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故事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
梦参法师
佛经咒语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念佛
智慧
福报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忏悔
全站文章(第15页)
【随机推荐】
熏闻离尘,色所不劫
别明三毒无畏。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十四种无所畏的功德,其中的三种就是远离三...
净土法门不可不修
【原文】 人初未尝死。而死之名,乃自此身体上得之。何则?以神之来而托于此...
下品下生者,仗佛力亦能往生
【原文】 下品下生者,乃临终时,地狱形相已现,能至心十念南谟阿弥陀佛,则...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稍早前,经济不发达,旅店不多。许多人出行,夜幕降临,多借宿人家。僧侣,更...
宰相张商英的佛法修行之路
吾学佛,然后知儒。这句在历代士林学子中广为流传的肺腑之言,出自北宋宰相张...
八位祖师以出家身孝养父母的故事
世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出家人剃发染衣、辞亲割爱,必定于亲情十分淡漠,不仅...
念诵地藏菩萨名号能离一切障缘
净法也是一念心生,染法也是由你心生,都是你现前的体性。这就鼓励我们,我们...
这样去观想才能减少痛苦
佛教导说:要经常思惟,现在我们生存的现实和周围环境、世界都是苦的,这个世...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
精进修为何更容易出业障呢
问: 为什么精进修时,反而比平淡修时易出业障呢? 宏海法师答: 首先,不...
在生命相续中,阿赖耶识是非常重要的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 这...
破除灭结,圆破识阴
丑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
在唐朝,出家是怎样一种体验
唐朝是我国佛教繁荣的时期,宏伟的佛教寺院,精湛的佛学著作,规模空前的译经...
东晋士大夫的净土情怀
东晋末年,在长期的分裂与战乱中,随着慧远大师的到来,一朵光彩夺目的大白莲...
说四众过罪的四个条件
说四众过罪,它罪业的成立有四种条件: 第一个,因:要有说罪之心。 宣说对...
唯识中的「异熟能变」
那么在第八意识的左边,有一个【一变、二变、三变】。一变的旁边写四个字叫做...
佛陀为何主动宣说净土法门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更互为缘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
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
问: 解悟跟证悟的差别何在?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或者单靠修止观、...
亲近贤人之要
昔日,佛在摩竭陀国王舍城弘化,与侍者阿难在路行走。此时,佛看见远处调达正...
彻悟大师念佛偈
(一) 一声佛号一声心, 须信心深佛更深, 梦眼未开情逐逐, 慈光常照夜...
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闭关,又称掩关,这名词和风气,在印度并没有,在中国也一直到元朝之后,甚至...
感恩所有成就你的人
我们要心存感恩,这个特别重要!今天的人爱怨天尤人,包括刚才讲的嫉妒。一嫉...
忆念菩萨的圣号,要生感恩心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
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所动作言行举措,无一事而不...
佛弟子的一言一行是佛法的表达
问: 弟子的婆婆九十三岁,公公八十九岁。弟子非常想回去照顾他们,但是我先...
以六根当所观境
这一大科是佛陀回答阿难尊者的疑惑。阿难尊者的疑惑有两点:第一个就是在修学...
佛说鹿母经
佛说:过去,有一个鹿群,有数百只鹿,因寻逐水草而接近都邑。有一次国王出外...
念佛时有两点要注意
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二点要注意:一个是你能念的心,一个是你所念的佛号;能...
参禅打坐应以什么样的精神来用功
祖师讲: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你们自己该知道用...
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再来看附表,事相上是造作、有相、有为、不空、有种种...
佛设五戒,以不杀第一
圣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为首。不杀曰仁。佛设五戒。以不杀第一。是知圣人之...
张玉琴老居士往生记
慈母张玉琴老居士是辽宁省鞍山市人,于2020年8月14日(农历六月二十五...
临命终的三个忆念
善根人直接从不迷下手,观想这个东西是我过去欠你的,还你就算了;禅定的人是...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变!攀缘心,在《楞严经...
能忆宿命因果本末
【若能至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
菩萨一发菩提心顿断五欲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
问问自己的修行有没有把握
当你两只眼睛一闭,寿命尽了,能不能解脱?如果没有把握,你就得加油用功,不...
极乐世界的三种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
净土法门是一条捷径,所证之果又非常胜妙
修行通途佛法,一定要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断惑,由断...
梁云娣老居士往生记
梁云娣老居士,是江苏省宜兴市新街百合村人,于二〇二〇年五月十六日(农历四...
「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真实义
接着再看第二点,是约着众生。这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那我们众生凭什么能够受...
妄想不管烦恼不停,你修行什么呢
学佛的主要任务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你仔细观察一下,昼夜六时,你那个戒定慧还...
盂兰盆供仪轨
注意事项: 凡设供作此会者,或七日或五日、三日、一日,皆应于前数日置办鲜...
情执是修行的大障碍
除了名利之外,还有一个情字也要放下,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母女之情都是修行...
忏悔依教理有三种
忏者忏前愆,悔者悔后过,忏无始至今所造罪业,期仗佛威神加被,能够消除,悔...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禅病种种
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参禅之士尚须提防禅病,以防走错了路头。这里所说的禅病...
持名念佛如何达到一心不乱
所谓持名,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要达到一心不乱,当然是从执持名号下...
当你有对立的心,你就不「大」了
这个大乘法门,大这个字,其实有很深的涵义。蕅益大师在解释《大乘起信论》的...
为什么净土法门那么重视信愿
信、愿是理观,持名是一种事修,但在实际念佛时,这三个是一体的── 一句佛...
万德洪名为何对每个人的加持力不一样
净土宗在整个大乘八宗中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种佛力加被的法门;要按照密宗的说...
出家人要好好办道,不要往钱多的地方跑
现在,我们讲二祖寺这个道场。《楞严经》第九卷讲: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
走在五欲六尘的客途上,满面尘埃身心憔悴
你自己精进,就会舍这个轮回、这个南阎浮提的尘途。 尘途这个概念注意五欲六...
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
色受想行识里面的「想」和「识」有什么不同
问: 请问法师,色、受、想、行、识里面的想和识有什么不同呢?感恩法师。 ...
在一切痛苦厄难中,应当念一万声地藏圣号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
千信则千生,万信则万生
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要想成就,都要从信字开始。比如说,我相信这里有...
「至信」与「至乐」的含义
至信就是深信,里面不夹杂怀疑。法相宗里说信是一个善心法,十一位善法之首。...
为何世人多把关公作为财神来供奉
问: 请问法师,关公是护法,为何世人多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 宏海法师答:...
贪的对治方法
这讲到对治的方法,有四段。先看第一段,身舍贪吝。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
舍弃自我,依止真如
佛陀的法身功德是有六种的修行过程所成就的,这以下就各自解释。 一,由清净...
佛学之宇宙论——九地
依三界施设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地...
学禅的人,一定要走得干净利落
其实佛教就是把我们整个生命,都落实到最小的时间单位里,落实到每个当下一个...
水陆法会有何功德
水陆法会是佛教中十分隆重的法事,是汉传佛教在寺庙中以供奉饮食超度水陆一切...
七佛传法偈
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 罪福皆空无所...
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请看下面。示常源曰: 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废者,多身后忧。 这是第十...
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在一切修清净心的行门当中,念佛一法是最为直接、最为圆顿。为什么呢?我们常...
唯识中「思量能变」的含义
第一能变叫异熟能变。好,再来,二变呢?二变,把笔拿起来,叫做思量能变。 ...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在本经当中,结集经典的人先列出十六位代表性的大弟子,这些大弟子们通称叫做...
古佛应世名震十方,寻声救苦娑婆缘重
娑婆世界,苦事最多;娑婆众生,耳根最利。维我观音大士,慈悲心切,故与此世...
佛陀跟人天二乘功德的差别
这一大科讲到佛陀法身的功德。这当中有十门分别,这个地方是第五科。佛陀的清...
极乐众生如何做到同时去多处佛那里供养
问: 法师讲过,极乐世界一人去供养佛,可以同时到多处佛那里。这是怎样去的...
不要用分别心来看这些事情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让观世音菩萨弘扬《地藏经》、没有让他弘扬《普门品》呢?大...
念佛至诚恳切的心发不出来怎么办
问: 法师好。念佛至诚恳切的心不会发,不知道心在哪里,想至诚恳切,但发不...
纵遇善知识,遇而不识,当面错过
纵遇善知识,但以耳为目,遇而不识,当面错过。 这个也没办法。这些都是我们...
【荐】
行住坐卧中如何积累净土资粮
净土法门有理有迹。理是内在的妙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于这一念心。迹是外在所...
把差别相整合成一真法界
诸位我们会看到,我们以前的心态,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它是自我意识是有所得...
大妄语的过失
大妄语跟小妄语的差别:同样是妄语,但是小妄语只是一种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
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而恒同;乃始觉之随人用...
「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极乐」的三种解释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说阿弥陀经》) 劝愿后,望...
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门,都以这个为第一
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法。有时候修行是依着《占察忏法》拜的占察忏,这只是修行...
谦下低头智内蕴,我慢高山人不敬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说文解字》中有讲:秋,禾谷孰也。在此,孰通于...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知足一法是佛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开示,常常点示。一般会把这个少欲、知足放...
人到老年尤其要「净念相继」
修行人要把死挂在额颅上。你想到死的时候,一切对世间猛厉的贪欲、追求,都会...
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
学道别无实法,变化气质,克除习气而已。气质变,品格不期超而自超。习气除,...
遇到求生不能,求死不能的病人该怎么办
有些人生病了,瘫痪在床上不得动弹,但又死不掉,求生不能,求死不能,这都是...
逆境也能种福田,看你怎么善用其心
我们只要能够善用其心,都是我们修福德的机会。第一个是遇到顺境的时候,正好...
深信切愿定得往生的原理是什么
问: 请问法师,深信切愿定得往生,我相信佛无虚言。但心老不安。深信切愿定...
道镜、善道《念佛十劝》
劝君一 长时念佛须真实 归依佛语莫生疑 制护心猿无放逸 劝君二 唯思念佛...
佛教反对的五种邪命
大家要明白,佛教反对五种邪命,哪五种? 第一种乍现奇特,第二种自赞功德,...
妄念之多,皆由正念提不起
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如正念得力,妄念自无。何以故,正念妄念,不同时...
曾经信愿持名,后来退转不念了能否往生
问: 往生与否,关键看这个人是否在具足信愿的条件下念佛。那么如果一个人在...
你要用什么思想来面对果报
第六意识扮演的是我们所强调的受用缘起,它受用果报的时候是经过受、想、行、...
药王菩萨以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
《圆觉经》云: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
坐禅与静坐是不是一样
问: 坐禅与静坐是不是一样? 绍云老和尚答: 在广义来说,两者是一样的。...
人天行果——五戒
总说五戒 学佛者,在受三皈后,实践规则,即从受持五戒开始。受持五戒能获大...
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
只此数语,便是念佛三昧秘要
前有数行奉寄,想已尘览。顷接手书,乃有尘业情缘,卒难销陨,何时得成妙观等...
菩萨行果——菩萨行位
菩萨行位,就因果合说,总有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果。若...
以此过失,感得处胎六年的冥暗之苦
从前,有一位菩萨身为大国王,这位国王皈信三宝,奉行十善,品德高尚,德政遍...
什么是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
问: 请法师给弟子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是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每个人的...
念念为众生,事事皆佛法
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佛者,觉也。当你心里念念想着众生,比如我们这是服装业,...
一切都虚妄不实,还有必要分辨是非善恶吗
问: 如果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那有必要去分辨是非善恶吗? 净界法师答: ...
莫将敬神与信佛混一为谈
学佛者首须了知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教之大概,心中方能生起皈依信崇之正信。故...
念佛功德有七种胜
《甘露疏》云: 一、词少易行胜,唯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人可念故; 二...
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观照我们的念头
学佛的人,就是学我们自己的心。我们这个心,成就的部分就是佛,污染的部分就...
净土不是自了汉法,更不是小乘佛教
问: 请问法师,修行以自利为主,容易被人误解为是自了汉,是小乘佛教,怎么...
错过班车 意外免祸
这是我亲耳听到的一则有关念佛消灾免难的感应故事。 在一个小村子里,大多数...
净业行人为何要读诵大乘经典
《观经》中佛为何提出净业行人要读诵大乘经典?因为念佛往生法门是大乘圆顿之...
【荐】
从净土宗的角度,要培养对弥陀皈依的心念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此中差别...
人生的老苦与病苦
在这个世间,衰老是一个苦。我们的念头,念念的迁移生灭,就有时间的概念,这...
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
我们和观世音菩萨最有缘啦~这可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自认证过的,他曾经就告诉...
「一心生二门」和「入不二法门」两个「二」相同吗
问: 请问法师,一心生二门的二和入不二法门的二,两个二内涵相同吗? 宏海...
极乐世界的这个特色,是诸天做不到的
即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 ...
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
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身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迦叶三兄弟受化之宿缘
过去,佛为众人说频婆娑罗王因听闻佛说法即得法眼净之宿缘,听闻此,众人心中...
地藏菩萨的威神力不可思议
地藏菩萨的威神力、神通力、智慧力都是不可思议。特别是在南阎浮提利益一切有...
真信不具,法难入心
有法师带居士朝山,顺便来与闲谈。法师也是同道,日常以净土与大家结缘,希望...
在地下入定七八年, 生死却仍未了
明朝有一位皇帝要到紫金山的寺院上香,当时是一个下大雪冬天,路上满目霜雪,...
原来不打妄想是非常快乐的
未到地定跟初禅相貌的差别,这以下讲的很清楚:谓由心调柔、心轻安性生起之力...
你一切的安全,佛菩萨都能保护
我现在已经九十六了,我深刻体会到我的灾难重重,但是呢,最后都能转化了,这...
分段生死对我们的修行障碍太大了
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在诸位心中,你现在的念头多分来说是正念比较多,妄想比较...
极乐莲华的状态,是当下心理状态的折射
这句名号总持一切法,叫万德洪名。念它的时候,我们真诚的心念出来,心和音声...
唯了生脱死才是生命里的大事
活一百岁跟你活七十岁又有什么差别呢?你财富的多少,最终临死你一点都带不走...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我们如果读《阿含经》,或者你去读大乘的经典,比如说《楞严经》《法华经》《...
「无念」是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问: 佛是无念,此无念是完全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净界法师答: 完全...
如何避免「说四众过」
问: 破邪显正要如何避免犯说四众过戒? 净界法师答: 要如何避免说四众过...
不要认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不要认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要知道,开悟后正好修行,而不是不修。因为...
天台八教丨不定、秘密教
顿、渐、不定三种教法,是智者大师根据众生根机而提出的三大概念,秘密教则是...
天台八教丨渐教
渐教,是通过有次第有阶位的方式,根据众生的根机,按其所求所需而设立的一种...
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取决于至诚心
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实际上就取决于至诚心。第十八愿十声都能往生,但是它的...
佛度众生喻
过去有一位名叫须弥罗的比丘,言谈诙谐幽默。有一次,须弥罗比丘与国王相谈甚...
功夫做的纯熟,妄想烦恼就会辗转消失
不是说很舒服、很容易的就把自己所干的事情干好,就是学一个木工、瓦工也不容...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问: 《影尘回忆录》中提到,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 请问...
历代宗门大德开示观心法要
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 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
自卑的人如何用佛法调整心态
问: 人生生来有残缺,乃至身材矮胖、长相丑陋,乃至聪明才智、学历资历、家...
从来就没有障碍,只是我们想不开罢了
当我们被人误解而受到压抑的时候,不要总是希望通过申辩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谅...
天台八教丨顿教
天台教法,主要有化法、化仪两大类的教化方式。藏、通、别、圆是化法四教,指...
天台八教丨圆教
化法四教中最圆满的教法是圆教,圆教是不思议境界,整个天台宗,最为核心,最...
佛号要怎么念
佛号怎么念?佛号要声声心心,就是每一声佛号都有你心灵力量的贯注,要念兹在...
修行不能自欺欺人,一定要真实
善导大师特别开示: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不能表面上表现得你很善良、很有贤...
有一丝毫的放不下,功夫就不得现前
想得一个见地,想得一个功夫,这都不是想出来的,想也是妄想,你想得一个什么...
天台八教丨别教
别教是化法四教中的第三教,主要的教化对象是三界外的钝根菩萨。因此也可以说...
天台八教丨通教
通教是化法四教中的第二教,主要以五时中方等与般若二时中所宣说的因缘即空、...
临终之日千万不要做的事情
送终是大事,一切众生都迷惑这件事情。所以地藏菩萨就在这个法会上,就对着佛...
自己要建立一个正知正见的防御机制
问: 弟子曾向你求教山西某法师歪讲《法华经》并为弟子授记分证即佛一事。你...
出家人应该如何学戒
对于出家人来说,只有真正受了戒,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比丘。受完戒后,要坚持...
这些杀生的场所都不会有吉祥的事情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
邪淫在《俱舍论》四种更广的定义
问: 如何理解邪淫者,俱捨有四,一他妻,二自妻非道,三非处,四非时。 ?...
净土宗与诸宗所不共的特色
近代高僧说,身为有情众生,每个人都想要离苦得乐。虽然有时也会起颠倒,造了...
家人寿尽的时候没有师父助念怎么办
问: 请法师开示,家人寿尽的时候,去寺庙办佛事和在家助念效果是否一样?如...
韦驮菩萨入梦示警,商人居士巧结善缘
南华禅寺韦驮菩萨圣像 众所周知,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
东林寺出家需具备什么资格条件
问: 来自南洋的弟子,可否到东林寺出家?出家需具备什么资格与条件? 大安...
学佛之简明标准
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 修学佛...
天台八教丨三藏教
智者依据《涅槃经》将佛说的一切经典在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是三藏教...
天台八教丨五时八教的名称由来
说到天台宗,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名词应该就是五时八教,他不仅代表了天台宗的判...
慧远大师感得山神运木建殿
慧远大师一生充满着很多感应的故事。比如我们有个出木池,慧远大师一来就感得...
怎样才能减少痛苦
你要经常思惟,现在我们生存的现实生活以及周围环境的世界都是苦的,这个世界...
这八个字误却了往生大事
觉明妙行菩萨对常摄说: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这个点示...
把妨碍修行的事统统放下,功夫自然就现前
说一个故事你们听,我听虚老和尚他自己讲,他在安徽黄山,他想到南京毗卢寺挂...
苏州彭绍升:现居士身弘净土,预知时至西方去
庭前有遗粟,鸟雀共欣欣。 回首见人影,翻然入远云。 机心如得尽,万物可同...
如何选择善知识
问: 顶礼法师!在选择善知识的时候,由于我们智慧福德有限,在自己不会选择...
什么是菩提
菩提,梵语,此云觉、智、道。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断除烦恼成就涅槃之无漏...
不念佛则获罪无量
请看下面。第三十八段: 不念佛则获罪无量 由于菩萨有六种神通,他心通、天...
居士讲法、僧人居住居士家如法吗
问: 末法时期白衣上坐,讲僧团过失,谤僧。王翠明女居士讲法出光盘。在家居...
文殊师利菩萨降伏魔王波旬
一日,阿难尊者告诉舍利弗尊者,说自己曾见过文殊师利显现神通变化。阿难尊者...
妄想断则恶业消,恶业消则百福集
夫善恶感应,捷如影响,声和响顺,形直影端。故圣人不言因果,但言为善降之百...
杀生吃肉想出轮回,那是不可得的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
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判教
道绰大师继承龙树、昙鸾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根据佛法三期法运说,加以进...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菩萨成就八种法故,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一者,乃至失命不说他过; 二者,劝...
用情执的心攀缘阿弥陀佛对吗
问: 顶礼法师!轮回中的众生,都有一颗多情的心。我们缘着男女产生情执就有...
三圣都指归净土
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他有一个奇特的经历,就是到五台山大圣竹林寺。法...
贪恋娑婆修行的功德不想往生可行吗
问: 顶礼法师!佛经上说,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抵得上在净土修行百年。弟...
临终神识失控,如何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问: 平时深信切愿,行持也坚持,但临终时四大分解,凡夫保持不住佛念,只能...
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
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种妙行。利他谓之修福,自利谓之修慧。菩萨发...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
身上毛病多是不是「福力尽了」的表现
问: 弟子这段时间虽然也在听闻佛法修行,但总感觉身心不自在,身上这痛那痛...
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
【原文】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
受苦能消业的前提是什么
问: 《文钞》中说,受苦时作消业想。弟子的困惑是,受苦能消业的前提是什么...
十住位的菩萨有什么特点
十住位的菩萨有什么特点呢?因为他有禅定跟智慧的加持,所以他有一种境随心转...
出现恐惧的时候,千万要紧抓这句佛号
我们闭关念佛,很多人就谈到,他一入关就觉得很害怕。害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
念佛要「声缘于心,心缘于声」
念这个佛号的时候,怎么念得功夫上路、得力?这里教一种方法,一定要使你念出...
以三见阐明破三关
修行要在实行,不是口说就能起作用的。此事无形无相,佛在《楞严经》上说的见...
你认为很冤枉的事,其实没有半点不公平
我们在学习《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前,需要大家发心,发什么心呢?发一个忏悔...
一天从早到晚,你都起了些什么念头
现在你所能做的,就是要能跟三宝结合起来。还有,大家学的都是大乘究竟了义法...
心住在外境,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
佛教的因缘观,当它从一种理论的思想转化成一种实际的修证的时候,这个因缘的...
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什么
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什么呢?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求生极乐世界!也不要说我来生...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谓由断除烦恼,尽除生死...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
什么样的修行人才能住山
天气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里边,可能比这还冷。古人说:不到开悟...
这些深恩重爱会障碍我们成道
蕅益大师开示我们,学道之人要真实具足刚骨。什么是刚骨?用蕅益大师的原话来...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我们刚开始在修学戒律的时候,很多人提出一个问题,说绵羊的毛为什么不能用呢...
带业往生的必要前提
念佛的心理背景是要至诚恳切,这四个字是非常重要的。印祖往生前留下的最后开...
口念弥陀心散乱,这样能不能往生
问: 请问法师,龙华三会的第三会得度的都是释迦牟尼佛时就念佛的弟子,就像...
阿含经故事:谁受苦乐
有一次,佛陀与众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途中,遇见了专程前来迎接...
阿含经故事:时刻不染着
有一次,尊者阿难随佛陀来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
舍咒来念佛
请看第三十一:何名念佛之人。定茂想舍准提咒而专门念佛。 前面我们知道这个...
总摄十种分別心
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这是辨品类这一科里的第三科广释十种分别,说我们这个...
《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啊?教我们不要执著。 但...
上一页
第1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下一页
随机推荐
慧律法师
星云大师
静波法师
梦参老和尚
阿弥陀佛
地藏菩萨
佛法入门
佛学问答
佛教智慧
福报
因果报应
学佛修行
念佛法门
转变念头
禅修法门
戒杀放生
忏悔法门
改造命运
治病
佛弟子文库 http://m.fobao.org/
文库首页
佛经原文
全部栏目
网站邮箱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