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二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杂揵度无义品第七下

地神作如是唱。世尊转圣法轮。乃至广说。问曰。时会亦有余天唱言佛转法轮。何以独言地神唱耶。答曰。或有说者。地神随从世尊。欲令转法轮无诸留难。如来从时。转正法轮。无诸留难。地神自念所有功劳。今已得果。心生欢喜。是以高声先唱。复有说者。时会虽有余天。而闻地神轻躁。是以先唱。如今大众集处性轻躁者。每喜高声先唱。彼亦如是。复有说者。彼深生欢喜故。是以先唱。复有说者。是次第法故。所以者何。地神先唱。次虚空神。经刹那须臾顷。上至梵世。问曰。如处所起声即处所灭。何以言上至梵世耶。答曰。此是转转法。地神唱已。余天复唱。如是转转乃至梵世。犹如一灯转转相然。彼亦如是。

问曰。如天亦解法。何故言为人转法轮。答曰。或有说者。以人先见谛天在后故。复有说者。人是现见。天非现见故。复有说者。以人为证。不以天为证故。复有说者。佛所行事业。与人同故。天则不同。复有说者。诸天亦从人中得善利故。复有说者。人中有四众故。复有说者。若于此处灭。亦于此处生。虽有圣人满诸天宫人中有证甘露法者。不名法灭。若无证者。乃名法灭。是故若于此处灭。亦于此处生。若转轮圣王出世。声彻他化自在天宫。憍陈如等声彻梵世。佛声彻阿迦腻吒。问曰。何故转轮圣王声彻自在天宫。憍陈如等声彻梵世。佛声彻阿迦腻吒。答曰。或有说者。众生造业。有下中上。造下业者。声彻自在天宫。造中业者。声彻梵世。造上业者。声彻阿迦腻吒。复有说者。众生造名誉业。有下中上。造下业者。声彻自在天宫。造中业者。声彻梵世。造上业者。声彻阿迦腻吒。复有说者。众生赞叹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有下中上。若下者声彻自在天宫。中者声彻梵世。上者声彻阿迦腻吒。复有说者。若转轮圣王出世。则以十善教化。于六欲天中。受其果报。若有新生天者。诸天欢喜。我受乐亲属。今已增多。以转轮圣王出世之时诸天欢喜故。声彻自在天宫。梵天请佛转法轮故。声彻梵世。首陀会诸天。觉悟菩萨故。出迦毗罗城。得无上智。是以佛出于世。声彻阿迦腻吒。复有说者。转轮圣王。是爱欲人。是以声彻不离欲处。梵世中有尊卑上下故。憍陈如声彻梵世。佛有最胜大名称故。声彻阿迦腻吒。设当有顶众生有耳识者。世尊声亦应彻彼。世尊广修无量名誉业故。问曰。何故转法轮声彻于梵世。答曰。以梵世是一切人所尊重处。复有说者。以梵世作三千大千世界分齐故。复有说者。以梵世有尊卑上下故。复有说者。以彼地有言语根本觉观法故。如说以觉观心故。而有言语。复有说者。以彼有自地善染污不隐没无记耳识故。复有说者。以彼有自地善染污不隐没无记口有作法故。以是事故。声彻梵世。

问曰。诸佛所说法。尽是法轮耶。答曰不也。说见道者。是名法轮。问曰。闻佛说法。入见道者多。何以不名法轮耶。答曰。彼虽是法轮。而不在初。初入法者得名法轮。最后入法。如须跋陀罗者。亦名法轮。

问曰。一切诸佛。尽在波罗[木*奈]国。转于法轮。此处定不耶。若定者。此说云何通。如说燃灯佛灯光城而转法轮。若不定者。昙摩须菩提所说偈云何通。如偈说。

 应念过去佛所依  迦耶大城施鹿林
 皆于此处善分别  清净妙法无有上

答曰。或有说者。应作是论有四处定。菩提树转法轮处。天上来下处。大现神变处。何以知菩提树定。曾闻有文陀竭转轮王。与四种兵。飞行空中。到菩提树上。其轮便住。不得前过。时王怖懅。作是思惟。我今将无欲失王位有命难耶。菩提树神。而语王言。大王莫怖。不失王位。亦无命难。王不见下菩提树耶。此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皆坐此上。得无上智。王欲过者。可避此处。从余道往。时王便下。种种供养菩提树已。从余道去。以是事故。知菩提树定。何以知转法轮处定耶。即以上偈。知其处定。何以知天上来处定耶。曾闻佛去世后。从天上来处。有苦恼事。诸比丘。舍之而去。外道异学。来居其中。后诸比丘。还来其处。语外道言。此是我师天上来处。外道后言。是我天祠常住之处。乃至生大斗诤。时诸比丘。语外道言。今当俱立诚言。应属谁者。当有瑞相。时诸外道皆默。尔时诸比丘。便立诚言。诸神证知。若令此处是过去诸佛为母说法来下处者。当现瑞相。时彼住处。有大石柱。上有石师子。即便大吼。时诸外道。心怀怖懅。舍之而去。口中又出众宝华鬘。绕此石柱。皆悉周遍。以是事故知佛从天上来下处定。何以知现大神变处定。佛在世时。诸外道辈。求佛共捔现神变。经十六大国。佛不现神变。还舍卫国。乃现神变。以是事故。知现大神变处定。问曰。若转法轮处定者。然灯佛于灯光城。转于法轮。此说云何通。答曰。今此波罗[木*奈]国。即是昔日灯光城。复有说者。有三处定。谓菩提树。天上来下处。现大神变处。此三处定。如上所说。三处不定。转法轮处。生处。般涅槃处。何以知转法轮处不定。若阿罗郁陀迦子。不命终者。佛不往其所而为说法。从摩伽陀。将至波罗[木*奈]国耶。问曰。若转法轮处不定者。昙摩须菩提偈云何通。答曰。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非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此是造文颂法。凡造文颂者。言必过实。若必欲通者当云何通。答曰。过去亦曾有佛于彼处转法轮。是以作如是说。波罗[木*奈]是何义耶。答曰。有河名波罗[木*奈]。去其不远。造立王城。故名波罗[木*奈]。何以名仙人论处。答曰。若作是说。一切诸佛。皆于波罗[木*奈]国转法轮者。诸佛是最胜仙人。始初于彼转法轮故。名仙人论处。若作是说。诸佛不必于彼处转法轮者。佛出世时有阿罗汉大仙。于彼处已住今住当住。若佛不出世。有辟支佛住。若无辟支佛。有五通仙住。以是事故。名仙人论处。亦名仙人住处。施鹿林有何义。众鹿于中游行。名曰鹿林。复次梵摩达王。以此树林。施与众鹿。名施鹿林。

又世尊言。此比丘漏尽。三十三天数集会。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波利质多树喻经。是此论所为根本。或谓三十三天有现前了了智。知比丘漏尽。非是比相知。欲决定说三十三天无现前了了智。是比相智。所以者何。生得慧不知漏尽法。以是事故。而作此论。问曰。若生得慧。不能知漏尽法者。彼诸天云何知耶。答曰。以五事故知。一世尊起世俗心。问曰。何故世尊起世俗心。答曰。以适世尊意故。谁能第一适世尊意。谓能断未来有者。世尊亦说。比丘若起少分未来有者。我不称赞是人。乃至广说。彼比丘断未来有。适世尊意故。起世俗心。复有说者。欲令得他心智者知故以口言告他。二告他。告他义如先说。三彼尊者亦起世俗心。问曰。彼尊者何故起世俗心耶。答曰。彼尊者无始以来。烦恼炽然。今已得冷。舍炽然诸入。得清凉诸入。舍烦恼众生。住清净众生中。舍染污阴重檐得清净阴。生欢喜故。起世俗心。四彼尊者亦告他。问曰。彼尊者何故告他。答曰。欲现法中所言诚谛故。亦令施主施饮食衣服床坐卧具病瘦医药。生欢喜心。亦显出家有果实行故。是以告他。五从大威德天闻。问曰。何者是大威德天耶。答曰。天中得阿罗汉者是也。问曰。一切皆知耶。答曰。若根等者知。问曰。其余天亦称叹此法不耶。答曰。亦称叹。问曰。若然者。此中何故不说耶。答曰。或有说者。若诸天数数集会者。此中说之。三十三天。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思念人天有行善法者不。复有说者。彼三十三天中。或有以波利质多罗树喻阿罗汉者。是以称叹。复有说者。三十三天。若闻人多行善者。天则欢喜。是以称叹。复有说者。三十三天。常伺察人有行善者。为作拥护。是故称叹。问曰。亦称学人不耶。答曰。亦称叹。如经说。若世间人。孝事父母。诸天称叹。何况学人。问曰。若然者何以但说漏尽者。不说学人耶。答曰。以最胜故。乃至广说。复有说者。以波利质多罗树极盛时开敷为喻。复有说者。以漏尽人应受供养故。不杂过患故。无罪咎故。无嫌恨故。是以称叹。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诸天增多。恶道减少。是以称叹。犹如明王治国以正人民增益。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诸人增多。阿修罗众减少。如月满时大海水增。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诸天与阿修罗战时则胜。如见善精进天子诸天战胜。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后生诸天威德。胜前生诸天故。是以称叹。如以米泔施胜于四衢施者。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以少食施。得生天上故。是以称叹。如摩诃迦叶以一器[禾*秀]子饭施。阿泥卢头以一食施。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见者能生信敬心。得生天上故。是以称叹。如虾蟇恶狗气嘘旃陀罗以敬信心故。得生天上。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生死牢狱。得遭大赦。如王生子大赦牢狱。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则能显示善趣恶趣道。如日出时则见平坦嶮难之道。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则不失天位。不堕恶道。还得天位故。犹如帝释。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一切世间。常获善利。无空缺时。犹如善师教善弟子常得善利无空缺时。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虽有天乐。而能舍离。思得闲静。如帝释转轮圣王阎罗王思得出家。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一切世间。得闻道品等宝而常丰贱。如海船载宝令天下丰贱。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世有阿罗汉。一切世人受乐。如丰熟时。彼亦如是。问曰。为称叹一切阿罗汉不耶。答曰。或有说者。皆称叹一切阿罗汉。所以者何。诸天常好叹说人善。一切事办者。甚为希有。是故皆叹。复有说者。不必称叹一切阿罗汉。作阿罗汉作名誉业。亦令增益者则称叹。若不作名誉业。虽有作不令增益者。隣比犹无知者。何况诸天。复有说者。若豪贵出家。如释婆陀王等。则称叹之。复有说者。如经中所说阿罗汉者。则称叹之。复有说者。若有大智。有大福报者。若能令诸天众增恶道减少。则称叹之。复有说者。若饶益他。不生疲厌。如舍利弗等。则称叹之。复有说者。若能护持佛法。世所归趣者。则称叹之。问曰。诸天为知增上慢者不耶。答曰。若有增上慢。自言是阿罗汉者。诸天不知。若无增上慢。自言得阿罗汉者。诸天则知。复有说者。若有深厚善根。起增上慢者则不知。若起欲界系不净观。生增上慢者则知。如帝释世无佛时。若见有人闲居无事。即往其所。观察是人有成佛相不。帝释尚尔。何况余天而不知也。问曰。复知犯戒者不耶。答曰。若犯麁戒则知。细者不知。

◎又世尊言。有化法调伏。有如法修行。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禅那梨师经。是此论所为根本。曾闻摩伽陀国。有大疾病。当是疫时。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辅佐人。多有死者。复有说者。阿阇世王。杀父王时。亦杀父王左右辅佐。诸辅佐亲属。往请阿难。为我问佛。于处处村落。如信乐佛者。命终之后。世尊常悉说其生处。此摩伽陀国。我诸亲属。命终之者。不说生处。汝当为我请问世尊。此诸人等。命终之者。为生何处。尔时阿难。以亲爱故。许作方便。诣世尊所。而白佛言余者人民。有命终者。世尊常说其生处。摩伽陀国辅佐命终。不说生处。以佛不说其生处故。彼诸亲属。生愁恼心。不生信敬。唯愿世尊。说其生处。世尊于摩伽陀国。成等正觉。又频婆娑罗王。深心信佛。得究竟法。敬事众僧。以是事故。应说摩伽陀国诸辅佐等死者生处。尔时世尊。默然许之。即持衣钵。入那提揵城乞食。食已便还精舍。洗足已。于军阇迦房内。敷床而坐。善摄身心。入于禅定。欲观摩伽陀国侍使生处。问曰。世尊有如是知见。欲有所观。应念即知。何以故敷床座。乃至广说。答曰。或有说者。欲说甚深难知难明难见事故。所以者何。一切佛经所说义深远者。莫若于业。十二支缘虽是甚深。莫若二支。体是业者。信是甚深。如来十力。知业力者。最是甚深。四不可思议法中。业不可思议。最是甚深。八揵度中。业揵度最是甚深。以是事故敷床座。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欲待受化者集故。复有说者。禅那利师。未来集故。禅那利师。若闻佛欲说是事。必来诣佛。复有说者。佛因是事。亦说如来有八如实功德故。一明具足。二戒具足。三说法具足。四于现明了。五善说道。六得善伴。七得善眷属。八于一切众生有饶益心。如是广如经说。复有说者。欲令阿难闻持不忘。益加渴仰尊重心故。复有说者。欲断无有实德轻易心故。有人少有所知。他人来问。以轻易故。所问便答。如来欲现我今虽有如来知见应念即知。而故作方便。何况小智。而不故作方便耶。复有说者。欲现聪明人法故。世尊亦说聪明。有三种相。一善思所思。二善言所言。三善行所行。复有说者。摩伽陀国。诸辅佐等。有种种因。有种种果。有种种业种种报。而遍生六欲天中。欲谛观如是事故敷床座。乃至广说。复有说者。佛时欲入禅定。阿难方问此事。佛未答之。即入禅定。尔时世尊。以日后分。从禅定起。于比丘僧前。敷床而坐。尔时阿难。作是思惟。今者世尊。身心寂静。正是问时。佛知阿难心之所念。告阿难言。此摩伽陀国诸辅佐等。凡八万四千。或过是数。或是化法调伏。或是如法修行。断于三结。得须陀洹道。乃至广说。问曰。云何辅佐。答曰。或有说者。是频婆娑罗王内眷属故。名曰辅佐。复有说者。常侍三宝故。名曰辅佐。复有说者。此是前世时名。所以者何。频婆娑罗王。本曾为转轮圣王。与四种兵游行虚空时。王轮宝忽然不行。广说如上。转法轮中。乃至王八万四千辅佐。供养菩提树已。异道而去。尔时转轮圣王者。今频婆娑罗王是。尔时辅佐八万四千人者。今诸辅佐是。是故知是前世时名。复有说者。此诸辅佐。助王治于二国。使国丰盛。命终之后。二国空虚。故名辅佐。佛经中说。是诸辅佐。有是化法调伏。有是如法修行。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诸经中所不说者。今欲说故。而作此论。

云何化法调伏。云何如法修行。答曰。或有说者。诸摩竭辅佐。天身见法者。名化法调伏。人身见法者名如法修行。复有说者。诸摩竭辅佐。不受戒见法者。名化法调伏。受戒见法者。名如法修行。复有说者。若于此种善根。亦令成熟。于彼得解脱者。名化法调伏。于此三事得具足者。名如法修行。如是于此中种达分善根。彼中入见道此中种观谛善根。彼中入见道。此中受假名戒。彼中得真实戒。此中得逮解脱戒禅戒。彼中得无漏戒。此中善学心善学戒。彼中善学慧。此中得须陀洹果。此中得修治善根。彼中得净见。此中得信等五根。彼中得不坏信。当知亦尔。是化法调伏。于此中种达分善根。即此中入见道。此中种观谛善根。即此中入见道。此中入见道。此中受假名戒。即此中得真实戒。此中得逮解脱戒禅戒。即此中得无漏戒。此中善学心善学戒。即此中善学慧。此中得须陀洹。即此中得须陀洹果。此中得修治善根。即此中得净见。此中得信等五根。即此中得不坏信。当知亦尔。是如法修行。问曰。何故天中见法者名化法调伏。人中见法者。名如法修行。答曰。人中习学故。圣道现在前。亦多读诵。兼解其义。初夜后夜。勤修方便。受一七六七法。从日没时至日出时。结跏趺坐。勤行精进。住于山窟岩石之间。顶安禅镇行禅毱法杖。作如是等精进已。然后圣道乃现在前。天中无有是事故。若于此间。修如是等方便。后生彼中。不多用功。圣道现在前。是故名化法调伏。若于人中。修如是等法。圣道现在前者。名如法修行。

云何多欲。云何不知足。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有人性多欲。世人言是人不知足。有人性不知足。世人言是人多欲。此二法相似故。世人谓是一。今欲说其体性亦说差别故。而作此论。

云何多欲。答曰。未得色声香味触。此说在家人。衣服饮食床敷卧具。此说出家人。若欲常欲极欲。乃至广说。在家者。求色等境界。四方驰骋。佃种者。求田地园林牛羊等畜种种穀麦资生之具。富贵者求王位国土封邑象马金银琉璃等宝。出家人求衣钵等所须之物。及房舍弟子徒众等。是名多欲。不知足者。已得色声香味触。此说在家人。已得衣服饮食床敷卧具。是说出家人。不知足者不可适所得。乃至广说。在家不知足者。若于一田地不知足。复求二田地。于二田地不知足。乃至求多。亦不知足。园林牛羊等畜。乃至资生之物。说亦如是。富贵者于一王位不知足。求二王位。于二王位不知足。乃至求多王位。乃至求多珍宝。说亦如是。出家人于一衣钵不知足。求于二三。乃至多求不知足。乃至资生之具不知足。说亦如是。

多欲不知足。有何差别。问曰。何故复作此论。答曰。此法相似。虽说体性。犹应说差别。云何多欲。云何不知足。多欲者若未得色声香味触。乃至广说。何以知是多欲耶。答曰。以所求故知。若求色等境界时。多作方便。以多方便故知。所以者何。多欲是多方便因。不知足者。已得色声香味触。乃至广说。复欲复求何以知是不知足耶。答曰。若已欲复欲。此必数数多求。以多求故知。所以者何。已欲复欲。是数数多求因。复有说者。不知足是因。多欲是果。此二法更相显现。或以因显果。或以果显因。此二法俱是贪不善根。复有说者。多欲在意地。不知足是在六识身。所以者何。五识缘现在法。多欲缘未来。评曰。此二法俱在六识身。俱是欲界法。如是说者好。

云何少欲。云何知足。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二法相似。有人性少欲。世人言是知足。有人性知足。世人言是少欲。此二法相似故。世人谓是一。今欲说其体性亦说差别故。而作此论。云何少欲。未得色声香味触。乃至广说。此在家人。未得衣服饮食。乃至广说。此说出家人。若不欲不常欲不极欲。乃至广说。在家佃种者。不求田地等。乃至广说。富贵者不求王位等。乃至广说。出家者不求衣钵等。乃至广说。云何知足。答曰。已得色声香味触。乃至广说。是说在家人。已得衣服饮食等。乃至广说。是说出家人。知足者可适所得。乃至广说。在家知足者于一田地知足。不求二田地。乃至于一资生具知足。不求二。乃至广说。富贵者。于一王位知足。不求二王位。于二王位知足。不求多王位。乃至广说。出家者于一衣钵知足。不求于二。乃至于资生之具。不求多。乃至广说。少欲知足。有何差别。问曰。何故复作此论。答曰。此法相似。虽说体性。犹应说差别。少欲者若未得色声香味触。乃至广说。何以知是少欲耶。答曰。以不求故知。以不求是少欲因故。知足者已得色声香味触。乃至广说。何以知是知足耶。答曰。不数数求故。不多作方便。不多作方便。是知足因。是名差别。或有少求而是多欲。或有多求而是少欲。少求是多欲者。如须一呵梨勒果得已。复欲于二。是名少求而是多欲。多求而是少欲者。如须百千两金资生之物得已。更不复欲。是名多求而是少欲。或有多求是不知足。或有多求是知足。多求是不知足者。得资生之物。足以供身。犹故多求。是名多求而不知足。多求是知足者。得资生之物。不足供身。虽复更求。犹是知足。问曰。何故问少欲。而答不欲耶。如说不欲不常欲不极欲。答曰。资生之物有二种。一如法。二不如法。如法者少欲。不如法者不欲。复有说者。资生之物有二种。一是所应。二非所应。所应者少欲。非所应者不欲。复有说者。受他物有二种。一以愚故。二为止苦。止苦者少欲。愚者不欲。复有说者。于财不欲。于无漏道欲。复有说者。一切阿罗汉。永断欲心。怜愍众生故。受他所须云何难满。云何难养。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有人性是难满。世人言是人难养。有人性是难养。世人言是人难满。此二法相似故。世人谓是一。今欲说其体性亦说差别故。而作此论。

云何难满。答曰。多饮多食是也。云何难养。答曰。若数数饮食是也。问曰。此二何以不问其差别耶。答曰。应问。应作是说。难满难养。有何差别。答曰。多食是难满。选择食是难养。而不问者。当知此说有余。乃至广说。

云何易满。云何易养。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应如上难满难养。所以中说。

云何易满。答曰。不多食不多饮是也。云何易养。答曰。不数数食是也。问曰。此中云何不问差别耶。答曰。应问如上所说。或有少食而是难满。或有多食而是易满。少食是难满者。应食一揣。而食二揣。是名少食而是难满。多食而是易满者。若食一斛。乃足供身。而更不食。是名多食而是易满。曾闻有牸象名曰磨茶。载佛舍利。来入罽宾国。以此善根故。于罽宾国。死生人中。其后出家。得阿罗汉果。日食饭一斛。乃至欲般涅槃时。告诸比丘尼。汝等集会。我当自说所得胜法诸比丘尼。不信其言。作如是说。汝是易满人。云何不自说得胜法耶。复语诸比丘尼言。莫生不信。我有身已来常是易满。亦说前世因缘我本为牸象。舍彼身已。今得此身。能食饭一斛五升。而食一斛。乃至广说。如是等。虽是多食。而是易满。曾闻波斯匿王。能食饭二斛饮浆二斛。是彼功德因缘故。因一根粳米一茎甘蔗。日日长生尔许饮食故。身体肥大。以此大身。往诣佛所。佛便问言。大王身体肥大。得无疲耶时波斯匿王。心生惭愧。具向佛说。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人当有正念  于食知止足
 亦不遭苦受  易消而增寿

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渐自减食。乃至后时。唯食饭一斛。如是虽复多食。而是易满。或选择食而是难养。或有选择食而是易养。选择食是难养者。麁食足供身。而选择好食是也。选择食是易养者。麁食不能供身。不选择好食是也。或有贪味故数数食所食不多。或有所食多而不贪味数数食。或有所食多贪味数数食。或有所食不多不贪味数数食。初句者乌等是也第二句者象马等是也。第三句者狼狗狸猫等是也。第四句者除上尔所事。问曰。此有何差别耶。答曰。体性即是差别。如前说。难满者所食多。难养者选择食。复有说者。难满者是多欲。难养者是不知足。此二法。俱是欲界法。俱是贪不善根。通六识身。易满易养与上相违是也。问曰。此有何差别耶。答曰。体性即是差别。如前说。所食不多是易满不选择食是易养。复有说者。易满是少欲。易养是知足。此二法。俱是三界法。是不贪善根。对于贪故。通六识身。

佛经说。有四圣种。乃至广说。问曰。世尊何故说此经耶。答曰。为止四种业行故而说此经。四种业者。或以佃种为业。或以贩卖为业。或以事官为业。或以尊贵为业。一种业者。以乞求为业。为止四种业行一种业故。世尊说此经。复欲显现业及所应作故。业者应乞求衣服饮食床卧敷具。以自存活。所应作者。应乐断烦恼乐修善法。如是无尽业所应作。无罪业所应作。无害他业所应作。不同外道业所应作。说亦如是。复次欲现圣道及圣道具故。圣道者。谓乐断乐修者是也。圣道具者。谓饮食衣服床敷等是也。沙门果沙门果具婆罗门婆罗门具亦如是。以如是等事故。佛说此经。

问曰。圣种体性是何。答曰。对贪故名无贪善根。若取相应共有是四阴五阴性。复有说者。性是不贪精进。初三者是不贪。乐断乐修是精进。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所以者何。乐断乐修。亦是不贪性故。问曰。若然者云何有四。答曰。为断生四种爱故有四。为断因衣生爱。说于衣知足圣种。为食说食知足。为房舍敷具。说房舍敷具知足。为增长有故。说乐断乐修知足圣种。是故为止四种爱故。说四圣种。此是圣种体性。乃至广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圣种。云何为圣。以善故说圣。以无漏故说圣。复有说者。圣人行此法故说圣。复有说者。能生妙好适意果故说圣。此说是依果。复有说。报果者能生妙好适意报果故说圣。云何名种。过去恒河沙数诸佛。及诸佛弟子。从是中生故名种。复有说者。能令佛法久住故说种。所以者何。佛般涅槃后。道法千年。而不坏者。是圣种力。如樑椽持舍使不散坏。彼亦如是。复有说者。相续义。是种义。佛涅槃后。使佛法相续不断。是种义。有如是圣。有如是种。故名圣种。

界者有漏是三界系。无漏是不系。问曰。如欲界有四种可尔。以有衣服饮食床敷卧具故。色界无饮食。无色界无衣服饮食床敷卧具。云何有四耶。答曰。彼虽无如是物。有如是功德。复有说者。此间修衣服饮食床敷卧具知足法故。虽生彼间。而犹随从。尊者和须蜜说曰。彼虽无此法。而有此法对治。对治有多种。有断对治。有过患对治。有持对治。有远分对治。色界有此四种对治。无色界有二种。谓持对治。远分对治。尊者佛陀提婆说曰。无无漏衣服饮食床敷卧具。而有无漏圣种。彼虽无衣服饮食床敷卧具等。而有圣种。地者有漏在十一地。无漏在九地。依者。依三界身初者依欲界。行者行十六行。亦行余行。缘者缘一切法。念处者是四念处。智者与十智相应。定者与三定相应。根者与三根相应。谓喜乐舍根。世者。在三世。缘者。缘过去未来现在。亦缘非世法。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缘三种。三界系者如先说。有漏是三界系。无漏是不系。缘三界系及不系者。缘三界系。亦缘不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三种。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三种尽缘。见道断修道断无断者。是修道断无断。缘见道修道无断者。缘三种。缘自身他身非身法者。缘三种。缘名缘义者。缘名缘义。问曰。为是意地。为是六识身。答曰。是意地非五识身。所以者何。五识身是生得法故。复有说者。是五识身。所以者何。一切善心。是圣种故。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为是生得善。为是方便善。答曰。是方便善。非生得善。所以者何。一切闻思修善。皆为解脱。故是圣种。复有说者。是生得善。评曰。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乃至蚁子。有生得善。可是圣种耶。问曰。若是方便者。外道禅解脱胜处。一切处。为是圣种不耶。答曰不是。所以者何。如先说。闻思修善为解脱。故是圣种。外道不知足。为增长有及有具。故非圣种。问曰。一切善心中尽有少欲知足。所以者何。是对贪无贪善根故。何以说知足是圣种。不说少欲耶。答曰。或有说者。少欲犹是欲名。又是无所欲异名。若说少欲时。犹有所欲。不名无所欲。知足更无所欲。亦无异名。故说是圣种。复有说者。少欲于未得少欲于未来。知足者知足于已得知足于现在。若于现在所得少物能知足者。是为甚难。于未得未来转轮圣王位少欲者。未足为难。以知足难故。说是圣种。复有说者。少欲是欲界。知足是三界。复有说者。少欲是三界系非不系。知足是三界系亦是不系。评曰。不应作是说。此二法。俱是三界系。亦是不系。问曰。若然者。复还生疑。何故说知足是圣种。不说少欲耶。答曰。为异于外道知故。不说少欲是圣种。若说少欲是圣种者。诸外道。当作是言。我等亦是行圣种者。所以者何。汝等犹着粪扫衣。而我等不着衣。汝等犹乞食自活。而我等多不食。汝等犹坐树下。而我等或常举手翘足而立。不坐床座。我等行如此法。非是圣种耶。外道梵志。虽行此法。于有有具。而不知足。是故异外道。故不说少欲是圣种。

问曰。何故随病药。圣种中不说耶。答曰。或有说者。此法以入上所说中。所以者何。随病药有二种。一是可食。二不可食。可食者在饮食中摄。不可食者。在衣服床敷卧具中摄。复有说者。若一切人。一切时所用者。说是圣种。随病药非一切人一切时用。如尊者婆拘罗所说。我于佛法中出家。过八十年。不忆此身有病乃至头痛。亦不忆畜随病药乃至畜一呵梨勒果。如此欲界一切人。非一切时畜随病药。况色无色界。复次若受用此法。令人放逸。若能舍者。是名圣种。随病药不能令人放逸故。不说是圣种。

问曰。何故逮解脱戒无作。说是圣种。不说有作是耶。答曰。或有说者。有作随刹那灭。无作是相续不断。不断义是圣种。复有说者。无作与无漏道俱得。有作不尔。是故无作是圣种。在家人有四圣种。出家人亦有四。在家者有期心。而不能行。曾闻帝释坐众华座。有千二百那由他侍女六万伎人。常作音乐。以娱乐之。而彼帝释。常有期心圣种。而不受用。出家者亦有期心。亦行圣种。出家者或有随得于衣服饮食等。而不知足。是行圣种。曾闻有一比丘。以日没时。往诣佛所。从佛求房而住。尔时佛告阿难。与此比丘房舍。阿难与之。尔时比丘语阿难言。大德严净此房。除去瓦石粪扫之等。悬缯幡[巾*盖]。散种种华。烧上妙香。敷细软卧具。安置好枕。尔时阿难。具以是事往白世尊。佛告阿难。如彼比丘所言。尽为办具。是时阿难。悉为具之。时彼比丘。即入房中。坐其床座。于夜初分。起净解脱。次第起余解脱。尽一切漏。得阿罗汉果。兼起神通。于日清旦。以神通力。从彼房舍。忽然而去。尔时阿难。以清旦时。诣彼房舍。见其门开。不见比丘。即往白佛。具说是事。佛告阿难。汝于此比丘。莫生异想。昨夜初分。而彼比丘。起净解脱。乃至修起神通。以神通力。从彼房去。阿难彼比丘者。性乐鲜好。从性意天中。来生此间。若汝不为办具如是鲜好房舍卧具等者。而彼比丘。则不能得胜进之法。如是出家人。虽于衣服床敷卧具等不知足。不随得而用。然能行圣种。过去诸佛。皆称叹粪扫衣而不听着。今佛称叹粪扫衣而听着。问曰。何故过去诸佛称叹粪扫衣而不听着。今佛称叹而听着耶。答曰。或有说者。古昔时人。性不贪爱。虽有价直百千两金衣。惜着之心。不如今人惜着凡衣。复有说者。古昔时人。饶财多宝。若求百千两金衣。未足为难。如今世人财宝俭少。求粪扫衣。犹尚难得。何况价直百千两金衣。复有说者。古昔时人。心好鲜净。于麁弊物不生敬心。是以赞叹而不听用。今世时人。性好麁弊。于受用麁弊物者。能生信敬心。是以赞叹亦听受用。复有说者。古昔时人。身体细软。若受用麁弊物者。不能自存。是以赞叹不听受用。今世时人。身体麁强。受用麁弊。能自存身。是以赞叹亦听受用。尊者佛陀提婆说曰。古昔诸物。若赞叹时。亦听受用。所以者何。佛不无事有所赞叹粪扫衣。轻贱易得。求时无过耶。答曰。或有说者。粪扫衣。无多人着故轻贱。求时易得故轻贱。处处可得故易得。佛所听故求时无过。复次此业无过故。求时无过。复次智人所行故。求时无过。尊者佛陀提婆说曰。少价故言轻贱。不从他得故易得。无生故求时无过。

佛以二事故。于知足。说是圣种。一为断贪着衣心。如难陀等。二为赞叹于衣知足。如摩诃迦叶等。以二事故。于食知足。说是圣种。一为断贪食心。如婆陀利等。二为赞叹于食知足。如婆拘罗等。以二事故。于床座知足。说是圣种。一为断贪着床坐心。如愚王比丘等。如说愚王比丘白佛。唯愿世尊。观我床座麁弊如是。二为赞叹床座知足。如离婆多等。以二事故。说乐断乐修是圣种。一为除懈慢者心。如阐陀等。二为赞叹勤行精进。如亿耳等。以四事故。当知是人住圣种者。一不乐谈得利养。二不乐近贪美食人。三不多用资生之物。其所用者。皆是清净。四于诸利养。得与不得。不生憎爱。佛经说此四圣种。是最胜是种性是可乐是不杂。一切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无能如法说其过者。问曰。云何是最胜。答曰。或有说者。若行此法。堕最胜人中。如佛说。我五百弟子。各有最胜之事。若于资生之物。而知足者。佛亦赞叹。此人是最胜。复次涅槃是最胜。此法能到。故名最胜。复次能知最胜法故。名最胜法。何等是最胜法。谓佛若佛弟子。谁能知此法。谓行圣种。及修圣道者。复次此法于一切满意善根中最胜。故言最胜。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多不意满足而死。若住圣种者。命终之时。其意满足。此法体是最胜。能到最胜。故名最胜。复次能去积聚过故。所以者何。下劣者多积聚。最胜者不积聚。若住圣种者。于诸所须。而不积聚。转轮圣王。王四天下。所有财宝。由是易尽。住圣种业。所用无尽。能除积聚法故。体是最胜。能到涅槃最胜法。故名最胜。云何是种性。答曰。如先说。过去恒河沙数诸佛。及诸弟子。皆从是种中生故。名旧种性。亦令诸佛法常相续不断。故名种性。复有说者。此法能知种性故名种性。如来等正觉善种性。唯此法能知。故名种性。云何名可乐。答曰。所有断乐。及修乐此法能乐。故名可乐。复次此法亦可言知也。所以者何。行此法者。能次第知夜分。故以日没时。结跏趺坐。至日出时乃起。复次此法能知可乐法。故名可乐。复次能入圣法胎。故名最胜。入善法种性。故名种性。住善法时。能知善法气味。故名可乐。云何不杂。答曰。不杂四种业故。谓佃种贩卖事官尊贵不杂。此业淳善功德。故名不杂。沙门婆罗门等。不能如法说其过者。不杂过患。不逼切他人故。如经说比丘当知。我圣弟子。心无憎爱。云何无憎爱。爱名爱恚。圣弟子。降伏爱恚。不为爱恚所伏故。名无憎爱。此经亦说。有乐断乐修。此二有何差别。答曰。无碍道是乐断。解脱道是乐修。复次见道是乐断。修道是乐修。如见道修道忍知未知欲知根知根见地修地。说亦如是。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二

 

上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下篇:鞞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

五事毗婆沙论

五事毗婆沙论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舍利弗阿毗昙论

舍利弗阿毗昙论序 释道摽撰 阿毗昙。秦言无比法。出自...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隋大业年中三藏笈多译 归命一切...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东晋西域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大乘密严经

大乘密严经卷上 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奉 制译 密严会品...

【注音版】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

菩萨戒本持犯要记

菩萨戒本持犯要记 新罗国沙门元晓述 菩萨戒者。返流归...

拔陂菩萨经

拔陂菩萨经 僧祐录云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经初异译 闻如...

十善业道经节要(附说十恶果报)

十善业道经节要(附说十恶果报) 沙门 蕅益 编订 戒杀...

佛说慢法经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邪淫的十二种危害

明朝进士冒起宗,在注解《太上感应篇》中见他色美,起...

福德要在大众中修

修行要在俗世中修,福德要在大众中修,在大众中求。 俗...

净土的众生每天都在干什么

问: 在净土的众生还造孽吗?阿弥陀经中说净土世界的...

被责骂也是一种幸福

有一位在森林里修行的人,非常的纯净,也非常的虔诚,...

净土法门应谨防两种误区

目前须谨防两种误区:一是说末法众生是持不了戒的,阿...

种植宽容,收获感动

什么是宽容?宽容是宽大有气量,原谅不计较他人。宽容...

真正的高手是躲在墙角的,因为正好修行

佛陀在楞严经中跟末法众生说:假设修行人不断大妄语,...

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

一、主敬: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

女众夏天到寺院不能不知道的事

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夏天到了请收起您的性感。 进...

依于业力而活着

在世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中午,波斯匿王在...

文珠法师《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今天讲的题目,是无边的愿行。愿...

观音菩萨感应故事:治愈脊髓瘤

10年前,我因患病,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危难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