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十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诸位请放掌。

各位楞严道友,今天是我们第三十而立之讲,学习《楞严经》已经三十讲了。昨天我从另外一个地方讲法回来,讲了两天的《药师经》。讲《药师经》的时候呢,我觉得真的对不起药师佛一样,说一会儿说一会儿就说阿弥陀佛,说极乐世界。这个,但是《药师经》确实也是非常殊胜,特别是里边的十二大愿,十二大愿非常,就是目光投向我们现生今世的这种人文关怀。那么我在讲这个精神的时候,但是有时候确实我从这个,因为讲完经以后呢,要给留一点时间提问。尽管就那么一点时间,所有大家问的问题无外乎就是说,家里谁谁谁走了,怎么办,到哪儿去了,或者梦见鬼啦,或者幻觉突然间有什么哪儿有不清净的东西,有响呀,有动呀,有这个光呀什么的,就无外乎,没有一个问题不是这样。就鬼而言我想当然咱们说,要对鬼不要生对立心,就是我们有时候有一些遭遇境界,但凡因缘显现,你也不要怕它,但是也不要让它怕你。

最好发心用慈悲心去包容、成就、回向它,因为确实它比我们苦。可是我们学修佛法呀,就是为了以后跟六道结缘,跟鬼绝缘呀。所以你说我们这里正在开始讲这个弃有为法,弃生灭法,寻根返还到这个自性中来。那么一旦明心见性以后,这从此就不做鬼了呀。再做鬼的时候都是称愿去的,那到时候看上去是个鬼,实际上是菩萨鬼了呀。所以如果说,再者想要救度我们今生此世的六亲眷属亲人已经走了的,那么还是最好明心见性,超脱有为法。你超脱了以后,跟他有因有缘,那么才能带动着他也能快速成就超脱。你在这儿还牵肠挂肚,每天就在这点因缘上面,他去哪儿了。我说不要(管)去哪儿了,你只管念佛回向就好了,念佛回向自己成就,他也成就了。所以在这个本性不动、人人平等的六亲眷属中,那么他们跟我们偏有因缘,只要我们成就得快,他们必然要比因缘淡或者没有因缘的,跟着要成就得快,这样就可以了。

所以从下面开始,我们还是继续学修我们的明心见性成就之路。

再要回馈一下,因为这几次的课程它其实是相连的,看上去这个一段一段的比较这个,就是文意比较平铺,但是需要我们去深究。这几次课程,包括下一次也是这样的状态。怎么需要我们深究呢?上一次讲到了说不是有两种决定嘛,一种是生灭心跟生灭果是要统一的,二一种呢要弃这个有为法。在这种情况下,阿难提出来个异议,就是依照着有为的这个境而生了有为的心,既然生了有为的心,怎么能依着有为的心而去得那个无为不生灭的果呢?那他就认为说,因果不相符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佛不是给他讲开示嘛,说到他错认了,错认了什么呢,把这个识心,生灭的妄识的这个心呢,依照外面的动静而有,依照外面的这个明暗而有。那么明暗没了动静没了,这个识心也没了,他以为这就是根性。所以他就说,这个根性也是随着外面的动静明暗没了以后,那你循着这根性修,这根性是生灭的,循着这根性怎么能得不生灭的大涅槃首楞严果呢?就到了这个点上了。那前面讲了一个,宗旨是这样的,道理是这样的。今天开始我们要作两个比喻,说现实生活中还是这样的,它就是不动的。好,大家掀开经本。还记得上次讲到哪里了吗?对,小本是七十八页。我看大家都是大本,翻到了吗?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找到没有?这一段我们一直读到这个,说闻无性这四个字。好,大家一起来。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好,就到这里。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验。大家看这里让他,这个罗睺罗是佛的亲子,也是出家以后他的密行第一的十大弟子之一。那么这个实验就是《楞严经》里面最有名的叫做击钟验常,就是用撞击钟的声音来勘验闻性的恒常不动。那么,我们常说你看这里,这个场景我们都可以追溯到当时印度佛陀的时代。你看释迦牟尼佛每天就带着这么多的弟子在这儿,特别讲这个楞严法的时候在场这么多的闻法大众,就在一个地方,现前就有这样的僧团,你看他说让他去敲钟。你们听过佛门里面常说,闻钟声,烦恼轻,怎么样呀?这个还是可以的,有的答上来了。智慧长,菩提生。晨钟暮鼓嘛。所以就地取材呢,这里如来就叫这个,这一段咱们就不要贯这个文了,很明了,把这个义讲下来就可以。这个佛让罗睺罗撞了一声钟,就问这个阿难说,你现在听到了没有?结果阿难跟这个在场的大众所有的人都说我们听到了。那么停了一会儿钟没有声音了以后,声音消失了佛就问他们说,你们现在有听到吗?结果阿难跟大众又说,现在都没有听到。这个时候,这个罗睺罗又撞了一声,佛又问他们说,你们听到了没有?阿难大众又言,听到了。来回这么三次,做了一个实验,阿难都是据实而答,跟这些大众。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佛就问阿难说:汝云何闻,云何不闻。结果阿难大众也就是据实回答,说这个钟声若击,就是敲的时候我们都能闻,那么敲完了以后,过了一会儿声音销了,我们就,音响就双绝,就没有闻了,听不到了。那么这是第一个回合。好,你阿难说了,一会儿能听到有声音,一会儿听不到。大家都是阿难,你看我,敲一下杯子你听到了吗?这声音不太响。这个听到了吧?这过了一会儿又没了,再敲一下,又听到了。这就是,那佛就跟他定关一样,下面要辩驳他就定关说,你可听好了啊,一会儿你说有,一会儿说没有,这都是你说的。过了一会儿呢,他又让罗睺罗敲钟,然后问阿难说,你说现在有声音不?阿难和大众俱言说有声。过了一会儿声音没有了以后,佛又问说现在有声音吗?阿难跟大众又说没有声了。这是第二个回合,有没有声。第一个回合问你听到了没有,第二个是问有没有声。过了一会儿,有顷,罗睺罗又来撞钟。佛就问说,尔今声不。结果阿难大众都又说,有听到的,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就俱白佛言,说什么呢,钟声敲起的时候就有声,不敲这个钟呢,音响双绝就没有声音了。这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就没有声音了。那么在这个过程做完了以后呢,佛就要开始反征阿难了。下面的这一段就有了法义了,因为那是一个实验,实验完了他要说明问题,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自己也在自己的身上做实验啊,你看: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就是问大众和阿难说,你们现在为什么说话颠倒错乱?大家说阿难和大众说话颠倒错乱了吗?没有?没有难道是佛在这儿说得不对吗?依识而言,没有错乱;依根而言,绝对错乱了。这要看在我们现在是用根不用识呀。你们这听《楞严经》,怎么听得越来越不在楞严定上了。要在这个楞严定法,要在根上。现在就问他说,为什么你自语矫乱呢?结果这些大众跟阿难也跟你们似的,还反过来问佛说,我今云何名为矫乱?就是觉得佛说的,说我们现在哪一点说的有颠倒呢?因为什么呢?大众他这个不明就里,他就辩说为什么呢?声音有的时候我们回答佛说有闻嘛,没有的时候我们就说没有闻嘛,敲钟的时候我们说有声嘛,不敲钟的时候我们说无声嘛。都是据实而答的,一点都不混乱,怎么佛现在说我们自语矫乱呢?所以他们在这儿又想造反。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就是我,敲钟一响我问你们有闻吗,你们答说有闻,我就问你们有声音的时候吗,你们也说有声音。然后不敲了,我问你们有闻吗,你们说无闻,这个钟声息了,我问你们有声吗,你们说无声。那么这有闻无闻还是有声无闻,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就是有声无声,有闻无闻,报答,你们回答我的时候,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佛是就这个角度来讲的。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这样的回答怎么不名为颠倒错乱呢?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再往下看: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你看,大家再听啊,听到了吧?这会儿又没有了。没有的时候的话,如果按照阿难和大众在场的这些人来讲,既然没有了就说明,有声音的时候,你们听到了,那么没有声音,消了以后,你说没闻。那么如果说没闻,处在没闻的阶段,因为先闻后无闻嘛,对吧,处在先敲的时候有闻,后不敲了就无闻了。没有闻的时候的话,如果把这个抽出来进行实验,就是化学试验一下,它这个时候已经闻性灭了呀,因为你没有闻了,没听到嘛。既然没听到,如你所说的生灭性的话,这个时候没听到,闻性已经就灭了,是静而非动了。你说的动静是生灭,那么动的时候是生,静的时候就是灭。在这种情况下,闻性灭了就跟枯木一样,没有作用了,但是第三次击钟的时候,你怎么听到的呢?钟声更击,汝云何知。你用什么听到的呢?你没有知觉了呀,闻性已经像枯木一样过去了,灭了,那么为什么,怎么能够听到钟声再击呢?

这个例子能听明白吗?就比如说吧,比如说我在这儿盯着你们。那么你们在这儿的时候,我就说你们在,等你们待会儿出去上厕所了,我就说你们不在了。那么我说在的时候呢,通常理应该觉得说我也在。那么我说不在的时候,这个时候出现了两个分歧了,一个是你们不在了我在,我常在。可是阿难错以为什么呢?你们不在了,我也不在了,我没看见你们,所以不在了。好我发现讲糊涂了,还不如头一个呢。明白吗?就是他要说明什么呢?这里讲到你看: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就是知道这个有和没有,都是由这个声音来,自然是在这个声尘的闻性中成有成无。不是你什么呢?你看,岂彼闻性为汝有无。不是说你的这个闻性在声音起的时候就有,灭的时候就无了。也就是我在这儿看着你们,知道你们在和不在,是由于你们进进出出在和不在。不是说你们不在了,我也不在了,我老在这儿坐着,盯着呢。那么我就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你们就是阿难错以为的动静生灭之境。这就是阿难这里他就搞不清楚。佛陀用这个实验,最后要证明什么呢?大家来看。

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大家看啊。就是说闻性之中呢,是这个声音在闻性中有生有灭,不是你闻到钟声的这个,随着钟声的这个而你的闻性一会儿有一会儿没的,成为生灭。所以最后讲你看: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大家看: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说你现在呢,因为你颠倒的,你还是这个,这里说的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不是,惑声为闻我有一次就理解成说,这是声闻弟子,所以他才迷惑了,不是这样的啊。说你在这儿颠倒呢,感觉到这个声尘一会儿有一会儿无,就以为是闻性一会儿有一会儿无,难怪你会颠倒,这个常住的闻性呢,把它当做断灭法来看。所以再者呢,你就不应该再说离开这个动静,离开这个闭塞,离开这个开通的,这里的动静是指的这个耳根,这个闭塞开通是指的这个,这个什么呢?耳根,这里不是说的这个鼻根,记住。有人也这里理解成为说是,耳根是离开动静,鼻根是离开这个闭塞开通,不是鼻根是通塞嘛。这里的离诸动静是指的外尘,外面的境界有动有静。闭塞开通是指它的耳根,就是说有没有在,这个耳根这会儿是把它堵起来呢还是展开了?就始终不由于这些因素而说你的闻性有起有灭,有断有常。

所以由此来讲观的话,是不是我们的闻性是常的呢?大家想呀,这个如果大家《楞严经》一经听下来,你就连这么点本事连一点点都没学会的话,你就太惨了。其他的不管,后面我们讲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就只有闻性最利。你看就用耳根现在,只要把自己的妄想收在这个不动的闻性之上,马上就入清凉,一切的外在的起伏情绪,内在的情绪,马上就抛之根外了。你就不管,咱们以后你们养成个习惯,每次来听《楞严经》的时候你就先祈这个楞严法,你就一路走过来什么都不管不顾,你就贴着你的闻性,反观闻性,寻着闻性走。不管你坐地铁,上公交,你就这样机械性地去做,麻木地去来,然后你一路就在这个闻性上,把灵动的这个心就贴在闻性上。所以这里这一段主要讲的阿难与大众昏迷,首先第一个,没有正知见。你看就这么点法,这法讲得有多难吗你们觉得?大家一听都明了了嘛。而且谁不在这个法中呀,我们每天不是都要听声音吗?就靠这些声音过日子的。

那么却没有这样的知见,全部都是颠倒。所以首先为什么说昏迷?没有正知正见。由于没有正知正见,就说声音一会儿有一会儿无,说他听到没听到,惑这个声为闻。既然惑声为闻,那么声音没有了,他就说没有闻了,昏昏迷迷,以这个真常的这个闻性,而把它分为这个断灭的状态,就像我们的念头一样。这个念头的觉知永远都是不动的,我们现在就一会儿是这个事,一会儿是那个事,不断地来回倒腾,不断地起伏跌宕。这是第一个例子。下面再有一重比喻,这个比喻是比较短,那么我们把它读一遍,读到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好。这一段是讲到说比如说一个,这是佛又给阿难说了,好比说一个熟睡的人。你看佛讲法呀,就是了生死。为什么说了生死法呢?刚才的状态这个例子是什么呢,是我们在醒着的时候。现在这个例子是我们在什么呢,睡着的时候。那么这是一个小的实验,如果把这个实验放成一个大的我们的生死场的话,刚才的实验就是我们生的时候,那么这个实验就是我们死了以后。刚才的实验就是我们显的时候,这个实验就是我们名为死了隐的时候。大家读过《地藏经》里面存亡利益品,也就是刚才是在我们自以为生存的时候,现在的实验是以为我们亡后的时候。那这一段是不是存亡利益品呢?是不是?跟《地藏经》的存亡利益品一模一样的,利益存亡嘛。你以为是存就是生,亡就是死,他就要把生死间永远不变的佛性给你提炼抽出来。所以这一段话你看,好比熟睡的人,这个你们都有这个经历啊,可以明摆着的说。我们在睡着的时候,正在睡熟的时候呢,旁边有个人在敲响动,你比如说他钉钉子呀,捣鼓呀,这里讲到的是捣练舂米,这个你们老家有不在北京的人弄过这个吗?北京人弄这个不弄?好像东北人知不知道?南方人?是,六祖惠能大师那会儿到了道场里面,就让他干这活。

干得没完没了,他都受不了了,去问五祖说,我什么时候是个头。就是捣米,你看。东北也有,是拿一个,在石槽子里面,把那个糯米拿一个木头的这样去捣。好像越在北边的这,好像是哈尔滨以北,也有这样的。这个是一个具体的,这就说明当时印度也是这样。那么具体就是如果我们正在熟睡的时候,其他人有在那儿弄出来一点声音,那我们就以为,不以为这个,如果睡梦中半梦半醒,自己睡得糊涂,也不知道他是在舂米,那么就会错以为说,也许有人在击鼓,也许有人在撞钟,甚至是梦里面还又自己再梦一个梦,这里梦里边有人在敲打,敲锣打鼓的在干什么一样。但是呢,声音就是这个境界中的声音,只不过说我们睡梦中,又把这个境界中的声音给它重新演绎了。你看这也是妄心呀,妄心可以把那个境界演绎成这个境界。可是演绎来演绎去,最后什么呢,他听的这个闻性不管你在醒的时候睡的时候,那么这个闻性就没有灭。大家看,突然醒过来,他知道这是舂米的声音,然后就自己告诉家人,这我正在做梦的时候,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这个遄知杵音,就是知道,突然醒了以后才知道,随即,遄就是说马上的意思,马上就知道这原来是那个舂米的杵嘛,就是那个木头的锤子,那个的声音。所以他就告诉家人说,哎呀我在梦的时候神志不清,迷惑这个舂米的声音以为是钟鼓的声响。这是实验的一个现象,后面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句话其实最重要。怎么样呢?

其形虽寐。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就是这个人在梦里边的时候,他还会像阿难你一样计较说,有这个动静通塞的这种生灭的状况吗?但是怎么呢?其形虽寐,闻性不昏。虽然他睡着了,他的闻性还在作用,这个闻性没有随着睡觉而灭掉。那么下面一句是一个引申,大家来看:纵汝形销,这就引发到生死上了。纵然你形销,你的这个色身这会儿死了坏了,不能用了,那么你死了以后,命光迁谢。就是你以为这一辈子活着的你死了,下辈子又要重生投胎,你又要活。这是建立在相信前生后世的基础上的啊。但是,此性云何为汝销灭。只要你守着这个根,哪怕生死的这个大起灭。就如同那个声,刮的出来了,就是我们的生;不敲了,没有这个刮的声音,灭了,就是我们的死。生死之间,这个撞钟有撞不撞,声音闻性不灭。有生不生,生死之间,我们的这个法性不灭。闻性就是法性,是一模一样,就是一个东西。

所以在这里大家如果说你能够修到这种地步的话,那么命光迁谢,生死随它生死,与我何干呢?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曹溪路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舂米舂出来的那个路。所以大家看,确实如此。真正到了这种地步的话,你能把这个性能够守得住,那么就明心见性了嘛,随它生随它死嘛。生死之际,明知道这个不会死的。上次不是给大家知道嘛,舍身的时候知道我们的法身不灭。还记得我拔牙那个比喻吗?给你们讲过吧?那就是我们,现在就是这个闻性其实就是法身、法性。这是可以说,这是上一段的结尾,作了一个比喻,这是弥补我们上一节的印证闻性不灭。因为阿难不是说要用根来修行嘛,那么现在他觉得这个用根的话,这个根是有生灭的,不对。这里给他印证说,你就依根而行,根是不会生灭的,根性不灭。好,我们再往下来读这一段总结陈词。以诸众生开始,一直到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好,大家一起来。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好,就到这里。大家来看啊,这就是讲到,佛就继续把这两个例子讲完了以后,说你看,因为这些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是循着什么呢?循的意思是什么呢?循就是循顺。顺着我们的色等尘境外尘,才能够逐念分别流转,妄起我们的分别心,有憎有爱,所以从来没有开悟,悟到这个性净妙常的本心。这是由于我们向外攀哟,循就是向外循。那么另外你看,不循所常,就是众生不知道依照着,只要我们依着,不要向外循,依着这个所具的本来的这个常住的真性,就是这个闻性,我们向内循,循这个闻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呢?逐诸生灭。不循所常,由于不循这个常住的真性,所以才导致我们每天向外逐这个生灭,生了这个杂染的流转,这是。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不循着这个生灭,依着这个真常的内根、闻性,你看: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假如能够舍弃这个生灭的识心,守于真常之性的话,那么念念回光,就能够常光现前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们能够想到另外一句话,是什么?念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读观音菩萨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句?有读过吧?这就是这里讲的守于真常。念念都不能空过,一空过就是向外攀缘,就向外追逐去了,就逐诸生灭去了。所以念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就是讲到这里啊,这是我们用功的状态。大家就平常以为说念念不空过,就是觉得说好,就是念念好像在这个五欲六尘中,你不去攀缘了。但是反过来还要念念不空过什么呢?你不攀缘的时候,一定是守着这个闻性的时候,守着我们的根性的时候,这叫做念念不空过。一旦有一念不守了,就攀缘去了。你别以为说,我既不攀缘也不守,做不到。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守着它,不能空过就是绑定了,一点都不能松开,一松开就掉下去了。是这个样子。所以说,如果能够不断地守于真常,那么常光现前。大家想想,常光现前是什么呢?就是脱落,明心见性,桶底脱落,我们常说的。

纠缠的时候难分难解呀,那么我们,大家想我们每天,为什么说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呢?当我们执著的时候,妄想的时候,分别的时候,它就是一股纠缠劲,就是舍不开分不开。那么如果我们反过来,不去忙着去,你想我们现在有时候呀,为什么说修行人也是不得力呢?就是我们有时候修行就像赶集一样,着急,怎么样想修上去,怎么样赶紧快点,这个等同于向外追逐。所以守于真常,常光寂如就是,让它自然而然地、念念地这样稍松,时时不忘,虽然时时不忘念念稍松,就不在于这个,让它不要粘着这个湛然的本性。我们现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而然地向外奔驰,这就是五欲六尘中,世间人了。还有一种是修行人,以为是向内,依然还是向外奔驰,就是在功课和修行的这个好不好坏不坏上计较。这也是一种,特别是我们现在这里要知道,就是平常的紧张状态。你体悟到紧张状态了吗?我深深地体悟到紧张状态了,包括我现在讲经说法,每天都赶着,就赶着去赶集一样。

今天这集赶紧要把我的口粮要备好,今天要来说。但是这个有个什么好处呢?久而久之,你就松了,这就是练。大家不要以为说,那你天天赶集,那就不赶了吗?你必须在赶集中,你才能把这个放下,久而久之就好了。这就是原来退步是向前。我们想一想,你看这股劲,我们每天都是拧着这股劲,就是向外攀逐。只要不拧着这股劲,不要说从心地上去如此微细地去用功了,平常咱们正在烦恼的时候,谁给你开导一下说,你放下吧,这都是如幻如化假的,马上你心就松快了。何况说能在这样的精微的这种根性上去我们去松快一下,那叫彻底放下。一旦彻底放下脱落的时候,就是说从此就放下了,以后再不会把它提了,再提的时候已经是放下的提了。所以大家要从这儿,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你看,到时候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后面这一句说,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大家想想这里说,想相为尘嘛,那就是说本来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外尘你去攀逐嘛。那么这里是识情为垢,那么本来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染污、污垢。那么你真能够了达这个情况,就是当下窥到这个状态的话,当下就远离了呀。那么二俱远离,你看,还怎么会见不到我们的法眼清明呢?现在我们的眼都是浑浊的,是肉眼,是人眼,是尘眼,是凡眼,不是法眼。所以从这里,如何从《楞严经》我们讲到的这个节骨眼上,是节骨还是骨节呀?一般我们说节骨眼上,是吗?节骨眼上啊。讲到节骨眼上的话,这里我们讲到的,我们这里所说的这个情和识呀,所想的这个湛离之相,就是当你这会儿修行,可能你听得很入到这个道上了。那么就会又会生起一种什么尘呢?觉得一定有一个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湛然不动的这个,这就微细尘就起来了,还是尘,就咱们今天这个法上而言。

那么有了微细的尘,是谁去认识这个尘呢?还是你微细的这个识。你不要以为你听得就完全心开意解了,你还脱不了这个窠臼,正在进行,只不过比那个粗的微细一点而已。有了微细的识,还是微细的心垢和微细的知尘。那么这要彻底远离,就不是说你模糊地自以为是远离。这两种彻底远离以后,我们的法身,我们的般若眼就会应时清明,怎么不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包括《楞严经》是这么讲,这么表达,是我们通常是这么认知,循着他的表达我们去认知。你真正要去彻底把这个,你就要都打乱,这才叫二俱远离。

所以呢有时候,我们修行容易被自己麻木,修久修久了就其实跟那个世间的染污差不多,一样的染污,出不来,只不过是不在东头在西头,反正羊毛都在羊身上,它都长在羊身上。所以有时候这个脱落呀,这个销散呀,它有时候得按于情于理来,有时候它就不认情不讲理。禅宗大部分都是这种手段。你看前几天我听到今年,大家知道少林寺每年都有一个辩禅大会,就是辩禅法会,然后这些法师呀还有居士慢慢去辩论。今年,前几天我跟他们聊起来了,说今年的一个题目叫做什么?妄念来了怎么办。大家也辩一辩,妄念来了怎么办?妄念就是我们这里的识,就是这里的情,就是这里的垢呀。妄念来了怎么办?这辩禅啊,你可不要给我细细地娓娓道来了。辩禅辩,机锋转语呀,哪怕你不说妄,不说念,不说来了,不说怎么办,你都要把这个给我办了。我给你们说几个法师们怎么办。当时我们几个法师在那儿就论这个说,妄念来了怎么办?一个法师说:从哪儿来呀?你就要反观从哪儿来呀,这妄从哪儿来,念从何起呀?就这么办呀。所以另外一个法师就说:怎么办?凉拌。这都是机锋转语。你看,凉拌本来是凉拌,你想一碟子菜,这是个凉菜拌一下这么吃,这会儿就成了这里的这个二俱远离了,就成了法味了。结果还有一个说:它来它的,为什么让我办?你想,你看这,你们以为出家人那么简单吗?这都是法师版的怎么办呀。最后有一个法师特有意思:什么怎么办,呸!就这么办。那大家想想你看,真是举手投足都是穴位呀。你找得到穴位,通身都是穴位,为什么,我们通身都是病呀。下面要讲通身都是病,哪儿都是穴位,但是你找不准,就治不了。这就叫节骨眼。

好,下面我们来进到这个,终于胜利地进到卷五啦,就是《楞严经》要讲到过半了。好,那么我们呢,把这个第一段读一下吧,把第一段读一下,首先开个,把这开始开一个头,就是阿难白佛言开始。这一段就是等于说阿难又别求解结了,他又听错了。佛这不是已经说给他讲六根不动嘛,不要循这个生灭。但是这个时候呢,阿难他就又听错了,又有一段他的想法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好,就到这里。大家看,从上面这一段已还呢,我们已经把这个第二决定,就是说不是两种决定嘛,第二种决定义已经讲了,就是从这个根。这里讲到一个新的名词,在此前面没有,就是结。结其实就是我们的烦恼,就是我们的这个妄想,这一念无明就是结。下面要大量地用到,所以你们要适应这个语境,这个词汇,就是结。下面要讲怎么打结,怎么解结,结从哪儿来,不断地要说。我们现在就定解这个结,就是我们的烦恼无明。那么烦恼无明,前面佛已经明明就这么讲来以后,不是把六根是怎么出现的都讲了一遍嘛,上一讲还记得吧?其实就已经说明,六根已经是结了,结就是六根。可是阿难这儿他又听成什么呢?他听成说,既然是六根是这么来的,那么六根是怎么结的?六根本身就是结了,他搞不清楚,他就觉得六根是怎么结,就以为说这个结还有一个出处、源头。这段主要是这个意思,先给大家点一下题,否则我们待会儿,因为语言多了反而听不明白了。所以呢,这里阿难就说,向世尊,你看阿难白佛言,说佛虽然说了第二种决定义,要我们从根中去解结。那么我阿难就又有理了,怎么样呢?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你看,就是世尊,我现在观在世间所有想修行、想解脱、想了生死的人,也知道了六根的问题了。那么他想解开这个,那么就要知道这个解结之人,他要知道这个结的根源在哪儿。如果他不能知道这个结的根源,我信是人终不能解,就是他找不着这个穴位,病治不好。这个道理倒是对的,问题是什么呢?

你看,下面还说: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这是一个什么呢?就是说世尊我们,与会中的无学的声闻他就不去带了,他自就推高人家说,人家已经无学了,估计人家已经知道了。那么我只说现在我们会里面听法的有学的这些声闻们,也如同这个解结的人,他还不知道这个结的源头在哪里。这是请世尊说法。所以才会无始以来,跟这个俱生的无明烦恼,就是那个最初的一念妄明,那个无明烦恼,在流转中同生同灭,就是一生又一世地抱着这个生灭。最后总结了一句什么呢?做了一个比喻,你看: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虽然我阿难号称多闻,大家一起出家求解脱道了,但是就好比隔日疟一般。这个是读疟吧?这个疟是一种疾病。nièniè还是nüè?nüè,好。是一种疾病,就是一会儿寒一会儿热,没有一个定时,而且它这种是有的时候一天发作一回,有的时候隔天发作一回。所以他用这个比喻非常到位,就等于说阿难说,虽然抱着这个,在这个无明中生一次死一次生一次,一隔就迷掉了,就等于这个隔日疟一样,过一天它就要发作一回,迷了嘛,所以这样。跟阿难,确实这个比喻得太好了,他挺有自知之明的,一会儿来一个疑问,一会儿来一个妄想,不断地问。那么其实分析一下,在前面我们已经说了, 就是怎么讲呢,就是说已经说明这个六为贼媒,就是六根自劫家宝嘛。所以已经很详细地讲到了这个根结,这个解根之法,这个结就是根。又用这个击钟验过了,但是阿难这里还不知道,六根就是结,结就是六根。

他还一定要这里要知道说什么呢,六根之结这个结,是什么东西把它结成这个结的。他就一定以为,当体不知道六根即结,他就找这个结的源头。他以为离开这六根,还有更深层次的源头是这个根的结,结的源头。所以他这里什么呢,而且还非常肯定,肯定地说到有这个本源。所以说他不知道这个结就是本源,有时候我们确实,就跟前面说的,自己颠倒还不知道颠倒,找不着颠倒在哪儿,这就很苦。所以你看这里才讲到的说: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你看他发心还是挺好的,但是他这里提出来两个问题,就是希望世尊继续慈悲在生死中的痛苦,所以在这个身心当中,你看他请佛开示,他不知道什么是结呀,请佛开示,就认为说,结不是自己结的,一定有一个源头。不知第一个,这个源头在哪里,所以叫做云何是结。第二个,从何处下手才叫做解结,所以叫做从何名解。这就是他想拿到这个病,再怎么治这个病,他是发这个心,何处下手名为解结。而且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请佛开示,就说明不但能够利于我们现前的有学,也能使未来世的这个末法众生得到脱免轮回,不落三界之中。

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呢?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此言一出,又哭上了,又哭了。你们听那个,我记得那会儿听过一个京剧,就是《锁麟囊》嘛。《锁麟囊》跟的那个丫鬟叫什么来着?叫什么?春香?梅香?梅香,对。这不是梅香看到那家穷嘛,过去问一句话,那边咿咿呀呀就哭了,她说又哭上了。我就想到这儿说阿难也又哭上了。可是确实阿难的哭呢,跟这个梅香的哭不一样。你看这里讲到的,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就是说翘首仰望,诚挚地等候如来的无上开示。大家能感受到阿难的心情吗?怎么个心情呀?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感受的啊,我那天才感受。什么的心情呀?怎么能够说泪如雨下,翘首仰望呢?他不是那个戏里面急得说,日子过不了,他闺女穷出嫁没有嫁妆。就等于说久未谋面。从来大家你,你们都去接过人吧,去机场接人,是自己最亲最爱的挚爱亲人,但是很久没有见了。就等于说什么呢,很久没有见,然后马上要见到了,看着飞机已经落地,马上就要从出口出来的那种心情你总体悟过吧。所以说一个修道之人,不断地参,参究,不断地疑情,就在这种百思不得其解,一会儿进进退退之间,突然间发现越来越近了。

什么叫做久未谋面最挚爱的亲人呢?就是我们,最挚爱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本有佛性本来面目呀。大家知道吗?就是这个闻性呀,最亲最近了这是我们。但是已经向外攀逐如此之久,无量劫来都在生死轮回。所以你真是一个真修行人,确实能理解阿难这个,马上就要见到,马上就要开悟了呀,就要入到这个大佛顶法首楞严中了。这种欣喜,就是这里的翘首仰望,伫佛开示。伫佛如来无上开示。你不要以为可以理解,这个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这也是阿难在这里,差不多是第六次还是第几次又哭了。为什么?就是为法而落泪。好,那么具体怎么一个情形,佛怎样说呢?我们休息一会儿,下半场继续,到十点一刻。阿弥陀佛!

好各位,我们下半场继续,今天是第三十讲。说了一上午的上半场,也就是为这个楞严大定服务的。下面就马上要给阿难开示这个大定。也就是说前面阿难离开根,又去别以为有一个结,那么下面就是如来给他解释,除去根就是结,别无他物。大概是这么一问一答。大家把状态要调养好,你就观想现前就是首楞严大定,一切旁边所有的众生,人都是登地菩萨,人家已经入到楞严大定里边了,就剩你一个了呦。有时候你听到忘情之处,你这么往起一抬头,确实就跟所有的都是菩萨,登地菩萨就在现前,就有一个是凡夫,就剩你了,就跟阿难一样,当时就剩他了。好,那么我们先开始读一段经文,从尔时世尊,一直读到而说偈言。找到了没有?好,接着刚才读完的,一起来。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好,就到这里。这是同于交,这是芦荟的芦。这一段呢非常非常重要,今天早上我们讲的这一段经义,大家一定要认真地去领和悟,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卷《楞严经》,也是叫这一处又把话给说绝了。那么我们一起来看,开始还是又讲到世尊佛呢,在此时此刻对于这个阿难和大会中所有的有学人生起了怜悯心,特别是目光投向未来的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大家知道人家与会的学者呢,这个时候就是说要脱了,还锁定我们现在的众生是为重。你看为出世因,佛在当时已经锁定现在我们虽然这么讲楞严,大家已经不可能现场开悟。所以说种出世因,作将来眼。虽然没有现前开悟,这个因种下了,这个眼给你拨开,不会走样。所以说一开始呢,这又是这个经文里边到此处一段瑞相。

大家来看。首先这个世尊是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佛的这个阎浮檀金叫做胜金,殊胜的胜,胜利的胜。就是这个金子是我们这个世界里面最好的金子,不但是从纯度上来讲,从它的这个质量上来讲也是最好的。一般我们都把黄金以为纯就是质量好,那是因为我们这儿的黄金就这样。一比极乐世界,天界,这里的这个阎浮檀金呢,为什么咱们这儿叫阎浮提?就是当时有一个阎浮树在劫初,一开始我们这个世界殊胜到什么程度呢?这个树上会滴水,有甘露,甘露滴在我们这个树里面,水里面河流里面,就能把这个水能够点水成金。大家看这个阎浮檀树,它的这个甘露金有多殊胜。

所以这里说明就是用咱们这儿最好的金子的这个光,来比喻世尊的这个紫磨金光手,紫金光手给阿难摩顶。在这个时候呢,十方诸佛世界呈现出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在这里就表这个六根的结马上要解了,是非常殊胜的,就是紧急关头了。大家想一个修行人一辈子开悟的机会有多少呀?得循这个缘分,一旦缘分错过了,就等于说一生又,前生后世就错了。所以在这个紧急关头,十方世界六种震动。一般的六种震动呢,大家不要单纯地理解为地震啊,这六种震动就是整个法界,等于说无情有表达它的随喜赞叹。这么理解为上,无情世界来表达。震动里边从形象上来讲有一个,第一个是动,第二个是起,第三个是涌。这个动就是说起动的六种震动的动,起就是起来的起,涌就是涌出的涌,这是从形象上。从声音上而讲是三种,一个是震,一个是吼,一个是击。这就是表示法界的六种震动。

那么一一世界里边,大家看: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各有宝光从其顶出,而且这个光怎么样呢?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到这个,就是射照到这个楞严法会现场,而是给灌到释迦牟尼佛顶上,从来没有这样的的现象呀。为什么呢?因为后面有一句话说: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大家都叹未曾有说,从没看到如此的瑞相,怎么反过来要不是给在场的法会弟子呢,是灌到如来顶上。这里就表达,这个顶,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你看: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后面又讲到: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就要讲这个法了。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解脱。就要讲这个法。那么从来没有这样讲过这个法呀,就要讲这个,说明这个,这里这个摩顶放光,也就是说的这个无上大佛顶法。十方如来成佛,都是用的这个法,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个法。释迦牟尼佛在这儿给阿难讲,阿难将来成佛,还是用的这个法。一切众生成佛,一切佛度众生,佛佛道同,皆是这个大佛顶法,无二无别。六根入生死,就是生死,六根还原得解脱,就是解脱,全在这六根门头,离不开六根。所以说他证的,结就结在六根,解也解在六根,这里再没有他物了。那么这个时候呢,你看这个,我们再把刚才读的这一段,我们慢慢地给大家贯一下。

尔时阿难,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从于是阿难及诸大众开始。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这里就是讲到说,你想想阿难马上要入这个佛顶法了,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十方诸佛同时异口同音给他说,因为他不敢承担这个法呀。大家想我们说不准也,你们善根这么深厚,或许曾经有过开悟的念头,一刹那,你不敢承担,当面错过了,又回到凡夫的这个六根门头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怕阿难这样,这个十方如来、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就给他说,给他印证说,这个法是可信的,就是这个状态,就是这个法,对了。那为什么古代的古大德要给印证呢?就看他已经到了这儿了,他害怕不是这儿,没有这个信心。所以这里,你看为什么写佛佛道同,证明可信呢?《华严经》里边也有十方诸佛证。《法华经》里边也有十方诸佛在开示,同时开示。最著名的是《弥陀经》里面有什么呢?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你看,一个法门都要诸佛来给他说,异口同音地说。希望你们早日有佛给你们异口同音地说,那个时候就不一样了。这里讲到说:告阿难言,善哉阿难。为什么这里告阿难,因为阿难所问的这个问题,就是解结和修证的关键,最关键点,所以说善哉阿难。汝欲识知,这下面我就慢慢地给大家贯了,大家跟紧盯紧经文。汝欲识知就是你要知道,怎么样呢?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俱生无明,就是我们刚才又讲了,这次再讲,就是最初的那一念要明本明的那个妄明,就是俱生无明。无始以来,无始已具,始终伴随着我们。那么这个让你流转在生死轮转中的话,你要知道并没有其他物,而是什么呢,唯是你的六根。

这是第一个回答问题,回答他前面问的云何是结了。大家看经文啊,前面我们上半场讲的不是说,云何是结,从何名解嘛,对吧?所以这里回答第一个云何是结,就是就这六根,没有其他的物了。下面,汝复欲知,就是你进一步应该知道,怎么样呢,也就是说,解结也是要从这六根而解。这就是回答上面的从何名解。所以这里说,你要知道啊,无上菩提的真正这个因地心,会让你速得速证这个安乐解脱、寂静妙常的这个大法、首楞严大法呢,还是你的六根,没有其他物了。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大家仔细地来这里会通一下,你看: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我们用这个来再领略一下楞严风光,大佛顶首楞严的风光。你看这里讲到的速证,首先这个楞严就是悟,就是要顿悟速证的,一旦拉开,就不叫楞严三昧、首楞严了,不叫了义法了,一旦拉开就不晓得了。什么叫做拉开呢?大家来看,这里有两个词叫做安乐解脱和寂静妙常,看到了吗?什么叫做安乐解脱呢?安乐就是智,所得的智慧感的究竟果,所以叫做智果。由于具足了智慧得的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叫做智果,智果就是安乐,究竟安乐嘛。究竟安乐才能够正知正见不颠倒地去受用诸法。这是第一点。那么解脱,安乐解脱在一起啊,我们分开解释。解脱是什么呢?就是断果,断了烦恼所得究竟圆满之果。所以这里称之为远离众苦,就没有苦恼了。这是从什么呢,从修德上讲的。我们修因证果,你在这里慢慢地去修,修的时候,你具足了智慧,就是智慧圆满了,你才能得这个佛果,对吧,你烦恼断完了,你才能远离众苦,得这个佛果。

所以这是从修上来讲,叫做修德。还记得这俩词吗?不断地给大家讲,什么叫性德,什么叫修德,这叫做修德。性德就是本具的,修德就是后天的努力。我都给大家讲过最少四次了,我看有的人还在那儿这样。明白吗?下面我们来看。什么叫做寂静妙常呢?寂静就是断果。寂静,寂然清静呀。妙常就是智果,微妙真常。但是这个词是说性德而言的,是本具的,绝不是后天的。寂静妙常,断果智果,本具的断果智果,就是本来就没有烦恼,是这么断的。前面的修德是因为有烦恼,我要慢慢地去断,终于断完了,这叫修德。性德就是,本来就没有烦恼,你断什么呢?这样叫做断,以此为断。所以这里讲到的,后面的寂静妙常,就是指的我们本具的性德,前面的安乐解脱,就是指的我们努力的修德。这是通常法,从性德知道我们本具,从修德然后努力成佛。但是我告诉诸位,如果你真的有这样的性德,然后修德往性德去修,让性德显现出来,终于说修德圆满。

这个不叫做速证,不称之为速证,那个很慢,一点一点地积攒。什么叫做速证呢?顿解呀。顿解是什么呢?修德就是性德,性德就是修德。以性德作为修法来修,以修德作为性德来证来信。你们能明白吗?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把果地觉为因地来修,直接就在不多不少,不赊不欠,本来如此。就拿这个本来的心直接悟进去,我就这么修,不是你慢慢地往进来走,直接就当下就是这样。这叫做修,以性德为修德。那么以修德为性德呢?我们怎么修呢?不是说一丝一毫地断了去修,本来具足的这个性德作为修法,那么根本就是无修而修呀。无修而修的修叫做速修,修而无修的修叫做本具,速证。这样才能够叫做速证这个,这里讲到的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如果把它拍开了微细地讲的话,就是要这样讲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要速证,速证就是你在六根门头马上你就明白,就在这儿一针见血。

所以大家要想想,为什么说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性修不二呢?修德就是性德,性德就是修德,因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常说的,换句话你就知道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那么菩提涅槃是本具的,我们通常是断了烦恼才得菩提,了了生死才得涅槃。这里是怎么呢?烦恼生死根本就是如幻如化,本来就没有,即刻就是菩提涅槃。这就叫做速证。《楞严经》里边只讲速证,不讲慢修渐修。所以对这一段话大家一定要了如指掌,你就把真正佛法的核心,就是这个节骨眼就找到了,就这么修。所以这里讲到的才说什么呢?你看: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你看,主要这里有一个词大家要锁住,就是不二,我们刚才讲的就是不二。性就是修,修就是性。以这个性作修,以修证性。估计我讲的这一段话,到时候又要为难打字的人了,咱们做视频打字的人。那我们把这个再称性地再这样进行一个发挥,也就是说什么呢?这里讲到直指这个六根为生死的结根,生死的烦恼结不是其他物,就是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同时,既然是生死的结根,也是菩提常乐的,这个菩提涅槃的一个解脱,同样也是六根。也就是说,全水成冰,水就是冰,全冰成水,冰就是水。就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里,我们再从广一点的角度来讲,因为这里是比较狭隘的,就是指的六根。特别是给阿难劝他从哪儿呀?耳根。

这是广义,因为阿难这一类的根基呢,虽然他多闻习惯了,但是他还不能从闻中获取这个闻性反观,他反而有多闻的过失。在这种情况下,后面才选了一个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进行对治。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耳根是生死的根本,也是解脱的根本;是起病的原由,也是治病的穴位。是这样的。但是大家不要,如果从广义的来讲,广义的来讲,你看前面不是讲到了,说诸佛如来于十八界修行,一一皆能圆满无上菩提。就是佛菩萨们他修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也就是整个世界正报依报,所有的物质现象精神认知,任取一法,他都能够圆满无上菩提。就是阿难以及咱们的根性太差了,被迫才这么说,光拣了一个根,在根中又光拣了一个耳根。但是从理上我们要明白,万法皆是根,皆是耳根。你说一个耳根摄不了万法吗?所以我们就讲到的说,其实这里说什么呢,你看这里讲到的说,除了六根,更非他物。

我们换一句话说,除了万法,更非他物。你比如说我们常讲到万法唯识嘛,对吧,八个识嘛,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万法无非就是这八个识,以阿赖耶识为根本来回显现嘛,互作增上,变现万法。那么从这里如果把六根或者耳根转为万法的话,广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我们修行的结全是万法,更无他物。无一物不是结,无一物不可解。这就我们常说的,什么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什么满目青山,什么天地是禅堂,无处不道场,就在这儿讲了。你们听过没有?就这么简单的事,就被咱们弄复杂了。所以你看为什么说转识成智呢?万法唯识,那么识就为万法,转万法为智呀。为什么前五识转这个,八识转四智嘛,阿赖耶识转大圆镜智,第七末那识转平等性智,第六识转妙观察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八识转四智,就等于说万法转一智,最后就是生死即涅槃,万法悉皆如。就是这个意思,讲透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离开万法,怎么成四智呢?离开六根,怎么成菩提呢?离开耳根,怎么得涅槃呢?收回来就是个耳根,放出去便是万法。所以我们通身都能起病,遍身都是穴位,只要你找到穴位,一针按下去,顿见就是大佛顶首楞严法。但是你穴位按不对了,这可就惨了,就不行了。所以阿难一直穴位按不对嘛。这里我们再往下,刚才是通读,再我们慢慢地贯,这段话要慢慢地贯,非常经典,大家来看。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这里就讲到说,听到说你上面,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了,这里可是诸佛都来说了呀,他受不了了。说,诸佛说肯定没错,可是没错,我又不知道这个没错没错在哪里。所以他说,还是问佛说,为何我的生死轮回和证得安乐妙常的这个同样都依附于六根,没有其他了?这段话里面有两个疑点,一个就是说,有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为什么这里解结的时候只说六根?他不理解佛的这个一片苦心,说他没那个本事。所以他就说,十八界就是万法嘛,就是说这个既然是万法,为什么解结的时候一门深入,只从这个耳根这儿入呢?不从万法,随便一法入呢?第二个什么呢?既为结元,就是这个六根既然是结的源头,六根本身就是结,那么何故解脱也靠六根呢?怎么既然是结,又是解呢?既是结又是解。不二,为什么不二呢?这里佛就告诉阿难,你看,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这一段我们要给大家,这几句话我们先跟大家理解一下。也就是佛这里告诉阿难说,六根跟六尘呀,这里根尘同源嘛,说六根六尘其实同出一源,根和尘无非就是识,绞在一块儿不就是识嘛。那么本来它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说的如来藏心,根尘同出,本来是如来藏心,这个妙真如性,结果你就把它妄分别出来了一个内根,一个外境。那么似乎有内外之分,而且这个根属于有情,尘属于无情。虽然有这样的,但这又是什么呢,只是就着枝末,这个末端,枝头末端而言。这如果舍末归本、追本穷源的话,就是一个。所以这里他讲到的说根尘同源,就是一个东西。为什么呢?根就是见分嘛,再复习一下,这是专业术语了,尘就是相分嘛,见分相分无非是自证分的一个分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缚脱无二,大家要听啊,缚脱无二怎么无二的呢?向外流转,就是根和尘的分别,分别互显增上,就出现了。向内伏归,就是解脱,就合二为一,包括一也不存在,当下就是清净。所以向外奔转就是二,向内伏归就是一。包括有一和二的对比也不存在,这才叫真正的伏归解脱,当下就清净了。所以说缚和脱都在六根门头,看你向外还是向内。所以说缚脱无二。

最后他讲到什么呢?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看我们,如果你的根被束缚了,外在的尘也被束缚了;如果你的根脱落了,外在的尘境也脱落了。所以这里说什么呢,结和缚、解和脱是不二的。那为什么这里只取这个有情的根,而没有取无情的外尘呢?也就是只取了六根中的耳根,没有取一切外在内在的这些万法呢?为什么?大家想为什么?看你今天这一天听得稍微有点感悟没有。为什么?刚才做实验的时候,不是都离不开我们的有情的根来做嘛。你看做实验的时候,闻性一闻,我们就体悟到了。你这会儿死巴巴的给你一桌子,你在上面让你去见性,难见呀。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有情,是内根啊,它有知,有知的这个知呢,跟我们本性的这个性相靠近,可以循它而上。但是外在的物体呢,当然本质上是平等的,可是作为有情凡夫来讲,就很难窥到这个奥妙微妙的地方,观不到,所以这里讲到的。但是呢,既然我们说内根外尘,有情无情,可是这个内根见外尘不是还有识嘛,中间的识嘛,这个识也是有情,为何不取呢?最后看这一句:识性虚妄,犹如空华。这一句是解释这个问题的。为什么不取识呢?因为识也是有情,你怎么只取根呢?因为识是前尘妄想,犹如空华一样,所以解结只从根这儿来解了,不去用识了。这就是,这句话突然间出来一个识性虚妄犹如空华,就是这个意思。大家要从这儿要搞清楚,这是从理解上来讲。

我们再把这个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再给大家,让大家领悟一下。领悟的时候要用神听,用神来领悟。怎么领悟啊?大家你看,就是这个缚脱无二呀,一个是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根性闻性刚才,你就依附在这儿。另外一个是什么?依根向外取而所取的这些外面的这个妄尘。那么如果你了达这个不管是内根外尘相结合的这个取,当下就是如来藏性,不去计较分别这个根是能取,成为所取的话,这就叫脱了。当下你就了知,没有能所,能取所取,这就叫脱了,就解脱了对吧。虽然解脱了,可是你有没有真的把这根跟尘给它剪断扔远呢?有没有?虽然脱,并没有断灭内根外尘。这是先讲脱。那么如果你不了达这个内根外尘当体就是如来藏性,那么你一定会执著、计取、计度、分别什么呢?根为能取,尘为所取,这不是脱而是缚。这不是讲到的缚脱无二嘛,刚才是脱,这是缚了,被束缚住了,对吧。虽然束缚住了,但是真的有个根和尘打结在一起把你绑住吗,有没有?这就叫缚脱无二,本来没有,一个面目。这里需要大家领悟,这个从言语上非常的难解,这就是这段话。我们再来看: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这叫芦还是荟来着?芦。你们原谅我吧,我是个错别字法师,就是所有的字给我让我再念过一次了,下次好像还会错。就是印象说,你比如说芦荟呀这些,我就容易把芦念成荟,荟念成芦。这个寤寐之间,就是醒后、睡着醒来之间,我就容易把寤念成寐,寐念成寤,有过。但是大家,正好打乱你的常规见解,你只要悟到这个点上就行了。你看这里讲的说阿难,由于这六种根尘能够显发六根的知性,那么这六种根是托外在的六尘而现的,是由尘发的知。所以这里讲到由尘发知,由外在的六尘而引发六根的知性。那么如果没有这六根的话,六尘的相又显不出来,所以这六种尘境也是托根而有的相,所以叫做因根有相。这是这两句,由尘发知,因根有相。就是它们两个互为增上,互相祸害而有的。互相祸害,它们俩祸害,结果就把我们给祸害了。那么六尘之相和六根之见彼此依托而成,没有独立的自性,所以这才比喻说就像,同于交芦。这个芦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植物。这个植物有一个什么特色呢?一定是两个根盘结相连,然后两个茎并交而立,只要有一根,单方的一个,它立不起来。所以这里比喻就是说,根尘是这么一个样子的。只要你根对尘有反应,起心动念,尘对根有促进作用,一个对它眉目传情,一个暗送秋波一样,两个人就勾搭上了,勾搭上了就到了妄境了。所以就打比喻就是这样的。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定是两个人,你来我往。所以这是这么一个比喻。下面一句我们来读: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大家来看这一段,这也是楞严整个一经要讲的一句彻底话。你们听过这句话吗?最流行的这是,在这个法师里面如果是禅和子的话,一把这句话拿出来就跟尚方宝剑一样。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就是本具的我们的真知真见呀,你在这个本具的真知真见上更能够立一个能知能见,你就陷入到无明了,就成了无明的根本了。本来的真知真见,本来就是这样,你非得在上面想知想见,这就叫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如果你悟到这个真知真见的体上,不能够再强加让它有知有见,当下就是大涅槃。你看是不是退步是向前呢?是不是本来无一物呢?你看,所以说,这样的一种无漏清净的境界,你还如何以其清净体中更容其他的虚妄之物?你非得给它去添乱,要知要见。所以大家看这一句话非常明了,不需要细解,但是仔细嚼一嚼,真的是余味无穷,一语就道破了我们的染净的分别,凡和圣的界限。就这么个理,就这样的理。这个理只要表达,你怎么说都行。

我告诉诸位,在佛教史上有一个禅师,他就天天读诵《楞严经》,就是说这个: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则涅槃。后来读着读着他读通了读透了,他把它改了一下。大家想,当然不是把经典的文字给改了, 把标点给改了,改成什么样呀?大家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则涅磐。就把逗号给提前了一个。大家来看啊,我不知道有的听明白了,有的没听明白,没悟到。什么呢?知见立,只要你知见立起来,那么你的这个知就是无明的根本。知见无,知见无了,见到这个知见无的本来面目,斯则是涅槃,当下就是涅槃。你看人家逗号往前一移,还是原来的境界,而且还更亲切了。这是一个叫做遇安禅师,随遇而安的遇,遇安禅师。他当时读到这儿的时候,哎呀突然就发现说,原来也就是我们一定要在知见上面立一个知,就是头上安头呀,头上安头呀。而这个知见没有知没有见,就是涅槃呀。

特别是我们讲到这里你还要深悟,怎么样呢,但是我们往往容易有一个没有知见的知见,就是你一听这个马上就说,这是没有知见的,我不能知见,一定不知不见。就始终离不开这个知见的窠臼这个层面,所以有的祖师们后来又给改成什么呢?但尽凡情,莫做圣解。还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如果说依照藕益大师,把这个也是细究了一下,我们细细地究这个理。这个知见呢,两个字,就是真体,真的本来体。那么立知呢,就是妄的根本无明,这个妄明的根本,就是妄本。知见是真体,立知就是妄本,妄的根本。那么这是叫做即无明本,本来没有一个缠缚,没有一个结,那么你现在非得说有一个结要解,这就是无明就起来了,就是结的源头了。那么第二句,知见就是本性,无见就是指的妙修。这个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说知见无见?这已经指出我们的修行路了。知见还是跟前面一样,是这个真体,是这个本性。无见就是指的妙修了。前面讲的不随分别,不循动静,都是指的知见无见。

所以跟大家讲你看,我们就等着这句话,我们来看,千百年来,宗门教下,一切的大成就者无一不是从此而过,无有一个不是从此得解,依之而行的。就是知见无见,知见立知,知见无见。所以大家想想,如果我们要从解行上来看这句话,解无非就是见解嘛,行无非就是手段嘛。那么万法皆空,不要向外奔流,是不是知见无知呢?就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那么万法皆空就是让你不要向外奔流,说明知见不要立知,所以讲万法皆空,所有的皆是虚妄。那么老实念佛,是不是就是向内归伏呢?知见无见就是手段。记住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理解能力,这么一听理解了。真正下手,手段上让它真正的无见,就是你老实念佛,一念就没有知没有见了。所以大家说的,宗门下面更是参透这个,你透得过来,就是说的这个,你透得过透不过,说你会得会不得,也是说的这个,都是打此而过的。一挥剑,就是这个手段,落尽一切凡圣见解,就是不要你知见上另外有知。达摩告诉二祖也是说你把心拿来,不让你有一个,本来无知无见的本来面目上,你提出来有一个心不安的知见。说佛这个字不要跟我说,我不想听。呀,阿弥陀佛!一般的人觉得说,这祖师怎么敢呵佛骂祖嘛!就这么来的呀。

可是他就这里下狠手铲你的这个知见,就是不要给我本来无知无见的本来面目上,你又立了一个我要成佛的知见。所以说无智亦无得呀,没有佛道可得的,才能成佛。磨砖成镜呀,又说你还有这个,都是讲的知见立知。你看有一个祖师,他下面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那个祖师就不敢坐了,结果他就说,你还有这个。这就说明你还有这个知见,知见立知了。那么还有一个打坐要成佛的,说你打坐成佛,他在那儿磨砖成镜,问你说磨砖干什么,我要照镜子呀,说磨砖怎么能成镜呢,那打坐你能成佛吗?就是让你不要有成佛的这个妄想,这叫知见立知。所以以前有这个老婆子,她生了一个闺女特别漂亮。那么这个老婆子,母女两人特别信佛,她们两个就供养了一个修行人。每天差这个,老是老太太送饭,有几天呢她就看这个修行人的道行有没有提升,她就派她漂亮年轻这个女儿去送饭,结果这个闭关的修行法师就不让她进门,说你太年轻漂亮了,以避讥嫌。回来这老太太就发火了,说再不供养他了,天天供养了这么一个凡夫。就是说没有一点道行,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有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人,我是男的,你是女的,你还年轻漂亮,全体皆是知见。这就是知见立知了。在古代的这个禅宗史上还有一个丞相,这是一个在家人叫做张商英,他是一个丞相。他是一个丞相呢,有一次他到庙里去,大概像我们现在这样地去视察工作吧,他不信佛。他看到藏经楼里边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在那儿,版本也很好,书写的包装的那个函也特别漂亮庄严。

他说这个胡人所说的法大家都这么抬举,人所仰重,他受不了了,回去的时候就开始要写一本书叫做《无佛论》,他要辟佛,反对佛教。结果呢,这个每个人都有他的菩萨来度化,大概他的夫人就是菩萨化现的。他的夫人叫向氏,姓向日葵的向。她过来就走到这儿来说:既然无佛,你作什么论呢?你看,都没有佛嘛,你本来就知见无知了嘛,你还在知见立知上说有,因为有你才要去辟呀。说既然无佛你作什么论,所以说你先要著一个《有佛论》,你才能再去《辟佛论》。你看这就是知见立知呀,起来了。所以这些整个所有的祖师言教里面都是这样,禅宗公案里面都是这样。三祖的《信心铭》里面也讲到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拣择就是知见,爱憎就是知见。说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有言有虑,有语言有思虑都是知见。所以大家想想,一听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这话你们好像光《楞严经》里面讲,咱们通常都会说呀,天天说,念念你都演,演这个法,但是你都不知道。凡夫就为什么,大错特错了呀。咱们天天有知见,灵机一动,这就知见起来了。这个突发其想,这也是讲的这个法。说这个多此一举,还是讲的这个法。这个计上心来,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也是讲的这个法。天天生活中我们念念都在讲这个法,那听不明白。只有非得找到《楞严经》,找着这么一句,我讲了半天,你才听明白了。既然是这样,那就只能,为什么说我们跟阿难一样,这个《楞严经》跟佛一样呀?就是佛知道万法,我们现在听不明白,所以只能说锁定根,六根里面还不明白,只能说锁定什么呢,耳根。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个法,所以要设立佛教而讲佛法。佛法里面没有其他的经讲,一定要学《楞严经》,《楞严经》一定要在第五卷里边,学到这一句了才知道这个法。可是哪哪不是这个法呢?你要悟哟。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这个意思。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那么这个,我们再读一遍吧。而说偈言,说完一直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大家一起来。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好,就到这里。这一段偈文非常的流畅,前半段是把咱们今天的法给总结了一下,后半段是把下一次讲的法给铺垫了一下。正好中间一巴掌劈开,就是从这个解结因次第,从这儿是后半部分,此前是前半部分。那么前半部分里边讲到这个,你看这里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大家知道说这个偈语呢,都是为了什么呢?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为了让后人容易忆持读诵。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纸呀,也没有就是写在这个,我们现在现场这《楞严经》,都是靠口传相授的。阿难多闻第一,为什么多闻第一,说白了就是他记忆力好,他能够记得住。那么里边的这些,欲重宣而说偈言,《法华经》里面也有,《地藏经》里面也有,就是为了把前面一大段的经文,让大家容易给受持记忆得住,所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为什么还要继续用偈言说一遍呢?就是在场里面所有的听法众根性不一。有的人根基比较好,听一遍就悟了。有的人听完了以后,还得再听,才能够听明白,或者再听,才能够听明白。

我看大家有的在听《楞严经》也会回过来说,感慨地说,说哎呀,听完现场以后,还得在视频里边听几遍,慢慢地才能把这几句琢磨透。这都是要么根性比较钝,还有一点,就是你当时没注意,你的神没有提起来。就是还这样非幻成幻法,本来这个如如不动的话,一历耳根马上就心开意解,结果你打妄想去了,没听明白。所以才通常在经典里面说,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那么偈诵啊,在此给大家讲过,偈诵有四五六七字都有,等等这些。但是今天我们不能再往下讲了,再往下讲的话就是讲到半吊子,大家连不起来。下一次来讲的时候大家记住啊,先总结这一次的,就正好用这个颂文,再开始下一次的这个主要内容,正好是依次解结。那么今天我们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