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  2023/04/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十五讲)

常钦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62面:

[己三、明情堕因果]

这一科是讲到我们凡夫因为一念的情执,所产生的因相跟果相。这一科蕅益大师判作“扶律谈常”──佛陀一方面广泛的探讨“空性”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因果事相”的重要。我们一路研究《楞严经》包括:正见篇、修行篇,佛陀所发挥的重点,其实是在“空性的智慧”,就是以“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照了心性的本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我们菩萨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颠倒想”,我们无始劫来,被自己心中的妄想,产生很多的误导;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由于过去的业力跟今生烦恼的交互作用,会先有个“感受”,这感受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出来。这个妄想假设我们不加以消灭,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对立心──人跟人之间的对立,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创造出来的。

“空观的智慧”──我们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的假相,它没有实体。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一个来处──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将往哪里而去?“妄想”是没头没尾的,它只就在一个烦恼跟业力的碰撞之下,而显现一个暂时的假相而已。“空观”的智慧,可以把这个假相慢慢的把它化解掉──你从空性而来,你还是回到空性去吧,我们能够达到“无住”。妄想你不住它就消失掉;你一住它的势力就膨胀起来。所以一个经常修空观的人,他内心是调柔清净,因为你没有对立,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心中是调柔的;没有对立心,就不容易带动贪瞋痴慢的烦恼,它自然清净!“空观”使令一个菩萨内心调柔、内心清净,这个是整个《楞严经》的修学主轴;“正念真如”观照的重点,就在“心性的本体”。

但是──佛陀讲完“空性”的智慧以后,佛陀恐怕众生会产生偏空,所以“破障篇”就强调因果的重要性;因为你念头一动,它就是一个缘起!但是在因果的事相当中探讨,我们会通其它的经论,其实是两种说法:比方说《地藏经》在讲因果的思想,它偏重在“业感缘起”──认为这个人为什么到三恶道去呢?因为他有罪业;这个人为什么生天呢?因为他有布施持戒的善业。完全是以善恶的业力,来主导我们六道的升沉,“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来生去哪里,你作不了主!谁作主呢?你的“业力”作主!但这样的一个理论,在佛教的道理来说,是不圆满的教法,不了义的教法。你的“业力”是从什么地方来呢?还是你“心”创造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本经在探讨因果:它不是从业力,它从你的“心念”来决定你的因果。不过这个地方的“心念”不是我们一般的外境的刺激,产生那一时的“妄想”。它这里的“妄想”,本经给它的专有名词叫“坚固妄想”──无量劫来我们不断的造作,所留下了一种坚定的力量。我们今生打了很多、很多善的妄想,也打了很多、很多邪恶的妄想,到底我们今生的生命是谁来主导呢?是由你的坚固妄想主导。什么是“坚固妄想”呢?(它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它必须要是“数数现行”:说欸…我这个妄想,我三两天才打一次,不能构成坚固妄想;它是每天不断的出现,不管是善是恶,每天数数现行的妄想。第二个、它必须是“辗转增胜”:你对于这个妄想,基本上你是放纵的、随顺的,你不会去抗拒、对治它,所以它的势力是“种子起现行”,然后“现行”你又随顺它──现行又熏种子,产生一个强大增上的力量。

所以在你的心中,如果出现一种数数现行、辗转增胜的妄想,那你就得小心了,它对你的来生,会有很大的主导力量。由于我们数数的熏习,所产生的一个坚固妄想,它如何来引导我们的生命,出现各式各样的果报,这一科是探讨这一个问题,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过这里的“心”,偏重在“染污的心”这一部份,而不是诸佛菩萨的清净菩提心所带动的功德庄严;是偏重在凡夫的情执,由这一念情执的数数活动而累积一个负面的业力,乃至已经在成就未来的果报。我们看经文的第三段──“慢”。所谓的“慢”是一个“高举相”,就是这个人仗恃自己的功德,把自己的地位高举了,因为高举的关系,就带动很多、很多贪爱的烦恼,也容易去造一些罪业。

[慢习]

[总标:]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

[别明:]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劝诫:]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我们把这个“慢”的坚固妄想,它的“因果相貌”做一个说明:首先,我们看它的烦恼活动叫做“惑”──‘慢习交陵’,高慢之心会出现:第一个“慢”是指烦恼的现行,第二个“习”是它的种子。一个人会起这么坚固的“慢烦恼”,他过去生肯定是有它的种子,今生的因缘刺激…外境的刺激,又把烦恼的现行表现出来,所谓“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两个互相的交陵、互相的作用,就把这个烦恼的势力,变得非常强大。烦恼强大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它一定会付诸行动的。

‘发于相恃,驰流不息’,这是它一个造业的相貌──“慢烦恼”的活动,它的发动的原因就是“仗恃”:他可能仗恃自己财富广大,或者自己多闻智慧,乃至于地位崇高;我们内心本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是平等”,他就在内心当中捏造一个高山的相貌,自己是高高在上,谁也比不上他,这个“仗恃”的结果就‘驰流不息’。为什么高山会产生水流呢?古德解释说:因为“高慢”会产生贪爱──“贪爱自我”,我们就会在人与人之间,把自己看得很重要。“贪爱自我”当然就产生了水,因为贪爱是水,所以从高山当中的贪爱,产生了水,这个水就奔驰而下,这是他一个造业的情况──首先把自己高举,然后坚固的爱着自我,以这个爱着自我跟高举的相貌结合,就造成一个奔驰而下的水流。

“高慢之人”他得果报是怎么样呢?‘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腾逸’就是腾跃放逸,‘奔波’就是向前的奔驰。一个高慢的人,他是躁动不安的!‘积波为水’,把这个平静的水,带动了很多的波浪。这“高慢心”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佛陀把高慢心的人,他内心的相貌讲出一个譬喻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说:这个人他的舌头是往上顶,(高慢的人是高举),舌头往上顶住自己的上颚,所以就把这个口水创造出来。因为他的烦恼现行的互相的鼓动,所以高慢心的人,他是高举、躁动不安的相状,而且是贪爱相有水,所以他的果报,就有三种地狱出现:

第一个、血河地狱──“血河地狱”它两边是高山,这个人一进去高山以后,这高山就突然间把他合起来,就把这个人的色身夹成血肉模糊的状态,这叫血河地狱。因为他因地的时候高举,高举就把心中的高山创造出来,结果高山跟高山相挤,就把自己给夹出了血河。

第二个、灰河地狱──我们自性本来清净,怎么就有这个地狱呢?就是这个罪人他高举就奔腾,然后他被投入到一种高温沸腾的灰黑色水中,在这个沸腾的水中,他被烧得脓血流出,痛苦万状,这是灰河地狱,又热又脏的水。

第三个、热沙毒海──这个地狱,圆瑛老法师说:这是两个地狱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黑沙地狱。这个罪人被投到又毒又热的大海当中,他很痛苦,他希望能够跑到岸边,但是他好不容易跑到岸边的时候,这个岸边的沙也特别的热,结果把他的皮肉烧得皮破彻骨,这是黑沙地狱!乃至于融铜灌吞,用高温熔化的铜汁,来灌这个罪人之口等等,这都是在因地的时候,因为高慢的烦恼不断的活动,自己就把这地狱的果报创造出来,让自己去承受。

佛陀劝诫我们:是故十方如来,以智慧之眼来看我慢的烦恼,就像一个人饮这个“痴水”。在印度的一种毒水,你喝下去以后就失去理智了。所以‘菩萨见慢,如避巨溺’──菩萨见到内心当中生起高慢的活动,就看到一个人沉没到大海当中,你的整个眼睛就看不到前方了,就失去方向感。这个高慢心的活动,一般来说,它不太可能出现在“初学者”,因为初学者烦恼很重、业障很重,他自卑感都来不及了,一般会产生高慢的——老参!问题是:我们本来是没有资粮才学佛,每天忏悔业障、拜八十八佛,积集资粮、布施持戒,欸…有一点资粮了,开始高慢了。

在《唯识学》上说:一个菩萨开始“高慢”时──第一、不见己过:你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当然你就不会调伏了。第二、不受教诲:别人给你一个如法的教诫、劝谏,你再也听不进去了。这样的人,迟早要栽筋斗,因为你“自我反省”的力量消失了;你没有自我反省,别人在帮你反省、帮你劝谏你又不听,那你的烦恼,当然就不断的增长广大了。我们讲一个历史故事,给大家体会高慢的过失:

在汉朝初年,有一则很有名的“淮南王叛乱”的故事。这是在汉朝开国初年,一个最大的诸侯王的叛乱,它牵涉的人之广,以及层级之高,是历史上少有的。讲到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刘邦他打下天下以后,他晚年的时候,其实吕后就大权在握,当然汉高祖一死,吕后就全部掌握大权了。吕后掌权之后,她做了两个事情:第一个、她增长吕氏家族的气势,广泛的利用吕氏家族来做官。第二个、诛杀汉氏的宗亲,特别是汉高祖的儿子,她只要不欢喜的,就把他杀掉。汉高祖有好几个儿子,有七、八个儿子,杀到最后只剩下两个儿子,一个是“皇四子”──后来登位的汉文帝,第二个是“皇八子”,就是“淮南王”。

汉文帝为什么没被杀害呢?因为汉文帝这个人:个性很敦厚,历史上说这个人勤俭刻苦、崇尚无为,他的个性是与世无争的。他做皇帝的时候匈奴来打他,他就是和解…就把公主嫁过去,用和亲政策;和亲政策不行了,匈奴继续打,顶多把他赶出去,赶出去就不再追了,赶快收兵了。他完全是一个无为的思想,当然在那个时代“无为”是对的,因为汉高祖多年的征战,老百姓很辛苦,让大家好好的休息,所以有这个“文景之治”!总之,汉文帝是一个很谦卑、很包容的人,勤俭刻苦、崇尚无为。但是他弟弟“皇八子”就不同了,这个皇八子淮南王,很小的时候,他的生母就死掉了,所以他是吕后一手把他带大的,他仗恃吕后的权势,历史上说这个人嚣张跋扈,完全不把他哥哥当一回事。

《史记》上讲淮南王,他有三大过失:第一个、自订法律──他在诸侯国里,不用汉朝的法律,自己定法律,这是不合乎礼法的。第二个、戒严清道──他身为一个诸侯王,他出巡的时候,每一个老百姓都要跪在地上,等到诸侯的车子过去,这个是只有皇上才用的礼节,所以他是僭越礼,戒严清道。第三个、出言不逊──讲话很不客气了,甚至于对汉文帝讲话都很不客气,但是汉文帝,因为兄弟都死了,就剩淮南王,一再的包容,让这个淮南王的内心不断的高举,终于产生了叛乱,后来因为事迹败露,就被汉文帝的中央军队给消灭了。淮南王被抓之后,汉文帝没有杀他,念着兄弟的感情,削掉他的爵位,贬为平民,然后把他贬到四川巴蜀之地。

不过《史记》上记载:淮南王叛乱以后,非常的后悔,他临终之前说:我以骄慢,不见自过若此,我怎么都不能体会我哥哥对我那份的宽厚呢?还如此骄慢,竟然见不到自己的过失。后来他就绝食不吃饭死掉了。淮南王是有才华的人,诸位看历史…他作了很多的著作,但是他因为“高举”的缘故──一个人“高举”,最可怕的是什么?看不清自己的“定位”,产生“非分之想”!我们会产生很多的烦恼,是跟“高举”有关系的,因为你高估了自己,然后你就会产生非分的追求;所以一个人高举以后,你所成就的功德,就很容易破坏掉;因为你躁动不安,你不能安份了;不能安份,功德就不能够继续增长。菩萨他一旦高举,就像一个人饮痴水一样,看不清楚东西南北了,就像沉溺到大海里面,他再也看不到前方了,这就是高慢的过失。

[嗔习]

[瞋”就是对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不安稳,恶行所依为业。“瞋”当然是对不如意的境界产生憎恚;“憎恚”当然身口意就不安稳,不安稳他就会出手去伤害别人、动口去刺激别人…不安稳的行为就出现了。

[总标:]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

[别明:]

【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

[劝诫:]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瞋心”的相貌是怎么生起呢?‘瞋习交冲’──由于过去的种子跟现前的现行,交互的冲击,就把“瞋”烦恼给带动起来。看他所造的业──‘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瞋心的相貌就是“忤”──彼此互相的对立,对立的结果,彼此互相抗争而不停止,就产生了火──内心的躁热就产生无明之火。那么“火”一定会产生“气”,我们讲“生气、生气”,所以当你心中有“火”又有“气”,二者结合就产生“金”,一种坚固的东西。我们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怎么这个人,他就会遇到刀子来杀他呢?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经常生气,生气有火跟气的结合,就把他内心当中“金”的东西给创造出来。

未来的果报呢?‘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刀山’就是有很多很多的刀,把它集积起来就成为刀山了;‘铁橛’就是铁棍,有很多铁棍来伤害他的色身;‘剑树’,就是竖剑成树,很多很多的剑,把它累积起来像一棵树;‘剑轮’,就是围剑成轮,把这个剑组合起来像车轮一样;‘斧钺’,斧钺就是斧头,小的叫做斧,大的叫做钺;或者‘枪锯’,‘枪’是一种尖锐的、能够刺穿身体的东西,‘锯’就是锯子!这个人他因地当中,他平常的身口意经常发脾气、创造了“火”,而且带动了“气”,火、气的结合,他的未来果报,已经累积这么多的刀山剑树等等…那个力量不断在累积。

这个生气的相貌,佛陀讲出一个譬喻:‘如人衔冤,杀气飞动。’就像一个人怀有很多很多的怨恨,他的身心世界就产生很多很多火气,在体内飞跃鼓动…有火有气(这个杀指的是火)。由于“种、现”两种的冲击(种子、现行两种)…所以他来生的果报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宫割’斩断男女二根;‘斩斫’就是把头砍断;‘剉刺’就是把身体切成两半;‘槌击’,槌是用皮鞭来鞭打罪人,击就是用铁杖来拍击身体。就是说:他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不断的生起瞋心的妄想,就把这未来被伤害的果报给创造出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他以他的智慧眼,看到瞋心在活动的时候,他就看到当来的果报,那种锐利的刀剑不断的在出现,那个刀剑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菩萨见到瞋恚,就像躲避这个诛戮(战争就是诛戮),彼此伤害两败俱伤,无一幸免。

关于“瞋恚”──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瞋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在《菩萨戒》里,警告菩萨──这瞋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就像一颗树,它直接伤害你的根本,你的枝叶花果就凋零。我记得忏公师父以前在[斋戒会],他在斋堂开示说:我们修行人,有两个重要的次第:第一个初学佛者,你要会拜佛、要会看经,解行并重;然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要会忍辱!他老人家说:

为什么要“忍辱”呢?因为“忍辱以积大德”。说:菩萨慢慢的经过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以后,他要增上的时候,就要学会去化解自己的瞋恚,世间上不是所有事都很如意的,你一定是忍辱,你才能够通过种种的障碍去成就广大的功德。菩萨治瞋──诸位要知道,我们不是面对那种:欸…我做错了,别人来刺激我那个瞋,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你做的很对,我们甚至于要对治那个“合理的瞋”,不是不合理而已;“合理的瞋”就是:你做得很对,别人来刺激你,你也不能发脾气。

在《菩萨戒》──“瞋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你看《菩萨戒》瞋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所以慈济的证严上人说:我们要“理直气柔”。对啊!你站在“理直”上你都不能瞋──理直气柔,因为你要成就菩萨道,你不是一个生死凡夫,你是一个觉有情,菩萨是一个觉悟的人,他凡事是自我反省、自觉啊!

你一旦要行菩萨道,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如果你想是要成就功德庄严,你从今以后不要管别人怎么样。菩萨道没有对立的思考说:我怎么样,所以你必须怎么样,没有这回事!从《楞严经》的思考──“一心真如”,他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别人怎么样,我没办法控制,但是我管好我的念头…我不能起瞋,不管你怎么样,我就不能起瞋。《楞严经》它是──念念回光返照这一念心,它不管外境怎么样的,所以瞋心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从《楞严经》的角度──一旦“正念真如”,你的所观境只有一个,就是:你的现前一念心性。所以菩萨道看不到别人,凡事回光返照自己的念头,即便是合理的瞋心也要化解,因为它的伤害太大了。

[诈习]

[诈”:就是利用种种虚伪的手段来欺骗别人,以获得利益。他为什么欺骗别人呢?因为他要获得一些非法的利益。

[总标:]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

[别明:]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劝诫:]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诈’我们看它的烦恼相貌——‘诈习交诱’,它的烦恼相就是一个诱惑的‘诱’。“诈”就是他现出一个假相,一个身口的假相出来。这个假相干什么呢?来诱骗对方,使令对方上当,这叫做“诈”。它所造的业是‘发于相调,引起不住’,以这个虚伪的假相来引诱对方、来调弄对方,而且是相续、不停止的去做这件事情,叫“调”,调弄对方,使令对方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不断的调弄对方,最后得果报是怎么样?‘如是故有绳木绞校’。‘绳绞’跟‘木校’是同类,‘绳绞’是被绳子捆绑在一起,不得自在;‘木校’是被木板框住而不得自在。因为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引诱别人进入到我们的圈套,所以得果报的时候,你自己就被自己给束缚住了。

“欺诈”,它内心的相貌是什么呢?‘如水浸田,草木生长’。欺诈的心,就好像用水去泡这个稻草,泡久了之后,草木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慢慢的增长;这比喻说:这个欺诈的人,他现出身口的假相,让别人不知不觉的入其圈套当中。他未来的果报呢?‘二习相延’。因为种子跟现行相互的作用,就有这个‘杻械枷锁’──‘杻’是铐住我们的手的叫‘手铐’,‘械’是脚镣,‘枷锁’是铐住脖子的;‘鞭’是皮鞭;‘杖’是木杖;‘檛’是马鞭,马鞭它比一般的皮鞭还短,但是它的材质比较坚硬;‘棒’就是棍棒。因为我们因地的时候。经常设计圈套,让别人来进入到这个我们的圈套,所以我们得果报的时候,我们自己就不得自在了,被这个困住了。所以十方一切如来,看到这个“奸诈虚伪”的相貌,就像看到‘谗贼’,以谗媚的言词来欺骗别人的财物,贼是用谗的方式来夺取的。所以‘菩萨见诈,如畏豺狼’──如同在暗处伤人的豺狼一样。这个‘诈’──它现出一种不真实的身口二相,来欺骗别人,来误导众生。

在佛陀的戒律当中,讲到出家比丘,有“五种邪命”是不应该作的:(一)诈现异相:这个出家师父现出很特殊的相状,比方说不吃饭,或者不睡觉,以此来表现自己修学的功德。其实修学跟吃不吃饭、睡不睡觉是没关系的,所以说是以此来误导众生。(二)自说功德:在大众场合宣说自己持戒苦行的功德,来膨胀自我、来误导众生。(三)占相吉凶:公然的宣说吉凶祸福之事。(四)高声现威:谈话的时候,现出高声,令别人听了很畏惧。(五)说所得利:宣说自己在某一处得到了利养,希望其它的众生也能够比照办理。这五种都是属于欺诈所收摄。

[诳习]

[诳]也是以一种不真实的言词来欺骗别人,不过他是为了“隐瞒自己的过非”。前面的“诈”,他为什么要欺骗呢?为了得到“非法利益”;这个“诳”,他为什么要隐瞒呢?因为他自己有过错,所以必须用虚妄的言词来加以隐瞒。二者的差别在这里。

[总标:]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

[别明:]

【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

[劝诫:]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诳’的现行跟种子主要是一种“欺瞒”──欺瞒自己的过失。他所造的业‘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他宣说不真实的言词,“有”说“没有”,“没有”说“有”,如此的欺罔而相续不停止。为什么呢?因为他要隐瞒他的“作奸犯科”之事。欺瞒的结果──在经典上说,你的心本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光明。”结果我们就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黑暗相”,这个“黑暗相”是怎么生起的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为我们不断的去欺诳别人,所以内心当中就创造一个黑暗相,有黑暗相就有污秽的东西,所以在你内心当中,就会出现一种飞尘的假相、土壤的假相…这些种种不清净的屎尿,污秽不净,都是很容易储藏在一个阴暗的地方;因为我们不断的欺瞒别人,所以在光明的心性当中,就创造一个黑暗的相状,就容易藏污纳垢了。

佛陀对欺诳的譬喻:‘如尘随风,各无所见。’说:本来天气非常好,但是吹来一阵风,就把这地上的灰尘吹起了;因为灰尘非常的浓厚,我们就看不到前方了…‘各无所见’。“欺诳”──就是把你自己的“光明相”转成“黑暗相”!在“种子”跟“现行”交互作用之下,未来的果报‘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没溺’跟‘漂沦’是同一个地狱,叫做“沸屎地狱”──就是这个罪人,他投生到一个温度很高,又充满污秽屎尿的地狱,就整天泡在沸屎地狱当中;如果这个人欺瞒的罪比较重,他的身体是整个没溺到水中;如果罪比较轻,就漂浮在上面,这就是‘没溺、漂沦诸事’。‘腾掷、飞坠’──这叫“黑沙地狱”,这个罪人他所投生的地方,风吹起地上的热沙,他就随热沙上下左右的飘荡而不安稳。这都是在因地的时候欺瞒别人,就把这个果报相创造出来。所以十方如来,‘色目欺诳,就像贼杀一样’──这个盗贼来劫财害命、劫夺我们的功德法财,因为你内心当中产生黑暗相。‘菩萨见诳,如践蛇虺’──毒蛇都是躲在暗处的,你一旦欺诳别人,你就在你内心暗处当中,产生很多的污秽,乃至于产生很多的毒蛇,随时会伤害自己。

[诈]跟“诳”的共同点──都是创造一个“假相”来欺骗别人。

我们一般的修学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内心的真实功德。第二个:是你外表的相状。佛教徒──他是先成就真实的功德,再现出因缘假相出来,所以佛教的修学是“由内而外”的、你一定有“菩提心”,才有资格去修学六波罗蜜的法门。但是外道不同,外道他的修学,是只有修假相。诸位看看经典,尤其是《阿含经》,当你被外道的咒术所障碍了,你持佛教的咒语肯定可以破坏它,因为外道的咒语,它没有真实的功德,它是一个假相,它完全是颠倒想,它是依止禅定的力量创造出来而已。而佛教的咒语,它是从内心的真实义的功德而发动了这个语言文字相,它这个假相有真实义在里面。所以为什么外道的神通,跟佛弟子的神通一接触的时候,马上就被破坏掉了?因为它没有真实义的功德。我们讲一个小故事,诸位可以体会一下: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着目犍连尊者到“忉利天”去说法,到了忉利天,帝释看到目犍连尊者很欢喜啊,他心里想说:“欸…舍利弗尊者怎么没有来呢?他们两个是左右的大弟子啊。”他的想法是希望舍利弗也能够过来,当然大智慧的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就跟目犍连尊者说:“你赶快叫你师兄舍利弗尊者赶快过来。”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的,他的神通变化特别的精妙,他马上一飞步就到了舍利弗的寮房,那时候舍利弗尊者正在缝袈裟。目犍连尊者说:“师兄啊!师父要你赶快到天上去,他有事找你。”舍利弗尊者说:“好,我知道了,你先去吧,我袈裟缝好,马上过去。”目犍连尊者心很急,就说:“师父要你赶快过去…你还不去!”他说:“你再不去啊,我用我神通力,把你整个寮房抬过去。”舍利弗尊者抬头看一下他说:“你要有本事把这个针从地上拔起来,你再来动我的身体吧!”就把这个针插在地上,结果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他就是没办法动摇这一根针,没办法!目犍连尊者只好先回去,当他到了忉利天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已经早就到了。

我们看目犍连尊者的神通跟舍利弗的神通──当我们看到假相,看到这个神通:可以把花变成一只老鼠,老鼠变成一只兔子,其实那是一个假相,那是心念的想象力丰富。但是真正神通跟神通接触的时候,是显现他内心真实的功德,就是他的止观的力量。我们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得出来,目犍连尊者的禅定力、智慧力是比不上舍利弗尊者的。所以我们受戒的时候,为什么要缘境发心呢?为什么要得戒体呢?诸位你会注意到──佛教任何的功德,都是先有“体”才有“相”。我小时候学过外道法门,我发觉:外道做什么事情,都只是注意“事相”,没有重视“心理”的准备。你看我们持戒,你没有得戒体,是谈不上戒行、戒相…谈不上的,你没有真实的发心,不可能持戒的。

诸位看“止观”的书籍──不管是《小止观》也好、《摩诃止观》也好,他不是告诉你马上就要修止观,第一个它先告诉你:真正发心!你为什么修止观?把心态调整好。所以:你会发觉我们修学佛法,为什么我们花的时间比外道的时间长?那当然!外道都是在修“假相”而已,那是空壳子的东西。但是佛弟子他很重视你的心态,一定要跟内心的菩提心、清净心相应,一旦让佛弟子修成以后,那个功德就是坚固不可破坏。所以你看外道法很容易修,因为他就在修“假相”而已。

“诈”跟“诳”──就是修假相,它是“向外攀缘”,跟佛教的真实义的功德不相应。佛弟子所有的假相,都是由“内”发出来的!佛法的修学──诸位要知道:先“修心”再“修相”,它是由内而外的,外道只是修假相而已,这一点不同。

0:00 / 0:00
楞严经修学法要1
楞严经修学法要2
楞严经修学法要3
楞严经修学法要4
楞严经修学法要5
楞严经修学法要6
楞严经修学法要7
楞严经修学法要8
楞严经修学法要9
楞严经修学法要10
楞严经修学法要11
楞严经修学法要12
楞严经修学法要13
楞严经修学法要14
楞严经修学法要15
楞严经修学法要16
楞严经修学法要17
楞严经修学法要18
楞严经修学法要19
楞严经修学法要20
楞严经修学法要21
楞严经修学法要22
楞严经修学法要23
楞严经修学法要24
楞严经修学法要25
楞严经修学法要26
楞严经修学法要27
楞严经修学法要28
楞严经修学法要29
楞严经修学法要3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在家居士的两种误区

佛教徒分为出家人和在家人两种,出家人是以修学佛法为...

修净土最忌讳夹杂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

圣严法师:独修与共修的差别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

星云大师《骂人的艺术》

骂人是恶口,骂人是不好的行为,不管什么人,你骂他,...

若能成就此七法,魔王便无法乘虚侵扰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之时,一日,对比丘众开...

佛法的修行,要有这九种心

一、信心,要信三宝、信因果,信法的不可思议。 二、因...

星云大师《面对问题,不要退缩》

人从出生下来之后,就会慢慢地感受到人间有很多问题,...

既省钱又简单易做的种福改运方法

做善事、种福因的门路固然广泛,但很多善事要遇到机会...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十住位的「住」是什么含义

十住位言住者,慧住于理,名之为住。谓此位菩萨已历经...

奔向成功的十个好习惯

一、不轻言退缩 二、不停学习,不断修正。 三、坐言起...

是思想决定你的生命

生命的产生和形成,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必有其因果,所...

与时间做赛跑,与生死做斗争

跑香也是用功,催得你飞起跑,可以调伏你的身心,但要...

【佛教词典】五部见解有异

亦名:五师与根本部 子题:昙摩鞠多、法正、四分律、萨...

【佛教词典】寂灭

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

极乐世界为何没有二乘、女人、根缺之名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

吃素即是放生

佛教经典和历代祖师都主张为佛弟子要戒杀素食,这样做...

生死关头苦无伴,唯修三福能安度

无伴过患,就是在生死关头无依无靠的痛苦。 如云:若能...

星云大师《不杀生与护生》

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

扫除尘垢得解脱

佛陀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槃特尊者告...

要做老实人,勿学口头三昧

东林寺每逢法会繁忙时,会有许多开车的师傅在寺门外候...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昔日,佛在毗耶离城庵罗树园说法,长者子宝积与五百长...

慧律法师《举弊救偏》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

为何华不著菩萨,只粘著声闻众

乍得我空者,小乘但悟蕴中无我,不知蕴亦是空。执境为...

怎样才能创造奇迹

一位凡夫向一位老师请教道:先生,怎样才能创造奇迹呢...

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

有一位高僧行脚于各个寺院、去礼拜参访。有一回,他来...

净土行人如何分辨杂修夹杂

大凡修净土法门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在《无量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