槃礼赞文。罗汉礼赞文。南山礼赞文。施食须知。毗昙七贤七圣图。起信梨邪生法图。各一卷。禅门枢要。净名精英。大论枢节大论文。苕溪讲外集。窓桉记。诸子杂言史髓。

记曰。何山更为禅居。而塔地转为菜圃。厥后寺众有梦。师谓塔处灌溉非便。求迁之。及开龛。色身不坏舍利盈满。遂具礼易葬焉。此与东山神照迁塔事极相类。皆于当时藏全身。而特示灵瑞于二百年之后也。异哉。

论曰。天台家。谓学华严唯识者为他宗。盖指其不受时教规矩之说耳。净觉初为山家之学甚厉。为止疑抉膜十门折难。以排四师甚力。一日师资小不合。而遽为寿量之异说。甚至于十谏雪谤。抗办不已。前辅之而后畔之。其为过也。与学他宗者何异焉。父作之。子述之。既曰背宗。何必嗣法。置之杂传亦足为惩。然此亦是护宗纲辨法裔为之说耳。若鉴之以佛眼。则圣贤弘道。互有抑扬。岂当定其优劣。如调达波旬皆以大权示现邪见。讵可以俗情裁量之邪。是知议净觉者。当以此意亮之。

法师子眆。吴兴人。赐号普照。早依净觉。嵩明教据禅经作定祖图。以付法藏斥为可焚。师作祖说以救之。又三年。嵩知禅经有不通。辄云传写有误。师复作止讹以折之。其略有曰。契嵩。立二十八祖。妄据禅经。荧惑天下。斥付法藏为谬书。此由唐智炬作宝林传。因禅经有九人。其第八名达摩多罗。第九名般若密多罗。故智炬见达摩两字语音相近。遂改为达磨。而增菩提二字移居于般若多罗之后。又取他处二名婆舍斯多不如密多以继二十四人。总之为二十八。炬妄陈于前。嵩缪附于后。渎乱正教瑕玷禅宗。余尝面折之。而嵩莫知媿。又据僧祐三藏记传律祖承五十三人。最后名达摩多罗。而智炬取为梁朝达磨。殊不知僧祐所记。乃载小乘弘律之人。炬嵩既尊禅为大乘。何得反用小乘律人为之祖耶。况禅经且无二十八祖之名。与三藏记并明声闻小乘禅耳。炬嵩既无教眼。才见禅字认为己宗。是则反贩梁朝达磨。但传小乘禅法厚诬先圣其过非小。

法师可久。钱唐钱氏。天圣初。覃恩得度学教观于净觉。无出世志。喜为古律诗。苏轼监郡日。尝与师及惠勤清顺为诗友。所居西湖祥符。萧然一室。清介守贫。未尝有忧色。轼来守钱唐。当元夕九曲观灯。去从者独行入师室。了无灯火。但闻瞻訇余香。叹仰留诗。有不把流离闲照佛世知无尽本非灯之句。蒲宗孟集钱唐古今诗。求[葶-丁+呆]于师。师曰。随得随去。未始留也。闻者高之。晚年杜门。送客不逾阈。辟穀安坐观练熏修。如此十余年。窓外唯红蕉数本。翠竹百箇。澹如也。一日谓人曰。吾死蕉竹亦死。择瑛公亦死未几皆验。人嗟异之。

法师灵照。兰溪卢氏。幼失怙恃。白兄求出家。兄取三藤示之曰。使此藤系汝俱碎。可从汝意。师欣然入林。取藤成束置前曰。果容入道用此系我。俱碎无恨。兄不能夺。遂入宝慧寺。誓去枕席香灯礼诵。未朞月诵通法华光明。弱冠投试有司嘉之。奖以别榜。既具戒即往钱唐。依香严湛师学教观。数岁复往吴兴。依净觉。一家户牖无不通达。初主吴山解空。继迁景德。熙宁中徙云间超果。自元丰以来于每岁春首结净业社七日期时。预者二万人。念佛获验不可纪录。尝梦三圣仪相。前跪作礼曰。灵照一生诵大乘经。期生安养为果愿否。观音指曰。净土不远有愿即生。又诵经。深夜忽梦普贤示身。遂发心造其像。诵经万部以严净报。元丰五年冬卧疾。谓侍者曰。吾安养之期已至。遂北首面西累足而化。阇维异香袭人。舍利流迸。结塔院东南隅。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学问文章。当世推重。治平三年。由枢密副使出镇杭州。每来谒岳师。[言*恣]询妙道。躬执弟子礼。师安坐不少逊。

法师从义。温之平阳人。姓叶氏。十七通诵法华得度学扶宗。主大云五峯宝积。尝患他宗但任胸臆。于所着补注集解处处辨明。如论贤首妄判华严。议慈恩专用唯识。辨祖承无二十八祖。判道家当摄入儒宗。辞理切直为世所信(并详见诸宗立教志)晚居秀之寿圣大振宗教。元祐六年春。示疾就榻。吉祥右脇而逝。瘗舍利于钱唐宝藏。諡曰神智。宪使刘焘记行业云。端介清白。不妄游从。寤寐三观。耽味着述。过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脇不卧。非滤水不饮。行步有常。坐立如植。未尝求公卿之知。可谓贤也已矣。所着大部补注十四卷。顺正记三卷(释光明玄)新记七卷(释光明文句)往生记四卷(释观经疏)圆通记三卷(释不二门)纂要六卷(释义例)集解三卷(释四教仪)寓言四卷(释金錍)净名略记十卷。搜玄三卷(杂出教仪)。

论曰神智之从扶宗。视四明为曾祖。而于有所立义极力诋排之。去乃翁已五十年。其说已定。而特为之异破坏祖业不肖为甚。非同当时孤山净觉一抑一扬之比也。旧系扶宗。今故黜之。置之杂传。以示家法之在。

法师了睿。嘉兴人。号慧月。学教有声。久依神智于寿圣。秀有士族请神智祷疾。师与俱往。及归神智责之曰。汝为纯厚。吾故携汝往。何为俗舍左顾右盻。师深谢过而已。智曰。汝岂有所见耶。师密白曰。有一女崇。在病床上。见师入即下走。人既拥门。乃从壁隙而出。不觉顾视如此。智曰。吾亦见之。已而病者愈。智既没。师乃继其席。思溪王氏有女卒。请施食河氷船不可渡。乃遣人报。令设座于斛前。即船上遥为咒愿。中夜一女至船上曰。谢师戒法已得超度。留鞋一双忽不见。次日王君至船。惊曰。此亡女入敛时鞋也。

法师道因。自号草菴。四明薛氏。视法智座下。粲法师为叔祖。其孕也。母梦粲披帏而入寤而生。明发而赴至。咸知其为后身云。掌有圆相掬之如环。足下奇文双鱼宛示。十七具戒。坐夏南湖。有问以教义者。徐为释之。正与文合。识者知其宿习。明智居宝云。往学焉。已而遍历教庠屡参禅室。因读指要钞深有悟入。初主禅悦。直嗣四明(草菴录嗣法文云。三入禅室五登讲堂。始终亲近八善知识。皆光明硕大。有德有言。缘不在彼。如水投石。此一办香。奉为延 第一代法智尊者。用酬法恩。然存则人。亡则书。旁不肯者。无吝击节)次迁永明宝云广寿治平。晚主延庆。学徒满堂。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将行矣。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华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赞毕。随众唱佛数百。讽观经至上品上生。即敛念坐亡。越三日顶足皆煖。葬全身于祖塔。师道貌严毅。辞辩如泻。有婴其锋者。谓登龙门。尝着关政论。以正禅人之弊。诣行在投宰相秦桧。三上书。俱不报。遂渡江而归。后秦相阅其书大惊。将见之。而师已行。居南湖日。述辅正解以斥律人妄解观经之失。其强志为法若此。尝居城南草菴。因以自号。

论曰。草菴初学于明智。一旦读指要有省发。而又自谓文粲后身。故以瓣香奉四明。然四明者罗睺罗也。未闻禀佛为嗣。若草菴之所承。则将兄广智而孙明智矣。岂北面师事之。而反孙之可乎。西土二十四祖。金口所宣悉有先后。若谓北齐远禀龙树。此则立观之始。非草菴所当上效故镜菴论之曰。一家教观必资传授。岂可紊乱使失其绪。况当时已有高攀九祖远嗣四明之诮。旧图系于明智。终非草菴之本心。新图系之四明。未免有违于公论。今故置之杂传。亦足以为失绪者之戒云。

法师有伦。四明王氏。受业于小溪寿圣。自号梓菴。久依草菴学。分座南湖讲道有旨。晚主月波。学徒说服。柏庭辈行皆北面受业。所居一室。未尝见其便溺。人皆异之。或问其故。拒而不答。

法师法因。自号刳心。四明慈溪顾氏。学草菴尽其旨。以与师同名。时称为小因。主广寿三十年。昼夜讲演。未甞一日走檀门。每施者至。辄竦媿自叹曰。比丘之法丐食活命。我何人哉。坐夺勤苦之利却而还之。不得已受其少分。所居弊陋将新之。曰此躯尚无常。何事外物为一日集讲。侍者报。众赴檀门未回。师曰。虚空诸天正欲闻法。何必众集。即击鼓升座。绍熙四年八月示疾。于定中见净土二菩萨。谓左右曰。吾覩法华道场。与平时所见异甚。吾将行矣。即集众讽观经。称佛号。留偈端坐结印而化。瘗全身于寺东。

薛澄。字清卿。自号述菴。视草菴为叔。尝从其学大明境智之道。草菴没为文祭之。其略云。呜呼吾佛明心。禅必用教。教必用禅。如江如湖。流虽不同所锺一源。如日如月。时或云殊。所丽一天。譬以二药治众人病。所期者痊。奈何末途两宗被魔。学者泥偏私立位号互为矛盾。其门必专教而视禅了不相安如针着毡。禅而视教欲割不能如瘿附咽。不求其端。教曰。我是孰明渐圆。惟怪欲闻。禅曰。我是但称别传。两宗既孤。又于其宗派别星悬。或本四明。或夸霅川。或出白莲。天台徽旨浮谈浪语如漂流船。或参沩仰。或归云门。或嗣曹洞。如来心印上推下堕如颠倒猿。持此胜心敌彼胜心。以燕伐燕堂堂我翁。能于两宗洞达妙玄(云云)。又作草菴忌疏云。诸法本空即空成实。至人不死虽死如生。安住尊者(师自号安住子)间气所锺前因不昧。探戒珠于骊颔。飞慧剑于龙门。早游刃于儒林。无书不读。晚乘桴于教海。有感皆通(云云)。于道最高。裂衣冠而罔恤。有疑不决。械囹圉以须争(云云)。见八知识。无半语之相。投将一瓣香。为四明而拈出(此卷十六人本纪遗失五人止录十一人)。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一(终)

 

上篇:佛祖统纪

下篇:阿弥陀佛百颂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史传部目录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

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上 两部付法次第记海云记 略叙...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昔有大国王。字...

天台山记

天台山记 方瀛观 徐徵君纂 孙绰云。涉海则有方丈蓬莱...

华严经感应略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略记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 袾宏 辑...

坐禅三昧经

坐禅三昧经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导师说难遇, ...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礼拜观世音菩萨仪轨

礼拜观世音菩萨仪轨...

分别善恶报应经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

大般涅槃经后分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大唐南海波凌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肇论疏

肇论疏卷上 序 释元康撰 肇论序小招提达法师作者 就...

佛说十号经

佛说十号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

凡夫外道对缘起的五种邪见

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或有分别自性为因,或有...

虚云老和尚的净土思想

虚云和尚(1840-1959)是近代禅宗泰斗、佛教领袖。当...

【佛学漫画】真能放下才是真信切愿

嵩安法师的往生故事...

【推荐】真正能带到来生的有多少

关于出离心,我们要知道到底离开什么,很多人修出离心...

手淫之人易被人轻贱的6大原因

众所周知,邪淫是很损福报的,贵人若邪淫,则会沦为低...

贪取天眼

贪心是人类的天性,可是贪也有善贪恶贪,有正贪与邪贪...

众生云何发菩提心

善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 善男子,为二事故...

贫妇供豆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在道场白华庵...

低调才能长远

低调,是一种品格、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谋略。职场中低...

不要忽略名号的无量光、无量寿

我讲一个念佛的公案给大家参考,这个公案出自《念佛法...

忆念佛菩萨跟忆念五欲,效果是不一样的

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什么东西,比方说你忆念佛菩萨...

平生无信愿者,临终难仗佛力往生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