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你有业障,但是你不要去刺激它

净界法师  2015/05/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你有业障,但是你不要去刺激它

当我们在建立佛教的思想来建立正见的时候,当然我们就是在开始做因缘的观察,佛教的因缘观,当然所谓的因缘主要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思想这两个因缘。所以我们的生命是由思想跟业力结合起来,才有今生的果报。站在业果的角度,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业果的道理偏重在业力这一块。

所以我们学佛人刚开始是改造自己的业力,因为这个业力它影响到我们生命的快乐跟痛苦,它跟解脱没有关系,没有直接的关系有间接的关系,但是它主要的是主导我们生命的苦乐和对生命苦乐的诉求,当然我们明白业果的道理,我们主要的修学只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忏悔业障一个是积集资粮。第一个是忏除过去所造的罪业,在我们死亡之前,赶紧把它做一个忏悔;第二个就是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尽可能的积集善业,这种净罪集资,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在圣道门跟净土门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圣道门的目的是为了要追求来生的安乐的果报,比方说善得人生,六根具足等等,这个是圣道门的诉求。

但是净土宗它在断恶修善,它偏重在临命终的时候没有障碍这部分来说的。虽然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往生净土是靠正念,但是这个正念是要有条件的。古人说,愿我临终无障碍,所以阿弥陀佛远相迎。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临命终到来的时候,我们要为自己准备一点临终的资粮。

一个正常人,没有经过佛法宗教的训练的人,他一辈子就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他过去的善业尽情的享受。就死命的花他的福报,花到临命终的时候大概福报花得差不多了,所以临命终你看现在临命终善终的人很少,就是安安稳稳的,没有病痛,没有折磨的安稳的往生的非常少,因为你福报都花得差不多了,甚至于透支了。

净土宗就是说既然临终的正念对我们是很重要,我们一定储存一点资粮力,让临终来受用。临终的正念,那个明了的心要现前,你的身心世界必须在一种没有很大伤害的,没有很大干扰的安稳的状态,才可以生起正念。所以净土宗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它某种程度是为了要临终的时候用,那么当然从这个临终的角度来说,忏悔业障又比积集资粮更为重要。因为没有障碍我们临终不一定要很快乐,但起码不能有障碍,这个时侯你必须要去注意你的身口意当中有没有很强大的业力,就是我们说增长业。

我们会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盲点,有些人喜欢造身业,做杀生,偷盗,邪淫的这个罪业,有些人他这个杀盗淫做得不多,他口业很重,两舌,绮语,妄言,恶口,有些人他烦恼贪嗔痴炽盛等等。所以你必须要在死亡到来之前,你要把你自己的盲点抓出来。就是说修行跟治病的道理一样,医生治你的病,你有十几种病,他先治你最重的,先把最重的病治出来。我们在对治自己的问题也是一样,你要把你的盲点找出来,就是所谓的增长业。

就是说你的日常生活当中,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第二个深深好乐。你这个行为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几乎每天都出现一次的,你每一天都要出现这个过失的,这个你要小心了。第二个你出现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够劝得了你,你要做这件事情,你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固,谁劝你都没有用,深深好乐,你用猛利的心来数数现行,这个时候在你的生命当中这个业已经形成了增长业。

也就是说,它在临命终的时候它一定会起现行,所以它就变成你临终正念一个最大的阻力。如果我们在这个业障里面没有忏除,就变成临终的时候正念起现行,罪业也起现行。这个时侯你就很难从罪业里面扭转出来,因为我们一个薄弱的正念是抗拒不了罪业的干扰的。所以为什么净土宗要能够尽量的去净罪集资,因为我们必须要去创造一个安稳的临终环境,所谓的善业。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公案,我们把它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就是宋朝的曹彬,这个曹彬将军,他是宋太祖的一个打天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大将军。这个曹彬将军他年轻的时候去算命看相,这个看相的陈先生说,你这个人额庭饱满,眼神炯炯有神,你年轻的时候一定飞黄腾达,但是你这个晚运,这个下巴,这个地格有凶煞之气,有凶相,你很难善终。你要嘛生重病而死亡,要嘛有杀身之祸。

这个曹彬他很相信,他就自我反省,他就讲说,我这个人脾气暴躁,没什么耐心,个性刻薄,所以他就开始自我调整,后来有一天他接到军令要去攻江南,那个时候江南守得很紧,它知道只要是这个死力抵抗的, 一旦攻下城,那一定是大屠杀,所以他就装病,其他的大将军都来看他,大家就慰问他说,你得什么病?情况怎么样?他说,我这个病非常严重,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救,就是你们向我保证,我们一旦攻下城以后,把江南攻破以后不要滥杀无辜,这些将军都是他带出来的子弟兵,当然就跟他盟誓,就对天盟誓。

对天盟誓这个在古时候是很重要的,你向上天歃血盟誓,这个事情传出去,传出去以后江南老百姓听了,喔,他把我们打下来以后,他不杀我们,我们干脆投降好了,所以就投降了。所以他就因为这一念的慈悲心,就把整个江南用很和平的方式,把它给征服了。这个时候一念的慈悲心他的相貌就改变了,所以他回到家乡以后,他又遇到那个相士,相士说,你的相貌改变了,你以前下巴那个凶相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种慈悲的光明,你肯定造了一个很大的阴德。

所以古人在这段的公案里面,他就做一个批注说,一念的慈悲心趋吉避凶。

那我们现在从佛法的因果道理,我们来探讨这个公案。他今天相由心生,他有这个凶相肯定就是有劫难,他业障跑那里去了?消失了吗?

没有消失。

诸位要知道,业力必须有烦恼的念念的支持。他的个性改变了他的思想改变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其实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把一个业障改变了,不可能,那这样子,愿我临终无障碍就变得不可能了,不是这样子的,我们的生命有限,我们无始劫来留的问题太多,我们生生世世留的业障太多了,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改变你的心态,就是你不要用心去刺激你的业障,就像《楞严经》说的,你可以让业障沉淀下来,所以忏悔业障真正的意思就是改变你的思考模式,我们在造业的时候一定有一个烦恼在活动,你把那个烦恼停下来,虽然你过去的业还在,但是它没有这个烦恼的滋润它就不能起现行,把那个业沉到大海去,这叫带业往生。

带业往生简单的说就是你有业障,但是你不要去刺激它,这就带业往生。为什么我们大家都有业障,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业障它不起现行,有些人业障起现行,因为你去刺激它,这个地方有个地雷,你不去碰触它,他不会爆炸的。所以这个忏悔,更重要就是改过,你要断相续心,否则你这种数数现行深深好乐的烦恼,它一定会触动你的罪业,到时候会破坏我们的佛号的正念。所以整个因果的道理,其实就在这个,怎么样去创造一个临终的安稳的环境,就是你要减损你这个恶念的势力,是这个意思。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烦恼深重的凡夫往生后为何能得不退转

问: 被烦恼束缚的凡夫,恶业深重,烦恼也未断一丝一毫...

五浊恶世的成佛之法

这五浊恶世实际上是让我们要观察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和...

把别人的不好拿来烦恼,那是自己的愚痴

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

因过去业缘,未能见佛庄严相

昔时,释迦佛出现于世,为父王及大众宣说观佛三昧法门...

星云大师:烦恼的原因

佛经讲烦恼即菩提,又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有了...

南怀瑾先生谈「算命」

八字就是所谓算命、这个是命根。那么但是八字是不是准...

恳切至诚念佛诵经,决定可以消除宿业病苦

世人病苦,多属宿世杀业所感。无论何病,若能恳切至诚...

过去世不知道造了什么业,应该如何忏悔

我们今生造的业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向佛菩萨发露,对不...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好坏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

正视自己的分别心,好坏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我们大家...

明一法师:浅谈忏悔业障

一、忏悔的意义: 我们不管是做什么佛法的修行,最初...

净界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

什么样的修行人是魔子魔孙

一、什么样的修行人是魔子魔孙 印光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

【佛教词典】安乐净土

指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词典】语业

三业之一,即口之所语,如妄语、绮语等是恶语业,如爱...

印光大师《净土问题84个开示》

1.佛为什么要说净土法门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

弘一大师自述出家的因缘

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

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上中专时,我们班主任老师长得很丑:一半脸儿白一半脸...

修持以净心为要,处世以慎言为先

自己的修持以心地清净为最重要,处世接物以言语谨慎为...

菩萨戒的根本精神

我要告诉诸位,蕅益大师在讲菩萨戒时,他讲一句很重要...

婚姻美满之道的三个步骤

佛在《玉耶女经》里说到,上等的夫妻关系是互相欣赏,...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

虚云老和尚在世经常说: 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

如何处理修行中生起的种种妄想

同参道友们来问话,不要客气,直道些好。本来诸方丛林...

每天忏悔罪业,罪业的念头是不是又会数数熏习

问: 请问法师,法师一直在讲重罪问题,必须至少忏一年...

存什么心太重要了,这是保持人身的条件

有人曾经问过一位僧人:人的身体为什么是直的,站着走...

星云大师开示治家五法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时治国容易,治家很难;治...

功德回向的原理和意义是什么

问: 功德回向的原理和意义是什么?各种不同的功德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