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十四讲)

各位楞严道友,今天是我们《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第二十四讲,在此希望大家能够看好自己的念头,随文入观。今天我们要进入到第四卷的讲解,开始整个这个文风都为之一转了,阐述的义理。那么在开场之前,我们以前也跟大家讲过,特别是佛教的宗派中禅宗下面,常讲到有一个词叫做起疑情。这个疑情的疑就是怀疑,但是绝不是让大家起一种怀疑的心情,而是要在这里起到一种疑问的心情,对真理,对宇宙的万法,对人生的境况,都要进行反思;特别是包括我们用功,在心地上用功夫也是一样的,时时刻刻要在这种心境上提起来,逆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才能够弄明白自己所不知道的世界,才能够专研,我们常说的所谓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

那么在这里我们通过《楞严经》的内容中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小疑就是我是谁,心在哪里;大疑就是一切众生从何而来,整个世界如何建立的。这就叫做疑情。除非你在这个上面从内心生起了这种欲罢不能的求索精神,才能够可能有这个云开见日的最终成就。所以说今天我们第四卷开始,经文换了一个角色,就是由富楼那,阿难暂时退到一边了。富楼那又生起疑情了,为什么呢?他要在这里代表另一类的人。阿难虽然还没有断烦恼,但是他的悟境已入进来了;富楼那他已经断烦恼了,并且这里已经有的在场的已经是阿罗汉,成了无学了,但是他的悟境没有展开。所以从中也可以看到这个所悟和所证的相不妨碍,有的是悟的深证的浅,比如阿难;那么在这里富楼那是证的深但是悟的浅。这就说明前者是烦恼障比较重,但是所知障比较轻,大家能明白吗?后者富楼那为什么他证的深呢?就是他的烦恼障已经没有了,但是他的所知障则更凸显出来,所以就悟不到。好我们先翻开经文,读一段经文。从这个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一直读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卷第四开始,找到了吗?好,找到了一起来。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好,阿弥陀佛!这一段就是富楼那,这个富楼那呢,光富楼那三个字翻译为满,是这个尊者的名字,那么这个弥多罗尼翻译为慈,是他妈妈的姓氏,所以他从母姓为名,所以叫做满慈,慈悲的慈,圆满的满。他是迦毗罗卫国的人,他也是净饭王国的国师的儿子,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他爹的军师的儿子,那么也是这个婆罗门种。他生下来的时候容貌非常端正,从小就很聪颖,而且是有一个特色,从小就厌世,俗世他不乐意。那么长大以后就求解脱,在释迦牟尼佛出城出家的那一天晚上,他也和三十个朋友出去,在这个外道处随着出家了。后来释迦牟尼佛去到雪山精进,他也去雪山里面精进修苦行,当时还修的得了四禅五通。那么佛成道以后在鹿野苑,当时尊者就跑去找到佛,在他的法中求受出家,并且受了戒,后来证到阿罗汉果了。由于他的辩才无碍,特别善于分别义理,给大家演说,所以当时在佛的弟子中,听他说法得度的就有九万九千人,后来佛赞叹他为说法第一。那么这个时候就是由他在大众中站起来,还是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地来请法而白佛言。

这里首先赞叹世尊,叫大威德世尊。那么我们一般都知道,这个威是指他的折服之勇,就是世尊的威德是怎么显现的? 一方面对于那个不听话的,他能够用威来折服;那么对于这个心性比较软懒怯弱的,他就可以用慈悲来摄受。所以用折服之勇称之为威,有摄受之慈称之为德。这里又有智慧能够断惑,称为大威,又有慈悲能够利生,称为大德,所以这里讲到大威德世尊。那么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首先我们要晓得这个敷演就是说法、演教。为什么这里讲到如来是善为众生呢?大家知道只有佛讲法呀!你看我们现在讲法,凡夫讲法、来听法,他就只能够说过去有这个法缘,有这个共业,就这一类根性我们一起学修,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但是如果圣人,像阿罗汉、菩萨,最终佛的圆满他能够怎么样呢?上契至理,就是不是说契理契机嘛,他能够把这个理能够契得圆满究竟,这是上;下契劣机,就是再怎么笨,再怎么缘分特别浅,再怎么甚至提不起来一点信心的人,他都能够循循善诱地给他说法度化,让他一点一点地走上来。就是最次的人到最高的法,他都能够圆满。那么就说明最次的人到最好最上等的人,最圆满的法到最随顺的法,他都能够随机应变地敷演出来,所以这里叫做善为众生敷演。可是这里他是敷演的什么呢?第一义谛,就不在此列了其他的法。

你看我们《楞严经》,就这部经典的内容呢,大家知道听法的人有四个步骤,叫做什么呢?先开始是门外汉,再慢慢地入门,然后让你登堂,最后入室。只为入室弟子讲第一义谛,就是最究竟的这个中道了义无戏论法,说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完全圆融无碍的一真法界,只给入室的人才有资格听。所以就这部经典而言,你看一开始破妄识,这就是给门外人先开辟一个道路,你往这儿走。慢慢地又只跟踪,就是见性,跟踪的这个见性,那么这就是说为接引初机,让你门外开始入门了。慢慢讲到这个四科,会四科皆是如来藏性就是让他登堂了。最后讲七大周遍圆融就是入室了。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里讲到的循循有序,一直讲到此处了,终于显现第一义谛法,所以这里叫做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那么这里世尊也,你看这都是富楼那的口吻,世尊也常赞叹我在说法人中是第一,那么现在我听了如来的微妙法音以后,但是有一个效果不好,你看,犹如聋人逾于百步之外,就好像一个聋子这已经够呛了,这里的聋子就比喻说声闻,声闻乘的人,他是阿罗汉,没有智慧,而且还在百步之外,就等于说离佛的境界还很远。下面你看有一句话就说,聆于蚊蚋,本所不见,那么这个蚊蚋就等于说这个中道的微妙法音,但是他还本所不见,就是声闻这种智慧和就是我们说的境界呢,不见佛的中道境界。总而言之这里就是说阐述他的疑惑。那么刚才我们就讲到说阿难,前面的主要的起疑情的当机者阿难他的所知障轻,所以他就开悟了,可是他的烦恼障重,习气还没有除,没证阿罗汉。可是这里呢,你看这里讲到我等罗汉,为什么呢?就是说明他烦恼障轻,因为已经诸漏已尽了,但是所知障重,还有缠这个疑悔,由于这个有疑悔,所以这里才祈问,让世尊来给他宣讲。所以后面你看讲到说,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那么这里讲到的就是什么呢?

下面有一句话就开始祈问了: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尚纡疑悔就是还缠绕着这个怀疑,悔就是不定,就是说进退两难,又不能够完全信受,又不太听得懂,半信半疑。那么这里就讲到的说,先把阿难之辈已经顿然开悟,这是指的一类有学的人。大家知道有一个词叫有学无学,有学就是阿罗汉以回,还没到阿罗汉,还有余地要进一步学修,这叫有学。无学就是证了阿罗汉果了,了了生死了,不是叫无生嘛,再不生,再不受三界的生死之轮回了,所以叫做无学。这是这两个层面,一个是说的阿难等辈是有学之人,一个是说的我等之辈是无学之类。那么这里你看就讲到说,犹未能详细了解这个义理的究竟无疑惑,就是还没有穷法源之底。所以呢,这里他讲到说这个虽则开悟,这是讲的阿难等辈习漏未除,说阿难已经虽然开悟了,但是他的余的这个烦恼习气还没有除,因为前面不是阿难自称已经开悟了么,对佛说了么,那么不是现量所证的。那么这里的习漏,这个就算我等也在会中,也是登无漏圣位的阿罗汉们了,虽然能够除了诸漏了,可是现在听闻如来说的法呢,还是有疑悔的部分。疑为根本,悔为不定,就是心里有疑情生起了,然后对这个法不能够确定。所以这里刚才我们讲到了就是说,从证的深悟的浅的层次而言,他是有法执,所知障重。这是富楼那的一个现前的状态。

那么这里的疑呢?我们常说疑自、疑他、疑法。什么叫疑自?对自己的灵根不昧的这个觉性没有自信。疑他呢?就是对他,佛讲的法不能够确凿。疑法呢?就是对讲出来的这个法的道理不甚明了。所以这里你看,这一段的祈问就是在向佛诉说他疑和自疑,有学疑和无学疑,统归都是疑。那么在这里,对于自己,我在祈问了;对于佛而言,他也不敢对佛生怀疑,只就现在就着这个法,他生起了疑惑。所以疑自疑他疑法中,他主要讲的是什么呢?疑法。下面这一段就是来陈述具体的疑情。当然从这里开始你看,世尊若复世间,这一句话开始就等于说广陈我们所有幻相世界的起源,为什么障碍着我入不到如来藏真如境的根本,就都在下面的经文中开始阐述了。所以呢,因为这下面开始经文就比较紧凑,那么希望大家也能够把心跟进上来,不要走神,一走神你就衔接不上了,它是一铆一环扣得非常紧,从最初开始这个起妄念。所以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富楼那的疑问。

第一个,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这是问里边的第一问,疑情。因为你前面不是一直在讲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嘛,对吧,那么我们在不断地强调的时候,可是问题是,既然你讲到了这个世间的一切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这些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而且把它形容为什么呢,清净本然,周遍无差别。那么一般我们在凡夫视野中,听到这样的一种描绘马上就觉得说世界身心一种融化感,对吧,纯粹感,好像它是等同一味的,没有差别的,清净本然嘛,就好像把它融化了、抹平了一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虚空大地怎么出现的呢?山河日月怎么运作的呢?因为现前,分明现前目见有这种相状呀。你看为什么开悟的人叫做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么这里的现前的状况还在呀,你说山河大地,现前的物质怎么出现的?你不能说它是平等一味呀,这种融化感生不起来呀,有抵触。那么有情世界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成住坏空,我们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这种染法的相还是次第迁流,它是怎么出现的呀?每天大家都在律动,过了一天又一天,大家都在活着,活着就是在动,你看人为什么叫主观能动。殊不知就是这一念主观能动,一念妄想生起,无明生起,开始世界的出现。今天就要把这个我们常搞不清的问题给大家搞定。

下面又第二疑是什么呢?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并且下面再讲到说,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大家看,这一段是讲到的第二疑。前一念疑是山河大地怎么出来的。第二疑就是再进一步说,你说了,如来说了,地水火风不是圆融周遍的嘛,那么我就要问你了,既然圆融周遍,常住不动,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你如果说地性是周遍法界的,哪里有空间来容纳水呢?如果说水性周遍法界的话,水火不相容,火就不能生起呀,你又怎么能说水火二性遍满虚空,又不相互陵夺呢?再者,地它是属于坚固,它是有障碍,是有形的;那么这个空性它是虚空,乃是属于无形的;一个是有质碍,一个是通达无碍,那么这两者怎么样周遍法界呢?就是怎么样一块儿过日子呢?活不到一起呀。所以我现在不知道这个道理的归趣,就是攸往,要世尊给我来讲一讲。

大家发现了没有,在这里这一段经文就是在这儿陈述两种疑情。第一个,万法始生之因和相续之相,世界万法最初怎么生起来的?是怎么相续的?你现在告诉我如来藏空,那么最初的阶段,众生的业果是怎么相续的?突然生起来的吗?如果是突然生起来的,它就应该突然灭呀,怎么会中间还有相续不断呢?这是第一个疑的层面。第二个怀疑是什么呢?五大圆融之故,就是你说地水火风空,因为见和识是主观的,他这里没有问,就把这五大,一个,地和水是难容的,第二个,水火是不容的,第三个,地这个坚性和虚空是过不到一起的,那你说它周遍圆融,就把它等于说完全统一了,现在它是统一不了呀。所以这两大疑情,它的根本原因出在哪里?大家说一说,我们听《楞严经》听了这么久了,这两大疑情的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哪儿呀?出在哪里?第一个问题,他不知道妄即是真,所以你看他一定要,等于说你说了如来藏了,我理解为这是真嘛,对不对,那他就容不得现前的山河大地了,因为山河大地是妄。

所以他就想把这拨开了抹平了,他才能见这个真,现在说的见这个真了,他就容不得这个妄了,所以说山河大地怎么出来的呀,掰成两块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不知道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所以他就执著一定是坚性就是地性,坚为地性,湿为水的性,他不知道整个地水火风、坚湿热动都是一个性,只不过相上不一样。所以大家看,说来说去,你说他的问题有没有超出阿难的范畴呀?有没有?还是在这个方面,没有超出阿难的范畴。

所以你看在这里他说,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你看,我现在不知道这个最终的道理的归趣,山河大地既然有生相、相续相,那么好像是跟这个如来清净是有违的。那么在这里,我又不敢说佛说的不对,所以只能说,故这里讲到的说什么呢?而我不知,他不敢说佛不对。那么既然而我不知,可是他又有这个疑情,有这个悔呀,所以他这里非佛不能解开,这里讲到说,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只有佛说。下面就是体现他的恭敬了,身口意,作是语已是用口业来请,五体投地是用身业来请,钦渴慈诲是用意业来请。这就是这段经文,我们贯到这里。下面我们再读一段,这段比较短,大家从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到默然承听就可以了。好,一起来。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好,就到这里。这里为什么佛,你看他要告富楼那,诸会中无学呢?大家看到了吗?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那就说明有一个简别,简别什么呢?有学的。有学是以阿难为代表的,人家前面已经悟了,虽然没有证到,断了烦恼,可是如来藏人家悟到了,悟透了。这里指到这个无学,就是普为这里的无学人宣讲胜义谛中真胜义性。有一个关键词,为什么这里讲到胜义中还有真胜义性呢?刚才我们不是讲到第一义谛。

那么在真性之第一义谛中还有四种不同。比如说世间胜义,世间胜义指的是这个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就是宣说这些法,这是指的世间,因为世间分明见到,你一说这个法,他就现前有感觉,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呀,他每个人都长这个眼睛和耳朵,他有感觉,所以这叫世间胜义。第二个是道理胜义,道理上来讲,你比如说小乘的说苦集灭道,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让你出世间,这是四谛法,就是指的道理胜义。第三个叫做证得胜义,证得这个境界,比如说证得人也空、法也空的这个二空真如,如果你证得这个境界了,就叫做证得胜义。咱们今天因为《楞严经》是格外之法,如来藏,所以今天讲的这个叫做胜义胜义,叫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一真法界,不二法门。你看人空法空还是二空真如,还有个能证的我和所证的法,能空的人、所空的法都得空掉。

这里的胜义胜义的时候,纯粹其他的都不讲了,就说这个一真法界,只要一念分别就是不胜义。所以这里讲到说,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他的功德是什么呢?令汝会中定性声闻,你看,令你们在场所有听法的有一类是叫做定性声闻。就是不回心向大,咬定了就是这个我没有我,执著法,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叫做定性声闻。

及诸一切未得二空,未得二空的这一句话是指的说,你比如说二乘已经回心向大者,已经得到人空了,但是没有得到法空;还有的已经厌恶小乘、回向大乘了,所以这里讲到的这个回向上乘阿罗汉等,就是回小向大的根器,为了这个听法的所有这些从定性到不定性回向的,从这个已得人空的到阿罗汉,等等这些皆获一乘,都让你们听闻悟入到这个一乘胜义谛。这里讲到的寂灭场地。皆获一乘就是指的《法华经》里面的大白牛嘛,虽然有声闻、缘觉、菩萨,最后只有一佛乘,皆获一乘就是给他讲,只讲佛乘。那这个寂灭场地呢?就是还记得我们讲经题的时候不是说如来密因嘛,还记得吧,如来密因是什么呀?就是不生不灭的这个因地心,如来密因,所以这里叫做寂灭场地,无生法呀。寂灭场地。

真阿练若,阿练若就是又叫做没有喧杂,就是不喧闹,不杂染,是一个寂静之处,叫做阿练若。印度话,有的时候也叫做阿兰若,其实是我们现在讲的道场,一般寺院都叫做阿兰若,兰若。那么这里讲的真阿练若就是说只有把心地打开,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因心为因,方是真正的无喧杂处,为全性起修的正行,才叫做正修行处。所以这里讲到的寂灭场地真阿兰若,一方面来讲是我们修道的场所,这是从世俗谛,可是这里所对的胜义谛来讲,就是让把我们心地的道场建立起来,心地不生不灭的这个阿练若给建起来,这样才属于正修行处,那其他的都是盲修瞎练,就等于说你没有开悟,明心见性,那么就不属于正修行。

那么这里叫做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就是指的说不论你有没有回心,都让你悟,现在你们都听着,我来为你们讲了,这里你看讲到说,富楼那等人钦仰佛陀的法音,默然承听如来圣教。下面开始就是要讲第一个义理了。第一个义理讲,我们这一段开始就要讲不空如来藏了。是一个分水岭,大家拿起来看,下面的佛言富楼那开始。因为在此之前一直讲空如来藏,下面就要讲不空如来藏了,讲生灭门了。在此之前我们都讲的是真如门,还记得从这个破妄识开始,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四科七大都是讲的这个真如门,就是向上的这个境界。现在要开始讲生灭门了,宇宙的万物。就像一个分水岭,一念这边真,这边幻,那么这个宇宙万有的幻相是怎么起现来的?就等于说拉这个序幕地球转一样,今天给你转的是西半球,讲的心真如门,今天我们转成东半球,讲的心生灭门了。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想循循地问一下,这个世界是怎么产生的?人最初怎么出现的?日月山河大地怎么有的?不是讲不明白,今天就开始讲明白这最初一念妄心如何生起的,什么时候起动的。所以大家来看,读这一段,佛言富楼那开始,读的比较短,我常闻佛宣说斯义就可以了。一起来。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好,就到这里。这里开始呢,因为我们不知道,不是说到说如来藏可以起用嘛,循业发现起用。那么起用的时候呢,是随着染缘就会起六种凡夫法界,六道。随着净缘就会起四圣法界,这个四圣净土。那么我们现在因为为了破迷开悟,所以他只把这个如来藏讲的是染用而言,就染著的六道中而言的,六道中的世界。所以你看这里,这个佛就告诉说,富楼那,就是重说一下你的法,你不是常听我说吗?你不是常听我说这个清净本然的如来藏,那么你现在问这个如何突然生的山河大地,你现在有这个问题。那么咱们这个问题先往边上靠一下,怎么样呢?另外一个话题引出来了,说汝常不闻,就是你不是还常听说,常听说什么呢?本来觉性,这里讲到的。

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就是大家也常听说,我不是常讲说人人都有佛性吗?是不是?我们常说哎呀,人人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这是六祖大师说的。我们都说每个人都有自性天真佛,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都是讲的这个本来的这个东西。那么这里佛也就是说,富楼那,你不是常听我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吗?我常讲这个本觉的东西吗?这个境界吗?那富楼那就回答说,是的世尊,我常听佛,常在佛边听到这个词。大家也常听说佛性,佛性是本有的,人人皆平等的,常会听这些。有没有心到过这儿?到底这个佛性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一个面目?那么由本来面目换这个一念无明起而变成这个虚妄面目,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就在这个节点。

下面的经文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你看一样的,我们也常听这个话,从经里面听,自己去悟,富楼那也常从佛这儿听这个话,但是都是没有听明白。佛说明白了,大家没有听明白。所以听的不异,解的不同,一人一个样子。这里假借旧闻以开新释,为什么呢?你说其实说白了,阿难的问题也是卡在这点上。所以就借着你曾经听我常说的这个法,那么我下面给你重新开示未到之处。所以下面的这一段经文极其的要紧。那么这样吧,我们先读一遍,先把它贯下来,读一遍完了再讲两句。好,大家一起来,一直读到真有为法,一起来。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好,就到这里。这一段的形容就是开始给他讲初知突然生的,怎么最初开始一念无明生起来的。大家想想一念无明怎么生起来的呢?一念无明怎么生起来?你看这里讲到的。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这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说富楼那,你先来看一下你自己的说法。大家自己也不妨心里这么设想一下,到底这个觉明,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对吧,可是我们现在要去理解这个觉明了。当我们去理解本来面目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就是当我们要去理解的时候,一念无明就从理解开始起动。大家要把这个法一定要听对啊今天,为什么呢?你看佛就问富楼那,那你自己说一下看法,这个觉明之始,就是你现在不是要觉和明嘛,我一直在讲这个觉性妙明,本觉明妙,都是形容这个如来藏的。那么你是认为觉性本自是明的而称之为觉呢?还是这个觉体本来不是明的,加以明,就是我们把它明白了以后,才称之为明或者觉的?这个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就是佛问他说,这个觉是本具的还是修成的,就这个意思。

那么他讲的话比较繁琐一些,就是你认为这个明是自己本来就明了,还是经过你的明以后才明的。那么大家发现这个问题和阿难的心在何处一模一样,阿难就问的时候说以何为心,故意设问。现在这里也是给富楼那,我故意先这么问一下说你认为是怎么样的,把他的疑问给逼出来说关键点在哪里,哪出了错了。所以在问的时候这里还很巧妙,你看佛问的时候,本来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但是佛在这里问的时候就没有问妙,只用了明。为什么呢?就是明有真明,有妄明,而富楼那这里全部是说的妄明,我们现在来理解还是在妄的层面。所以这里富楼那果然就是上了这个佛的圈套,怎么说的呢?说,你看这里。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就是如果这个本来的觉、本明不加以起心动念让它明的话,称之为觉的话,那它就是没有觉了。就是说这个本觉如果我们不去觉它,那这个本觉就没有觉,觉不到本觉,那必须我们去起心动念,去用我们的明去明这个本明,才能称之为觉明。对不对呢?有的说对。就是说是性具的呢还是修成的?富楼那答的是说当然是修成的,你不修就成不了,就是这个意思。下面的环节就更为逻辑性紧密了,大家稍微休息一下,十分钟以后回来继续,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那么我们把心静下来,大家再继续我们二十四讲下半场。因为这里讲到不空如来藏,开始讲它的一念世界的缘起,所以非常关键,特别是下面我们要贯的这段经文,循着上半场的而走。

佛开始问了,这个如来藏的这个本觉妙明,问富楼那是本来就是明呢,还是你觉了以后才把它觉明?那富楼那就回答了说,如果不去觉这个明,这个明怎么能称之为觉呢?就是上套了。那么佛就后面又讲了,佛言,你看后面我们接的这句话。

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佛对着富楼那说,依着你的意思,就照你的回答,那么如果没有明去觉这个觉,那么就没有一个觉明的心,因为依你说,不去觉的话它本来是无明的。但是如果你起心用明去觉这个觉,或者换一句话说,用觉去觉这个明,都一样,那么这个觉就不是本明的真觉了,因为你刻意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去起心去另加这个明让它觉,那么你又守着无明了,还没有觉。可是问题是这就不是明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本觉的这个明它是湛然妙明本性的。就两边都不行。这是照着富楼那的给他推,引申一下推出来说你都不对。下面我们就来看佛这时候怎么样宣说这段妙法了,这就佛再就不容分说,没有给富楼那跟他一对一答的机会了,全是佛一系列的说了。我们来往下看,这依然还是佛说的,是佛的口吻。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句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性觉就是我们本觉呀,本具有的妙觉、妙明的功用,它是不能够落于能和所的,它是本来就性觉必明,本来必然具备本有的这个觉明之心。那么你现在认为一定要让有一个明,加一个明来明这个觉,明白这个觉,那么就会起到什么呢?有了能明之心和被明之觉,对不对?就正好成了妄觉而不是本明了。这就是这一句话。

那么第二句是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又进一步反,就是说用对立的层面推进一下,说这个觉性本来就不是所明的,是由你前面一念动,我要明这个明,觉这个觉,所以本来不是所明,由于你一念妄明,我要明,就有了什么呢?我这个觉被明。我要明是能,这个觉被明是所,能所就建立了。在这一念啊,这就叫一念无明起动了,在这一念起动的时候,就将本具的妙明转为能明的无明了,大家听明白了吗?能明的无明了,你以为你去能明它的时候,反而成了无明了,你想去近它的时候反而不近了,将本具的真觉列为所明之妄觉了。本来就是觉的,你要去觉它的时候,它反而成了妄觉了。就在这一念啊!这一念微细差别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如不守自性,一念无明起动。没有始没有终,就在一念之间。而且这一念非常微妙,就是说我们本来修学佛法是要净法的,可是这个净法本来又是净的,你要去净的时候,立净法的时候,反而净法成了染法了,把它染了嘛。你看佛法最大的代价就是以净障净。可是不说这个净,又明白不了那个本净。这就是佛法的一个模式、构架。

那么好,这个话不能讲多了,你们听不懂。可以多打几个比喻,什么比喻呢?这个本觉,就是真觉的本具的这个妙明,就像这个摩尼宝珠一样,对吧,摩尼宝珠它是本具着光明的,你不要去刻意地擦呀洗呀,它本来就是本自本明的。那么如果你要有一个明加这个明,就是用我以为的这个明去明白这个本明的时候,就好像什么呢?就不是真明真觉了,而是什么呢?灯泡,不是摩尼宝珠了。灯泡是什么呢?加了开关了,你开的时候它才亮,你关的时候它就不亮了,不管你开还是关,它都是灯泡了,不是摩尼宝珠本具的天然之明了。这就是本觉和无明的差别。由于起了一念想明白这个本觉的这个明,就化入到无明了;一旦把所有的无明都退去了,就是本明就显出来了。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情况是什么呀?就跟说洗衣服一样,衣服很干净,但是我们认为这个衣服是脏的,就不断地要去洗,洗的时候就要用洗衣粉,要用洗衣液,最后就是用这些洗衣粉洗衣液把它给弄脏了。这就是我们的现状,就跟一汪水,清水池一样,一汪水本来是干净的,好,我们觉得里面的元素不好,化学什么不均衡,往里扔漂白粉,往里扔这个叫什么,净水器,什么沙子石子等等这些,把一个水给搞脏了。这里讲到的就是说,性觉必明就是清水,就是衣服,就是摩尼珠;妄为明觉就是去洗了,就是去开关了。一定要把这一念弄清楚。所以你看为什么说只有禅宗才讲到这儿呢?其他的都是用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往这儿去会,只有禅宗直接往这个关口去攻。

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上座的本来面目?这是六祖慧能问学人,来问话的时候就说了,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上座的本来面目呀?大家往这儿会啊。禅宗里面初祖、二祖、三祖都是,你说心不安,心在哪里呀?你说有业障把你缠缚住了,那拿来我给你忏悔。就在这一点儿上,只要你一起动,它就是妄;只要你一归真,即刻就是明。所以神秀大师在那儿怀揣了半天,左右为难才写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想去明这个东西。结果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刻当下就是这个东西,不需要你去还原。这就是一个台阶跟另一个台阶的差别。一念起动,都讲的就是这四句话十六个字的法门。

好,如果我们听明白了这一句话,就知道说我们的一念无明就从这儿开始起动。起动了以后开始怎么样呢?你看,就是这一念就是我们妄生的源头呀,大家知道我们所有的现在的妄想、世界、众生、业果都是从这儿起的,只要这一念缠绕,世界、众生、业果的相续就出来了,所以十惑里面我们说无明为第一惑。无明就是这一念,就这一念起动它有两种危害,什么危害呢?能隐真觉之体,本来的真觉就给隐了;怎么样呢?能发万有之相,下面所有的世界开始起动。就是这一念无明。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步追着一步就开始了,我们往下看。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由前面的妄明呀,我一定要明白这个本明,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就是一股劲儿,起动了,就一定要有一个东西要明白这个东西。既有妄明,遂立妄所,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东西要被明白,就是这两股劲儿一相对,开始发生了。既然妄立,遂生起妄能,有能就会有所,有所就会有能,这里讲到的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就是那一念,你要搞明白的这一念是算所的话,那么你即刻又进行了,一浪又一浪,又一浪推起来,我一定要把这个赶紧弄清楚,结果那个你就是弄不清楚,所以在这种本无同异的法性之中,炽然就成了二法相对的异相,二元世界开始起动了。这是这一句。那么起动了以后怎么进一步恶化的呢?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这就开始讲世界了,什么叫做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呢?因为我们前面不是讲到了无同异间,在这个没有同异中突然间出现的同异,一念就出现了同和异,就是成异了嘛,相待了,对吧。没有同异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就是世界的异相还没有出现,这个虚空之相还没有显现,有虚空,有世界才显的虚空。这个相开始就是虚空和整体的世界相对待,这是一个总对待。怎么出现呢?你看啊,异彼所异。由于异于彼之所异,所异是什么呢?世界的纷纷扰扰的万相不是异的嘛,对吧,是异相嘛。那么为了异彼所异,就要因异立同,就因为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妄相而立了一个同样是妄相的同相,就是十方虚空。

由于有世界而立的虚空,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不管异相同相,全是妄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同异发明了。因为有同,虚空的妄相,有异,世界的妄相。世界就是纷纷扰扰呀,就这个世界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不一样,所以叫做异相。因为有同有异的世界山河大地是异相,整个虚空一体是同相,安立了一个什么呢?无同无异,是谁呢?无同无异的感觉是谁出来了?是谁?就是你我他,众生相。这个极其明朗,极其明朗极难会到。物质性的东西是同相异相对立的开始,为了这样,就是相对于同异又立了一个无同异,无同异是什么呢?就是众生。怎么众生叫做无同异呢?因为相貌异就叫做无同,每个人长一个样;但是心性同,灵知灵觉的这个感觉都是同的,四大组成的这个现象都是同的,人人都是地水火风组成的;所以众生就叫做无同无异。大家要仔细地听,这里炽然成异以后,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下面就开始怎么了?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那么我们循着刚才讲的来讲,刚才上半部分给大家讲的那属于什么呢?叫做原始时代,一念无明生起来,世界上的原始时代。再这样进一步的细化,怎么细化呢?一真法界中突然生出来世界和众生,虚空和万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看我们刚才讲了嘛,就是由一念无明,不起则已,一起就会有能有所,异,有异必然有同,有同有异必然要有无同无异,如此森然万法顿然而起,就叫做扰乱性真,两两相待,妄境而引妄心,妄心而分别妄境,就是什么呢?如是扰乱,相待生劳。两两相待呀,大家要记住,就等于说,你建立起来一个执著了对吧,那么一定要用一个相待,去用另一个执著来平衡这个执著,要补足了呀。

那么这两个建立起来了,又合为一个执著,赶紧又用下一个来补,大概如此。就是等于我们的心念不断地补,不断地补,不断地立,不断地立,这就叫做如是扰乱,相待生劳,越来越多,分别执著,体现在物质上就是幻相。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相待生劳了,就是不断地分别执著嘛,这样慢慢劳累得久了以后,就会生起苦乐觉心了,苦和乐的觉照、觉知呀,因为我们那个无明的那个觉还在,只不过是把它给弄成无明了,妄想了。这个觉知不断相应,就会引发我们说这是苦的,那是乐的,会去缘这种境界。由缘这个境界去怎么样呢?就会引发六识开始分别计度,六识就出现了,本来是一个我的觉相,突然间就分了六识了,分别计度,深深地执取这些尘境。那么这样就等于说引发了。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你看,一步一步都是相续业果之因,一步一步来源都不离最初的一念无明。那么不管我们把它恶化细化到什么程度,大家都不要忘了始终在这一念中,只是无明。

好,那么我们讲到这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前面的这段经文。我们讲到由是引发尘劳烦恼了,这里就是佛门里面,我们《起信论》里面讲到最有名的一句话叫做什么呢?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刚才这一系列的活动其实就是这一个脉络。怎么样的呢?大家看啊,在这里前面讲到了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还记得这句话吗?就是本来这个觉不是你刻意地明出来的,由于你要刻意地明,就有了能所对待了,先立的是所。先立的是所就是业相,我们最初的那个一念无明起动,业相就出现了。这是极微细极微细的,所以叫做无明不觉生三细。头先三个步骤极其微细,第一个就是业相。那么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有了所了,就成了能了,对所你有能的主观了,因为所是客观,起了能的主观了。

这一念主观心生起来,就叫做什么呢?转相了。本来就是平等一味的,结果你非把平等一味的这个东西你要去了解,那么它就成了被了解的对象,对吧,那就叫所相。由于有所,就会转为还有一个能,唰地就起来对立了,这就是转相了,转了有了能相。有了能相以后,后面就开始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就是第三个业,成为现相了,种种相开始显现了。这就叫做三细。随着无明不觉,就是一念无明没有觉,起动了这一念相续性,就是生了这种业相、转相、现相,就是从此开始了。这还是我们刚才讲到这在原始时代,后来就发展成什么呢?这个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了,越来越发展了。怎么发展的你快看啊。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如是不断地扰乱,相待生劳,就是怎么样?就会生起一个智相。这个智相大家不要搞错了,不是智慧的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主观能动的我们的感觉。灵动的一个东西出来了,以我为主的一个灵动就开始生起了,依境界起分别,有了染净,爱与不爱,我喜欢还是不喜欢,染还是净。这是六粗开始了,第一个叫做智相。那么这是属于经文里面的如是扰乱,相待生劳。第二个词叫做劳久,就是生了这个烦烦扰扰的尘劳,久而久之以后就会出现了相续相,停不下来呀,就像车开得久了以后,惯性还能走一大段,这个惯性就是无量劫无边无际,到成佛的那一刹那。那么这个就叫相续相,相续什么呢?对苦和乐的知觉相应不断,舍不了了,这个苦,那个乐。这是总的概括,还有种种的想法,这叫做劳久。劳久了以后就会发尘呀,发尘就是第三个,叫做执取相。怎么执取相呢?依于这个相续,对于所有的苦乐境界起了深深的执取,这叫做执取相。执取相久而久之,然后会怎么样呢?如是自相浑浊,就是这里讲到的计名字相。

大家要知道,当我们说这叫什么,这是个什么概念,那是个什么道理,等等这些以为都条理清晰地理解了以后,殊不知这就是把我们本有的智慧给越来越搞混了,搅混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这个计名字相,假立名言,安名定相。执取相是对境取执,然后取得久了以后就有了一个惯性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就习以为常了,安名立相了,这就是说计名字相。计名字相久而久之,如是引起尘劳烦恼,就是这里的起业相,生起了爱憎取舍,也是造业呀,引发你的尘劳烦恼了。刚才讲的经文的最后一句,还记得吧,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就是起业相。既然有业,还有业系苦相,就是感得还有依正二报,将来的世界和人生,还要感这个苦乐之受。这一系列就叫做六粗。由三细生六粗,一步一步脱颖而出的。我们的世界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系列。

好,那么我们大家再往下讲,一系列还有更系列,就是续集了,这个影片很受欢迎,就开始拍续集了。怎么样续集呢?大家来看: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承上一念无明具足了这个三细六粗的相以后,因此就起成世界的相了。在世界的相差别里边,总的来讲,静相就是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虚空。那么十方虚空只是我们妄心中的同相所成的,大家知道同相,相同的同呀,整个虚空不是等同一味的嘛,廓然无碍嘛,这就是同相所成的。那么种种的世界是我们妄心中的异相所成的。同相异相呀,那么这里静成虚空,虚空就叫做同相;由于同相,相对的世界就叫做异相。

由此同,由此异,这个同异而立的无情世界。相对于无情世界,我们就把这个一念觉无明的那个无明觉心,就是试图搞清楚这个本有觉心的这个无明用在哪里了?用在我们的有情世界上了,相对世界成了客观的了,主观的有情世界就等于说一使劲往起一挑动,开始用在这里了,开始生命各异了,就是有情众生了。这里讲到的彼无同异。无同无异刚才不是也讲了,就是我们的众生法。也讲了四大是同的,心识就是我们灵动觉知的这个共知能力是同的;但是每个人的身体也不一样,生命的每一辈子的遭遇也不一样,这是异的。于同异中亦无同异,你看,本质上我们以为我们是万物之灵,可是本质上跟死如这个万籁寂静的物质世界有区别吗?没有区别。可是本质上,我们以为我们灵动的万物之灵的这个灵动性它本来是既属于我们,同时属于世界,我们把它分别地用在自我上了,妄想分别,有主有客,有能有所,这就是世界成了。世界成了,众生就成了。所以这个依报世界、正报有情都离不开我们最初的那一念,就是那一念想明的妄明之心。你说,世上本无事,庸人空自扰,就把佛法讲尽了,就一念这么开始的。

下面开始,你看这里讲到的真有为法就是等于说,一切的业果相待,我们不得自由嘛,在这个因缘果报中相续,这叫做有为法,真有为法。下面开始就要证明什么呢?世界是相续的,还是从这个法上继续的,开始讲世界相续了。我们刚才讲的是说生之因,就是突然怎么生起来,怎么变现成现在的情形的。下面开始讲的是世界的相续状态。大家一起来读,一起读到这个世界相续这四个字。觉明空昧,一起来。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你看,我们继续进行。这一段我们首先来看,你看,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大家再感觉一下,就是这个真觉,就是本觉上面有一个明要,还是那个无明要明它,一定要明白它。那么有妄明就有那个所明和能明,那股劲儿开始由一念,念念念念念了这么久,念得越来越念。越来越念这股劲儿等于一个什么劲儿呢?就是说我能的这个劲儿一定要把所,我一定要把你弄清楚,一定要弄清楚,越来越执著。这个所呢?因为这个所待之相它本来是一个顽空晦昧之相,不可能搞明白,它永远也被你搞不明白,就这两个相杠上了。我这么讲,大概如此啊。这两股劲儿相杠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二法相待成摇,就是这两股劲儿不断地,你想知道,我就不让你知道,你就不让我知道,我一定要知道,就相互就杠上了,互相作用,乱成一团了,这个团就等于说风起了,风起云涌了,这个风起了。

所以这里就讲到的说什么呢?因摇动、相互攀缘而生风,动荡不已而集成一个轮,就是一个执持状态,就是我们等于说相持在那儿不动了,谁也把谁没办法,没办法的时候就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就是一个来回转,这样的一个,这就是讲的风轮世界。在这个《俱舍论》里面说风轮是怎么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诸有情,有情的业为增上力,那么世界最下是虚空,虚空上面就有风轮出现,而且风轮这个力量极大,有执持的功能,执持就是相对地让它停滞不动。世界的成住坏空的住就是因为它的执持功能。执持的业力挥发完了以后,开始要坏了,就不执持了。所以我们也要善理解什么叫做执持,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就是先开始是一个转的风的状态,动的状态。

后面我们再来看,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就是说这个空,本来是空的这个慢慢生摇,那么对于此摇动,这是动相,又有了静相,也是相对静止的东西。那么在这个,就是还是这一念无明心中,树立起了一种碍相,因为有风动,相对就会有不动,那么动的这个一定是来回无碍的动,静的这个一定是坚固不动的静,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了大地之碍相境界出现了。为什么这里讲到说彼金宝者呢?就是这个金宝是地大,坚固性的精华,实质上就是我们的妄觉,一念更想知道,那个更想知道,不断地两个相更在一起就跟起了肉茧一样。我不知道我这个比喻你们能不能听得懂,就等于说本来是嫩肉软肉,现在相互久了就成了茧了、老茧了,越来越坚固了,就成了地相了,风轮之相出现了金轮保持国土,就是我们的坚固性。因为风不是还是转的、动的嘛,坚固性就慢慢越来越不动了,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动不了了。

再往下看,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你看这一句还是说什么呢?一念无明继续坚持,要明要明,不断地要明,在这个妄想中呢,就是这个坚固的这个宝既然有摇的这个风,就是摇明的这个风进一步出来了,进一步起,更厉害了,结果这个坚固的不动的这个金宝也更厉害,两个人越来越厉害,就相互碰撞摩擦,出现了争执了,争执的现象就是什么呢?就是四大中的火性出现了。火性由于它们两个的变化性特别大,你看为什么说有火光为变化性呢?就是一会儿燃了,一会儿灭了,就是碰得厉害了,就激荡出来了,稍微缓和一下,又没有了。这就是世界的现象。

再进一步,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你看,地水火风一步一步地完备。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金宝之体,就是这个地的坚性久而久之,可是它本体是明净的,所以它里边还有一种性叫做润性,湿润的润。那么这个润性就好比说金属,你看遇到火了它就成了水了,对吧,那么这个火蒸这个金宝,自然就有水出。我们这个世界的水大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由于这个火激荡出来以后,又对这个坚性进行蒸,蒸润不已就久集成轮,所以有水轮含遍十方世界。四大是不是具足了?一样一样地具足,一样一样地成就,相互成就。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不要忘了源头,虽然发展到续集了,起动的故事还要再讲一下,还是那一念无明心中生的。还记得吧,为什么世界成形相续还不离这一念无明心有呢?你看,一切的风轮都是无明一念心中的动相,动,无明心中动。一切的地轮都是无明心中的坚相,坚固,执著不舍。一切的火大都是无明心中的这个动相和静相相互折磨、摩擦。一切的水大都是无明心中的我们一念这个金和火的相蒸而成。所以一念妄心就具足了这四大,所有世界都在一念心中,万法唯心。这是相互作用,相互成就,相互陵夺,使世界的情形就更加具体了。怎么个具体呢?我们再往下看,具体到你看。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由于四大相互作用的时候,这火是向上窜的,对吧,不断地向上常腾嘛,我们说的向上奔腾,这个水性是向下降的,它们两个的不断作用相互发生,就成立了坚固质碍的物质世界,你看,交发立坚。成了物质世界以后,就有了山河大地。那么在山河大地这里,水胜的时候,水占了上风了,就是我们说的江河湖海,特别是这个巨海;如果火占了上风了,就是成为陆地、洲滩。这就是我们地球不是出现了嘛,地球的陆地和水嘛,七大洲四大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水和陆地两个,这就是两个居处嘛,而是水火交互发生的。所以说因为水火交互发生,所以在这大海里面,你看下面说,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它还是不纯粹绝对,还是相互包容。大海本是水的根本处,但是水里边也有火山爆发,有火呀,火光也常起。那么这个洲滩本是物质坚碍之地,它还有水在里边还会发挥,所以有江河常注。世界是不是这么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再往下看,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炎,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这就是进一步细化了什么呢?你看,如果我们这个妄念心中的这个水的力量小了,火的力量大的时候,就会开始体现我们现在看的高山、高原就出现了,就是这么出现的。为什么你看山石里边是水火集成的呢?为什么?你看这个山石,两个相击的时候会冒火,把这个石头烧融了以后又出水,就是这么来的,还是水火相斗,看什么占上风。那么这个火势胜了水势的时候就是高山;那么如果是水势占了上风,那么这个火,也就等于说这个地势吧,这里应该讲到土势,土势也就是我们的地势,这里用的是土字,如果这个土势占了下风,水势占了上风的话,慢慢变现出来一切的植物就出来了,就是花草树木。

花草树木这里他非常生动地用了一个词,什么呢?抽为草木,就是在这个地水火风的这个地性的坚性,比较不那么坚的时候就是土嘛,那么这个土跟水在相斗的时候,水占了上风了,可是里面并不是完全没有土,因为完全没有土的话就是大海了,对吧,还有一点点土,水和土各占百分比,黄金分割点,三七分呢还是四六分呢?分了以后最后就抽为草木了,又变现出来一切的植物了。就是这么变现出来的。所以你看,这个植物它根本上还是土和水的结合。所以你看,这里是故林薮,如果用火烧的话它就还为土了,就像拧绳子一样使劲地用力拧的话,它就还为水了,所以还是水土相发生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世界的相续就是这么相续的。地水火风就是元素,于妄心中的辗转发生,递相变化,一切的世界就周而复始地成住坏空,相续不断。这就是讲到的这个世界相续。世界相续完了以后就要开始出现众生相续了,我们的有情众生。所以大家再我们往下看这一段,这是解有情众生的相续,从复次富楼那到众生相续,大家一起来。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蒱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活着的感觉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眼睛只能看色,耳只能闻声呢?就是怎么把这个续集,这都今天下面演的是再续集了,就是这个电影确实票房不错,人人在这染法里边不肯出离,堪忍世界。所以就继续染,怎么个染呢?你看这里就是再一次地向富楼那说了,说到众生相续还没有离开最初的一念无明之心。没有其他的缘由,就是想把这个本觉我想搞清楚,反而不觉了,加明于觉嘛,转这个妙明为能明之无明,转明为不明,无明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后来的一切都是以一开始的觉明为咎,就是你想把本明你还想去明,由于你想去明,反而转成无明了,这是一个过咎。就是以这个过咎,后边你看。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大家这个比较难理解,大家慢慢地琢磨,什么叫做所妄既立呢?就是说把世界的形成还是这个模式先撇在一边,现在我们锁定众生的形成,从这个源头再梳理一遍。众生的相续怎么形成呢?还离不开说业相本不可见,转成的这个业相本不可见。但是这个转相这个见分一定要见,它一定要见它,就有了见的能力。业相不可见嘛,为什么不可见呀?本来就是明的,你一定要弄明它,反而成了不明了,这个不明是不可搞明的。在这种情况下,转相,就是见分,一定要见它;但是就算你想见它,可是由于你是由它而有的,你想见它的话能超出这个范畴吗?能超出是不能超出?超不出去。所以这里讲的明理不踰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外在由我们心而起,我们的心由外境而生,那么你这个心看这个外境的时候,你能超出外境你的心生的外境的范畴吗?

就是你自己永远不可能看到你所看的之外的东西,能所看的东西就是你应该所看的,你变现的。那么你想看见我变现不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由于你变现,才让你能看得到,成为可能;如果不变现你就看不到。你现在想看到你变现之外的,那不是你能变现的,不是你能变现的就不是你能看见的。阿弥陀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明理不踰,就是你始终出不了这个范畴。那么出不了这个范畴,一开始的话我们是本觉的,就是本来的一个明觉心体,对吧,对于外在的境界它是一个对立的。可是不要忘了久而久之一句话,久而久之一句话怎么样呢?

就开始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什么意思呢?见觉闻知本来就是一个能,所闻的境界就是一个所,怎么样又把它划成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呢?怎么划成呢?大家想想。业相为因,转相为缘,就会不断地现相,现相是什么意思?就是七碟子八碗的不断地给你上,本来就这么点儿料,他就给做了十个菜,你说跟做两个菜的量一样吗?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呀!不一样这时候菜多了,你就必须一样一样地拿筷子去吃,这个时候就跟六根门头就奔放出去了,就被局限住了,因此只能够,你看这里讲到的,听的话只能听声尘了,见的话只能见色尘了。本来声尘和色尘就是外在的世界,就是同异之中或者无同异的一个境界,用同和异、非同非异分别就可以了,结果我们现在分别成色声香味触法了,为什么?细化了。

就等于说本来是一杯子水,我们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杯子,这里边有一杯子水,那这个杯子是能,这个所就是水,假设啊,这个比喻不太明确,现场想起的。那么设想一下,我把这个杯子一下突然间给它没了,击碎了,这个水会怎么样呀?是不是马上向外奔溢,就像决堤了一样。决堤的情况下,你们都见过往地上倒下水吧,覆水难收,它不是说面面俱到去覆盖,是一头一头地往四处流,对吧,那这个时候你要跟进上去,就必须依着一头一头的去了知。就是你拦这一头,你就撵着这一头去,你支一那头,你就撵着那一头去。这就是六根六尘本来是一精之体,就分别出来了,众生就出现了,我们的感觉,我看见了,我听见了,我尝到了,我摸到了,一样一样地出来。

打个比方吧,就比如说一树干子,上面生了好多枝,枝上面又开始分叉,还有了枝末花果,对吧。那么一开始大树叉子这只是一个枝的时候,只是一个业相,开始转相就分两叉了,两叉开始现相就分四叉八叉,就没完没了了。本来我们是一个树根就可以看整个树叶的,对吧,可是这个时候由于细化,你就只好说,到这一枝,你就必须循着这一枝去到那个枝头去,到那一枝,你就只能循着这一枝见那个枝头去了,一样一样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这里讲到的什么呢?由是分开见觉闻知。这是指的一个个体怎么出现的,感受怎么形成的。上讲的我们的见闻觉知是就谁而言的呢?就人类而言的,明白吗?你们不要忘了,由于最初从真起妄,没完没了地造业,各种业越来越多,花样百出,丑态百出,不断地一个一个的往下造,造着造着就辗转扩大,业越来越多,受用就不同了,开始出现了六道四生,不是光人了,有四种生态了。这四种生态我们慢慢来看一下,下面的经文我们来贯。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就是说同业相缠,相同的业力共同召感,你有共同的果报。比如说我们人的话,一定是自己的父亲、自己的母亲跟自己有相同的业感,在相同的共业所感,才能生到一家人。我告诉诸位我昨天,我想起了我给你们说一说,为什么叫同业相缠呢?昨天来了一个我的皈依弟子,皈依弟子她的妹妹嫁了一个美国人,这个美国人叫马丁。这个马丁呢,他也不知道怎么他不信基督教,天天就是接触了这个,从日本接触到,就是日本有人把这个禅法写了一本著作很有名,铃木大拙,把禅法介绍到欧美。这个马丁大概是接触到曹洞一脉嘛,他就接触到一个禅修中心,天天在那儿打坐。他的媳妇昨天来看我了,是我皈依弟子的妹妹,就是嫁到美国,是中国人,也是陕西人。他们俩生了一个小孩是混血儿,长的很漂亮,昨天去我那儿了,先开始还羞涩涩的不进去屋,后来在这个好吃的东西的引诱下,结果她进来了,进来过了一会儿就露了一手,双腿往那儿就跟佛一样结跏趺坐,双手合掌,我还拍了一张照片在我微信上。我一看这还了得呀,这一看这腿盘的就不是这辈子盘成的。后来她妈妈跟我说,这个小姑娘这两年不说了,她才两岁多,就是这会儿不说了,前一段时间老说,老跟她妈妈说什么呢,说你没有生我之前我是小和尚。所以你看,老爸坐禅,老妈念佛,她在那儿盘腿,这不就叫做同业相缠。这就是为什么,相同的业感相互牵缠而受胎卵湿化四生。这里的受胎生和卵生是两种,你比如说人呀、畜生呀,或者乌龟呀、蛇呀等等就是同业生成,这里叫做相缠。

那么合离成化,这个合离成化应该具体的讲到说是合成离化,就是说湿生和化生,四生不是有胎生卵生嘛,还有湿生和化生。这个湿生它不跟父母,因为湿生没有父母,它凭什么呢?就是凭业力,湿生,业力合用成形的,就是由于业力牵引,一点物质合一块儿,突然间就出生一块软肉,蠕动之类的这就叫湿生。所以这里叫合成,它是合离成化,是进行了一个分子,其实应该读我们就说合成离化,湿生怎么生成呢?合在一起生成的。那么这个化生是怎么生成呢?是离的意思,为什么呢?化生的众生要去化生,就是离开此地而去彼地化。因为咱们这儿的世界是胎生、卵生嘛,对吧,这个地狱、饿鬼界就是化生。所以化生的话只要业力就行了,这个湿生还必须有业力和湿润,湿润的这个环境,化生唯需要用业力召感,地狱里面的众生就是化现的。所以这里就讲到的说,同业相缠,合离成化,就是指的四生。那么四生里边,下面还就这个胎生的而言,大家看。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那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就人道的胎生而言,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见明色发呢?就是中阴身,中阴身大家都知道,中阴身要投胎受生的时候,没有缘份的地方他只看得见黑暗,什么也看不见的,就是这个地方或者这个场景与他没缘,他就看见黑,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有缘的,当有缘,跟他有缘的这一生的父母,就是马上要投胎下辈子的父母亲,要在交欢的时候呢,就这个因缘他就看见一点光明,这一点光明就,马上趁着这一点光明赶紧就朝那儿去了,朝那儿去了以后,你看下面一句是什么呢?见明色发。见明就是指的这个人胎的中阴身见到这一点光明了,男女行淫。色发就是指的境界,看见现前的境界,所淫欲的这个色,这个现前的场景被他看见了。在这种情况下,明见想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欲爱之想就成了,见到这个光明,他中阴身的欲爱之想就被牵引出来,成就了。成就的情况下。

怎么叫做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呢?男见到父亲,女见到母亲,这就叫异见,所以就会成憎心,不喜欢。女的见到母亲,男的见到父亲都不喜欢。那么男的见到母亲,女的见到父亲呢?叫做同,就生欢喜心了。中阴身你看,见到这个母亲起欢喜心,投生成男身,见到这个父亲起欢喜心,投生成女众。所以这就叫做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在这种情况下流爱为种,纳想为胎,就是留住这个爱欲的受生种子,突然间跟父精母血一执持,一个胎、胚胎就出现了,胎儿就出现了。所以说就是由于男女在交遘,这不是交遘发生,就男女在交欢的时候,吸引了跟他有共同业缘的中阴身前来投胎,这是这段话就是这么个意思。

由这个因缘才有羯罗蓝、遏蒱昙等,这些都是印度话。胚胎投进去以后,七天一变化,七天一变化,这个我们如果要想多了解呢,去了解一下有一部经典叫做《佛说入胎经》。那么里边讲到了说这个七天一变化,七天一变化,一旦投胎进去的第一个七天就叫做羯罗蓝。羯罗蓝是印度话,翻译成汉语叫什么呢?叫凝滑,就跟我们手里抓到一个泥鳅一样那种感觉,凝滑的这种手感。所以一旦投进去,就是刚开始父精母血执持,就是一小块软肉,甚至是稀肉,非常稀的肉,就跟血凝固了的那种感觉,血稍微稠一点儿一样,是这么一个。那么第二个七天的话就成了什么了?遏蒱昙了。遏蒱昙又叫泡,就像水泡一样,像水泡一样的一个小疙瘩,这是为到胎里面的第二个七天,就是第十四天了。在这个等字下面就省略了好多,比如说第三个七天,三七二十一天的时候就叫做闭尸了,关闭的闭,尸体的尸。为什么叫闭尸呢?翻译成汉语叫做凝结,也就是说软肉,就是那块软肉就出现了。那么第四个七天叫做健南,健是稳健的健,南是东南西北的南,就是翻译成汉语叫做凝厚,就是坚固的肉出现了,第四个七天。那么到第五个七天的时候就成了钵罗奢怯了,就是诸根已经四肢开始出现了,第五个七天的时候,五七三十五天的时候,胚胎的四肢开始慢慢就分形了。反正胎里边的七天一变,七天一变,一直到十月满了出胎,这是讲到的说,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蒱昙等

下面讲到的说,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你看这就是,刚才是就人道而言的,这是以人为代表以后才开始说,如此就是这样的四生有情众生,你看大家不是说,愿与这个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嘛,四生就是指的四种生类有情。那么这四种生类大家发现了没有,都是统共称为这个业感缘起,有业去感,有生来应,你造了什么业去召感,它就以什么样的方法把你生出来做为应。所以这里还是有差别相的,你看这里讲到的说。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这个卵生,卵生的是什么样呀?就是由想来召感的,什么想呢?乱思不定,就是乎通乎通的不断的乱想,来召感卵生。卵生具有四个因缘,一个要有父,一个要有母,第三个要有业力,第四个就是要有暖,不是生下来下了蛋,你要有温暖的地方才能孵出来嘛,对吧,所以父母业暖是卵生的条件。那么胎因情有,胎生的众生都是有男女淫欲之情最为炽盛了,你看我们人类,所以他是有三个因缘,父、母和业力三个因缘就可以出生了。这个湿以合感,湿生的众生和合而感的,就是有业力和湿,有湿润就可以了。化以离应,化以离应找着了吗? 就是只要一个因缘就可以,就是业力。所以说这里讲到的这个胎和卵,还有湿生、化生,它们都是有初生相的,就是第一下就是出现的时候的第一个相状都不一样。你们要晓得,具体你这辈子是由胎生出来还是由卵生出来的,头七天没有分别的,卵生的这个动物,蛇或者龟呀鸟呀,头七天跟人一样,都叫做羯罗蓝,都是一个凝滑的小血肉,是没有差别的。胎生和卵生在第二个七天才见分别,你是胎生的,继续就由遏蒱昙到闭尸、健南就自然发展了,如果你是卵生的,在第二个七天就往起包壳了,在第二个七天才见分晓。那么这个湿生的,就是这个湿生的众生,它没有羯罗蓝开始出现,它的第一个就开始叫做,这个出现时是以什么呢?以闭尸,就是一出现就是一块软肉。

你看那蛆,不是,那个不叫蛆,就是湿地,湿润的地方,比如说烂木头什么你一搬起来,那叫什么虫呀?潮虫,你们叫潮虫,它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是一块软肉了,没有这个凝滑或者小水泡的疙瘩,不经过那个期。就等于说人家一生的时候比咱们高级,到了第三个阶段,是它的初现之生相。那么化生的时候,一出现就到了健南的时候,就是等于坚肉的时候,坚固,这叫化生。总之这四生各自随感而应。那么再不要忘了我们的原始时代,不要以为发展到这儿了,就跟原始时代没有关系了。发现了没有,这四生还是离不开现前无明妄念。在我们的妄念心中,心里产生玄想了,就是卵生。你在这个中阴身时,望见有这个淫欲的乐境,那么就是胎生,心里生了亲爱了。你在这个湿生众生的,湿生出来的众生在中有身的时候,它望见有一个新的境界,赶紧要去,那么赶紧要依附在这个新的境界,赶紧就要去的时候就是湿生了。化生的众生在中阴身的无明心中见到这个地方特别不好,我赶紧要走,这都是化生之类,憎恶这个地方,所以急于厌舍,喜新厌旧是化生众生的特性。所以大家看看,你看这种情想离合的四种心,就会发生我们的胎卵湿化的四种心。所以大家发现了么,只要我们把情想离合的四种生路给断掉,是不是就出轮回了?一切法门就从这儿开始施设的。

所以大家看一下,下面说,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等等这样的因缘而言,众生才相续了,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以我们最初一念,业相开始显现的,还是离不开。这就是众生的相续。那么众生相续完了,再进一步演绎的话,还有业果相续。怎么相互为因缘,相互作果报,相互偿还,相互讨债,怎么样的呢?时间到了,下回分解。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