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二讲)

请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请放掌。

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十二讲,已经迈到十二讲,那么我们已经讲到十番显见的这个,开始要迈入高潮段了,上一讲的时候给大家讲了第一个十番显见之一,就是显见是心。通过阿难和佛的酬答之处,那么显现出来我们的见性是无处不在、时时刻刻的,但是虽然第一重已然道破天机了,破了这个旧的执著,又引发了些新的悟境。但是,我们就像我们平常的状态一样,说的时候有点悟,过一念以后又容易迷,太多的处在这个本来这个妄的层面,所以当机者阿难还是与大众,不是能够即刻完全安住在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再加后面有九番辩论,把这个金和沙完全给它辨别明了。但是阿难这样,虽然阿难,你看在上一段的时候讲到末尾的时候,与诸大众已经口已默然了,就说不出来话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原来佛讲的这样一种不到之处的话一讲出来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听过这个道理,结果确确实实又跟现实情境完全吻合。

所以在这种时候,真的就是有一种这个,大家都是没,冷场了,为什么呢,来琢磨。大家想想,还记得上一次的内容么,以前,以往只知道有眼有见,对不对,可是这里佛居然说,无眼同样有见。往日只知道见明叫做见,就是有光明的时候才叫做见,可是今日佛说,见暗同样也是见。往日但知道能见的是眼根,今天佛才方明说,眼根只能够显色,见色的是心非眼。说不出来了,答不上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仔细玩味的时候呢还是没有开大悟,还是更望如来慈悲宣说,给他指示。

所以说这里讲到这个,下一段,开始要讲到下一段这个内容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拿起书来,找着了吗,“尔时世尊”,“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这一句话,找到没有?找到了给大家报一下,我这里没有,那么因为今天的课程我们也设置的比较紧凑,大家一定要把这个神提起来,正好晚上相对也比较清静,那么我们在一起读的时候,记住我们上次讲的那个诀窍,如果是一般的句子,刚好你看到没有,四个字四个字,掌握这个节奏,那么基本,有时候两个字的或者五个字六个字的,我们就再把它依照它的原句读过去,但是大多都是以四个字,所以我们掌握这个节奏就容易齐整,不容易乱掉。好,一起来: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

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阿弥陀佛!好,我们这一段读得特别流畅,这是第二个版块,它的具体内容是,说明见的这个不动性。所以说,我们在这里说,为什么你看他合掌收心一处呢?从上一段就是伫立在那里,恭候佛陀的教诲,所以这里我们重看下,我们再翻到刚开始读的那个经文那一句开始。那么下面的这些讲法我们可能不是一句句贯,但是你要相对的稍微对照一下经文,因为依着这个经文讲下来的时候它有相似,这个相贯的句子在,跟得上,就知道大概在哪里。这里为什么佛,世尊舒的是“兜罗绵网相光手”,我们知道这个又是佛的三十二种相好之一,佛的这个手在他的五指的指端有这个,就是五指端有这个缦网之相,就等于说开的时候好像见了有一种,我们当然也不能说像,罪过的想就好像说这儿长住了一样,那么他的那种呢就是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光韵,光和影的效果,这样一种开指的时候则见,合住呢就无碍了,所以这里故称“兜罗绵网相光手”。世尊这里开始要启动一个当机者,来跟他配合说法了,那么我们知道为什么说《楞严经》它是根本法呢,这里你看他把大家的思绪引回到哪里呢,

“我初成道,于鹿苑中”,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去到这个鹿野苑过,鹿苑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三七日后,首在波罗奈国的境内的这个鹿野苑开始遇到五比丘,初转四谛法门。也就是在这个娑婆世界讲法的第一地,第一个地方,首开法会,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我们现在的佛弟子们如果去印度朝圣,都会到那个地方去朝拜,很大的一个砖塔,那么这个地方是古代印度帝王专门养鹿的地方,所以叫这个,有时候因为里边还住了好多仙人在那儿修道,所以有时候又把它叫做仙苑,是这么个意思。

为什么这儿佛说“为阿若多五比丘等”,这是众所周知释迦牟尼佛太子当时离开王宫的时候呢,国王为了,其实是护驾,就派了五个青年跟他去修行。但是这五个青年是以这个憍陈如,这里叫憍陈那,有时候,那么这里后面是叫憍陈那,看到了吧,前面叫阿若多,这个憍陈那,这个阿若多之姓,就是他的,憍陈那是他的姓,阿若多是他的名,但是我们一般俗称叫做憍陈如,还有四个像有一个跋提,还有摩诃男,还有阿说示,婆湿婆,这五个人,跟着太子去修行。但是为什么后来佛又回到鹿野苑才度的他们呢。就是这五个人里边分了两拨,前面有三个,就是说三个两个,佛去修行的时候有两个呢他吃不了苦,就先退了,这是两个。

后来等释迦牟尼佛雪山里边一直在那修苦行,完了回过头来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以后呢,他又以为佛陀变质了,退了道心了,他又也看不上,又走了,这五个人都走了,他们自己在鹿野苑里边各自修各自的。但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观这个因缘,这五个人生生世世紧随着他,是常随弟子。那么就该得度的时候呢,就在鹿野苑里边,开始给他们讲法。那么你看他这里说,为五比丘开始“及汝四众言”,就是包括现前法会的四众弟子,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够,你看,“不成菩提及阿罗汉”,为什么?就是“皆由客尘烦恼”所给耽搁了,所误,所以你看这里为什么开始讲到这个憍陈如呢,就是因为记住他是佛首度的第一个,五个里面他也是第一个。

那么就说明《楞严经》这个法门正在讲到,到底是见尘还是见性的这个关口差别上,从这儿出来这么一门,这一状态上修行成就的人,出来介绍经验了。你看下一段不是“憍陈如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吗,就是大家都认为,我当时跟释迦牟尼佛学法,已经明了啦,心开意解了,开悟了以后,因为悟客尘二字成果的,大家都称他为长老。所以这长老这会他就要出来说话了,表什么法呢?表明心见性之法是佛的唯一修行之法。你看,一开始他成佛就是成的这个法,他度首一、第一个弟子还是用这个法来度,这个弟子成道还是用这个法来成,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这个佛法微妙深邃的根本所在,也就是我们一路下来《楞严经》始终围绕的这个关节点。

所以这个憍陈如呢,这里就他开始打了个比方,你看下面呢他就打到,我们大概意思是这样,说好比有一个出门旅行的客人投寄在旅馆中,那么住在那,吃在那,还依旧收拾东西往前赶路,是不是这样的,这就叫做客。那么这个客呢,他说到无暇安住,“不遑安住”,就说明说,比喻这个六识,我们的六识攀六面的尘境呀,有的时候我们妄想不是打的长嘛,对不对。那就等于说你这个客在这个亭子里面住了一夜,有的时候妄想打的比较短,那么就说打比方说这里只是吃了一顿饭的功夫,所以叫做或宿或食,明白这个法义了吗。那么这个在这个情况下,但是这些他会不会常住在这儿呢,你看就说了,“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就是说如果是主人,攸就是所往的意思,就是如果他真正的是个这个旅店的主人的话,那么他就根本不用说他要住还是要往,就是连这个分别都没有,他始终就在这,连这个词都不要提。

那么这里好比就是我们见的这个妙明真心常住不动,如同主人。这是他打的第一个比方。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就是悟到这个客尘二字而见的性。当然他在后面又进一步把它发挥了,给讲了一个,你看这个“又如新霁,清旸升天”,这个新霁就是久雨初晴的那个时候。就说阴雨连绵,下了好多天了,那么太阳马上要出来,比喻说一个人初开始要见道了、入道了。就是打这个比方,但是怎么样呢?“清旸升天”,清天,清旸就是说早晨的这个太阳,晨日,从这个云中而出,比喻到说我们已经断了这个三界内的见惑。上次不是在这讲见思烦恼嘛,还记得吗,记不记得啦,这个见惑比喻说就是已经得道、有这个智慧之因了,但是见惑断了以后还有修惑呀,思惑还在,那么下一句就是什么呢,这个“光入隙中”,就是说这个智慧其实还是比较微劣的。

微劣的,所以是只能跟这个明心见性的,这个性的这个理有一点点相应。就像打开了一个小缝隙一样,让智慧的光照进来。对不对,那么这里其实也打比我们生活中,大家发现了没有,窗口上一道光打进来不是一目了然吗,许多尘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看,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就是发现了这个光打的这个地方里边有好多尘埃,是不是,这个空,“发明空中”就比喻我们的真心、妙明真心的本体之相。

但是“有诸尘埃”,就比喻是我们心中还有思惑烦恼没有断,这都是来表法的。那么“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尘质摇动”就比喻说这个妙明真心的这个理,如如不动,像虚空一样。但是这个“尘质摇动”,是比喻这个思惑的烦恼,微细的起灭像尘埃一样。而这个“虚空寂然”,表示这个如如不动像虚空一样,刚才说反了,这一段话是这么一个意思。从事相上讲,大家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吧。太阳照进来,到处都是尘埃,对吧,来回翻腾,不要说太阳照进来了。

前几天我在法源寺吃完饭经行的时候,你们去过法源寺都不是知道前面有一个铁的那个鼎吗,对不对,旁边还有一个大铁的香炉,由于里边可能积攒了一些东西,旁边都是树,呀就看见那个上空上边有许多蠓虫 ,蠓虫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不是蚊子,蚊子飞的很慢,蠓虫就是说那么一点点,来回就像金蛇狂舞一样那种感觉,然后就来回呼嗖呼嗖的来回就是那种律动的节奏特别快。但是虽然它在那里结成一团,远远望去多极了,可是这个法源寺香炉上面的这个虚空完全不动。

从这里就从这个比喻来“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你看,这是憍陈如给佛这样来引这个法义,结果佛就如是,首肯了他,说你说的对。那么大家想想,三界之内,有一法是不动摇的么?有一法能够停住么?整个三界之法全部属于客尘,如果能悟到它为客为尘,就能够不起烦恼而成圣果。可是阿难一向是妄执缘影为心,正是迷这个客尘所起的烦恼呀。

所以我们修行要念念彻照这个无常、这个烦恼,就跟太阳光一样,先把这一缕给它照清楚,以此慢慢的扩充,智慧就广大,这修行就是这样子。为什么说认识《华严经》、识得《首楞严》,就是从此以后再不食人间这个糟粕味呢,就是《楞严经》这部宝典就从这个关口上,直接就是这样的,你把这个搞定,一切搞定。后面的二十五圆通特别开显这个道理。

那么接着再往下这两段话呢就是你看: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又是开始,由憍陈如引发这个法义,又开始面向阿难为当机者以及在场的大众。那么这两段话其实就是佛开始两番对阿难的印证,看他有没有,有点悟性而舍去这个前面的对尘的执着,对性的领悟。所以两番勘验中果不其然,阿难全部及格。我们往下看。

第一勘验就是从即时如来到佛言如是这一段,那么大概的内容就是,如来把他的五轮指先握住,再张开、再握住,他就问阿难说:你现在看到了什么呀?阿难就说我看见如来的这个百宝轮掌在众中有开有合,那么佛就问说、近一步问他说,你既然看到我的手有开有合,那么我且问你,是我的手有开合呢,还是你的见的功能有开合?他来设问阿难。阿难就明了了,说佛的手有开合,我见如来的手自开合,不是我能见的见有开合。终于悟到这个外境的见性,真妄上取舍分别之处了。所以这里的开合就表示我们的客尘烦恼,六根门头,现实世界,这个见不动,就表示我们的妙觉明心如如不动。大家设想一下,我这也有手,也捏住、也展开,你的见性有随着手开合么?有动么?所以你看为什么说佛经如此之微妙呢。

这个佛最后言道说,“谁动谁静”。又加了一句看到了么?看到这个词了没有?那么这里就是更进一步,为什么呢?“谁动谁静”是对开合的更深、更阔的一个深入的理解。因为阿难现在不是说了么,说“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呢。“尚无有静,谁为无住”,这个话我们不要理解错,因为一般直面上说,我的这个见性“尚无有静”,就是我连静都没有,何况说动呢?无住就是动的意思,对吧。这里的这个静就是说,不是说没有静的时候,而是说这个见性不曾动过,根本就不要说有个静,或者有个动,是这意思,听明白了么?这句容易误会。那么为什么这里把它升华到一个动和静的这个层面,而不说开合呢?

我们大家仔细想想,琢磨闻思。首先,如果说开合,手的开合对不对?那么这个手只是暂时开合对吧,手的状态也是无常的,暂时这会儿你说它有开有合,可是手它有不动的时候,就是还有没开合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到底说它是静还是有动呢?它只是暂时静,它还有动时。而这个见的无开合它是从来都不动的。所以这里要佛问说谁为动静,就是令知谁叫做永动,谁叫做永动,永远的动和永远的静。这里阿难才说,说“佛手不住”,这个“佛手不住”呢,不是说我们刚才说的佛手不住就是他不断地在这一会开一会合,对不对,大家要知道这个合,佛手不住就是这会儿是开合,可是开合前和开合后,始终佛的手都是不住的,明白了吗?就是佛,只要是佛的手,这个色身之手,他本来就是不是不动法,是动法、是无常法。

所以你现在只把开合拿出来,那么还有不开合的时候难道它是静的么?这个是微细之处,大家要领悟啊。所以说这里说的不住就是说这个开合,除去这里用了动,说明这个手,佛手是真动,是永动的,永远的动。而你见性的这种说是真静,就是为什么“尚无有静”,见性它是真静呀,对开合的动才说无开合的静,对不对?而这个见性从本以来从来都没有动过呀,你对谁说去静呢?动静的二相根本就不在它此列,不在这个,见性的这个从来不动,了无所得,那么这才叫做永静,才叫做真静,永远的静。明白这个就是首楞严大定。这么讲听得懂么?这是第一勘验哟。

那么进入到第二次勘验就是说,如来又开始从这个轮掌中,又换了个方法,你看他从轮掌中飞出一道宝光,一会儿在阿难的左边,这边给阿难放了一个瑞,结果阿难就赶紧扭过头来看左边,这边有佛光。又放在右边,阿难就又扭过头来看右边。完了以后呢佛就又问阿难说,你这个头何故又左顾右盼呢?那么阿难就说,我见佛手出光芒,在左在右,所以左顾右盼,头怎么样呀?摇动,记住啊,这里又出了一个动相,头在摇动。那么佛说,你看下面佛说,“汝盼佛光”,就是你看见这个佛光,所以才左右动头,那么是你的头在动呢?还是你的见在动?阿难说了,在我左顾右盼看,大家做个试验,你左看一下、右看一下,你说你的见的这个功能作用,你挤挤眼睛,有动么?左顾右盼之间,好像这个见是充满整个现前境界的,是不是这样的,它是周遍性的,它是周遍性的。

今天的课程呢,非常容易让你生起这个原来所悟不到之处,可是也特别容易让你听不上去,大家仔细悟,这里你看一层一层的递进,从开合到动静,而这里既然你是动静,他又给你换了一招,你的左顾右盼的时候,你这个见的见性有没有动呀?所以阿难说,哎呀我的头在动,我的见性尚无静可得,何来动呢?佛又说如是。那么我们这里就要开始了悟这个一下,外境动,刚才是,手不是在开合么?对不对?这属于手属于外境,是吧。那么一般我们外境动的时候,你给你提醒说,你的见性没有动,我们还是容易了知的,对吧。可是,自己的头动而见性不动,这就比较难以发现了,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人总认为眼才有见么,这已经是我们习惯的一个妄想了。

那么在眼才有见的情况下,我们下意识就会说,只有脸上这面才有见,辐射出去能见到,这个时候你脸在哪里呀,脸在头上,那么头动的时候就好像眼睛跟着动,好像你见就跟着动,这个时候就说明说,难以觉察。不像前面的手开合那么好说明了,你看就一步一步往深层次演。所以这里阿难知道这个见是不属于眼的,它是离开眼独立的,所以他觉得湛然的盈满在前,哪里有个动呢,他不上当,说没有动。

那么这就可以从这里来看到啊!这里以上但举这个佛手的开合和头的这个左右这两处境界,其实是为一切境界的代表。大家想想,一个是外境,对吧?一个是自我的感观,都连上了。那么既然知道他的开合左右,不管他的手开合,和脸的左右都跟这个见性无关,那么一切万法、一切世界诸相,任其纷扰纷扰,纷纷扰扰,可是与见性有关系吗?大家记住,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这就叫如如不动,这就叫本来面目,这就叫世上本无事,所有的万相都是空自扰,那么以这种为一个例子而言的话,不但我们的见性,还有我们的闻性,还有我们的嗅性,所有的六根之性,就是意识的这个会分别的这个分别性,就是能分别的分别性,它都是,六根门头都是一个,上次给大家讲了,一个,圆通,就这一个,所以这就是我们禅门里面说的,六根门头有一位无位真人,每天我们都见到他,可是每天我们都认不得他,你看这个法微妙不微妙?通指这个归于这个灵性的妙净明心,他就是这个,只不过这里是从见的层面分了十个版块,给大家不断的把这些无明万相捅开。

所以在这个禅宗史上有这么一则公案,就是当时这个汾州,汾州有一个无业禅师去参马祖和尚,众所周知马祖道一就是,不是说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嘛,是最有名的六祖门下一系的弟子,那么有一次,有这个汾州禅师、无业禅师去参他的时候呢,见了之后就问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呀?以前这个禅宗的话,都是开悟的大祖师坐在那,那么十方参学的来了就问话,这个问话的人都要有资格的,就是已经在某一个道场里面一直在苦参密究,不得力,或者已经绵绵密密感觉到有点呼之欲出的时候啊,他就要去参学了,要去让善知识往那点,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去问这个马祖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祖师西来意就是什么是佛法大意?让祖师给他这个秘传心印,结果这个马祖就说了,说大德正闹在别时来,这是公案里面这么一个,就是这个时候人太多了吵,你就别时来嘛?就是你换一个时间,没人了你再来,给这个无业禅师说,我都想起跟西游记里面就,孙悟空的师父不是把他敲了三下,又把手一背,就是半夜三更去给他传这个七十二变法嘛。

结果呢,这个无业禅师就当真以为祖师让他没人了再来,转身就走,大家记住这个动作,转身往门一出走的时候,突然间马祖招呼说大德,就这么喊了一声,因为他不是往出门外走的,这祖师一喊,他得怎么啊?得回头是不是?回头看说叫他干什么嘛?可是等这个无业禅师正在往出走是脸朝外,往回看祖师的时候,这么一出一回,头不是动了吗?结果马祖就问说,是甚么?就三个字,是甚么,因为无言之教呀,说你觉了吗?你悟了没有啊?就是这个嘛?就是往出走的时候看见前面,往回看到你,可是往出往回能见的这个见,就这个性,就是这个,言下就大悟了,赶紧就礼拜,这个马祖还说,你这个钝汉,有什么好磕头的。你看这就是禅宗里面就把楞严这个法义,现场活泼泼的用上了,开悟了,明心见性,这是一个佛教史上的公案。

那么我们把这里,总归前面的手的开合,和这里的头的摇动,我们来把它再合在一起来看的话,大家发现了吗?手的开合就代表我们内在的根身的一切部位,对不对?那手嘛,那我们还有脚呀,还有胳膊还有腿呀,还有你的身体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根身,那就说明你的身来、甚至身往,还有甚至身生、还有身死,就是你的这个根身,全部属于根身动的代表,手动,我不知道听明白我的话了没有?就是扩大以后就是说,你身来身往,从纽约到北京,从巴黎到上海,乃至你从这个界死,从他方界生,他方国土,就是统而言之,就由手开合代表,在这样代表一切身的动,身体的动,可是就这样的动,不要忘了,我们的性从来没有动,所以了生脱死就是明心见性,一旦这个性打开,为什么诸佛菩萨能番番生番番死,分身散影度化而不失这其性呢,正因为有了这个性,他才能无所在而无所不在地到处去分身散影,就是已经生死之动在他眼里已经完全如如不动了。

那从我们凡夫来讲你想想,不要说生死,身来身往了,你看摇个头现在都动的受不了嘛,你坐个车你不行了都要晕车,就觉得动啊,就什么?心一直随着妄想走,那么这个头摇动、手开合表示身体的动,头摇动就代表一切的变化之相,一切的变化之相包括,最恢宏的就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呀!那就说明整个所有十方国土,所有的这些国土的依正这种情形,此起彼伏、此坏彼生,整个十方法界的生住异灭还不妨碍这个性从来不动,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既然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在这个外相的纷扰之中,突然间你如果窥到一念,不动之性的这个恒常不悖,我们还会被外界的境界所夺吗?能被夺掉吗?会上当吗?还应该念念在上当,在这个尘劳中去瞎折腾吗?所以想想大家,是多么妙啊!真是顶礼首楞严王,宝山常在,我们空手,这就是这个第二次堪验。

这两次阿难都没有上当,所以你看最后,佛在这里,“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你看,以摇动不定的就叫做尘,以这个不能够安住的就叫做客,那么阿难,“汝观阿难”,你看这阿难“头自摇动”呢,他的见性没有摇动,你再看我,我的手虽然有开合,可是你的见没有舒卷,舒卷就是,不是说云卷云舒吗?就是还是动的意思,所以说你现在为什么今天到这里?

你看:“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就是你们阿难,包括你们大众为什么现在还以变动不停的这个幻躯为实身呢?真身呢?以这个变动不停的六尘境界为实境呢?这样这是反责嘛,那么从始至终念念只认得生灭不息的这个境界,这种幻相,迷失了本具的真性,颠倒行事,颠倒行事嘛,那么如果本具的真性一旦遗失,那么就会认为四大妄以为有个我的身,地水火风组织的这块肉就认为是我,四大外面现的山河大地这个妄境,就是我所观的境界,轮回于妄身妄境之中,自取生死流转不得解脱呀,大家记住这句话了吗?认物为己,轮回是中,为什么叫做自取呢?他不是神差的,也不是鬼使的,明白吧?是我们自己不动本性,自取流转之业相,业力。所以说你看,相对凡夫而言,真的这个性实在是看不到摸不着,很难体会,所以我们说,见相容易见性难呀!你还不愿生西方净土中。所以说这一番就是显见不动。

下面我们要开始第三番,这个非常精彩。如果大家听得能够相应的话,是真的是各个层面,对于我们生活中以后出现这样的这种境界的时候呢,特别有用。特别是匹配我们的念佛。烦恼猛烈的时候就用这个一破,马上就用这个性,一旦入到这个性,相就作用就淡了。如果你真正安守这个性的时候,这所有的外相,马上它对你的干扰,对你的束缚就淡下来了。

所以第三个回合,我们要开始叫显见不灭。为什么要显见不灭呢?因为你说它如如不动,大家觉得说这会儿不动,可是过一会儿他就觉得,你动的时候他就错认为这个性灭掉了,没了。所以这个时候,就佛又要开始又演了一场,而且又引出来一个主要角色。

那么我们这里来开始再读经典。“尔时阿难及诸大众”,找到了没有?我这没有法本,跟你们不一样,你们找到了报一下多少页。六十七页。“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找着了吗?好,那我们还是一起来,节奏平稳。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好,阿弥陀佛!这是第二段经文。大家念得累吗?也算读经了。那么这一段开始呢,你看阿难与现场的诸大众,因为他也说实在的也学聪明了。前面一直受到如来的呵斥,说他用这个缘影呀,妄想呀,不是真心。所以他惊怖得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嘛。一开始不是七处征心吗?对吧,那么又听到。这个妄识离尘无体,就佛告诉那个二种根本的时候那一段法义。那么更加地不知所措了。说他你到底是见性呢还是见尘?进而又听到佛说,盲人他也有见。见暗与见明都是见。见性就是真心,特别是前面再闻了说,了知原来客和主,尘和空的关系,笃定了说哎呀,原来见性确实是常住不动的,不随着外面的根尘,外尘和根身的动摇而生灭。

他明白了这个理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这里有两个词儿。“身心泰然”。你看这我们说为什么就说你这安心安心呀,佛法叫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呀,一切恐惧都是幻相。当然尽管我们现在还控制不住。为什么?当我执生起来,下意识所有的就是觉得对我不利。一切的害怕别人全部属于害怕对我不利。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阿难就好比说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了一样。因为以前全体是凡心么,你看这个时候还是体现的是凡心,所以他就“身心泰然”了。这个心安然了,身就安泰了。那么念无始以来,这是说哎呀,追责自己过去的错误认知。那么今日开悟,又庆幸自己闻法所得新的这个法喜利益。这些词儿都是这么来过一遍。

那么为什么这里说“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呢?这都是有相对性的。前面有一个比喻叫做如穷子舍父。对吧,这里说如失乳儿遇母,是相对应的。所以再次合掌,愿听如来讲说身心中的真实和虚妄。就是佛说的,现前的生灭与不生灭中,让他开发显明哪个是虚妄生灭无常的性,哪个是真实常住不动,这就是说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那么在这个关口,一个新的人物就出场了,波斯匿王,那么这段虽然我们读的比较长,但是它的意思其实非常流畅,我们这么贯一遍,大家明了就好了。因为这个法会的缘起是王宫里边不是请佛应供吗?所以这个国王波斯匿王他是一直在场的,就跟阿难一起来听佛讲开示的,他也闻到了大众中思维的法义,但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为什么要让波斯匿王他关系到这个呢,发现了没有,显见不灭这一段的内容,富贵修道难,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觉得福报好,想继续享受下去,那么他自然而然会怕什么?怕什么?怕死。死就是什么,有生有灭,灭嘛。所以你看这时候又是开始起步了,好像给从初机开始说法一样,意思是这时候听到这个前面讲到了借客,借这个客尘显主人是不动的。

借这个尘,就是尘埃,显这个空,虚空是不动的。那么说这个空,就是说这里的寂,寂灭,寂静,这个主就是我们说的常住佛性如来藏,这已经讲得很明了了前面的比喻,对吧。但是因为太久习惯这种断灭,大家想想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是天生的断灭见呀,为什么要劝大家信呢?因为太多的习惯这种断灭了,你有生就有灭,所有的都是戏论妄想,统治得太久了。人人皆如此嘛,所以说犹如久乱之民,他就受不了、受持不了这个国泰民安的稳定状态,大家知道吗,他乱世乱得太久了,乱世多了,所以在这个见性没有动摇和舒卷之处呢,他这个寂,就是寂灭的这个义理,就是感觉到似乎你说的不动是对的,是吧,寂,我们说的寂静的寂,寂的这个义理他好像能够碰到一点儿,触摸到一点儿。

但是常的这个状态他还不能够全情领会,发现了吗,所以这里把波斯匿王引出来问佛,每一场请佛都有他的表法之意,因为他觉得常,难道真的是常的吗,见性怎么会是常的呢,而且佛大量的讲这个无常之意,比如说,为什么让波斯匿王来讲呢,来问呢?第一个,匿王已经垂垂老相了,正好适合现前表这个衰老变化之法,对吧。而且,你显这个色身之无常,哪怕你是贵为国君也不可逆,哪怕你贵为国君也不可免,这就是说这个就着此情此景称性发挥来问答,所以我们想呢,佛陀真是一个极伟大的教育家,非常灵活生动,现实生活紧紧的扣着,又可以把我们引带出这个超情离见的凡夫眼视野,这就叫度化。就叫度。

那么这里一开始讲到了两大外道,大家看第二段里面这个波斯匿王就起立白佛,他好像跟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同修犯的一样的毛病,你看见了吧,大概意思就是说,我那会儿还没有遇到您的时候,我常听这种话,说我那会儿还没听您讲法,然后怎样怎样,又说什么以为神呀鬼呀,就给你来了一套。但是这个波斯匿王他说的是,我那会儿,你看,未曾承诸佛诲敕的时候,就是说还没有遇到佛您给我讲法的时候,曾经亲近过两个大外道,迦旃延和毗卢胝子。这两个人呢,当时在印度有最有名的六种外道,这两个就是其中之一,那么这个外道六师里面的比如说这个迦旃延,他就是一个大自在天信奉,这样一种教义。

他就说一切众生,我们一切众生的苦乐都是由大自在天决定的,大自在天今天高兴了,所有的众生就高兴了,就受这个乐报;如果大自在天今天生嗔恚了,那么众生就受苦恼,一切众生的罪福都是大自在天所做。就有一点儿类似于现在的什么吧。这个毗卢胝子他是说,人的这个苦乐等报过去没有因,现在也没有果,纯粹无因无果。就是这么两个人,虽然他们的教义不一样,但是他们总归有一个共同的邪见,就是人死如灯灭,就全部说人死了就好了,而且他们的涅槃,为什么你看这里,涅槃它我们通常来讲,它是以不生不灭为涅槃的根本内涵,对不对。那么这里,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时候的确,哪怕是我们明白这个理,然后听到有一个老和尚也说,不用死,说是圆寂了,说是舍报了、灭度了或者涅槃了,但是我们往往下意识地还是会想到,那他就是死了,就是死了,没了,见不到了,还得哭两鼻子哀怨一番。

所以我记得本焕老和尚那会儿圆寂的时候,有人写了一句话我特别受用,他怎么形容,他说本老今年多少多少,最后终于色身融入法界。写得让人非常的相应,这么一句话。那么我们不是说不能说圆寂灭度,我们以后一定要明理,他真的不是死了。

但是你看,这两个外道就给人家这国王就说了,说死后就断灭了,就叫涅槃,所以他说我虽值佛,今犹,现在还有疑虑,乞愿佛告诉我什么叫做心不生灭地。他关心的就不是说,管你动不动、是不是心呢,他就不想死。所以下面的这个一大段就是围绕着这个,到底有没有前生后世一样。大家想想弘扬佛法,我们现在都要首先让别人相信因果轮回。而这种不信因果的这种邪见,不知道轮回的这种茫然,已经成为、已然为社会的主流的这种自然认知呀,所以要认识到我们现在是一个法的什么状态,什么时代。东晋的时候就开始已经进入到这种时代,很严峻了,不然为什么慧远大师写了一本叫《形尽神不灭论》呢,就是他专门写了针对当时的这些儒学嘛,等等这些所谓的学界,就批判,民间的小老百姓说两句没人信呀,那些大文豪,那些大所谓的学者们,他说几句能害死人的。我们现在有时候还迷信学者呢。所以慧远大师就是说到说,火之传于薪,犹如神之传于形,形就是我们,就打了个比方就是,火嘛,点了一团火,虽然这个柴烧完了对吧,可是再放上新的柴,火还是这个火,就等于说我们的神识,这个灵魂,投胎转世的这个执持的阿赖耶识,那么他就等于说就是前形传后形,这个躯干,身体虽然死了,他下一个身形还会用这个神来连接起来,所以他说火之传于异薪,薪就是薪水的薪,就是砍的那个柴,薪火,火之传于异薪, 犹神之传于异形,它是一个道理,所以他论定说神不灭。

这个断灭见的这个外道的危害呀,这里顺便说几句,真的太大了,特别障解、障行、障道。大家想想说,如果你认为死后一切都没有了,首先一个,咱们也不说因果上,就比如说一个修行人一旦生起这种邪见,生起这种,为什么我们死的时候恐怖呢,就是因为我们完全不知道马上我们怎么样,就以为说马上我要没了,可是我活了这么一辈子,有的只能活半辈子或者小半辈子,他就觉得已经养成惯性,我如此的存在,我如此的占有,我现在没了,怎么办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面对死亡,特别是重病啊或者垂死这种老者,你给他灌输这么一个断见,他的心就乱掉了。很可能一念乱就迁到三恶道了。再一个,如果你说是断灭见的话,大家因果怎么确立?没有因果了,本来修善的也没有希望了,不修了。本来不造恶的,这下可以造了,因为没果了呀。你想想,特别是断灭见这种邪见对毁我们修行人的这种对佛法的正见,比如说缘起性空的正知见,这是一切大乘佛法的种性的一个标志呀,缘起但是性空,性空还要有缘起呀,他断灭见就是没有缘起,没有缘起说明你对性空的领悟还是走偏了,完全领略不到佛法的内涵。

所以在这里必须由这个波斯匿王来出场,来问佛,那么这一段经文的大意就是你看啊,我们就开始贯一下,很有意思,这佛就问这个大王说,你现在身体还健在,那么我现在问你,这个肉身,你是像金刚宝,这里说到的这个金刚常住就是,世间不是说金刚宝、金刚钻吗?说是一样常住不坏呢还是会变坏?结果这个大王说,我现在这个身体终究会变坏的,现在衰老,一定要这个衰朽变化的,而归于坏灭的。那么佛又说,说大王你的身体并没、现在还没有死,你怎么知道将来一定会坏灭呢?反问了那么一句。大王就说,哎呀我这个无常变坏之身,虽然现在还没有灭,但我现前念念都在不断的迁变谢灭之中,这个一念心生起来了,前一念就转为旧念了,后一念又成了新念了,念念这样新旧交替,新旧交替,那么前新跟后新是刹那不住的。

你看这里是讲到的“新新不住”,什么叫“如火成灰”呢?你们在家都上香吧?香一点着往那一插,烧着烧着就成一段灰了是吧?这一段灰啪地掉了,好像又那个火又看见红一点了,再烧着烧着烧着又掉了,这就叫做好比香头火化成灰,灰落火星,不一会儿火又成灰,香就渐渐渐渐这样地陨落了,就是最后烧完了嘛,刹那刹那不成形了,一定要等到香烧完了,这个火才熄灭。因此,他说我通过这个道理我就知道,我将来的身体也要归于灭的。佛就说你说得对。那么结果这个波斯匿王他又问了说,那大王你现在的年纪已经衰老了,那么你现在的容貌和童子的时候相比,小的时候,想想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就说了,说我在孩童的时候呀,我的皮肤特别的润泽,后来年年渐渐长大了,就血色充满了血气,结果现在到了颓废的年龄了,就等于到这个衰耄之相嘛,耄就是这个字,就是老字下来一个毛字,这个就是说人一般到了七十称、叫做耄。所以说你看,这个已经就是快到了这个,他都六十二了,所以说容貌之干枯憔悴,“精神昏昧”,而且头发也白了,面也皱了,恐怕要这个,怎么说呢?“逮将不久”,就是恐怕要快离世了,怎么去还可以跟年轻的时候比呢?

那么佛又反问了说,你老人家的这个脸呀,不是说一下子变成这么老的吧?结果波斯匿王就说了,说世尊,身体的生灭变化,它是潜移默化,默老的,我诚然没什么觉察,但是寒来暑往,随着光阴的流淌,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佛又说了,那么自己又解释说何以故呢?说我二十岁的时候,那会儿号称年少,其实我的相貌已经比十岁的时候就老了,那么当到了三十岁而立之年呢,又比二十岁老了,可是我今天已经六十二了,回观我五十岁的时候都要比现在强壮多了。那么所以他说世尊呀,我发现我的这个身体,它是潜移日趋衰老的,虽然现在这个,此生的这个盛年已经慢慢地流逝过了,但是这种其间的变化,就是我刚才只是说十年十年为一个大略而言的,如果仔细地,我微细思惟的话,不是说,何止十年二十年呢?

你看这里说“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呢?就是这种变化,何止一纪二纪。一纪属于十二年,一纪二纪也是说差不多你看十年一个单位,实在都是年年都在变,又说岂止年年都在变呢,日日都在变化,又说何止日日每日都在变化呢? 再更深入地谛察的话,实际上,刹那刹那、念念之间都在不间断地老化。所以悟到我的身体终究有一天会消灭,以此类推。那么佛就又反过来问大王了,说你的这个身体有变化,这个现象刹那变化,不停,那么你就悟到了说你的身体会消灭,那么现在我问你,你有没有见到在你身体念念消灭的过程中,你身体中还有一个不灭的特征在其中吗?他就开始问了,反问了。王说我实在不知道呀。佛就这里开始说了,我现在开始指示你了。

“波斯匿王合掌向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跟得上吗?那么佛就说大王,你多大年纪的时候曾见过恒河的水?波斯匿王就说我三岁的时候,我的妈妈携着我去朝礼这个,这个叫什么,这个,谒,不是,这个谒就是朝拜的意思,耆婆,这个耆婆神呢,是印度又叫做长寿天,为什么印度的风俗就是儿子到了三岁的时候,一定要拜这个神这个天呢,就是因为他是长寿,一般都求子的时候都会去他那儿去求,那么得了子了长到三岁又会去拜。他是帝释天的这个十大天将之一,就是这个耆婆神。那么波斯匿王就是说,我母亲带我朝礼这个耆婆神的时候经过这条河,见过恒河的水。那么佛就说,大王,如果你刚才说二十岁老于十岁,乃至今天六十多了,随着日月的推移,念念都不停地迁流变化中,那么我问你,这段话就开始表显法义了啊。

当你三岁初见到这个河的时候,至十三岁的时候再见到这个河,这个河水有变化吗?这是用恒河的水喻这个所见的水不异,而引发他能见的见没有变。下面就说,王就说,哎呀我三岁的时候见的跟十三岁的时候宛然没有变化呀,乃至我今天已经六十岁了,见恒河水还是那个样子,没有什么变化。佛就进一步说,你今天自己伤感说你的头发也白了,面也皱了,当然你的面就会皱于童年,但是,你现在看恒河水的这个看的这个见性,和童年时代看的见性相比较,有从这个光到皱的区别吗?听明白了吗?结果王说,说不上来,说没有,这就是显见性不灭。想想我们少年的时候,看到个什么东西,现在重复再看,年龄这么大了,可是看的这个作用你说有损减吗?这就叫性不灭、性不灭。所以说佛说,就又说大王,你这个面虽然皱了,但是你这个见精,其性没有皱过,皱的在这个变异中,不皱的就不会变异,就是你的这个性。

最后你看佛说了,说你这样的话,你为什么还要去听这些外道,这个末伽梨,末伽梨又是一个外道,也是自然外道,他属于自然,他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没因没果,也是六师之一。你为什么听他的话,都说死后就灭了吗?果不其然,这个波斯匿王听了这番开示以后,信知此身死后不至断灭,舍去此生,趣向来生,于是就和现场的大众,你看到了吧?“踊跃欢喜,得未曾有”。就是觉得他死不了了。你看,为什么说波斯匿王,如果阿难稍微一句说错了,没有说到那个见性的那个点上,佛就呵斥他,说他这个愚痴颠倒,波斯匿王就一下子觉得自己死不了,欢喜成这样,佛都默默无闻呢?大家想想,这就是弘法的诀窍哟,他有的人能吃得消,有的吃不消呀。有的只在门外,有的已经登堂入室了。

所以说这个,我们有时候想想,学佛呀,我们这辈子修学佛法,真的就这个生死啊,修得最次最次的时候, 我们也说你现在没有那个福德,还不能够全盘信受西方净土,你没有这福德这辈子修得如如不动。那么至少你死的时候你要相信我死不了,就是说已经到了这悬崖上了,非得跳的时候,你就别死拽着那个根本起不了作用的草不放了。明白吗,就主动就跳下去,跳下去也死不了,下面还有下一轮在接着呢。这是修学最次的水平了,相信因果呀。所以说,这就是只是换个房间而已,我们生死之际。所以你看,就这里从波斯匿王这个根性上来讲,恰恰巧妙地表达了,显见性没有灭过。可能我们自己也想想说,怎么能说没有灭呢?

那我们年少的时候眼睛很好,好像见的花花绿绿的一目了然,现在已老眼昏花了,必须要戴个眼镜呀。大家发现了没有,你老眼昏花不是见性衰老了,是眼根衰老了。那么为什么,如果见性衰老了,戴着花镜也不起作用的,可是这个眼根衰老,戴上花镜,调整一下叫什么屈光度是吧,马上就依然能见了,所见的见性还没有动呀,还没有灭呀。佛不说这个道理,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大家想想,为什么阿那律尊者眼根坏了,七天精进不懈,修得天眼通,遍观三千大千世界,就跟掌中一样呀。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这个见性不但是这个心,就是见性是心,不但它不动,不但它不灭,而且它是周遍的,遍一切处的,跟法身是一样的。所以这就是见性周遍,不生不灭最好的证明呀。我们证不到那个,一定要信。你听了我要是不信,还在那觉得说太玄了吧,那你就业障太重了,比一般的人强一点,至少你还能坐在这儿,可是比坐在这儿的人你就业障太重了。好,那么时间关系,我们已经超了一刻钟了,我们再休息十分钟,到七点五十五的时候回来,大家一起继续我们下半场的讲解。阿弥陀佛!

好,诸位同修,那么我们继续我们下半场的楞严法会。在上半场我们讲到了显见不灭。波斯匿王一直怕这个身体老是垂垂老去了,六十二了,那么他贵为国主,就是有点儿不想死的意思,终于从佛这拿到了圣旨了,拿他来讲,他是觉得说,“信知身后舍生趣生”,而真正佛要做的法义,佛要讲的这个法义是指这个见性不灭,从来都是不生不灭,把不动引发的又一个可能,说既然不动、可是过会儿就会灭,那么阿难在这个时候,又开始启动他的凡夫妄心,还是没有会过去,就好像这一会儿一会儿地起伏跌宕的过不来一样。那么我们再来看下面一段经文,找着了吗。“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找到了吗?好,大家一起来。今天的节奏我觉得还非常匀,而且也能够贯得过来。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好,就到这里。这一段,这一段的文意比较艰,而且里面的这个法相也比较多,那么我们稍微要把它就是用点儿心吧。这里的阿难又从座起了,每次请法这是必备的礼仪,你看阿难就是多闻第一,天天在佛面前,他也没有疲厌,该怎么样怎么样,问一句话还要“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这是对法的恭敬。为什么呢?因为他又生起了疑情了,不是一般的这种乞问,所以他得长跪。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前面的说,应当说见和闻,这里还加了一句,“若此见闻”,不但有见性,还有闻性,他已经悟到是一样的。那么无所遗失,为什么你世尊老是说我们这些人,一会儿说我们遗失真性,一会儿说我们颠倒行事,为什么?既然不灭,不是就不会失、走吗。对吧。不灭就是永远在,你怎么能说我颠倒行事,遗失真性呢。阿难的理解就是,既然佛你说我遗失了,那么它就肯定灭了。对不对。可是你前面佛说没有灭,那么我这里就执疑在念,就是这个念头里边又起了这个疑心了,所以尘垢障心,愿佛为洗尘垢。他又产生了疑情,贯不过去了。

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来就又开始“垂金色臂”。佛再一次以身示教,用手臂的这个正和倒来表示下面的这一段教法,来做这个教材,做这个工具。那么这里有一个词叫做,“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你看刚才是一个兜罗绵,这里就成了母陀罗了,母陀罗汉语译为印,就是我们盖的那个印。什么意思呢,就是佛说的时候不是会结法印吗,有时候是说法印,有时候说这个,有时候说那个,有时候说陀罗尼,有时候讲法。那么,这个表跟他现在所说的法相应的,结了这么一个手印,而且也有这个加持之意。所以说佛手有时候我们又叫做宝印手,除了兜罗绵,母陀罗,还有宝印手。这里阿难老遭到佛的呵斥,他也学聪明了。

你看佛这就问他了,说将这个五轮手垂指于地,就是手垂下来,这样子的,给阿难示说,你见我的这个手是正呢还是倒的呀。就是我们一般的概念里边总归是相对二元的嘛,对吧。有个向上呢还是有个向下呀,向上称之为正,向下称之为倒,可是阿难被呵斥了一路了,他现在学精了,他说世间的众生以为这种状态叫做倒,但是我实际上不知道哪边为正哪边倒。就开始这个钻空子一样。这里佛就告诉阿难了,说。“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就是说,如果说世间人把这个手臂朝下叫做倒,那么世间人将以什么为正呢?那么阿难又说了,说“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这是世间人的,跟我阿难还没有关系。

大家这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历史上祖师们注释的时候,这里也有出了偏差的,后来又被纠正过来了。蕅益大师和交光法师就破了这一段,就是一开始有的在注释的时候就发现,我们不是一般地说这样是正、这样是倒吗,就把正和倒大做文章,结果忽略了后面首尾相呼的法义。这里说正说倒,在理解上我们这里理解这个正倒,不是这段经文主要表达的。他是借这个正倒要表达手臂,记住啊,要表达手臂。不是说正是手臂是不失的,或者倒了手臂就失掉了,或者说正了说明你就是在这个妙明心上,倒了就成了颠倒妄想了。不是这一层。是用这个正和倒,因为我们众生都不是认为手臂朝上就是正,对吧,手臂朝下就为倒吗,用这个浅显的道理来喻知佛要讲的这个深理。因为浅显的这个人人都知道。

所以你看这里,这是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一倍瞻视就是说,明白了再明白不过了,大家都知道,就是清楚又清楚了。就是一个叠词,叠叹词。所以这里,你说,佛就给说了,这只是把我的首尾、胳膊相换一下,往正的时候,上边是手下边是尾,对吧,往反的时候呢,上边是尾下边是手,首尾相换了。那么首尾相换,往上叫正,往下叫倒。这是所有的世间人都一目了然,都清楚的事,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听明白了吗。那么随顺着世间,这个胳膊、这个臂、这个手臂,对不对,虽然倒,也有时候正,那么我们这样的话我们就认为倒,虽然正和倒,可是他这个胳膊有增减吗?会少一个指头或者多二斤肉吗?没有吧。

以这个来比喻,因为这个呢,人容易明了。但是,人的这个妄想在倒的时候,或者如来在正的时候,如来悟到这个妙明心了,在正的时候,那么凡夫被这个妄想所染,在倒的时候,这个不失,就是这个法身,我们讲的妙觉明心没有失,一般人不知道。所以阿难这里不是就以为说失掉了嘛,你不是说我往日,老说这个颠倒妄想,遗失明性吗。那么我就失掉了,你怎么说它老是不灭呢。这是这个问题的焦点,听明白了没有。那么我们就要明白,说正和说倒,手臂是同一条,就是说正说倒手臂没有减少东西,佛用这个来作意,让阿难以容易理解的去理解那个不容易理解的。就是显这个真性,在佛,尽管也叫正遍知,它也没有增,在阿难,也叫性颠倒,它也没有失。只不过是因为众生颠倒、迷而不觉,所以才这里本没有失,而假说成为一个失。所以这就是回答阿难的,你不是说我说你遗失真性嘛,我是假说你遗失了,其实这个性,就是刚才见的不灭不动的这个心性,它是没有散失的。从来没有失去的,永远都在,这就是直白的告诉阿难这句话。

那么如此来看,这个,你看佛后面就说了,所以你身佛身,就是说你的这个身体,你如来的佛身,我们这里不可以色身来理解了,要理解成清净法身。那么他说,既然你的身体和佛的身体,那么如来叫做正遍知,就好比说手虽没有增和减,但是它是向上指的。那么你凡夫,汝等是性颠倒,向上指的时候头是头尾是尾,对吧,举世都叫做正,你刚才不是说了吗,世间人都叫做正。可是你们凡夫、阿难你和在场的众生都叫做性颠倒,譬如说这个胳膊虽然没有减,但是向下了,就把头当做尾,尾做头了,举世都知道这叫做倒。可是不论正还是倒,它只是头尾调换了,胳膊没有动,是不是。就让阿难明白说,虽然我呵斥你说颠倒妄见、迷失本性,可是,其实你的本性从来没有(都)在,迷不迷失都在,从来都在,不是没有在。是这个意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话,阿难他就听不懂了嘛。大家看到这句话了吗。

“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他就开始反问了,佛反问阿难了,说这个,这不是“随汝谛观”吗,找到这句话了没有,这句就是佛给他说了以后,说明了说,不是说真正的失去了,而是在你颠倒的时候还没有失去。那么在这个时候,佛又让他进一步给他解误,那么就说你自己谛观一下,你的身和佛的身,你的身我刚才说了你叫做性颠倒,对不对。那么你这个性颠倒,既然你说性颠倒的话,你这是颠倒,它有个名字吧,你看“名字何处,号为颠倒”,就是说,你既然说叫颠倒,你有个名字,那么你就要告诉我哪里?这个东西、颠倒这个东西在哪里?你给我找出来。“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精不瞬”

什么意思呢?又没有,又不知道从哪说起了,又懵了。大家懵了没有。我怎么觉得你们有点懵呢,懵了吗。我再讲一遍,再把它梳一遍。就是佛的意思说,凡有东西、有物,一定有名有相,对不对,那么它是不相离的,名和相是不相离的,所以现在依你这个名,你要给我把这个相给我拿出来。就好比说,好比说我们说你黑,黑这个东西是个名,有黑这个名字,那么相对于白的物体,必然有黑的东西可见。那么现在,你仔细观照你的身与佛的身的法身,佛的法身而言,你的身称之为颠倒,既然有颠倒这个名字,相对于正遍知,就有性颠倒这个名字,还要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到底在你的身体里的何处,称之为性颠倒呢?明白了吗,你给我拿出来。这时候又把他问住了,阿难就迷懵不解的看着佛,眼也不会转了,不知道身心中的颠倒在哪里。

大家想想确实难找呀,我们这会儿这么一问,没有佛说也搞不清楚。从本质上来讲为什么不知道,这里从三个层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不知呢,这个颠倒的这个名虽然在阿难之身,对吧,佛不是问你身上给我找出来一个颠倒,可是它的本意,就是颠倒的这个内涵,它是从心的,是不是这样,由心起颠倒嘛,所以从身上你能够找一个颠倒的相出来吗。这是第一重。

再往深里悟,这个颠倒的这个东西、这个相,还不在心呀,心本来就没有颠倒呀,怎么呢,而在于我们的执著、妄想,这个颠倒在执著妄想上,起迷起执了才叫做颠倒,而这个心不会依照这个妄想而真的成为颠倒。所以说,由心上你也找不出来个颠倒的相呀,所以阿难就懵了嘛。

再往深里悟,这个心的这个颠倒它不可以以一个相见的呀,只能用这个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的法义来辨,就是因迷执而说这个颠倒。那么这个迷执也不是一个有相之物呀,你能够找出来它吗,就是我们的这个执著,你能定形地就找出来这个执著这块,颠倒的这块,你从身体就抽出来,跟抽血一样抽出来一罐子吗?做不到呀。

所以说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为什么。大家说说为什么?因为颠倒自性本空,就是妙明真精之物呀,下面就开始佛要开示了。大家想想为什么,为什么说就是妙,当我们找的时候就找不着了,那它确实真的存在过吗?本来就没有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还天天勤拂拭,这就是顿法。当然我们行为上就要天天勤拂拭,要不然你永远到不了何处惹尘埃。所以这里,佛就把这个阿难问的瞠目结舌,这就到了当机之口了,佛就开始娓娓道来了,把这个其中的然和所以然,这段特别重要,也是首楞严的剖析性相最为切要的一段文章。我们要仔细听一下,你看说。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落了一段不对,前面还有一句说,“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这里其实也就是说佛兴这个无缘同体大慈大悲。为什么说发海潮音呢,大家知道佛说法呢就像这个海潮一样,比喻说圆满周遍,佛的这种狮子吼在《地藏经》里面大云雷音,大狮子吼音,然后在经文里面不是还有一句叫做这个震海潮音,霈大法雨,就是说海潮音跟下的这个法雨,整个这个都是森罗密布,也比喻就是说表这个楞严,首楞严大定到处都在,处处都是,就跟你跑出去以后,到处都下着雨你能逃的开吗?这个声音传出来,所有的角落都传遍了,你能躲的过吗。所以说震海潮音,就是要把他震醒,这个直观的来理解是,那么佛就告诸同会就是,这个不是对阿难说了,因为这段话太切要了,告诸所有大会的人说:“我常说言”,佛在过去的时候就老说,说我曾经老说过,这个引平日佛说的常法,要会通今天所显的真性。

所以说,这个说到阿难你寻这个颠倒相到底在哪里呢?佛就开始讲了。我常讲到的大乘了义法里面,我们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段话下面的四句话,一个“色心诸缘”,二一个“及心所使”,第三个“诸所缘法”,第四个“唯心所现”。这是把、这四句话把他整个佛过去讲的教法进行了一个总结。最这个明显特色,明显的显现在哪里,就是唯识宗里面了,大家听过吧,上次不是在前面讲的时候也给大家带过一点点唯识,你们都知道百法吗?《百法明门论》,听过这本书没有,全部听过啊,没有完全不懂的,有吗,举一下手我看看。

《百法明门论》里边,我现在也不能了,因为那本书也可以讲一年,今天就给大家一概,一言以蔽之。百法就是把整个宇宙万法,精神物质层面定了一百个格,所有我们看的见、摸的着,整个这些万法,色心,就是包括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把它都可以划在这一百个种类中,所以叫做百法。你看往生到极乐世界是哪品哪生来着说,一旦往生,立马就现证百法明门,百法明门就是空性嘛,显示出万法都是从这一百个法临时组合缘起的,所以马上就证性空嘛。读过《观无量寿经》吧,是在《无量寿经》还是《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这么一句,那么这里讲的百法,又叫五位百法,这一百个法又把它划了,比如说,

什么叫做色法呢?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还有想得到的,这全部都叫作色法。

什么叫做心法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还有末那识,还有阿赖耶识,这叫八识心王,一共有八个。

色法有十一个。八识就比喻就跟八个国王一样,最主要,最上头国王中的国王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每天都变现这个根深器界,就是我们山河大地,我们自我的认知,外在的交往,全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你说我们现在遗忘的太久太久了,居然凝固成现在如此真切,而把本来的东西觉得那么的遥远。那么这个阿赖耶识和前七个识它属于心王,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思想层面的王,它还有五十一个心所法。心所法就是说,心王这八个识启动作用的时候,一定有那些东西来匹配,就是跟说一个主子出来跟着一堆丫鬟,抬轿的,前边这个拿拂尘的,捧香盘的等等,就是整个就宫里面不是出来,所以那就叫做心所法。

比如说里面有这个烦恼,烦恼有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这八个识只要启动作用,就其中会有贪,会有嗔,还有中随烦恼,就是惭呀,愧呀,无惭无愧。那么还有这个,再有一些次一点的,不是明显的,就是忿呀、恨呀,恼呀,谄曲,虚伪等等这些心所,这些微细的心理思绪,全部给你一格一格分开,然后把它明明了了交代。所以我们在修百法的时候就是说,我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我的执著其实都是一格一格的组合,就有这个作用。

所以佛在这里他主要要讲那个什么呀,“色心诸缘”就是指的色法和心法,这个“及心所使”就是指的心所法,五十一个随心的,一些跟进上来的心理作用。那么“诸所缘法”就是指的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法,就是它既不属于色法,也不属于心法,又微细的把它判了,比如说我们说的时间,时间你说它是属于心呢还是属于色呢。还有空间,还有数字,一二三四五这种次第,还有我们说的文字,我的语言,宏海,宏字,海字,等等这些,这都属于二十四个既不跟心相应,也不跟色相应,这就是这里的“诸所缘法”,大致如此。你听我的就记住说,统而笼之就是所有的世界万法,佛在这里要讲到一个就是说“唯心所现”。

佛在这里讲到,我过去老说到这个道理,“唯心所现”,但是呢,众生随类各得解,他理解的还不一样,有的人听到“唯心所现”,他想到的是业造所现,业感缘起。在二乘,小乘法里面就只讲到业嘛,我们的轮回是善、恶、无记业的推动,对吧。我们以前在讲业的时候也有这个定业呀,不定业呀,善业呀,恶业呀,有漏业呀,无漏业呀等等,就是业感来推动,这是初机的。再往上走的,有的人就叫阿赖耶缘起,就是唯阿赖耶识所现,就是刚才讲的第八阿赖耶识,储藏了我们前一辈子所有的影像,然后带着把它储藏成压缩饼干一样,投胎以后下辈子又开始泡起来,开始显发,这就叫阿赖耶识缘起。那么最终的还有一层就叫真如缘起,就是佛这里讲的,妙净真精,妙明真精就是真如,我们的佛性如来藏,就是如来藏缘起,这就更深了一个层次了,如来藏、一念无明相互合和,然后再转成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本身是清净无染的,就是我们的佛性的体现,大概相似的这么说。

那么,可能大家还听过一个叫做法界无尽缘起,真如缘起和法界无尽缘起它是一体的两面。真如缘起是从缘起上讲它的性,法界无尽就是这个无尽性体,无尽缘起是讲它的相,就跟《华严经》里面讲的事事无碍,层层叠叠,无穷无尽,是从相上讲的,这两个是平等的是最究竟的,所以佛在这里就讲到说:我过去常说,“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这就佛开始首先讲到的说,我老说了,一切“唯心所现”。那么我讲的,告诉你,你今天所有你的色身,你的起心动念,全是这个本有的真如佛性,如来藏,妙明真精的这个心里边所显现的物。

大家这里要会一下。你看为什么叫妙?离名绝相,对吧。如果你有一个粗浅的语言。大家只要想想,只有我们这个世界、中国才有汉语。那你就用妙明真精,就把它表达得完全跟它的境界一样的话,它能叫做妙吗?那到了英国它就听不懂了,就不妙了。对吧,到了他方国土,那有的用鼻子做佛事,有的用眼睛做佛事,我们这用耳根,那就更搞不清楚了,那就不妙了。所以说离名绝相,恰恰体现的就是它到处都通用。这才叫妙,这个法性,记住,到处都通用,所以叫做妙,就是离名绝相。你不可以给它概念设局。一有概念就局在这儿了,到不了那了。洞彻灵虚,就叫做明。不是说有这个灯打开,太阳升起来了,我们才看得见。那就不叫彻了呀。因为有时候就没有啊。对吧,所以这叫做明。体无伪妄,那就更达不到了。我们现在所有的第六意识妄想,念念都是妄,所以叫做真。性无杂染叫做精。就是从四个方面,整个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妙明真精这个妙心中所显的物。

那么既然是如此,你看佛就说了,“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呢?看到这句了没有?这个微细处呀,我们还真是得究一究,要不然你对于这种,就是这个如来藏的这个清净无染,哪怕是我们妄想意识中的一种推比度量,至少它是在我们心中,它有一种触摸难说的这种绝待境界,这个感触你要生起来。

那么怎么认知它的这种圆融,这种无碍,这种不散不失,这种妙明真精呢?你看佛在这里,这句话我们就特别要把它表达一下。“云何汝等”就是说,我已经说了一切万法都是唯你的心所现的。那么你们,包括你的身和心都是这个心里面所现的,为什么你们现在遗失掉了。

遗失掉什么呢?第一个,“本妙”,大家发现这个话了么。“本妙”是什么意思呀,“本妙”就是说,现前的这个见,见的这个不失不灭的这个心性呀,妙觉明心的这个性呀,它不是从修来,不是从证得的。知道吧。“本妙”就是本来就有、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你再怎么修,你修到天上,也不是你修来的。你只是明白了,到这儿。修的功用就是你明白,不是这个东西是你修出来的,对不对?所以说这里叫做“本妙”,用本来修饰这个妙。这是第一重。

那么“本妙”的这个“圆妙明心”和“宝明妙性”,哎呀我都读得都绕口了啊。为什么叫做“圆妙明心”和“宝明妙性”呢?

写错了,不好意思啊。昨天我还给人家说起,跟法师们说起,我说我都快入了这个说食数宝三昧。天天讲天天讲,就是讲得我现在也挺好的,什么事也干不了了,只能讲了。每天就是大量地备课,大量地看祖师的注解,大量地在那儿编排这个课件。还挺好的。可能这个入了说食数宝,还真能入三昧吧。可能这辈子也不知道能不能入。那么现在就这个《圆通章》,《楞严经》,《地藏经》,就已经把我给压得喘不过气来了。还有好多的弘法任务已经排出去了。所以你看这里又给大家闪失了一下。请大家见谅。这也是我的习气和大家的共业招感。

这个“圆妙明心”和“宝明妙性”呢,是可以说一体的两面,就是形容这个如来藏。那么从圆来讲,它是通融无碍的,对不对。那么所以说这个圆妙明。为什么这个叫妙在前明在后,那个明在前妙在后呢?它就是一个东西。但是一个东西它有两种表达。比如说这个妙明,既然说离名绝相,它不是个死的,它还可以什么呀?洞彻灵虚,对不对?就是它还有功能作用。不是说块然一物。或者吧唧地摔在那,就一个死咔咔的东西不动,它是灵动的,不昧的,始终都是随时可以起无尽的这种,层出不穷的殊胜功用的。所以妙就叫做不动,可以叫做寂,寂灭的寂。明就是说可以无限的灵动。所以我们有时候又把它叫做照,观照的照。观自在菩萨不是照见五蕴皆空吗?照就是这个智慧始终是一个灵动的,始终在的。不是说吧唧地就贴在墙上了、就是一块死的东西。所以从这点来讲,“圆妙明心”的话,就是表这个妙明心的用的相状。所以才把妙在前、明在后。

那么“宝明妙性”呢,是指这个妙明心的体的相状。所以说虽然它是灵动的,但是透过灵动,它的本质是如如不动的。所以这里说从妙起明,叫做用的相状。即明而妙,它是体的相状。一个是用,一个是体,但它是一个东西。那么实在你再听不懂了,就发现了,打个比方,摩尼宝珠。这个是摩尼宝珠放的光,这个是摩尼宝珠本来的体。明白吗?所以说圆就是通融无碍,宝就是清净坚实。你看它的体呢,着重就着它的清净坚实来讲的。好像是有一个金刚不坏的东西,对吧?它的用呢,是用来圆、这个通融无碍来讲的。就发现说它是到处都无处不在的。你看看,佛说法已经说到极致了。那么这个般剌密帝法师,还有这些润色的大法师们全是菩萨再来。要不然你说,一句话就从本妙开始,八个字儿就把整个这个,理论上把这个如来藏就形容得如此到位。这就是我们本有,每个人的心性皆是如此。

可能现在我们还达不到。我要告诉诸位,包括你开言吐语,睁眼闭眼,吃东西,吃喝拉撒,全是摩尼珠光。你敢信吗?就是摩尼珠光发挥的一个层面的用。只不过我们现在执著到这个层面了,所以就不妙了。但是它的明永远在呀。我们现前就是、吃喝拉撒就是,都知道呀,这个很难贯。你自己去想。不到那个境,语感语境不到那个地方的时候,有时候觉得说,这也太牵强了吧?吃喝拉撒难道上厕所也是圆妙明心吗?当然是了呀。上厕所我们的性失掉了吗?这讲了半天了,没失掉呀。

既然,为什么,首先佛讲啦,这不是,回到我们现场吧。阿难现在就问说,这个东西你不是说我失掉了么?我为什么失掉了,颠倒的时候就失掉了吗?佛就要给他解释,什么时候是颠倒呢?什么时候是这个,就是这个,这是不是用了一个,前面的这个胳膊。说这个正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倒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不管在正在倒,但是它这个东西从来没有变过。

所以说你看,那么下面的佛就要讲到说,为什么你阿难呈现出这么一个状态。所有的众生呈现出这个,“遗失”掉这个“本妙,圆妙明心”和“宝明妙性”呢?他是在“认悟中迷”的。记住这句话,在“悟中迷”的。所以下面的经文就是,“晦昧为空”,是吧?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这一句话呢,这一段话呢,我们就不给大家逐个地去贯了。大致意思你们一定要把这个,就是这个,有时候我们很多问题纠结就是这个层面过不去。为什么我们众生的世界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们在这个三界内流浪生死呢?为什么我们现在在染呢?不是说本有的佛性不动吗?怎么动起来的?这个如来藏如如不动,那么它是怎么动起来的?这里就开始啊。说这个妙明心呢,它是现成的。但是呢,你们不能体认,当念遗失,就是由于不觉故,所以叫做“认悟中迷”。

“认悟中迷”是什么概念呢?你看,从这里开始啊,“晦昧为空”。晦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隐晦不明嘛,对吧?愚,痴昧不朗嘛,就是,晦昧就是你一下子把这个东西,我们设想就跟罩住了一样,对不对。或者是盖住了一样。从哪里盖住呢?由于我们的本来真有的这个佛性,有一念无明,大家首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儿我们再给大家往下,往开揭。一念无明从中做主,就把我们每个人本来的这个本觉性海,晦昧成一个顽空,一个业相。所以这里叫做“晦昧为空”。但是大家理解这个空可不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毕竟空呀。就是我们宇宙看见的,似乎这个虚空是一个东西。是不是?一定要往这里好好地用心啊。为什么我们看见虚空是个东西呢?

我们始终觉得虚空好像是个东西。既然虚空是个东西,这个时候,一旦有东西,就会有所看的东西和能看的东西,对不对?就开始,无明就开始翻腾了。一念无明就掰成两半儿。在掰成两半儿的时候,无明的这个功用,就是无明的这个力量开始放大它的功能,功效,越来越厉害。在这个顽空晦暗中呢,就开始有能见和所见了。就是业相,就是我们这个虚空顽空本来是不可见的,它也是一个块然的东西。可是这个时候呢,本不可见,可是有一个妄想,就是妄见,迷的这个妄见出来了以后,他就执著一定要有一个东西为我所见。这是迷情所自然冥生出来的这么一个东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见一个东西出来。久而久之由于能见的功用不断地膨胀,就相匹配,所见的东西就要来跟进给它见。就是我想吃了,必须有东西让我吃一样。我们的无明就是从这生起来的。这个时候,久而久之就凝固成一个真实的境界了。虚空何尝不是这个真实的境界呢?那么虚空成了真实的境界以后。到这一步了,下面又有一句话。

“结暗为色”,结暗就是我们的山河大地呀。这个东西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是由于无明更加坚固地一定要认个东西,就虚空是一块,又结暗为色就出来了一个四大凝固成的妄色,就是我们脚下踩的大地、所谓的世界。能听得懂吗?现起了山河大地的这种依报的这种外色以后,那么,外边的外色虽然现起了,可是无明是从妄想生起来的,对不对?既然它是妄想,它就是妄色,妄色又排云倒海地引发妄想。妄想和妄色再相不断地结合以后,抟取,就是在整个大的这个妄想里边又揪起来那么一点点少分的四大之色,而现为我们的正报,就是有我出现了。就跟说一大堆稀泥,然后你揪了一点儿出来,就是以为有个我。外面的一大堆稀泥,就跟由稀泥里面揪的这个一点儿稀泥,以为说我在认识这一摊稀泥一样。我不知道我打的比方恰当不恰当。你们依稀仿佛,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叫做“结暗为色,色杂妄想”。就是妄色和妄想又结在一块。

然后“想相为身”。这个,有了这个自己身体的感觉以后,开始“聚缘内摇”。就是自己的根身和外面的整个山河大地的器界相待为缘,牵引起什么呀?我们的粗重的八识。八识就开始出现了。人的功能呀,在这种情况下,念念分别,相续不断。“内缘”,就是这八识往内执著的时候呢,是我们五根接触外五尘五境,就是眼耳鼻舌身接触色声香味,碰撞了以后,落下来的那个影子,那个影像,我们往“内缘”,就是我们的妄想纷飞。明白吧?那么摇动不息。往外缘的时候呢,又是眼耳鼻舌身缘这个外面的五尘之境,分别明了向外奔逸不止,这就是这里讲到的,“聚缘内摇,趣外奔逸”。那么既然内心也妄,外境也妄,妄与妄又相对,又向内妄,向外妄。那么大家想想。

所有的这些都是“昏扰扰相”。一旦你已经陷入到这个“昏扰扰相”的时候。你保准把这个昏扰扰的虚妄之相,还在那儿摸索,探求,推度,以为是本有的妙明觉心。这就是我们现在,包括诸位听法,谁也逃不出这个状态,是不是这样的?那么一旦迷为心以后,决定,你看,“一迷为心、决定惑色身之内”。我的心就在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和外界到山河虚空大地都是本有的那个真如,如来藏中之物,所显之物。我们下意识地,肯定就是,一旦迷了心性,决定就认为心在我色身之内呀。这就是佛给阿难在讲呢。

那么就好比说,佛又打了个比方就是说,澄清了就是说,整个这个我们的妙净明心,就像整个劫水弥满世界的大海一样。那么这个大海,我们每个人本来的这个清净,我们现在没有顾及到清净的无边际的大海,反而认了海上的一个小泡沫,这就叫浮沤体嘛,“唯认一浮沤体”,就认为是全部、海的全部。大家想想。每个人把我认为的时候就是以为海的全部。可是我们稍微作意一下,给大家说见性是心。

见不失、不灭、不动的时候就发现,原来这个性真的是,感觉都是周遍的。这哪儿哪儿都是呀你看。看得见吗?一定要悟。所以说你看,汝等就是说,“目为全潮”嘛,“穷尽瀛渤”。瀛就是指的这个大海,渤就是说大海,你看连岸边那个海湾都没有落下,渤就是说,有的海不是,可能外海中间有个小小窄的东西,中间又有一个内海一样,海湾,就包括全部给,“汝等即是迷中倍人”。什么叫做“迷中倍人”呢?就是你认为一浮沤,把这么大的清净广大的海认为是一浮沤已经是一个迷了,而且又把这个浮沤认为是大海的全部,那么你不是迷中倍迷吗?如此来讲的话,你与我的首尾倒置、垂臂向下,虽然手臂没有所灭,但是举世皆知这就是倒,你现在就是倒。因为你迷了呀。所以如来说为可怜愍者。这就是这一段的大概意思。

这一段,其实十番显见的最重要的开示就是要显见不失。我想这么排,好像排云布雨一样讲一番的,大家都又回不去了,从开始大家要知道显见不失是什么意思?就是阿难问佛说,你开始不是显,开示、给这个波斯匿王开示这个见性不生不灭吗?那么为何又说我阿难跟大众都是说遗失了这个真性呢?这是阿难的疑情。那么意味说,既然不灭、就不会失,就是就这个而问的这样。所以佛在这就开了一刀,显现这个见性虽然在颠倒,我叫做你已经迷了。但是却从来没有失去。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所以说众生虽然内外都是昏扰的嘛,但是以此为昏扰的这个相为心性,而不知道说,其实这不是心、不是性。一旦迷了以后,这为什么?这里讲到说,“汝等皆是迷中倍人”。上面又说,“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就是一旦你迷了这个心性的话,没有一个不这样的,就是没有一个,决定就是任何人都是那样。那么惑为色身之内,而不知色身和外界都是这个妙明心中之物呀。

大家想想,再设想一下,什么叫做正遍知?万法唯心是正知。就是说心为,我们说万法,心为万法。就是心包罗了万法,这叫做正知。但是还要明白,万法当体就是心的体现。这叫做遍知。你这两个一明达就叫做正遍知呀。所以大家想想,成昏扰扰相,你成了昏了,则迷掉了这个妙明性,你扰了,则迷掉了这个明妙性,昏就是内昏,这个扰就是外扰嘛,但是虽然我们妄认为昏了的这个、就是我们昏的心,昏扰扰的这个状态下,到处找心都以为这个,错认这个元妙明心,但是不要忘了这个元妙明心从来都没有昏过,对不对。妄以为扰的这个,向外扰的这个又这儿去找心,可是这个明妙明性从来没有扰过,就是这样的。就好比说大海虽然到处都是这个浮沤泡沫,然而海体常在,从来没有失过,所以说见性不失,从来都不失。

但是问题是什么呀,最后这里显现的问题就要回归到,我们在这里再把它引申一下吧,问题就是说如来不论从这个不动也罢,不灭也罢,不失也罢的勘这个方位来指、来呈这个见性,就是明白这个妙心,就好比说指大海全体呀,这就是大海嘛,这就是大海嘛,你看见了吗,但是呢,如果一旦我们、就包括阿难、只要有分别计度的潜状态,就是他也想不这样,他也想听佛说的形容的那样,可是他下意识的就是这样,这就是凡夫一味我执,对吧。一念无明,刚才讲到的,那么如果被这个潜状态给所局限,那么就无一例外的还以为说,这个心在这儿,或者在那儿,就找去了,所以《楞严经》后面叫做知见立知、知见立见,都是不对的,不能去找。这样的话就是迷心了嘛,就好比说手垂下,举世都知道你们是倒的,虽然你现在阿难这个手臂,就像手臂一样,你的这个妙明真性没有失掉,可是你已经朝着下了,首尾已经错乱了,所以称之为可怜悯,是这个意思。

那我们一般啊,大家都在学佛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今天讲到的这个问题,我首先问一下,刚才这段你能大概有个明了吗?能不能听得懂?可能有的够呛啊,(问:师父感恩您,能不能再把那个就是浮沤和大海的关系帮我们再理顺理顺好吗?)浮沤和大海,(对,就是这个。)我们现在呢,大海就比喻这个妙明心性从来都在,大海就是存在那样的,我们凡夫呢就是,一念无明就等于说,从这个大海上就认了这么一个浮沤,就等于说认为我嘛,谁不是认为我当下就是世界的全部呀,至少世界是以我为核心的,对吧。那就等于说一念无明翻过来,把大海给忘了,就认这一沤了,知道吗,这是浅层、就是浅层次的说我们常态的迷。再往深里一层说,我们不但把大海忘了、就认这一沤,还以为这一沤都是大海,明白了吗。阿难现在的问题就是说,他已经遗失掉这个大海,忘了认为自己的妄想执著,性颠倒,已经是认了这个沤了,现在佛给他讲这个大海的时候,他还以为这个沤就是大海,倒腾不过来,你们倒腾过来了吗?就是这意思,明白了吗。所以说以这个做喻,整个大海就是我们的妙净明心,这一浮沤就是我们的妄想执著,你这妄想执著一懵,就以为说所有的妙净明心就是当前妄想执著呈现出来的状态,就等于说,以为这一沤就是所有大海的状态是一样的,再讲多了你们就更不明白了,回去复习,听这个视频。

那么我们现在再往深一下、大家再体悟一下,今天可能多用一点时间,我们不是常说,一般都讲无始以来,尽未来际,又说一念无明启动了,这个妄想就紧紧跟随,显现成现前这个境界。那么好像就是说,从时间上来讲的话,那一念无明到底是从哪一刻开始的,你们想过吗,这无明从哪一念、哪一刻开始的,或者说从什么时候它进来的,?无始是什么时候,从哪儿开始的,既然无始无终,那么,说对了,既然无始无终,那么大家想想,如果没有现前一念,怎么讲这个无始无终的无明啊,无始无终的无明在哪里呀,是不是现前一念呀,那么无始无明就是现前一念的话,那么说明一切都是一念呀,我们现在无明中的一切都是一念呀,明白了吗。

离开这无明,哪里找一念,离开这一念,何处体现无明呀。一切的不可说无量阿僧祇劫,一切的尽未来际,一切的久远时辰,都是要一念中、要搞定一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佛就让阿难跟大众拾取他现前的这个,就要让他悟到这一念的本来面目,所以才从见,从闻相,不断地给他下刀子嘛,一会儿说不动,一会儿说不灭,就是要他突破这些口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说一念相应、一念就是佛,你千万不要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的,一旦瞻前顾后,全属于心外求法,是不是。你既然想想,一念相应一念佛,就这一念已经守好了,你还哪里去找一个说无始以来,无尽的无明还聚集在一处,还把它捉拿过来,你把它断掉吗。所以狂心顿歇,歇就是菩提。学楞严你要学到这儿,别要越想越想不开了,本来想就错了。

所以说呢,我记得那会儿在云门寺的时候,佛源老和尚的涅槃的塔面前就写着:生死涅槃浑如大梦,狂心歇处云布慈门(遍地慈云),就是阿难这里讲的,什么性颠倒,什么正遍知,生死涅槃从表达上这是我们这样的讲说,根本实际的理地中却浑如大梦啊,你记着这些就永远、就等于说拽着这浮沤一样,彻见不到大海,所以说狂心歇了,就是现前把你所有凡夫的现前的知见灭掉以后,才能够像观音菩萨一样,云布慈门、无有障碍,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妙明真精才显现。所以为什么说行取就解决了,我们现在还都在生死,还不得涅槃,然后念念狂心没有歇的时候,但是听了楞严这个法义啊,大家知道像是这样的《楞严经》,楞严法,特别是现场已经很少你能这样去得这个法的加持,尽管我也是照着祖师们,也是磕磕碰碰、步履蹒跚地给大家讲,那我们现在共修的时候,你想想我们平常就要把这个东西来用呀,作意思维呀,正当活的万般投入的时候,猛地你要学会拧个脖子下个腰呀,就是回首看什么是真相呀,你全情投入的时候你得猛回头呀,就像祖师一样,往出正走的时候突然回来,要往那个上面会呀,是什么呀,念佛念不起来的时候,有时候也得用这个来作为小补,往起来提佛号,所以大家想,既然如此的话,什么一念,尽未来什么,全部是此念的关系呀,那么既然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全部铁定,唯西方极乐世界是途,唯南无阿弥陀佛是念,这就叫做现前息狂心,当来入涅槃,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