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净土念佛与大乘教观

净界法师  2021/11/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页,我们讲到乙二、圆修法门。

我们昨天讲到净土的感应道交,那么感应道交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它从浅到深是有两种的差别:一种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一种叫做临终的感应道交。

什么叫平时的感应道交呢?就是我们平常的身心世界产生的障碍,可能我们身上有病痛,可能外在的因缘有障碍,我们过不去了,所以我们以一种信仰的心,那么很专注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仰仗佛力摄受,这个坎就迈过去了,那么这个时候感应道交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主要的是信仰,因为你这个时候,平常的时候,你没有标记处理复杂的生死业力问题,你只要把你第六意识给管好就好了,但是临命终的时候就复杂了,因为临命终的时候有一个东西会出现:是人临命终时阿赖耶识现前。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感觉不出它的存在,它只有在两种情况下现前,叫作去后来先做主公,死亡的时候他出现,你来投胎的时候他也出现,平常他不出现,所以我们就忽略他的存在。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处理,你面对的就不仅是第六意识那么单纯。那你是要处理你无量劫来,你每一生每一世都把一些生死业力交给它,它现在要跟你算账了,这笔账得好好算一算了。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是用平时的那种态度提起佛号,那你就完了,因为你平时那个佛号,面对你平时的障碍,刚刚好而已,到生死业力这一关你就过不去了。

所以临终的感应道交,他除了佛号、除了信心以外,要多一个智慧的观照。那么净土宗的人,你等到临命终再知道这件事情,你就来不及了,你想说我平常佛号念得挺好的,该有的感应我都念出来了,但是你不知道临命终跟平时那是不同的概念,那完全不一样,第八识有没有现前那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你平常你根本不用去管生死业力的问题,轻松多了。

所以到了临终的时候,那么它的要求,除了你的信心,关键是你的智慧的观照,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临命终人,你提起佛号你自己要知道一件事情,你提起这个佛号不只是你走投无路了,需求一个离苦得乐而已,不是平常的概念,而是你这个佛号要带有一种往生的力量,套一句蕅益大师的话,就是说你临命终时提起佛号,它这个佛号必须要怎么样?要能够庄严净土!你必须把净土给念出来啊,而不是说把生命的痛苦迈过去而已了,那是不同的概念了,你这个佛号只是处理生命的痛苦,跟这佛号,要把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把它念出来,那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把净土、阿弥陀佛把他现前呢?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来先谈谈极乐世界的因果思想,你必须了解极乐世界的因果,你才知道这个佛号该怎么操作,因为极乐世界的因果思想跟我们一般凡夫的因果是不同的概念,凡夫的因果是业力所感,你把业力准备好了,把善业准备好了,三界随你去都可以。

但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了:

第一个,我们看《阿弥陀经》里面的极乐世界的安乐这一块,阿弥陀佛在描述极乐世界的快乐的时候,他有一句话很重要,叫做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句话不可思议呀。凡是三界的快乐,一定是参杂痛苦,没有例外。所以你三界的快乐,你就算生到天上去,你快乐享尽了,结果只有一个,那叫做乐极生悲,一定有痛苦等着你,三界的快乐没有所谓的什么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三界没这个东西,极乐世界从来没有痛苦,快乐就算享尽了,后面呢,后面继续快乐,它根本没有痛苦的相貌出现,所以我们合理的推论:极乐世界不是有漏的果报。因为有漏的果报,不可能出现这种相貌,说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三界的果报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合理的推论极乐世界,它不是有漏的,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从安乐道可以看得出来。

第二个看解脱道。极乐世界的解脱,他是怎么解脱,诸位,他是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件事情也不可思议。我们今天把生命达到三界,三界的果报,你只有两种选择:你要享受快乐,你就要牺牲来生。说我福报大,你没有错,你今生有权利享受,你享受试试,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三界的快乐你一旦渗进去,你一定放逸,你一定起颠倒,你肯定遭罪,你就把来生给毁了。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有福报他也不敢享受。所以三界的果报,你要追求快乐,你就要放弃解脱。你要追求解脱,不管你福报多大,对不起,把福报先收起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把六根给收起来,福报暂时不要用。我从来没有看到三界里面又享受快乐,又解脱的啊,蕅益大师说了你又要腰缠十万贯,又要骑鹤上扬州,没有这回事情,三界没有这种人,除非你是再来人。

所以三界的快乐里面你不可能有解脱的道,不可能的,因为这三界的果报,因为快乐和解脱是冲突的,你只能选一个。但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是,他享受快乐的时候,又自然能够跟解脱相应,所以我们从他安乐道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们可以论断: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是非业感引起,也就是说他不是业力所创造的,这点很重要。

净土宗的人,他有一个盲点,他以为修福报就会到净土去,很多人是这种概念。他就通过布施持戒去修福,他就想要对这种有漏的善业去庄严净土,你这两个跑道是不一样的,这两个是不同档次的东西,怎么能过去呢?蕅益大师说你不要说人天的福报,你就是二乘的善根都不能庄严净土,因为他不是业感引起。

极乐世界是不能用业力去召感的,不可以的,它只能够用清净的愿力去感应的。诸位,你要知道,极乐世界是感应出来的,不是说你去修福报去庄严的,你那福报都是有漏的,因为你那福报都是打妄想,都是有所得的心,你修福报的时候都是打的来生快乐的妄想。你为了来生的快乐修福,标准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是有漏的,快乐里面一定带有过失的。

所以诸位,极乐世界里面的功德,绝对不是因为你的业力去招感的,而是用愿力去感应出来的。那么,既然极乐世界它不是业力所感的,那我们造了那么多业怎么办呢?只有一种方法把它带走,我告诉大家一个事情:罪业,你执着罪业肯定是不能往生,你执着善业也不能往生,因为极乐世界善业也不管用,极乐世界是所有的业都要打包,不管恶业善业,因为你只要你有所得的心一出现,你就跟阿弥陀佛临终不相应,所以极乐世界是所有业到临终的时候你都用不到,只有正念现前就够了。

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怎么样?你的所有的罪业,所有的善业,在临终的时候,它必须在一种调伏沉淀的状态,你才可能往生。想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的时候起恶念肯定不行,起善念也不行,只能够起正念,善念都不管用。

那么什么叫临终的正念呢?能不能讲一个标准?有两个标准,我们先看看善导大师怎么说。

为什么这个人提起来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带有往生的力量,能够庄严净土,凭什么?我们看看善导大师怎么说,善导大师他说,什么叫临终的正念?他引用十八愿,他说这个人啊,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跟我们一样,生死凡夫了,颠颠倒倒,但是他临终的时候,他做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一个志心信乐欲生我国,第二个乃至十念,这个佛号我们不讲,因为这个佛号问题不大,我相信净土宗的人,平常有念佛的习惯了,念个十声百声千声问题不大,关键在于,志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两个在比较起来呢,欲生我国对一般净土宗中的人问题也不大,我相信一个人读过净土宗经论,看到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多少要好乐极乐世界,这个问题对一般人来说都很容易过关的,所以欲生我国这个问题也不大,它的成败关键在于四个字:志心信乐,这是关键,这个地方就跟智慧有关系。

善导大师解释志心信乐,他解释的很妙,他说这个时候你得顺从,顺从本愿,就是你的心,虽然你还没有到净土,你要向于净土。他提出两种概念:第一个,你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第二个,弥陀大愿必定救拔。弥陀大愿必定救拔这一块我们也放一放,这个跟前面的我们平时的感应道交有点类似,就先不谈,关键在于很多人失败在这地方: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们凡夫有一种问题,就是什么东西都要强做主宰。就是说,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体,它就是业力然后是果报,本来就两件事情,很单纯,这个果报要不就快乐,要不就痛苦,两种而已,但是我们会发现什么问题呢?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个我放进去。我们把什么东西都要跟我做个链接,你说你看到一个人,这个人跟你没关系,他发生什么事你一点都不会的挂爱不会痛苦,但这个人要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就有挂碍,因为你把我跟那个人连接了,你把我放进去了。

所以我们在生命当中强作主宰,本来人生是不能做主宰的,因为我们说的不算。生老病死是业力说的算,但是我们以为是我们说了算的,问题就在这,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能够主导我们的人生,认为自己一辈子走来,心有千千结,今生创造很多的痛苦,临终把业力带动起来,继续轮回。

它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到临命终的时候你要相信,你不能再主宰来生,你必须把自己放空了。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主宰全放弃了,你的业力就沉淀了,因为第八识它有个开关,就是第七意识,第八识没有第七意识的加持,第八识的业力那是一个片段的业力,它不能把它串起来,它不能得果报的,它一定要有自我意识的概念,这个业力才管用,才能够把它串起来,才能把几组的业力把它组合成一起的人生。

所以一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如果你有自知之明,你知道啊,我今生被我主宰的结果就是,结果弄得自己伤痕累累,我来生我不想再主宰了,放弃主宰。当然他这个放弃主宰,那是通过苦谛的思维,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既然我的念头,起心动念都是罪都是业,那么这个时候,他愿意能够把自我放下,然后一心皈命通身靠倒阿弥陀佛,这个时候这个佛号,那就带有往生的佛号了,因为你的业力已经成功的能够带走了,那这个就是智慧的层次,观察来生是无我,无我所。

它这个地方关键就是说呢,你反正你命终的时候必须把这个我抽掉,那个主宰性抽掉。我们一般人自作聪明,到临终的时候,一直打妄想,我来生怎么样怎么怎么样,开始规划,结果果然就生死轮回了,因为你一天到晚想要主宰,你就把第八识的业力给激发起来了。所以临终的时候,一定要让业力进入一种睡眠沉淀的状态,而他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这个主宰性给拿掉,就是你要放下。

所以善导大师对至心信乐解释得很妙,这个志心信乐里面有浓厚的智慧的成分在里面。一个人自己要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你不要再打妄想,他这个不打妄想是我已经没有能力打妄想,所以在这个时候呢,志心信乐来自于,布畏生死,放弃主宰,然后再一心归命,他这个皈依是带有智慧关照的皈依,跟一种盲目的信仰的皈依,那也是不同的档次。这个人能够成功的超越生死,往生净土。因为净土法门,它不需要你有多大的福报,因为他根本不是你业力的召感,那你的业力不可能召感那种净业的果报,就像蕅益大师说的,极乐世界是什么境界啊?那是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那是无量光无量寿,你一辈子修福报都是有量的,你能够庄严那份净土。所以临命终所有业都不管用了,当然我们今天所造的善业好就好在让你临终无障碍,就如此而已。你今生造的善业,让你临终能够安稳地提起佛号,让你临终无障碍,这个也是很重要,但是真正去把阿弥陀感应出来,绝对不是业力,而是你的愿力跟智慧这一块。

那么我们讲到临终的正念,它必须是信仰跟智慧的结合。那么这种智慧来自于对苦谛的观察,那么放弃自我一心归命,这个是善导大师的思想。那么我们谈谈另外一种带有智慧的皈依,它也可以把阿弥陀佛感应出来,那么我们看看蕅益大师,他的圆修思想,他是怎么样来操作他的智慧,能够成功的带业往生,他的思想是怎么样?

乙二、圆修法门

我们看丙一的至心发愿,我们看第十九愿,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丙一、至心发愿  临终接引愿(十九)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他对临终的正念是怎么规划的?他的立足点是在第十九愿。他说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跟前面的十方众生,也都是约生死业障凡夫来说的。

这个凡夫呢,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修诸功德。这个凡夫,他受了菩萨戒,他心中有广大的事业,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势不休,他有成佛的愿力。

第二个他修诸功德,那么这修诸功德当然六度里面有福德资粮,有智慧资粮,但就净土宗这块偏重智慧这块,因为极乐世界的福报不是你修来的,你是把它感应出来的,那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所以净土宗在修诸功德这块,他是属于智增上菩萨,偏重智慧,偏重在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那么他把菩提心跟这种空正见这两种善根,他知道要成佛,在娑婆世界流转肯定要遇到很多障碍,容易退转,所以他把这两种善根至心发愿,求生净土,这种人是这样规划。

也就是说他们把这个成佛当目标,但是把往生当作成佛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人到临命终时是怎么回事呢?假令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开示慰导,那么使令他带业往生,是这种情况。

那么前面的善导大师的智慧是从业力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我业障深重,我过去造了这么多的业,我肯定是没法处理了,所以我只好放弃主宰,我人生再怎么规划也没用了,因为你现实业力就是这么多,所以他从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而放弃主宰,那么这个地方是为了成佛,为了圆成佛道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也就是说前面的善导大师的善根是纯粹净土的善根,从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看不出有成佛的味道在里面,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肯定没有成佛的概念,弥陀大愿必定救拔也没有成佛的概念,所以我们只能说善导大师的思想是纯粹的净土善根,但是他也可以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他后面的大乘这块不足的再把它补修就可以了。

那么蕅益大师这个思想,这个人的水平高一点,他是把大乘的善根跟净土的善根把它结合在一起,他的皈依,他是由广大的理想抱负而皈依,他是为了成佛、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的,所以他这个理想更高了,他站在成佛的角度而求生净土,当然这个人为了要成佛,他发起了愿力的时候,理论上来说受了菩萨戒的人,你真正受了菩萨戒发了愿的人,你今生本来就应该放弃主宰,我相信没有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你受了菩萨戒你的目标为了来生而活,你今生肯定要放弃的,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所以他一定用愿力来引导业力的,他这个人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了。

那么一种是在业力的角度来放弃主宰,一个是为了成佛而放弃主宰,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做为了成佛而放弃主宰,他的相貌是什么?蕅益大师其实在《灵峰宗论》他有更详细的说明,这个圆修思想是怎么回事能够放弃主宰呢?你把这段文读完了你就清楚了,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丙二、从心出发

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惟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惟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灵峰宗论》

好,我们把它做一个说明。

首先圆教的思想,它从一种成佛的概念,而求生净土,第一个关键就是要安住真如。什么叫真如呢?简单的说,天台宗有一个名词叫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它有两种相貌,依他的自体来说呢,叫缘生无性,它心性的本体是离一切相的,它没有相状,杂染相也不可得,清净相也不可得。从一念心性的作用来说呢,他无性又缘生,他又能够从清净心里面随顺因缘,又捏造出很多很多染净的相状。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现前一念心性,那么我们一般人正常人只要你没有修大乘止观的人,当然不可能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我们是安住在现前一念的妄想,这个心性和妄想差在哪里呢?我们举个例子:

比方说我们有一天去坐公车,坐公车时坐一段呢刚好有一站停下来,有一位老人家上车了,那我们坐在那里,觉得那位老人家站着,我们第一念那一刹那会觉得不自在自己很惭愧,应该是老人家坐我要站起来,但是我们那时候坐的很舒服又不想站起来,就开始打妄想,其实我今天身体状况也不太好,这位老人家虽有点老,身体状况也还行,他再撑一撑也没问题,所以开始打妄想。那么突然间车子紧急刹车晃了一下,这位老人家差点跌倒,这个时候我们所有妄想破掉了,立马站起来,请老人家坐下去。

就是说我们为什么没法安住一念心性呢?我们一直在攀缘,所以我们念头一直在动,所以我们心随妄转,我们有很多的妄想,我们通过妄想来解读人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果不调伏过去的妄想,我们看不到娑婆世界的真相。所以这个时候,但是因为妄想它没有真实性,妄想无性,你一回光返照,你观照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妄想是没有根的,妄想它最怕你问他的过去,因为他没有过去,所以你一旦问你的过去是什么样呢?你的根在哪里呢?因为妄想是捏造出来的,它没有根嘛,所以你一旦问它根的时候,它就消失掉了,它消失掉了,你的心性就现前,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么这个时候,当你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你就会修观了,第一个修空观。

我们先看第二段,惟其缘生无性,这一块很重要。要看到它的自性空,就是说什么叫作大乘的一念心性修空观呢?当我们炽然,就是广大无边的去造业,造业当然是第六意识了,积集业力当然是第八识,那么凡夫就是第六意识造罪,第八识就是收集罪业,然后再有第七意识作为一个中间的桥梁,把他执着有一个我去主宰,造作者有一个主宰,收藏者有一人主宰,那个做主宰的就是第七意识,那么你就是第六第七第八三个好兄弟一直在运转的时候,你只要能够回光返照,蓦地放下这一切法,了不可得,这个很关键,蓦地放下。

当我们今天要从妄想的心回归到真如的心,它的核心思想在无所得的观念。就是说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你不能去抗拒妄想,我们一般人的方法,你有办法打妄想,我就用念佛持咒去抗拒你,那你这样子时时勤拂拭,你修行也很辛苦,效果也不好,因为你一辈子念佛也不可能跟妄想抗拒,抗拒妄想不如把它空掉,那么怎么要把妄想空掉呢,就是说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要打妄想,佛陀在《楞严经》处理事情,他是要找根。

就是说你现在打妄想,你与其去抗拒它,倒不如用智慧去观照它,他为什么要打妄想呢?事出必有因。哦,因为他认为人生有结果,不管快乐不管痛苦,人生是有所得的,他才会要打妄想,所以这个有所得概念是所有妄想的根本,所以在整个我们破妄显真,整个《楞严经》的它的七处破妄、十方显见,它就建立一种人生无所得的概念,这个关键很重要。你只要知道人生无所得,你的妄想自然就淡泊了,那妄想就慢慢慢慢的淡泊下来。

所以建立一个无所得的概念,怎么建立呢?

《楞严经》他从因缘切入,从因缘的开合,他说我们现在先不要管别人的人生,先看你自己的人生。我们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因缘的开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我们去了解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从什么地方来?因为因缘和合。

诸位,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说明什么事情?因为有因缘所以生命才出现。所以说生命没有开始,是吧?生命如果有自性,它就不需要因缘,它本来就要出现嘛,那是因为因缘而过去因缘积集了,突然间人生是从空性里面无中生有,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什么地方来,你知道吗?我们从空性而来,套一句禅宗的话,我们从本来无一物而来,所以人生是无中生有,你不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不是的,你本来是没有的。所以我们每一个的生命的开始都是无中生有,是假借母胎由于业力而出现而已,所以人生没有开始,因为因缘和合,所以才虚妄有生。

好,那么你将要往哪里而去?人生的结果呢,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这个人死了以后我到哪儿去了呢?没了,人生没有结果,这个很关键。不管你今生活得满意或者不满意,反正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就是没有结果。

你看佛陀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人生,你一个晚上平均做五个梦,你上一个梦是转轮圣王,对不对?那你转轮圣王的时候,你这个梦结束以后,你又变成一只蚂蚁,那你做蚂蚁的时候就想,我上辈子是转轮圣王的七宝跑哪里去了?没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所以既然没有结果,你有所得的概念是不对的,因为你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

诸位,不管你福报大,不管你业障重,我们没有一个人会在今生当中得到任何的东西,所有因缘的假象,只是让你快乐跟痛苦的过程而已,你今生走过以后从结果来看,没有一个人是有所得,所以你的妄想是白打了。也就是说其实从《楞严经》的角度,他从大海里面创造一个水泡出来,而这个水泡破了以后,又创造一个水泡,而前后两个水泡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其实我们今生跟前生都是完全独立的,你只是继承前身的业力,你没有继承前生的生命,这个很重要。

所以,既然今生是无所得,那你干嘛去主宰呢?你主宰的结果也是无所得,人生没有结果,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当你知道人生你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的时候,你就安住当下,你这个人心就静下来了,你也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你主宰。

那么无所得的概念以后,你这个时候因缘就蓦地放下,这一切法了不可得,当然你了不可得时候,你在这个了不可得的地方住下去,那就偏空了,你起不了妙用。

这个无所得而放下,这个了不可得而蓦地放下,这个地方很重要!诸位,站在凡夫的角度,我们以前犯一个错误,当我们心中有挂碍的时候,有一个因缘不对头的时候,我们犯一个毛病,我们想要去处理它,结果因缘越处理越复杂,其实因缘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而不是处理它,你读完《楞严经》你会有个结论,其实人生的因缘,只能够放下,不能处理,我们以前总是想要处理因缘,结果因缘越处理越复杂,因缘不是可以处理的,除非你是圣人。

我再讲一次,因缘最好的处理就是放下,就是不处理最好。

所以他从放下当中,他所有的因缘业力沉淀下来,这个时候他可以重新开始出发,为其无性缘生,他这个人从假入空以后,观照人生无所得的时候,诸位你知道,什么人有资格打妄想,你知道吗?他进入空性以后再出来,这个人有资格打妄想,我们没有资格打妄想,因为我们打妄想会当真,他曾经回家以后再出来,他所打的妄想通通是对的,因为他不当真了,他这个时候打妄想叫做借假修真,我们叫借相修心,对不对?你看我们现在凡夫打妄想叫住相修心,住在妄想里面去活动,我们是被妄想牵着走。

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没有经过无所得空性的三昧洗涤,你没有进入空性之前,你为什么没有资格打妄想呢?因为你打妄想,你那个心中的影像会牵动你,它会误导你,你叫作心随妄转。但是,这个人修过《楞严经》以后,他知道无所得以后,他来打妄想,他这个是利用这心中的影相,念佛念法念僧,他利用这个影相来创造了生死的功德,他这个时候打妄想,跟我们打妄想就不一样了,他这个时候叫借相修心了,当然他不可能念名念利了,他能够忆佛念佛而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如果这个时候他不打妄想就偏空了。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其实都想清楚了,但是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在唯识的名词不叫打妄想,叫如理思维。

所以,我们心中的影像,它有两个阶段,你要先放下它,你要曾经放下它,你才可以重新再去忆念它,所以它是两个阶段,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所以,安住一念心性有两个阶段:第一个先从假入空,先把妄想放下,放下无所得,你打这妄想白打,最后结果就是没有。那么,无所得的概念以后,你进入空性以后,这个时候你虽然没有,但是得开创未来,你要借假修真,你要布施你,要有一个布施的相状出来,你持戒要有持戒的相状,你要成就持戒的功德,你要有身口意的相状,要借相,所以他这个时候要借相修心,来创造种种的菠萝蜜,来忆佛念佛,来开创未来,他这个空性,从假入空,走出过去,开创未来,这两个都叫作安住一念心性。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

就是说当一个人经过真如三昧,从假入空以后,他开始在规划未来的时候,他知道忆佛念佛求生净土是最好的假相,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所有的相状以忆佛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相状最好。

好,那么这段的总说说明以后,我们看第二个别名。

这个人念佛和一般人念佛不一样,他以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我们一般人打妄想念佛,那只有佛力不可思议,只有一种力量,因为你心里面没有力量,一天到晚打妄想,你的心要解被妄想给绑住了,但是按照蕅益大师的思想,当你能够安住一念心性把妄想抛开,观无所得,把妄想放下以后,你这个念佛人你是两种力量,你念佛比一般人多一种力量,叫做能念的心不可思议。

所以为什么有没有修止观,差就差在这里,你没有修止观,你的心是打妄想的、颠倒的,因为你一天到晚都在动,完全靠佛力,这个时候你念佛就有一种力量,那叫做佛力不可思议;那么这个时候一个净土三昧的人,能念的心一念心性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所以,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它也是缘生无性,所以念一声有一声佛名,念百千万声,有百千万声佛名,所以按照圆教的感应道交,那必须要能念所念性空寂,才有资格谈感应道交难思议。

就是说真正的感应道交,按照蕅益大师的高标准,你要把妄想给放下,这个时候你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你要站在一种同体的法性,能念的心是清净的,离相清净的,所念的佛也是离相清净的,这样子才有资格叫作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时候才能感应道交,当然这个标准就高了。

所以你不念佛的时候,假设你只是安住离相清净,还没有借相修心,假借佛号来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那么这样子就有点偏空了,所以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所以你一念心性虽然从假入空,从此还要从空出假,因为你不从空出假,你安住一念的清净心,你到最后就是不知道来生要去哪里了,你没有开创未来,只知道走出过去,所以必须以一句佛号来带动我们的清净心。

我们看最后结论: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按照圆教的思想,他念佛是怎样的?先调整心态再念佛,先把心态从颠倒妄想而调整到一念心性,这个时候一念心性再起佛号,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强调心力不可思议,先把心带回家。然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再提起佛号,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他是两个次第。

临命终的往生正念,是一定要放弃娑婆世界的主宰,一定要的。但是我们从善导大师跟蕅益大师不同的概念,就是说善导大师的智慧是有相的观察,他从娑婆世界的无常痛苦,他看到人生是不能主宰的,因为你没有办法主宰,因为人生的业障太多,没有办法主宰,没法主宰,也可以说是善导大师的放弃主宰是,他不敢再主宰下去了,因为业障深重,求出无门。但是蕅益大师的放弃主宰是没有必要主宰,因为他本来就无所得,如梦如幻,你有什么可以主宰的呢?

我再讲一句,善导大师的智慧是从苦谛观进去,他觉得人生只有痛苦,因为业障那么多,你也不可能出离了,他看到那么多的痛苦,未来有那么多的业障等着他,他赶紧撤了,不敢再主宰了。

蕅益大师他放弃主宰,是觉得人生本来每一个生命都是无所得,所谓的主宰,那根本是自欺欺人,你根本没有办法主宰,所以最后没有必要主宰,不管你是不敢主宰,不管你是没有必要主宰,总而言之,临终一定要把因缘放下,结论!因为你想主宰业力,你就要把第八识给激发起来。

总而言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不敢主宰也好,没有必要主宰也好,净土宗临终的正念,就是你不能刺激你的业力,就是这个道理,你才可以带业往生。

当第八识现前的时候,你能够不迷不取不动,你不能刺激它。我业力没有消,但是它成功的在沉淀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当然善导大师那个方法,训练上比较的容易,因为思维苦谛这块比较容易。但是思惟苦谛,我要提醒一下,苦谛这个谛是个真理,那是思维痛苦的真理,然后产生放下。

我曾经遇到很多居士跟我讲一个观念,说师父,我痛苦,我根本不要思惟,我今生一路走来就有很多痛苦了,他的痛苦的经验来自于今生的经验,这个地方会有问题,你知道有什么问题吗?因为你今生的痛苦不全面,天上你没有去过吧?是吧,所以你今天,如果你没有透过智慧,我今生一路走来,人生的痛苦我已经都清楚了,我不要去思维了,你今生所体会的痛苦是所有痛苦一部分而已,所以你这样的厌离是不可能全面的,你会厌离你不喜欢的这一块,天上的快乐你不会厌离。所以很可能你的佛号,一天天念,念念,念了半天跑到天上去了,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放弃的主宰是,痛苦的这块你不想主宰,但是快乐的这块你还想主宰,所以就到天上去了。

所以,诸位,痛苦的觉悟不是靠人生经验的,你才活几年呢,你可能把三界全部走过一遍吗?不可能嘛,他是靠道理的思维。临命终要你放弃是全部的三界,不是你人生的那个痛苦,那个经验而已,没那么简单,所以你没有智慧的观照,你只有靠人生的经验,你过不去的。所以它是两种智慧:

第一个,对三界痛苦的总相观照,所有的快乐通通不安稳,我得到它我迟早要失去它,我失去它的时候更痛苦,所以我宁可不要。这是一种智慧,因为他知道三界的快乐,你都要付出代价: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苦故,三界所有的快乐,你都要付出三种代价:第一个,他有烦恼的带动,得到就贪爱,失去就嗔恚,有贪嗔的烦恼。第二个,你一定会造罪造业,一定要造杀盗淫妄的罪业。第三个,你来生一定要继续生老病死的折磨。他是通过道理的体会,苦谛,既然你再怎么弄都是痛苦,干脆我放弃了。所以,一心皈命。

第二个,一念心性的观照。人生本来三界就是如梦如幻的,所以他放下了。

好,我们先谈到这儿,总而言之,它有两种放弃主宰的方式。

0:00 / 0:00
净土念佛与大乘教观1
净土念佛与大乘教观2
净土念佛与大乘教观3
净土念佛与大乘教观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背娑婆而向极乐

无明所引。弃觉逐尘。违远真体。故名曰背。返其去路。...

临终正念需要有引导力

引导力。就是忆念净土,欣求极乐。 从小乘的角度,他只...

临命终的三个忆念

善根人直接从不迷下手,观想这个东西是我过去欠你的,...

念佛即事达理之捷径

生佛同体,方可感应道交;事理圆融,故能念佛证真。净...

如何看待净土宗里面不同的知见

问: 现在佛教各种知见斗争坚固,不仅是不同法门之间...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这样还是持名念佛吗

问: 如果是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那么还是持名念...

坛经与净土宗有无冲突?

来书云:《坛经》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语,与莲宗有...

往生净土的三部曲

一、信资粮 首先,我们来听听三部曲之一,也就是三资粮...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这次...

把自我意识放下,跟着愿力走

我们刚开始在学佛的时候,只想到一件事,就是痛苦跟快...

所有显现皆是识神所变现,切不可认以为真

古人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总的来说,不论什么好...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

【佛教词典】五十五善知识

又作五十五圣。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华严经等载,善财...

【佛教词典】树提伽往昔给病道人缘

(传说)树提伽仓库盈实,金银具足,奴婢成行,无所乏...

憍梵波提尊者——受天供养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宿生为牛,食已转哨,故受此名。...

婆媳间的10句话让男人痛不欲生

几乎所有的婆媳在争吵的时候,都会说尖酸刻薄的话,都...

情执是修行的大障碍

除了名利之外,还有一个情字也要放下,夫妻之情、父子...

大火后的奇迹

1933年,正当经济危机在美国蔓延的时候,哈理逊纺织公...

野狐精,他心通在何处?

唐肃宗时,西天大耳三藏来到东土,自称有他心通,肃宗...

四种念佛法门的难易特点

疏文 念佛复有多门者,如后文中所开实相念佛四种,乃至...

如何看待职场上的公平问题

人人都希望公平,但世上有百分之百公平的事吗?譬如在...

从四点来看感应的真义

很多接触宗教的人,都希望他所信仰的宗教,能给予他感...

临终时靠音声特别稳当

净土宗它强调临终的正念,整个成败就在临终的时候,所...

僧人用斋时的观想和祝愿

为了修行自律和传教度人,佛陀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

施多福大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迦兰陀竹园弘化,每天早晨依惯例...

春节,请把「五孝」带回家

一年又过去了,我们与父母的年龄都在增长。人到晚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