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好,我们各位正法学堂、闻思讲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们刚好到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圣诞的日子。上一次,耽搁了大家的一场法,因为有不可抗拒的因缘。那么借今天菩萨圣诞的日子呢,也祝愿诸位,早日能够得到我们自己的圣诞。
当然自己的圣诞,最容易的就是从净土入手,我们已经讲到《净土决疑论》的第二讲。因为要入净土之首,一定要从断疑生信开始起步,这也是我们讲这部论典的初衷,请大家不要忘怀。
在第一讲里边,我们介绍了一下,一个前言吧,包括这部论典,概说了一下五重玄义,它的名题。
今天开始,我们从具体的内容讲起。大家来看,首先是印光法师来介绍他自己的第一个步骤,从以儒家为全部的学问所依,到踏上出家,成为住持三宝的因缘。这里边,第一个他非常的自省,就是检讨自己。
我们来看:
“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种善根。”
我们常理解大祖师们,都觉得说,哎呀,太谦虚了,这样大的修行人,大成就者,还好像说客套话给后学们做一个表率一样。当然这也是其中的一种功德。可是我们也要知道,他们真的对自己,至少是对自己曾经,是有一种忏悔心的。
像印光法师为什么把自己称之为“常惭”,正因为有这个惭愧心,也反更加促成了,作为祖师完满的人格和僧格。因为检讨自省是我们身为一个道人,大家来听闻佛法,都可以称之为道人。入道、上道的根本能力,就是有惭愧心。
佛教里面讲到,把惭和愧当做七圣财,就是七种法财中的两种。惭,就自己而言;愧,觉得与人有愧。如果你没有自省能力,眼看着已经误入歧途,甚至背道而驰了,还没办法回身,也就是把自己的道业给封堵住了。所以很多成就者,其实都是从这样发心才得道的。世间法都讲,所谓的一日三省嘛。
我们有时候看,比如《了凡四训》吧,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一种忏悔法,就他那个功过格吧。我们心地上讲到的“莫向外求”,大家仔细地参悟一下,其实里边也有浓浓的带有惭愧的功德,只是比较更为理性、心性上的一种法脉而已。
那我们净土行人讲到的厌离娑婆,厌离娑婆它潜在后面的机关呀,实际上,就是有自己唯心所现这种染土的这种惭愧感。所以说,惭愧、自省是佛法的根本法。
这里印祖也不例外,说“余自愧”。“余”是对自己的谦称嘛。“多生多劫”,我们总是在讲,累劫以来,无量劫以来。印祖也说“多生多劫”。“多生”是就近而言,实际上是指的有情生命的轮回、重复、一生又一生。“多劫”是指世界国土的成住坏空。
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大劫等于四个中劫,每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正好代表了四个国土的时期,成住坏空。那我们有情在这个其中穿梭、寄存,所以从时间上更广。合起来呀,多生多劫,高雅一些。
往俗说一点,就是我们常讲的生生世世。我们的生死累劫以来呀,数目乃至体积,非常之大。曾经做过色界众生、欲界众生做的枯骨呀,就是人的骨头,堆积起来都堆积如山的。我们作为有情动物,只论说生死离别,就这一个场景中流过的泪呀,就像四大海水般那么多。
所以大家想,本来是妙真如心、真甘露味,就被迷局成这样的一种幻象、流离。妙真如心呢,这变成了一种尸骨;真甘露味呢,被流淌成一种情见的泪水,这就是多生多劫的实况。
“少种善根。福薄慧浅,障重业深”。
你看一系列,印祖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这里讲到“少种善根”,“善根”这个词我们听得太多了。今天晚上在寺院里,闻法团来了,还给他们讲到善根福德因缘。“善根”它是从因上而言,发心培植善因,这世间善。那么要论真正的“善根”,只有跟菩提正道结下了甚深因缘,严格意义上才能把它叫做“善根”。
像我们通途修行的话,不晓得大家还记得吧,我们不是讲过,从入圣道之前,就是修行到预流位之前,入圣人之前,也有叫四善根位,暖、顶、忍、世第一。这个好像讲过,大家应该记得。
所以说善根是这辈子,我们能够亲近三宝的一个存款。当然,比如有一种说法叫断善根,就是诽谤大乘法,这样的人都断灭一切善根。还有一种叫乱善根,现在我们居多。基本上就是欲界的众生,以散乱心所做的像礼佛、诵经这些善根。
如果我们修行人,有一个善根显发的时候,他也是有种种的殊胜。如果一个人比较散乱,散乱的时候,比如修数息观,那慢慢的他就不乱,就能够入到一种“相似定”。这个时候心地就特别的清明,笃定。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师父,道人,道气十足。
如果你的不净观修成了,你的贪爱,一切的贪爱舍去了,就没有那种世俗之相。因缘观,特别是念佛观修好的话,相好光明常见,那整个气度都不一样的。所以说,虽然究竟处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善根显发的时候,他还是会有一种殊胜的相貌。
印祖这里讲到,他过去种的善根太少了。那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善根太少,这是就通途法而言。如果后面讲到的入净土来讲,他这个善根就太大了,这叫感应善根。直接凡夫众生有这个善根,能感动机缘,佛来应。
所以有时候呀,你讲法,太小的善根,你还不能给他说大的究竟法。那我们现在说说嘛,总之一称南无佛是根本善根,一切佛法僧事业的因缘,都是由一称南无佛,积功累德来的善根。
所以印祖在这里,这样的一种表达,觉得说“少种善根”,至少告诫我们,一定要相信,现前果是由宿世因得来的,有那个因,现前果是稳稳当当,铁定就是这样一种情状。那印祖说自己“少种善根”,下面像这一段话呀,就是印祖检讨发露之词了。其实从论文的行文看下来,也是非常合乎法度的。
大家来看,讲到自己:“福薄慧浅,障重业深。”那我们平常也念,这不就是造业所致嘛,前面也讲过了。自性的福德不得现前,业力所遮挡产生了障碍,所以这句话其实就代表“往昔所造诸恶业”。
后面又讲到“年当志学,不逢善友。”
“不逢善友”就是指的亲近不到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提携是最苦最苦的。大家要知道修行路上,绕路,更苦的就背道而驰,以为是善因,结果感的恶果。善因感恶果,主要是因为有愚痴在里面。所以你想,我们大家出去游玩一下,假如走错了路,特别是正在很累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懊恼。
何况这里,他讲到说:“不逢善友”。也就是说,当时印祖已经到了,古人讲到十五岁的话,就应当入学问之道。那就他来讲,到了这个时候没有人给他提醒佛法,那这里就说明,在表白“皆由无始贪嗔痴”,还在愚痴不明的状态中。
后面讲到“未闻圣贤传薪之道”,又来一句“争服韩、欧辟佛之毒”。
“未闻圣贤传薪之道”,传老到这里也解释过,他说:‘传薪之道是指的儒家的心法。’那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不闻佛法,不入正道,这样的话更加的直白。不入正道,首先你没有正见呀,你都不知道佛法的见解,那么就引发不了你的正思维,引发不了正思维,一定会出不正的口业。后面就说:“争服韩、欧辟佛之毒”。
你看,这里讲到的两大,大文豪。我没记错的话,这韩就是韩愈; 欧就是欧阳修嘛。这不是我们常说,所谓的唐宋八大家,大文豪嘛,世智辨聪多可怕。这里讲到的“韩、欧辟佛之毒”,就是指的这两位人呀,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也罢了,是争先恐后的谤佛、排佛,不能笃信佛法,诽谤圣教,而且是十分顽固的。
比如说韩愈,他的思想,我们都知道韩愈,他是继承所谓的孔孟之道,他认为儒家是正流、主流,所以就极力的排佛。就好像我们现在错以为佛教就是迷信,在主流的知识分子中也不乏其人。那他们的话语权大呀,甚至有些大的这种代表性的知识分子,那他说话都能够影响到国家,皇帝。
韩愈也是这样,他顽固到冒然上谏,阻挠皇帝。当时的皇帝要把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迎请到皇宫供养。韩愈也真是一个不知好歹的,他甚至说:‘东汉的皇帝就是因为信佛,所以死的快。’一下子就把唐宪宗给激怒了,说:‘韩愈作为大臣,虽然他是为我好、爱我,但是为人之臣不当言。’
意思就是,你是皇帝的大臣,不应该天天骂主子,说皇上短命。所以韩愈就因为这个因缘,给贬到潮州了,后来还与一位叫大颠禅师的还有来往,说明他还受过一点点佛法的熏陶。
大部分这种跟佛门有缘,又在那儿干说,而不生信仰的。我看过杨仁山,金陵刻经处的主人,曾经也说过,这号人大部分都是,过去执着空性的这种禅者,投身转世。因为他的才华有,但是他过去不从经教、信仰入手,光说那个心性、理性,妄谈空。所以就导致这辈子虽然跟佛门有缘,但怎么也不相信佛法。你看看这个因果多可怕,这种前生后世中的这种习气多可怕。
后面讲到欧阳修更为极力的反对佛教,直接说佛教是魔教。韩愈还只是说佛教叫夷教,因为他人是胡人,教是胡教。但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韩愈其实一直没有化,一直不化,他写过《与孟尚书书》的时候,还表明自己,‘我就是没有信佛,虽然和禅师有来往。’
欧阳修后来被云门宗的一位祖师,居讷禅师给摄受了,皈依了佛门,那就说明,他还算落了一个好结局。因为当时欧阳修被贬到滁州,游山玩水的,后来写了《醉翁庭记》。一天无聊,到九江去拜访居讷禅师的时候,他想发泄心中的不快。
居讷禅师就给他分析韩愈的过失,说‘他太小家子气了,实际上是借排佛的名头,显示自己厉害,沽名钓誉。’欧阳修听后很大吃一惊,又觉得言之有理,所以后来就释然了。还让禅师开示,禅师就告诉他说‘佛法是以悟心为本。’说世出世间法,既然以悟心为本,就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都给扫净了。所以欧阳修后来还痛改前非,留在东林寺去参悟。再回到朝廷以后,也不谈反对佛教的事了,还赞扬禅师。甚至有时候还写信,请教居讷禅师军国大事,自己还美其名曰叫“六一居士”。
这里印祖说:“不逢善友。未闻圣贤传薪之道,”然后天天去研究韩愈、欧阳修排佛的这些文章,还称随喜心,想树立这种见解,这就叫“从身语意之所生”。
后面讲到一句:
“学问未成,业力先现。从兹病困数年,不能事事。”
确实印祖前期的时候,身体一直不好,特别是他的眼病,他干不了了。意思就是说,病困数年,如同废人一个一样,那这里其实就是“一切我今皆忏悔”。从这种忏悔发心中可见,他的陈露罪障之心,非常的坦诚肯切,也不避讳曾经的过失。后面反正人家已经改往修来了,所以这是这一段的大意。
我们再往下看:
“谛思天地鬼神,如此昭著。古今圣贤,如此众多。况佛法自无权力以胁人服从,必赖圣君贤相护持,方能流通天下耳。”
你看,前面是争服欧韩之毒,这会开始,大家要知道这就叫善根显发。他的人生观要开始挪移,他的福报要开始苏醒,所以你看“谛思天地鬼神”。谛思,“谛”就是认真想一想,我们常说扪心自问,凭心而论。
其实很多人不信佛也是迷信,我常说,盲目的信和盲目的不信是同一种过失。所以需要我们,要认真的去思维,要客观的来意识。你看,这里讲到的天地鬼神,这也是印祖用惯了儒家口吻的一种本能。儒家也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他就相信天地。
天地这里更广义上应该理解成众生法界,六道的众生,“如此昭著”,就是非常明显的存在的。我们现在有时候,相信个外星人都要讨论半天,还取证。
实际上古人在这方面,他们的穿透力要比我们大的多。我们现在有时候打着科学的幌子,其实并没有遵循科学的精神。大家要听明白这一点,如果有科学的精神的话,辩证过来,怎么会没有异道众生的存在呢。
自古以来,你像这里为什么印祖说“如此昭著”。为什么?因为鬼神的感应事迹太多了。自古这些名著里边,这些专门的记载里边,包括前面欧阳修他后来写过《新唐书》,那是他在排佛的时候,他把好多有助于佛教乃至六道的这种证明的故事,他都给删掉。
《旧唐书》里面很多,这是印祖后来在文钞里面也讲过的。所以古人的话,他能感应到这种鬼神。
据说像这种中医,古来的中医他都是通这种道的,他不仅仅是用物药来给你调四大,他也知道里面它还有一些另外的感应。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昭著,因为大家都有所共知。第二个,像我们古代留下来这种祭祀文化,从上到下都说明相信有天地神明。刚才我们讲到的还有,理论换位思考。所以这讲到的“古今圣贤,如此众多”。
大家想,如果佛法真的是妄说,是瞎说,那难道古往今来这些大福报、大地位的人,帝王将相难道都是傻瓜吗?我们怎么不这样的来想想,反而是不能够信受佛法的人,福报不够,显得愚痴,没有智慧。
所以说“古今圣贤”这里的“圣”就是,我们现在讲佛法嘛,从佛来讲,那肯定是指得大圣人。“贤”的话,就是世间的能人像孔子,孔孟之道,包括各种教主吧,这些都可以算作里边的内容,“如此众多”明摆着的事。这是印祖在讲的时候,也是说他的意识中的一种苏醒,因为,原来认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
“况佛法自无权力以胁人服从。”
我们佛法,佛教传教的时候,这点我们真的要引以为豪,完全没有暴力,一直以平等柔和的心,我们常讲到摄受,因为佛法是无诤法。你身为佛弟子,你去争斗,清冷云中霹雳起火一样。佛法也是无为法,它是随缘的。
我们常有一个话叫做召感,因缘殊胜,法缘殊胜。这个召感来的他就稳,他就相应,他就舒服,跟你争取来的是两码事。所以我们说,用德召和用术去算计真的不一样。我们佛法一直是立足于这样的一种,乃至说非暴力、仁慈、义务。因为权力来讲,国家有一种意义上的解释,就是权力机关嘛,等于人民赋予他权力机关,有暴力的这样的一种手段来治理。
所以,佛法想要弘扬“必赖圣君贤相护持”。
历史上太多的帝王、将相都是大菩萨来,乃至是当时蒙释迦牟尼佛灵山亲自咐嘱转世为人,做王、做相,数不胜数。多的不说,武则天、梁武帝、雍正皇帝,这些人都明显从历史上的正史,从留下来的迹象上来讲,跟佛法太有深厚的因缘。像裴休宰相还送儿子出家,这些大文人、名豪们都跟佛法有缘,都是来护持佛法。
很多老和尚也很有智慧,他有时候能把最大的似乎是障碍,有一些不受教的,哎,他能够给他摄受,反而成为佛教的护法,那他的力量也大。都是借着这样的才能够流通天下,甘露法水洒满神州,真的是这样的。
我们有时候讲法,老是提倡跟大家讲到要恭敬三宝,这是对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听的说,好像恭敬三宝就唯三宝是图,外护也很重要呀。佛法要流通,各司其职,主法的跟护法的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所以印祖在这里也反思了,说:“倘其法果如韩、欧所言”,如果佛教的教法,真的像韩愈、欧阳修所说的这么的不堪,“悖叛圣道,为害中国。”真如他们所说祸害这么大的话, “岂但古今圣君贤相,不能相容于世。而天地鬼神,将亦诛灭无遗也久矣。”
有时候,我们中国自古的这种大意识,大意识里面有点小我慢,所以韩愈、欧阳修不就是利用这个,说佛法是悖逆的。印祖就说了,君王、明相纵然他们不太清楚,不能了然,被洗脑了,蒙蔽了。那么天地鬼神,龙天护法,我们的发心动念,他们是看得清楚的呀。
所以真要是佛法这么祸害人间,不要人去反对了,另外道的众生,有能力的众生,就帮我们把佛法给灭了。
比如说四天王天吧,他是跟我们(人世间)这里有直接的关系,他非常关注我们这里。古来的这些皇帝称为天子也是这样,他(四天王天)看到有福德的人来治世为民,他也是要辅佐的、爱护的。所以,真要是佛法如此祸害人间的话,早就把它灭掉了,还要等到“又何待韩、欧等托空言而辟之也耶。”还要等着你来这儿说吗。
这些辟佛之徒,真的也是仰天而唾、逆风扬尘,我们常知道,徒劳的。我记得,不是也有一个要写辟佛论,灭佛论嘛,被他媳妇都给说住了。说‘佛有没有,如果没有还用你写文章去灭吗?如果真的有,你灭就能灭得了吗?’你看,这就是最简单的真理智慧。这些世智辩聪们搞不清楚。
后面印祖话锋一转,要出家为僧了。论文:“《中庸》谓君子之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焉。”
这段话就是印祖他也在反思。后来的印光法师总给人提倡:“敦伦尽分,存诚邪闲。”其实他也一直提倡君子这样的行持。这里讲到的“及其至也”,也就是说,修道已经到顶了,非常极致了。那么,如果说世间和出世间来比的话,还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佛陀,他是叫大圆满觉,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大圣人。世间的圣人,我们也叫孔圣人,一比的话,怎么能跟佛陀比呢,那就只能叫贤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印祖就说了,圣人也有所不知不能,何况韩愈、欧阳修只能算个世间的贤者。因为他们确实也是满腔热血、辅佐国主等等这样的,要什么变法呀。但是呢,他们离圣人都离的远。比如说,比孔圣人来讲,他都已经做不到那个层面了。“况圣人所不知不能者乎。”就是孔圣人都不能跟佛陀的大圆满觉比。这么想,越想越对。
所以这里讲:“佛法殆非凡情世智所能测度之法也。”
这一句话特别重要!我们好学、好辩,实际上好讨论的人呢,咱们学教归根结底,一定要把知见到达这个层面。你看,印祖入道就是以这样入的。后来他虽然掀翻三藏教海,还一直提倡大家笃实笃行,不要说那么多。为什么?他已经认识到“非凡情世智”,凡夫的情见、世间的学问,所能测度之法也。
印祖不入则不入,一入就入到七寸上。所以“遂顿革先心,出家为僧。”
“ 顿革先心,出家为僧。”我们有时候看印祖的文钞里边,也有一些带的内容,或者他的自序中,他也不容易。出家的时候也不容易,也是数次的来回往返,家里人也不放。但是这里讲到“顿革先心,出家为僧。”“顿革先心”就是指他在知见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里传老也说的,印祖能对佛法有这样的认识和觉悟,那么他的精神世界、人生观已经彻底的颠覆了,如此之善根,大根性。
这样一来,出家对于一般人来讲,特别难走的一步路,对他来讲已经是必由之路,出家为僧,因为机缘已经成熟。出家为僧以后,我们前面不是讲到,真正其实的是大善根。出家为僧以后,你得学修佛法。学修,到底是学教、参禅还是直入净土,这也是要看因缘福报的。印祖不仅仅一入,入的是佛法的核心法义,而且人家抉择法门,一抉择就抉择的是殊胜法门。所以我们再看下面的论文:
“自量己力,非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生死。从兹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
大家看到这一段话呀,字字句句,都是决定性的作用。第一个“自量己力,”这是一个净土行人必须要有的背景知见。像善导大师,我们也在讲《观经四帖疏》里面讲到,一定要认识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在这个生死苦海里面,常没常流转出不去。既然没有己力,那么你要仰仗佛力,对佛力要生起决定的皈依心呀。
印祖就“非仗如来”,这里是一种否定、遮诠地表达。说白了就是除了阿弥陀佛,你再靠不上了;除了阿弥陀佛的愿力,其他的你就行不了了。只有弥陀的愿力已经设置好了,你以信愿持名,行这个法就能对接。否则的话,又是一个“决难”,“决难”就是几乎不可能。
第二个“即生”,就是这辈子。“定出”,生死有把握,转凡成圣。你看这两个字,两个字一组呀,全部说到点上了。
那么最后剩下的,既然如此“从兹唯佛是念”,执持名号,“唯净土是求”,愿生西方。大家看这两个“唯”字,说明人家已经斩钉截铁,不含糊。印祖的智慧,把这个里里外外、世出世间、自力他力,一下子就给厘清。大家知道这里边,主要解决的修行。这里传老也说了,一个主要的关键所在,就是要突破生死之关。
我们前面大家听讲《弥陀要解》的时候,蕅益大师不是也说了,须知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这一关,其实就是跳出三界嘛,是最难透脱的呀。最难透脱,那就说明如果没有净土这个法门,你就没有出路呀。这里用的这么两个“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
印祖最伟大的事情,就是他一开始发的这个心,入的这个道,那么成就以后,他依然还是带着这个愿,弘的这个法没有变过。所以,这也是说毫无异议的,大家公推为第十三代祖师的资粮啊。学佛中的关键问题,都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干净利落的说透了。
我们对照一下嘛,现在我们首先说,不听闻佛法,不入闻思修,把不住佛法的脉,到底学佛是干什么的?是做点善法,培点功德,还是热热闹闹的小资一下,跟着热闹一下,乃至认认真真地建立见解,正知见。还是说,彻底的发大丈夫之决定,要了生脱死,出离苦海。这各有各的深浅定位。那么在如此多的头绪中,印祖一下就能找着头绪,一下就抓住了这个主要的核心点,那么成功就快。
如果说,印祖从本来刚开始,不相信佛法倒也罢,还诽谤佛法。那么后来呢,学了佛法倒也罢,还一下子就知道,佛法不是用言行中的言,来把它弄成明白的,是用行而行持到的。既然行持有这么多的诸多法门,他能够历历在目,而且还独具慧眼唯净土为归。
这样的一种思路脉络,可以是一个学佛修行者,入道、上道的优秀典范,一个代表经典。这是印祖从他不信,到入道,到抉择法门,一卯一环,给我们这样的一个陈述出来。
下面再看:
“纵多年以来,滥厕讲席,历参禅匠,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
我们常给大家讲嘛,你的净土知见有了以后,其他的法都是往这儿会。而不是说,你有了其他的法太多,净土知见不建立,把这个一点小小的见解都给渗透光了。印祖就很笃定,以净土为根本。
印祖出家以后,虽然很多时候也在参访嘛,他到处走呀。那会儿出家是在南五台,后来北京红螺寺、龙泉寺都有他的足迹,又到普陀山这么多年,最后到灵岩山,大开法宴。那他也说了,这么多年来,他也有过这种经历啊,你看“滥厕讲席”,说明有人请他去讲经。当时印祖在普陀山上,还讲过《弥陀要解便蒙钞》。
那么“历参禅匠”,他跟很多的大善知识,有过对接。这个在他的云水生涯中,那么多年了,肯定是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们现在猜想,印祖为什么没有浓墨重彩地,把他的那些经历都写出来,而是只为后来净土的这种因缘,来不断地注入这样的这种弘化呢,他可能也有他的意用。就是他觉得那些对我们现在来讲没用,没怎么说过。实际上像《印祖文钞》里边的《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还有回应楞严七个问题的那些,已经很暗示的说明,印祖其实已经参禅都透。参禅都参透了,但是他这里表白说,这一些讲也罢,参也罢,一切的生涯中的佛事,都是为了让净土更加的明了清晰,显明到究竟处。
你想想,特别是后来阅藏,他对各种大乘的经典,现在我们看文钞里面真的是信手拈来,那么多的大部头,说明都非常熟。不仅仅是净土了,《心经》、《金刚经》、还有唯识,涅槃、楞严就更不用说。那这样的经历中,他这里总结了一句,全部是为了“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
禅宗来讲,第一义谛就是明心见性嘛;教下来讲,第一义谛是大开圆解。那么净土宗第一义谛是什么?当然是一心不乱念佛三昧,就是为他的行门所服务的。那这里说“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那我们回去看一下,《观无量寿经》里边,上品上生的材料就可以了。那印祖一辈子保准是上品上生。
所以,这里也把他整个的一个云水生涯,为僧这样的一个历程做了一个总结,根本就是要导归净土。
后面再看:
“所恨色力衰弱,行难勇猛。”
当然印祖他的个性,也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人都有这个四大不调的时候,印祖可能是一种示现吧,他就是这个眼睛,后来倒是一直也不能看多了。但是他讲到“行难勇猛”,这完全是一种谦卑的说法。印祖的勇猛精进,这是没得说。
后来有人不是问到他的行持,他也劝导说,‘你刚刚开始念佛了,一定要拿珠子。’哎哟,这个拿珠子太重要了。我给大家讲,你可能闲暇的时候没啥事儿了,拿不拿珠子,这段时间相应的,反正泛泛的佛号能念起来,可能还可以。
如果你一旦是事务缠身,或者琐碎点滴的,这样的一种掐碎你的时间,那么一定要拿珠子。因为珠子不仅仅是把珠子穿起来,是把你的信愿,你的念佛,先不论散心、摄心吧,能把你的念佛,能把你的净土法门这种仰信,行归净土的这个念头,给你一直穿着,否则会散的。
印祖那会儿也是跟蕅益大师一样,说刚开始你要好好拿着珠子念。但是他也讲到,他那会儿,因为印祖已经入得三昧,所以他给居士开示的时候说,他一天除了好像念多少遍大悲咒,为了利益大众。那会儿他持大悲咒、大悲水、大悲米,后来因为水米不好带嘛,就包一点大悲香灰,都治好了很多人这些疑难病。这也是印祖一个神通妙用,不可思议。那他说,他除了持大悲咒之外,每天剩下的就是念佛,那他也不计数了。你说不计数了,一直能相续,说明他二六时中,念兹在兹,是行持非常勇猛的,而且是不使劲的勇猛。
我们有时候会误会说,勇猛就是一定要卯足了劲,怎么的千辛万苦,跋涉艰辛。实际上会修的呀,很简单,反正就是这个念,这个念看你转到哪个念,调一下就行。所以印祖在这里,说自己“行难勇猛”,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但是他也不客气的说,“而信愿坚固”。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印祖他是想在这里表这个法。纵然就像我们一般的人,虽然“行难勇猛”,但是呢,“信愿坚固”是最重要,是根本。“信愿坚固”了,你才能入金刚道,不可摧,不可更,不可改。
像彻悟禅师里边就讲到了,说‘达摩祖师来了都不认帐,释迦牟尼佛再来都不转移。’到这种地步了,才说明叫“信愿坚固”。
所以,印祖在解释有禅有净土的时候,他都说了嘛,坚固到什么程度呢,一定要像前面说“即生”,我们前面不是有这句话嘛,“绝难即生定出生死”,就是要把这几个关口都要搞定,要信愿坚固到这种地步。
你想要来生怎样怎样,说明你不坚固;想要度化众生怎样怎样,说明你不坚固;想要在其他法门里边还得点甜头,兼而有之,说明你不坚固,不专一。印祖就讲到的,是不求什么人天果报,来生果报,得大总持,弘扬佛法,护持圣教等等,都不行。坚坚固固的就是“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这个解释的最为纯粹,最容易得利的。所以,以这样貌似极端的说法,实际上是表明自己的这种功夫。大家要晓得,这其实已经是一种功夫。
所以这里他也讲到:“非但世间禅讲诸师,不能稍移其操。”不买账了,“即诸佛现身,令修余法,亦不肯舍此取彼,违背初心。”
你看,人家这表的决心,表的这个法。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印祖已经做到了这个,正因为他做到了这个,所以他得的功德利益也是,要一心就是一心,想三昧就得三昧。没有违背初心,这一点来讲是特别难得的。
我们现在来讲,末法时代,我们真的是求脱离生死苦海,这种铁心是特别难得。为什么这么多祖师,著书立述,就是已经意识到我们心性太不稳,特别容易退,特别容易转,特别经不起这种花样的诱惑,偷心太多。所以印祖就给我们立了一个法则,大家可以见齐,把自己的心也贴上去。“即诸佛现身,令修余法,亦不肯舍此取彼,违背初心。”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一种大祖师笃定的这种情怀表露,亦当生起法喜充满。
印祖也罢,所有净土宗的历代祖师也罢,他们修行上各有一些特色,但是所有的共性、一致性,就是铁定了修净土,认真地弘扬净土,再没有生第二条心。
那我们一直这么几年了吧,给大家也是唯讲净土。虽然讲一些其他的经典,所谓的导讲,像那会讲《楞严经》也想导归净土。希望这节课给我们的受用,就是决定修净土,再不移志。好,时间到了,我们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