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九讲)

请大家随我合掌。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各位同学,请大家发心,来听闻佛法、受持佛法是为了了生死,是为了成菩提道业。并且不是光为自己,为了一切法界众生共成菩提道业。

今天是我们《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第九讲,九讲楞严。闲话少说,随着我们一路对经文的贯解过来,已经进行到七处征心,上一期把它讲完了。那么最后又跟大家分享了一下佛法的不可思议的内涵。导归于净土法门究竟不可思议之不可思议。这也是我们一贯的讲风。今天开始,我们再来追溯一下,在前面一开始的阿难遭遇淫舍不测的时候,后来寻至佛所如梦初醒。以此为契机,起楞严之教法。那么在此情况下,由于阿难平常所修的皆不大顶事儿,才开始问佛,首楞严妙定的下手方便,这是缘起。

由于佛也知道阿难平时的水平在哪里,所以才顾左右而言它。首先问你为什么要出家,他说因为我看见殊胜的如来妙相,心生欢喜,那么佛就就地取材,反问你的心在哪里,并且要求他用直心来酬答。直心,这是佛第一重说法,要用直心。紧接着又问说:你将何所见,谁为爱乐。直下问他,谁为爱乐,这属于第二重说法。但是阿难依然不悟,只能用这个婆心切切的,我们上一次主要的内容就是用了七番来讨论心之所在,这可谓是第三重说法。

那么我们这也是一个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过程。因为我们一般觉得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都会理解成用世间的物欲,不要忘了,以欲钩牵,一种是物欲,还有一种是以法欲,就是你修行的阶位在低水平的时候,他循循善诱,用这个微妙法义来钩牵,让你入这个甚深心地法门。所以这里也是这样的一个引出无心所在。所以阿难穷追不舍,至此以后到这里又提起正念,求佛宣说奢摩他路,那么我们再来读一段经文到三十九页。大家一起来,拿起书翻到三十九页,找着了没?一起来。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好,阿弥陀佛!我们来生起法喜地来看这段经文,为什么呢?你看这里我们一般在做大型佛事的时候,诸位知道吗,在佛教里面做大型佛事,或者做大型的忏悔法会的时候,它拜忏的时候,除了说一心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外,有时候往往会还加一列,什么呢?顶礼启教,启,启问的启,启教阿难陀尊者。就是所有的这些教法,一个是后来由于阿难作为主诵者,把它结集起来,我们今天才一本一本地能看到这个三藏十二部教典。另外好多难闻之教,是阿难为因缘把它问出来的。这里这段又是阿难,代一切众生启问楞严法会甚深教法,这又是一段。

你看,尔时,就是上一节我们讲到七处征心,都被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破。没有心,没有一个所在。在这种情况下,他已经黔驴技穷了。所以才说,尔时,就在这个时候,阿难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很有意思的是什么呀,这个风土人情,在我们东土,一般都觉得袒胸露肉是一种怠慢,是吧?可是恰恰在印度西土,袒胸以为最极恭敬,这就是风土之处,随缘就法。那么在印度的时候,平常的出家众,他在披袈裟的时候,一般都是把双肩给覆住的不是露着的,袈裟披在外面。只有在礼佛的时候,才露出右肩以表敬意。为什么要露右肩呢?因为印度人以右肩为大,故而在这里偏袒右肩,这已经是经典里面的寻常景象,我们都读过。

那么为什么要用右膝着地呢?在佛教的比丘,记住这是比丘,在有所祈请的时候,不但是悔过或者授受经法,或者所行礼敬的时候,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我们的右膝有力,它有力量,跪在那里能够久跪支撑得住。我相信你们诸位在第一次皈依的时候肯定有这样的经历,就跪着跪着,如果法师比较严谨比较如法,给你一旦跪下你就跪得受不了了。所以在制比丘尼的时候可以全跪,就是双膝。在比丘的时候,他就行这个右膝而跪之礼。一个,他跪的时候能够支撑得住,第二个,右膝有力能够起止,就是起来磕下去的时候比较方便。我们年老病残的时候,你再穿着海青在那拜佛的时候,有时候就东倒西歪的,踩得一塌糊涂。这就有讲究有说法的,一切都得随顺世间因缘。我们好好悟。

为什么随顺世间,我们很多烦恼,就是因为不随顺世间因缘,而忘情生起的。再一个,右膝它比较躁动,所以在跪地的时候,如果说长跪的话反而能制住,让他的心随着膝跪能够安下来,这是所以叫做右膝着地。

那么这里右膝着地了以后,首先右膝着地是身业,看到了没有,身体跪下来,那么合掌恭敬。恭是什么呀,恭就是我们常说的严肃呀,不放浪呀。在这个场合里面正念提起来,有板有眼的,这就叫做恭。那么不轻慢,就是不对上面的看不起,心生这种他到底怎么样,比谁怎么样,比我怎么样等等想法。这就叫不轻慢,叫尊重。严肃为恭,尊重为敬,这就叫意业。

看到了没有。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那么我们都知道这个读圣旨的时候说,皇帝圣曰,昭告天下,从上往下讲话的时候叫做告,不是在城墙上都叫贴一张告示吗,是不是。但是从下往上的时候叫做白,所以我们常说某某敬白。这里说而白佛言,就是从弟子往师父上面说。这叫做口业。身口意三业虔诚,这里佛叫做虔诚礼。因为礼佛也有七种礼佛,有我慢礼,有口唱礼,就是散乱的身体在那礼,这个心没有随身,那么这里这个礼就叫虔诚礼。一共有七种,我们以后有时间去了解一下,七种礼佛方法。

那么从我是下面的,我是如来最小之弟,开始自责了。前面就开始忏悔说,恨无始以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这里他又开始在这儿,又开始嘚吧嘚地开始说了,我不对我不对。怎么说呢?从我是如来最小之弟,因为阿难不是四王八子吗,八个堂兄弟里面他是最小的。所以说我是如来最小的兄弟,老幺呀,释迦牟尼佛最大,上次我们好像讲过。故而多受佛慈爱,以至于出家以后还带着俗情。你看这里说,虽今出家,犹恃憍怜,带着俗情俗见的,我是佛的兄弟,现在佛成就了,我还是他的内戚,那么我就在此僧团里面好像沾了一点便宜、脸面,这就叫俗情。

我听到藏地有一位大德讲到这个出家了,有的人出家了以后,我也有时候犯这个毛病,还会回顾他曾经怎样怎样。记得有一次一个大德讲说,哎呀,听说有一个出家师父,讲着讲着,回顾的他曾经没出家的时候,留的头都是波浪头,结果那个堪布说,你现在你不要说你了,曾经是波浪头,现在你头上连一滴水都没,剃光了。这里也是有意思。

那么这里呢,从始至终就是有一条伏笔线路。你看,最初是因小而蒙佛慈爱。因为他是最小对不对,其次继而蒙慈爱而就导致什么呀?而是犹恃憍怜。就开始憍慢了呀,有分别心了。进而由于憍怜而崇尚多闻耽搁修证。这是所以多闻未得无漏,对不对,最后因为耽搁了修证而力不胜邪,就是他的道力没办法胜过,所以才被这个折服,不能折服这个娑毗罗咒,才为彼所转呀。你看阿难他这段也是跟忏悔法门一样,从始至终有一条线走来,所以才能未得无漏。

看到这句话了没有,那么我们在此之前也跟大家讲过,漏就是烦恼,无漏的意思就是一定要断,开始把这烦恼伏断住了,才叫做无漏。那么如果说你有一丝一毫的烦恼还没有断没有伏,不要说断了,伏都没有伏住,那么你就决定出不了三界苦海,这就叫做有漏。

这里通过阿难自己在这陈述的这段话呢,蕅益大师在讲解的时候就给他判作说,阿难此时不但没有到漏尽,大家记住哦,漏尽的时候就证阿罗汉果了,那么他认为阿难不但没有到漏尽的地步,甚至连初果都没有证得。因为在教理上,如果一个修行者出家修这个四谛法门,证到初果的时候,他有一个什么功德呢,就是能够得这个道共戒,修道的道,共同的共,戒律的戒。

什么叫做道共戒呢?我自己我也理解,道共戒就是说,你修的道的这个德行,这个道业招感,可以任运不去毁犯。所以就是这个守戒的这个功德,依照你这个道理而得以显现,显现这个直接功德。

我记得我们那会儿学《佛学基础》的时候就讲到说,如果一个证初果的人啊,比如说,所有戒里面杀业最重,是不是,那么证初果的人他可以怎么呀,任运不犯这个戒律。如果说证初果这个人,比如说他去耕地的话,耕地的时候呢,就是那些地里面的虫子会自然而然离他四寸。我记得这个尺寸我不知道能不能去,应该是四寸。就是任运,他耕地的时候都没有众生为他所杀,不会犯这个戒,就由于他的道行所感的这个果报。就这个意思,听明白了吗?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呢,如果说证到初果,从淫戒来讲他宁死,宁死都不会毁犯,纵然没有全断爱欲也不会为这个淫咒所转。所以在这里呢,蕅益大师说阿难在这里其实连初果都没有证。在后面,就是《楞严经》讲到后面的时候他才悟了这个心,才证到了三果。

那么再一个呢,前面的七处征心,阿难所提出来所有的这些见解,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见惑,见解上的烦恼。那七番征心,他所有的一次又一次的跟佛问的时候呢,就属于见惑。说明他有见惑。那你要得阿罗汉果一定要断尽见思烦恼,那他所问的这些问题都属于见惑所涉,所以由此判定阿难这个时候还可能没有证初果。这是蕅益大师。

我们再来往下看啊。阿难自认为不能折服咒术,在淫舍不能自拔的根本问题出在哪里呢?当由不知,真际所诣。诣,最后这个诣就是所在的意思。就是我不能够折服这个咒,是应该说我不知道这个真际的所在之处,就是没得到,没见到这个东西,所以才导致的。这里又出了一个问题,当然从真际来讲,什么叫做真际呢?大家想什么叫真际。每次这些教理,这些经典里面所有的这些名词,形容这些境界的时候你怎么去会?什么叫做真际呢?真际者就是真心实际呀。

那么我想问一下诸位,你们都听了这九讲了,我说真心实际的时候你说什么叫做真心呢?从理上来讲。什么叫做真心呀?随口一句嘛,应无所住之心就是真心呀,是不是呀?那什么叫做实际呢?实际就是确实之际呀,确实之际是我们认为有边有际嘛。那么有边有际就是我们凡夫的思维。就是有格、有局、有障碍呀。由此来讲,既然有边有际是有分别、有障碍,那么实际就可以通俗地把他说是无边无际之际呀,就叫实际。

阿难自认为他就是不知道这个所在,而造成了被摩登伽女给摄到淫舍。所以说这个实际呢,也就是我们在《楞严经》中讲的如来藏首楞严的定体。但问题是什么呢?阿难就一直以这个妄想为真心,所以他以这个所在为实际。就是真的觉得心,这个心有个确实之处、确实之所。他认为这是实际。所以在这里呢,一直悟不到实际,恰恰就是因为他错认实际。那么在这里,这个弯里绕不出来。他所举的这个实际之名,好像就如同首楞严大定,但是呢他还在用一颗执着的心,去求实际的时候,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这就是佛始终循循善诱想让他开,可是他层层递进始终是闭,关着。这就是师徒两个始终机感不相应之处。所以只好再往下讲这个楞严法会。你看他开始祈求世尊说,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希望世尊在此发慈悲心,对他讲甚深的心地法门。他希望也生起无比的信心。

他这里还讲到,你看,不但说他自己,我等,甚至包括什么呢,令诸阐提。阐提就叫做,我们都知道阐提吧,听过吧,阐提又叫信不具,就是没有信心的人,不具足信心的人。他基本上都是无惭无愧,不信因果的人。所以有时候我们也把他叫做断善根种姓。就是不信三宝,不信正理。因此不能够修行善法。一切善根皆断,所以叫做阐提。

阐提他的表现就是他有弥戾车,弥戾车什么意思啊?隳,你这个字好像比较难认,隳,是念(huī)吧,隳弥戾车。隳就是摧破的意思,弥戾车就是我们常说的邪恶知见。其实也就是阐提所具足的恶知见。所以他把这个引带出来说,希望释迦牟尼佛讲奢摩他路的话,能够用殊胜之法去摄受,连阐提的恶知见都能给摧破。发了这么一个虔诚之心。

在这种情况下,才五体投地,然后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是希望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开示。所以讲到这里我们看看人家,表态完毕以后,行这个五体投地之礼,也是刚才讲到的这个至诚礼,那么来愿闻法要的时候,你看人家的态度。倾就是倾心,全情的提起来心;渴就是渴望,始终如一的想;这个翘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常说把脚跟都抬起来,看不见的时候赶紧把脚尖踮起来,把脚跟都抬起来,这样的一种脖子伸得老长的,这样一种身形,身心态度,然后来听;伫,这是读伫吧?翘伫,伫就是久久的在那儿等待的意思,渴望,久久的在那儿等待。

所以说人家这个听法态度就是如渴思饮,如果渴的不行思水一样,如鸟待哺,窝里的小鸟,等待老鸟回来,衔来小虫子给它吃一样,这样的一种听法的态度。我们现在往往听法的态度是什么呀?随班备数,漫不经心。随班备数就是,大家也发现了没有,现在我们听法,或者所谓的法会,很多时候都是,到哪哪有法会,大家去参加吧凑个数,然后庄严,在那摆着似乎是什么,不是发自内心的,也是稀里糊涂的,也搞不清楚我这是要干什么,都不知道,这就叫做随班备数,随着人家怎么样,备数就是为了凑数,漫不经意的在那听闻。所以你看楞严法会是这样来闻的,所以才能把这个首楞严大定给问出来,给悟到。钦闻如来开示教诲。

那么我们再往下,把书拿起来再往下,四十页找着了么?再往下读这段,四十页的第二段,找到了没有,好,一起来。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好就这段,阿弥陀佛。我们来看这一段,这一段是本经中佛第二次显威神力,看到了么?在前面的一段,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那是本经中佛第一次放光现瑞。这一段是七处征心以后,再一次的放光现瑞,两次现瑞表法不同。我们一定要注意,这段现瑞呢,为什么把他安在七处征心之后,又把他放在十番显见之前,下次我们讲经的时候就要讲到,十番显现真心所在,确实给他显真心在哪里。那么为什么把他放在中间呢?从我们常规的领纳而言,我们说世尊又要开始讲法了。

显现这样的殊胜情形。什么情形呢?从面门上放种种的殊胜之光,像百千个太阳一样。诸佛的各个佛土世界六种震动,十方这样微尘数的国土一时都这样开发显现出来,就是都能看得见了。那么佛用威神又把各个世界合成一个世界,各个世界中的大菩萨都在自己的国土内承听世尊说法。就这么一段经文大家看,这是从相上,我们来直观的去看如此的殊胜。

但是从相入性入法而论,这个境界这个场景,表的法就是实相法,境界就是首楞严境界。我们来看,这段文就是佛用他最为直观的教育方法把首楞严的了义境界,也就是心体的作用现给阿难看,包括所有法会现场现给他看哦。可是这个阿难到底能不能接住这个招还不一定。

怎么样现给他看呢?你看从第一句开始,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大家想想面门是什么,面门一般是不是我们的脸啊,好像我们在自我认知的时候总是说,这张脸是最重要的是吧,因为脸上长了眼睛,还有耳朵,还有嘴巴。面门是六根总汇之处,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包括我们的意,总会以为说我在前面的这块好像在看东西在想事物,是不是这样的?这是我们的妄心惯性。既然你的惯性你的六根总汇在面门,所以说六根之性,刚才我们讲的是六根之相,见色闻声嗅香。可是六根之性呢,也是我们的本源真性,也在此处显现。

你们听过禅宗里面有一个公案么?临济宗的义玄禅师给法堂里开示的时候他说:有一位无位真人,在汝等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他就这样给下面的这些人说有一位无位真人,在你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么诸人未证据者,就是你们还没有证到,说看!看!你们看、看就这样给说法,言下就有大悟的。等一下我们看看诸位看完这段以后能不能悟。

在这样的一种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在这里放如百千日的晃耀之光。为什么在面门之处呢?就是因为我们的面门就是我们的向背,我们面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正面,我们背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反面,你看这些同修在这听的时候在我的背面。说明什么呀?我们一般都是背觉合尘,合是和合的合,六根就是,六根一般都是跟觉性是背道而驰的。跟尘,就是这个妄想,六尘境界是和合一体的,所以我们是凡夫。那么修道之人就是让他背尘合觉。

所以就在六根所寄之处,面门上放百宝光明。光明就是觉的意思,相就是表的这个法呀。那么由于我们背觉合尘,所以我们本有之光不现呀。故此光明开始辉天照地,自性的光明才是无边无际之真迹,所以在这里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就表的这个法。听明白了么?

那我们为什么现在还不放光呢?每个人都没有光,大家说有没有呢?有光。本有的光从来不散从来不失。就是我们现在没办法见,我们见的都是灯光和日光,业力所感之光,这没办法,好好修吧。

那么再看下一句把神儿提起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它表的什么法呢?六种震动,我们常说的十世古今呀,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啊,有五千年的历史呀,佛法已经存在了二千多年,我们都有这个十世古今的概念,时间概念。再一个,无边刹土有娑婆、有琉璃、有极乐、有兜率等等这些,为什么呢?元凶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六种妄识。

记住啊,眼耳鼻舌身意的染污的情况下的,六种妄识将一真法界的血脉从中割断,所以才有了十世古今,无边刹土,微尘国土,为什么?就是因为六识的分别。我们现在觉得分别就只能分别说,这个讲堂,这是居士林,这里西四,地铁有那么多的站,一站又一站。可是无边刹土,还不离我们的六种妄识的分别,割据。要不藕益大师为什么说西方极乐世界从是过十万亿佛土,从相上讲十万亿佛土,从根本上讲十万亿的烦恼分别,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从中割断以后,我们才分别有国、层次见土。这里讲到普佛世界,就是所有佛的国土,六种震动。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为什么有十方微尘国土?就是我们有隔呀,六根将破,就是这里马上佛放光的时候,就要破阿难的六根的妄性了,真常的心马上就要现前了,所以才微尘国土一时开现。大家想想,一时开现,我们都没有尝过开现的味道?偶尔,刚刚听法的时候,突然间一句法义闻到心里了,到了过去的不到之处的时候,这也叫作开现,开现我们的本有光明。只不过开了就这么一丢丢,过一会又没了。甚至过一段时间退心,又覆盖得更严重了,这没办法,就看你自我开现。念佛就是一念一念的开现。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开现。

六识破尽了以后,微尘国土就隔而不隔了,六尘在的时候微尘国土是不隔而隔,明白这个法义吗?所以我们要悟这句话。

为什么叫一时开现?大家想想什么叫开现?开现就让我联想起我们常说有开发区,是不是有开发区呀?就是这一片原来杂草丛生,森林茂密,把它开发了,这就叫开发区。原来的旧貌又换新颜,曾经的一块土地,那么些水沟,那么些情形,就跟我们曾经读谁的作品叫做《龙须沟》来着?老舍吧,那你现在看就立了一块石头说龙须沟。你再去看看老舍笔下那个臭水沟还在吗?被开发了,开现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觉得说这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土地还是那块土地,时光飞速成了另外一种繁华了,曾经的落后在哪里?现在的繁华怎么现前的?所以我们以为开发区就是旧貌换新颜。真正开现的就是打破。为什么会有旧貌换新颜?如果说我们打开这个如来藏心,入到一真法界中的话,旧貌新颜都在心地光明中同时的,这才叫真开现、真开发,所以这里叫做一时开现。

那么佛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你看看是不是现前说这个楞严大定呀,是不是呀?我们在迷与妄的时候?就是在这个妄性中迷的时候,就是无同异中就成了异国异土了。那么悟到这个真心实际的话呢,就一切差别中本来就没有差别,万法还归一心呀。无边刹土,记住了啊,自他都不隔毫端,就是那么一点隔阂都没有,这才叫一真法界全体的显现,显露无余。就在这里说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当然这部经是给娑婆世界讲的,那么我们理解,就是凡夫心眼去理解的,这是从常态来讲,我们觉得,这么多世界怎么可能合成一个世界呢?天方夜谭接受不了。可是不要忘了,就佛一边来讲的话,这是他现前见到的,从来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自然而然就是这个样子,所有世界本来就是一界。我们凡夫见此情景觉得说它不是我们的一个常态,为什么?因为我们久隔成局了。

所以就觉得说,这是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好像说佛的威神把它给合成一样,殊不知佛之威神,什么叫作威神?我记得在中观教相的时候讲到,什么叫做威神?就是神通呀,威德啊,神通妙用啊。他就是空性上所显现出来的自然状态,那么空性上显现出来说,我们有隔有土,空性上面所有的国土本身当下就是什么啊,一大缘起法界,这才是空的显现,才是空的证明,所以所谓的威神,其实是诸法实相,这个法界里面的当下的本来状态,这才叫真威神,我们现在就是被这个妄识所局住了。

我们再了解一下什么叫威,威就是超越,非常的意思,立足于我们凡夫的认知,这个东西太超越,怎么可能这么多的世界合成一界呢。什么叫做神呢?神就是神通啊。我们常说神通,通就是什么?通彻啊,通彻就是全体无碍了。你看令诸世界合成一界,无碍了,有世界合不成的时候就是有碍啊,所以所谓的神通、威神啊,还是如来藏心体中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景象,这就叫作威神。我们要这样理解,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那么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合掌承听,看到这句话了吗?所以这里就更加进一步地讲首楞严。首楞严什么意思呀?一切事究竟坚固。就是说这个世界被我们凡夫看到是各居各界,各在各的世界的时候,里面有好多大菩萨在那听法闻教是不是?可是自然而然佛的威神把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合为一真法界的时候呢,好像是说这些菩萨就聚在一起了。从那儿到了这儿,是这样吗?不是的。这样的话就属于动,有动就不是本体了,本体是如如不动的。那么就说这些大菩萨在凡夫眼里的时候有隔局,各住各国,在圣者眼里呢,成了一真法界,合成一真法界还不妨碍他在原来的国土中如如不动。所以才说皆住本国呀。并没有从国土来到现前,住在本国为什么?因为首楞严就是如如不动,究竟坚固。那么虽然合成一界,你还在彼;虽然在彼,还如同在此是一样的,如如不动。一个法界。

我说的大家能理解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才叫做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就是讲的如如不动,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么皆住本国表不动法界,合掌承听表的大家一起同契真如妙如来藏心,大家一块儿往一念心体本来面目上汇。合掌呀,齐刷刷的都在合掌。表的这个法,明白吗?这一段经文放光现瑞,从相上讲它是如来又要显神通说大法了,从性上讲现前就在说法呀,你听懂了吗?真的懂了吗?真的懂了就该放光了。

这一段正是说的法界本地风光,如果说纵观前后的话,从世尊面门放光到诸大菩萨合掌承听,表的就是一个现量的楞严法会呀,诸位同修。现量,现量就是说现前就是呀,当下就是这样子的。妙奢摩他就是在这里,合成一界,一时开现的正是法界的本地,全体的光明照见,当下就是如实显现。不论是大家能见的这个根,外在的世界所反映出来的尘境,根和尘,一切诸法皆是不动如来藏的当下显现。显的是性而我们看见的是相,可是不论是在性和在相就是如此显现,就是这么从面门放光,就是这么从六种震动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他始终就是这个情形。

可是我们看见的是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昧而不知,所以迷真起妄。从内而言为六根所局限,六种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从外而言,为六尘境界障蔽。从中间而言,又生了六种识,死死的绑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众生世间,在这个众生世间再被这个缠缚,在这个器世间中不能够超越。器世界就是外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所以我们的见闻就是自他隔碍,有漏的,就能见这么点,见不到微尘国土一时本在开现,见不到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就是因为我们见的是相。

如果你悟到这个心,当下明了这个本真,就说这个根的相其实正显的是根的性,就是我能见的性,我见到这些首楞严,刚才这放光现瑞,怎么见的呢,那么我们见到的这个尘,境,见到他的相的时候,他同时也是在显他的性,外在的山河大地、放光动地、六种震动。这是如何而见的呢,他的本性是怎么样的呢,能够悟到这个的话,自然当下就跟诸大菩萨同时合掌,共入不动道场,全在楞严法会中。

我们现在悟不到,就是因为你看时时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张纸,所有的情形都是世界,都是法相啊,但不要忘了都是法性,我们就悟不到,所以说,虽然从始至终全体彰显的是真实境地的微妙之法,可是我们悟不到,我们是钝根,阿难也悟不到。

悟不到很可怜的我告诉诸位,你们能体悟到,悟不到很可怜,悟不到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很累呀。我给大家备课的时候都是用分别心,第六意识的妄想思维备,我就说一会看阿难也悟不到替他着急,一会说我也是如此,一会又佛说怎么都悟不到,应该悟到,就不断的来回折腾,全体都是妄想烦恼,跟阿难一样。所以诸位你们都是阿难,设身处地,悟不到而难受啊,分别特别耗神儿。所以想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不管悟到悟不到一定要听闻首楞严法,种这个悟的种子,要种。

那么如果他是一个利根的人的话,再下面的法就不要讲了,就这段法显现的这个性,自然就能够触目,就能够会心呀。看的时候就见这个性,见了性就明心呀,触目就会心呀,会了心了就领过这个法旨呀,法旨一领过来就相互师徒之间就以心印心,那就可以说,好了好了,楞严法会就此即刻就可以散场呀,就可以呼散大伙。说走了走了大家都悟了,走吧,不要再听了,还有什么听的呀,走哪都是楞严法会。

可是问题是什么呀,众生里面包括我们现场伶俐者少呀,不悟者多,基本上都是不悟者呀。所以释迦牟尼佛只得再婆心切切,多方开示,开始说这个音声之法呀,下面的又开始一系列的就是音声之法。所以说我们,这个楞严法会之所以今天我们还在讲,到现在还没有散,就说明说我们悟的少,迷的多呀。那么众生无尽,楞严无尽。所以大家,楞严真法呀急需要竭尽全力来护持,急需要我们来全心全意要听闻,要关手机呀,否则你就有漏呀。

当然从表相上来讲,我们见这个相,觉得是佛放光现瑞,也要悟这个理。一种表相,我们现在说现前的境界好像说怎么能够全体的世界合成一界,一目了然呢?远的不要说了,我们现前的境界其实也是这样的,你看我们现在医学上做X光,做什么核磁共振,你说身体里面的那些骨头,那些肉,那些内脏怎么一目了然就拍出来了呢,大家想这怎么回事?这也是如此呀。就看你当下的业力怎么牵,衣服也没有障碍,一清二楚呀,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碍,没有障碍。

大家想想我们在北京,在城市里面,大家到国贸,或者那边高楼林立,到上海外滩的时候,你仰天看,你看天有多大呀,你再看地,地就这么点,稍微往远处一望,楼就给你堵上,这就叫有隔,有碍呀,井中看天,但是我们都登过山吧,你去,秋天的时候你去有枫叶的香山,你登一下,再看北京城,一目了然的,为什么?就无碍呀。所以说,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一跃而起,无碍。我们现在坐飞机,咵的到上去,那北京,那地球,那都是整个都是一样的呀。北京,整个北京连成一体,什么高楼大厦,都是一体呀。就跟这个说,令诸世界合成一界一样,你在地上的时候就是行行道道街头巷尾把你隔绝了,就跟我们的第六妄识分别一样。那么你就能见的这么点,要去见那么点你就得从这舍了,再去那么点,来回之间穿梭。可是始终见不到全貌。就等于说我们说住在娑婆世界,想去极乐世界就得往生,想去兜率内院就得上升,一样的道理。可是你打通全局,一跃而起的时候,那什么北京,整个丰台、西城、东城,都是一体,合成一界的。现前之事皆是如此,何况整个一真法界呢?所以这段话大家能听明白吗?听明白了没有?那好吧,那就休息十分钟,回过头来再讲,阿弥陀佛。

好,那么我们大家再定定神,提起心,再来往下看,刚才我们讲到说这段这个放光动地的现瑞,那么现完瑞了以后呢,佛就要开始说法了。找到四十二页了吗?佛告阿难开始,我们一起来读,把这段读一下,好一起来: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好,阿弥陀佛。我们再来看这一段。这一段呢又开始启用音声佛事。刚才已经现给他看了,阿难还是接不了招,没办法。那么继续听闻法会上来用听闻佛事呢,来度脱阿难以及一切大众,那么佛就说了,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他首先点到的是说,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第二个点到的是诸修行人,为什么呢,说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等等这些都属于问题,前一个是一般问题,后一个是修道问题,看到了没有。

所以这里的一切众生,众生就是众缘所生呀,众缘所生就是根据他自己的一个缘起和合。那么什么缘此生?从来不知道修行,虽然本觉在那里,可是从来没有始觉的机会,这就叫众生。滚滚红尘里面的众生,一般不知修行之人。在这里说,不知修行,从无始以来。大家看到这里有头一句话叫,从无始来吗?我们悟一下,为什么老说无始,无始从哪儿开始,待会我们再细讲无始。

那么这里讲到说,每天众生们都迷真逐妄,追逐妄想,那么就会导致背觉合尘,这样就会有种种的颠倒。所以所谓的众生,又一个异名就叫颠倒。第一个通常颠倒,就比如说我们一般的凡夫,从来不知道佛法的真理,人生一世就如同草木一秋,尽形寿在这个幻境里面追逐一生,最后竹篮打水,这基本上人人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常说的凡夫,就是四种颠倒。凡夫的颠倒是什么呢?于无常法中认为有常,我思故我在,永远都觉得我是永不死的,虽然觉得学了佛了也知道有无常,他还是下意识,每天的生活状态和行动的初衷,驱动就是因为他永远认为自己会不死,一切万法都常在,所以说无常中认为常。

没有我中认为有我,一大缘起法界都是自相缘起,我也是其中缘起,你也是其中缘起,大家都是缘起,没有一个人相我相众生,可是他认为有我,所以于无我中计有我,这是第二种颠倒。

第三种于苦受中是乐,我们本来这里就同一个厕所,娑婆世界,自己就同一个蛆虫,来回折腾翻腾,来回爬,可是这么臭,这么恶心,都不想出去,为什么,他觉得这屎挺好吃的,说句不好听的,大家不觉得我们每天都是这种状态吗,不说了。

不净中计净,每天涂涂洗洗擦擦,整个这个地板铺这个装修等等这一切,大家想想,都属于厕所里面的装修,你真能净到哪里去,都是在染着法中,所以这叫做凡夫的常乐我净四倒,四种颠倒。

那么阿罗汉,修成二乘,出世了以后他也有颠倒,不到佛,不到顶的时候,还有什么颠倒呀,他在不生不灭的真如法中,本来是佛性常在,他计无常呀,阿罗汉就是认为,这个世界无常,我一定要出离。为什么要出离,他这个世界确定就是苦的,有苦有乐的分别,永远都是苦的,所以他说乐计无乐,这个真如佛性永远自在洒脱,他计说这里面有苦受,我正在受苦,这是第二个水平。所以说这个我计无我,阿罗汉就是修无我法而证的出三界,可是真我的佛性永在,他证不到,悟不到。所以我计无我。最后净计不净,整个遍法界的如来藏光明彻照,就跟刚才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是一样的,整个法界从来都是如此清净无染的,他认为是不净的,由于不净所以他认为,为什么不净,由于有我,所以才有苦,去受苦,所以因为我是无常的,所以他要修这个常乐我净之法,所以这又是声闻四倒。他们两个恰好对比。

可是凡夫的四种颠倒是就声闻说的,声闻的四种颠倒是就佛说的,这个我说的你们能听明白吗?整个这在佛法里面的知识里面叫做八倒,八种颠倒。那么我们现在的颠倒呢,说几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说统统都是颠倒。刚才说了人在世间不知佛法这是第一颠倒。

学佛了以后皈依的时候也容易颠倒。大家想想不知现在皈依都是颠倒,不是都是,很多时候是。不知佛是何人,不知法为何意,只说是受佛护佑吧,皈依了有个证,然后号称居士,就开始玩票学佛了。有一部分人都是这样,皈依颠倒呀。

再一个闻思颠倒么,也看了一些书,知道宗派,知道修行法门,但是他不会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大家生活中就发现,就是一块的佛友。有一些人是这样的,他不了解佛法是纯以信心为基础。你说事的时候,他就说理了。比如说我们应该怎么怎么样老老实实拜多少佛,他说那么执着干什么,一切都是空的。你说理的时候,你正说你要悟,就像佛告阿难的时候,他又在事上给你搅拌,所以他就是说,不是一个善取学佛的人。你看须菩提为什么叫做解空第一呢,他因为他善取空,他闻思上他善巧的去取舍。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闻思也有颠倒,不知道二谛圆融,诸佛以二谛为说法。

再一个择法也颠倒,抉择法门也颠倒,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不修净土呢,为什么不能全汇归净土呢,你要知道确确实实,这是佛说的末法时代最是修净土当机呀,那么我们在末法时期修末法时期,末法根性应该修的末法之法,这就是正法。那么你就在这个上面,非在这个末法时代另外开花结果,别去另起炉灶,那么你就等于说你,最后估计解脱能在驴年,这辈子估计难。

所以说呢,这都是颠倒,总之这个求升反堕。有时三世冤,有的人就爱做福报,求来世果报,结果来世福报大,第三世就下堕地狱了,因为福报大,造业也大,这叫三世冤,求升反堕。这是颠倒呀,没有智慧善因感恶果,就是不知道这个世间法则。说实话我也反省,自己常犯这样的毛病,一腔爱见慈悲,种的是为了利益自己和他人的因,结果感来自己和他人都受害的果。有时候我们盲目学佛的也往往犯这个毛病。

再一个以法谤法,以身谤法,就是相互宗派之间,你是怎么样,我是怎么样,我修的加行怎么怎么样,你是汉传藏传等等这些,从来不知道这都是这位老爷子一个口说出来的,这都是颠倒呀。所以说不论大乘小乘,现在有时候我们颠倒还是回大向小呀,有的人当然我不是说小乘不好,小乘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有录像机我都一定要这么说,大家不要错误的理解说反了,可是问题是,的的确确禅宗顿悟法门,净土带业往生,这么殊胜。我们无非终极目标,你是不是为了解脱么,如果你是为了解脱的话,就是赶紧解脱,怎么快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容易怎么来呀。你不依着这种大乘性相圆顿教法,有的又回归又去学小乘法呀,大力的弘扬《阿含经》,弘扬四念处,四念处是基础,可是我念佛中早已经就隐带了四念处呀,最后弄的弄的有的就不信极乐世界不信大乘佛法,可怜死了。哎呀,这个真是太可怜了,我都觉得,因为我最近就见过这样的人,所以说佛门内外一切诸人都在颠倒之中,见颠倒,想颠倒,行颠倒,一切众生种种颠倒。所以这里讲到的颠倒,在这个《楞严经》中,大家发现标准严格要求了吗?

什么为颠倒呀,其实说起心动念分别就是颠倒,化现又折射出来那么多的种种相状。所以这里讲到说一切的众生从无始来,以此一念无明生起颠倒就是我们众生的常态呀。那么你这个常态的话就是一个迷惑之态,依此迷惑之态一定会误入迷惑之道,就会起惑造业,我们现在每天就会造业。造业的话,大家记住,不是我们常说因果因果,因果依什么呀?造了业不是没了呀!在阿赖耶识以后,种子和现行相互熏生,你有种子,过去的由于有迷惑,那么就会起惑、就会造业,造业的话,就会熏习成种子留在阿赖耶识中,阿赖耶识带着我们下一辈子又去变成现行,就是变成现行诸法,变成现实又为自己所报。

所以熏成种子就会有业种子呀。业种子既然种下去,就决定会有将来的受报之果。这就是业报、惑道,依惑造业,自然就能招感将来的生死之果。这是一个必然的道理,决定的事实,所以叫做自然而然。这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就是这么一个流程,这个流程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现在正在进行时。

学英语有个正在进行时,不是过去时,不是未来时,正在进行时。那么这样的话,就如同恶叉聚,是哪三个恶叉?惑、业、苦呀!有惑就会造业,有业就会感苦果,惑业苦。为什么这里,恶叉聚是一个比喻呀,就像印度有一种果子的名称,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金刚菩提,有时候翻译为金刚子,就是这个果实有一个什么有意思的地方呢?它是三个果一个蒂,一蒂就能结三果,所以称之说恶叉聚,比喻什么呀?惑业苦三者如影随形,天然关联。这就是我们众生的轮转。

刚才讲到的一切众生,那么一切众生,上面而言的一切众生,泛泛地指这些迷真著妄之流,迷真著妄之流这些人。下面而言呢,诸修行人,就是什么呀?别指厌妄求真之士,就是我厌离妄想,我想求真,就是想修行,想了脱,有信仰,已经发心出离,知道修行甚至勇猛精进,这样的一种人。可是为什么同样不能得无上菩提呢?已经有志修行了,而且生死,为了了生死,但是他是以生灭之心所以不得不生灭之果,无上菩提纯属于不生灭之果。所以反而由于去修行因相上的差别,果上面而有了三、六、九等。为什么这里讲到说诸修行人,大家想想,诸是什么意思呀?所有的可不能,那不对了,诸就是说,我说诸位诸位,不是说你这位,而是诸位是吧,大部分的意思,在场的这些,大部分都是如此,所以才说诸修行人,基本上都是这样。

乃至者,就是为什么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后来充其量修成个声闻缘觉。声闻是四谛法,缘明是十二因缘,小乘所修,为什么这样也算是出世圣者,了了分段生死,但是他没有到顶,为什么?就是刚才的颠倒,有生死,有涅槃,有烦恼,有菩提。那么他厌离生死,执着涅槃。这就叫他所以别成什么呀,声闻缘觉,没悟入如来藏体,本自清净,没有对立的,一真法界。那么这还算好的呢,更有甚者,误入旁门左道呀。你看,有的修成外道。外道,到我们这里一般讲的时候呢,觉得说是一个贬义词,其实外道并没有贬义。心游道外,迷自本真,就叫外道。有的外道很善良呀,我们不要把他判为说这个很恶。只不过说什么呀,他修成外道之法,没在佛的正法、正道之中,就永远跟这个心地法门失之交臂了,所以叫外道。

再次一等的外道的话,虽然你修到这个无想天,或者这个非想非非想天、无想报,有这个无想定,修到这个无想定了,那么还必遭什么呀,将来有堕落地狱之苦。再次一等的,修成这个世间的有漏诸善,世间的禅定,四禅八定,那么你就只能生二十八重天,天福享尽,五衰相现,即刻就可以堕下来。猪八戒不是天蓬元帅堕成的猪八戒么,那就是典型的天福享尽了,本来还可以有点享,但是他调戏嫦娥,所以这一念恶念生了,福报就享完了,就堕成一个猪了。

所以大家想想,我们出不了三界,好像是永远都脱不了高危病房一样,是吧?始终要贴一张病危通知书,就是这个样子的。再次一等的就修成魔王了。魔王就是带着这种执着眷属,恶念,恶愿。然后魔是什么意思,魔就叫夺命,夺我们的法身慧命,障碍我们的清净解脱,所以又叫障碍,有时候叫扰乱,还叫杀者,能杀害众生的法身,就是魔呀。

那个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就是魔王波旬所居的。他们有的福报大,就修成魔王。有的福报小,就修成魔王的眷属,就是这些精灵,妖魅,等等这些。这都属于这里讲到的什么呀,诸天魔王及魔眷属,为什么,总之以上这些都是什么呀?这个住世凡夫,不知道,终归是颠倒。

那么后面这些修行已经误入歧途了,这些比世间无知地去造业的更为难度。大家想想,外道魔王,打个比方,我常比喻说,我们修佛,修得究竟圆满处在哪里呀?在这儿,是不是?在中指这儿。可是你修魔修外道,似乎已经修到这儿了,在无名指这儿,或者食指这儿,很高吧?比这儿来讲高不高呀?这高出许多倍了,甚至已经快接近这儿了。问题是你这儿能到得了这儿吗?永远到不了这儿。你这儿要到这儿,你还得绕回来,从这儿到这儿,永远都是要这儿。

所以我们现在发心一定要发在这儿,要发菩提心,要发不为求这个当来果报、恶报的心,要唯一的为解脱自他同往生西方,那就在这儿,长驱直入,保准就在这儿。所以说在这儿的,比在这儿的还怎么呀,更为难度。所以佛在这里说的一切众生和诸修行人,为什么呀?因为全是错乱修习呀。

什么叫做错乱修习呢?就是因为没有认准这个两个根本,下面要说了呀,一个真本,一个妄本。就是没有看清楚妄,没有悟到真,所以才。这里讲到的毛病都一样,都是不知道两种根本。这样的话,你就跟煮沙子一样,沙子永远你煮不成美味的饭呀,因为沙子就不是饭呀。你因不是饭,你果怎么能蒸出来饭呢?我常说这因果只负责来料加工的呀。你往原料去放什么,它果上就给你出什么产品。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错就错在这里,错在不知道二种根本。下面这段话是今天的关口,也是本经的核心,我们一定要明白了,看下面这儿。云何二种呢?佛就说了,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记住,错出在哪里?用攀缘心为自性者。这个错误呢,我们不修行还好说,特别是那些修行的人,自以为是的人,老往往就是犯这个大错特错的错误,用攀缘心,在那儿说毕竟空,开言吐语地描绘毕竟空,你在毕竟空里吗?这是第一个根本。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这两句经文呀,一者和二者是本经的切要,修行的关头,世出世间的分路,特别重要。我们要注意听啊!

头一句,说为什么一切众生之所以生而死,死而生无尽的轮转不息呢?他的错误出在哪里呀?各位同修,用攀缘心,就是我们的缘影心,第六意识,打的这个妄想。这是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用什么啊,把攀缘心认作遍法界的真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意思呢。再换一个角度说大家一定要听明白。攀缘心,明白吗?就是我们的缘影心呀。有肉团心,肚子里的这个心脏。有缘影心,就是缘分的缘,影像的影。就是我们打妄想,第六意识妄识分别的这个功能作用。遍法界心呢,就是现前一念所有的缘起真如法界。我们就是把缘影心认作遍法界心。所以叫做什么呀,用攀缘心为自性者。这是其一。

那么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说,虚妄地把四大,妄认为什么呀,四大就是我们的地水火风呀。我们的身体不是地水火风组成的吗?地就是什么呀,就是坚性,就是肉和骨头呀。水就是血液呀,唾液呀!火就是我们的温度呀!风就是我们的呼吸呀,流动啊!我们就把这个地水火风执着为自身相。执着为有个自己的身相,身体呦。

在此同时一定会同时对立的妄认为,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就是说我每次看见你,听到声音,闻到味道,即刻就认为这是我在闻我在看。那么我在闻我在看,谁在呢,有一个我的心的作用,在此时候就缘影为自心相。不能够通达,通达不了什么呢?不论是心还是外境皆是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恰恰显现的就是他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在这个本有的性净明体上。我们妄认为自身和自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用缘影心为自性者就错认了。听得懂吗?

这是我们从外向内包着来解,解了这个道理啊,在这种情况下凡夫就会,如果你是一个凡夫,那么你就会起于贪着。攀三界和六尘之缘,攀三界和六尘之缘就会导致什么?生死之根本。分段生死之根本。纵然你是一个二乘,如果你没有悟如来藏的话,你是二乘,那么你就会厌恶世间如火宅一样。赶紧离得远远的。视生死如冤家,那么攀这个真谛涅槃解脱之缘。这是阿罗汉和缘觉哟,二乘。如果你是一个菩萨,没究竟了,权道菩萨,那么你就会什么呀?双舍厌恶空有二边,别去攀一个中道之理。那么这两种攀缘就会导致你的变易生死。

所以这里讲到说,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所以才为无始生死之根本。我们的生死之根本就是分段生死。阿罗汉和菩萨的生死根本就是变易生死。大家想想这个如来心体首楞严大定,只有佛境界才能彻通彻证。这是第一根本。这是我们从外包着向内看呦。

换一个角度从内剖析着向外看是怎么一个情形呢,就是这个,攀缘是怎么一个情形呢?攀缘心就是我们的能缘之心,也就是要讲到八识。现在我们放一下这句话来插个小曲。在唯识佛法里面,在唯识佛法里面讲到我们的现象界,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的时候呢,他特别剖析到位的分了八个识。我们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然后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那么这八个识里边呢,阿赖耶识叫做根本识。记住阿赖耶识叫根本识。阿赖耶识怎么出现的呢?阿赖耶识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的。那么这个种子变现成阿赖耶识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又可以储藏种子。记住了吗,阿赖耶识和种子是一块的。这个种子呢,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是阿赖耶识自己变现的。那么变现的这个种子呢又反过来含藏在阿赖耶识。同时,因果同时。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种子里面一定有一个染污的我执种子。那么在阿赖耶识染污的情况下,我执的种子变现,就会变现第七末那识。末那识执着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什么叫见分,见分待会儿再讲,就是阿赖耶识的功能。功能是什么呢?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就是变我们自己的色身,外在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那么他执着这个功能认为有我的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达到染污的凡夫情形了。阿赖耶识本来是清净无染的。阿陀那识就变成染污的阿赖耶识。末那识就变成染污的末那识。末那识又叫染净依。阿赖耶识叫做根本依。那么末那识染净依。

你要认知外界,我一旦存在了以后,刚才不是说执色身为我相。执外界为我心相。这个时候得有渠道,出现一些渠道和认知的辅佐作用和工具呀,第七识开始再依着阿赖耶识根本识再变,变第六意识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所以这八个识虽然是阿赖耶识为根本识变现出来的,但是这八个识呢又齐刷刷地站在一起。每个识都有见分和相分。见分就是能见的主体有识的作用。相分就是所见的,所缘的外在的境界。明白了吗?这就叫做见分和相分。缘就是能缘之心。就是我们这里讲的见分,对不对。

所缘之境,就是我们讲的相分。所以这里攀缘就是,八个识各自有各自的见分。去攀外在的相分。而生起的什么呀?就叫做遍计执,就是我法二执。因为有了我的存在,生起我法二执。因为我存在了以后,就我能够明白一些道理么,我能认知一些情形,这个时候呢,就是用攀缘心。他把这个心,妄认为这就是自性心。

可是自性心在哪里观呢?见分和相分在见相,见分去见相分的时候,怎么去判别这个东西的正误呢?就是说你怎么去见呢?怎么知道我在见,我见的东西正确与否呢?到底有多少呀,有大有小呀,怎么去(衡量)?就是由自证分来启动他的认知作用。我讲的大家能听得懂吗?听的懂吗?

什么叫做自证分呢,就是八个识体,识的当体就叫做自证分。这个自证分有什么作用呢?就是说这个见分作为主体的能见功能作用,去见相分外在的世界的时候呢,他一定要有实体来验证这个东西是否正确。我见到什么,我见到多少,对吧?这个时候。我们的这个功能由谁来完成呢?就是自证分。

但是这个自证分去,你去验证这个见分和相分的正确与否的时候。那么谁来验证你自证分呢,就由谁呀,由谁?由证自证分来验证。这就是唯识佛法里面讲的四分。

你听不懂,我给你打个比喻,什么叫做相分呢,比如说这一块布,对吧,这就叫做相分。什么叫做见分呢,这个布我要知道它的话,我要用尺子去量。尺子就是见分。明白了吗?那么量尺子的时候,谁能知道说这个尺子去量布,得出的结果由谁知道了,拿个算盘要打起来呀。有几尺,有几寸对不对?算盘要计算,这就叫做自证分,是不是。那么自证分由谁来验证这个自证分,操作自证分呢,就由谁呀,由这个店铺卖布的掌柜的。这个证自证分就犹如掌柜的。可是这个掌柜的反过来谁能确认掌柜的他算得对不对呢,又得靠算盘来算。所以说自证分由证自证分来证,证自证分反过来又由自证分来证。

这个是唯识上面非常差别微细, 你没有那个精巧的逻辑思辨能力的话就不要学了,你在这儿知道见分相分是由自证分来证的就可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了此心和此境纯粹是第八识的自证分所显现变现出来的相分和见分,就跟这俩话筒一样,整个这俩话筒都是在这一个桌子上,它们是一个桌子,自证分,可是它就分开就出来两个话筒,就这个话筒而言,我就觉得它是我的所认的对象,就这个话筒而言,它就是认我所认的对象。这就有了见分和相分,可是这个见分和相分就是自证分同时变现分叉出来的,明白了吗?

我怎么觉得你们一会儿越来越糊涂呢?没听明白哈,就是因为你们熏习的少了,见分就是我能见的作用,我认识你,我要认识,我呀,我认识你有我,相分就是你呀,为我所认识的你,那么我认识你的这个主观不是由,比如说我眼睛和你的身体这两个是一个肉,它有感觉吗?那我怎么体现我现在思维的过程中我觉得我认识了你了,我看见你了?就是由自证分,我们识里面每个识都有自证分,它是讲起来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可是在作用的时候我们反观不到,非常微细,它现在正在作用,这个听明白了吧,好吧那就讲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明白我们的心和境只是这个八个识,各个识的自证分所现,现出来的一个分叉,然后就恒起了我执和法执互相认知,这个时候就是说的我们的攀缘心开始启动,这是从内部微细来讲的,我就知道你们内部肯定听不懂,就是从内向外看,刚才你们一听就明白是从外向内包,就是说于色身执著有我对吧,于外执著有心相,于内执著有身相,那么身对于心的认知就妄想就开始。这就叫做攀缘心。

你反观的时候大家想想,这就说明我们平常闻思作意的特别特别少,几乎没有,如此直了的法义你都听不懂,说明你天天你的心思在哪呀?就没有在法上,所以就夹生的嘛,如果你平常有认知说我是谁,你就光去多去反观我是谁,这些法义就是跟破竹一样,因为你常在想呀。为什么一些修气功的,甚至练外道什么某某邪见邪功的,都一讲佛法他马上就能会得过来,他常在练,大家回去多练啊。这是第一句,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那么第二句,再看第二句: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前一个讲的叫妄本,就是妄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到这个根本呢,因为有妄想,就是用攀缘心。这里就是开始讲真本,真如来藏在哪里显现呢?怎么样被隐没的呢?这个时候我们就又要进一步来听了,这里所说的这个菩提涅槃,就是说菩提,我们不是有真性菩提和实智普提、方便菩提,给大家讲过,这里讲到的就是这个真性菩提。

那么这个涅槃有什么呀?有性净涅槃和圆净涅槃和方便涅槃,这里讲的是性净涅槃。就是这个无始以来的我们的这个本有的佛性,说白了是什么呀,元清净体,本来是非常清净无染的体性,元就是本来的意思,是不是?但是则汝今者,可是你现在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什么叫做识精呢?这你就更听不懂了可能。就是每一个识,这八个识里面各自都有自证分,明白吗?就是这个杈子的总树干,这叫做识精,自证分,自证分的又一个名在这个经文里面就把它说成识精了。识的精嘛,精华所在一样。我们可以理解,就是它还没有被变换成见相二分,对待的分别的时候,它是唯有自证分的。这本来是什么呀,这是清净无染的。

能生诸缘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本来清静无染的这个识精自证分被妄想幻现,就会起见分和相分二分。我们大家想想我们这个世界无非就是一个相对的二元世界是不是?所以一切的万法都离不开二分,见分和相分,能知和所知,相对待的执著。当然不是那个长和短的执著,而是长和短为我所认知的,那么长和短是为我所认知,我能认知长和短,这个相对待的执著。

那么这个见相二分生起来以后,就一定会遗忘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旦我们落到见分和相分的时候,这个自证分我们就搞不懂了。为什么刚才讲你们都听不懂?见分和相分还跟现实世界有些对接,可是自证分我们根本搞不清楚,从来没想过有这么个东西。为什么?就是因为见相二分起妄的时候,在妄的过程中这个自证分就隐没了。

好比一个什么呢?我们说一条绳子吧,一条绳子是什么编的呢,是麻编的吧。当我们看到绳子的时候,我们可以现场做一个实验,你想想我们看到绳子的时候马上就想到它是个绳子,谁会想到它是麻吗?会想吗?都不会想。为什么?这就是说我们的见相二分,妄分升起来的时候,自证分当体就隐没了,这就叫这句话所说的识精元明。缘所遗者。就是我们遗忘了自证分了,遗忘了本来清净的这个识精元明了,遗忘了以后就缘起了见相二分。

就等于说本来是麻,全体看成绳了,我们看到绳的时候,只想它能捆东西,它能背被子,绝不会想到麻的本质。这是我们下意识的作用。我们现在正在看着绳子,所有的我们的人世间就是绳子,所以我们就延误了,就是遗失了麻的本质,所以叫做遗此本明,就是这个意思,听懂了吗?

但是既然这个本质是自证分而生的见相二分,那么说明见相二分当体就是本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绳子虽然我们看绳子的时候,想不到麻的本质,可是不要忘了,绳子当体就是麻的本质。所以说这个自证分实际上就是由见相二分上来显现的。这段话直指见分和相分,就是菩提涅槃的元清净体。明白了吗?我们身为一个众生,遗此本明的话,就是不识这个本明,本来的这个明了的性净元明的心体。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虽终日修行而不自觉。还是枉入诸轮回趣。遗失了就会始终为见相二分牵引,起妄念妄想。那么如果失的两种根本,那么就知道说当下就是如来藏本明。

来回我发现你们都觉得听不懂。特别简单,你看本来是这只手,我们看这边的时候就遗失了手背了,我们关注手背的时候就遗失了手掌了,这就是一凡夫呀。圣者悟到手掌手心手背都是肉,就是这个手掌。悟到这个的时候就是真,迷了前后手心手背的时候就是妄,这总听明白了吧?原来化繁为简才容易。

所以虽然这两种根本,可是它不离一心的,不离一心呀,一者,二者根本就不离一心,为什么呢?前者是用攀缘心,这就是妄本。为什么我们有妄?因为我们攀缘。后者属于元清净体,那么就是真本,本来就清净无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看用此妄想此想不真,就好比这个麻与绳一样。如果你悟到,听明白了啊,这里一定要听明白,悟到见分相分当体就是自证分的时候,就好比悟到这个绳当体就是麻,听到了吧。如果这就是菩提涅槃,如果你于此迷了,迷的情况下,迷此见分相分,有我见有能见的时候,迷此见分相分为我执和法执的二执著的时候,就好比于绳上见蛇,明白了吗,把绳子不但没有见成麻,反而误以为蛇了,那么这就叫做生死根本而枉入诸趣

你看看,不论生死,不论涅槃菩提,就在什么呀,一心之间,一心之间啊,重在一心,所以才枉入诸趣。为什么说本来面目就是本来面目。枉入诸趣呢?枉是什么意思,枉就是说本来不应该如此,可是我们现在却人人皆如此,这就叫枉入诸趣。

所以说这两种根本很重要,我们好好去悟吧,为什么这两种根本,你看,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二者无始菩提涅槃。

为什么这里只讲无始呢,刚才问大家什么叫做无始?无始就无终嘛,对不对?那么无始无终这是在哪里呢,既然无始无终,就不要再去找始,不要再去结终了。

无始无终讲的就是当下现前一念,一念迷,那么就是生死根本,无始的。一念悟,就是菩提涅槃,也是无始的。所以大家往深里悟一下,这就叫无始,就是当下。

在佛门里边,现前的一念就是决定你的真心还是妄心,就是这两种根本,你是攀缘心,那么你就是生死。你是本来清净的悟境,那么你就是涅槃。你看看佛法简单到什么程度,就在这个地方关口就出现了。所以说真心妄心之处,就你看在这里你看它是真本还是妄本。

这是《首楞严经》最重要的关口,也是诸佛祖传心的诀要,整个一代佛法这是所服务的一个关口。这里就是枢纽,万里黄河就是一壶收,这就是壶口,就是看你是真本还是妄本,是真心还是妄心,是悟还是迷。

所以佛门里面常讲到的说,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兵分两路,就是讲的这个地方。明白了吧,就是《楞严经》里面这个地方。有时候又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就是讲的这个地方,明白了吧。有时候祖师们说,哎呀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就是讲的用攀缘心,就是这个地方。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就是讲的本自元明。就是讲的这个地方。

你悟到这个地方了没有?那么你找着这个地方了没有,找着了吧,找着了没有?找着这个地方的话,修行诀窍一点就开,什么凡与圣,什么真与俗,什么有相无相,什么世间出世间,什么难与易,都是在这个关口。甚至我们一般说的,天台教下不是常有说,圆人观偏法,偏法也圆,偏人观圆法,圆法也偏,圆人偏法,偏人圆法,就在这个关头顿见分晓,好好回去悟。这个需要你们补课。这就叫诀窍,两种根本。

那么为什么这里说的两种根本都是无始以来呢?你想想,妄心就好比沙子一样,对吧,真心就好比沙子里面的金子一样,为什么都是无始,你能说先有金还是先有沙?我们现在主要的任务就是从沙子中去淘金,去悟。

可是这两种这个根本说实在的,从内来讲的话,从外而言,从内分析,你看刚才从外包,可能我讲的有点复杂。我们回去再慢慢地去悟一下,从内来讲的话是这么一个,从外包的话,它是总体来看。我们说原来是这样的叫攀缘,那样的叫菩提涅槃。从内而言就菩提涅槃上,我们的攀缘心是怎么生起的。就攀缘心生起的时候,菩提涅槃并没有散失,这是我们刚才从内从外的一个主要。

那么说一千道一万,大家听明白了吗?说的这么复杂,其实说白了,还是让大家怎么样?不要起心动念。具体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是说能够恒守这个真如自性,息妄。妄想息下来自然能够见真。我们目的不是为了见本来面目吗?就可以见真,具体的操作就是,在这个妄的情况下,操作的方法只有一个恒守。

可能我们诸位同修觉得说,你讲了这么多玄义,那具体怎么做呀,怎么悟呀,一个诀窍就是恒守。告诉大家恒守是所有修行的内容。你想想,我们常说你提倡说,你要生出离心,修出离心。出离心是什么意思?决计不在此停留,对不对?无意在此继续轮回。咬定这一心就叫出离心,咬定出离心就叫恒守。

我们操作过程中你有任何一个心修圆满了,其他的心都在其中,都能够圆满,所以修出离心就是恒守出离。修菩提心,什么菩提心,无我利他之心嘛,自利利他嘛,那么全情利他便是恒守无我。

我们每天发心,只为大众,只为一切众生,任何法界的众生都生善心,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时候,自我的真性就显现了,就恒守出来了,这也是恒守。菩提心,出离心,空性见,空性见就是恒守诸相非相,任何相生起的时候,我恒守一念说诸相非相,都是假的,那么则见如来。如来是什么意思,如来不就是菩提涅槃吗,是不是这样子的,所以你看,还是恒守诸相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就则见如来,这就叫恒守。

那依照我们佛法的教理大家想想,真的这个非常微妙,可能不说不知道,一说全知道,从来你都没有吓一跳。为什么呢?你不知道啊。比如我们常说,大家不是常讲,无常无常嘛?我们来讲这个恒守,如果你始终你的心都能够意识到无常,都在修无常,念念事情境界发生的时候,你都在无常的这一个正念上,那么你想想,这是不是常呀,任他无常来回碰撞,你始终恒守,我就认定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从不再去寻死觅活接受不接受,这就是当下就是恒守无常。心不随无常而转,不是恒守吗?是不是,一切法门就是恒守。

想想再比如说我们都是生死心,让大家修这生死,那么有生有死,生就是常见,对不对,死就是断见,如果我们恒守生就是个无生,什么叫做恒守呢?我们一般觉得常见,断见。要么觉得我永远不会死,要么觉得我死了这可怎么办?那你就是说有生有死,定生定死。如果你相信轮回,知道生死是一个幻象,知道生了还会死,死了继续生,整个这个永远都是一个轮回,那么你确定了这个以后,你觉得人能死的了吗?能死的了吗。既然我确定死不了,这个轮回无穷无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任他幻生,任他幻死。死的时候就该死就死,死完了再生。这也是一种恒守。恒守住幻生幻死,就可以了生脱死。

打个比方你想,窥破生死,了生脱死不是说离开了生死,就是在生死中根本困扰不住你,这也是恒守。所以大家悟一悟这个恒守。说实在的,一定要恒守因果定律、轮回无期。如果你不相信人死了还会生的话,那你怎么修行?我们想想最次最次的修行,你也到了说,临到命终的时候,你要相信说,不行就死吧,为什么?大不了我再重洗一下牌呀!这属于最次最次的修行,你也得修这个轮回因果心。这也是一种恒守。

所有的这一切都属于恒守功德。只有恒守,才能不攀缘,才能够体现出来那个菩提涅槃,本自清净。

我说的这些能听得懂吧。那么至于净土,再讲到导归净土的话,全体就是一个恒守法,净土。大家想想用信愿念佛,恒守这个三保险,锁定极乐世界的清净无染,锁定极乐之乐,超越之乐。锁定后得智所显的这种妙有功德,恒守极乐世界的一切情形。

比如说,极乐国土水鸟树林昼夜六时出微妙法音,这是不是一个恒呀,因为恒在说,一直在说呀,是不是恒?行者听了以后,控制不住的不间断的念佛念法念僧,这是不是一个恒啊?恒守呀。那么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清净海众永不散会,这是不是一个恒呀?这也是恒守法门。总而言之,无量光无量寿一句弥陀名号,就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就是恒呀,是不是恒守?所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就是恒守。还是没逃出这个恒守。

恒守什么呀?恒守真如自性,生始觉智,合本觉智最后得究竟圆满。一切行门就是从恒守功德得来的。所以说一代教法,释迦牟尼佛出世四十九年弘法,《楞严经》,此时的两种根本,一种真本,一种妄本,就是为了点开妙庄严路,恒守功德。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恒守十念法,恒守最少四十八拜,在恒守么?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