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九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九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智犍度八道品下

念觉支与喜觉支相应。喜觉支俱聚中。念觉支体。与喜觉支相应。不与念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与自体相应。如先说。与念觉支亦与喜觉支相应者。除念觉支相应者。所以者何。以其多故除之。及念觉支喜觉支俱聚中念觉支喜觉支自体。诸余心数。尽与二相应。彼是何耶。谓八大地。十善大地。有觉观地。则有觉观。及心不与念觉支喜觉支相应者。不与喜觉支相应念觉支。彼是何耶。谓未至中间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念觉支体不与念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与自体相应。如先说。亦不与喜觉支相应。所以者何。彼诸地中无喜故。诸余心心数法者。此中尽说一切无漏心。更无余有余。有漏心心数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作第四句。如念觉支。喜觉支念觉支正见正觉亦如是。诸法与念觉支相应。亦与正念相应耶。答曰。如是。设与正念相应。亦与念觉支相应耶。答曰。如是。如念觉支择法精进猗定舍觉支正方便正念正定。说亦如是。诸法择法觉支相应。亦与正见相应耶。答曰。若法与正见相应。亦与择法觉支相应。颇法与择法觉支相应。非正见耶。答曰有。正见所不摄择法觉支相应法。彼是何耶。谓尽智无生智相应法。诸法精进觉支相应。亦与正方便相应耶。答曰。如是。若与正方便相应。亦与精进觉支相应耶。

答曰。如是。诸法与定觉支相应。亦与正定相应耶。答曰。如是。若与正定相应。亦与定觉支相应耶。答曰。如是诸法与喜觉支相应。亦与猗觉支相应耶。答曰。或与喜觉支相应。不与猗觉支相应。乃至应作四句。喜在一切无漏心中。不在。一切地中。猗在一切无漏心中。亦在一切地中。与喜觉支相应。非猗觉支相应者。猗觉支与喜觉支相应。喜觉支俱聚中。猗觉支体。与喜觉支相应。不与猗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与猗觉支相应。非喜觉支相应者。是喜觉支猗觉支俱聚中喜觉支体。与猗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余喜觉支不相应。猗觉支相应法彼是何耶。谓未至禅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猗觉支相应法。与猗觉支相应。非喜觉支。所以者何。彼地中无喜故。与喜觉支相应。亦与猗觉支相应者。除猗觉支及与猗觉支相应者。所以者何。以多故除之。与喜觉支猗觉支俱聚中者。除自体。诸余心心数法。俱与二相应。彼是何耶。谓九大地。九善大地。在有觉有观地。则有觉观。及心非喜觉支。亦非猗觉支相应者。喜觉支不相应猗觉支。彼是何耶。谓未至禅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猗觉支体。不与喜觉支相应。所以者何。彼地中无喜故。亦不与猗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诸余心心数法者。此中尽说一切无漏心。更无余有余有漏心心数法。亦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如是等诸法。不与喜觉支相应。亦不与猗觉支相应。如喜觉支猗觉支。喜觉支舍觉支正方便正念正定。说亦如是。诸法与喜觉支相应。亦与正见相应耶。喜在一切无漏心中。不在一切地。正见在一切地不在一切无漏心中。是故得作大四句。与喜觉支相应非正见者。正见与喜觉支相应。喜觉支俱聚中正见体。与喜觉支相应。不与正见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余正见不相应喜觉支相应法。彼是何耶。初禅第二禅中。尽智无生智。俱聚中喜觉支相应法。不与正见相应。所以者何。是他聚故。与正见相应非喜觉支者。喜觉支与正见相应。正见俱聚中喜觉支体。与正见相应。不与喜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余喜觉支不相应。正见相应法。彼是何耶。谓未至禅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正见相应法。不与喜觉支相应。彼地中无喜故。与喜觉支亦与正见相应者。除正见与喜觉支相应。除喜觉支与正见相应。诸余心心数法。彼是何耶。谓八大地。十善大地。在有觉有观地。则有觉观。及心不与喜觉支。亦不与正见相应者。正见不与喜觉支相应。彼是何耶。未至禅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正见体。不与喜觉支相应。所以者何。彼地中无喜故。不与正见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喜觉支不与正见相应。彼是何耶。初禅第二禅尽智无生智俱中喜觉支体。不与正见相应。所以者何。是他聚集故不与喜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余心心数法。彼是何耶。未至禅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尽智无生智。俱聚有漏心心数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如喜觉支。正见喜觉支正觉正觉于正见。说亦如是。

云何世俗正见。云何世俗正智。问何故作此论。答曰。前论是此论所为根本。前论作如是说。云何为见。云何为智。云何为慧。而不作是论。云何世俗正见。云何世俗正智。以前论是此论所为根本。今欲广分别故。而作此论。复有说所以作论者。或有说意识相应善慧不尽是见性。如譬喻者说。彼是何耶。谓次五识生者。能起身口业者死时心。问曰。彼何故说次五识生者非见性耶。如五识不能分别彼次生。意识亦不能分别。何故能起身口业者非见性耶。答曰。见行内。彼行于外。何故死时心非见耶。答曰。见有势力。彼慧微劣。问曰。彼作是说。云何通佛经如是说。人欲死时。善心心数法。与正见俱。答曰。彼作是说。佛说死时前相续心非死时心。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一切意识相应有漏善慧尽是见性故。而作此论。

云何世俗正见。答曰。意识相应有漏善慧。彼是何耶。谓不净觉相应者。安那般那念念处与煗顶忍世第一法相应者。与禅无量解脱胜处一切处相应者。世俗正见。多于四大海水。此中略说麁者。云何世俗正智。答曰。意识相应有漏善慧。彼是何耶。答曰不净觉相应。乃至世俗正智。多于四大海水。及五识相应善慧。彼是何耶。善眼识相应。乃至善身识相应者。善眼识相应慧。何者是耶。答曰。如见父母佛辟支佛声闻及诸尊重处。生善眼识善耳识相应慧。何者是耶。答曰。如闻佛语及父母诸尊重处语。生善耳识。余善三识。非常人能起。唯除观抟食修行者。能起三善识。已说体性。今当说同异相。若是世俗正见。亦是世俗正智耶。答曰。若是世俗正见。亦是世俗正智。颇是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见耶。答曰有。五识相应善慧是也。世俗正见摄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摄世俗正见耶。答曰。世俗正智摄世俗正见。非世俗正见摄世俗正智。不摄何等。谓五识相应善慧。

若成就世俗正见。亦成就世俗正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世俗正智。亦成就世俗正见耶。答曰。如是。谁成就世俗正见世俗正智耶。答曰。不断善根者。总而言之。是不断善根者。然有多少。或有但成就欲界善见智者。但成就色界者。或有但成就无色界者。或有成就欲色界者。或成就色无色界者。或有成就欲色无色界见智者。以是事故。总而言之。是不断善根者。然有多少。

若断世俗正见。亦断世俗正智耶。答曰。如是。若断世俗正智。亦断世俗正见耶。答曰。如是。谁断世俗正见正智耶。答曰。阿罗汉。总而言之。是阿罗汉。余人则有多少。若离无所有处欲。断八地正见正智。乃至离欲界欲。未离初禅欲。断一地正见正智。是故总而言之。是阿罗汉。余人则有多少。

问曰。何故名世俗耶。为以毁坏故言世俗耶。为以是贪立足处言世俗耶。若以毁坏言世俗者。无漏道亦毁坏。应是世俗。若以是贪立足处言世俗者。亦恚痴立足处。答曰。应作是说。以毁坏言世俗。问曰。若然者。无漏道亦毁坏。应是世俗。答曰。若毁坏增长于有无漏道虽毁坏不增长。于有令有损减。复次毁坏能令有相续生老病死相续。无漏道虽毁坏能断有不令生老病死相续。复次若毁坏是苦集道迹生老病死道迹。无漏道虽毁坏是灭苦集道迹灭生老病死道迹。复次若毁坏是身见。爱使所缘处是贪恚痴立足处。杂垢杂毒杂过杂滓坚在苦集性中者。是世俗。圣道与此相违。不名世俗。复次有说者。是贪立足处言世俗。问曰。若然者亦是恚痴立足处。答曰。若说是贪立足处亦是恚痴立足处。问曰。若世俗是毁坏耶。答曰。或是世俗非毁坏。乃至广作四句。是世俗非毁坏者。过去未来二漏。是毁坏非世俗者。现在道谛。是毁坏亦是世俗者。现在二漏。非毁坏亦非世俗者。过去未来道谛。一切无为法。经说长老式蜜提往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所言世俗者是何耶。佛告式蜜提。以毁坏故言世俗。复问。何等是毁坏。佛告式蜜提。眼入是毁坏。乃至意入是毁坏。问曰。世尊。何故说入是世俗耶。答曰。为受化者故。受化者应闻入是世俗乃得悟解故。佛说入是世俗。问曰。毁坏有何差别耶。答曰。毁者是刹那顷无常。坏是身坏时无常。复次毁是细无常。坏是麁无常。复次毁是内法无常。坏是外法无常。复次毁是众生数法。坏是非众生数法。

云何无漏见。云何无漏智。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前论是此论所为根本。前论作如是说。云何为见。云何为智。云何为慧。而不作是说。云何无漏见。云何无漏智。以前论是此论根本。今欲广分别故。而作此论。复次欲说近对治法故。先说云何世俗正见云何世俗正智。何法是其近对治。谓无漏见智。故作此论。云何无漏见。答曰。尽智无生智所不摄余无漏慧。彼是何耶。见道中八忍学八智无学正见。云何无漏智。答曰。除见道中诸忍。余无漏慧。彼是何耶。学无学八智是也。

已说体性。今当说同异相。诸无漏见。是无漏智耶。答曰。或是无漏见非无漏智。乃至广作四句。是无漏见非无漏智者。见道中诸忍是也。所以者何。彼有见相无有智相。是无漏智非无漏见者。尽智无生智是也。所以者何。彼是智相无有见相。是无漏见亦是无漏智者。除见道中诸忍尽智。无生智余无漏慧是也。彼是何耶。学八智无学正见是也。所以者何。彼是见相亦是智相。非无漏见非无漏智者。除上尔所事。若法已立名已称已说者除之。余未立名未称未说者。作第四句。彼是何耶。行阴作此四句。一切无漏慧。作三句。有见相智相者。余有相应不相应行阴四阴及无为法。作第四句。是名除上尔所事。摄亦如是。若成就无漏见。亦成就无漏智耶。答曰。若成就无漏智。亦成就无漏见。颇成就无漏见。非无漏智耶。答曰。有住苦法忍时。

问定理摄成就不说断。问曰。何故不说断耶。答曰。若说于文不烦。彼尊者迦旃延子。乃至不舍一刹那。而作文分别。若所说于文烦者。如四大海水。文义尽略说之。复次以垢故断。无漏法无垢故不断。问曰。若无漏法不断者。佛经云何通。如说。比丘汝若解筏喻法者。法尚应断。何况非法。答曰。断二种。一除爱断。二舍断。此中说舍断。无漏法虽无除爱断。而有舍断。以舍断故。而作是说。诸比丘。舍圣道尽漏。以念恩故。复数数起圣道现在前。而受种种身苦。谓头痛等苦。是故佛作是说。比丘当知。圣道所应作者。皆已作之。应舍此道入于涅槃。如人依筏渡河。以念恩故。犹顶戴肩负。他人语言。汝男子筏所应作皆已作之。汝今应舍随意而去。彼亦如是。

云何是法云何非法耶。答曰。内道言说是法。外道言说是非法。内道法随顺空。随顺无我。随顺涅槃。法尚应舍。何况外道言说。令有相续令生老病死相续者耶。复次善受持名句味身者是法。不善受持者是非法。善受持名句味身者尚舍。何况不善受持名句味身者。尊者瞿沙说曰。善受持阿含经者名法。不善受持者名非法。以增长生死故应舍。何况非法。尊者波奢说曰。正观是法。不正观是非法。正观法尚应舍。何况不正观法耶。复次惭愧是法。无惭愧是非法。三善根是法。三不善根是非法。四念处是法。四颠倒是非法。五根是法。五盖是非法。六念是法。六爱身是非法。七觉支是法。七使是非法。八道支是法。八邪支是非法。九次第定是法。九结是非法。十善业道是法。十不善业道是非法。如是等法尚应断。何况非法。

◎阿毗昙毗婆沙论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

云何他人心智。云何念前世智。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彼尊者迦旃延子。何故依二智而作论。答曰。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意。随其欲意而作论。亦不违法相。彼意欲因二智而作论。即论二智。谓他心智。念前世智。意欲论二智故。余处亦因二智而作论。如根揵度中论法智比智。余处亦因二智而作论。如定揵度论尽智无生智。余处意欲论四智。即因四智而作论。如根犍度论苦集灭道智。如说。若苦智是苦无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无漏智耶。余处意欲论八智。即因八智而作论。如使犍度定犍度智犍度所说。余处意欲论十智。即因十智而作论。如说。眼根以几智知。犹如善巧陶师。先调柔泥团。安置轮上。随其欲意。作种种器。彼尊者亦尔。以闻思慧。观察法相。断缘中愚故。随其欲意造论。亦不违法相。复次此二智。以离欲得方便得体是修慧亦是通体是四支五支禅果故。复次此二智体。是智性见性。复次以此二智各缘一世。他心智缘现在世。念前世智缘过去世。若作是说。念前世智是有漏无漏者。应作是说。以此二智是有漏无漏故。

云何他心智。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从修生得不失。是修者。体是修。是修果者。是四支五支禅果。从修生者。修习故。得不失者。得不舍。问曰。何故不说已得当得者。但说今得耶。答曰。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若得此智。名得道者。名知他心者。是中说之。非已得当得者。以失故。以此智知他心所觉所观所行。所觉者是欲界初禅。所观者。是中间禅。所行者。是上三禅。复有说者。所觉是欲界初禅。所观者从欲界乃至中间禅。所行者从欲界乃至第四禅。问曰。他人心觉观缘色时他心智。亦知他心所缘色耶。答曰。外国法师经文作如是说。若智知欲色界现前他人心心数法及无漏心。是名他心智。问曰。罽宾沙门。何故不作如是说耶。答曰。亦应作如是说。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言所觉所观所行者。说其体。不说所缘处心心数法。如实知之。心者是心数。法者是数法。如实知之者。是说知境界。应说一。知他心智。谓知他心智通。应说二。谓知有漏无漏及缚解系不系。应说三。谓上中下。应说四。谓四禅果。应说六。谓有漏上中下无漏上中下。应说八。谓四禅有漏无漏。应说九。谓下下乃至上上。应说十二。谓四禅中各有三种。谓上中下。应说十八。谓有漏有九无漏有九。应说二十四。初禅有漏有三无漏有三。乃至第四禅亦尔。应说三十六。谓初禅有九种。乃至第四禅有九种。应说七十二。初禅有漏有九种。无漏有九种。乃至第四禅亦尔。若以在身。若在刹那。则有无量无边他心智。此中总说一种他心智而作论。

问曰。他心智体是何耶。答曰。体是慧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知他心智。答曰。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问曰。亦知数法。何故但名知他心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勤修方便。欲知他心。不期数法。亦知数法故名知他心智。如人求见于王。不求见眷属。若见王时。亦见眷属。彼亦如是。复次诸法立名。各有所以。或以自体。或以对治。或以方便。或以相应。或以所依。或以所行。或以所缘。或以行以缘。以自体者。如五阴四谛等智是也。余解广说如上。

界者。有漏是色界系。无漏是不系。问曰。何故无色界无他心智耶。答曰。非其田故。乃至广说。复次他心智因色故生。无色界无色。地者。是四根本禅地。不在诸边无色地。问曰。诸边中何故无知他心智耶。答曰。此是通若有三昧。能生通果。则有此智。诸边中无此定故。问曰。中间禅心。以何知他心智知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初禅地者知。复有说者。以二禅地者知。评曰。应作是说。以初禅地者知。所以者何。是一地法故。所依者依欲色界。身行者无漏者行道等四行。有漏者不行行缘者。初禅地者。缘欲界初禅二禅地者。缘欲界乃至第二禅第三禅地者。缘欲界乃至第三禅第四禅地者。缘欲界乃至第四禅。他心智不知无色界。问曰。何故他心智不知无色界。答曰。他心智不知上地法。初禅他心智。不知第二禅心。乃至第三禅他心智。不知第四禅心。问曰。生欲色界。起无色定现在前。他心智能知彼心心数法不耶。答曰。不知。所以者何。如果时不知。因时亦尔。念处者是三念处。除身念处。智者是四智。谓法智比智道智等智。三昧者无漏者与道无愿相应。有漏者不与相应。根者总与三根相应。谓乐喜舍根。世者在三世。缘三世者。过去者缘过去。现在者缘现在。未来不生者缘三世。必生者缘未来。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缘三种。三界系及不系者。有漏是色界系。无漏是不系。缘三界系及不系者。缘欲色界及不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三种。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尽缘三种。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有漏者是修道断。无漏者是不断。缘见道修道不断者。尽缘三种。缘名缘义者是缘义。缘自身他身及非。身者缘他身。是方便得。离欲得者。是方便亦是离欲。初禅者离欲界欲得。乃至第四禅离三禅欲得。方便者以方便现在前。佛不以方便现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声闻或以中。或以上方便。问曰。他心智方便云何。答曰。如施设经说。初行者先取自身相。若身有如是色。则有如是心。若有如是心。则身有如是色。取自身相已。亦取他人身相。若他身有如是色。则有如是心。若有如是心。则身有如是色。取如是相已。作是思惟。今此众生。为何所观何所分别。作是思惟时。如实知之。此众生如是思惟如是分别。是名他心智。满足集法经亦说。他心智方便云何。答曰。观五取阴。是苦空无常无我。作如是观无漏智。问曰。如他心智缘四谛智。何故但说缘苦智者耶。答曰。应说尽缘。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此说初起入法方便。若说缘苦智。当知亦说缘余智。问曰。前方便此后方便。有何差别耶。答曰。前所说方便。至有漏无漏。此所说方便。一向是无漏。复次后方便。胜妙明净胜前方便。问曰。若眼不见色。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能知。以耳闻其声故。若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为能知他心不。答曰。知。以鼻嗅其香故。若眼耳鼻不见色闻声嗅香。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知。以舌知味故。若不见色闻声嗅香知味。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知。以身触故。若不见色。乃至身不觉触。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或有说者。不知。所以者何。以他心智因色故。评曰。应作是说。方便时不知。满足时能知。问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时因色生耶。答曰。因麁得入细故。他心智方便时缘自己。满足时不缘自己。问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时缘自己。满足时不缘自己耶。答曰。他心智不缘他心所缘所行。若他心智。缘他心所缘所行者。亦可名自心智。本曾所得有漏心心数法十五种。欲界有三种。谓上中下。乃至第四禅亦有三种。初禅地下有漏他心智。知欲界三种心心数法。及知初禅下有漏心心数法。中者。知欲界三种。知初禅下中二种。上者知欲界三种初禅三种。如初禅乃至第四禅。上者知十五种。如本曾起有漏心。有十五种。未曾得有漏心。亦有十五种。无漏心有十二种。初禅地有三种。谓上中下。乃至第四禅亦尔。第二禅地下无漏心。知初禅地下无漏心。亦知二禅下者第二禅。中者知初禅第二禅下中二种。上者知初禅第二禅下中上三种。知第二禅乃至第四禅。上者知十二种无漏心心数法。问曰。何故下有漏他心智。知下地三种及自地下者。无漏下他心智。知下地下心心数法及自地下者。非中上耶。答曰。有漏心心数法异。无漏心心数法异。一身中可有三种有漏心心数法无漏心心数法。以根故别。若是下根则无中上根。乃至若是上根。则无中下根。

他心智不知胜地胜根胜人心。胜地者。初禅地他心智。不知第二禅地心心数法。乃至第三禅地。不知第四禅地心心数法。胜根者。下根他心智。不知中上根心心数法。胜人者。学人他心智。不知无学人心心数法。问曰。一切无学人他心智。尽知学人心心数法耶。答曰。不知。时解脱不知见到心。见到不知时解脱心。所以者何。见到于时解脱根胜故。时解脱于见到人胜故。问曰。学人起第二禅心现在前。无学人起初禅心现在前。为展转相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何。无学人于学人人胜。学人于无学人地胜。声闻起第二禅心心数法现在前佛起初禅心心数法现在前。为展转相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何。佛于声闻根胜。声闻于佛地胜。欲界有四种变化心。谓初禅果。乃至第四禅果。初禅地他心智。为知此四种心不。答曰。或有说者知。所以者何。尽是欲界心故。复有说者。唯知初禅果。余则不知所以者何。如不知因。果亦不知。

是佛所有无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无有他心智能知者。已曾得有漏心。佛欲令他知则知。若佛欲令钝根者知。利根者不知。钝根者则知。利根者不知。佛欲令萨波达知舍利弗不知。萨波达则知。舍利弗不知。欲令畜生得知人不知者。畜生则知人不知。何以知之。有经说。佛住那提迦夜城矜迦精舍时。众多比丘。置钵在露地。及世尊钵。亦在露地。尔时有一猕猴。从娑罗树下。往诣众多钵所。时诸比丘。恐破钵故。皆共遮之。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莫遮此猕猴。不破汝等钵也。尔时猕猴取世尊钵。徐还上树。盛满流蜜。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杂虫故。尔时世尊。起世俗心。欲令去虫。是时猕猴即知佛意却在一面。除蜜中虫。复上世尊。世尊不受。以未作净故。世尊复起世俗心。若此猕猴。以水作净者。我则受之。是时猕猴即知佛心。以水作净。佛便受之。以其净故。尔时猕猴以世尊受其蜜故。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起舞却行。堕坑而死。得生人中。于佛法出家。得阿罗汉道。名摩头婆肆吒。以是事故。尊者波毗奢。作偈赞佛。

 欲令人天知佛心  随其所念皆能知
 若入诸禅深妙定  无有能知佛心者

问曰。佛为得知佛心他心智不耶。答曰。或有说者。不得。所以者何。世无二佛故。复有说者得。以能缘故。不以起现在前。辟支佛如渴伽兽角独出世者。与佛无异。若作是说。众多出世者。有缘辟支佛心他心智亦能缘亦能起现在前。声闻有知声闻心他心智亦能缘亦能起现在前。佛所有无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无色界心。无有他心智。能知此心者。

众生或有生有灭。生者。生欲界色界众生。及生无色界凡夫人。为当得他心智不耶。答曰。以二事故当得。一以能缘。二以现前行。灭者。生无色界圣人。若涅槃者。为当得他心智不。答曰。不当得。复有说者。当得。以能缘故。不以现前行。评曰。不应作是说。当得不现前行。宁当说不得。不当说得。不现在前行。

有境界。是佛他心智所知。非辟支佛声闻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他心智所知。非声闻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声闻他心智所知。如经说。比丘当知。雪山中有如是处。猕猴所不能行。人亦不能行。有处所猕猴能行人不能行。有处所猕猴能行。人亦能行。雪山犹如境界。猕猴如辟支佛。人如声闻。如是之义。今当显现。见道有十五心。他心智知相似法。有漏者知有漏。无漏者知无漏。已曾得者。知已曾得。未曾得者。知未曾得。法智分者知法智分。比智分者知比智分。声闻人他心智。见道中知二心。辟支佛知四心。佛一一次第知。所以者何。辟支佛声闻。以方便现在前。佛不以方便现在前。行者入见道作方便。声闻入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见道。声闻起法智分他心智现在前。能知行者二心。谓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声闻人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智分。声闻人起比智分他心智现在前。欲知苦比忍乃知道比智。行者为见道作方便。辟支佛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见道。辟支佛起法智分他心智现在前。知行者二心。谓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辟支佛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智分。辟支佛起比智分他心智现在前。欲知苦比忍乃知灭比忍灭比智。佛不以方便一切功德现在前。如行者一一次第起见道现在前。世尊以他心智。一一次第而知。

佛于三种道。以总相知。亦以别相知。辟支佛亦知三种道。于声闻辟支佛道。以总相别相知。于佛道以总相知。不以别相。声闻亦知三种道。于声闻道。以总相别相知。于辟支佛道。以总相知。不以别相。问曰。声闻见道谛时。为见辟支佛佛道不。若见者。他心智何故不知。若不见者。云何得缘彼不坏信耶。答曰。应作是说见。问曰。若然者。他心智何故不知耶。答曰。以总相智见。他心智是别相知故。一众生所有他心智。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知时为知受体。为知受诸刹那耶。若但知受体者。诸余受不被知者。云何知耶。若知受诸刹那者。云何自身非众多耶。自身众多者。我他心智。体有二十一种。知一众生一刹那受。如一刹那受。余一切刹那受亦尔。如受刹那。余心心数法刹那亦尔。如一众生心心数法。余众生心心数法亦尔。我他心智俱心心数法则多。一切众生。如我心心数法多。所依身亦应多。答曰。应作是说。知受体。问曰。若然者。余所不知受。云何知耶。答曰。若知余受。无有是处。知时唯知所知者。复有说者。知受诸刹那。问曰。若然者。云何自身非众多耶。答曰。多有何过。所以者何。如我他心智体。有二十一种。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一切众生他心智体。亦有二十一种。知我心心数法。是故无过。问曰。他心智。为缘过去缘未来缘现在耶。答曰。缘现在。问曰。若然者经本所说云何通。如说。过去未来法九智知。答曰。经本应作是说。过去未来法八智知。除灭智他心智。而不说者。有何意耶。随缘故说。过去者缘过去。未来者缘未来。若如所说。他心智知三刹那。谓知现在刹那。次前灭者。次当生者。经本应作是说。

问曰。他心智为缘一法。为缘多法耶。若缘一法。经所说云何通。如说。有欲心如实知有欲心。若一时知欲亦知心者。岂非知多法耶。余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当世尊忆念时。遍知众僧心之所念。若缘多法者。云何体是三念处耶。答曰。应作是说。缘于一法。问曰。若然者。佛经云何通。如说。如实知有欲心。答曰。心与欲相应故。名有欲心。若知欲不知心。若知心不知欲。如观垢衣。若观垢则不观衣。若观衣则不观垢。彼亦如是。余经复云何通。如说。世尊当忆念时遍知众僧心之所念。答曰。以比相知。非以他心智。世尊以他心智。观一比丘心住寂静道。次以比相智知诸比丘心亦尔。复有说者。世尊不以他心智知。亦不以比相智知。乃以愿智知。复有说者。世尊不以他心智比相智愿智知。世尊得尽智时。得未曾得欲界不隐没无记心心数法。亦不入禅。亦不起通现在前。当忆念时遍知诸比丘僧心。复有说者。知多法。问曰。若然者。云何体是三念处耶。答曰。初方便时是三念处通。若满足是总缘法念处。评曰。应作是说。一切他心智缘一法。是别相观。缘现在缘他缘心心数法。见道中无。在修道中。不与空无相三昧相应。不摄尽智无生智。无碍道中无他心智。法应如是。云何念前世智。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从修生得不失。以此智忆念过去无数生。如是相貌。是名念前世智。是中问答。广说如他心智。云何如是相如是貌。答曰。如是相者是前时有。如是貌者是中有。复有说者。如是相是中有。如是貌是前时有。所以者何。前时有可示此是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差别貌。如经说。

佛告阿难。若有如是相如是貌施设者。名色身。若无如是相如是貌可施设。有对触不。答言。不也。彼经说。内入是相外入是貌。复有说者。彼经说。内入是貌外入是相。所以者何。以内入故。说诸识相差别。如说除上尔所事。是中无如是相貌。是以除之。如说。若以如是相如是貌入初禅。如是相者是方便。如是貌者是所缘。如偈说。

 若成就八智  十六行相貌
 如阎浮檀金  无能说其过

是中说慧名相貌。过去无数生者。是说念前世智境界。应说一。念前世智。得念前世智通念前世明念前世力。应说二。谓已曾得未曾得。应说三。谓上中下。应说四。谓初禅果乃至第四禅果。应说六。已曾得有三种。未曾得有三种。谓上中下。应说八。初禅地有二种。谓已曾得未曾得。乃至第四禅地亦如是。应说九。谓下下乃至上上。应说十二。初禅有三种。谓上中下。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应说十八。谓已曾得有九种。未曾得有九种。应说二十四。初禅有六种。谓已曾得有三种。未曾得有三种。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应说三十六。初禅有九种。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应说七十二。初禅已曾得有九种。未曾得有九种。乃至第四禅亦如是。若以在身若在刹那。则有无量无边念前世智。此中因总说一念前世智而作论。问曰。念前世智体性是何。答曰。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如念处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处。如阿那波那念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阿那波那念。忆前生念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忆前生念。除色想体性是慧。以想力多故。名除色想。如是念前世智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此是念前世智体性。乃至广说。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九

 

上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下篇:鞞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说一切有部)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

五事毗婆沙论

五事毗婆沙论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佛说十二游经

佛说十二游经 东晋西域沙门迦留陀伽译 昔,阿僧祇劫时...

佛说相应相可经

佛说相应相可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在舍卫国请诸比丘,...

佛说长者子制经

佛说长者子制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菩萨本业经

佛说菩萨本业经一卷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

天乐鸣空集

天乐鸣空集序 予读《易传》,至天地闭、贤人隐,未尝...

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失译经人名今附三秦...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老鼠入牛角,当必有倒断处

【原文】 圆觉谓轮回以爱欲为根本。而此爱欲,百计制之...

憨山大师开悟前后的三次梦

大师在开悟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做过与修行悟道极有关...

慧律法师-一行三昧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法宣法师,诸位法师、...

念佛生净土的三大资粮

念佛求生净土,则须具足根本,最关键的三大往生资粮:...

净土法门修行的第一关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

降低罪业的势力,因为罪业会让你临终痛苦

建立佛号,引导佛号,调伏烦恼,这叫正修。 折伏现行烦...

浴佛祝圣仪轨

一、闻板上殿 法会开始前,先在大殿内摆设香汤盆,放两...

净界法师:念佛止观修学法要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1讲 《念佛止观修学法...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如今,不少入了佛门的人,颇费心机地四处奔走、劳身伤...

弘一大师《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大意 今日在本寺演讲,适值念佛会期。故为说...

修学净土法门,解行都要一门深入

净土法门的修学,起先绝对不能看太多太杂,解和行一定...

阿那楼驮尊者的故事

阿那楼驮,此云无贫。昔于饥世,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