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

净界法师  2023/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3面,乙二、论主略史。前面我们介绍蕅祖的名号,这以下介绍出生。

二、出生

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吴木渎。父名之凤,母金氏,名大莲。以父持大悲咒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时父母皆年四十。

这以下我们介绍蕅祖的家世因缘跟他的出生的情况。先看家世因缘。先世汴梁人,汴梁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县。始祖南渡,居古吴木渎。他的祖先是从汴梁向南方来迁移,就居留在古吴的木渎,木渎是江苏省的一个镇名,江苏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之凤,钟之凤,母亲是金氏,名大莲。这个是他的家世。

这以下介绍他的出生情况。以父持大悲咒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时父母皆年四十。他父母在三十岁的时候都没有儿子,怎么办呢?父亲就持大悲咒,持大悲咒呢希望能够求得一个儿子。那么持了十年,持了十年以后,他父亲就做了一个梦,梦到观世音菩萨送子,蕅益大师就出生,那个时候他的父母都已经四十岁了。

所以蕅益大师在《持大悲咒发愿文》中他讲一段话说:“我本仰承咒力生”,我是依仗大悲咒的功德力而生。蕅益大师晚年一生提倡持名,信愿持名,但是他也很强调持大悲咒,他跟观世音菩萨也特别有缘,“我本仰承咒力生”。他跟大悲咒还特别有缘,他做了很多次大悲咒的加行来破障,这当然跟他的出生也有关系。再看

三、童年

七岁茹素,曾云:“我幼持斋甚严肃,梦感大士曾相召。”

先看这一段,七岁的时候。蕅祖七岁的时候就吃素了,不过这个时候吃素不是因为修学佛法的关系,就是一念的善根。所以他那个时候说:“未知出世正因”,他那个时候不知道佛法的道理,但欢喜吃素,不喜欢吃肉,不喜欢杀生,有这一念慈悲的善根而已。曾云:“我幼持斋甚严肃,梦感大士曾相召。”他就是吃素的功德、这个慈悲心,经常在梦中跟观世音菩萨感应道交。这个是讲他七岁的情况。

十二岁就外傅,闻圣学,即以千古道脉自任,于居敬慎独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作论数十篇,辟异端,梦与孔颜晤言。

在十二岁的时候他就去读书,到外面私塾学校去读书。读什么书呢?闻圣学,圣学就是孔孟儒家的学说。读了以后就很有心得,就立定一个志向——以千古道脉自任,就是儒家的传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乃至到孔夫子的集大成,他认为说他应该要使令这样的法脉发扬光大,以这样的责任来自我期许,千古道脉自任,看出蕅益大师十二岁就有这样的志向。当然,有志向是不够的,还得要有深入的心得,所以他对居敬慎独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很深入地研究。

这两段,居敬慎独之功是儒家修行的下手处,修行的基础;致知格物是儒家的理论,理论基础。应该先讲理论。

一、致知格物:它的次第是先格物、再致知。格物,当然这个解释很多,我们一般的解释是说: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谓之格物。世间上的事情,各式各样的事情、有各式各样的变化、各式各样的结果,这当中是有一个规则、有一个道理,这就是格物,我们应该要去穷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干什么呢?——致知,就是推极自己的知识,推就是推动的推,极就是极限的极,不断地要增长自己的知识,就是致知。

由格物致知以后呢,我们从圣贤的教法当中使令我们明白道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就是——明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这个国君他为什么是一个亡国的国君?这当中有个道理,这不是上帝的安排,是有道理的;这个国君为什么能使令这个国家兴盛?这当中有个道理,应该学习。宇宙人生的事物差别当中有个道理、有个规则的,我们应该要把这个道理先弄明白,在修行之前,就是致知格物。

那么格物致知以后干什么呢?——诚意正心。

二、诚意正心:这当中就是两个内涵,一个是居敬、一个是慎独。

第一个、居敬:居就是安住,我们内心当中在修学的时候是安住在一种谦卑、恭敬的心情。《了凡四训》讲到一件事,说了凡先生有一天去考场,去考场看到一个年轻人,他就说,说这个年轻人今年一定会有功名。果然,考完以后,他果然考上了功名,榜上有名。朋友说你怎么知道他考得上,你又不认识他?他说,了凡先生说,“每遇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说一个穷的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那么他要发扬光大的时候、他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他有一个征兆:每遇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他的相貌当中他会散发出一种谦卑的光芒出来,这个人他准备有大功德要出现;如果一个人现出骄慢的样子,这个人要栽跟斗了。

所以说,在儒家的教诫当中,希望我们不管是处在任何阶段总是要安住在一种谦卑恭敬、一种学习的心态,总觉得自己不足,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心情——居敬。

第二个、慎独:慎独出自于《中庸》,“君子慎其独也”。一个君子他虽然一个人独处在一个房间、都没有人看到,但是他还是谨慎守道、不敢放逸。慎独,君子慎其独也,经常保持一种不放逸的心情,这是诚意正心的一个下手功夫。

蕅益大师在十二岁的时候对于儒家的理论、儒家的修行的一个基本的功德——居敬慎独——就能够很深入地去研究跟实践。作论数十篇,辟异端,梦与孔颜晤言。后来他受了韩愈的影响就排斥异端,就是排斥佛法。

佛法传到中国以后,大陆的学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佛教》这本书上说,它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佛教和中国文化是冲突的,互相排斥的,当然佛教是不排斥的。儒家的文化是入世的,佛法强调的涅槃是出世的,所以它认为佛教是怪力乱神,排斥佛教,这第一个。第二个是融合期。很多的大德,特别是慧远大师,开始融通了老庄、儒家的思想,这个时候开始把中国的文化跟佛教的思想开始融通,就是以儒家思想的名言、思考模式表达佛法的内涵。这样子,慢慢慢慢就让整个士大夫的阶层接受,这是融合期。第一个、排斥期,第二个、融合。

第三个、发扬光大,就是宗派的建立。到时候,各宗各派建立宗派以后,这时候,佛教发扬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发扬了佛教的内涵。中国大陆的学者他是把它分为三个时期。刚开始的人他就认为是排斥的,蕅益大师受了这个思想的影响,他就做了很多的论来排斥佛教。梦与孔颜晤言,经常在梦中梦到孔夫子跟颜渊的互相的对谈。

做梦,在唯识学上说,一个人会做梦,有三种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过去的业种子。你过去,当然不是今生了,你过去生曾经有这样的一个遭遇,这件事情过去以后,留在你的心中一个影像、一个种子,在你的梦中表现出来。就是过去的业种子。第二个、鬼神的神通力。就是你放蒙山的时候跟某一个鬼神特别要好,它有什么消息它先告诉你,鬼神。有时候神通力啊,白天的时候你阳气那么旺盛,它也不好跟你接触,晚上睡觉的时候它在梦中给你一些消息。这是鬼神的神通力。第三个、佛菩萨的三昧力。三种。

在《唯识二十颂》也讲了一个小故事,讲到梦境,我们把它讲出来。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娑罗那王,娑是娑婆世界的娑,罗是罗睺罗的罗,那是维那的那个那,娑罗那王。娑罗那王他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得好。他不但是把国家治好,这个国王还有一个特色——长得特别地庄严。这个国王对自己的庄严还特别地满意、特别自负,诏告国内,天下公告:哪一个人能够跟他比较,能够比他庄严,赏金一百,一百金。但是来应征的人果然没有一个人的庄严超过娑罗那王,他更加地满意了、更加地骄傲。

这个时候一个大臣就说了,说国王啊,你的庄严只能够跟这个国家、小国家比,这个没什么大不了。这国王说,怎么呢?他说,我们应该跟国际的人士相比。他说跟谁相比呢?大臣就说,我听说王舍城这个迦旃延尊者长得很庄严,我们请他来,跟国王比一比,如果你比他庄严,这个就得到国际的肯定。好!那么就请迦旃延尊者进来了。迦旃延尊者是一个大阿罗汉,阿罗汉会做事情他要先入定观察,这件事情对众生是不是有利益。他一入定,哦,有利益,可以行。远迢迢地就从王舍城来到娑罗那王的宫殿里面。

娑罗那王安排一个很盛大的法会来欢迎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当然是大阿罗汉,威仪具足,来到宫殿。迦旃延尊者一来到宫殿的时候,所有人的眼光就自然地被迦旃延尊者的威仪摄受、庄严摄受。我们都知道迦旃延尊者论议第一、说法第一,还不知道他长得这么庄严。这个时候国王一看到以后,那就不要比了,就是你的确是比我庄严,这件事情我同意。国王就说,说尊者,你是一个圣人,你一定知道过去的因缘,你怎么会长这么庄严呢?这个国王对庄严这件事情特别有兴趣,问他,你这个是什么因缘使你这么庄严呢?

尊者说,我过去生也是一个出家人,做小沙弥的时候,我欢喜在寺庙里面打扫除粪,整天做这种工作,别人不愿意打扫的工作、不愿意除粪的工作,我来做。有一天,我在打扫除粪的时候,有一个乞丐向我乞食。我跟乞丐说,我给你一碗饭吃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你要帮我做这个打扫除粪的工作。这个乞丐说,行!反正我现在也没事。就跟迦旃延尊者两个每天就做打扫除粪的工作,迦旃延尊者就把他的饭一部分分给他吃。迦旃延尊者说,我就是因为打扫除粪的因缘,今生招感这个庄严的相貌;你当初就是那个乞丐,你陪着我打扫除粪,所以你今生有这个国王的阶位、庄严的相貌。

这国王一听,哎呀,我过去生只是在寺庙里面、在三宝的境界里面打扫除粪就做大国王,我如果能够尽形寿地修学佛法,那是什么境界啊!听到以后就起大欢喜心,欢喜心就生起信心,就把国王位子交给他的弟弟,就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了。出家以后,迦旃延尊者就说,你是国王在这个地方受恭敬,也不能修行,就把他带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叫阿凡帝国,隔壁的国家去。在山中里面打坐,修止修观。有一天,这个阿凡帝国国王带着宫女出来游玩,国王游累了以后就睡觉了。国王是大福报的境界,不是吃饭就是睡觉了。睡着以后,宫女到处游玩,看到这个修行人很庄严就过来说话,跟这个娑罗那王讲话。

讲话的时候,国王醒过来去找这个宫女,就看到这个娑罗那王又长得这么庄严,心中就生了嫉妒心,就说:你这个修行人,你证得四果没有?说我没证得四果。有没有证得三果?没有。有没有二果、初果呢?都没有。你有没有成就四禅呢?也没有。三禅、二禅、初禅,都没有。他说,你连初禅都没有,表示你没有离欲。你没有离欲,你就在这个地方戏弄我的宫女,这是不应该的。他就要士兵去打娑罗那王。娑罗那王在平白无辜之下、被冤枉之下就被打得整个身体就倒在地上,就伤得非常重。当然,迦旃延尊者他在定中就知道这件事情,带着弟子就过去把他抱回来,给他疗伤。过了几天,身体慢慢好转。

这个时候娑罗那王说,师父,我要跟你告假回去,请假几天。说干什么呢?他说这个阿凡帝国国王欺人太甚,我在那边修行,也没有惹他,把我打成这个样子。我回去呀,我要跟我弟弟讲,领着我的军队把这个阿凡帝国消灭掉,把这个国王抓起来把他砍头。迦旃延尊者说,你这样子做会产生痛苦的果报,不可以,杀生啊。娑罗那王说,师父啊,我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地坚固,不可以改变。迦旃延尊者说,好吧,现在天黑了,那你就明天再走吧,先在这儿睡一觉吧。就睡觉。

睡觉的时候就做一个梦,梦到他果然回到了他的国家去,跟他弟弟商量,他弟弟听了也是很生气,就把军队借给他,领着军队浩浩荡荡就来到阿凡帝国,就跟阿凡帝国打起来。一开始还打赢了,后来阿凡帝国国王没办法,最后一反攻的时候就把他打败了,就把娑罗那王抓起来,抓起来以后就送到断头台去准备砍头。这个刀子拿起来要砍的时候,娑罗那王一紧张,大惊一叫,就醒过来,原来是做梦一场。

做梦一场以后,他也是对这件事情很后悔。他就找他的师父说,师父啊,请师父除掉我心中的忧怖,我心中又是忧、又是怖。这个时候迦旃延尊者就为他说四圣谛法门,苦集灭道,说明五蕴无我,色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这个时候,娑罗那王回光返照,就征得了初果,证得初果以后慢慢地修学,就成就了四果阿罗汉。可以说这个娑罗那王是梦境救了他一命。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梦境呢?菩萨的三昧力,迦旃延尊者在三昧当中给他一个消息。

蕅益大师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呢,经常梦与孔颜晤言,这也可以说是与孔夫子、颜渊这种菩萨感应道交。这个是讲到十二岁的情况。

十七岁阅《自知录》及《竹窗随笔》,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

到十七岁的时候,他去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跟《竹窗随笔》,知道佛法的义理的高超殊胜,就不再诽谤佛法,就把过去这种辟佛论的论点全部烧毁掉。十七岁等于正式地皈依佛教、皈依三宝。

二十岁,注《论语》颜渊问仁章,至“天下归仁”语,不能下笔,苦参力讨,废寝忘食者三昼夜,忽然大悟,顿见孔颜心学。

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为《论语》注解。注解到颜渊问仁这一章的时候,讲到天下归仁语,不能下笔,经过三昼夜的苦参力讨,才最后忽然大悟而真正地明白孔颜的心学,就是儒家的心地法门。天下归仁这一段我们引用原文来说明一下。看

○附表二——释[天下同仁]

这是出自于《论语·颜渊问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有一天,颜渊就问孔夫子成就仁的方法。仁是比君子更高的境界,可以说是在儒家的修行当中最圆满的功德叫仁。就像我们学佛,什么是佛?如何地成佛?那个道理一样,怎么样才能够成佛呢?怎么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有仁德之人呢?问这个仁。孔夫子就回答四个字——克己复礼为仁。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解释复礼。这个复就是随顺,礼就是随顺圣人的礼法。古代的圣贤他安排一个礼法,这个礼法是说人和人之间的接触有一个规矩、有个章法,那么在儒家当中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层的关系。这五层关系每一层关系在互相应对的时候它有个章法,比如说父亲跟儿子的关系——父慈子孝,兄弟的关系——兄友弟恭,父亲所要遵循的是慈,儿子是要孝。就是说,圣贤对于人跟人之间的相对操作他安排一个规则,我们应该去随顺于圣人的礼法。

那么怎么去随顺圣人的礼法呢?这当中有障碍要克服,就是克己,你要想办法去克制你自己的私欲,因为你的欲望一活动的时候你就不遵照这个章法做事了。所以说呢,儒家的修学就是你要想办法克己,你要调伏你心中的私欲,使令你的身口二业能够随顺于圣人的礼法,那么这样子,你的内心就慢慢慢慢趋向于仁的标准。是这么一个修行的内涵。这以下把这个观念再开展出来。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一旦你能够达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人就被你的人格所招感、被你的仁德所摄受。这句话是蕅益大师之所以能够明白儒家的心地法门、孔颜心学,就在这个地方。

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到一个国家去。这个国君说,说我这个国家里面很多盗贼,怎么办?孔夫子你是通达圣贤之道,你讲出一个道理我听听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把这个国家的盗贼减少一点?孔夫子答得非常地妙。他说,有盗贼是你这个国君生活得太奢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你这个国君的德行就像风一样,你有影响力,小人、老百姓的思想是跟着国君的思想跑的。你那么奢侈、浪费,大家也是奢侈浪费,生活不够用,所以只好做盗贼。所以你应该要调整你的德行,你应该要节俭一点。从孔夫子这样的思想跟佛教思想是相随顺的——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

你看《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也是这样的思想,说这个菩萨他庄严国土的时候,他未来的应化身佛这个国家里面为什么没有盗贼?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持什么戒。这个国家的人长相特别庄严,为什么?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有什么功德。换句话说呢,这个外在的事相完全是你内心的德行所招感。所以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你今天要以仁德来治天下,使令每一个人都克己复礼,你要紧要从自身做起,你从内心当中达到仁的标准,你整个国家慢慢会被你的仁德的德行所招感,慢慢慢慢天下就能够随顺于仁的这个操作,天下归仁焉,仁德的实践是由自己先做起,而由人乎哉?!

我自己的经验啊,我也觉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一个制度,这个人操作、这个人在做执事的时候、他在统领大众的时候,它是这样的相貌;同一个制度,另外一个人在操作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相貌。所以,制度的本身啊它无自性,这个心,心为业主,用什么心情,这个人他是这样的心情、他的这样的德行,它就表现出这样的相貌出来;另外一个执事的另外一个心情,同样的操作,它又另外一个相貌。所以这个事情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句话是正确的。这句话是讲到儒家的一个心地法门。

请问其目。

这以下呢,颜渊明白了这个道理,请问这个下手处。前面是一个大原则,就说明实践“仁”的方法。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就从视、眼睛的视、耳朵的听、嘴巴的言跟身体的动这个地方先下手,先使令你的视听言动都随顺于礼,就是你的身口二业都随顺于礼,慢慢的你的意业也能够随顺于礼。刚开始先从外表的随顺礼,慢慢的内心能够随顺礼,这就是下手处。颜渊就回答了: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虽然根器不好,很愚钝,但是我愿意去遵循老师的这番教诲。这段就是讲到“天下归仁语”的原文。

我们再翻回来。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的经文当中可以说是苦参力讨,废寝忘食者三昼夜,最后就明白了,大悟了,可以说开悟了,不过这个地方是有为法的开悟,顿见孔颜心学。真正明白儒家的心地功夫。

我们在研究祖师的修行,我们一般人容易犯一个错误:说蕅益大师、莲池大师有这样的功德啊,因为他是再来人,所以他有这样的功德。当然这句话也对,的确,这些菩萨都是从本垂迹、乘愿再来。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了这句话,蕅祖在这样的观念当中,他不明白道理他能够——苦参力讨,废寝忘食。废寝就是不睡觉了,可能睡也睡得很少,忘食,饭也吃得很简单。那这个时间是干什么呢?——三昼夜,在这个地方苦参力讨。

所以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修行,你看那个发愿文,你会发觉,蕅益大师做什么事情啊,持一个大悲咒、持一个往生咒的加持,他做什么事非常认真,全力以赴,可以这样讲。这个可以说他老人家成功的一个因素,做什么事情,当作一回事。我们一般人做什么事情啊,就打妄想,就很难做得好。所以什么事情他就是认真,这一点也值得学习。一个祖师会成功,也不完全都是、我们不一定说这个祖师就是一定是过来人,应该是看他的因地,看他的因地。苦参力讨,废寝忘食者三昼夜,忽然大悟,顿见孔颜心学。这段也值得我们去思惟一下。好,再看出家。

四、出家

二十岁丧父,闻地藏菩萨本愿,发出世心。

先到这个地方。蕅祖到二十岁的时候呢,他父亲等于是六十岁,就往生了。往生以后,他很悲恸。他等于是他父亲的一个独生子,希望能够利益他父亲,就听人家说诵《地藏经》有帮助,他就诵《地藏经》。诵《地藏经》的时候诵到地藏菩萨的本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就被地藏菩萨的本愿深受感动,发起一个要出世修行的心,为了利益有情开始想要修行,但是并没有实践,只是有一念的想要去修行、想要出家的心情,在二十岁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一个心情。

二十三岁听《大佛顶经》,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遂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故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到二十三岁的时候听《楞严经》,讲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说有情的世界是安住在空中,虚空是安住在我们一念的大觉佛性当中。这个时候就生起了一念的疑情,说我们众生怎么会有这么广大的大觉佛性来为这个世界、虚空世界的根本呢?开始决意出家,体究大事,开始——我应该在我未来的生命当中放下世间的尘劳,专心地来体究这个生死大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大觉佛性到底是怎么样的相貌,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为了要明白这层道理,他决意出家,下定决心出家。二十三岁的时候正式决心出家。

二十四岁,一月中,三梦憨山大师,师往曹谿,不能远从,乃从憨翁门人,雪岭法师剃度,命名智旭。

二十三岁决心出家,并没有因缘。到了二十四岁,一个月当中三梦憨山大师,但是师往曹谿,不能远从。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啊,蕅祖的心情,本来是想跟憨山大师出家,那个时候憨山大师等于是老和尚,蕅益大师当时二十四岁,是个年轻的人,但是呢因缘总是不具足。憨山大师在那个地方,蕅益大师听到以后就走路过去,蕅益大师到的时候,憨山大师刚好离开到其它地方去;到其它地方去,他又找,找到以后,憨山大师又离开。

所以他最后讲,“哭恨缘缺”。这世间上的事情,人和人之间的因缘的确不能勉强。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呢,就随顺于憨山大师的弟子雪岭法师剃度,命名智旭。这个是讲到蕅祖的出家的因缘。有时候,人跟人之间的因缘的确是跟过去生有关系,不能强求。蕅益大师修行这么好,这么有功德,但是他想跟憨山大师的因缘就是不具足。

先到这里好了。下一段比较长一点,下一段的内容也比较多一点,比较有话要说。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蕅益大师别号“西有”,这“西有”他自取别号的时候超过在几岁左右?那个时候他本身已经开始接触净土门了吗?

【师父答疑】:蕅益大师他二十四岁出家,出家以后,他后面会讲到,他主要是参禅,二十五岁开悟。那么在蕅益大师的年谱当中也看得出来,在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的《跋》里面也看得出来。蕅益大师喜欢《弥陀要解》,为它做一个《跋》。他说:“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

就是说蕅益大师他出家的时候,“宗乘自负”: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于这些教理、教典啊,你们这些着文字相,不能回光返照一念心性。他对净土法门、对教理并不是很重视。刚开始是这样子,旭出家时是这样一个相貌。到了三十六岁,三十六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病得非常严重,“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病得非常厉害,七天七夜坐也不对、睡觉也不对,只有含泪念佛而已。这个时候他感觉到,凡夫的修行啊诸多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身心世界有很多很多障道的因缘。这个时候呢就是“皈命弥陀,万牛莫挽”。

所以,这个“西有道人”应该是他三十六岁以后安立的,三十六岁以后。“蕅益老人”更晚了,那应该是他老人家讲到“卧北天目,万念俱灰”,这个时候晚号“蕅益老人”,那个时候已经上了灵峰山灵峰寺了。“西有道人”是比在“蕅益老人”更早之前,但是应该在三十六岁以后。他那个时候真心地皈依在阿弥陀佛圣号的功德之下。“一心持名,万牛莫挽”,是这样子。末法时代修行啊,仰仗自力,多诸障碍,应该要仰仗佛力,他做出一个明确的、有智慧的抉择,是这样子的。

【学员提问】:阿弥陀佛!学人想请问主任,“空生大觉”,是不是可以请主任解释一下。

【师父答疑】: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这是《楞严经》的偈颂。说是“空生大觉中”,这个“空”不是真空的理性,它是一个虚空,它是一个色法。虚空,是怎么有虚空呢?是生在大觉当中,就是有一念的心性才有虚空,是这个意思。

怎么会有虚空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的一念的觉性创造出来的,当然这一念的觉性当中它受熏,受业力的熏习。福报大的人,他现出的虚空清净庄严;福报差的人,他有罪业的熏习,大觉佛性有这个罪业的熏习,他虚空当中就有各式各样的空气的污染。我们到美国去,空气特别地干净,就是美国人的共业啊,他那念心识善念强;到东南亚国家,空气就是潮湿啊、染污特别厉害,他就是有罪业。所以,世界是依虚空而住,虚空又由我们的心性所变现。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探讨了:一切的依正二报是由心所变现,那这个心是什么相貌呢?这个就是一个重点。因为生命的根源是由心所变现,那么这个时候,蕅益大师就“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什么是我内心的本来面目?他要把那个最初的原点找出来,就是我这念心还没有受熏习之前、还没有受染净业力熏习之前我内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他开始探本求源、返妄归真,做这件事情。

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心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嫉妒心、贪心,当然也有一点信心、惭愧心,但是这都不是本来面目,那是由于业力的造作——你不断地去造作,善业的造作、恶业的造作——熏习所表现的相貌。但是我们应该要把这种生灭的、因缘所生的这些善恶的念头都把它拨开,我们应该去看看内心深处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个,因为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源,也是一个成佛、成就佛道的一个关键。那么蕅益大师他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出家,“决意出家,体究大事”,这个是大事。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阿弥陀佛!刚才主任又提到就是,学人还比较不懂的就是那个蕅益大师“顿见孔颜心学”这个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个……

【师父答疑】:好!儒家的思想当然主要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比较入世,教一个老百姓怎么去齐家、教一个国君怎么去治国平天下。当然,它也讲出很多的方法,但是主要的,你要有德行,重点不在于方法。为什么开国的国君他立下一个制度,一代一代地实践,到了末代的时候就亡国了,同样的制度、同样的方法,就是问题还不在制度本身。“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德行有亏损,这个就不安定了。

所以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身,为什么在儒家的修学次第它要先强调诚意正心?你这个国君没有诚意正心啊,你再好的制度都没用。德业有亏损啊。

我们不是说嘛,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啊,非常有道理。你不得民心啊,“道之于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你只是用刑罚来处置大众,人能够不犯错但是没有羞耻之心,迟早要出状况。那怎么办呢?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怎么办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内在的德行来招感众生,以外在的礼法、制度来摄受大众,“有耻且格”,他能够有羞耻心,“格”就是改过向善,从内心当中地随顺。所以说呢,孔孟之道,虽然他立定了很多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制度,但是关键点,就这个推动的人有问题。

所以我们看这个《孔子传》,孔夫子也说,他说鲁国乃至于其它各国做出那些僭越礼的事情啊都是士大夫,士大夫都是饱读圣贤之道,他们都明白道理的,但是那些做出僭越礼的事情都是士大夫,士大夫的擅权。后来,孔夫子后来就说,我们不但是追求知识,不但格物致知,要紧的——诚意正心,要有一个爱人的心,真正有一种慈悲的心、要利益有情的心情,来实践这个制度,才有效的。是不是?

孔夫子在《孔子传》后来讲到,那个时候好像是子路发问的,子路还是颜渊,那个时候在绝粮嘛,在陈蔡绝粮的时候,是不是?他就说,以后我的弟子我们不但是要学习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要紧要培养一个慈悲的心情,不能老是只考虑自己的私欲。所以他克己复礼,克己就很重要。你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再好的制度都没用,再好制度都没用。再好的制度,这个国家还是被你搞垮。是这样子的。所以他的要紧就是一个心地法门。

不过当然这样的一个心地法门它还是在有为的事相,蕅益大师悟到以后,那那个心地法门更深了,更开阔,更开阔。

0:00 / 0:00
灵峰宗论导读1
灵峰宗论导读2
灵峰宗论导读3
灵峰宗论导读4
灵峰宗论导读5
灵峰宗论导读6
灵峰宗论导读7
灵峰宗论导读8
灵峰宗论导读9
灵峰宗论导读10
灵峰宗论导读11
灵峰宗论导读12
灵峰宗论导读13
灵峰宗论导读14
灵峰宗论导读15
灵峰宗论导读16
灵峰宗论导读17
灵峰宗论导读18
灵峰宗论导读19
灵峰宗论导读20
灵峰宗论导读21
灵峰宗论导读22
灵峰宗论导读23
灵峰宗论导读24
灵峰宗论导读25
灵峰宗论导读2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暂,知道国土危脆,却不知道...

【推荐】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途

说到用功、了生死,何谓生死?又如何了法?古人讲修行...

【推荐】调整心态有三个方向

从大乘的角度呢,心主要的调整啊,有三个方向: 第一个...

圣严法师《不要以感性来修行》

害人的感性就是有心欺骗他人,蓄意使人上当,或者自己...

生活就是修行

一天,有一位女士来找秀峰禅师,埋怨工作得很辛苦,上...

净慧法师:做人的六条标准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

信佛好长时间了,为什么没有进步

问: 我学佛已经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了,但觉得自己没有什...

毁灭福禄的六个日常行为

1 杀生 杀生在一切行为中第一等折福份。买肉吃尚造作...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倾听生命的呐喊

一头牛的死亡 四五个穿长筒胶鞋的屠夫把一头牛拖进了屠...

智谕法师:开智慧

清净心是智慧种,一般人误会,认为多读诵可以生智慧,...

应该帮助的人不去帮,那你和文殊菩萨不相应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当中,佛告诉一位菩萨说:文...

往生净土的三部曲

一、信资粮 首先,我们来听听三部曲之一,也就是三资粮...

【佛教词典】本尊

(术语)梵语曰娑也地提嚩多。此译本尊。本有而于出世...

【佛教词典】慧理

晋代僧。西印度人。生卒年不详。于咸和(326~334)初...

慈悲的复仇

禅海从前是一位武士的儿子,一次到江户游玩,做了一位...

人如群牛

在《法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往昔佛陀曾在王舍...

圣严法师:为什么恋爱有时会变成由爱生恨

问: 有人谈恋爱如胶似漆,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

《古文观止》中的十大人生启迪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历...

对别人产生反感厌恶,是我们过去的恶业所感召

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折射。佛教中说,依报随...

苦在心上,得在心上出离

我们要想出苦,不是空间处所的改变,苦在心上,得在心...

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

学会自我剖析虚荣

学会自我剖析虚荣,把我们的短处及时收拢在自我检验的...

不要妄想住茅蓬,茅蓬不好住啊

又有人问:开了悟究竟是什么境界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云...

放下「自我」的幻觉

一般人认为,活着的时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死亡以后...

以至诚心供佛,获大利益果报

昔日,世尊在负弥城随缘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难尊...

向佛陀学习

释迦牟尼佛陀为什么有那样超人的成就,而成为世界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