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学人这次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我们佛教的破障法门。我们每一个人开始修行以后,都要有两套的修行的方法,一个是让我们增上的方法,一个是破障的方法。增上的方法,每一个宗派都不一样,天台宗修习一心三观,净土宗修忆佛念佛。所以怎么让我们一个人进步,那各有传承。
但是从障碍的角度,不管什么宗派,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你修净土宗,修天台宗、修唯识宗,所产生的障碍,大致上就是两类:一种叫做业障,一个叫做魔障,任何一个宗派都是一样的。那么这种障碍的破除,如果没有做好,那我们可能前面的修行就前功尽弃了。就像你开车一样,你这个车子非常的坚固,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如果你路上的石头不清理,你可能撞到小石头还好,要撞到大石头你就整个翻车了。所以破除障碍是我们佛教里面非常重要的功课,千万不能忽略。
我们今天要谈两个重点,第一个、业障是怎么形成的?第二个、当业障已经形成了,我们应该怎么把它消灭!就谈这两个重点。
佛教对人生观的态度是这样子:
佛教的人生观是一种水流的思想——恒转如暴流。
那么这个水流有两种特性,一种变化,一种相续。
什么叫做变化性的人生呢?比方说我们今天去超商买东西,遇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但是你对他产生了善意,你对他微笑,他也对你微笑。那么你跟这个陌生人产生互动,他回去以后,这个人在你的生命当中就永远消失掉了,你再也没有见到他。那么这个人跟你的关系,叫做变化性的,他只是人生的一个点缀。或者你到哪一个地方去,你看到什么事情,看到什么样的地方,看到什么人,人生有很多变化。但是凡是变化的东西对人生都不会产生影响,统统都没有影响。
真正主导我们人生的是相续这一块,相续的因缘。比方说你的父母,他在你人生当中某一个时间是相聚的跟你在一起,他的思想、行为深深的影响到你;比方说你的同修,你跟他会结合成夫妻,他跟你有一段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相续时间的相处;乃至于你晚年,你也会多少受到你子女的影响。所以人生里面真正影响我们的是相续的问题。
修行也是这个概念,从业力的形成,也是强调相续而不强调变化。比方说净土宗,很多人喜欢用变化式的修学——暴饮暴食。你看净土宗有些人念佛,他高兴起来的时候,七天都不睡觉,七天不睡觉以后呢,回去就再也不念佛了。这种念佛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没有把佛号创造一种相续。你宁可每一天念一千声佛号,念十年,为什么?因为你让佛号在你的生命当中每一天都出现,这个是很重要,叫相续,而这个相续才会创造一种善根,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才会落实,变成一种根。那你如果说偶尔想到才念佛,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叫做善念。
从好的方面来说,相续是很重要;从不好的方式来说也是这样,你造一个业,比方说我喜欢批评别人,那么这个业在佛法里面不是很重的业。但是如果你今天批评别人,明天也批评别人。我们讲过,当业力形成相续的时候,它就具有强大的主导力,它就会从造业而变成业障。为什么?因为你每天造作。所以我们今天谈的不是善根,因为相续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形成好的习惯叫做善根;
第二个养成不好的习惯叫做业障。
那么一般来说,业障形成了,你是不容易发觉的,因为你每天造作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业障的可怕是来自于,当你知道的时候,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它点点滴滴、辗转增盛。就是你不容易发觉它的存在,除非你透过学习,能够自我了知;或者透过同参道友的提醒。业障的可怕是等到你临命终才知道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时间处理了。它本来是一个很小的东西,但是你不断的纵容它,它在一个黑暗的地方不断的增长广大,等到你发觉它存在的时候,你来不及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事先了解。
那我们了解它以后,就可以在临终之前把业障拔掉,就创造一个愿我临终无障碍的往生的环境——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破障篇的主要理由。简单的说就是,事先知道你的业障点在哪里,你的魔障点在哪里,然后事先把它处理掉,是很好处理的,不要等临终的时候形成往生的障碍。
好,我们看讲义,那么讲义是《禅观与净土》系列的第五篇破障篇,总共有三大科,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第一科是外除业障。第一个、障碍是来自于业力,我刚刚讲过,业力不是障碍,但是你今天放纵它,它就会变成障碍。那么业力,我们一开始要造业是一个业种子,它是怎么样形成业障的,形成业障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第一科,我们先谈这个业障的处理。
第二个是更可怕的叫魔障。那么魔障一开始也不是一种障碍,一开始它是一个叫做魔境,它可能是一个外境的干扰,但是你没有处理好,也会变成一种魔障,这两块。修行的两种障碍,第一个业障,第二个魔障。
第三科、我们结示劝修,把前面的观念做一个总结。
一般说修行,破障法门分成道前、道后。修行前要处理的是业障这一块——这是道前基础。就是你今天打佛三佛七之前一般都先拜忏,这是对的,业障是处理在前;魔境是处理在后,你修道以后才会出现魔境的。但这两个你都要面对,一个业障、一个魔境。
好,我们看讲义的第二面,先谈谈:
甲一、外除业障(分三:乙一、业障形成;乙二、忏悔方法;乙三、罪灭之相。)
业障的形成有三个重点,外除业障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业障是怎么形成的。
第二个、形成以后我们怎么忏悔。
第三个、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情况是罪灭之相,做一个正确的判断。
乙一、业障形成(分三:丙一、业道成就;丙二、展转相续;丙三、业障之相;)
先看第一个业障的形成,业障形成先看业道,业道就是业力,业力是怎么形成的?好,我们请合掌。
丙一、业道成就
《瑜伽师地论》依五相,立十业道自性差别,所谓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等五相。若五相具足,即是“满业道”所摄;若五相不具足,即是“非满业道”所摄。
我们讲,一个人在造业,造业是有条件的,它要五种条件具足叫造业。
第一个事缘。以杀生来说,你对于所杀生的事情,要有一个所依的处所,简单说,你要有一个对象,杀生要有对象的。比方说,有一个人晚上在公园走路的时候,他突然间看到一个人影,其实它是一个枯树,那么,他那个时候起杀心,拿刀子把这个树给砍死,砍杀,这个树断掉了,他砍杀的时候,他把它当做人想,这个人有没有造罪?没有造罪,因为他没有对象,他面对的是一种虚妄的对象,他自己心中产生影象,当然这个地方有烦恼的因缘。但是从业力的角度,他是没有造罪的,因为他没有对象,他面对是一个无情的树木,不能当作杀生的对象。所以,凡是业力的成就,必须有个对象。杀生的角度,这个对象要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有情,这是第一个,要有事缘。
第二个、他要有意乐。他要有犯罪的动机,比如说你今天开车去上班,那我们每一天开车上班,这个车子可能会压死很多的蚂蚁,对不对?那这样算不算造罪?不能算造罪,因为你没有杀心,你的重点是想开车,你的重点是想上班。虽然过程中无辜伤害了很多蚂蚁,但是你并没有伤害它们的心意,所以没有意乐。当然有因果,你欠他一条命,这个因果是在的。但是对你来说没有罪业,没有罪业的特点,就是你不会因为这样堕三恶道,你不会因为这样而障碍你往生;但是你跟他的恶缘结下了,那是另外说了,恶因缘结下了。但是你本身,重点是你没有造罪,没有造罪,你就不会产生障碍,就是你不会因为开车的时候压死蚂蚁,而障碍你往生,不会的,因为你没有意乐。
第三个、罪业的成就要有烦恼。你有个对象,你有杀心,过程必须有贪、嗔烦恼的活动来配合;
第四个、很重要,要有加行。你要有实际的行动,或者你自己做,或者你找别人一起做。
第五个、究竟。这个事情要圆满,杀业的圆满就是对方要死亡,包括你杀他的时候没有死,但是他事后死亡,他事后死亡,他的受伤是因为你引起的,那也算在你头上,究竟。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讲到,业力的成就有五个条件:事缘、意乐、烦恼、加行、究竟。
这五个条件,我们一般不容易背起来,讲的太细了。一般唯识学把它归纳成三块,三个重点就好,就是判断业力有三个主题:意乐,加行、究竟。意乐:你要有动机;第二个、加行,你有行动。你有意乐跟加行,这个业就成立了。就是在研究戒律都知道,有心有境;如果是有境无心,你有踩死蚂蚁,但是你没有杀心,这个业不能成立;有心——你很想杀一人,但这个人不现前,结果你没有杀成功,他不在,那这个境不成就,也不能构成有业力。第一个心,第二个境成立。那么心、境成立,意乐、加行成立以后,这个业已经成立了。
那这个业是不是圆满就看究竟与否了。究竟与否,这个地方,我们后面会说到业力的圆满,杀、盗、淫、妄各有各的标准。我们看下面这段,举杀生为例:
一、事:他必须有一个有情众生为事缘。
二、意乐:他必须谓:我当伤害彼众生,要有一个主动犯罪的动机。
三、烦恼:在造作的过程必须有烦恼,这个烦恼可能是贪、嗔、痴一起活动,或者个别活动。
四、加行:他有实际的行动方便。
五、究竟:当时或者后时命终。这个究竟就判断这个业是不是造圆满,因为你业造圆满的话,那力量就大了。杀人要命断;偷盗的话是盗他物值五钱;那么淫就是要入道;妄语就是大妄语。
总之,对于我们佛教徒,起码你要知道,什么叫做造罪?什么叫做结恶缘?这是两码事。就是说你讲一句话,没有伤害他的心,他听了以后他很痛苦,他认为你在伤害他,这个叫结恶缘。因为我没有要伤害你的意思,所以对我来说我没有造罪。但是我跟你结恶缘了,这是事实。所以结恶缘很难避免。因为不在你控制范围,只要他不舒服,你就跟他结恶缘了。
那么结恶缘跟造罪的差别在哪里呢?这个恶缘不会障碍你的往生,不会障碍你修行的成就。但是造罪会障碍你,这样懂吗?
所以你们学习业力这一块,先把造罪跟结恶缘要分清楚。当然也可能会造罪同时结恶缘,有可能,但这两个性质是不一样的。因为造罪,它必须要有意乐、加行、究竟。结恶缘的话,你没有心态,你就随便讲一句话,随便一个动作,都可能结恶缘。所以娑婆世界结恶缘很容易的,但是结恶缘的好处就是,它对你影响力很薄弱。因为它不挂上一种罪业,对你就没有形成障碍,你该往生还是会往生。
好,那么造罪的定义知道以后,这个罪业一开始是一个小小的业种,它是怎么变成障碍的?这个是很重要了,这个是辗转相续的问题了。我们看丙二的辗转相续,好,看颂文。
丙二、展转相续
《唯识三十颂》云: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是故由赖耶种子,生起诸法之现行,复由现行熏成种子,如是展转相续,形成有情众生之业果相续。
好,我们看这个偈颂。业力的可怕,不是因为造业本身,而是因为你没有发觉你在造业。所以为什么愚痴是最可怕的过失,就说它本来是一个很好处理的东西,你本来造了罪,如果你知道了,可能马上忏悔,马上发愿;忏悔、发愿、改过,它就过去了。但是可怕就可怕在哪里呢?因为你不知道你在造罪,你没有经过正确的学习,不知道这是一种造罪的行为,而罪业最怕就是你纵容它,纵容的结果就是怎么样呢?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本来是一个业力,业习气就是一个业种子,那么这个种子,经过你的执取,二取,能取跟所取。也就是说业力提升到一种执取,表示说你已经养成习惯了,执取就是习惯性的,已经等流性了。业力加上你的习惯,两个合起来,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这个业力在你的生命当中就从此挥之不去了。因为它会从今生的因缘会落实到,前异熟,就是把今生的果报会流转到来生果报去了。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变化的,对不对?但是你有没有想到变化中带有相续,而这个相续是我们更要注意的,我们从好的相续,我们先谈一谈好的相续,比方说富贵,你看有些人,他小时候生长在富贵家庭,他长大以后也创造一个成功的事业,到晚年的时候把事业交给儿子,他儿子也经营得很好,他一生当中,从初、中、后享尽了荣华富贵,他来生又投身到天上去,就是为什么他的福报在生命当中一直出现呢?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因为他不是只有布施,一个人只有造布施的业,他福报不可能那么久的,因为他把布施的心态,养成一种习惯,他一定要怎么样!二取习气俱,他一定要把布施这个行为,当作他的习惯,你看很清楚,有些人的福报很快就消失掉了,他生长在福报的家庭,中年的时候经商失败,全部变成贫穷人家,来生直接到三恶道去。
就是说为什么他的富贵,在他的生命当中,出现如此的短暂,我们看不到他福报有相续的情况,这很简单嘛,他上辈子的布施,只是一时兴起,他可能在供养三宝的时候,看到一个圣人,他起了慈悲心,布施了一个简单的物质给这个圣人,他因为大福田的关系,今生招感福报。但是,他并没有养成布施的习惯,他是运气好,前生遇到一个大福田,那这种福报它不会相续的。所以你看很多人的福报是昙花一现,没了,只有业力,没有美好的思想,这种福报就不会持久。
就是说这个福报不会在你心中,在你的生命当中啊生根,你看有些人福报是没有根的,像花瓶一样,花瓶里的花买来很漂亮,三天后凋谢了,但是有些人福报是怎么样,它是门前一棵树,这个树就会怎么样?它是有根,有根它会怎么样?这棵树会慢慢长大,会辗转增胜。会长成水果,水果变成种子,又会落到土地上,又产生新的树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思想比业力更重要。
你看,有些人业障现前,我们从坏的相续来看,他有病痛,唉,他有病痛了吃一个什么药,看个医生他就过去了,有些人不得了,一旦生病,三十年好不了,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就这个果报为什么有些人在生命当中,不管好的、坏的会相续很久,有些果报在一个人生命当中,他没有办法落实很久,一下子就要消失掉,因为你的业力跟你的执取,是不是完全结合在一起,这个就是重点。从唯识的角度,相续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其实造业并不可怕,但是当这个业力,你变成习惯,本来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你不就是喜欢批评别人吗?你看到谁不满意,张嘴就是一个恶口,可能你一开始没有恶意,但是当你不知道这是一种罪业的时候,你纵容它,你辗转相续,以后会变成一个不可收拾的业障,甚至于会让你今生的所有念佛的功力全部毁之一旦,因为什么?辗转相续,这个可怕在这,所以找到你生命当中在相续的业力。就是说你一定要检查你哪些业是不断在增长的,这个就是你要做的功课了,不管小大,因为小会变成大。
那么这个相续的问题,在唯识学有三个重点,好我们把它念一遍,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还有种子生种子。
一、种子生现行,谓八识诸善不善种子,众缘合时,能生起各自果法,名[种子生现行]。
二、现行熏种子,由此现行果法,于生起刹那,再熏习各自种子于第八识中,名[现行熏种子]。
三、种子生种子,由前念旧种子,引生后念新种子,自类相续,犹如川流,是名[种子生种子]。
一、种子生现行
好的,业力当你造了以后,其实它不是马上得果报,它要先经过一段的储存,叫做种子,很少人马上造业马上得果报的,少数是心力很强,那这个田很殊胜,当然也有些人供养佛陀,今生的贫穷马上就消失掉,那是你运气好遇到大福田,你遇到佛陀。正常人那个福田力量,没有那么大的威德力,一般我们做一个业的时候,都是先累积,累积到了一个程度的时候,它还会怎么样?起现行。这个业力就要起现行了,起现行的时候,这个还不是重点。比方说你布施,布施的时候,你上辈子有布施的习气,你今生还想布施,这个就是种子起现行。
二、现行熏种子
那么重点在第二个,你今生继承了前生的身口意的业力,所有的业力、所有的思想,当然你可以改变,但是你没有做改变,所以问题在第二个,现行熏种子。你前生造的业跟思想,不能怪你今生,但是当你继承了前生的业力跟思想的时候,你没有做出改变,你放纵你的个性,你放纵你的习性,结果让它怎么样?势力在今生不断的增长,那就是你的问题了,就是现行又熏了一个新的种子。
三、种子生种子
这个种子又产生另外一个更强大的种子,那么就表示这个业力在你的身口意,已经产生相续了。如果是好的,恭喜你,叫做善根力,比方说有些人他就很喜欢拜佛,因为你继承了前生拜佛的善根,你今生又加强它,所以拜佛变成是你的一个主修。
其实修行法门不要多,你有一两个特色。一两个是你的主修,你只要一个突破口突破了,你透过拜佛也可以,透过静坐也可以,你只要有一个特色的东西是你的强项,你今生就可以成就了,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嘛。这个房子,我不管你从什么门进来,你从大门进来,你从窗户进来,你从侧门进来,你进来在这个房间里面,每一个人进入房间的结果是一样的,不管你从什么门。
所以你看修行本来就是菩萨道,有些人从布施成就波罗蜜,我就喜欢布施,我这辈子就专修布施,可以,他透过布施会让他自己谨言慎行,透过布施产生持戒,透过布施产生忍辱,因为布施是他的强项,他可以把布施含摄六度法门,可以。有些人持戒是他的强项。他就把他前生持戒的善根发挥的淋漓尽致,他持戒以后,就更关心别人,更加忍辱,乃至于禅定智慧都可以。
所以我们继承了前生的善根,的确要善用前生的善根,你盖房子,你不可以说,你祖辈已经盖了第三楼了,欸,我说不要,我重新打掉,没有必要,你祖辈盖到第三楼,你就往上加就好了。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会善用前生的善根,用前生的善根来带动你今生的成就,因为你今生开始修行,来不及了,说实话修行都不是一生的事情,所以找到前生的善根,继承前生的善根,让自己的善根力量发展发挥出来,先一个法门成就,然后再遍及所有的法门,这个就是一个善用好的相续。
来,我们讲不好的,诸位,你前生不可能只有好的相续留给你,一定你的身口意,也会留下一些不好的相续给你,所以我们继承前生的好习惯,也继承了前生的坏习惯,那如果你不稍加注意,你身业的杀、盗、淫,口业的两舌、綺语、妄言、恶口,意业的贪、嗔、痴,也会去继承前生的相续。
诸位,你继承前生的相续,从生善的角度,你占了优势,因为这力量操作起来比一般人快,从恶法的角度,你的造业也会比一般人得心应手,你这个恶业如果是继承前生的习惯,你造起业来也会比一般人重。这就是两面刃。
所以我们现在要怎么样呢,找到好的前生的善根的相续,也找到前生的缺点在哪里?赶快做一个反转,如果你把前生的恶法也继承起来,那后果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种子,那从前生到今生就不断的产生加强的效果,最后就形成了重大的业障,就是相续的问题。
一个人会创造广大的功德,不是一生造成的,你只是今生看到开花结果,你已经很多生在酝酿这个因缘了,今生刚好被你碰到。一个人会造成重大的罪业,也不是一生造成的,也不是一生造成的,你今生没有这个本事,也是生生世世辗转相续,你都没有发觉这个问题,今生刚好是罪恶满盈时间到了而已,所以佛法里面很强调相续,因为我们不像佛菩萨,可以一念三千,对佛菩萨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因为真如本性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但是我们凡夫的攀缘心,它是很强调相续的,大的功德也是要多生多劫的累积而成,重大的过失也是生生世世累积而成。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两件事情,来,两件事情:
把不好的相续,在今生当中破它的相续,不好的相续破坏掉;把好的相续,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是你今生要做的。善用你的优点,但是也要注意你的缺点在哪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跟缺点,既然是优点跟缺点,都不是今生造成的,所以你说一个人有没有前生?你打坐你就知道有没有前生了,我们有些智慧,说实在的,书到今生读已迟了,你看他弹钢琴的,小孩子七八岁,他上去,这个手就是弹钢琴,那个都是辗转相续的,好几生好几世那个手一碰到钢琴,他就控制不了自己了。
净土宗也是这样,一个人会往生也是辗转相续,我们很少看到说今生开始修净土宗往生的,很少。你说,哎!他今生也没有怎么念佛,人家上辈子是很用功,刚好是遇到恶因缘没有往生的,他差那么一点。所以他今生,他那种夹带前生的善根力,他今生一下就往生了。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造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他就是忏悔,就是念几句佛号就往生了。请你打开他的前生看一看,他是什么人,蕅益大师说,这都不是一般人,尤其是在造了五逆,你看蕅益大师有一段开示,他说凡是造了五逆十恶,还可以往生的,都不是今生修来的,前生都是大修行者。他今生只是一时糊涂。他善根力强啊,这善根力强的你不能跟他学。
蕅益大师说的,那个狮子,那么大的水沟,狮子跳得过去,你一只小狗你跳不过去,你说人家造五逆十恶往生,我也去造五逆十恶,你没有那个本事,所以修行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是你至少好几生加起来的表现。那么现在要做的就是说,继承我们的善根,然后注意我们自己前生的问题,那如果你今天的相续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已经形成业障了,那就要注意了。
我们看丙三,就是说我怎么知道我这个业力已经形成障碍了呢?我们看这段的论文:
丙三、业障之相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当这个业力,我们讲过业力是无形相的,而且造业以后,正常是不会表现出来的,它只有到力量已经满了,这个水缸满了以后才会出现,所以诸位,你如果看到你的生命有六个现状,这个业力就是即将圆满了,你要小心,这个业力应该已经累计到一定的程度了,才会有这以下六种状态出现,这是越后面越严重。
我们先看第一个,“然人之罪业深重者”。就是这个人罪业很重,罪业无形象,怎么看,看他的身心世界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判断:
第一个、心神昏塞,转头即忘。你看有些人的心,暗钝,所以他坐下来就打瞌睡,然后佛号念念念念,结果心就是一片黑暗,就是他没有忆佛念佛的能力,他的心已经没办法忆念佛陀了。这种我们看过,就是他那个明了的心,他一旦念佛,这个心跟佛之间,他咬不住佛号。他中间有一道墙壁隔着,就是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本来是直接可以相应的,结果他中间有一道墙壁隔住,暗钝的黑暗相,这个就是你有业障了。你从业力经过辗转相续,对不起,已经形成业障,就是它开始障碍你修行了。
本来业力不敢障碍你,但是你累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变成业障。我们讲过业力本身不是障,但是你纵容它,你相续它,已经变成障了。那么这样子呢,就是说糟糕了,恶性循环,你已经没有造善的能力了,它直接破坏你的心识,本来我们一个人的心识又明了、又寂静是最好。你变成明了性没有了,你只要静下来,你在动态还好,一静下来你心识就是暗钝。就是唯识学讲,你没有勘能性,你没有造业功能了,这是第一个征兆。
第二个、无事而常生烦恼。他这个人今天也没有什么障碍,没有什么病痛,但是他就觉得躁动不安。因为有些人坐不住的,他这个业力已经开始形成障碍了。就是他那个心不寂静,莫名其妙的不寂静,也没有事情就躁动不安,烦躁扰动。
第一个是暗钝相,第二个是躁动相,这两个都是业障的初期,初期而已。那么你要忏悔,是这个时候就要赶快忏悔了,你发觉你每次打佛三,一坐下来,这个心识就一片黑暗现前,就是你坐了半天,人家坐得住,你坐不住。不是因为腿痛,是你觉得躁动不安,一种莫名其妙的躁动不安,这也是业障之相。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我回去赶快要拜忏了,再不拜忏来不及了。那如果你没有拜,好,看第二个阶段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
我们一个人看到大功德人大修行人,应该要产生随喜赞叹,但是你看到大修行人,完全没有任何感觉,没有感到很羞愧,这也是一个问题,这个业障已经更严重了。
下一段、或闻正论而不乐。人家跟你讲佛法,讲正知正见的大光明的法义,你不但不欢喜,你还排斥,那么这个已经升为起颠倒了,颠倒邪见。你到了这个时候,大概就不会忏悔,你根本不想忏悔。所以为什么忏悔要早?因为到最后你就不想忏悔了,你对忏悔开始排斥。
所以这个业力很奇怪,就是说它形成业力的时候,你本来想忏悔的,你错过好时机以后,它会加速的让你堕落。就是你自己不想忏悔,你根本不想忏悔,所以为什么说,唉,你明明深信业果,怎么让你自己堕落呢?因为你错过了忏悔的美好时机。就是当你暗钝相、躁动相出现的时候,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征兆了,你没有好好把握这个时光,而堕入了邪见颠倒,最后变成恶因缘现前。
第五个、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帮助别人,别人不但不把你当一回事,还讨厌你、排斥你,就是你变成完全恶因缘现前。
第六个、或夜梦颠倒,妄言失志。你经常做一些很奇怪的乱七八糟的梦,白天起来的时候也是语无伦次,那你这个心识完全被破坏了,就说你这个心识完全被业障给catch(抓住),你的心识完全被业障给掌控住了。那这种要忏悔也很难忏悔了,你已经没有忏悔能力了。所以我们讲忏悔的最佳时机。来!
第一个、心识暗钝、然后第二个、烦躁不安。这是最好的忏悔时机。
这个业障,就像森林起火一样,你越快处理,它越容易处理,而且效果非常好,你可能三七二十一天,有正确的方法的指导,你这个业障碍就过去了。你拖得越久,这个火就到处蔓延变成森林大火,到最后你也放弃处理了,你就准备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我再讲一次,业力本身,造罪的业力你只要知道,它不可怕,对你来说它是点状的。因为你有很多善根嘛,你一个佛弟子不可能全部造罪嘛。所以你一开始,你的善根力是强过业障、业力的。但是因为你的轻忽,往往都是因为轻忽、大意,它从点状变成面、变成全方位的、变成一种广大的业障,甚至于让你起邪见颠倒。
所以业力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轻忽,你的放纵,到最后它把你的整个善根全部产生障碍。为什么我们修行要有两套系统,一个是增上,一个是破障法门,因为这两个互相影响。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