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十九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道友,今天是二十九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家觉得这个速度快吗?还行啊。这个特别是这几讲听呢,它的连贯性比较强,可能需要大家更加地提一点神,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几个板块,它是一气呵成的。我们现在正在讲什么呢?讲这个二决定义。二种决定就是佛让阿难,说你想成佛,决定就是说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那么前面讲到的是,第一个是勘验因地的心和果地的觉同在不生灭的一个频率,不能有丝毫的错位。也就是我们因地的时候修心,就要无漏,就要出世间,就要第一义谛。不讲世间法的,不管这些了,不是平时的张王李赵呀,或者说这个烦恼呀,这个喜怒哀乐,都不管了,就看你的生起动的时候是不生不灭的,那么果位就是不生不灭的。

问题是听了这个以后,阿难这个不生不灭不会入,佛就给他开始什么呢,讲到从根上开始入。我们一般也是从根上动,这里确实就是讲到从六根开始入。那么六根开始入,需要他知道六根是怎么来的,六根是怎么这么麻烦的,这么欺骗我们的,像六个贼一样,还有六识作为媒介,把我们的烦恼给启动,淹没在这个烦恼海中的。就讲到这儿。所以你看,还记得上一次的内容吗?流变三叠。还记得这个东西南北,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千二百功德吧?还记得流变三叠,如果不乘以四,就是不去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乃至上下的话,属于十方。你们想想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哪里来的?是哪里来的?是真的在西方呀东方呀上方呀下方呀,都在哪里吗?三千大千世界正好三千呀,在哪里呀?全在眼耳鼻舌身意,相互作用,流变三叠。

我不知道上次,后来有同修一起还讲到,没给大家点到这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看,为什么一佛能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去分身散影地去作八相成道,去度众生,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递递地往上增加。还离不开这个根,还离不开这个真妄的脱落和绑定,就在这个上面见分晓。所以在上一讲的时候,我们讲到了说,这个六根就是这个样子的,那么你要从一门深入,则知道其他的都清净了。所以就知道这个,你看最后一句说,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就是这六根非一非异。

今天开始呢,我们这个本身这一段经文要在上一讲讲来的,没有贯下来,没有时间了。所以今天开始呢,直接这一段开始就是要告诉大家,六根是怎么形成的,通过什么形成的。确实是形成得太久了,如果我们光读经文,没有参悟呀,那个心劲儿还上不来。大家听经,你看为什么以前的禅和子说,要参进去,参进去是什么滋味呢?咱们现在也念这个经文,待会儿念到由明暗等两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如果你读着读着就这么读过去,经文是经文你是你,没有参进去。就要从这个经文上面,随着这个经文把心提到这里来讲。你比如说为什么说,明暗两种形相就决定了色法?我们看色法的话是淅淅沥沥这么多呀,千奇百怪花样百出的,为什么就由明暗是它的原始状态?好,等一下我们再开始讲,先把经文贯读一遍。由明暗等两种相形,从这里开始,一直读到黏妄发光。找到了没有?好,那一起来。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好,就到这里。这一段非常紧凑,还是从六个板块对六根进行了一个阐述。六根怎么形成的?确实你看,我们从一开始讲到这个世界的生因,就锁住那一念,就是由于无明,为了明明而有的无明。这个明本来是明的,还得回到这一点来。大家找到这个状态啊,就是我们当下所有的这个感受,这些向外攀揽的劲儿,都是最初我们本来如如不动的一个,也不能说自然,又不是因缘,但是它就是这个状态,这个状态是亘古不变、从来如此的状态,就因为一念起动,想搞清楚这个状态,想了知这个状态,想明白这个状态,让这个状态呈现出来为所知。最初就这么一念,现在还得连接着这一念。就这一念开始,前面讲到了,有世界的出现,有众生的相续,有业,这个业因的果,这个业果的相续循环。那今天我们的六根出现,当然因果就在六根中,世界也是六根所认识,就是离不开这个六根门头。

那么这六根是怎么把这个本来,我们来看这个表了,这叫做妙明真心,就是我们那个如如不动的心,那个本来状态,怎么产生了这么多的世界众生流转?怎么六根,每一个众生都有六根,怎么出现的?就从这里开始,你看,明暗相形,动静相击,通塞相发,恬变相参,离合相摩,生灭相续,就是这六个方位,把我们本来的真心给割裂成主动的感知,而不是天然的存在了,当然这里天然还不是自然。成了主动感知,还离不开最初那一念,它就一定要有一股劲儿起动了,要明白。一要去明白,就成了分别,就成了刻意了,烦恼就启动了。还得连到这儿。

连到这儿来,我们现在才可以知道说,这不是前面佛给他说,你得知道症结所在,六根的这六结是怎么结在一起的。大家想我们作为一个人呢,一开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已经习以为常了,不知道这是个结。首先都不知道这里是错。知道错了以后,那么就知道说怎么出的这个错,就是结。那我们现在已经把这个结习以为常之结了,就不去追究它了,一旦反观追究的时候,就发现原来它是这个样子,跟我们平常所主观投入的样子,和客观反观的样子完全是两个样子。平常我们都以为这是对的,就是这么认知的,这确实是事实。现在反观的时候说,原来完全是一场大的蒙蔽,一个错觉,一个错误。所以这个错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我们来看。

第一段: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这是到了耳根了,流逸奔色,就到这里。这里讲到的由明暗等,等是什么呢?就是咱们现在看见的微细的种种这些,这个门呀,这个拜垫呀,这个玻璃窗呀,后面供的佛呀,我呀你呀他呀等等这些,就在这个等字里面。但是大家发现了吗,所有的色法总相,能出得了明和暗两种吗?就在明暗之中。大家要注意参究啊,这里这个明暗是非常的严谨,要把它参到位。为什么说明暗才是色法的总相呢?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除了明和暗相互作用,体现在映入我的眼帘,一切世界万物,那是不是一个总的作用呢?最初的枢纽就是明暗。这里讲到的明暗相形,就是明和暗互相形类。就比如说,我们对暗的时候才能显现明呀。大家看我们现在这个讲堂为什么这么明呢?你看看角落,拜垫下面是暗的角落,我这个桌子下面,用布蒙起来是暗的角落。

由于有暗的角落,才有明的视野,由于有明的视野,才能显现暗的角落,一切色法就是这一个状态。我们现在把它,太多的把它细化了。就跟到大学里面学科一样,一个文科理科分开,那么文科里边还有这个诗词呀,古文学呀,小说呀,等等这一切的载体就出现了,就把它细化了。理科里边物理呀自然呀,也把它细化了。那这里讲到的这个就是,由于明暗两种相互显,相互对,就在这个妙圆,还是我们刚才讲的最初一念心啊,黏湛发见。大家要把这个词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做黏湛发见?就是刚才给大家讲的那个,刚才讲的那一段。就是第一念一定要有一个感觉,要觉这个本来觉的这个明觉,结果成了妄,这里就是黏湛发见,湛,黏湛,湛就是湛然不动之体,就是这个妙明真心,如来藏。就因为想明白这个,就带起来,就跟黏起来一样,带起来一样,这里黏就称之为引发的意思,黏。真心本来不动,他就非要这个投石冲开水底天,他就非得扔个石子,明白一下。

在这种情况下,就把这个湛然不动的妙觉明心怎么样呢,引发为成了一种能见的感觉。大家设想啊,我们现在不需要去悟要证,就用你的妄想来设想。就是本来如如不动的这个状态呢,它一定要起波澜,第一个波澜从哪里起呢?就由于外在的明暗两种尘境给引发出来一种能见的见精。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叫做见精,见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精本来是一个精,但是你把它黏带出来就有了见的感觉,一种错觉,眼睛能看,眼睛能看。那么这种眼睛能看这股劲儿上来的时候,能看的这股劲儿上来了,他一定会觉得,一定要有一个外在的色法、一个着落处、一个依托点给我来看,外在的一切世界,就是由这个见精。这就讲到的说映色,它一定要映在这个外在的依托的现象上,色法,这个色法无非就是明暗两种,大家不敢走开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好比前面我们讲到的这个太虚空,本来是廓然一个空,由于这些器皿的不一样的形状,这里就等于说太虚空参合成器一样,这里讲到的是结色成根了。

就把这个色法,就等于说这里是见精映照在色尘,又结合色尘而成了一个胜义的眼根,第一个叫做胜义眼根,结色成根的这个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里很难理解啊,我们再稍微给大家细释一下。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结色成根呢?就是这个见精一定要映在色法以后,把色法返回来,就有一个我能见的感觉。但是这个能见的根呀,大家知道,开始,就是它的本来,已经刚刚从真进入到妄的状态的时候,并不是咱们这个眼球,而是叫做胜义根,其实就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我们隐而不知的这个神经系统。就是大家觉得现在的眼根看眼色的时候,以为我的这个肉球在看,其实这个不是的。是什么呢?是胜义六根。

胜义六根的眼根叫做清净四大,所以这里你看讲到说,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是由最微细的,还没有染著到粗重的时候,这个四大才组合在一起叫做胜义根。我们现在的这个眼已经成为浮尘根了,浮在外在的。那么这个胜义根,为什么我们这么要细讲呢?因为大家都见不到,也感觉不明白。这个胜义根只有圣人的眼或者天眼能够看清楚,凡夫根本见不到。那么凡夫见不到,凡夫还有一个依托呀,他说到底我是怎么见到这个东西的,久而久之这个胜义根,它一定要有一个依托在哪里呢,就依托在我们粗重四大所组成的浮尘根了。你看,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这个眼粗重了以后就变成一个胜义根,就依附在这个眼球上了。所以现在我们见东西其实是胜义根在见,但是我们错觉以为眼球在见。而且依附得久了以后,这真得就用眼球来见了,不用眼球,眼球一坏,见不到了。

就跟我们说一开始,我常讲一个比喻,不知道这个比喻能不能到位。就是古人的话,那会儿看东西就有灯,后来我们就发现电,发明电,最后就现在要电灯电话电脑,最后就越来越依附越来越依附了,原来人家在没有灯的情况下可以活,现在人没有电的情况下活不了了。这个能明白吧?就等于说我们这个胜义根,也叫净色四大,组成的这个依附在眼球上,久而久之,离开眼球就不能见了。其实是可以见的,就是我们以为不能见了,就越来越离开不能见了,就到了这种地步了。到了这种地步以后,你看这里讲到的这个,浮尘根的这个眼球还像葡萄朵一样,就是像那个葡萄皮剥了,你看眼睛是不是?这是佛说的呀,这样浮根四尘,就是浮尘根也是由这个外面的四尘组成的,这样的四尘就是色香味触。

因为这个眼球大家知道没有声音,色声香味触法嘛,它没有声音,也没有第六意识去结合的去判断的那个功能,所以只有色法香法味法触法,由四尘组成的这个浮尘根流逸奔色,就是天天向色法外面去奔跑,去攀揽,而奔逐于这个色尘之境,为色尘局限了,不能超越。这就是眼睛的状况,眼根是怎么来的。好,那么我们再往下看,眼根完了以后再看声根。慢慢地大家感觉着啊,感觉了以后你就可能会参进来了,参不进来了也就只能种个种子了。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头一个讲到的是我们的眼根,这里就讲到我们的耳根是怎么打成的这个结呢?你看第一个,由动静两种声尘相互攻击。这他用的词非常精准,大家看到了吗?一个是明暗相形,这个是动静相击。相击就是相互攻击呀,动的状态出现的时候,就把静给隐了,动显了;那么静的状态出来的时候,动就灭了,不动了就静了。所以这个动静相击就是由于动静两种尘境相互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又依然如故,于这个妙觉圆满的湛性中引发出一个好像我能听的感觉,引发出这个听。那么这个就名为听精,精还是跟眼见色的那个见精一样的精,但是他把它演绎成一个我以为是在听的状态了。那么既然我以为是在听的状态,他一定有相对的业务给它来做呀,就像我们现在去找业务一样,它是听的状态,就要找声的业务来给它听。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映照在这个声尘之中了,就是动静,见精映照于外面的声响之中。大家参一下,可是分析剖析一下,这个原始的,上次给大家讲的这个声音的状态,打一个弹指,你看把你们吓了一跳。动的时候就声音出现了,静的时候就没有声音了。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没有声音的时候跟声音有没有关系?有没有?有吗?有什么关系?大家想,有声音需要什么呀?需要没有声音来衬托它是声音呀,是不是?所以这个声音出来的时候好像有了声音,然后没了声音我们就以为与声音无关了,不是这样的。与声音无关的时候,是因为没有声音了,我们感觉与声音无关了,可是没有声音本身就说明声音的存在。是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个存在是怎么存在呢?如果分析的话,声音就这个动静二相,只有动静二相是声音的唯一状态。当然等我们对这个声音又赋予了好多感知、好多概念分别的时候,你讲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今天说的那些话听起来是什么内容,这就微细的分别,就等于说这里讲到的,由动静等,就在等里边省略了,不说了。只有动和静才是声音的真实状态。你要参进来。你当下就依附在动和静这两种境上,动静相互攻击的时候,就是声音的一种境界。

你一定要忘了自己,忘了现场,忘了人生,忘了社会。就有动静,就是声音。当我们把这个声音这样的去,由于这个妙觉明心的这个精被演绎成听的模式,结果就一定要寻找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就动静反馈回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呢?你看,听精映声,卷声成根。这个词用得多好。前面是什么呢?结色成根,就是明暗搅和在一块儿。这里卷,卷是什么呢?卷就是收摄的意思,外在的动静声音,这个声音它是虚散的,只能够这里说收摄到我的耳根中,所以叫做卷声成根。这个根还是由于清净的这个四尘所组成的胜义根,但是由于我们的色身依附在这个耳根上面,就是这个耳朵的肉耳上面,久而久之就成了粗重的浮尘根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如新卷叶。你看我们每个人的耳朵,你们看过自己的耳朵吗?有关心过没有?人家说耳朵大的福报大,耳朵向外翻的不行,向内卷的福厚,又说耳垂大了就怎么怎么样,总归是为什么呢?你想耳根,眼睛也是说什么凤眼是最贵的,那么如果这个人桃花眼呢,就比较桃花多,眉目传情比较擅长。

为什么说六根中有这样人生的体现呢?咱们把它科学地用《楞严经》来发挥一把。为什么?就是外面的色尘声尘,它都是由你的自心招感,自心招感由怎么来的?由业力相续的,那么就一定跟你的果报,过去有关。当跟你过去的果报有关的时候,它呈现的一个状态,就这一类类型,你的人生走向就是这一类,那一类类型,你的人生走向那一类。大家去看啊,我们教内最有名的大德,也是就是中年出家领众修行,就平兴寺的界诠法师,知道吧?界诠法师你们知道吗?世界的界,诠释的诠,言字旁过来一个全部的全。他是在平兴寺嘛,弘扬戒律,是我们的学长嘛。

那他老人家是非常讲修行,那会儿学的中观,弘扬戒律,现在行归净土。界诠法师是典型的丹凤眼,你们不要错以为说丹凤眼一定是女的才有,丹凤眼就是贵气,贵,受人恭敬呀。出家人一个是要孤,没有孤他就外边的桃花挡不住,要孤呀。这里讲的迷信了,你看说这个迷信的时候你们就很有兴趣。但是还要孤还要贵,如果光孤不贵就是乞丐,要饭的,流浪汉,也无家无室,但是他不受人恭敬。所以出家人就又要孤还要贵。界诠法师就是典型的丹凤眼,年轻的时候,你们可能没有留意,你们去看他年轻时候的照片,他有时候戴个眼镜,就是眼睛完全向上,非常标准的丹凤眼。所以这个眼根耳根,它为什么在这儿你看,这里形容的为肉体之耳像一个新卷叶,就是那个荷叶,新生的荷叶在那儿卷起来像。每个人的耳朵都耳型不一样,耳型的种种差别都代表了你的人生密码,这个在世间法里面是有道理的。

那么这里为什么说,后面还是讲到的说,浮尘四根,流逸奔声。就是讲到的说,它们尽情地奔逐于声尘之境,所以为声尘所局限而不能超越了。你看我们现在你作为一个人,你不用耳朵听声音,那你的生活没办法过了。聋子就很惨,听不到,那么他的生活肯定就是比我们没这么丰富多彩了,要单一得多。可是我们想想,到底是单一好呢还是丰富多彩好呢?为什么阿那律眼睛瞎了以后反而证得天眼呢?所以大家你看我们就害怕呀,害怕失去这种外面的色境,耳边的声尘,害怕,本身是一种错觉,就依赖得久了就害怕。再往下看。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这是讲到的鼻根了。鼻根是怎么出现的,它的状态是怎么把它给牵出来的呢?这里讲到的,由通塞两种相发。你看,鼻子出气,包括口呼吸,这是总的我们说的通相。你说一个人害怕没有通塞两种相,为什么?一旦完全塞住了,就死了。人死了不是马上把手挪到这儿看有气没气吗?这就完全塞住了。所以当我们的生命,就是这个见精,又被一个什么欺骗了,就是通塞两种状态一旦相互相发呀,这里说相发,发是什么?发生,一会儿是通一会儿是塞,相互发生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交相显发,就还是以这个圆湛的法性、妙真如性中,又引发出一种能嗅之性,以为我能闻。天呐多可怕大家想想,本来是一个通塞的状态,我们就错觉了,以为我的闻性依附在上面了,吸的时候这味道进来了,呼的时候味道出去了。那么大家想想,这个嗅本来是一个精,由于有了嗅的功能,一定要给它找嗅的业务,跟刚才听声音一样。

这样找嗅的业务是什么呢?就是外在的香尘,这里叫做,这个词还是纳香成根。什么叫做纳?我们说领纳嘛,纳是什么呢?就是吸取的意思,把它吸,吸过来,因为这个香尘它不是色法也不是声法,它属于一种香气,就像弥漫在整个法界的一种流动的味道嘛,香属于气,那么只有吸取的时候才能进到我们的鼻根。所以这里讲到的说,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其实我们闻香味的这个根呢,净色根在占主导作用。但是由于依附的浮尘根久而久之,就这里讲成了什么呢?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我们一般的说爪一样嘛,但是这个浮尘根还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的,由于终日追逐于香味之境,所以为香尘所局限,就不能超越了。这里讲到的说,浮根四尘,流逸奔香,天天为香所转。你看我们现在不是也在说闻香嘛,大家都在有时候举办那个香道,不是有这么一种生活方法嘛。我有时候觉得到了南方,南方有某个城市,他就特别是富贵气足,他就天天不关心什么谁主宰天下呀,古时候就是这样,他只每天就品个茶,闻个香,吹个笛子,弹个琴,就到这里富贵得很,就是杭州。那么下面我们再往下看,眼耳鼻,然后轮到舌根了。舌根这里是什么呢?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这是讲到的如初偃月,对的,是这个舌根。这里有两个词叫做恬变,大家看到了吗?恬是什么意思?我们说这个人平常没什么追求,很宁静,就说他的生活比较恬淡无味,所以这个恬就是代表淡的意思。这个变代表变迁,既然本来是平静如水,突然间有转变,那一定就是浓了,所以这里讲到的其实就是有味了,原来没有味道,转到有味道了。有味道和没有味道,两种味尘相互参对。你看他这里讲的这个多么的,这里讲到的多么的到位,你看说,二种相参,用了一个参字。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相互参比。如果说你没有味道,我知道有味道,由于你没有味道,我才知道有味道。我们吃饭的时候不是说这个菜淡么,那个菜咸么,这个菜的椒盐味浓,那个菜的咖喱味,放了一些咖喱了。

为什么?它一定是相互参比对比而有的。你看所以这里说,比恬所以知变,比变知恬,就是因为淡的时候才知道有浓,浓的时候才知道有淡,相参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于妙圆中黏湛发尝。你看,还是又把这个,他就不断地,用句不好听的话,就不断地糟蹋这个、染浊这个本来如如不动的妙觉明心。这里边他又把它给编排成什么样呢?让它去在这个中去黏带出来一种尝味,发尝了,有尝的功能。有尝的功能,又得给它去找尝的业务,所以说尝精映味。就是映照于这个味尘之中,绞取这个味尘而成了胜义根,这个胜义根又依附在这个浮尘根里边,慢慢就成了我们舌头这个样子了。

你看这里讲到的,因名舌体,如初偃月。初偃月是什么?初就是月初的时候,它舌头我们卷一下,这个舌头往外卷的时候不是就,横截面看的时候,就像这个月初的横卧在虚空中的那个半玄月嘛,对吧,这个舌头向上挑的时候,所以他这里形容说如初偃月。同样还是由,乃由这个色香味触四尘所成,它永远都没有声,没有这个法,色声香味触法除掉两个,只有色香味触四尘所成。那么尝精呢,终日由这个舌根而表现,终日流逸奔逐于味尘之境,所以被味尘所局限,不能超越。就是我们的舌头只能够,舌头的功用就是能够吃东西,知道它是什么味道。它活的,所有舌头的人生就是这么体现的,它的价值就用在这里。但是呢,本来它是有无量的妙用,就被局限成一个,被味尘局限成一个尝味道的载体了。这是舌,再往下看,就是身了,大家来看。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这里讲到的我们的身体,身根啊,身根其实这个眼耳鼻舌身也长在这个身上,是一个总的。那么这个身根是怎么来的呢?怎么感觉出来的呢?你看,由离合两种触尘交相触摩,就是相摩。相摩是一个什么意思呢?你看大家都,比如说我们知道两只手,两只手握在一起,再离开,再握在一起,再离开。相互交,就是交互,就是交在一起,然后离去、合来、离去、合来,就叫做由离合等。那么相摩以后,合在一起的时候是相互,交相而故相互感触,由于这样不断地离,在合的时候由离来衬托合,就引发出一种觉知之性,就叫做觉精。由这种觉精,你有了觉照,就是有了我身体的这个感觉的这个功能了嘛,那么一定又要给它找一个业务,就是对映触尘,外边可以触的一切尘境,身体可以触的。那么这里讲到的说抟取触尘,这里一个抟字,抟是什么呢?就是领取的意思。

这里讲到的触尘合知,就是我们,你看嘛,身体触外在的时候,只要跟它碰在一起就有感知,需不需要其他的因缘了?需不需要?只要身体跟它碰在一起,就有这个触的感知,而不用其他任何的因缘再来参与。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只有领取就可以,这个抟就是领取的意思。你身体往这儿一碰,你感觉这个,马上就领取这个感觉你就知道了,你是碰到冷的了还是热的了,软的了还是硬的了,马上就知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抟取触尘而成胜义的身根了。那么大家想想这个胜义的身根在哪里?胜义的身根,胜义的身根在哪里?为什么有这个传达呢?胜义的身根是由什么组成的?你们听过医学上有一个叫神经末梢吗?有吗?是不是神经末梢遍布着我们整个的这个身体皮肤的表层?就像一个虚拟的一个,由神经末梢描绘成一个这样人的形态载体的时候,我们把它实化,就依附成这个色身的肉身了,就是四大地水火风组成的这个肉身上面,就成了浮尘根了。

净色根刚开始组成的就是那些神经末梢,到处都是神经末梢,才有了触的这个功能感知。但是久而久之,我们就把它粗重地依附在这个身体上,这样的话,形状这里讲到的如什么呢?如腰鼓颡,腰鼓颡,腰鼓是古代这个,古人们打击的这个乐器,它是两头大的,中间稍微细,所以就等于说我们人体不是肩膀这里宽嘛,下面还有臀部,下面腿部宽,腰比较细嘛,就打比喻就是跟个腰鼓一样,这个腰鼓颡呢,颡就等于说腰鼓的头,就是腰鼓向上放的话,这边有一头,这就是人的形状。人每天怎么样呢?这个浮尘根还是由这个色香味触四尘所成,觉精托到我们身体上,以为这个身根终日流逸奔逐于触尘之境。你看我们每时每刻能离得开触吗?离得开触吗?你看你的身体,我一路走过来,拿起讲义,得拿着这个本,背起我的香袋,得背着那个包,勒在肩膀上一路走过来,那么去关个门,上了地铁,下了地铁,出了地铁一直走过来。你就任何东西都不去触,你的脚也得挨着地,是吧。

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奔逐于这个触情之境,你脚挨着地的时候你肯定是这样呀,你出了门,踏在这个砖地板上了,你感觉它是平的,出了外面就是柏油马路了,下地铁的时候台阶,上地铁的时候还得跨一步才能进去,现在地铁挤的,把那小孩们突然间就给包给挤在外面了,一抽就进不去了。这都是触,时时刻刻都是触。好的触我们就舒服,不好的触就感觉难受,特别是更不好的触就害怕。把他的包给夹在那个地铁里,马上就心生恐惧了,地铁一要开,他就觉得这个不对劲儿,等等这些都属于触的范畴,我们不能超越。好了,这是眼耳鼻舌身,都讲完了。下面我们要讲到这个意根了。意根就特别难理解,大家来看。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我们要知道,意根它是由什么来体现的呢?生了灭,灭了生,所有我们的念头,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不是这个状态?生灭不停,只有生灭的功能,他才能成为一个凡夫呀,要不然我们就没有本事当个凡夫。就因为第六意识不断地生灭,不断地认知,不断地领纳一切的尘境。在这个时候呢,又把这个本来,你看这里讲到的说,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因为始终这个第六意识比较抽象,所以我们就老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知精映法呢?既然意识有生灭,由不断的生灭交互相续的时候,就引发出一个湛,把这个湛然之体的妙精明心引发成一种能知性了。记住啊,这个意识为什么叫做能知性呢?所有的一切,它都是一个操控手,为什么后面有一个非常妙的词你看,揽法成根。揽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做揽呢?它呢,意识这个知的精对映在法尘,法尘是一个什么状态?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看外在的色声香味触,那么这个劲儿过去了以后留的那股余劲儿,一个惯性,会形成像我们说这个事情过去了,落谢的一个影子一样,这个影子具体在那儿,就由意识去收集过来进行判断。

就是眼看色法以后,碰撞的那一刹那没有分别,当我们有分别的时候,已经就是碰撞的落谢的那个影子,就这个事情发生了,还有那个余劲儿在呢,那个余劲儿赶紧报告给第六意识,由谁报告,就是每一个根的净色根来报告,眼根的净色根。我们现在是浮尘根粗的,净色根天人才能见到那个细的,凡夫见不到,报告给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进行总体的判断,同时眼看色耳听声。你看我们去看一场晚会的时候,眼耳鼻舌身都在,都在进行功能,同时报告给意根,为此它就进行,总的对前五根进行运筹和布策。布就是摆布的布,策就是策划的策,整体的它来进行了别,所以叫做揽法成根。那么这个意根啊,一般我们其他经里面没有这么讲,其他经里面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都说意根只是一个精神状态。但是意根,净色根是意根,我们看不见,粗重的托在我们色身里面的根在哪里呢?在哪里?你看这里说,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如幽室见是指的谁呢?指的谁?好,有人已经说出来了,就是指的咱们这儿扑通扑通跳动的这个心脏。

要不你看我们在了别感知的时候,为什么觉得会这儿在动呢?这是一种错误的惯性呀。所以讲《心经》的时候给大家讲,既要知道这不是肉团心,也不是缘影心。但是它的这个意根依附在哪儿了?它的浮尘根在哪里?就是这个心脏。你看我们一心里有想法的时候,总感觉到这儿在琢磨,这儿在启动一个什么什么想法,从这儿出来的。这就是意根就依附在这个心脏上。为什么叫如幽室见呢?好像感觉到这个心脏,不是在我们身体里边嘛,它就是,它这个心脏它在暗处。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你看,因名意思,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思量,意根所在的这个地方它会想,它会算,盘算,在哪里?就在胸腔子里面的这一个。所以这个心脏在盘算的时候就好像说,这个心脏如果是一个人,他就潜伏在一个暗室里边,那么来来往往明处的人他都能看得见,但是明的地方的看不见他。这就是我们是以为,意识老是心在,心里有许多想法。

心里在盘算什么?你心里在琢磨啥呢?等等就以为说这个东西在这儿想,它就潜伏在一个暗室里面,所以这里讲到的如幽室见。但是呢,还不外乎由浮根四尘,还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的,知精是托这个心脏而出,终日流逸奔逐于法尘之境,所以就给法尘所局限,不能够超越。也就是第六意识只能够在那儿一个人瞎琢磨,它除了有这个本事啥也干不了。就跟一个军师一样,这个军师永远也登不了基,也不能出去打仗,他就在那儿琢磨,由他琢磨。但是琢磨还都得由他琢磨,不由他琢磨呢,我们这个事还办不了。所以这就是第六意识。最后我们来看: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大家来看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阿难呀,这样的六根呈现到,怎么讲呢,我们说呈现到这种地步吧,都是什么呢,都是由于最初于彼觉明体上加明于觉,大家看到了吗?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就是我刚才给大家讲的那个,第一念,我们的本来的如来藏妙真如心如如不动,非常正确的状态,本来已经很正确了,一定要这个正确上去判断它是否正确,这个时候就开始怎么样呢?你看,由彼觉明,有明明觉,最初于彼觉明体上加明于觉,就把这个妙明转为无明了。这个状态我一说的时候,大家始终能跟得上吗?能跟得上这个状态,你才能听得懂啊,没有这个,这个状态一失去了,你就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大家想,本来最正确的状态,我们一定要判断它是不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把这个湛然的真性就给粘取出来了,粘起来了,粘起来了,如果明暗去粘,它就成了见了,如果动静去粘,它就成了闻了,如果通塞去粘,它就成了嗅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看,失彼精了,就是本来最正确的那个状态就失去了。失去了以后成为什么呢?就成了一个黏妄发光,就成了六种妄光。什么叫做妄光呢?跟大家讲一下,也可能就是我们说,我们现在正在能感知的这个感觉,其实就是似乎在有灵动的东西由我们去感知,一定要主观能动的这个灵性呀,这个灵性是妄的是假的,虽然它有光,是假的。这里讲到的说黏妄发光,就是发出六种妄光,把一个本来最正确的精明心,成为了见闻觉知等六根之用。所以大家反观一下,你看讲了这大半天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这么来的,我们的色身就是这么被固化的。当固化以后,反过来又反认知、反依附六个眼耳鼻舌身意,就觉得我就是个人了。所以大家想想,我们觉得我们是个人。就因为觉得是个人,所以就成不了佛。本来是佛,就一定觉得我是个人。怎么成呢?就这六个,六根。

所以讲到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大家来看。本来我们的佛性就是妙明真心,由于明暗相形,这些词用的非常经典,大家看。明暗相形就成为见精了,映在色法上了;动静相击就成了闻精了,映在声尘上了;通塞相发就成嗅精了,映在香尘上了;恬变相参就成尝精了,映在味尘上了;离合相摩就成了觉精了,抟触成根就映在触尘上了;生灭相续就成了一个知精了,揽法成根了,映在了法尘上,映在触尘上了。所以你看,本来就是一个如如不动本来是佛的佛性,就因为动静,明暗、动静、通塞、恬变、离合、生灭等等这些妄相,不断地黏带,不断地搅和,就等于我们说,跟着巫婆就学跳神去了,本来是个好人,结果就这,这是一对两对三对四对六对巫婆,就天天来教他要去跳神,这跳着跳着没办法,只好就习惯了跳神,就把跳神当做一种常态,就天天在跳神中去活着去了,就把本有的好人就给忘了,妙觉明心。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结色成根就是眼,卷声成根就是耳,纳香成根就是鼻,绞味成根就是舌,抟触成根就是身,揽法成根就是意,精神物质所有的组成了一个我的错觉。那么我们要突破这些,再也不跳神了,要当好人的时候,就揪着一个巫婆,不是六个巫婆,同时不行,只能够揪着一个巫婆去跟她斗,去把她找出来,往回好好地把她改造。怎么改造呢?先把她绑起来捆起来教训她,让她好好地当好人。这就是一门深入,就从六根下手。所以大家看,这里讲到的说,到了这种地步,那么我们才知道说,原来六根攀六尘,把我们的妙觉明性就是这样给蒙蔽和引诱变坏了。能听明白吧?所以下面就讲到了,你看,是以,这一段我们再读一下,一起来。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好,就到这里。大家来看这段话,是以开始就是,前面不是讲到了说如是六根,就是因为你一开始想以妄明觉明,才成了无明了,那么才有六种妄光发精了,才以为说你错觉的见闻觉知出现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现在离开明暗,你看,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就是你离开明暗就没有能见的体性。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离开动和静,就没有能听的本质。没有通没有塞,嗅性就不能发生,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就是你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变恬,尝性就不能发出;不离不合,觉触就本来没有;没有生没有灭,那么你这个了知之性又寄托在哪里呢?一样一样的给他分析说,本来这些都是依此而起,依彼而灭。那么你在这种情况下所以才,你看.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到这一句才回应到我们前面讲到的什么呢?这个第二种决定是什么呢?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你看讲了这几节课了,此处才回应到说你怎么用功呢?两种决定,第二种是决定要弃有为相,就是从这儿弃。大家发现一个词了没有,就是汝但不循,看到了吧?你但不随,这里的不循就是不随的意思,前面还有讲到的歇即菩提,就是歇。汝但不随这个动静等十二种有为相,你不要去奔逐不舍。所以大家想一想,这个不循是上好的用功法门。前面我们给大家讲过不随,这里又出来一个不循,就是下手功夫,就是最亲切的地方。

怎么不循呢?那我们平常再想想,我们现在无非就,动静就是声音嘛,明暗就是色法嘛,你就不要随着它走,你先自己要拿定主意。你看我们现在每天活的就跟一个,我们人在事情多的时候,不是总会判断失误嘛,总会做错事嘛。有时候我们被周边的境界吵得不行了,七嘴八舌这一句那一句,好了好了别说了,行了让我定定神。这个时候定神就是你要先定下来,不随他。你随他就耳根子软,这边听他这么说,那边听他又那么说,谁知道对还是错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循二字就是远离,也是不循的意思。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不循的意思。世人但念阿弥陀佛,但就是不循的意思。祖师们也是说,吃茶去吃茶去。我们说六度万行以布施为首,以舍为首,舍就是不循。你看一切的法门都离不开这个不循。所以这里叫汝但不循,说你只管,但字用的多妙呀大家看,但就是说,你什么都不用管,你只管,只管不循就可以了,不要想这么多,你但,就是你只要这样就可以了。六祖说的,世人但看,就是但念《金刚经》便得开悟呀。都是用的这个意思。所以这里讲到的就是说,只要你不随这些有为相,然后怎么样呢?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大家这些地方要听明白,随拔一根是什么呢?言外之意大家听明白了吗?就是让他深入一门,选用一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依之而修就能够摆脱所有这些所黏的妄尘,内伏反照这个自性,伏得久而久之,伏归本元真心,那么本有的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这个佛性就会发出来了,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这个耀性一旦开发了以后,大家看到了吗,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循着这一根去伏归本元的真心,一旦把这个真心让它光耀之心发出来,就是见性了明心了。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了以后,其他的五根,所有这个黏尘的这个妄,就由于你选的这一根发了以后,其他的都圆满脱落了,一发百发,一脱其他的五个全脱。这就是我们说的总持法门。

所以大家你看,绝不能,这里讲到的后面这句话再给大家贯完,我们就前半堂(结束)。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就是说,一脱一切就脱了,绝不可能是什么呢,绝不可能耳根不黏这个动静二相了,其他的根还有,比如说眼根还见明暗之色,还脱不了,决定是脱了。不是这里讲到的说一份一份地脱,是同时脱了,所以这里叫做应拔圆脱。圆脱以后怎么样呢?不由前尘,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说不必由现前的十二种妄尘所起的六精妄知妄见,就是你不必再由着前十二种的这个动静明暗通塞,这个十二种妄尘才能所引发你的六根的妄知妄见。这种情况下呢,本明真心,你看,明不循根,就是本明的这个真心绝不必说,不必啊,一定不需要去循着某一根才能显现它的作用。大家这个听明白,比较绕口。明不循根就是说,这个本来的妙觉明心,不需要一定得依附在一个根上才能显现它的知和见的作用。而是怎么样呢,而是随寄一根,大家看第二个词,寄根明发,看到了吗?随便你依托在哪一根,这个本明的真心都可以同样显发任何作用。由是六根互相为用。由此六根互相为作用,好比说这个眼睛不但能够见,还可以闻,还可以嗅,还可以尝,还可以觉,还可以知,六用都能够用,就眼根呀。不但眼根如此,根根皆然,所以六门互通,无所障碍。这就是这一段到最后一句,由是六根互相为用,讲的这个道理。那么下面呢,佛就给阿难具体的几个有修成就的人的具体的实例给他讲了。那么时间关系,我们休息十分钟,下半场回来我们再继续,到十点二十。阿弥陀佛!

各位,我们继续二十九讲的下半场。从这里开始就是要超越人了,超越的方法呢,这里一直给大家提供说从这个一门深入。我们尝试着待会儿把念佛再往这里会一下。大家来看,这里我们,刚才我看到的,想给大家把这个,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还找到这句话了吗?这句话还记得啊。这个随拔就是深入一门,我们选用一根。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叫脱离黏尘呢?这里叫脱黏内伏,就是脱离黏尘,内伏根性。其实再把它分开讲一下,脱离黏尘就是我们每天被黏着的,就是外在的六尘,就刚才讲到的动静明暗等等相。那么内伏根性,伏是什么意思?大家尝试着我们做一种解释,你们也参与,伏是什么意思?伏是什么?就是跟着它。你们看过,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这个知道吗?就是你只要跟着我红娘走,你只要走,你什么也不要管,你跟着我红娘走就能见到她。那么这里这个脱离黏尘就是说,你其他的不要管,谁发现你发不现你都不要考虑,外在的明暗动静都不要理它,然后怎么呢,内伏根性,就依着你的这个根性、闻性,就伏在它上面,就跟着它走。这是我的个人理解。那么如果你守于这个根性,大家从这一点呢,我们就开始要给大家做一个开示,就是我们平常呢,确实大家要多去反观这个心念。

我们知道这个根性呀,我们表达成为性,我们常不是说性相圆融嘛。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圆融的时候,首先你把根性表达为性,就是我们的闻性,待会儿再听你就知道说,耳朵始终有听的功能,这个闻性始终在。你就始终跟着它走,不要跟着动静走。那么这个东西需要训练的,信守得住了,相就成了外面的妄相,就比如说动静这些相呢,它就追不了你了。就说修行这个东西是极其的要专一的,容不得一点点第三者插足。所以等我们守着这个信的时候,你一定是就依附着这个,那么外边的天地就好像说不管不顾了。你常做这样的训练,一下子达不到有定或者有慧,但是先开始首先你要搞清楚这两种状态,守真常,弃生灭。守真常就是内伏,弃生灭就是脱黏,就是外在的这些生灭你先不要管了。这样不断地来回来回,守得多了以后你会出现一个什么状况?看看你们能不能跟得上,出现一个什么状况呢?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常进常出的时候,虽然你不能够始终在静里面始终待着,进来,进到这个根性,这个不动的禅定中,但是你进进出出,门里门外,这两种状态你是有体验的,是吧。

如果真正心地上用过功的人,就觉得说守着这个不动,好像进来了,那么再跟着外尘走了,又出去了,进出之间你是有体验的。如果进到这一层面的时候,慢慢就开始你要,开始要打仗了。怎么打呢?就是守的时候多,散的时候少,就要散的时候越来越少,守的时候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就是要,你一定要有信念来鞭策,就是你,比如说我们学《楞严经》,你就对这个楞严法,这个一门深入要有决定的信心,否则中途会犯障。这个障就不是我们平常的那些粗重的烦恼,犯什么障呢?第一个犯业障。业障,就是你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会去造业,有的时候特别清,就是这段时间清静的相对状态好的时候,突然间就退了,还不如原来,这叫做犯障。第二个呢,犯了业以后又会生后悔,因为你毕竟这会儿已经有了知见了是吧,对于佛法已经有了长期以来的见解,始终相续的一个殊胜状态,那么突然退回去就后悔得不行,自责烦恼等等,这就叫悔障了。

都不能管它,一定要就是,反过来就提起正念往前走。再第三个就容易犯麻木障。麻木障就是说,弄着弄着过了段时间,这个心力不够了,身体太累了,就跟不上这股心劲儿,只能想往原来的美好,但是已经跟不上了,就跟掉队了一样,叫麻木障。这个时候都需要什么呢?百尺竿头猛醒鞭策,思地狱苦,想出离心,思佛法难闻,思人身难得,思一旦解脱、一入净土法界一了百了,等等这些,想方设法地去想,就不断地去管着自己去想。在这种情况下,慢慢地守着守着,如果到了一定的机缘到了,那还真有可能脱落,就是有点儿悟。但是呢,这就是我们这里讲到的说脱黏内伏,就是你始终跟着这个,就这样走。

这都是死办法,大家记住,修行可没有你们活脱脱的那些投机呀或走个后门儿,没有呀,就必须这死办法上来,你把它死到底。在这种情况下,那可一波三折太多了,因为我们造业的时候造的太丰富了,知道吧。所以你一下子把这个屋子清除出去,你一天买一点东西,一天买一点东西,你一下把它送完都不是一下能送完的呀,甚至比你买的时候更累。买的时候你还觉得,哎呀今天买回来一个好东西,赶紧你占为已有享受。送的时候你不想要它了,可是你已经买了,它就在你家里,它的份量又沉,这个包装,这个产品保修卡,说明书等等都得扔。就是我们的烦恼微细,各种门类等等这些,你扔的时候是比较难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就管他三七二十一都走,全部就用推土机往出推。这就叫一门深入,叫脱黏内伏。

给大家这么讲了一下,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还要给大家讲。有的人根性比较相对好一点,好一点他会什么呢,守着守着他真出境界。那么真出境界的时候,如果你会继续守的还长驱直入上。不会继续守的比不修的还惨,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有的见神见鬼神叨叨的,最后神经不正常了。这都是比一般人强的,比一般人强的守着守着,比如说他有时候突然间,念佛也是,如果没有真信切愿,就是往生西方他力摄持的这个巩固的三角保障,那么你念着念着,你突然有一天就觉得说,某一个东西好像被打通了一样。打通了一样就有时候佛号它就自己往出拱,由不得你念不念,它自己往出来念。那这种情况下你生什么心呢?欢喜心也不行,恼乱心,什么心都不能生,还是念,就有信愿往生心,相互执持,他力本愿,绝对救度。任何心都不能生。那个东西还好说,你如果凭着自力在这个东西上面使劲的时候,就像云破日出。

那么这个变化是不断变化的,为什么后面有五十种阴魔给我们在这里作铺垫呢?最后《楞严经》讲到后面五十种阴魔,就是我们现在都等不到五十种阴魔,稍微有一点好感觉,比如守着守着,他会出境界,哪里传来声音,或者见到胜妙境界。我们现在稍微做个梦都受不了了,赶紧第二天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所以这些守不住是非常危险的。我告诉诸位,不是说基本守不住,是全部守不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必须求生净土。一旦守不住的时候,等于说就是不顶事、害事嘛。而且通常在贪嗔痴、财色名食睡中犯业障好清除,为什么,因为有佛法步调一致地替我们修正清除。一旦一念魔心入进去了,那个清除不了。那个就等于说,真的说治病治病,常规的病好治呀,弄点抗生素,吃点消炎药就好了。一旦你弄的这个病是疑难杂症的话,你怎么治呢?所以说在这里面,虽然给大家讲到说深入一门,理论上知道是这样的。

那么你以后在念佛的时候,同样也知道就是这么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任何都不管,是最好的境界。一旦出来境界,你稍微窃喜,或者说恐怖,乃至是不知所措等等,只要一念,都是念哟,那一念夹杂进来就是大扰乱。要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还被魔军魔女不断地来扰呢。所以大家呢,从这上面给大家注意一下,防患于未然。因为我知道,确实有修行精进的同修,他在那儿坐几天,坐一段时间,乃至打个七呀,修个内观呀,他就出来了。这不是你有本事,人人都能出来。人人都能出来以后怎么办呢?就看能不能吓着你。你不要以为害怕是吓着了,就是突然间高兴得不得了也是吓着了,所以这些大家要注意。这里讲的给大家插个小段,就是说脱黏内伏,就是这么个脱,这么个伏。这是现在很惭愧,是宏海我在我的视野范围内所能明了的。很可能在座的诸位是登地的菩萨再来的,那你可能教化我们这些人了,在这儿讲这些小儿科。但是呢,虽然我们刚才讲到的说,慢慢地不由前尘,就是这样的久而久之,就不必由十二种妄尘来左右我们的六根了,随便依着一根,都可以同样显发六根的作用。这就不属于人的范畴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觉得好像离自己很远,这里阿难也是,所以你看刚才我们读的。

阿难,汝岂不知。从这段经文佛就开始列举了六个人,来证明不必依附我们的浮尘根,就可以寄根而发明六种作用,见闻觉知。怎么呢?你看这里讲到:阿难,就是阿难你难道不知道吗?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大家知道,阿那律是佛堂弟,是白饭王的儿子,他是随佛出家。就因为他老喜欢睡觉,喜欢睡觉呢,有一次佛就呵斥他,说你这个天天睡,一睡都将来睡一千年,你就投到水里边作那些螺丝呀那些蚌呀什么,作那些吧,在那儿活是活着,就是天天不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生了惭愧心了,就七天没有睡觉,日以继夜地去(精进),把两只眼睛给熬瞎了。熬瞎了以后,佛就教他修这个乐见照明三昧,就是不用这个眼根了。后来就修到一定的地步时候,六根脱了。脱了以后,虽然眼瞎了,可是人家能够洞见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在他心眼里就跟在掌中拿一个芒果一样,一目了然。这是阿那律陀,我们平时叫他阿那律,天眼第一,无目而见。

第二个,跋难陀龙,无耳而听。这个跋难陀龙是摩羯陀国的龙王。摩羯陀国的龙王是什么呢?他虽然耳朵失聪了,耳朵听不到声音,但是这个跋难陀龙他可以用角,角不是跟耳朵差不多嘛,他用角能听到声音,所以这里讲到的,无耳而听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殑伽神女,殑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恒河的意思。一般我们不是有时候在经典里边,你看《药师经》里面说,殑伽河沙这么多的佛等等,就是恒河沙数诸佛,殑伽。那么这个神女就是恒河之神,她能够把这个嗅性,就是闻味道的这个功能,她在眼睛上开展,而不是用鼻子。她可以用眼睛不用鼻子,能同样就闻到香,用眼睛闻香。这是她的一个功能。

骄梵钵提,是佛的弟子,不是我们说有时候知道叫牛饲病嘛,就是他把食物放在嘴里,就不断地嚼个不停,因为过去五百世一直当牛。那么这一辈子脱了牛身以后,跟着佛出家证了阿罗汉了。佛怕人家笑话他,就让他常住在天上去应供,不在人间,害怕说这比丘太不威仪了,只要拿一块东西进了嘴里就嚼个不停,就跟牛一样。那么他尝味的时候就不是用舌头了,你看,异舌知味。他尝味不是用舌头尝,他不用舌头就可以知道这个味道。下面还有什么呢?

舜若多神,无身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是这个意思,这一段都是讲的舜若多神是什么意思。舜若多就是,舜若多是虚空嘛,前面不是给大家讲,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舜若多就是虚空之性的意思。舜若多神呢,这是这一类的众生很有意思,你说他活着吧,他也活着,你说他是谁呢,他什么也没有,连个身体也没有,就跟风一样。最苦的,舜若多神最苦的就是他没有身体,他不知道触是个什么感觉。咱们不是身体你看挨着这杯子,哎哟是温的。他没有这功能,他又活着是活着,有一个我,但是他到处飘泊随风,就不知道这个身体是怎么个感觉。所以他最苦的,历劫以来他的这个果报就是以无身为苦。后来释迦牟尼佛慈悲放光,就是让他暂时有了一次身体的触摸,他就快乐得都说不出来了。这就是舜若多神,你看这里讲到的说什么呢?其体元无。既为风质,其体元无,就是他的身体就像一个风来回飘荡一样。所以这里的没有身体还能有觉触是什么呢?是如来光中映令暂现的。就是佛有一次慈悲,然后就放开光,放光让他对佛的这个光有一个触的感觉,佛的光到了我这儿了,我感觉到佛的光了,这个触觉生出来了。从来没有这种感觉,生出来了特别欢喜,就乐得不行。这是舜若多神。那么下面还有一个。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这是讲到的阿罗汉。灭尽定又叫灭受想定,如果修得入到这个定了,前五识、第六意识全部不起现行了,受想不起现行。所以大家要知道第六意识什么情况下不起现行呢?就是在灭尽定,还有无想定,乃至无想天的时候都没有了,第六意识。那么这里指的是什么呢?你看,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就是说什么呢?迦叶尊者已经入到灭尽定以后,他并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感知,可是人家虽然六识不起现行,他还能圆明了知。这要记住圆明,就是比我们知道的还到位,还真实,看待一切世间的情形,所以说能够了知诸法。

这一段经文就是连续举了六个人,他是为了证明什么呀?大家想证明什么?证明不去寻根,寄根发明,就是不必说死守着眼一定看东西,耳一定听声音。人家没有死守着这个,人家还可以在一个根上具两个三个乃至六个根的全体作用。那就说明这个根,六根启动的时候就是被黏起来一种妄知妄觉,六根所觉的色声香味触法尘,就是一种妄尘幻境。它们相互作用,相互长养,相互欺骗,然后又由我们人的主宰,把它当了真。怎么当了真的?还是这六根当真的,因为六根相互作用,才有我的感觉,特别是第六意识为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看这里,特别是说明什么呢?不但是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这可以理解,说人家有神通,对吧。问题是什么呢?阿那律、骄梵钵提也是佛的大弟子,都有神通,这是三个圣人。可是不要忘了,这里虽然有三圣,还有三个凡夫,一个是龙王,一个是神女,一个是舜若多神,他们全部属于凡夫。那么圣人的六根可以互用,凡夫六根同样可以互用,为什么呢?报所得的,他的果报就证明。

那么证也能得,报也能得,不是说死死地只能这样知,只能这样见,那就说明什么呢?说明六根本来的面目就是可以互用的。六根就是一个精,一个精被割据成眼耳鼻舌身意六精了。这是佛用这段经文作为论证,给阿难说的。因为阿难前面不是让他循着一个根而入嘛,一个根入了以后,六个根就全入了。在这种情况下,阿难他就不能够相信,说怎么可能一个根入了,六个根就全入了呢?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这个疑心了。有了这个疑心以后佛就给他说了,你看不要在这里讲这些,因为人家有凡夫有圣者,都能够,不管他是证的还是报的,都出现这种现象,那就说明本质上来讲,六根是可以互用的。既然六根是互用的通的,那么你循着一根进,六根就全通了。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好,那么我们再往下看,再读一段经文。读一段,一直读到云何觉明不成圆妙。一起来。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好,就到这里。大家来看,这段开始又是一段陈述,都是比较简单了。这里讲到的说,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就是阿难,说你现在这个六根如果能够圆满地拔出尘境,不是一根拔六根圆拔了嘛,如果六根能够圆满地拔出尘境的话。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你看,就是说内在的这个晶莹的性体中,就是我们的妙觉明心,我们以后统一就叫做妙明真心吧,如来藏妙明真心,否则你看他一会儿说这样,一会儿说那样,说着说着,听多了就不知道说哪个了。那么这样的话,你看内莹发光就是发出本具的这个佛性,真如光明。那么这个时候会怎么样呢?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就是这个时候,虚妄的浮尘六根,就是我们浮在外面的,器官性的,大家知道,器官性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器世间的山河大地等一切变化出来的相状,会怎么样呢?会怎么样?如汤销冰。大家感觉一下这个如汤销冰。那这个如汤销冰到底是烧开的汤扔进一块冰呢,还是把一点点汤倒在大冰块上?是如什么?怎么理解呢?对,就如同于热汤销融于冰一样,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冰是什么,凝聚的,死的嘛,汤是沸腾的,活的嘛。那么这个冰到了活的这个热汤中,马上就化成汤了,化成一味的汤了。就等于说,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就是我们那会儿转染成净,脱凡成圣了,桶底脱落,六根彻底脱了。六根清净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也是指的这个境界,六根清净了。大家想这里讲到的说,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和浮尘,那就说明一切的山河大地,所有的这些现象,本来都是我们自心的纯觉之体,但是我们一会儿翻成苦,一会儿变成乐,一会儿转成慧,一会儿又成净。乃至一会儿有大有小,等等这些,所有的这些已经不可得了。就像观音菩萨一样,三十二应得大自在了。

所以说我们就从这点就知道,六根如果不解,这六根我们如果不能解开,循根把它伏得见这个本来的状态的话,那么不但说外在的山河大地器世界,就算我们的根身也不得自在。大家说是不是?外在的就不要说了山河大地,就算我们的根身现在也是自在不了呀,走路也罢,吃饭也罢,睡觉也罢,看东西也罢,上网,读书,包括修行,这个信解行证的一系列,都是用我们的这个没有解开的六根,依照它没解的状态来让它解。可是它不得自在,如果说六根解了,哪怕有一根解了,六根全解,不但我们根身自在了,大家设想,不但根身自在了,由于根身自在了,外在的器世界山河大地也自在了。所以由此我们想想,我们常说修行第一个要了生死,要出轮回,要跳出三界外,三界在哪里呀?三界在哪里?今天的开场白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在哪儿。对呀,三界在哪里?真正的修行就是但解根,不出界的。哪里有三界嘛,就是根绑定了就是界内了,根解开了就是界外了,不离半分,当下就是出界之尘,出三界之路。难道大家以为说我们要出三界,还真的跋山涉水地到这个生死轮回的一个边缘那儿,蹭的跳出去吗?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所以大家想,这就佛法收放自如,一会儿是宏观,一会儿是微观微妙,一会儿是宏博,整个这些唯一不出的就是我们的六根门头,就解决你六根门头见闻觉知的问题。所以大家从这上面来慢慢地悟。下面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你看佛讲到这个宗因喻的时候,怎么样讲呢?你看。

阿难,从这句话开始,阿难,如彼世人。那就说明咱们都是世间人啊,每个人都是这样的。阿难,就好比世间人,这里讲的聚见于眼,就是我们总是聚集这个能见的性就肯定在眼根,没了眼了就瞎了,怎么见呢?这是所有人的共同见解,共同首肯。但是这里讲到的说,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假如让这个人迅速地闭上双眼,那么眼睛一闭,不是就只有暗相显现在他眼前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就是说这个时候呢,如果有人站在他的对面,他的眼睛已经闭起来了,那么如果有一个人站在他的对面,对方人家的那六根,比如说眼耳鼻舌身意,对他而言,不是黯然他辨别不了嘛,因为他的眼睛闭起来,肯定不知道人家,那么对方的头也罢足也罢,对他而言都是相类的,就是说自己也有头也有足,他能知道对方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可是确切的他没有明确地见到他的头和足,是吧。

那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呢?你看佛就做这个实验了,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就是说这个人用手循着他对面那个人的身体,就这么上上下下摸索一圈。你们都坐过飞机吧,去安检的时候不是拿这么一个牌子在那儿上下乱挥嘛,看看你有没有藏这个危险药品,危险炸弹。那这里就也是讲到说,让他循着对方的身体,眼睛还是闭着,这么去摸索一圈。这个时候,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你看这里什么呢?他虽然不能见到对方的头跟脚,但是为什么他一摸就可以知,头足一辨,就知道什么是头什么是脚,他一摸以后肯定就知道,上面这是头,下面是脚,中间有胳臂有手,再中间的这个是躯干,等等这些,他马上就知道了。那他怎么知道的呢?诸位你们再反观一下,不需要你设想,也不需要你论证思辨逻辑了。就需要你反观,他怎么知道的?这个知啊,跟他曾经知道人是什么样子没有关系,跟那个人长的什么样子没有关系,完全就是靠他摸了一下他心里就知道,头在哪儿脚在哪儿了,当下他知的。

他当下怎么知的?当下怎么知的呢?用什么知的呢?明明这个暗中所知,跟眼没有合的时候所见完全是相同的。眼睁开以后跟他眼合起来摸的知,是不是一个知呢?就是知对方的情形一定是一样的对吧,都是同样的知,那么他怎么知呢?由此就可以判断,眼根和身根是不是用的一个知?就用这个本来的精的这个知而知的。我们现在就见精只能把精用在见,这个知精就只能够揽法成根,就只能把它用成这个触外边的知,了知。可是这个见闻觉知,所有的这个知假名为见为闻为觉为知,其实就是一个知,知就是一,一就是知。就一个东西,我们现在把它弄成六个了。

所以你看,现前的实验都能足以证明,没有两个知,没有两个觉,没有两个根。那我们就现在把它弄成六根了,还有意思得很,没有弄成七个根。那如果说,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往深里讲一下,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为什么没有弄成七个根啊?就是用第六意识全部把它给揽法,看见了吧,身业相续,揽法成根。就是微细的这些,我们的错觉,粗重的眼耳鼻舌身,身也是一个总,意也是一个总,思想的总和物质的总。后来在唯识上进一步地分了有第七识、第八识,有人还要分第九识等等,为什么?其实那个也是我们根的微细的相状,但是就没有往那儿再分。

最后用身根把物质性给锁住了,总括了,用意根把精神层面全给锁住总括了。如果你再要分,不要说六个,六亿个根都有,甚至我们今天过一天就可以产生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根,那也能这么说。所以大家发现了六根也是六种妄想,是被我们首肯了的妄想。然后我们现在利用六根反修的时候,是利用六根先去否定我们不会首肯的妄想,比如说起个贪嗔痴。我们认为贪嗔痴不首肯,对学佛人来讲,是不是?但是对世间人来讲,贪嗔痴首不首肯啊?他认为贪嗔痴是本能的,所以他认为去贪嗔痴的时候,你们就不对了。我们现在认为贪嗔痴不对,我们可以到这一层面,但是我们认为六根是假的错的时候,就认识不到,因为我们已经首肯了。所以在这里,佛就以这种现见的实验来给他点开,原来六根都是错觉。真正的就只有一个觉,就是我们的佛性,这个佛性一直在觉,就是我们把它错觉了。好,再往下看还有。

这里讲到的。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你看这就是讲到说,世间的人都以为这个能缘的见性,缘见因明,必须由光明才能够成为眼见。这是我们通常的见解,这个能见的见性一定要外在的光明才成为眼见,遇暗的时候就成了无见了。殊不知是怎么呢?那个合眼之人,人家虽然在凡夫位,可不是圣人呀,大家不要以为说他是圣人才通的,他就在凡夫位,也并没有利用太阳月亮或者灯光的明,但是他也能那个时候心光自发,而用这个自发的知去觉知对方的头足。没有用光明,也没有修通,这样足以说明什么呢?一切的外境暗相,永不能够令本有的光明昏暗无觉。就是我们的觉性永远都在,从来都在,更加的在,没有不在的时候。这个更加的在就是说明什么呢?就是有了暗相,你以为暗昏冥的时候,它始终都在,从来没有变。而且是我们怎么知道它在的呢?就是由于有暗的时候才知道,有烦恼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有觉性有佛性。这就是佛门讲的,烦恼即菩提。没烦恼哪来的菩提呀?没有生死旷野,何来的菩提树王呢?所以大家悟这些,慢慢地悟着悟着,一通就百通了,以后楞严通了,一切的经典全通了。你看后面还讲到说,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就是讲的比如说,凡夫在凡位上还有本具的这个觉性,何况静修的人。既然六根外尘都已经像热汤销冰一样灵光独耀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本觉妙明的真心怎么会不成圆通的妙用呢?就是观音菩萨的圆通妙用,就用耳根见色、嗅香、感触,就用耳根都可以,所以叫圆通大士。这里是这一段。下面我们再往下贯,因为什么呢?这么给一讲,我也不知道大家听明白了没有,但是这个阿难又更糊了,确实是更糊了。我们再往下读这一段就知道了,来,一起来。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悋。

好,就到这里。这段话就是阿难又开始进一步错解佛语,提出了疑惑。大家看后面的这个,讲到说,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大家看他都怀疑到圣言量了,就是对佛说的他都生了怀疑了,觉得这佛说的,难道你说的对不对呀,你自己自相矛盾。这个矛盾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我跟大家先说一遍,我们再贯经文可能会不绕一些。怎么来的?阿难这里问说,你前面说了除去,前面不是讲了一大堆嘛,除了这个明暗动静通塞恬变等等,才有我们的这个妄觉的六根,对吧。那么他就认为,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妄觉的六根,六根呀,六根是如此的,除去动静明暗等相,这个六根就不存在了。既然不存在的话,就等于说六根是生灭的,有尘的时候出现了根,没有尘的时候没有根了。既然是生灭的,好,锁死了,六根是生灭的,那么他就又逃到前面佛讲的两种决定,是因果要以不生灭因感不生灭果,常住因感常住果,如果常住的因是生灭的,那你感的果一定是生灭的。他就说既然是如此,六根是生灭的,你如来让我现在循着根去一门深入去修行,那么难道循着根去修行,这根是生灭的,你不是让我以生灭因去修佛行嘛,那怎么会得不生灭果呢?这是阿难的疑点。

那么阿难的疑点的错误在哪里呀?错误在哪里呢?佛讲了这么一大堆呀,他只是什么呢,说由于六尘感得六根成了一个六结了。这六结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我们错觉说,眼只能见,眼见的结,结啊,打结的结,就是六种烦恼。那么并非说,他是说的这个结是虚妄生灭的,并非说能觉的这个根的根性是虚妄生灭的。这两个微细处阿难没有分开,他就转嫁给根了,把生灭的这个结、烦恼的这个感知性转嫁给根了。因为生灭的感知性是我们的心念嘛,有色境才有眼见色的这个感觉,这个觉其实是觉在觉,但是是一种错觉,这个错觉是生灭的,觉是不生灭的。阿难就用这个错觉代了觉,问说,你让我现在修根,那么这个根是生灭的,那因地生灭,果地一定也会生灭,怎么可能得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的不生灭果呢?这段就是这个意思,先给大家贯完了,我们再来,先给大家概括地说一下,我们再来贯文。

这里大家来看,阿难白佛言,也就是说前面在这个六决定义中,佛不是说了嘛,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无有是处。现在这句话就被阿难拿过来反证佛言有误了。怎么个意思,大家来看。白佛言,世尊,就是说如佛你所说,因地觉心欲求常住,就是说你因地所发的觉心与佛常住的不生灭果,要与果位名目相应,这个因与果的名目,也就是这个义理要相应。这里的名目怎么理解呢?大家可以理解成为状态,就是因的状态要跟果的状态步调一致,不能够错。那么因的状态属性是不生灭的,果才能得不生灭的果。现在因的状态属性是生灭的,怎么讲呢?

他首先不说他的疑问,他先赞叹佛的这个果地,说: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你看啊,这里他讲到的就是这七种啊,咱们讲到的这七种呢,都是佛圆满了果位以后所得的殊胜功德。这七种在这里讲的我们不可以错解,因为我们在比如说讲真如佛性的时候,佛性,就佛性来讲,我们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将来都是未来佛。这是从理上来讲,就是从本具上来讲。但是这里讲的七种智慧,这七种功德呢,全是佛已经修成了,不但理上是,事上已经圆满了。站在这个角度来理解。所以这里讲到的说,第一个叫菩提,菩提是相对什么言的呢?我们常说的烦恼即菩提,那么菩提是什么呢?就是智德究竟了,智慧的功德已经究竟了,能够断烦恼,才称之为菩提。烦恼即菩提,烦恼转为菩提了,所以断烦恼称之为菩提,菩提是相对烦恼而言的。

涅槃相对谁说的呢?对生死而言的,有生死就不得涅槃,得涅槃就脱离生死。所以涅槃叫做断德究竟,断的功德究竟圆满,断什么功德呢?断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两种生死全部断掉,称之为佛的究竟无住大涅槃。什么叫做真如呢?不妄,就不是假的,就叫做真。不异名如,不会变的就叫做如。所以佛证的这个菩提涅槃永远不会变,一得永得,永远不会假,绝对是真实不虚,所以叫做真如。什么叫做佛性呢?既然真如既不假又不变,说明它不坏不变,就叫做佛性。在凡夫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修行的过程中还是这样的,成佛了以后还是这样子,沦回到畜生还是这样子,生到天上还是这样子。

这个佛性不坏不变,这叫佛性。那么佛把可能性已经变为真实性了,所以这里佛性就是佛显现出来的性,叫做佛性。庵摩罗识呢?就是我们常说的阿赖耶识,知道吧,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染的时候叫做阿赖耶,迷的时候叫阿赖耶;在净的时候、在悟的时候就叫做庵摩罗。所以这庵摩罗识呢,就等于说能够分别一切法而没有染著。阿赖耶呢,能够变现一切法,念念染著。所以这里叫做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就叫做只有一个心,一心生二门嘛,我们这会儿生二门,生心真如门、心生灭门。这里的一真就是指的空如来藏,没有他物,只叫如来藏。什么叫大圆镜智呢?就是能够洞照万法而没有分别,叫做大圆镜智。

很苍白,我们现在只能用我们凡夫妄想的语言进行阐述了别,你真要知道这七种境界就是一种境界的畅快淋漓、彻底明了,就得成佛。所以从这点来讲,你不往极乐世界走你还往哪儿走嘛,在那儿这个见的快呀。你想到了极乐世界,菩提就是成立次方、无量次方的去快速增长,不增长都不行。到了极乐世界永远再没有生死,直至成佛,涅槃嘛。到了极乐世界,全体的让你念法念僧,趋向真如。到了极乐世界,佛性自然显现。就是这些功德,到了极乐世界就庵摩罗了,就没有阿赖耶了。就是空如来藏,就是大圆镜智呀,在这个大圆镜智里作一切万法而没有分别。就是你想到他方国土去供养佛,你也不会执著,为什么?万法清净一如呀,大圆镜智中的话,你不会到了琉璃世界觉得人家那儿好,比极乐世界强,就中午一顿饭的功夫去到那儿就不想回来了。在那儿就看见极乐世界、琉璃世界、娑婆世界一模一样。你也不会害怕说,到了娑婆世界太苦了,一不小心堕到三途,我可不去。一模一样,极乐娑婆还一样,所以才乘愿再来,没有逼迫之苦了。所以叫大圆镜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那么这里讲到,你看阿难就开始抱怨了: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就是这七种果是不生不灭,从理上事上全部圆满可得了。这是先赞佛的功德,下面话锋一转要开始怎么样呢?你看,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这是第一个,就是这个见呀,我们眼的这个见,耳的这个听,总代表前六根吧,离开明暗动静通塞等等,总代表六尘吧,它就毕竟没有体可得了,就是找不着了。好比说六念识心离开现前的尘境本无所有,六念识心。犹如念心就是指,这里讲的也可以单一地理解为第六意识,离开这个前五尘落谢的影子就没有所有了,意识离开法尘也没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世尊你看,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就是世尊为什么教我以这个毕竟会断灭的法做为根本的修因而用,去求获如来证的这七种不坏灭的圣果呢?这就阿难开始反问了。

既然这样,再往下看。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他这里说,如果离开这个明暗,如果离开这个明暗的话,那么见性毕竟是空的呀,那么见性离开尘没有体,离开这个,这个念性,后面讲到的说,如无前尘,念自性灭,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前尘的话,就是这个念,第六意识相续生灭不断的这个念头,它的这个自性也会灭,所以说识心离开尘了也没有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这里是阿难啊,指的是阿难自己,进退循环,微细推求,就是我进而思,退而想,反复循环,百般推求。 怎么样呢?本来没有一个我心之体,也没有一个我心之处。前面不是寻求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的时候,到底都找不着这个心在哪里,它的体为何,找不着心体,觅不到心处。那么这里将谁为本修之因去求无上觉道的?这就怪怨说,把所有的老账都给搬出来了。

佛你既然前面讲到这个心,也就是六根心,哪儿都找不着,说这个怎么怎么样,说了半天,你已经这样说,那么你现在让我以此为开始的这个因,去求无上的觉,怎么可能呢?求不来呀。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你看,既然它已是生灭的了,你前面在十番显见中不是讲到了说,不动不染就是湛然而有嘛,湛然不坏嘛,对吧,超情离见就是精嘛,显见无碍、显见不分就是圆嘛,显见不灭、显见不失、显见不还就是常嘛。所以这里湛精圆常四个字,就代表前面的十番显见。十番显见的时候你说这个见性是湛然精明、圆满常住的,不会散失的,那可是这里的这个见闻体的话,离明离暗就没有见体了呀。那你一会儿说它是常住的,一会儿说它是生灭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佛前说后说不一样,那我就可不可以认为你说的是戏论,叫我怎么能相信如来是说诚实语的圣者呢?你看,咱们想一想,一旦翻脸不认人了,什么话都敢说。一不如自己的意了,什么话都敢说。这里还说是说,惟垂大慈,开我蒙悋,惟愿如来再垂大慈悲,开解我心中的这个蒙昧,这个愚见。可是问题是他现在起了怀疑了。我们常讲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现在他这个疑情生起来,长养不起来了,他就怀疑说佛前后说的不搭界,骗人了。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他就是把这个给弄错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因为阿难这里听佛所说的,说离明离暗没有见体,这是佛刚才讲的法,离动离静的话没有听的质量。但是他没有明白佛说的什么呢?佛说的揽成,就是这个去揽成所结的根,所打的这个结,它是离尘没有结体,不是没有根体。我不知道大家能听得明白吗?没有结,就是这六根属于六结,我们以为眼见色耳听声的时候,打结打在一起了,六根去领略外境了。那么这个感觉出来的时候,它其实是烦恼,属于结。这个烦恼这个结它是没有体的,为什么?离开明暗,它就没有见的感觉了,这个感觉是错的,烦恼。离开动静,它就没有听的感觉了。但是这个感觉就是我们这里的烦恼结,并不是所结的根,就是这个净色根,之前的这个见精闻精嗅精的这个精,并不是这个,这个精是不会灭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根性。阿难这里就把所起的这个结的体认为有生灭,就以为这个根的体也有生灭。他就错在这儿。

大家也劝过别人信佛吧?也给讲过因果轮回吧?他咬定一个地方过不来了,你就把嘴皮子磨破了他过不来,为什么?他就在那上面有一点诡辩。你比如说给他说因果吧,三世轮回,善恶报应。他就说这辈子说善人招了恶果了,恶人继续招福报,他就认为不行。他不从三世看,就这一世看,他咬定这个,你就拿他没办法。所以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看这里就这一点。所以大家要生大庆幸大欢喜想,我们没有差这一点点。你差了那一点点,你今天坐不在这儿,你根本就不会皈依佛门,不会笃信三宝。这就整个是一大忽悠呀,你就认为佛门是忽悠的,是统治阶级利用这个统治的,要不就是说这些宗教人士用来麻痹心灵的,洗脑的。就这一念生了,其他的念就生不起来了。

所以一样的道理。阿难这里就误解佛意了,疑这根的性离开尘是断灭的。那这个大家想想,我们如果再套一个说,比如说前面我们讲到说整个一个空体,对吧,整个虚空廓然。那么由于器皿的不一样,就有了六种形状。把这个器皿去掉以后,这个空体是一的,它还在空,不是说把六个器皿去掉以后,器皿里面的空都没有了。现在阿难就认为说,既然这样,器皿在的时候,器皿有空体,那么器皿除了,空体就没了。他不以为说空体是整个一个,全部还在,他认为空体就灭了。可是佛就告诉说,这六个去掉是说空是一了,整个就是互用的是一个,而不是没了呀。阿难现在就认为没了。认为没了,佛说有,他说没,他认为佛说的也是没了,他就这里认为佛前后说的不搭界,就开始说佛不是真语者实语者,是妄语者了。就是这一段。所以佛又开始给他教训了几句,大家一起来今天把这段教训完吧。就这一小段,从佛告阿难到当除汝疑,一起来。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好,就到这里。今天没有时间了,可是这段很重要。这段大家一定要对质自己。你看这里讲到的说,佛告阿难,你只知道好好地好学多闻,但是你没有尽烦恼的诸漏,这漏就是烦恼的意思。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未尽诸漏呢?多闻就是他好忆念、受持、笃志、研习文义等等,这就是我们现在有时候学佛也会有这样的误区。不是不让大家学佛学,就是不要学成佛学了。那这里未尽诸漏的时候,就是因为他急于这个教法,就缓于心修了,心地上的修行。缓于心修了,这里讲到的说诸漏未尽。大家知道阿难在这里只尽了一漏。一般在佛门里有一个名词叫做四漏。

四漏就叫诸漏,什么四漏呢?第一个叫做见漏,就是三界的见惑,见解上的迷惑。第二个叫做欲漏。欲漏是指的我们欲界的这些烦恼,欲界散着的烦恼心。还有一个有漏,有无的有,有漏就是指的色界和无色界的这些烦恼。再一个就是无明漏,无明漏就是无明烦恼。等等,统归叫做四漏。阿难这里只断了见漏,他断了三界内的见惑,前面已经说了,得到初果了。那么下面的欲漏、有漏、无明漏,他还尚且有待进一步的断灭,所以这里叫做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大家一定要把这个话嵌进去,真倒现前,实未能识。你看,还记得前面讲过阿难说,说阿难你如同识药方的人,说真药现前的时候,你识不了了。

那么我们就,假如我们现在把修行当成一个治病,佛法就是药,烦恼就是病。现在是什么呢?前面讲阿难天天说食数宝,说了这么多的道理,可是真正的让他修行用根的时候,入的时候他入不进去,就是真药现前的时候他不会下药。这个相匹配的是什么呢?我们这里讲的也是每个人的通病,跟不上。就是什么呢,颠倒现前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在颠倒中。大家尝试着去想想,什么叫做真倒现前实未能识呢?就是说,如果说这个说食数宝,治病的人、会治的人药现前他不能识,那么我们想治病的人,真正颠倒现前你还识不得时候,能不能断得了颠倒呢?能不能呀?你依然还是断不了,它显现出来了你还认不出来。

我看你们听的有点懵,我打个比喻你们就知道了。每个人的通病就是跟不上,你比如说,我们说你颠倒,现在说你要断烦恼断颠倒,可是颠倒显现出来了你还不知道。就比如说我们某一天去请教法师吧,哎呀我最近业障现前,烦恼得不行,然后就开始一样一样地摆,摆龙门阵说你的业障,说你的烦恼。那么你当时你体悟到说,你给说的时候,所有的业障烦恼、你的倾诉都是业障烦恼,业障烦恼的正在进行时。就这个时候,就等于说颠倒现前了你认不出来,能明白吧?也有的时候我们真修行的时候,不管怎么去用功,用功用的突然间退了,烦恼了,悔恨呀等等这些生起来的时候,就在那儿徒自地伤悲,又觉得功夫上不去,又觉得蹉跎了这些天没好好,又觉得一个夏天打失了,最近懈怠了等等,就不断地在那儿着急。这个时候跟前面的颠倒是一样的颠倒,还是颠倒现前,但是我们就识不出颠倒。你识不了颠倒的时候,颠倒就继续颠倒。

所以这里阿难就是说,真倒现前,实未能识。这个水平就等于说,你会治病,可是真药现前你认不出来,同一水平。识药才能与病用药,识病才能与病治病。你现在药也认不得,就等于你病没有认出来。大家知道吧,药不会用,就等于你没有识破病,病识不破,你决不会用药,一样的道理。这是一个水平,你不要把它分开了。所以前面讲到说,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你不能识。这里讲到的,心中徒知颠倒所因,就是你知道颠倒烦恼是这么生起来的,现在真倒现前,你识不出来,你还在颠倒中。所以大家对号入座一下吧,我觉得谁都逃不出去。这里讲到的说,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就是只恐怕你虽然有这个诚心,但仍然不能够真正地信服。现在我诚以,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就是我现在以世俗中的事例,来验证这个根性不灭,应该可以断除你心中的疑惑了。就是我们马上要现前世界中做两个谁都明白谁都经历的实验,来告诉你这个根性永远不灭。下面就有两个非常妙的日常生活的经历,佛把它引用出来,做了现场的实验,而且还用到他的罗睺罗弟子,也就是他在家的儿子,给他做了一个配合,集中证根性不灭。第二个,引论证根性常住不坏。这两个时间关系,我们就只能且听下周分解了。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