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八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智犍度八道品中

若成就见亦成就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智亦成就见耶。答曰如是。若成就见亦成就慧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慧亦成就见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智亦成就慧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慧亦成就智耶。答曰如是。谁成就见智慧耶。答曰。一切众生。总而言之。一切众生。然有多少断善根者。成就三界见道所断见智慧。三界修道所断染污智慧。欲界系不隐没无记智慧。不断善根者。若不得色界善心。成就三界见道所断见智慧。三界修道所断染污智慧。欲界系善见智慧。欲界系不隐没无记智慧。若得色界善心。未离欲界欲。成就三界见道所断见智慧。三界修道所断染污智慧。欲色界善见智慧。欲界系不隐没无记智慧已离欲界欲。若不得无色界善心。成就色无色界见道所断见智慧。修道所断染污智慧。欲色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若得无色界善心。未离色界欲。成就色无色界见道。所断见智慧修道所断染污智慧。三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若离色界欲。成就无色界见道所断见智慧修道所断染污智慧三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生色界凡夫。不得无色界善心。成就色无色界见道所断见智慧修道所断染污智慧。成就色界系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若得无色界善心。未离色界欲。成就色无色界见道所断见智慧修道所断染污智慧。色无色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已离色界欲。成就无色界见道所断见智慧。修道所断染污智慧。色无色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生无色界凡夫。报心不现在前。成就无色界系见道所断见智慧。修道所断染污智慧。无色界善见智慧。若报心现在前。成就无色界见道所断见智慧。修道所断染污智慧。无色界善见智慧。不隐没无记智慧。是则说凡夫人。坚信坚法人者。苦智未生。成就三界见道所断见智慧。修道所断染污智慧。欲色界善见智慧。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无漏见慧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成就三界集灭道所断见智慧。修道所断染污智慧。欲色界善见智慧。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无漏见智慧。乃至灭智已生道智未生。成就三界见道所断见智慧。修道所断染污智慧。欲色界善见智慧。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无漏见智慧。须陀洹斯陀含。成就三界修道所断染污智慧。欲色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无漏见智慧。生欲界阿那含。若不得无色界善心。成就色无色界修道所断染污智慧。欲色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无漏见智慧。若得无色界善心未离色界欲。成就色无色界修道所断染污智慧。三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无漏见智慧。已离色界欲。成就无色界修道所断染污智慧。三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无漏见智慧。生色界阿那含。若不得无色界善心。成就色无色界修道所断染污智慧。色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无漏见智慧。若得无色界善心未离色界欲。成就色无色界修道所断染污智慧。色无色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无漏见智慧。已离色界欲。成就无色界修道所断染污智慧。色无色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无漏见智慧。生色界阿罗汉。成就色无色界善见智慧。欲色界不隐没无记智慧。无漏见智慧。生无色界阿那含。报心不现在前。成就无色界修道所断染污智慧。善见智慧无漏见智慧。若报心现在前。成就不隐没无记智慧。余如先说。生无色界阿罗汉。报心不现在前成就无色界善见智慧。无漏见智慧。若报心现在前。成就不隐没无记智慧。余如先说。若见断彼智断耶。答曰如是。若智断彼见断耶。答曰如是。若见断彼慧断耶。答曰。如是。若慧断彼见断耶。答曰。如是。若智断彼慧断耶。答曰如是。若慧断彼智断耶。答曰如是。谁断见智慧耶。答曰。是阿罗汉。余断有多有少者。已离无所有处欲阿那含。断三界见道所断八地修道所断见智慧。乃至未离初禅欲阿那含。断三界见道所断欲界修所道断见智慧须陀洹斯陀含。断三界见道所断见智慧。坚信坚法人。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断三界见苦所断见智慧。乃至灭智已生道智未至。断三界见苦集灭所断见智慧离无所有处欲凡夫人。离八地见道修道所断见智慧。乃至离欲界欲凡夫人。断一地见道修道所断见智慧。诸正见是择法觉支耶。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前论是此论所为根本。前作是说。云何为见。云何为智。云何为慧。而不作是说。诸正见是择法觉支耶。以前所说。是此论所为根本。今欲广说故而作此论。

此阿毗昙中。有是决定相。若觉支后说道支者。当知道支一向无漏。若道支后说觉支者。当知道支是有漏无漏。此中道支。后说觉支故。当知道支是有漏无漏。或有正见非择法觉支。乃至广作四句。是正见非择法觉支者。世俗正见是也。所以者何。觉支一向是无漏故。是择法觉支非正见者。尽智无生智是也。所以者何。彼无见相故。是正见亦是择法觉支者。除尽智无生智。诸余无漏慧是也。彼是何耶。谓见道中诸忍。学八智无学正见是也。所以者何。彼有见相觉相故。非正见非择法觉支者。除上尔所事。若法已立名已称说者。作第一第二第三句。未立名未称说者。作第四句。彼是何耶。行阴作此四句。意识地善慧有漏无漏者。作前三句。余有相应不相应行阴。作第四句。余有四阴及无为法。亦作第四句。是名除上尔所事。诸正智是择法觉支耶。答曰。或正智非择法觉支。乃至广作四句。是正智非择法觉支者。世俗正智是也。所以者何。彼无觉支相故。是择法觉支非正智者。见道中八忍是也。所以者何。彼无智相故。是正智亦是择法觉支者。除见道中诸忍。诸余无漏慧是也。彼是何耶。学无学八智。所以者何。彼有智相觉支相故。非正智非择法觉支者。除上尔所事。如先说。此中异者。尽说一切善慧意地及五识地有漏无漏者。问曰。何故不问余觉支耶。答曰。亦应作是问。若正方便是精进觉支耶。答曰。若是精进觉支。亦是正方便。颇有正方便非精进觉支耶。答曰有。世俗正方便是也。余觉支道支亦应如是问而不问者有何意耶。答曰。应知此彼所说有余。复次此中说始终者始者是正见。终者是正智。如始入时。出时方便毕竟亦如是。复次若满足作四句义者则说。若唯有顺后句者。此中不说。复次此是智揵度。若法是见智慧性者。此中广分别。

念觉支现在前时。几觉支道支现在前耶。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有说。法生时次第非一时。如譬喻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说。法生时次第不一时生。犹如多伴狭道中行。一出一入。不得一时二人併行何况多耶。如是有为法。各各从生相而生。有何势力。能一时生耶。问曰。彼何故作是说耶。答曰。彼依佛经。佛经说若心微劣。修三觉支者。便为非时。谓猗定舍觉支。是时应修三觉支。谓择法精进喜觉支。若心掉动修三觉支者。便为非时。谓择法精进喜觉支。是时应修三觉支。谓猗定舍觉支。若佛经说三觉支。是时三觉支非时者。当知法生时。次第而生。非一时生。亦更引余经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说。诸长老当知我得七觉支。随意自在。我于日初分。欲住如是觉支随意得住。以日中分后分。欲住如是觉支随意得住。以此二经所说。知法生时次第而生非一时生。欲止如是说者意。亦明法一时而生。问曰。若法一时而生。非次第生者。佛经云何通。如说修三觉支。是时三是非时。答曰。此经说。法生时一时而生。非不一时。所以者何。若心中有二有三觉支者。已明法一时而生非次第。问曰。此助道法。随其地无减少修者。何故言修三觉支。是时三觉支非时耶。答曰。觉支有二分。一是定分。二是慧分。若定分觉支现在前时。修慧分三觉支便为非时。所以者何。以定分势用偏多故。是时应修三觉支与上相违。说慧分亦如是。复次或有为定入圣道者。或有为慧入圣道者。若为定入圣道者。修定分三觉支。是时修慧分三觉支是非时。若为慧入圣道者。修慧分三觉支。是时修定分三觉支是非时。尊者舍利弗所说经。复云何通。答曰。尊者舍利弗善知出定入定身心相。若欲以日初分入如是觉支。便得随意自在。日中分后分亦如是。故作是说。复次此经说三地觉支。谓有觉有观地。无觉有观地。无觉无观地。若欲以日初分入有觉有观地觉支。以日中分。入无觉有观地觉支。以日后分。入无觉无观地觉支。皆得随意故作是说。复次此中说三根俱觉支。谓乐根喜根舍根俱觉支。若欲以日初分入乐根俱觉支。以日中分入喜根俱觉支。以日后分。入舍根俱觉支。皆得随意。故作是说。空无相无愿俱尽智无生智无学正见俱觉支说亦如是。譬喻者作如是说。此中说七地觉支。谓根本四禅三无色定觉支。在此七地中。若欲以日初分入初禅地觉支。乃至入无所有处地觉支。以日中分。以日后分。入初禅地觉支。乃至入无所有处地觉支。皆得随意。故作是说。复有说者。所以作论者。或有说诸边禅中有喜无戒。或说上地有正觉。或说无色地中有戒。为止如是等说者意故。而作此论。

念觉支现在前时。几觉支道支现在前。答曰。若依有觉有观未至禅。学念觉支现在前时。六觉支八道支现在前。无学六。觉支九道支现在前。以是说用止诸边禅中有喜无戒者意。问曰。如未至禅定无有觉有观。何故作是说。依有觉有观未至禅耶。答曰。应作是说。若依未至禅定。应说有觉有观而作是说。有何意耶。答曰。欲令疑者得决定故。如四大揵度说。上地诸边。亦言未至。或有闻说未至。谓是上地未至。若说有觉有观。当知必是初禅未至。若依初禅。学念觉支现在前。七觉支八道支现在前。无学七觉支九道支现在前。若依禅中间。学念觉支现在前时。六觉支七道支现在前。无学六觉支八道支现在前。若作是说。则止说上地有正觉者意。如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亦如是。若依第二禅。学念觉支现在前。七觉支七道支现在前。无学七觉支八道支现在前。若依无色界定。学念觉支现在前时。六觉支四道支现在前。无学六觉支五道支现在前。若作是说。则止说无色界有戒者意。诸觉支道支。一切地一切无漏心中所得者。说亦如念觉支。何者是耶谓择法精进猗定舍觉支正见正方便正念正定喜觉支现在前时。几觉支道支现在前。答曰。若依初禅。学喜觉支现在前时。七觉支八道支现在前。无学七觉支九道支现在前。若依第二禅。学喜觉支现在前时。七觉支七道支现在前。无学七觉支八道支现在前。正觉支现在前时。几觉支道支现在前耶。答曰。若依未至禅。学正觉现在前时。六觉支八道支现在前。无学六觉支九道支现在前。若依初禅。学正觉现在前时。七觉支八道支现在前。无学七觉支九道支现在前。

问曰。何故诸边中无喜耶答曰。诸边离欲未离欲。能起现在前故。不能生喜。如人多处被缚。有解不解处。不能生喜。彼亦如是。问曰。何故上地无正觉耶答曰。非其田器故。乃至广说。复次为除正觉故求上地。若上地有觉者则下地不作方便。求于上地。若法下地有上地亦有者。则无次第灭。若无次第灭。则无究竟灭。所以者何。以次第灭。能到究竟灭。若无究竟灭。则无解脱。复次若有身业口业处。有正觉上地。无身业口业故无正觉。问曰。何故无色界无戒耶答曰。无田器故。乃至广说。复次为除戒故。求无色界。若无色界有戒者。则下地众生。不作方便。求无色界。若法下地有上地。亦有者。则无次第灭。若无次第灭。则无究竟灭。所以者何。次第灭能到究竟灭。若无究竟灭。则无解脱。复次戒是色少分。无色中无色戒。是四大造。无色界无四大。问曰。无无漏四大。何故有无漏戒耶。答曰。无漏戒不以四大力故是无漏。以心力故是无漏。复次戒对治恶戒。无色界无恶戒故无戒。所以者何。恶戒在欲界。欲界于无色界。有四事远。一以所依远二以所行远。三以所缘远。四以对治远。

三十七助道法。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佛说助道法。无三十七觉支是助道法。何以知之经说有一比丘往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所言觉支者。何故名觉支耶。佛告比丘。是七助道法故名觉支。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以是事故。知觉支是助道法。问曰。助道法有三十七。世尊。何故说七觉支是助道法耶。答曰。随彼比丘所问佛说七觉支是助道法。若彼比丘问四念处者。佛亦说四念处是助道法。复次彼经一向说无漏助道法。余则不定如念处有二种。谓有漏无漏。乃至道支有漏无漏。复有说者。佛说三十七助道法。以经久时故。而亡失之。如陀罗达多所说助道法。应言一支。乃至三十七支。如三十七助道法。如斧柯喻经中亦说。无漏三十七助道法。若取决定修道。则是七觉支。若取不决定。则有六支种。所以者何。念处有二种。或有漏无漏。乃至道支亦如是。问曰。助道法。名有三十七。体有几耶。答曰。助道法。名有三十七。体有十一或十二。若说尽在觉支中。觉支名有七体亦七。四念处慧根慧力正见。尽在择法觉支中。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正方便。尽在精进觉支中。四如意足定根定力正定。尽在定觉支中。念根念力正念。尽在念觉支中。余者有信根道支中。有正语正业正命。若尽说在道支中者。若说正语正业外。更无正命者。八道支。名有八体有七。若说正语正业外。别有正命者。道支名有八体有八。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尽在正见中。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尽在正方便中。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尽在正定中。念根念力念觉支。尽在正念中。余有信根觉支中。有喜猗舍。以是事故。助道法。名有三十七。体有十一或十二。如名体。名数体数。名异体异。名异相体异相。知名知体亦如是。此是助道法体法性。乃至广说。

何故名助道法。助道是何义。答曰。尽智无生智是菩提。此诸法随顺彼法。助彼法是彼法分势用胜故。名助道法。已总说助道法所以。今当各各别说所以。何故名念处耶。答曰。分别聚义是念处义。聚名五取阴。若欲分别。应以念处。而烧然义是正断义。积聚义法义是如意足义。增上胜义是根义。不可坏义是力义。觉知义是觉支义。求觅义是道支义。

已别说助道法所以。今当别说觉支道支所以。何故名觉支。为以觉故名觉支。为以是觉支故名觉支耶。若以觉故名觉支者。一是六非。若以是觉支故名觉支者。六是一非。答曰。应作是说。以觉故名觉支。问曰。若然者。一是六非。答曰。此诸法尽是彼法分。尽随顺彼法势用胜故名觉支。复有说者。以是觉支故名觉支。问曰。若然者。六是一非。答曰。择法觉支。是觉是觉支。余唯是觉支。何故名道支耶。为以求觅故是道支。为以是求觅支故是道支。若以求觅是道支者。一是七非。若以是求觅支故是道支者。七是一非。答曰。应作是说。以求觅故是道支。问曰。若然者。一是七非。答曰。此诸法尽是彼法分。随顺彼法势用胜故名道支。复有说者。求觅支故是道支。问曰。若然者。七是一非。答曰。正见是求觅是求觅支。余是求觅支。如择法觉支是觉是觉支。如正定是禅。是禅支不非时食是斋是斋支正见亦如是。是求觅是求觅支。

◎已各各别说助道法所以。今当求其次第。何故先说四念处。乃至后说八道支耶。答曰。随顺言说次第法故。复次佛说则随顺。问者则易受。复次四念处如眼见。余助道法如盲。不令堕不如法处。如众多盲人。有目将导。不令堕非道中。彼亦如是。复以念处能了了分别总相别相法。坏物体愚。坏缘中愚。取法实相。不令增减。复次念处从初觉地。乃至尽智无生智。势用常胜正断。从暖法以上。势用常胜如意足。从顶法以上。势用常胜五根。从忍法以上。势用常胜五力。从世第一法以上。势用常胜。道支于见道中胜。觉支于修道中胜。问曰。何故见道中道支胜修道中觉支胜耶。答曰。去义是道义。见道中去极速疾故。觉是觉支义。修道中有九种觉数数觉故。问曰。若见道中是道支修道中是觉支者。世尊何故先说觉支。后说道支耶。答曰。随顺言说次第法故。复次佛说则随顺。问者则易受。复次欲渐次增一支故。先说四法次说五七八法。复次欲渐出要法渐次增益故。

已总说助道法次第。今当一一别说觉支道支次第。何故先说念觉支。后乃至舍觉支耶。答曰。随顺言说次第法故。复次佛说则随顺问者则易受。尊者瞿沙说曰。已见谛人。以忆念先所得法力。能满足修觉支。是故佛先说念觉支。如经说。行人正观此法念现在前。不生愚惑。能满足修念觉支。以念力故。于法能分别选择筹量。能满足修择法觉支。以于法能选择分别筹量故。便行精进。能满足修精进觉支。已行精进故。便生不杂味喜。能满足修喜觉支。以喜故身心猗乐。能满足修猗觉支。以定猗乐故心定。能满足修定觉支。以心定故。离贪忧住舍故。能满足修舍觉支。问曰。何故世尊道支中。先说正见。后乃至正定耶。答曰。随顺言说次第法故。复次佛说则随顺问者则易受。尊者瞿沙说曰。已见谛者以正见故。能修道支如说。以正见故。能修道支。如说。以正见故。能生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已说觉支道支次第。今当说地。何等地有几助道法。答曰。未至禅有三十六除喜。初禅有三十七。中间禅有三十五除喜正觉。第二禅有三十六除正觉。第三第四禅有三十五除喜正觉。无色中有三十二。除喜正觉正语正业正命。

已说地。今当说现在前时。何地几助道法一时现在前耶。答曰。依未至禅。有三十六一时现在前。则有三十三。除三念处。所以者何。以所缘各异故。尚不能起二何况多。初禅有三十七。则有三十四一时现在前。亦除三念处。禅中间有三十五。则有三十二。一时现在前。亦除三念处。如中间禅第三第四禅亦如是。第二禅有三十六。则有三十三一时现在前。亦除三念处。无色中三十二。则有二十九现在前。亦除三念处。

已说现在前。今当说同异相。若是觉支。亦是道支耶。答曰。或是觉支非道支。乃至广作四句。是觉支非道支者。喜猗舍觉支是也。是道支非觉支者。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是也。是觉支亦是道支者。除信诸余助道法是也。非觉支道支者信是也。问曰。何故喜立觉支耶。答曰。觉义是觉支义。喜随顺觉支。问曰。云何喜随顺觉支耶。答曰。若如实数数觉境界则生喜。若数数生喜。则如实觉境界。如人掘地得宝。得宝故更掘。更掘故复得。彼亦如是。问曰。何故喜不立道支耶。答曰。去义是道支义。喜不随顺去。问曰。何故喜不随顺去耶。答曰。若数数喜。则住不去。如人在道行。若数数止息。便欲住不去。彼亦如是。问曰。何故猗舍立觉支耶。答曰。觉义是觉支义。猗舍随顺觉支。问曰。云何猗舍随顺觉支耶。答曰。若于一切事得猗舍。则能如实觉境界。问曰。何故猗舍不立道支耶。答曰。去义是道支义。猗舍不随顺去。问曰。何故猗舍不随顺去耶。答曰。猗舍与去相违。如行住眠寤一向相违。彼亦如是。问曰。何故正觉立道支耶。答曰。去义是道支义。以正觉能发动正见出离生死故。如人以杖捶牛能有所至。彼亦如是。问曰。正觉何故不立觉支耶。答曰。正觉性发动觉支性寂静故。问曰。何故正语正业正命立道支耶。答曰。去义是道支义。正语业命。于道车为毂故。问曰。何故正语业命不立觉支耶。答曰。正语业命。是道支非道。复次正语业命是不相应无依无行无缘。觉支与此相违。问曰。信何故非觉支道支耶。答曰。始入法时。信势用胜故。已入法修觉支道支。复次出要法。有满足不满足。满足出要法者。有根力觉道相者是也。与此相违名不满足。若不满足出要法。有觉支相无道支相者立觉支。如喜猗舍。若无觉支相有道支相者立道支。如正觉正语业命。若满足出要法。有觉支道支相者。立觉支道支。如余觉支道支是也。若不满足出要法。无觉支道支相者。不立觉支道支。如信是也。

问曰。何故不立心为助道法耶。答曰。无助道分故。复次心于烦恼出要法中。俱有势用。助道法于出要法中。偏有势用。复次心缘总相别相。助道法唯缘总相。复次如烦恼。是数法非心。彼对治法亦尔。是数法非心。若作是说。心定故名定者。即是助道法中定也。

问曰。何故三根中。喜根立助道法。乐根舍根不立助道法耶。答曰。无助道相故不立助道分。复次助道法所行勐利。彼二根迟钝。所行不勐利。复次乐根为猗乐所覆蔽。舍根为行舍所覆蔽。是故不立助道法。

问曰。圣种何故不立助道法耶。答曰。亦有立者。如毗婆阇婆提说。有三十一助道法。问曰。我不问如是说者。答曰。助道法于在家出家人中。有二事胜。一期心胜。二受行胜。圣种于出家人中二事胜。一期心胜。二受行胜。于在家人中。有一事胜。谓期心胜非受行胜。如帝释坐众华座上。十二那由他婇女。而自围绕有六万作音乐者。名住圣种。但有期心而不受行。如频婆娑罗王等。须达长者等。亦复如是。若作是说。乐断是精进者。即是精进觉支。波伽罗那经说。云何念觉支。答曰。圣弟子观苦是苦。乃至观道是道。与不坏智相应。为菩提念数数念次第念常不忘不失。是说未知欲知根。复次若圣弟子。见生死是过患。见涅槃是胜妙。为菩提念。乃至广说。是说知根。阿罗汉观解脱心念。是说知已根。乃至舍觉支。说亦如是。云何正见。答曰。若圣弟子。观苦是苦。乃至观道是道。是观察分别。能取其相。觉明见慧。是说未知欲知根。若圣弟子。见生死是过患。见涅槃是胜妙。是观察分别。乃至广说。是说知根。阿罗汉观自心解脱。是观察分别。乃至广说。是说知已根。乃至正定说亦如是。

问曰。何故觉支中说为菩提念。道支中不说耶。答曰。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欲现异文异说故。若以种种说庄严于文义则易解。复次欲现二门二略二初入法二影二俱通故。如觉支中说为菩提念。道支中说为菩提正见亦尔。如道支中不说为菩提正见。觉支中亦尔。复次先作是说。尽智无生智是菩提。修道中觉支势用胜。修道近尽智无生智。是故觉支中说为菩提非道支。经说为寂灭为离欲为涅槃故修不净观俱念觉支。乃至舍觉支。问曰。不净观是有漏。觉支是无漏。云何有漏无漏俱耶。尊者和须蜜说曰。先以不净观。令心随从调柔质直堪忍自在。次起觉支现在前。觉支后复起不净观。以觉支动不净观故。作如是说。而无有漏无漏俱者。佛经说。圣弟子一心摄耳听法。能断五盖。具足修七觉支。问曰。如定心能断结。非不定心。是意地非五识身。何故作如是说。一心摄耳听法。乃至广说。答曰。此说转转相生法。耳识次生善意识。善意识次生从闻生意。从闻生意次生从思生意。从思生意次生从修生意。以从修生意。而断烦恼。复次此说相续法。善意识与善耳识相续故。能断烦恼。而作是说。问曰。若无碍道。能断烦恼。不能满足修觉支。若解脱道。能满足修觉支。不能断烦恼。答曰。佛说相近法故。而作是说。诸法与念觉支相应。亦与择法觉支相应耶。答曰。或与念觉支相应。不与择法觉支相应。乃至广作四句。与念觉支相应非择法觉支者。是择法觉支。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与自体相应。一以二慧不得併生。二以前后不俱。三以一切诸法除其自体与余法作缘。与择法觉支相应非念觉支者。是念觉支。所以者何。以求故自体不与自体相应。如先说。与念觉支择法觉支相应者。诸法与念觉支择法觉支相应者。彼是何耶。答曰。与念觉支择法觉支俱聚中。俱除自体。诸余与念觉支择法觉支相应者。彼是何耶。谓八大地十善大地。若在有觉有观地。则有觉观及心非念觉支择法觉支相应者。诸余心心数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此中多说无漏心。更无余者。余有有漏心心数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作第四句。如念觉支。择法觉支念觉支念精进猗定舍觉支正方便正定。说亦如是。诸法与念觉支相应。亦与喜觉支相应耶。乃至广作四句。念觉支在一切地一切无漏心中。喜觉支在一切无漏心中。非在一切地。是故得作一中四句。与念觉支相应非喜觉支者。是喜觉支与念觉支相应聚中。喜觉支体。与念觉支相应。不与喜觉支相应。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体不与自体相应。如先说。余不与喜觉支相应。与念觉支相应法。彼是何耶。答曰。未至禅中间禅第三第四禅三无色中。与念觉支相应法。彼法不与喜觉支相应。所以者何。彼诸地中无喜故。与喜觉支相应。非念觉支相应者。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八

 

上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下篇:鞞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阿毗昙八犍度论

阿毗昙八犍度论序 释道安撰 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众...

阿毗昙甘露味论

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 布...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俱舍论实义疏

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一(惣二万八千偈) 尊者悉地罗末底造...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 如是...

佛说稻芉经

佛说稻芉经 阙译附东普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注音版】五母子经

五母子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华严念佛三昧论

华严念佛三昧论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 念佛法门。诸...

佛说三品弟子经

佛说三品弟子经 吴月氏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 比丘僧善导撰 敬...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卷上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 如是我闻: 一...

佛说转有经

佛说转有经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如是我闻: 一时...

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

仲春来山,瞬息半载。纵寿百年,弹指即过。一息尚存,...

放生与救济贫苦患难者哪个重要

原文: 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

【推荐】一信之后,永不再疑

一信之后,更不再疑。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 一信,在...

圣严法师:自见本性,无有差别

一、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六祖坛经》的第十六条说:...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疏文】 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于一心,则念极而空...

经书法宝迎请须知

一、迎请法宝须知 1.迎请法宝者,须生大恭敬心、感恩心...

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

佛法利益,非凡情所能测度。彼愚人唯知以医药治病,及...

用恭敬心待人,为何反而觉得我好欺负

问: 为什么我用恭敬心对待一些人,他们反而觉得我好...

白衣上座讲经,出家人应该惭愧

这里有位法师提出二个问题: 问一、末法时代白衣在上座...

佛学之宇宙论——四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坏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译...

念佛不妨碍我们日常的工作

念佛一法可以渗透到我们的行、住、坐、卧里面,你走路...

心态重于环境

每天上午的同样时间,一位富翁都会乘车经过一个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