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破障篇)

净界法师  2024/07/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面,我们看丁二的别示魔境。

我们上一堂课带领大家了解五阴身心。五阴是我们无始劫的妄想跟业力,代代的相传而变现出来的。我们凡夫的五阴叫做有漏五阴,因为它是一个轮回的根本。所以蕅益大师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因为我们不断的相信我们有漏的五阴,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深受轮回的痛苦,因为你现在的五阴哪都带你不去,也不会把你带到极乐世界去。我再讲一次,我们现在的五阴身心,你现在的感受,现在的想象力,现在的执着,只会让你继续轮回,这个就是现在的五阴,有漏五阴。

所以我们要设定目标,比方说我们要创造一个极乐世界的无漏的五阴,我希望把娑婆世界的五阴,转成极乐世界正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莲花化生的五阴,那怎么办呢?不能直接转化,就是旧的五阴要创造变成一个新的五阴,中间有一个过程叫做归零。先把有漏五阴回到清净心,然后再重新出发,不能直接转换,没那个本事。因为你不能从妄直接变成真,所以要先破妄。就是把旧的五阴归零以后,然后再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五阴。

那么从旧的五阴归零的过程,你开始在否定过去的时候,我们过去的五阴会产生反弹,因为你开始逼迫它,你要消灭它,调伏它,即将在这个五阴要归零的过程的时候,它产生的反弹,我们叫五阴魔境,是这样来的。其实是一个好现象,就是它即将消灭的前一刹那,会现出一个影像出来,如果你能够不为所转,就过关了。如果你一失足,那就成千古恨。所以我们来看看,五阴魔镜的第一个、精明逼现空成宝色,看经文:

丁二、别示魔境

◎精明逼现空成宝色

发端观相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

指名教悟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示迷必坠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好,我们来看,“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当我们在破妄的过程,我们在《楞严经》是正念真如,或者你忆念佛号也好,总之你要摆脱五阴的纠葛。你从今以后不再跟着感觉走了,从今以后它打它的妄想,你不随妄转,你就安住佛号。以一句佛号来抵抗五阴,也是可以,方便有多门。你用空性来抵抗五阴,用真如抵抗五阴,用佛号抵抗五阴,有些人修密宗用持咒对抗五阴都没关系。五阴,你只要不跟它互动,它自己会凋落,因为它是生灭法。

一个开始不随妄转,安住清净心,安住佛号的人,叫做精研妙明。当然他要一段时间观察不停。你对佛号的观察、安住,慢慢的会怎么样呢?“抑按降伏,制止超越”,因为一开始修行的人,他的心是往内收摄。往内收摄,这个感受、想像得到一定的调伏。在调伏过程,忽然!看到“忽然”这两个字没有?就是魔境的麻烦它不可预测。就在你打佛七的时候,就在你打佛三的某一支香,这个佛号念得非常好,佛号清楚、分明,你的五阴身心世界好像暂时不存在了。你这个人好像就只有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能念的心清清楚楚,所念的佛了了分明,法界就一个声音,你突然间就觉得你的色身不存在了。

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本来你是念佛,佛号历历分明,因为你的收摄身心,去刺激到色阴,然后在十方虚空当中,突然间你眼前看到虚空是七宝色,或者是百宝色。而且更离谱的是,这个颜色和颜色之间还互含互摄,青黄赤白,青色的跑到红色里面,红色跑到青色里面,“不相留碍”,各各显现又互含互摄。

那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佛陀就解释了:“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那是因为你的身心世界收摄的非常成功,色阴得到一定的调伏跟迫害,所以它产生一定的反弹。这个只是暂时的,不是你真正的成就念佛三昧了,不是。因为你的色阴得到一定的压制,所以它出现了一定的光明色。

如果你不执着,你把它当做是一个生命的过客,就像你在坐高铁一样,你看到了颜色过去,过去就过去了。你的心该念佛还是念佛,该忆念极乐世界还是忆念极乐世界,完全不把它当一回事,这个是善境界。恭喜你,你修行有进步了。你的五阴,因为这一次的出现,你会更上一层楼。你从这个佛三结束以后,身心世界对你的伤害降到最低了,就算它以后有病痛,也不容易干扰到你了。因为你跟五阴的身心慢慢有一种脱离的力量,如果你不执着的话是善境界。就是你对五阴,不是完全脱落,开始慢慢的走向脱落。如果你产生执着,即受群邪,所有的鬼神、魔王就趁隙而入,控制你的身体,落入魔道。一念之间而已,就在一念之间而已,

所以这个魔境只有事先知道,等到你今天已经着魔了,世间上没有人救得了你,就是世间上还活着的,没有几个会有办法救你了。所以这个魔境,你要么不要,一旦着魔基本上就没救了,在佛教界基本上就没救了。

这个地方就是说,当然,心理建设很重要。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修行,这个讲到目标问题,为什么要先有目标?圣道门叫发菩提心,就是你到底为什么要念佛?你为什么要打这个佛七?因为过程太复杂,就是我今天为了成就念佛三昧。好,你是为了往生,那你的目标明确以后,这个过程出现任何的境界就跟你没有关系了,这样懂吗?修行最怕怎么样?你没有目标,人家去打佛七你也跟着去打佛七,人家坐在那边念佛,你也跟着念佛。但是你有一点善根,你佛号一念出现好境界了。所以一个没有大目标的人,就经不起这种小花的考验,因为你没有目标嘛。

为什么所有善知识引导大家修行,他第一个先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打佛三,他一定告诉你目标在哪里,你才不会被过程当中,任何的小花、小糖果所蒙蔽,这就是一个假相。你看到七宝颜色又怎么样?又怎么样?你看到以后一执着,前功尽弃!所以,所有的相状只能参考。说:哦,我的修行到什么程度?它是借假来判断你真实的功德,所以,说到最后就是你的目标问题了。你念佛是在积集往生的力量,就算没有成就念佛三昧,你也是要培养跟阿弥陀佛的一种因缘力,跟这个光明相,跟这个七宝色是没有关系的。

所以,这个地方的色阴一旦出现以后,如果你没有注意,就即受群邪。那受群邪的后果,后面会讲的更清楚。

好,我们看这是第一个色阴。就是说,诸位!当然它有十种魔境,我们只讲其中一个。就是你在打佛七的时候,突然间身体变得很轻松,你不要在意。就是你的色身产生任何的变化,知道就好。你告诉自己,我不是追求这个东西,突然间气脉通畅了,你突然间看到你自己的色身变的更庄严了,你都不要去执着。因为这跟你没关系,它就是五阴的假相。你安住一念的清静心,安住一念的佛号,这才是真实的功德,三宝可以救拔你,其他这些都是假相。这个地方要注意。

丙二、明受阴境(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丁一、总标阴相(分二:戊一、正示受阴区宇;戊二、悬示受阴尽相。)

好,我们看明受阴境,前面是粗显的色阴,一个色法。现在讲到精神的感受,我们怎么突破感受。这当中丁一的总标阴相,先看戊一的正示受阴区宇,好,看经文:

戊一、正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受阴给我们的障碍,这个区宇就是障碍。它举一个例子,“若有所得,而未能用”。一般要到突破受阴,表示你对色阴的调伏有一定的功力了,所以叫若有所得。就你已经对色阴的执着,对色法的执着,有某种程度的调伏跟解脱了。

但是,他还是不能够完全产生自在的施展。为什么?因为受阴把你给困住了。所以受阴就好像一个人睡觉,被这个魇魅鬼控制。魇魅鬼控制的时候,你手脚都还在,但是动不了。你可以看得到,可以听得到。但是你不能有任何动作,就是被魇魅鬼控制住了。

“心触客邪,而不能动”,这个就是感受的区宇、区隔。就是这个人,你对色阴、对色身的执着降低了,但是他心中经常感到纠结,很多人都是这样。你看有的人福报很大,色身养的很好,但他就是闷闷不乐。也讲不出为什么,他就是被感受牵着走,不是物质的世界伤害你,是你的感受在伤害你,这个就是被魇魅鬼控制,虽然手脚都很自在,但是就动不了,就是你心中,心有千千结。

戊二、悬示受阴尽相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如果你哪一天内心已经摆脱魇魅鬼的纠结。“其心离身”,一念清净心摆脱了你的感受的纠结。那么“返观其面”,你能够反观你的身心世界。这个时候你就“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就没有任何感受的障碍。

这个感受的障碍,我个人讲一个小小体悟跟大家分享。我刚出家的时候,我们要持午。就是过午以后晚上不能吃任何东西,只能饮水。当然我们以前在家是晚上吃正餐,吃很多东西,所以到晚上有两个小时特别饿。饿的是真的有时候手都发抖,晚课都没办法做。

面对这个感受,但是我后来找到一个答案。就是说这个感受,如果它是真实的,你真的感到饥饿,这种饥饿感是真实的,那你应该早上要更饿才对,对不对?你昨晚很饿,结果你一个晚上没有吃东西,早上起床应该更饿,对不对?结果不对,早上起床饿的感觉完全消失掉,所以我就很深刻的体验这个感受是虚妄的,是因缘所生,是唯心所现,是一种习气造成的。从那次以后,我觉得感受对我的伤害、障碍就差很多了。

就是我们以前刚出家,有时候会跟着心情走。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想拜佛,就是找一些理由,说怎么样怎么样,所以不想去做功课,结论就不想做功课。真的!因为你长时间修行的人,就是问题比较麻烦,你们很喜欢做功课对不对?因为你经常没有做功课,所以很想做功课。你每天做功课的人总是想说,我一个月是不是能够放假一两天,我们为什么出家众都没有礼拜六礼拜天呢!

但是那个感受的突破以后,你就告诉你自己,不要相信你的感受,你不喜欢,那是一种感受。其实你每次功课一做下去,五分钟以后你就喜欢了。所以那个时候我觉得感受的突破,就是说你该干嘛就干嘛。我讲实在话,一个人如果老是跟着感受走,你十天里面有四天不想做功课,哪一个功课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做的?印光大师讲,不能念要他念,就突破感受嘛。所以这个感受就是你要突破,否则的话,你身体健康也没有用,你就被魇魅鬼控制。就是你色身很健康,去突破色阴,但是你内心有纠结。

师父在讲经的时候,我有观察。如果跟着感觉走,我目前的经,有百分之三十的经,我是不想讲,就这堂课我不想讲,但是我把它讲过来了。因为我不再相信我的感受,该干嘛就干嘛,你时间到了把衣披上,就上去就对了。

它是这样子,就是五阴它跟你是互动的。你不断的战胜它,不断的调伏它,你就有自信,你看到它就更有自信。所以人修行会越来越好,要么就越来越糟,你每次被它control(控制),每次屈服它,它就对你越大胆,你知道吗?你不断的纵容它,把它养得又肥又壮,所以五阴是你养出来的。你每次都得听它的,它不高兴你就得听它的,那你什么事都干不了。所以这个感受是第二个要突破的,突破了色阴以后,就是感受问题了。

好,我们看它的魔境。就是你在调伏的过程,当然受阴它也不会完全屈服的,它会反弹。我们看过抑生悲,我们看经文:

丁二、别示魔境

◎过抑生悲

发端现相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抑催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好,我们看受阴的魔境。就这个人,“彼善男子,当于此中得大光耀”。就是一个人开始打佛七以后,他突破了前面的色阴,他对色阴的快乐、病痛,已经慢慢淡薄了,他知道一念心本来没有色阴,所以没有必要受它干扰,该干嘛就干嘛。这个时候心中已经有一定的光明,他就在打佛七的过程当中,专注的安住佛号。

那么摆脱色阴以后,当然第二个就是感受的问题了,“内抑过分”,就是他某一支香特别的摄心,心收的非常好,突然间在内心深处,发无穷悲。他本来佛七打的好好的,突然间,莫名其妙内心悲从心起。到什么程度呢?他看到地上的蚂蚁,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儿子一样。他看到这个蚂蚁在地上跑,说哎呀,这只蚂蚁就像我的儿子,如此的可怜,心生怜悯不觉流泪。他会为一只小蚂蚁流泪,会为一只蚊子流泪,这个就是发起无穷的悲伤。

这怎么回事呢?佛陀说,其实这个跟成就圣道没有关系。那是因为你对感受过分的调伏跟压抑,所以把你过去生悲伤的习气给逼出来,只要你知道这是一时的假相那就过了,这种情况会自己会消失掉。因为它是生灭心,它有生有灭。如果你把它执为真实的功德,那你就惨了。

有悲魔入其心中,这个时候你一看到别人就感到悲伤,然后看到谁就哭,“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就堕入魔境了。当然他这个悲不是只有悲,有时候产生喜。有些人念佛念到莫名其妙欢喜,看到谁都欢喜,这你要注意,这是感受的魔境。

其实我们打佛七,师父作为主七和尚,我不太喜欢有人一念佛号就哭。你知道吧!这不是好事情,你们觉得这个事情好不好?你不是来哭的嘛?你是来念佛的。你不能纵容你的感受,这容易出事你知道吗?当然你说你这辈子没有听过、念过佛号,第一次念哭几声,那就算了,发泄感情。你每一次打佛七都哭,就有问题了,你知道吗?

它是这样,诸位,你越纵容它,你每一次就越想哭,你知道吗?这个感受是没完没了的。你哪一次要出事就不知道了。所以一个正确念佛人的心是寂静的,你皈依阿弥陀佛就皈依阿弥陀佛,干嘛用感情呢?你对阿弥陀佛通身靠倒,不表示你要诉诸感情,那是世间的因缘,对不对?少用五阴!师父这再强调,五阴不是好东西。受想行识不是好事情,那是增长生死业的。

所以为什么要摆脱五阴,直接用心面对佛陀,用一念心去面对佛陀。我对阿弥陀佛一心归命,但是我不诉诸感情,这个很重要。你一旦诉诸感情,就被感情的魔所控制了。要么悲伤,要么看到谁都欢喜,这个都不正常。明眼人就知道这个被五阴控制了。修行就是要摆脱五阴,结果你越修跟五阴越靠近,你这不是生死业嘛,是吧!

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你一定要事先知道。就是说,一个修行成功的人,你从他的身、口、意看得到他的五阴的气氛。他的色、受、想、行识越来越淡薄。说菩萨要有大悲心?大悲心不一定用感情的方式表达。你知道吗?不一定要五阴的。你看菩萨的大悲是跟理智相应。所以,你一定要怎么样,在你的身、口、意最好看不到五阴的味道。看不到你的感受、想像、执取,这种东西都不是好事情,要摆脱五阴。

丙三、明想阴境(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丁一、总标阴相(分三:戊一、正示想阴区宇;戊二、悬示想阴尽相;戊三、结示修观方法。)

好,我们看丙三的明想阴境。想阴境里面先看丁一的总标阴相。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正示想阴区宇。看经文:

戊一、正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一个人摆脱了色法的障碍,摆脱了内心情绪的障碍,这个人已经不错了,他的身心相对淡薄、自在了,下一个面对的就是想阴的问题。想阴什么问题呢?就好像一个人在熟睡当中,他说了很多话,很多名言分别。但是他在梦中说的话,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因为他在昏睡当中。他虽然说梦话,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梦话,但是他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旁边没有睡觉的人,是知道他在讲什么。

“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就是一个想阴,它落入很多名言分别。这个名言分别把自己障住了,他当局者迷,但是旁观者清,是这个意思。就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其实很多的障碍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看戊二的悬示想阴尽相。看经文:

戊二、悬示想阴尽相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如果你能够动念尽,你的第六意识的起心动念,名言分别已经消灭了。浮想消除。浮在心性上的各种名言分别也消除,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像一个明了、光明的镜子,上面的灰尘全部清除,干干净净,就是非常清楚。“一伦生死,首尾圆照”。你很清楚,你生从何来死将何去。“名想阴尽,是人则超越烦恼浊”。

这个想阴的突破,我过去在读澫益大师的传记,他有一段就讲到他自己。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他二十五岁,隔年他跑到一个山中叫径山去坐禅。他坐禅在修《楞严经》,《楞严经》就是正念真如,破除五阴。这两句话就讲完了。就是回光返照一念心性,摆脱五阴的区隔。结果他在径山坐禅的时候,突然间有一支香相应,就是突破想阴了。他感到自己的妄想,我们妄想本来一个水泡一个水泡,他突然间看到自己的妄想一个一个破裂,然后串成一种一念心性,当下他看到自己的色身,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是因缘所生,唯心所现。所以他那一次以后,看到身心世界这种生灭相突破以后,他自己说,他看所有的经典一闻千悟,看什么都懂,就突破想阴了。

想阴它是这样子,是一种想像,但这个想阴的区隔就是,它会把我们的想像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它不能整体性。切成小块小块小块小块,这是生灭的妄想。所以你一旦把这个水泡的妄想突破以后,你的心就串起来了。当然想阴是很重要。凡夫的想阴为什么小块小块的,它是一种片段片段的想像,这跟我们的取相分别有关系。

戊三、结示修观方法

我们先谈谈凡夫的想跟圣人的想是什么差别。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破障篇)

一、凡夫心——取相分别——颠倒妄想

凡夫的想是从生命经验来的,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取相;第二个、分别。比方说有人小时候,他可能物质缺乏,经常吃不饱。所以饥饿给他的刺激很大。我们知道感受会刺激到想像,所以在他心中的想像,他就打这个饮食的妄想。这个人生要是能够把饭给吃饱,那该是那么美好的事情。其实吃饱饭,依我们现在看没那么重要,但是对一个饥饿人来说,他心中都是饭菜的影像。然后他把所有美好的名言分别,就安立在饮食身上。就建立他一个错误的价值观。所以这个人长大以后,吃饱饭是最重要的,先把饭吃饱。人生没有什么他求,先把饭吃饱,因为他深刻的取相分别,建立他一种价值观。

你看小时候他没有房子住,老是寄人篱下,今天搬到东边,明天搬到西边。他的想像当中,他的取相分别,认为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何等重要。所以他一旦有能力,一定买一套房子,甚至于买很多套房子,其实他也住不了,但是他who cares(不在乎)。因为这是他的心中的价值,他认为这个就是对的。

你看有些人他小时候缺乏钱,满腹的理想抱负,因为他没钱一个都不能实践,所以他把钱想的很重要。所以他这种人长大以后,赚钱是不要命的,你知道吗。从理论上来说,你没有命有钱有什么用呢?但他notcare(不在乎),取相分别。

我们凡夫说实在的,我们贪恋娑婆,你要知道什么叫贪恋娑婆,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娑婆世界,你懂吗?我们也不在乎娑婆世界长的好坏,你活在你心中的娑婆世界。你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娑婆世界,你真的喜欢娑婆世界吗?未必!你活在你的妄想,你懂吗?你放不下你心中的妄想。

你对娑婆世界的诠释,就像佛陀说的,譬如瞎子摸象。摸到脚,你就认为象是长柱子,摸到身体,你就说象是椭圆形的。我们每一个人对娑婆世界的认知,你问一百个人答案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对娑婆世界,每一个人都是片段的认知,这跟你人生经验有关系。娑婆世界如果像一个超商的物品,没有人有本事,除了佛陀以外。佛陀可以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我们每一个人在超商,只会拿自己要的东西。你拿洗发水,他拿面包,他拿饼干,我们每一个人对娑婆世界是各取所需,你懂吗?你要你的娑婆世界,他要他的娑婆世界。

我再讲一次,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了解娑婆世界,我们只了解自己心中的娑婆世界,就是每一个人取娑婆世界的一个片段的影像,然后自己去诠释它,叫做取相、分别。

所以厌离娑婆是你自己的事情,因为你自己产生了娑婆世界的爱取,是你自己造成的,你的人生经验造成的。你可能某种东西极度缺乏,所以变成过度的追求。这个就是想阴的障碍,那怎么办呢?

二、菩萨心——离相清净;借相修心——庄严想;功德想;成就想

佛陀的意思就是离相清静。为什么我们修行一定要对自己全盘否定,因为你人生经验所产生的经验,一个都不能用。

为什么佛法一开始,进入佛法先从假入空,先用空观洗涤自己的身心世界。因为你的想法,带有你个人的情感,你的人生经验,你自己的执着。如果你用这种心态去念佛是不对的,因为它根本成幻。就是《楞严经》说的,你煮饭,要拿米去煮,你不能拿砂去煮,拿砂去煮到最后结果是热砂,因为砂非饭本。

所以为什么一开始进到佛门里面,第一个、否定自己,第二个、重新发菩提心,才有资格去修法门,才有办法去忆佛念佛,或者是修其他的六度万行。因为你的想法里面,百分之一百都是错的;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一百都是错的,这叫做颠倒妄想。因为你心中取相分别,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先离相清净,先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等到一段时间。才能够重新的借相修心。我们借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相,来修欣求极乐;借极乐世界的正报功德,神通自在,寿命久远,各种的安乐解脱的功德,来欣求极乐。也就是说先摆脱娑婆的相状,才能够放入极乐世界的相状,这是一个想阴的脱胎换骨。

丁二、别示魔境

◎贪冥感想

好,我们看丁二的别示魔境,这个地方讲到贪冥感想,经文比较多,我们先念三段。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
主人迷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好的,我们看这段,因为妄想产生的魔境。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这个善男子经过长时间摄心念佛,或者正念真如,他已经摆脱了色阴、受阴比较粗显的干扰。这个时候他的心慢慢感到寂静光明,就在一念的寂静心中,突然间心爱悬应。他突然动个念头说,我如果在这个寂静的心中,能够跟佛菩萨感应道交,那该有多好。

这个时候,“周流精研,贪求冥感”,他本来是一个小小的念头,结果这个念头慢慢的增长广大,叫做周流精研,最后变成一种很坚固的开始心外求法。本来感应道交是自然形成,众生心垢净,菩萨自然影现中。你不用着急,佛菩萨比你着急。但是凡夫他是怎么样呢,反而去舍本逐末,忘掉自己的因地,去追求最后的结果,那么这个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这个时候天魔就知道你有这样的妄想,你有这种攀缘心,然后就利用你的攀缘心就“飞精附人”。以神识就飞到你的心中来控制你。怎么控制你呢?“口说经法”,这个修行者本来是不会讲经,他突然间会讲经了,当然这个就不正常。凡是不正常不合乎因果法的,你就应该产生警惕。你不会讲经,念佛到最后突然间会讲经,这个就是有问题,有他力干扰。但这个人他不知道,不觉知天魔附著。他以为我成就无上涅槃,我开广大智慧了。

所以来彼求应善男子处,就来到居士的地方,居士也跟他有共业,也喜欢追求感应神通,大家师父徒弟是同一类的,就为他敷座说法。这个着魔的行者,他能够在说法当中,使令听众暂时看他的身体,突然间本来年轻的,变成好像百千岁的老人。那徒弟一看,哎哟,我师父是大修行者,身体还可以变来变去,“心生爱染,不能舍离”。居士们就甘愿做奴仆,提供四事供养,不觉疲劳。

这个行者他也可以让他的座下的弟子,冥冥当中知道,这个师父就是他过去生的师父,所以别生法爱。原来我们大家就生生世世跟着他,他会有办法,用透过一种魔境的消息来告诉他的徒弟,我就是你们前生的师父。“黏如胶漆 得未曾有”,就身口意通身靠倒这个着魔的师父,那么这个着魔的师父其实他自己是“是人愚迷 ,惑为菩萨”。他以为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他以为得到佛菩萨的亲近其心,结果就破佛律仪,潜行贪欲,放纵自己的身心世界广行淫欲,当然师父跟徒弟就从今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看后面。

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指名示害

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好,我们看最后的三段。这个本身就被魔所侵的修行者,他会怎么样呢?“口中好言”。经常说我前世是某某人的转世,我前生先度哪些人,这些人是我的妻妾兄弟等等。今来相会。我带领大家共同归于某个世界,去供养某尊佛。或者说,在三界当中,别有大光明天,有佛陀住世,乃至一切如来都住在这里。他讲的都不是真实语,因为佛陀出世是要有预言的。不是你说三界有佛出世,那是前一尊佛临灭的时候预言,下一尊佛是弥勒菩萨。所以他说佛随时出世,根本都是自己打妄想。

“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就失去自己的菩提心、出离心了。这是怎么回事?“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那是修行多年的一个魔眷属,叫做历鬼。刚好这个修行人在禅定、在念佛当中,想要追求感应神通,所以就侵入这个人的身体。等于是互相利用,我给你好处,你也给我好处。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等到这个行者福报享尽,诸位,魔之所以愿意进入到你的身体,你一定有一定的资粮力,否则他也看不上你。所以当你福报享尽的时候,你就没有利用价值了,他就离开你的身体了。离开你的身体的后果就是,你跟你的徒弟,“俱陷王难”,开始受到国法的制裁。以前是因为魔的福报摄受你,所以你做什么事都没有事。等到魔一离开,你就受国法的制裁。

所以“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这句话说得很重。你以凡滥圣,这是最大的过失。你不是圣人,却扮演圣人的角色,坏乱佛法的次序。你凡夫扮演圣人的角色,又胡言乱语,所以你这样子的过失就很重,就是无间地狱的果报,当然你自己的菩提善根也破坏了。

所以这个魔境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显现魔相。魔王要侵入你的身体,你自己要负百分之八十的责任。因为你自己攀缘心在动,你让对方有机可乘,就你这个人平常六根门不关的。说:哎,我家遭小偷了,你不能怪小偷,谁叫你晚上睡觉不关门,是吧。这就很简单,你心不收摄嘛。所以魔王显现魔相的时候,就是他用魔相诱惑你,然后你就跟他感应道交。

第二个、成办魔业。你就开始胡言乱语了,说大妄语。说你是什么什么菩萨转世,怎么样怎么样。那你这样子,佛陀说这都是大忌。

佛陀在《楞严经》讲很清楚,一个正确的法师引导大家,少提果证,只谈因地。法师是一个凡夫,但是我把正确的方法告诉你,你照这样做就可以成功。跟我是不是圣人没有关系,这样懂吗?我是一个医生,就算我生病,但是我把药开给你。你把药吃下去病就好了,跟我是不是有生病是没关系,这样懂吗?

凡夫的法师,他如是的宣说,把佛陀跟祖师的话如是宣说,你照着做,如是我说,如是我闻。你们依教修行,每一个人都能够成就,不要去论果证的问题。在《楞严经》上说,就算你是一个圣人出世,如果把自己的本地风光讲出来,你就马上要走。如果你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话,一旦让别人知道,你就不能住世了,马上要离开。如果你泄漏天机你不走,那就有问题了,这个人就肯定有问题了。

显现魔相,成办魔业,最后成就魔种。诸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从菩提种性变成魔种的可怕性。你这个人干了杀、盗、淫、妄,干了五逆十恶,你都还有救。因为你烦恼重,控制不了自己的业力。但是你一心向佛的菩提种性,就你这个人的本质没变,你还有救,至少你来生还有救。你变成魔种就没救了,因为你邪知邪见。

愚痴还有救,你没有学佛顶多叫愚痴,是吧?我是零分,所以我对佛法不排斥,但是我不懂。你落入颠倒知见变成魔种的时候,你对正法是排斥。

所以你一旦落入魔种以后,按照《楞严经》的说法,你比没有修行的人更糟糕,你比一个整天放逸的凡夫还糟糕。因为他是一个凡夫种性,你是一个外道种性,他比你还好。因为你是负的,他是零分而已,所以这个是非常严重的。第一个、你扰乱佛法次序,第二个、你破坏你菩提善根。那么他的根源就是在第一念,没有正确判断,动了一念的攀缘心,引生后面不可收拾的后果。

师父要强调一个观念,就是说,所有的修行人,把你的精神体力放在因地,这样懂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不要管阿弥陀佛什么时候跟你感应道交,阿弥陀佛发的愿,他一定会实践。你把因地做好就好,你把你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把佛号念好,把你的心好好调整,念想西方,往生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叫做水到渠成,这样懂吗?

你修行没两三天,就整天想着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来,你这个人迟早着魔。净土宗着魔的很多,师父在台湾看过,闭关闭到最后从三楼跳下来摔死,着魔了。你这样子做的话,人家毁谤净土宗。印光大师说:“以身谤法”!净土宗是一个正确的法门,结果你胡修乱修,把它修成着魔,人家说:你看念佛念到这样子,你这不是以身谤法是什么。

所以菩提道,就是一个人修行有一定的道路,在因地通通不要想结果的事情,把因地准备好,果地自然会显现。不要打结果的妄想,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是避免着魔的一个预防针。好,我们今天先讲到想阴,色、受、想。

总之,五阴不是好东西,它是无量劫来的轮回根本。所以一个修行人,你如果觉得你开始对色身的执着降低了,以前色身的病痛,对你的干扰现在降低很多,这第一个。第二个、感受对你的干扰降低了,以前你情绪不好就不想拜佛,情绪不好就不想做功课,现在你比较不受情绪影响,好事。色、受、想,你的很多胡思乱想,小时候的胡思乱想,在念佛时候干扰你,你现在比较不受它影响,恭喜你。

就是一个人是不是能够成功摆脱五阴,这是你往生,临终正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这五个法。你能够对五阴有多一分的调伏,临终的正念的力量就加强。但是要注意一点,就是当这个五阴要摆脱调伏的过程,它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相状,你不要管它。你修行安住佛号,安住一念心性,其他都跟你没关系,走过就好。就像我们坐高铁一样,旁边很多的风景它都不是目标,过去就好了,我们的目标是临终的正念,是这个意思。好,有问题提出。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请问取相忏至少一百天,中间可以中断两天再继续吗?

【师父回答】:如果你中间有事,可以向佛菩萨请假,最后补过来,一定要补过来。比如说你中间有两天真的有重要事,你这两天没有拜,那就向佛菩萨请假。因为我们取相忏一定有请一个本尊,请佛证明对不对?你看你今天你拜大悲忏的本尊就是观世音菩萨,你拜八十八佛的本尊是普贤菩萨,每一个忏法都有一个本尊的,你要向本尊祈求说:我因为什么事,我女儿结婚,也不能够不去,是吧!那你就请两天假,回来再补,可以。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弟子真心求忏悔。自己前生造了许多罪业,生了一个不务正业的讨债鬼,到处向高利贷借钱,还了又借没完没了。时常对弟子破口大骂,甚至要动粗。长期定居在国外公干的先生,没定时给家用,偶尔回国也会对弟子破口大骂。弟子深感痛苦,每次都在佛前痛哭流涕,恳请师父慈悲指示,弟子应如何的忏悔,离苦得乐,阿弥陀佛。

【师父回答】:这个业应该是你前生造的,跟你今生没什么关系。这就果报了,这种报障,冤亲债主,知道吗?我觉得这个忏悔,一般来说,忏悔比较有明显效果就是你自身的业,但是你现在是别人的业,跟你纠结在一起了。你不会因为你的忏悔他改变了,不太可能。但是我建议你,你要善用这个恶因缘。因为你既然摆脱不了他,对不对?你们听过有一个叫“转逆缘成菩提道”这句话吗?转逆缘成菩提道。

就是说反正我摆脱不了你,所以我就善用你:你给我的逆境,我把它当做你是我的善知识。我反正摆脱不了你。这个业已经牵扯不清,纠结不清了。可能我前生欠你的,那我就还吧。既然还,我也要还的有价值。对不对?我就把你当做是我厌离娑婆一个很重要的善知识。就是因为你,我也不要修无常观、苦谛观,都不用观了,因为我看到你,我就知道了。你少修我们很多功课;我们要修了半天才会产生厌离心,你不必。他帮你做了很多功课是不是?你看到他就产生厌离心了,是吧!那我们没有这种逆境的人,要想半天说,我今生没有好好修行,可能来生到三恶道去,但你是亲身体验。

当然我们修行尽量远离恶因缘,少管闲事。但是你真的是躲不开了,那就直求面对。我已经躲不开了,那我就面对你,这样懂吗?修行就是没事不惹事,但是有事,那就不要怕了,就不要怕事,态度就是这样。就是我不要去惹是生非,但是我碰到了,我就正面的跟你面对,只能这样子了。但是我没有事不要去惹事,你懂吗?没有事你不要惹事。所以说世间上好坏很难讲,没有走到最后,他到底是帮助你,还是伤害你很难讲,你懂吗?师父态度就是这样。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受菩萨戒,可以舍戒吗?在佛前舍戒算吗?如果不算要怎样忏悔呢?

【师父回答】:啊!你要舍菩萨戒啊?你舍菩萨戒,就舍菩提心。这个很严重,你等于把你的根本舍掉了,至于吗,你觉得?

当然可以舍了,问题是你有必要这样做到那么彻底,要把菩萨戒舍掉吗?你把根本重戒守好,做不到的如法忏悔。你把菩提心舍掉,舍掉了你的根本,你把那个树根都舍了。就是我这一颗树长不出水果,至少我树根还在,是吧。你看我们台风的时候,你们新加坡没有台风,我们台湾经常有台风。台风一来把树都给吹倒了,不要怕,看树根在不在,只要树根还在,这一棵树三个月以后还是个好树,是吧!

就是说,你一时的挫败,没关系嘛。你没有做好,刚开始每一个人菩萨道都是跌跌撞撞,师父做的也不太好。但是你要有长远的眼光!你把菩提心舍掉,以后怎么办呢?就是我们修行绝不放弃!我做不好,我是佛陀最糟糕的弟子,但是好歹我还是佛陀的弟子,你没有必要离家出走,是吧!

就是说我是佛陀最不争气、最没有出息的弟子,也好嘛,是吧。我菩萨戒守的不好,菩萨道走的不好,我很惭愧,但是我不想舍离这个佛陀的家庭。你怎么能够说离开家庭,舍父逃逝,对不对?我看不必,没有必要。尽心尽力去做,做不好,好好忏悔,为你来生留一点后路,你把菩提心给舍了,你来生就完了。师父的意思说眼光放远一点,知道吧!眼光放远一点。

好,就回答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0:00 / 0:00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1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2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3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4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5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彭际清居士:观无量寿佛经约论

释此经时。略开四分。一题名。二叙分。三正宗分。四流...

念佛的目的不要搞错了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这...

不是佛号有问题,而是你的心有问题

净土宗的修学是本尊相应的法门,就是说,我们临命终是...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的行持方法

如何行持,单刀直入就是信愿持名,你每天能念三万声佛...

二种行门,决定得生彼国

智者大师在《十疑论》中说:修行净土念佛法门的人,欲...

半日学解,半日学行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这意思是说,你对净土法门不...

佛的光明随时在我们身边

我再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一篇故事的隔一篇,讲到...

不是念佛就表示修净土宗

不是你念佛就表示你修净土宗,修净土宗跟念佛,没有直...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生命是我们的思想变现出来的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华严经》讲到应观法界性,...

秋季最佳的5种润肺止咳食物

1、柿子 中医认为,柿子性寒味甘微涩,归肺、脾、胃、...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江西道一禅师。汉州什方县人也。姓马氏。本邑罗汉寺出...

初学念佛不可散念,必须计数

念佛的人,切忌散念,因为散念不能摄心,念成习惯,就...

【佛教词典】那先比丘经

(经名)二卷,失译。记那先比丘之生缘及与国王弥兰陀...

【佛教词典】旃达罗伐摩

(人名)Candravarman,比丘名。译曰月胃。见慈恩传二...

两种十念法

十念法要辨识一下,有两种。 一种是慈云遵式提出的十...

当众生得益的助手

他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使...

念佛人为何多是老头老太太

问: 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

【推荐】称名供养礼拜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

地藏菩萨常以不可思议禅定之力度化无量世界众生,满愿...

【推荐】一桩善举挽救了两条人命

光绪年间的故事,一位江苏的贾先生,在上海租界一洋行...

昌臻法师《修行人应经得起八风考验》

八风,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之风...

不可盲信吃动物身体能补己身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加分辨,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便...

道香应自苦修来,法远禅师的修行故事

写这个故事之前,踌躇了一下,因为这种故事不一定有人...

把心念进去了吗

有朋友问,修行只要念经就可以了,另外多参加法会多去...

在无为法契证上谈证位

修行需要修清净心。但是在我们的执著、五欲六尘还憧憧...

怕冷可多吃四类食物

一、根茎类: 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人怕冷与机体无机盐...

【推荐】布施他人骨髓,自己女儿得救

江西电视台一套有一档栏目叫《传奇故事》,这是一个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