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十诵律卷第四十九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十诵律卷第四十九(第八诵之二)

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共罗什译

毗尼增一之二

三法初

「有三羯磨摄诸羯磨:谓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有三人必堕恶趣地狱中。何等三?若人以无根波罗夷,谤清净梵行比丘,是名初人必堕地狱。有人生恶邪见作是言:『诸欲中无罪。』以是故,是人深作放逸,自恣五欲,是第二人必堕地狱。有人出家作比丘,犯戒内烂流出,非沙门自言沙门、非梵行自言梵行。是第三人必堕地狱。」尔时世尊!欲明此事,而说偈言:

「妄语堕地狱,  及余作重罪,
 是恶不善人,  后俱受罪报。
 夫人生世间,  斧在口中生,
 以是自斩身,  斯由作恶言。
 应呵而赞叹,  应赞叹而呵,
 口过故得衰,  衰故不受乐。
 如奄失财物,  是衰为尠少,
 恶口向善人,  是衰重于彼。
 尼罗浮地狱,  其数有十万,
 阿浮陀地狱,  三十六及五。
 恶心作恶言,  轻毁圣人故,
 寿终必当堕,  如是地狱中。」

「有三种证罪:见证罪、闻证罪、疑证罪。

「有三法:毗尼中歌如哭法、毗尼中露齿笑如狂法、毗尼中掉臂舞如小儿法。

「如来有三种不护无能知、无能见:如来身行清净,无不清净,是如来不护无能知、无能见;如来口业意业清净,无不清净,是如来不护无能知、无能见。

「世间有三大贼无能及者,久寿作大罪人无能捉。何等三?有人野住、有嶮处住、有强力住。云何野住?谓草林藂中。云何嶮处住?谓山嶮水曲中。云何强力住?谓手力脚力。是名三法世间大贼,久寿作大罪人无能捉。如是三事,有恶比丘,久寿作大罪久住,僧不能摈。有野住、山嶮住、强力住。野住者,破戒内烂流出,非沙门自言沙门,非梵行自言梵行,是名野住。嶮住者,邪见、不如实说,如是见如是语,无施无果、无善恶报、无父母世间、无阿罗汉、无须陀洹、无斯陀含、无阿那含、无今世无后世、无得证法,是名嶮住。强力住者,依语力、依广解力,是名强力住。是名三法,有恶比丘久寿作大罪,僧不能疾摈。

「有三法,名大贼,久寿作大罪,人不能疾捉:野住、嶮处住、多有财物。云何名野住?如先说。云何名嶮处住?如先说。云何名多有财物?大有田宅人民财宝,是人作是念:『若有道我者,我当与财物。』是名多有财物。是名三法,大贼久寿作大罪,人不能疾捉。如是三法,有恶比丘,久寿作大罪,僧不能疾摈:野住、嶮住、依物住。云何野住?如先说。云何嶮住?如先说。云何依物住?若多得施物:衣被、饮食、卧具、医药种种诸物,作是念:『若有道我者,我与是物。』是名依物住。是名三法,有恶比丘久寿作大罪,僧不能疾摈。

「复有三法,名大贼,久寿作大罪,人不能疾捉:依野住、依嶮处住、依力住。云何依野住?如先说。云何依嶮住?如先说。云何依力住?若依王、若依王等故,作是念:『有道我者,此人助我。』是名依力住。是为三法,大贼久寿作大罪,人不能捉。如是三法,有恶比丘,久寿作大罪,僧不能疾摈:依野住、依嶮住、依力住。云何依野住?如先说。云何依嶮住?如先说。云何依力住?若比丘依诵修多罗者、诵毗尼者、诵阿毗昙者,作是念:『有人道我者,此人助我。』是名三法,有恶比丘久寿作大罪,僧不能疾摈。

「世间有三大贼。何等三?一者作百人主故,百人恭敬围绕,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人主故,五百人恭敬围绕;入城聚落穿踰牆壁,断道偷夺破城杀人,是名初大贼。二者有比丘用四方僧园林中竹木、根茎、枝叶、华果、财物、饮食,卖以自活、若与白衣知识,是名第二大贼。三者有比丘为饮食供养故,空无过人圣法,故作妄语自说言得,若与百人乃至五百人恭敬围绕,入城聚落受他供养小食中食,是名第三大贼。是中百人贼主,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人主,恭敬围绕,入城聚落穿踰牆壁,断道偷夺破城杀人,此名小贼。若有比丘用四方僧园林中竹木、根茎、枝叶、华果、财物、饮食,卖以自活、若与知识白衣,亦是名小贼。」佛言:「是第三贼,于天人世间魔界梵世、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最是大贼。谓为饮食故,空无过人圣法,故作妄语自说言得。若与百人至五百人,恭敬围绕入城聚落,受他供养小食中食,是名大贼。」佛说偈言:

「比丘未得道,  自说言得道,
 天人中大贼,  极恶破戒人,
 是痴人身坏,  当堕地狱中。」

(三法竟)

四法初

「有四种和上:有和上与法不与食、有和上与食不与法、有和上与法与食、有和上不与法不与食。是中与法不与食者,应住是和上边。与食不与法者,不应住。与法与食者,如是应尽形住。不与法不与食者,不应住,闇夜亦应舍去。阿阇梨亦如是。

「有四种人数数犯数数悔过:一者无羞、二者轻戒、三者无怖畏心、四者愚痴。是名四种人数数犯戒数数悔过。

「世间有四种人见犯罪生怖畏。何等四?若有人着黑衣奔头往至多人所,作是言:『我作恶罪不善可羞,随众人所喜我当作之。』时彼众人呵责驱出。有智人见已作是念:『是人着黑衣奔头往多人所,作是言:「我作恶不善可羞,随众人所喜,我当作之。」作恶业故,众呵驱弃。我当自勅亦教余人,莫作如是恶业。』如是有比丘于波罗提提舍尼中生怖畏心,应如是知,未犯者不犯;若已犯者疾如法悔过。是名初人见罪怖畏。有人着黑衣奔头捉棒着肩上,往多人所作是言:『我作恶罪不善可羞,随众所喜我当作之。』时彼众人即取其棒打已驱出。有智人见作是言:『是人作恶不善故得大罪,我当自勅亦教余人莫作如是恶业。』如是有比丘于波夜提中生怖畏心,应如是知,未犯者不犯;若已犯者疾悔过。是名第二见罪怖畏。有人着黑衣奔头捉铁钪着肩上,往多人所作是言:『我作恶不善,随众所喜我当作之。』时彼众人即取铁钪打之,便捉利刀恐之,驱出城西门,着于堑中。有智人见已作是言:『是人作恶业故得大罪,我当自勅亦教余人,莫作如是恶。』如是有比丘于僧伽婆尸沙中生怖畏心,应如是知,未犯者不犯;若已犯者疾悔过。是名第三见罪怖畏。有如捕贼师捕得实贼,反缚两手打鼓循行,出南城门坐着标下,便截其首。有智人见已作是言:『是人作恶业故得大罪,我当自勅亦教余人,莫作如是恶业。』如是有比丘于波罗夷中生怖畏心,应如是知,未犯者终不敢犯。是名第四见罪怖畏。

「有四种羯磨:非法别众、非法和合众、有法别众、有法和合众。是中非法别众羯磨者,是不名作羯磨。非法和合众作羯磨者,亦不名作羯磨。有法别众作羯磨者,亦不名作羯磨。有法和合众作羯磨者,是名作羯磨。非法别众作羯磨者,是羯磨非法别众应遮应置。非法和合众作羯磨者,是羯磨非法和合众应遮应置。有法别众作羯磨者,是羯磨有法别众应遮应置。有法和合众作羯磨者,是羯磨有法和合众,不应遮不应置。非法别众作羯磨者,是非法别众羯磨莫作、不名作、不好、不名好,应遮应置。非法和合众作羯磨者,是羯磨非法和合众莫作、不名作、不好、不名好,应遮应置。有法别众作羯磨者,是羯磨有法别众莫作、不名作、不好、不名好,应遮应置。有法和合众作羯磨者,是羯磨有法和合众应作、名作、是好、名好,不应遮不应置。

「有四种人:一者麁人、二者浊人、三者中间人、四者上上人。如是僧中有四种断事人:有僧断事人无羞、不善义、不善文句。有僧断事人无羞、善义、善文句。有僧断事人有羞、不善义、不善文句。有僧断事人有羞、善义、善文句。若僧断事人无羞、不善义、不善文句者,是名麁人。若僧断事人无羞、善义、善文句者,是名浊人。若僧断事人有羞、不善义、不善文句者,是名中间人。若僧断事人有羞、善义、善文句者,是名上人。若僧断事人无羞、不善义、不善文句者,无人亲近。若僧断事人无羞、善义、善文句者,有人亲近。若僧断事人有羞、不善义、不善文句者,无人亲近。若僧断事人有羞、善义、善文句者,有人亲近。若僧断事人无羞、不善义、不善文句者,是名不可共语。若僧断事人无羞、善义、善文句者,是可共语。若僧断事人有羞、不善义、不善文句者,是不可共语。若僧断事人有羞、善义、善文句者,是可共语。若僧断事人无羞、不善义、不善文句者,如是断事人可嫌、可诃、可摈,是不好人,迷乱、愁忧、生悔恨心。何以故?如是断事人,僧中未起诤事便起,已起事不能灭。若僧断事人无羞、善义、善文句者,如是断事人,可嫌、可诃、可摈,是不好人,迷乱、愁忧、生悔恨心。何以故?如是断事人,僧中未起诤事便起,已起事不能灭。若僧断事人有羞、不善义、不善文句者,如是断事者,应教义、应教文句。若僧断事人有羞、善义、善文句,是断事者应赞叹称善。何以故?是人来僧中断事时,未起诤者不起,已起者灭。

「有四种义:有义非法分别他不捡究捡究不受、有义非法不分别他捡究捡究受、有义如法分别他不捡究捡究不受、有义如法不分别他捡究捡究受。是中义,非法分别他不捡究捡究不受,是名三过。如非法者,是过。如分别他者,是过。如不捡究捡究不受者,是过。是中有义,非法不分别他捡究捡究受,是一过。如非法者,是过。如不分别他者,是非过。如捡究捡究受,是非过。是中义,如法分别他不捡究捡究不受,是二过。如法者,是非过。如分别他者,是过。如不捡究捡究不受,是过。是中义,如法不分别他捡究捡究受,是皆非过。如法者,是非过。如不分别他者,是非过。如捡究捡究受者,是非过。

「有四行闼赖吒比丘不能灭诤:爱、瞋、怖、痴。是名四行闼赖吒比丘不能灭诤。有四行闼赖吒比丘能灭诤:不爱、不瞋、不怖、不痴。是名四行,闼赖吒比丘能灭诤。

「有四行闼赖吒比丘:不善观义、不善取义;不应赞便赞、应赞而不赞;不应清净令清净、应清净不令清净;不应敬而敬、应敬而不敬。有四行闼赖吒比丘:善观义、善取义;不应赞不赞、应赞而赞;不应清净不与清净、应清净令清净;不应敬不敬、应敬而敬。是名四行,闼赖吒比丘能灭诤。

「有四行闼赖吒比丘:不善观义、不善取义;以力势语,不从他乞听便出他罪;先有嫌心悔心、有见嫌见悔;自用意。是名四行不能灭诤。有四行闼赖吒比丘能灭诤:善观义、善取义;不以力势,从他乞听;先无嫌心悔心、无见嫌见悔;不自用意。是名四行能灭诤。

「有四行闼赖吒比丘有罪:爱、瞋、怖、痴故有罪过。有四行闼赖吒比丘无罪:不爱、不瞋、不怖、不痴故无罪过。

「有四行闼赖吒比丘有罪过:不善观义、不善取义;不应赞而赞、应赞不赞;不应清净令清净、应清净不令清净,是名四行有罪过。有四行闼赖吒比丘无罪过:善观义、善取义;不应赞不赞、应赞而赞;不清净不与清净、应清净与清净。是名四行无罪过。

「有四行闼赖吒比丘有罪过:不善观义、不善取义;以力势不乞听;先有嫌心悔心,有见嫌见悔;自用意。是名四行有过。有四行闼赖吒比丘无过:善观义、善取义;不以力势,从他乞听;先无嫌心悔心,无见嫌见悔;不自用意。是四无过。」(四法竟)

◎五法初

佛婆伽婆住释迦国,大爱道比丘尼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在一面立,白佛言:「善哉世尊!愿略说法非法、毗尼非毗尼,令我知是法、是毗尼、是佛法。」佛言:「瞿昙弥!若知是法随欲不随无欲、随过不随无过、随增长不随不增长、一向不转随烦恼不离。大爱道!汝定知是非法、非毗尼、非佛法。瞿昙弥!若知是法不随欲随无欲、不随过随无过、随不增长不随增长、不随烦恼。大爱道!汝定知是法、是毗尼、是佛法。」

尔时瞿昙弥比丘尼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在一面立,白佛言:「善哉世尊!愿略说法非法、毗尼非毗尼,令我知是法是毗尼是佛法。」佛言:「瞿昙弥!汝若知是法随贪不随无贪、随无厌不随厌、随多欲不随少欲、随难满不随不难满、随难养不随不难养。瞿昙弥!汝定知是非法、非毗尼、非佛法。瞿昙弥!汝知是法随无贪不随贪、随少欲不随多欲、随有厌不随无厌、随不难满不随难满、随不难养不随难养。瞿昙弥!汝定知是法、是毗尼、是佛法。」

尔时长老优波离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有几法,正法灭亡没?」佛言:「优波离!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无欲是名一;钝根是名二;虽诵义句不能正受,亦不能令他解了是名三;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有说法者不能如法教是名四;斗诤相言,不在阿练若处,亦不爱敬阿练若处。优波离!是名五法,令正法灭亡没。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欲;利根;能诵义句、能正受能为人解说;能令受者有威仪恭敬、有说法者能如法教;无斗诤相言,在阿练若处、爱敬阿练若处。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

「优波离!更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不随法教、随非法教;不随忍法、随不忍法;不敬上座、无有威仪,上座不以法教授;上座说法时愁恼,令后众生不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放逸习非法失诸善法。是名五法正法灭亡没。」佛语优波离:「更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比丘随法教、不随非法教;随忍、不随不忍;敬上座、有威仪,上座能以法教;说法时不愁恼,令后众生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不放逸习善法。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

长老难提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正法灭像法时,有几非法在世?」佛言:「难提!正法灭像法时,有五非法在世。」「何等五?」佛言:「正法灭像法时,有比丘心得小止,便谓已得圣法,是名初非法在世。难提!正法灭像法时,白衣生天,或有出家者堕恶道中,是名第二非法在世。难提!正法灭像法时,有人舍世间业出家破戒,是名第三非法在世。难提!正法灭像法时,有破戒者多人佐助,有持戒者无人佐助,是名第四非法在世。难提!正法灭像法时,无不被骂者,乃至阿罗汉亦被他骂,是名第五非法在世。」更有比丘重问此事,佛即以是事语诸比丘。

佛告优波离:「当来有五怖畏,今者未有,应知是事求方便灭。何等五?后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度他出家受戒,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自不调伏,复度他出家受戒,是亦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法中过、比尼中过,毗尼中过、是法中过。优波离!是名当来初怖畏,今未有当来有,应知是事求方便灭。优波离!后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与他依止畜沙弥,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不调伏,复与他依止、畜沙弥,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法中过、毗尼中过,毗尼中过、是法中过。优波离!是名第二、第三怖畏,应知是事求方便灭。优波离!后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与净人、沙弥相近住,不知三相掘地、断草、用水溉灌。是法中过、毗尼中过,毗尼中过、是法中过。优波离!是名第四怖畏。今未有当来有,应知是事求方便灭。优波离!后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共诵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以前后着中,以中着前后,现见不知白法犯非犯,是名法过、毗尼过,毗尼过、法过。优波离!是名第五怖畏。今未有当来有,应知是事求方便灭。」

佛语优波离:「更有五怖畏,今未有当来有,应知是事求方便灭。何等为五?优波离!当来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无欲、钝根,虽诵句义不能正受。优波离!是初怖畏。今未有当来有,应知是事求方便灭。优波离!当来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与比丘尼相近,或犯大事舍戒还俗。优波离!是第二怖畏。今未有当来有,应知是事求方便灭。优波离!当来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如来所说甚深修多罗,空无相、无愿,十二因缘诸深要法,不能信乐受持,虽受不能通利。如是说时无怜愍心、无爱乐心,如好作文颂庄严章句乐世俗法,随世所欲有信乐心,说俗事时有爱乐心,是故如来所说甚深修多罗,空、无相、无愿,十二因缘诸深法灭。优波离!是第三怖畏。今未有当来有,应知是事求方便灭。优波离!当来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为衣食故,舍阿练若处、舍林树下,入聚落中。若为衣食故,多所求觅,求觅时扰乱。优波离!是名第四、第五怖畏。今未有当来有,应知是事求方便灭。」

尔时有迦罗比丘,喜往不可行处与他共语,大童女、寡妇妇、淫女、比丘尼。佛言:「比丘有五不应行处。何等五?童女、寡妇、妇、淫女、比丘尼。更有五不应行处。何等五?贼家、栴陀罗家、屠儿家、淫女家、沽酒家。若比丘往五不应行处与他共语,令人生疑谓非梵行。童女、寡妇、妇、淫女、比丘尼,是名五不应行处,令人生疑谓非梵行。复有五事不应行处与他共语,令人生疑谓作恶法:行贼家、栴陀罗家、屠儿家、淫女家、沽酒家。是名五不应行处,令他生疑谓作恶法。

「有五恶法故应知恶比丘:如小儿、不能善语、无男子行、所谓欲瞋怖痴、不消供养。是五法故名恶比丘,如小儿、痴、不能善语、无男子行。如是恶比丘尼、恶式叉摩尼、恶沙弥、沙弥尼皆如是,小儿、痴、不善语、无男子行、欲瞋怖痴、不消供养故。

「有五法恶比丘有罪过:欲、瞋、怖、痴、不消供养,是名五法恶比丘有罪有过。如是恶比丘尼、恶式叉摩尼、恶沙弥、沙弥尼,欲、瞋、怖、痴、不消供养故有罪过。

「有五非毗尼。何等五?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是名五非毗尼。有五毗尼:不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是名五毗尼。

「有五尘坌不受得噉:食尘、穀尘、水尘、衣尘、一切尘,是名五尘坌,不须更受得噉。

「有五种受:手来手受、衣裓来衣裓受、箧来箧受、器来器受、污贱国放地受,是名五受。更有五受:身身受、身身相触受、身身并受、身并相触受、污贱国放地受,是名五受。

「有五非法自言。何等五?以王怖自言、以贼怖自言、以断事人怖自言、以恶兽怖自言、诬己自言,是名五非法自言。有五如法自言:非王怖自言、非贼怖自言、非断事人怖自言、非恶兽怖自言、非诬己自言,是名五如法自言。

「有五非法见过。何谓五?向别住人、不共住人、非受大戒众、犯无残事、不见是事悔过,是名五非法见过。有五如法见过:不向别住人、不向不共住人、不向未受大戒众、犯有残事、见是事悔过,是名五如法见过。

「有五种阿阇梨:出家阿阇梨、教授阿阇梨、羯磨阿阇梨、依止阿阇梨、受法阿阇梨,是名五种阿阇梨。有五种弟子:出家弟子、教授弟子、羯磨弟子、依止弟子、受法弟子,是名五种弟子。应好恭敬五种阿阇梨,若不恭敬者有罪过。

「有五种布萨:说戒经布萨、心念布萨、独在住处布萨、清净布萨、自恣布萨,是名五种布萨。」

有诸比丘不乞听,举他罪,令忆念,是比丘嫌,以是事白佛,佛言:「从今先不乞听,不得举他罪令忆念,若举令忆念者,突吉罗罪。」是有罪人于僧中,无恭敬心无恭敬语,佛言:「若来者应教住五法中:教从坐起、偏袒着衣、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在前。」有举罪者无恭敬,佛言:「应教住五法中:教从坐起、偏袒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在前。」

诸比丘不知云何乞听?佛言:「有五事乞听。应语彼言:『我今语汝、示汝、举汝、令汝忆念、汝听我。』」诸比丘不知云何与听?是事白佛,佛言:「有五事与听。应言:『语我、示我、举我、令我忆念、听汝。』是名五。」又现前不知云何与听?佛言:「有五种与:『汝云何举我?见耶?闻耶?疑耶?身犯?口犯?』更有五种现前与听:『汝举我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耶?』更有五种现前与听:『汝举我犯恶口突吉罗耶?犯偷兰遮突吉罗耶?犯毗尼突吉罗耶?犯众学法耶?犯威仪耶?』更有五法现前应与听:『汝举我何事?有残犯、无残犯、有残无残犯、聚落中犯、阿练若处犯?』」如是现前语已生怖畏,佛言:「有五事现前应安慰:莫怖;莫惊;莫覆藏;莫走;莫群党,莫不犯言犯,莫群党已,犯言不犯。更有五事应安慰:『我不凶暴说、不受不具足事、亦不直受、不受不定说、我当三问汝。』」如是安慰时,彼作异种语,佛言:「应以五事捡究问是事:更以异事答当记识;若默然当记识;有恼他所犯不见过,当作不见摈;见罪不悔,当作不作摈;检究恶邪见,恶邪见不舍已,当作不舍恶邪见摈举。更有五法应捡究:应苦切作苦切、应依止作依止、应驱出作驱出、应下意作下意、应觅罪相作觅罪相。如是优波离!是名乞听安慰。有羞无羞人来时,应知乞听、应知与听。又非法者不应助,如法者应助。优波离!我见比丘举他,非实不以实、非时不以时、麁恶不以软善、有瞋无慈、无益利不以益利。若比丘不实举他有是五事,应教令生悔:若不实举他,无实有悔,是事应置。非时不以时、麁恶不以软善、有瞋无慈、无益不以益利。优波离!是比丘以非实举他,有五事应教令生悔。优波离!是名五事不实举他,应断。被非实举者,有五事不应悔:非实不以实、非时不以时、恶不以善、瞋不以慈、无益不以益利。优波离!被非实举者,有是五事不应悔。优波离!我见比丘举他,实非不实、时非不时、善非不善、慈非不慈、益非不益,是名五实举比丘不生悔。优波离!被实举者有五事应悔:是实非不实、时非不时、善非不善、慈非不慈、益非不益,是名五被实举者应悔。

「有五非法语:非实不以实、非时不以时、非善不以善、非慈不以慈、非益不以益。有五如法语:实非不实、时非不时、善非不善、慈非不慈、益非不益。

「有五嫌呵:责、不责、问、约勅、教。责者,有所责,谓莫淫、莫偷、莫杀生、莫身相触、莫杀草、莫过中食、莫饮酒,是名责。不责者,不淫、不偷、不杀生、不身相触、不杀草、不过中食、不饮酒。问者,问言:『淫耶?盗耶?杀生耶?身相触耶?杀草耶?过中食耶?饮酒耶?』约勅者,若淫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偷、若杀生、若身相触、杀草、过中食、饮酒,生地狱、饿鬼、畜生中。教者,言:『不应淫、不应偷、不应杀生、不应身相触、不应杀草、不应过中食、不应饮酒。』更有五嫌呵:责、不责、问、现他过、激列他。责、不责、问,如先说。现他过者,我不淫他淫,随语得突吉罗。我不偷、不杀、不身相触、不杀草、不过中食、不饮酒、他饮酒,随语得突吉罗,是名现他过。激列者,激列言:『我不淫、不偷、不杀生、不身相触、不杀草、不过中食、不饮酒。』是名激列。

「有五调伏:苦切、依止、驱出、下意、不见摈。

「有五举事:见举、闻举、疑举、身犯、口犯。

「复有五举事: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

「复有五举事:恶口,突吉罗;偷兰遮,突吉罗;毗尼,突吉罗;众学法,突吉罗;威仪,突吉罗。

「持律者有五利益。何等五?戒身牢固,无能教者,说戒经时无所畏难,能断他疑,能立正法。

「持律复有五利: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善广诵戒。

「持律有五利:知出家法、知羯磨、知威仪、知依止、知障道法、不障道法。

「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毗尼言毗尼、毗尼言非毗尼、犯言不犯。是名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非法言非法、法言法、非毗尼言非毗尼、毗尼言毗尼、犯言犯。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犯言犯、犯言不犯、轻言重、重言轻、有残言无残。是名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复有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犯言犯、不犯言不犯、轻言轻、重言重、残言残。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有残言无残、无残言有残、常所行事言非常所行事、非常所行事言是常所行事、斗诤相言,是名五事不能灭诤。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能灭诤:有残言有残、无残言无残、常所行事言是常所行事、非常所行事言非常所行事、不斗诤相言,是名五事能灭诤。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通利毗尼、不能分别相似句义、不能善说戒、不能令有疑者亲近、不能立正法。是名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复有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通利毗尼、能分别相似句义、善说戒、能令有疑者亲近、能立正法。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破戒、破见、不能如法求灭诤事、不能通经与阿毗昙相应、不能分别句义相应。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复有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破戒、不破见、能求灭诤事、能通经与阿毗昙相应、能分别句义相应。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能和合众、不能取二众意、不能止二诤、不能断罪所受法、不能次第说。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复有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能和合众、能取二众意、能止二诤、能断罪所受经法、能次第说。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善取灭诤事、不能善知诤起因缘、不能善和诤、不能善灭诤、不能灭已令更不起。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复有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能善取灭诤事、善知诤起因缘、能善和诤、能善灭诤、灭已更不令起。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爱、瞋、怖、痴、不能善灭诤。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复有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不爱、不瞋、不怖、不痴、能善灭诤。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能分别相似句义;不应赞而赞、应赞而不赞;不应清净令清净、应清净不令清净;不应敬而敬、应敬而不敬。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复有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能分别相似句义;不应赞不赞、应赞而赞;不应清净不令清净、应清净令清净;不应敬不敬、应敬而敬。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复有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能善分别句义;僧中恃力而说;不从他乞听便举他罪;于他有嫌,悔过已故有嫌见,有嫌说他事;不能止诤。是名五,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复有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善知分别句义;不恃力说;乞听而举;于他无嫌,悔过已无嫌见;能灭诤。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知食人有五事,先未差不应差、若差应置:爱、瞋、怖、痴、不知得不得。是名五,知食人先未差不应差、已差应置。复有五事,知食人先未差应差、若已差不应置:无爱、无瞋、无怖、无痴、知得不得。是名五,应差知食人。

「复有五事,知食人未差不应差、已差不应约勅:爱、瞋、怖、痴、不知得不得,是名五。

「复有五,知食人未差应差、已差应约勅:不爱、瞋、怖、痴、知得不得。是名五,应差知食人。

「复有五,不应差、已差应灭:爱、瞋、怖、痴、不知得不得,是名五。复有五,知食人未差应差、已差不应灭:不爱、瞋、怖、痴、知得不得。是名五,应差不应灭也。如是应灭,如是不应灭。如是应呵、如是不应呵;如是应举、如是不应举;如是应毁、如是不应毁;如是迷乱、如是不迷乱;如是应嫌、如是不应嫌;生疑悔、无疑悔;有犯、无犯;有事、无事;有恼、无恼;恼他、不恼他;变异、不变异;热、不热;爱语、不爱语;有损、无损;差贤圣、贤圣所赞;向恶道、不向恶道;趣地狱、趣天上;生死久远、生死不久远;住生死、入泥洹。如差知食人,十三人亦如是。

「有五事,诤难灭:不求僧断、不顺佛语、不如法白、二众诤心不息、所犯不求清净,是名五,诤难灭。复有五,诤易灭:求僧断、顺佛语、如法白、二众诤心息、所犯求清净,是名五,诤易灭。

「有五事不应取诤:诤心不息、依恃官势、依恃白衣、有势力者不依僧、不依闼利吒比丘,是名五不应取诤。有五事应取诤:诤心息、不恃官势、不恃白衣、有势力者依僧、依闼利吒比丘,是名五应取诤。

「优波离!闼利吒比丘取诤时有五事:自观观他已应取诤、先来戒清净、多闻广知经法、僧中多有持修妬路毗尼摩多罗伽者、有说佛法处能取。僧中多有上座闼利吒比丘、中座比丘、下座比丘,二众和合如法分别。僧中多有持戒者,乃至不破小戒。依修多罗,善求觅除灭二诤,利益安乐众生,怜愍世间生人天因缘,是名自观观他。

「有五事诤难灭:共诤比丘依恃官、恃白衣、恃白衣故恼上座、与白衣衣食不与法、不如法求诤,是名五诤难灭。有五事诤易灭:不恃官、不恃白衣、不恼僧、与白衣法不与衣食、如法求诤,是名五诤易灭。

「复有五事诤难灭:二众以力取诤、不善取诤、不善取灭诤事、不善取灭诤义、诤比丘不敬上座中座下座比丘,是名五诤难灭。有五事诤易灭:二众不以力取诤、善取诤、善取灭诤事、善取灭诤义、诤比丘恭敬上座闼利吒比丘中座比丘下座比丘,是名五诤易灭。

「复有五事不应取诤:依恃官、依恃白衣、恼僧、与白衣衣食不与法、不如法求诤,是名五不应取诤。复有五事应取诤:不恃官、不恃白衣、不恼僧、与白衣法不与衣食、如法求诤,是名五应取诤。

「复有五事不应取诤:二众以力取诤、不善取诤、不善取灭诤事、不善取灭诤义、不敬上座中座下座,是名五不应取诤。复有五事应取诤:二众不以力取诤、善取诤、善取灭诤事、善取灭诤义、恭敬上座闼利吒比丘中座下座比丘,是名五事应取诤。

「复有五事,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不善诵毗尼、不能说相似句义、诤比丘执所犯事如钩锁难解、不满五岁依止他、不解十直。是名五法,闼利吒比丘不能灭诤。复有五法成就,闼利吒比丘能灭诤:善诵毗尼、善能分别相似句义、诤比丘不执所犯、满五岁不依止他、解十直。是名五,闼利吒比丘能灭诤。」

佛语优波离:「闼利吒比丘取诤时,应以五事观:此中谁先来清净持戒?谁多闻智慧、善诵阿含?谁于师如法?谁信佛法僧?谁不轻佛戒?是名五。闼利吒比丘应以此五事善观诤者。又优波离!有诤比丘到闼利吒比丘边求断诤相言时,是闼利吒比丘以此五事观已取诤:谁先来持戒清净?谁多闻诵阿含?谁有呵责事?先不与闼利吒比丘有嫌耶?能取灭诤如佛法毗尼灭?是名优波离!有诤比丘相言时,闼利吒比丘以五事观。」

十诵律卷第四十九

 

上篇:十诵律

下篇: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律部目录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五分比丘尼戒本

(以下仅限出家具戒者观看) 五分比丘尼戒本 梁建初寺沙...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如是我闻:...

佛说大乘戒经

佛说大乘戒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

昙无德律部杂羯磨

(以下仅限出家具戒者观看) 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四分》...

大正句王经

大正句王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注音版】佛说月光菩萨经

佛说月光菩萨经...

华严经问答

华严经问答上卷 沙门法藏撰 问。三乘事理。普法事理云...

宝星陀罗尼经

宝星经序 唐释法琳撰 《宝星经》梵本三千余偈。如来初...

劝修净土切要

重刻净土切要序 今夫苦乐纵横。一灵万变。升沉往返。...

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宝华山弘戒比丘 读体 汇集 早觉 (经律...

佛说不自守意经

佛说不自守意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

普达王经

普达王经 失译人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众祐游于...

【佛学漫画】未生怨王的复仇

由此之故,太子长大必害其父,此谓因果报应,王乃自食...

喜爱调戏异性终受苦报

我老叔家的女婿,是个很热情的人,他虽然不是我的亲姐...

妙莲老和尚《阿弥陀佛与持戒》

阿弥陀第一 净土念佛法门是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千经万...

从果报中反省自己的因地

我们对因果的态度,应该是从果报中反省自己的因地,这...

「中道」的财富观

小乘佛教认为金钱是不洁净的,如毒药,似毒蛇,应该远...

适当的放手

新来的小沙弥,按法师的吩咐,去另一座寺院送经书。几...

佛陀入灭给我们什么警觉

佛陀转法轮以后,既然示现是一个凡夫,就必须要示现老...

我们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里呢

空性的智慧跟净土事修的佛号,应该怎么融通呢?这就要...

【推荐】李木源居士的故事--癌细胞变功德林

在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件真人真事。这是一位新加坡华侨李...

原来是自己的窗户脏了

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

准提咒的不可思议功德

准提神咒在佛教史上流通的比较广,有很多人专门修这个...

鉴空和尚顿悟前身的故事

释鉴空,俗姓齐,俗名君房,吴郡人。少年时,家庭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