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全站文章(第40页)  【随机推荐】

为什么佛菩萨都不穿鞋

佛不着履,有三因缘: 一者,使行者少欲。 二者,现足下轮。 三者,令人见...

对世间有多少兴趣,就会有多少执著和挂碍

正见轮回是苦,我们才能生起解脱的意愿,才能对世间的一切完全放下。否则,即...

我们现前的一念,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呢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

熏习这颗念佛的种子

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实际上就是个大染缸。如果我们没有发出恳切地修道之心...

得了不治之症该存什么样的心态

问: 如果得了不治之症,念佛功夫还不能伏住烦恼习气,该...

菩萨戒的核心精神

《梵网经菩萨戒》谈到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菩萨戒的核心精神。 菩萨戒含摄着...

你的人生很多时候是浪费在闲扯淡上

有时候,我们可能心血来潮想要修行,不仅仅是阅读而已,然而在没有任何东西阻...

恶缘太多,发愿舍寿求往生行吗

问: 顶礼大安恩师,弟子依止您修学净土己七八年了。弟子...

如何理解地藏王菩萨的「碎地狱」

问: 《地藏经》云: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

预知时至的人能带我一起往生吗

问: 法师讲经当中,提到有个老和尚念了几十年佛,将要往...

一生的罪业和临终时几句佛号,谁轻谁重

问: 《安士全书》中有一个故事,说唐代的张善和一生以屠...

动物实验所造的恶业与果报有哪一些

问: 法师您好!我是医学专业的学生,读研会涉及动物实验...

顿超三界乐悠悠

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 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沤。 因...

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无法理解

佛学千经万论,莫非论心、行、业、果。人的一切动作无不由心起,心可以带来社...

弘一大师法语择要

目中有人助缘多,心中有德福报多, 耳中清静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在学...

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及行持

现代人欲了生脱死、解脱成佛,则必须依于佛言祖语作为起修、实践的参照坐标,...

若能成就此七法,魔王便无法乘虚侵扰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之时,一日,对比丘众开示:过去圣王在治理国家...

佛以慈心降毒龙入钵

佛初成道于鹿野苑度五比丘,又度化了耶舍等五十位年轻比丘后,思索着该往何方...

为什么人越到晚年越要收心安住

我们平常当然理观不碍事修,理事圆融,你该拜忏还拜忏,该调伏粗重烦恼还调伏...

心念改变命运就会改变

佛是从哪里产生的?佛是由我们心成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地狱、饿鬼、畜...

幸福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恶业 佛陀说: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恶者...

学佛转不了业力是什么原因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

读了很多经,还不知道怎么修行

大家都读诵大乘经典,或者是忏悔,或者是礼拜,或者是供养。我们读大乘经的时...

你能瞒得了人,但瞒不了佛菩萨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人在...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法不孤起,起必有由。世间诸事,尚有因像,况无上佛法,岂无因缘耶?今明佛法...

净业行人如何勘验自己是否深信切愿

在临命终时由两种力量决定,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业力大就是随业流转;但...

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

阿弥陀佛护持行人不遭魔障

对这一点我们会非常地感慨,因为身处五浊恶世,我们众生烦恼很重,很难生起向...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至诚心

问: 至诚心是何标准?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至诚心?...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含义

《金刚经》说,一切法都是佛法。很多人感到疑惑,那么基督教也是佛法吗?某某...

不生病长寿的要诀是什么

想要知道世界上为什么有刀兵、水、火、瘟疫流行,这个战争的痛苦,杀人流血,...

不随逐欲望就是修行

有些人他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我们的所作所为跟佛法有关,那就是修行。其实不...

学佛不要刻意去求感应

学佛不要刻意去求感应。只要能够运用佛法转变凡夫的生灭心、妄想心,将之转化...

轮回中有哪六种苦

说到解脱,首先要有解脱的意向,也就是出离心。怎样才能生起出离心?这就必须...

面对逆境如何做到处之泰然

面对同样的境界时,不同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区别就在于是否接纳。如果...

「五福临门」的因是什么

有一句话这样说:各有因缘莫羡人。一个人得到福报,都是他过去生中所造的因。...

荣华富贵不是争来的,是积德来的

中国古代传说每年过小年的这一天,灶神要上天,而除夕这天是灶神从天上回来的...

出去走一走,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定力

假设一下,当我们身处深山之中,远离世间的诱惑,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够做到心如...

福德浅薄之人供养财产,不会遇到真正的福田

当我们供养僧众的时候,哪怕所准备的财物极其微薄,也应选择一位具有法相的善...

广钦老和尚对出家弟子之开示--放下俗情,提起愿力

如果情执未断,嘴里念佛,念念还是堕娑婆。但如至诚恳切,万缘放下,那么一念...

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罪业越是会现形

傍晚,某某法师与一些信徒,近十人上承天寺请示老和尚,在大殿外,一行人顶礼...

佛法是心法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发现了人生规律缘起性空而因果相...

如何做到家庭和事业的平衡

问: 要想成为自己人生的大赢家,该怎么做?现在的生活节...

想往生的人,是否需要戒掉手机和电脑

《维摩诘经》当中说:心净则国土净。往生净土需要以清净的业来感召,所谓清净...

维摩诘之美:十八条在家居士的榜样

维摩诘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萨,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意思...

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修福不修慧,象身披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从前,洛安师当沩山的首座...

米拉日巴尊者最后的嘱托:不要做表面的功德

米拉日巴在圆寂前跟弟子说:又有某些只有少量福德的学佛人,为了今生的名闻恭...

禅师们面对死亡时,是如何的呢

佛经中说,人死之时,四大分离,如生龟脱壳,痛苦不已。一般人面对死亡时,大...

文殊菩萨的感应故事

我们都知道文殊菩萨智慧不可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文殊师利大圣尊,...

持《金刚经》脖子被砍三刀竟无伤痕

有一天,唐朝的高僧一行禅师遇到了三刀和尚,告诉他说:我看你一身好像火喷,...

佛陀度化五百梵志

(上) 古印度时,世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住在王舍城毗诃罗山的七叶树窟...

鸡头梵志得度本缘

昔时,世尊离开舍卫国,与五百比丘僧游化人间,到罗阅城迦兰陀竹园(又译竹林...

少一分需要,就能少一分在乎和影响

我们现在有了那么多便利的生活用品,可以从洗衣做饭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却没能...

开玩笑的话说多了,以后你讲话没有力量

按照蕅益大师说法,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得果报的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恶口,...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学佛的人,不要去好奇这个那个问...

无量劫来造了那么多罪业,为何还能往生净土

我们是有罪,所以才来轮回,这是事实。但是有罪,有些人进步很快,有些人进步...

人身不用来修行,实在可惜

世间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从健康来看。你想要健康,就多吃素念佛。但一般人...

出家人为何要穿粪扫衣

修行在声闻缘觉修法的时候,要常住尸陀林,尸陀林就是埋死人的地方。在印度死...

丛林及禅法

一、丛林之兴 印度的出家人是乞食为生,那里化缘很辛苦,不住寺院,住在旁边...

接纳不幸才是人生幸福的首要保障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生活中,时常会发生各种不幸,包括身体健康...

观自在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是同一个菩萨吗

观自在是我们因中修行的一个方法。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是在因中自利,以这...

鹦鹉往生的事例

八十年代包头有一只鹦鹉,是一个爱好鹦鹉的人从四川重金购买过去的,想让它学...

念佛人不可求来世人天福报

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处处指点,苦口婆心,慈悲之极,再三叮咛我们要信愿称名...

打坐常会昏沉,该怎么办

问: 请问法师,打坐常会昏沉,应该怎么办? 大安法师答...

放生得大福报的5个案例

船底撞礁破裂,放生螺蛳补洞报恩 杭州的商人阮起鹏,又名云翰。小的时候,就...

佛说布施功德因缘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止住时,曾为大众开示:善信檀越发心布施时...

在生活中修行,红尘中历练

人常问如何修行,要用哪个法门去修行,孰不知在生活中修行,红尘中历练。 有...

读诵佛经不可不知的三件事

应该怎么样读诵佛经才能更好的受益呢?愚见以为,读诵佛经,需要注意的大致有...

修行中断的原因何在

一是环境关系中断,假使这个地方打仗了,你要搬了;或者这个地方环境要你出去...

念佛经常出现瑞相,不一定很好

念佛法门是属于有相的。《观无量寿经》的出现,就是因为释迦世尊时代的恶王阿...

出家的要求:十三重难与十六轻遮

有些人以为出家做和尚,乃是最容易的事,只要头发一剃,衣服一换,便是和尚了...

不能达到无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念

作为一个修道人,我们现在还不能达到无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念。知道自己当...

一个不会休息的人,心是无法自主的

今天的社会都在通过鼓动欲望而刺激消费。厂家在不断升级产品,商家则全方位地...

肉体不过是幻化的因缘,为什么要贪著

以前也和大家一起学习过龙舒居士的净土文。再读一遍,它的感受又不同的,就觉...

拜佛礼忏之要诀

无论那一宗都讲拜佛,禅教律密净都讲拜佛,拜佛是最基本的功夫,要至诚恭敬拜...

怎样面对修行中出现的境界

问: 弟子有一次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感觉进入了一片...

死尽偷心 宝此一行 当生往生

如果我们不能深知五浊恶世很难出离,就会在心里打妄想:是否还有其他的奇妙之...

如法受持楞严咒,有什么功德呢

假设我们能如法地受持楞严咒,有什么功德呢?看经文: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

你内心不动,外面的世界便不会动

邪复成非: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有...

把这四颗心融入生活工作中

一、 一颗感恩心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做人需要懂得感恩,感恩会发现生活的...

化缘并非募捐那么简单

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因缘,即...

【荐】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

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有一个特点:虽然这个世间很苦,但还是很难生起出离心。...

「心」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个心,有没有这个心?在《楞严经》的开卷,实际上阿难尊者就...

往生时都是阿弥陀佛亲自接引吗

问: 请问法师,往生的人都是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引吗? 大...

凡夫心的几个特点

我们凡夫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它有几个特点: 第一是攀缘。 我们的心是没有一...

念佛见到阿弥陀佛要走吗

问: 如果念佛念到见佛,是不是就马上跟阿弥陀佛去极乐世...

略述禅者悟后是何光景

悟前与悟后,从事相看并无甚区别。人人鼻直眼横,个个吃饭打眠。悟者在日常生...

生命就在这样的重复中不断轮回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贪著。有的人偏向财富,有的人偏向事业,有的人偏向...

省庵大师论发愿的重要性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

学佛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一切大乘经典都是由佛的大慈悲心、实相般若所流现出来的智慧灵文,被称为佛的...

「带新业」可以往生吗

问: 请问法师,带新业可以往生吗? 大安法师答: 关于...

就算有神通也要求生极乐世界

摩诃目犍连属于神通第一,在佛的弟子当中他示现的神通很多了。 比如佛升忉利...

只看到挥杖鞭策的外相,见不着无相的慈悲

有一天,一头迷路的鹿跑进高山寺境内,明惠上人看了连忙说道: 哪里来了一头...

声声木鱼的力量

大约二十一年前,本人有一天和一位朋友在苏州近郊登山漫游,借住在山顶一所寺...

老母亲学佛康复的故事

母亲今年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了,虽然五年前的一场劫难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但一...

为何寺院大门叫「山门」或「三门」

山门又作三门,乃大乘佛教及丛林之象征。本义为寺院正面的楼门,为禅刹七堂伽...

净业行人如何修死观

老病死苦乃吾人大患 《佛说无常经》言: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唯...

对别人最深的伤害是语言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极其优秀,可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经...

佛家怎么看待占卜与推步盈虚

问: 佛家对于阴阳、占卜、推步盈虚、看天象这些怎么看?...

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

药山禅师在庭院中打坐,身边有云岩和道吾两名弟子相伴。禅师坐禅之后,看两名...

东林圣贤往生画传

一、东林莲社,高贤云集 在庐山东林白莲社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高贤中,...

一念因果一念觉

因果理论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每一位学佛人对此都不陌生。可是,说到是否真...

若能成就此法,于其中获益良多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对比丘们开示:若是牧牛人做了以下...

五欲犹如大贼,急当远离

在佛法中主张人们要在生活中对名利、物质上的追求要时刻而止,即做到知足;在...

业力的累积,让我们看不到真相

我给大家讲一个记录在经典里面的真实故事,主角是佛教里面唯识派非常重要的一...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启示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作为净宗根本经典之一,是释迦牟尼佛在摩羯陀国应国太夫...

佛经中揭秘九种常见病的病因

中国人好吃,会吃,数千年来,也凝练了很多关于吃的智慧,比如:病从口中入,...

佛经中出现的童男与童女

佛教是一个非常重视青年的宗教,佛菩萨的圣像中,大都没有胡须,几乎没有皱纹...

百万佛号闭关体会

生死苦海,唯佛法可度;诸法门中,唯净土为最。生而为人,有幸听闻佛法,特别...

阿弥陀佛佛号里包含了哪些信息

问: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里包含了哪些信息?是否包含了...

略述在家戒律的现代意义

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物欲也在急剧膨胀,导致环境污染...

几位亲人的善恶现世报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仿佛一切都在变,但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赏善罚恶的因果规...

我与妙智老和尚的奇妙佛缘

释妙智法师(俗名蔡松苍)于一八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生于福州,圆寂于二〇...

小孩患有自闭症,该怎么办

问: 我的小孩五岁,患有自闭症,智力低下,不与人沟通,...

念佛时不好的念头经常浮现,该如何去对治

问: 末学在念佛时经常妄想纷飞,而且淫欲心很重,不好的...

人生不幸中的万幸

最近几年来,身边发生了好多事情,令末学深深地感到,人到中年,生命如同达到...

钓鱼,残忍的雅致

佛子们,尽量劝别人不要钓鱼。曾几何时,钓鱼,一直被当成修心养性有益健康的...

学佛从受戒开始

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说了生死的话;除了求生净土,也莫说了生死的话。但...

忘失眼前生死大事的设想

【原文】 庚午四月,先太夫人病革时,语子孙曰:旧闻地下眷属,临终时一一相...

关于《六祖坛经》的真伪之辩

在《坛经》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录,数人编订,多次刻印,出现了不少版本。...

心态的健康与否,关系到人生的苦乐

从通达空、无住入手,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

你要德行够了,那叫天天应叫地地灵

因为不会做事,我就从十二岁发愿,向一切众生来认错、忏悔。我想我从无量劫以...

要有择法眼,才能明是非辨善恶

若无《楞严经》,就没有正法。 魔王和佛斗法,佛用定力胜过魔王的神通力。魔...

学佛人不必不食油盐

不必不食油盐 不食油盐,固不必也。佛制无此一说,外道则或有之。但随缘即已...

星云大师对「忏悔」如是说

1 向佛祖忏悔,可以灭罪 一个人身口意所造的罪业,并不是向佛祖忏悔,佛祖...

从医学的角度看堕胎对身体的危害

上天有好生之德,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医学报告指出堕胎不仅伤害婴儿,对母亲...

现生永受安乐,报终即登九品莲

『现生即永受安乐,报终即登九品莲』 这个是历来无数聪明智慧之人所祈求的结...

人是不死的,死只是生命轮转的一种状态

敬爱的亲人们!人生在世,相聚总是匆匆,繁忙之中偶尔有机会相聚时,我们却没...

你有善因好缘,怎么会没有感应呢

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希望能有宗教的体验。宗教的体验不一定从外来的灵感,主要...

沈家桢居士的学佛经过

我现在的心态,是衷心感激这一生中,所有遇到过的法师、长者、大德、善知识、...

四种人的苦与乐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比丘们开示:世间之人可归纳成四种,是哪四...

舍身护戒之旃陀罗

佛陀开示大众:修行宁愿舍身命终,也要勤修四不坏净,即所谓的深信佛、法、僧...

太子出城游历,照见世间老病死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为悉达多。太子日渐成长,阿私陀...

在生活和职场中要做到口和无诤

生活和职场里难免有不少纷争,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和无诤观念,是可以避免...

佛法修学中的种种歧途

进了佛门之后,如果没有用功调伏烦恼,轮回中的可怕劲敌我...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

十恶不赦是形容一个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古代刑法中的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

曾国藩的观人四法:信、气、理、言

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完美的成功人士并不多,曾国藩应该算一个。选贤任能,是曾...

如何知道过世的亲友已往生极乐世界

问: 请问法师,怎么样能知道,过世的亲友已往生极乐世界...

心能转业卖斋立毙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

净土法门的至简至易

净土法门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胜异方便,速疾解脱。 这跟之前讲的念佛往生,径中...

金刚经的功德利益作用与十大威力

一、金刚经中佛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导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贫...

当淫欲心在活动时,你要回光返照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50句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

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此皆为苦无有欢乐

往昔,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城里有一位长者,刚刚丧失爱子以致日...

能修此十一种法,道业必有成就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有一天,为比丘众开示:比丘们!如果能成就...

在声色货利的前面,我们要能自制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

佛教的四大吉花有哪些

优昙花 梵文优昙波罗(Udumbara),亦作优昙婆罗、乌昙跋罗、优昙钵...

勿让「慢心」成为彼此的负担

人几乎都有自负、自满的心,佛教称之为慢心,也就是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意思...

不要被爱情冲昏了头

要认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好像愈来愈不容易,有个女孩子与男朋友交往七年,在...

千僧斋时发生的一件不可思议之事

印光大师在作《净土决疑论》时,引用了永明延寿大师所作的《禅净四料简》。 ...

生死业力凡夫如何才能发大愿

问: 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广发四十八大愿时,已是大菩萨身份...

生活中到底什么是禅

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坛经》中记载,昔日六祖慧能听闻《金刚经》至应无...

十供养的含义

一、香供养 香能通气养神,传达境界。燃香时,香自灭而留香与人,这就是佛教...

随遇而安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凡事都要随缘,人必须随着天定的因缘来处理事情。反之,一意孤行,不论怎样都...

恶口一言,角长头上;伤人一语,尾生臀际

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讲到了菩萨的四摄,非常令人感动。 什么是四摄呢?就是...

达到什么境界才可以食肉饮酒行淫偷盗

《永明延寿禅师全书》: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饮酒如屎尿相似,便...

为何世俗的快乐会带动生死轮回的痛苦

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在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离苦得乐。为什...

这些行为根本称不上是「精进」

每天念佛多少万声是不是精进呢?每天拜佛多少拜、打坐多少枝香是不是呢?每天...

想让自己不断成长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

一个人要想进步,就是要学习佛的三藏十二部讲的戒定慧的内容,就是要通过闻思...

学佛最重要是亲近善知识

佛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针对八万四千类众生,对治八万四千类烦恼。要多闻...

如此才不负出家一场

在佛陀的众多弟子中,难陀尊者容貌端严,仪表堂堂,具备三十种相好。此外,难...

这才是真正的布施

我们所有的凡夫啊,都是有妄想、分别和执着。我们都有分别心,这个《金刚经》...

在临终之前如何让罪业沉淀下来

假设我们不幸,我们今生已经把某一种罪业,不管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等...

修学普贤十大愿王的功德利益

(1)菩萨现身冥中加被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自行化他,得三昧自在,掌诸...

崔婆往生记

宋代山东东平府梁家雇了一位保姆,叫崔婆,是淄州人。 崔婆一生吃素,禀赋很...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

问: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同性恋可以往生净土吗?该...

往生极乐是靠超度去还是自己信愿念佛去

问: 弟子以为,念佛行人勤修净业三福,以至诚恳切心信愿...

高僧转世为高官给我们的启示

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王十朋是由严首座转世而来之事,是中国佛教史...

【荐】如何正确处理临终

临终处理之重要 临终之际,色身四大分散,功能全失,彷若生龟脱壳、螃蟹落汤...

邪淫乱静,损德障菩提

现在我们来说邪淫戒,邪淫指非正式夫妻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法律认定的,都...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依于妄念,调修法身 故于妄念起者任其起(《圆觉经》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佛陀一生给世人的二十条忠告

佛陀在正觉以后,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道:我所证悟的真理,是与...

五德品格缺失,身体就会产生疾病

五德养性,是指根据仁、义、礼、智、信来养自己的性。肝里边藏仁,心里边藏礼...

障碍我们学佛修道的五住烦恼

苦与乐是没有一定分界线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何谓苦,何谓乐呢?这些无不...

贫贱富贵二法,富含深刻的道理

富,就是要付出;贵,就是赞叹他人,成就好事。贫就是不肯布施,贱就是遮蔽别...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

念佛病人在很危急的情况下,家属该怎么办

问: 如果病人在很危急的情况下,家属控制不住情绪想哭,...

果普老和尚往生录

果普老和尚,俗姓郑,浙江常山人。幼时,父母双亡,寄食于叔父家,赖苦力过活...

踏破铁鞋不如回到当下反观自照

顿教的修行是从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迷...

现代人为何普遍都活得很累

现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么? 无非是因为贪著,因为心对外境粘得太紧,...

把迷梦叫醒,向自心中唤

有两句俗话:什么人说什么话,三句话不离本行。因为晚学是个做梦的人,所以好...

没有文化的人,念阿弥陀佛圣号就可以

现在信徒来皈依三宝的也很多,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过了之后作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

佛陀说做到这四个标准,你就是「大丈夫」

世尊!怎样才能堪称大丈夫呢? 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请教:世尊!您在不同的场合...

没有福报,如何才能发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去挑水,却发现水缸怎么都装不满,他就想也许是桶...

这三种人可以让你人生少走弯路

按照佛法来讲,高人即是有智慧的人,他有广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看待问题很...

男女相爱的前世今生

这个女人追男朋友,想不到那个男朋友是自己的爷爷,或者祖父,或者太爷爷、曾...

快乐与否取决于觉照

根据佛教所说,人是由五蕴构成的:色、受、想、行、识。 每天我们会有很多感...

世间最大的苦是自己想不开

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

有了得失之心,你就不得自在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数是因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报...

《坛经》中的顿与渐

在《坛经》中,顿与渐的问题,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问题。六祖大师正是围绕这...

一念的皈命决定可以得救

我们很多人对自己往生这一事总是产生不了信心,觉得往生一定要有很高的条件:...

弘扬净土法门的一个重要原则

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九法界众生靠自己的能力是不能相信、不能理解的。...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 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

「无常」即是「无我」

一、无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观念是苦,因为无常所以是苦。一般的人不知道苦从那...

修行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你问什么是修行,答:心平气和是修行,不慌不忙做事情,做到有事成无事,...

有智慧的女人能内能外

汉武帝曾为乳娘的一件过失,要将她处刑。乳娘吓得跑到东方朔那里求救,东方朔...

你死的次数越多,你越了不了

怎么样不死呢?学佛,成了道了,得了解脱道,就不死了。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

千念万念成就临终纯净的一念

忆佛、念佛是我们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我们要净念相继地,就是二六时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