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故事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
梦参法师
佛经咒语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念佛
智慧
福报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忏悔
全站文章(第12页)
【随机推荐】
以僧众为对境修恭敬
僧,是四人以上的出家的团队,不局限于某一个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僧众,...
为什么古来有些祖师能把腿一盘,要走就走要来就来
我们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脱死。那么何谓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又如何...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 人为万物之灵,万物为人...
圣辉法师:我的戒和尚果公上人
为了纪念果公圆寂二十五周年,果公贤徒常福、常敏法师,拟出版果公文集,约我...
印光大师文钞论集
净土决疑论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
能悟法师:禅宗概论
一、绪 言 禅宗以传佛心印为宗,故名佛心宗,在佛教各宗派中,是个特殊的宗...
玄奘之路
第一集:乱世孤旅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
释迦牟尼传
一、出家前的生活 1.太子降生 我听到过这样的故事:二千五百年前,大约在...
何不往生兜率疑
第十,何不往生兜率疑 【注文】 又问:兜率内院近在此界,又有补处菩萨于中...
弥陀名号声声唤醒梦中人
《观经》告诉我们: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
为什么出家人不能礼敬白衣
在佛教中,出家为僧,除了个人的修证解脱、播种解脱种子之外,也具有住持佛法...
不可轻视外貌苦恼的修行人
云居山近代也有这种事例,在一九五五年有一位名叫宽定的师父来到云居山,他是...
修行要发三种心
今天是第一个七的第一天,我们注意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我们为什么要打七?...
人生无常,抓紧修行
2022年元旦那天,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突然晕倒,而且大小便失禁。幸亏姐姐在...
不知道空性,则不可能了解心性
复有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说般若。故云:从初...
必须要在堕落三恶道前就赶快跳脱三界
在三界的修习叫做分秒必争,你必须想办法在堕落三恶道之前出来。这样讲就简单...
为什么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
为什么这个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我们来看看种子的六种含义: 一、剎那...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投地,三业清净,不能加以杂言乱语,故忏坛上不说开...
念佛的正功夫和助功夫
这时代能够好好修净土念佛法门,是最为殊胜的。他是末法时代众生的大慈舟航。...
「如狼守斋」的故事
佛陀一开始用中道的实相,对我们一个烦恼粗重的人来说是不适合的,就是我们没...
亲身经历地藏菩萨不可思议加持之力
《地藏经》里面,告诉我们种种的修行的方法。我那年在柘荣跟居士讲《地藏经》...
三聚净戒功德难量,自持获益转授众生
如明日月璎珞珠者,日消罪雾,月照夜幽,珠疗贫穷,律仪义也。日长善法,月得...
如来十力能无碍摧毁无明等障
如来的十力能无碍摧毁无明等障而不为余者所摧故,如同金刚能摧一切而不为一切...
一天到晚起嗔心,你拜忏的功德一点都没有
有时候,人的嗔恨心来了,什么都不顾了,他的财富都不要,连妻子儿女也不要,...
「熊采玉米」的譬喻
「八识」:八个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得生安养
第九,业重可否往生疑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末法最后住世一百年的佛经
佛教的法运分三期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所以这种悬记也就是符...
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
雪窦寺寺训:俭勤诚公 今夜召集诸位职事茶话,特拈四字勉各位身体力行。学校...
善人则亲近,恶人则远避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 这就谈到:对善...
念佛人为何还会遭遇车祸
近日,有位初学佛的贾居士讲述了一件事。最初带领贾居士学佛的是一位穆居士,...
以佛像为对境修恭敬
现在处于商业化时代,好像佛教徒的用品也不可避免地商品化了。我们经常会遇到...
真实功德和不真实功德
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
梅子熟了!——法常禅师的故事
大梅法常禅师参马祖时,听到马祖说即心是佛,就领会这一道理,知道原来自己的...
修行必须要清净你的心
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苦难吗?没有不高兴的事吗?你事事都能如意吗?绝对不...
菩萨戒从天竺传入中土的故事
梵网菩萨戒号称千佛大戒,我们再珍视都不为过。而如果追溯一下菩萨戒最早是怎...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我等凡夫自性也...
为何会怀疑善恶因果报应的存在
又三业殊体,自同有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将推而...
怎样才能把善根启发起来
流转门、还灭门。 丙二、转化生命 丁一、总说 什么叫流转门?它的生命的...
讣告|禅门巨匠绍云长老庄严示寂
人天眼灭,法海舟沉!当代禅门巨匠绍云长老,于壬寅年六月初六申时示寂。世寿...
过去大德用功,真正是寸丝不挂万缘放下
心中默念,或持咒,或念佛,或参话头。心中用什么功人家是看不见的,打妄想人...
节俭惜福,念恩报恩
修行的机缘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会共同修行,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成人之美,勿坏人之名利
勿坏人之名利,就是不要破坏他人的名利。名名誉,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依据。每...
慎勿于此十种对境犯淫
【原文】 闺秀岂容玷辱。一生名节攸关。六亲体面没遮栏。结定怨家不散。纵使...
菩萨法的修行核心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外道就是心...
第七意识在心中所产生的影响力
我们今天了解这个所知依,当然,它主要的内容是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但是你...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我简...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 就是说,顿等就是顿、渐、秘密、不定,它使...
历境验心,二六时中都要检验
要把功夫用熟啊!历境验心,二六时中检验检验,用功有多少时间?不用功有多少...
不可忘失自己清净之心,这就是道
从前的人没有禅堂,坐什么香呢?没有。六祖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
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皆得解脱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
吾道一以贯之
一般慈善家在做善业的时候,第一个他没有我空、法空的正见,没有空正见。第二...
观一切法即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在观想的过程中,生命产生了两道力量
我们要知道,在观想过程当中,当你起观,不管是观极乐世界的光明相、或者是清...
戒之在色赋
【原文】 荡荡情天。昏昏欲界。智慧都迷。痴呆难卖。亦念夫夫妇妇。正家道以...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自古以来,古来的贤圣告诉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对我们的父母、祖先要...
心外无法,全佛即心,弥陀即我心,我心即极乐
初明性。 序文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
万境本闲,唯心自闹
【原文】 人苦日在烦恼中,尚不知是烦恼;若知是烦恼,则烦恼便消灭矣。(心...
轮回的真相——十二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 丙二、别明,分二: 一、轮回真相;二、对治...
这种善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我们刚开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从善念要提升到一种愿力。因为你善念是不...
真正跟外境接触,也就这么一念而已
这个果报的受用,我们来看看它的差别。这个差别有两种,第一个从自身的角度,...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两处中取证
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
如何对治自己心量小易瞋怒
问: 众生习性难改,我下决心要改,在生活中如何具体有针对性地对治自己的心...
三世因果错综复杂 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请试论之:夫善恶之兴,由其有渐。渐以之极,则有九品之论。慧远大师《三报论...
他依止慧远大师修行,一生三次见佛
刘遗民(352410),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年少丧父,...
人者,仁也
人者,仁也,仁义道德的仁。仁字是一个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里面讲亲也,...
今既披缁,岂敢再随身转
参禅人,顿修戒、定、慧,即灭贪、嗔、痴,并不离参,而另去除贪等习。真道心...
瞻部洲中多苦事,娑婆界内少闲人
瞻部洲中多苦事。瞻部洲就是南瞻部洲,指我们这个世间地球,又称为南阎浮提。...
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应劝彼念佛求生西方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
把佛法灌输到生命中
你能够没有妒嫉心、没有障碍心,你就不会有烦恼了;能够不起嗔恨心,你已经从...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个遍计执,它自己的体相...
所有的外境,都是你心中的影像
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 大乘...
不能离开事相来谈事外之理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经文当下令我们要深信这种事事无碍...
我们为什么一直执著现在
我们知道第八识是不造业的,它只是收集业力,变现果报。那么现在开始的前七转...
飘去的是云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师的故事
1981年,24岁的如瑞削发为尼,继承通愿老法师的遗愿。34岁只身返回五...
印光大师的棒喝教学
德山棒,临济喝,开创了禅宗宗师的棒喝教学法。临济义玄禅师是临济宗的祖师,...
造河船以济人渡
造河船以济人渡,就是建造船来渡人。我们面临着江河湖泊就会愁叹:隔河相望,...
唯识学的精华
一、广阔的人生和宇宙观 佛学在分析世出世间的森罗万象时,小乘有七十五法,...
暂居此地非吾土,遥忆西方是我家
省庵大师在《净土诗》里面常常点示我们: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不是我们真正的...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晒蜡法师
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闲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
【荐】
《了凡四训》漫画版
《了凡四训》漫画版...
【荐】
《十善业道经》漫画版
《十善业道经》漫画版...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有人说: 念佛比参禅较为稳当。其实念佛一法,又有事念和理念的不同,事念是...
觉了人生宇宙万有诸法的实事真理
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了人生宇宙万有诸法的实事(相用)真理(性体),故名...
一切善缘皆回向愿生西方
斋僧供佛、烧香献花、悬幡建塔、念佛礼忏,种种三宝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愿生...
即心是佛,云何识自心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
汉地寺院常见的佛事与疑问
供斋 第一个,供斋。所谓供斋,通俗地说就是你们拿钱请寺院的师父吃饭,又叫...
忏悔时当发七种心
北齐天平年间,有一居士,四十多岁,前来礼拜禅宗二祖慧可。他说:弟子身缠疾...
念佛的时候,你有没有做这样的观想
当大家念经或者拜忏的时候,心总不能够跟法、佛融合在一起。我跟很多道友谈过...
「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为何还要愿往生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答曰...
怕死之心与阿弥陀佛大愿相悖
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极快意...
人者,忍也
人者,忍也。这个忍字,心字上面一把刀,从忍从心。心是很敏感的,很柔的,结...
平常都放不下,临命终时能放下吗
我们在座的老年人多,家里的女儿、孙女、外孙、孙子,这些人就像自己身上肉一...
对治带有执著的妄想
于诸识内,独得意名; 向有漏中,作无明主。 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 ...
世间相的不平等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一般的在家道友信佛之后求家庭平安,求吉祥如意,做生意求发财,住了医院...
多生欢喜,莫生烦恼
一般社会上讲精神战胜物质,佛教讲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肉体我们...
「光明和尚」善导大师
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
下品下生往生之后的情形
舍报往生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
只要生起邪淫念头,就已经犯了淫恶之罪
【原文】 黄书云云。邪淫者。凡属他人之妻女。我以邪心犯之者皆是。即己之妻...
梵网经菩萨戒为何如此殊胜
从教理上来看 天台祖师把佛一代时教分为四种教,叫藏、通、别、圆四种教。 ...
梵网经菩萨戒的求受资格
一、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 我们先引用一段经文啊,看经文说得很清楚,看一段...
真诚忏悔 消除恶业(图)
一、贫家之子,勤劳孝亲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隆春居士小时候家境贫寒...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
你从什么地方来
无始生死根本,有人分别心就想:我今生是生死人,这生死是从哪来的?今生是从...
切莫随便呵毁僧伽
僧众这么多,当然龙蛇混杂,有圣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净的,也有毁戒不净的。...
【荐】
为什么一个人会有造业的倾向
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由于整个遍计执的名言、相貌、执着,最后造业,就构成...
吾今此身,父母遗体也
【原文】 梦中忽忆二尊人病且亟,悲甚。既而曰:犹可为也。则稍自慰。正拟极...
明明是苦事,他却认为是乐
身一定要受,一天饮食、起居、睡眠都叫受。吃得好、睡得舒服了,享受了,那个...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能述乎。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非...
永远布施欢喜心
现在我讲施心,能舍,舍什么呢?属于我自己拥有的、属于我自己的、让他人得快...
这就是智慧的念佛法
心、境是一对,一对就是合而为一心即是境,境即是心。极乐世界就是你的心,阿...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读诵大乘。 对净业行人来说,主要是读诵净土五经。此外,像《法华经》《楞严...
犯戒后在佛前忏悔可以吗?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问: 动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忏悔可以吗? 天因法师答: 动念,意业的,责...
天台智者大师略传
第一章:大师家系 止观明静,前所未闻。故智者大师把它作为定慧兼弘,发心修...
人生是业力说了算
你要我们这种一天到晚,在三界里面打滚的人直接内观真如,的确是有困难。当然...
闻此极难信法能生信解,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原文】 又,舍利子!于此杂染堪忍界中,五浊恶时,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
《药师忏》里所说的十六种病与十三种药
《药师忏》中列述众生无始以来有十六种病: 1. 贪瞋嫉妬之病 2. 憍慢...
在妄想上面又加了一层妄想
今天,第二个七又下来两天了。打七期间就是在用功办道,看这个念佛是谁的话头...
先把这两根摄住,其他四根就不摄自摄
六根中,最难摄的有二根,即意根与耳根。意根容易胡思乱想,耳根常欲听外面的...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我一九八四年出家,就一直跟着佛源老和尚。对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在北京...
再搬最后一次家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 又要搬家了,算...
百丈禅师示大乘顿悟法要
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 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
居士应如何正确学佛与用功
首先,应听闻僧宝所说之正法(而不是网络上论坛、博客之类的道听途说,或白衣...
诸恶业中,唯色易犯,败德取祸,亦莫过此
【原文】 汪舟次曰。诸恶业中。唯色易犯。败德取祸。亦莫过此。常即万恶淫为...
高旻寺的禅门家风
记者: 高旻寺素有冬参夏学的家风。庙里每年组织十二个精进禅七,每个禅七,...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能够决定我们的成就
戒律,是万善的根本。持戒品位的高下,能够决定我们的成就。 《大智度论》云...
越是你困难的时候、越要这样去发心
无灾无害地过这一生,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个谁都得不到。你怎么样无灾无害...
这样才叫真正的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这人好像很富有,但是这个不是福德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试逃离痛苦;第三,它忽...
受菩萨戒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
受菩萨戒是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要发起三种决定的信心才可以。哪三种呢? 第...
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
【原文】 今果能以妄想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念能断烦恼,则是念念...
黄龙三关
大略是这么三种关口: 对于破本参后,就是见性,但未了事。事虽然多,眼睛已...
明海大和尚:佛教的规矩
今天首先跟大家讲一个题目,就是出家人与在家人的关系僧和俗的关系。 昨天有...
尽形寿皈依三宝
佛在《佛说大名经》中说: 受皈依者,先要恳切忏悔,生恭敬心、清净心,长跪...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
【原文】 问曰:想即无想,谨闻之矣!然《方等经》中,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
文殊菩萨——诸佛之母菩萨之师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左持利剑烦恼断 右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
鸟类众生好像没有信愿念佛,为何也能往生
问: 得生与否,全在信愿有无。弟子在《念佛感应录》里面看过有好多鸟类,特...
禁火莫烧山林
禁火莫烧山林,就是禁止放火,不要烧毁山林。那么从下面这些文句看,主要是谈...
真为生死来学佛
我们学佛是为什么?是真为生死来学佛。对于佛教徒来说,他面对的,就像沙门者...
欲利人,先须克己
【原文】 堂名大义,已为宣示。然欲利人,先须克己。倘言行或有不符,则尚难...
常行少欲的大迦叶尊者
大迦叶尊者勤修苦行,常乐闲居寂静,诸根淳熟,降伏诸欲,有大慈悲心;其少欲...
不可用通途教理,衡量净土法门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
何为用功法,办道不污染
道心是在磨练中磨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啊!所以有人出家还没有几年,认为自己...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
【荐】
念佛能否往生,但问自心,不必他求
一心可现十法界 一切境界都是从心所现。一心可现十法界。心有善念,则入三善...
你有自我概念后,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你有自我概念以后,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为你被自我的情感蒙蔽了。...
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是否感觉很风光
某某师!要是有人,你在那讲经说法,或者你在放蒙山、结手印,他啪嚓啪嚓啪嚓...
勿登山而网禽鸟
勿登山而网禽鸟, 就是不要登到山上去捕猎那些禽鸟,这禽鸟就是羽族了。那羽...
人不能过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挂碍
百丈怀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我国丛林清规的制定者。他曾写有一首《一...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现前见佛,就是你当生能见佛。这就是你信心恳切,用功得力,勇猛精进,得念佛...
三条会「直立」的鱼
屈指算来,我学佛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平时我也会和一些朋友聊到念佛的事,说...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闻具足,就是听闻正法。就是以你们那种好乐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这个听...
所有显现皆是识神所变现,切不可认以为真
古人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总的来说,不论什么好坏境界,一落分别,就是...
鱼篮观音的故事
《旧唐书》上面记载,在唐朝末年,陕西有个金沙河。河里四周都是沙子,河水很...
爱惜每一分的光阴
【原文】 古谓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而佛言人命在于呼吸...
念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啊?诸位可以想一个问题:如果你以一种狭隘的自私心去忆...
心力和佛力的结合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过程当中,有两种力量是不可思议的:第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
极乐国虚空舍宅之因
【原文】 无量清净佛国诸菩萨、阿罗汉所居七宝舍宅,中有在虚空中居者,中有...
彼佛国中有二菩萨最尊第一
【原文】 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①,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
以水譬喻七种人
昔日,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一日,佛告诉比丘们:我将以水为喻,为你...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的生命能够离苦得乐,我...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当我们发心要行菩萨道,开始在生命当中来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时候,都会...
学佛证道之人必须具备这三点
【原文】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
心烦时如何调伏心态
每天事务的杂乱有时令人心烦,常会想下一步怎么办?一切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
五点计数念佛法的实际操作
有一个老和尚说,他讲一个譬喻很好,他说,出声念就是煮这个大锅菜,用大火去...
世间人都爱黄金,但真正修道人爱刹那静
打禅七的殊胜因缘,确实是难分难离。马祖门下庞蕴居士讲:世人多重金,我爱刹...
知行合一最实际
有几位学生,见了我说道:师父,我们急切地希望学得快些、多学一些。随后又调...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
不知不觉又一天,你在这里打坐,打了多少个妄想?一刹那一个妄想,一刹那又一...
有严大师示「净土易生」之理
有严。俗姓胡,台州临海人(今浙江临海镇),六岁时,皈依灵鹫寺的从法师。十...
慧律法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佛陀不允许任何人造口业、毁谤出家僧众,若说僧尼过恶,其人即违犯无量重罪...
在呼吸上用功夫
在禅修的功夫中,呼吸是一个关键,无论修哪一个法门,调好呼吸是基础。在整个...
高僧「马喝奈」的故事
太白顶西边有个虎山,那是白马寺海德老和尚出家的地方。清朝咸丰年,到那庙里...
《阿弥陀经》的三大注疏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
发菩提心与求生净土有互相增上作用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
悉达多太子的成道
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尚未成就佛道时,一日,取地上槁草,铺于菩提树下,端坐...
将不坚之财转为坚固功德法财
昔日,在天竺国有两个穷人,生活贫困,以卖酪来维持生计。 有一天,当这两个...
佛说持八支净戒的功德果报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上为大众说法,一千两百五十位常随比丘,与众多比...
《地藏经》最能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地藏王菩萨的法过去讲的人很少,一般人以为《地藏经》是超度往生的人,有人过...
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
春节是一家人团聚最为开心的时候,但我听说有几位女士却高兴不起来,她们不敢...
出家人用功办道,越艰苦道心越坚固
当时,我们在云居山,生活很清苦,工作劳动量很大。每天要划定很大的面积开荒...
我们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须要不可破坏
佛陀这种权实二法的操作是怎么回事呢?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就是当我...
感应道交有四种差别
感应道交跟我们众生的修学机感的情况,智者大师分成十类,我们简单说明一下。...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中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
彻悟祖师一生的行业
彻悟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也比较近,公元17411...
执滞之著不可有,执持之著不可无
【原文】 人恒病执着,然亦不可概论。良由学以好成,好之极名着。羿①着射,...
幸毋相忘众生恩
了知六道众生都对我们有恩德,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所以我们就得要尊重一切众...
凡夫念佛十疑
《弥陀疏钞》中,莲池大师指出凡夫念佛十疑,不如借此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不...
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
十住位的「住」是什么含义
十住位言住者,慧住于理,名之为住。谓此位菩萨已历经十信阶位,善根坚固,观...
禅宗参话头法门疑情解析
参话头是千年来禅宗门下最重要法门,但随着禅宗的没落,法门传承也一丝如缕。...
新春的供养
今天讲的内容都关系到我们怎样做人,怎样修行,怎样务实,怎样修自己的德行,...
一心念佛就具足六度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里面说,无量的诸菩萨众,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动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上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
修净业的人,要对五欲深生厌离
第十疑,往生行业疑。 问题的提出,就是由于前面九个疑问的解答,能够生起相...
修行的十想观
十种想首先是 无常想, 我们众生有种种的颠倒执著,无常计常,而这个佛经常...
要生起厌离心,须作七种不净观
对于往生净土的行人来说,他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在家居士都有妻子,那是不是...
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今天我们学习《净行品》偈颂的第一〇七愿: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
念阿弥陀佛而成就的古月禅师
佛教里面佛法是心法,你心能体会到的话,一切法都在运用当中。中国古代有多少...
十行位的「行」指的是什么呢
十行位言行者,进趣义。谓菩萨初心,虽具二利,然前信、住二位,利他未胜故。...
上一页
第12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下一页
随机推荐
文殊菩萨
释迦牟尼佛
五戒
楞严经
佛经咒语
出家
本性法师
菩萨戒
星云大师
唯识学
消除业障
转变念头
无我
智谕法师
八关斋戒
回向
玄奘大师
金刚经
地藏菩萨
佛弟子文库 http://m.fobao.org/
文库首页
佛经原文
全部栏目
网站邮箱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