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一零九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五十二面,我们看壬二的“总明一切烦恼障转”。

这一科是迹门的最后一小科。迹门主要的是讲到佛陀圆满的智慧。《法华经》讲到佛陀的智慧,是分成两大部分来说明的:第一个是权法的智慧,第二个是实法的智慧。

什么叫权法的智慧呢?简单地说就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生”是从我们凡夫一念不觉堕入轮回以后开始解释起,所以,从诸法因缘生的角度,我们是一个业障生死凡夫。因为我们过去遇到了恶因缘,所以从真如本性,一念不觉,不守自性,堕入轮回。但没关系,我家广大,种种皆有,佛法有的是功德。所以,佛陀从“诸法因缘生”当中开出了五乘的法门,让大家各取所需。你喜欢追求人天的快乐,你就修五戒、十善;你喜欢追求二乘的涅槃,你就修四谛、十二因缘,乃至于菩萨修六度功德。

诸法因缘生的好处,就是给我们这种充满妄想跟业障的凡夫一个强大的希望,因为因缘生表示生命可以改变。昨天的我,透过修学,我的生命有变化了,我的过失已经减少了,诸法因缘灭,而我的功德生起了。所以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不一样了,我已经脱离了昨天的身心世界——五蕴身心了。这个就是诸法因缘生的本质。你只要努力,你就会改变。

但它的不足在哪里呢?诸法因缘生的概念,它不能让你成佛。为什么?因为因地不真。我们看看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是永恒的,你没有看到一个人成佛以后又堕入到凡夫的,没有可能。你一旦成佛以后,你是永远的成佛,你的功德是尽未来际的。那表示什么?佛陀的功德是不生灭的。好了,从诸法因缘生的角度,我们怎么可能从一种生灭的因地去创造一个不生灭的功德?这因果不随顺。你今天用米煮的不是饭,煮出来变成沙,这因果不符。

所以我们因地的心是关键,你修了三乘、五乘法门,那只是一个助缘。你今天有本事,要把沙煮成饭,不管你买再好的电锅都没有用。你说,我现在每一天拜三千拜,你也不可能成佛,因为你“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不是法门的问题,这是心态的问题。所以,面对我们生死凡夫粗重的烦恼,佛陀一开始把成佛之道给隐藏起来——咱们先不讲成佛之道,对我们太遥远,我们先讲讲安乐道、解脱道。可以!就诸法因缘生,够你用了。

到了法华会上,佛陀认为是该讲真话的时候了。其实,成佛之道跟安乐道、跟往生之道并不冲突,你可以同时操作的,而且这种真实的法对我们的权法是有帮助的,这是大白牛车嘛。所以,佛陀到了法华会上就不再强调诸法因缘生了,就讲什么?真如观了。就是我们今天已经不是探讨我们轮回以后的事情,现在要探讨的就是,诸位,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还记得吗?你还没有轮回之前,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本质、什么样的相貌?

这很重要!你在轮回之前是什么相貌你都不知道,你就不可能成佛了。这跟修行没有关系,因为你没有找到一个真实的因地。你们一个流浪汉,当然你整天去打工,换取衣食,从因缘当中追求衣食的饱满,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你总要知道,你在做乞丐之前,你是怎么回事,你总要知道你原来是怎么回事。你不可能原来就是乞丐,总有人把你生出来。所以,到了真如观的时候佛陀就是怎么样?已经不是向外的追求三宝的加持了,而是回光返照,去探讨你从什么地方来,探本求源,找到我们生命的本质。哦,原来我们是怎么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记住!本质跟修行是没有关系的。你说,我整天打妄想。你整天打妄想,你还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还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为真如是超越因缘观的。你说,我很用功。你很用功你也是清净,也是具足。所以,真如观会帮我们找到我们生命的根源,或者说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而这个是最关键了,这个叫做理观的智慧。就是从内观照,把我们生灭的妄想跟业力拨开来,看到我们的一念心性是又清净,是又具足。这个就是你成佛的正因,这个就是你原来的面目。然后怎么样呢?信解、观照、安住在这里。那因缘观呢?因缘观是一种助行。所以,理观是一个正修,三乘法门是一个助行。

所以,整个《法华经》的修学,就是从理观带动事修,事修当然是佛跟法的加持,事修又加持理观,形成一种妙法。这就是最微妙的法门,世间上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加殊胜的了。这种莲花式的修学,内观真如,外修三乘。这《法华经》,就这种法门,是最殊胜的。这是诸佛秘要之藏,佛陀不随便宣说的。就是形成一种双向的修学——内观,外修。

那么,我们透过内观跟外修以后,会有什么结果呢?就看这一科了,就是三障的转变。第一个,报障先转。你的受用,你所受用的东西,让你感到心无忧恼,感到安稳。第二个,业障改变,你来生身体健康,富贵庄严。然后再来生,烦恼开始改变了。烦恼改变当然是关键,因为转凡成圣,这就是要转烦恼的,转烦恼成般若。这个地方有四科。

壬二、总明一切烦恼障转 分四:癸一、梦入十信相似位;癸二、梦入初住见道位;癸三、梦入住行向地修道位;癸四、梦入妙觉究竟位

癸一、梦入十信相似位

先看癸一的“梦入十信相似位”。这个内凡的相似位,这是第一个我们要追求的。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我们透过内观真如,外修三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你在梦境里面会出现什么事呢?“但见妙事”,你在梦境当中会经常出现殊胜、微妙的事情。比方说,你看到十方如来安坐在师子座,然后为比丘众来说法。你遇到佛、法、僧三宝,这是第一个。

我们看第二段。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接着你又梦到,有这个天龙八部,就是护法尊神,数量很多,像恒河沙这么多,他对你恭敬合掌,然后你为他们说法。

就梦到这两件事情。这两件事,蕅益大师解释,你梦到见佛闻法,是上求佛道;你梦到你自己为众说法,是下化众生。这个就是菩提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菩提愿已经成就了。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其实观照力跟誓愿力是相互地辅助的。

这一段,蕅益大师解释,为什么要在梦境里面去判断你的修行的功力呢?它是这样子,我们内心的活动,梦心,就是做梦那一念心,是很特别的。

第一个,它是独头意识。它不跟前五识互动,它是单独活动的。就是说,你睡觉的时候如果还听得到声音,那表示你没有睡着,那你这个不是梦心,还是觉醒的心。梦心的定义就是,你前五识要停下来,你耳朵听不到声音,眼睛也看不到东西了,叫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就是说,它不受外境的干扰,外境好坏不会去干扰你的内心的活动。这第一个,它不受外境干扰。

第二个,梦心是昏昧闇钝的,所以你很难掌控。你清醒的时候起了一个恶念,你可以透过念佛、持咒、观想去把它改变。做梦的时候它出现什么念头,你改变不了的,你没办法在梦心里面去改变你自己,不可能,所以它是不能掌控。

它又是不受外境影响,又不能掌控,所以说你的梦心是最能表示你内心的真实状态,就是你没办法欺骗自己的,梦心出现什么境界,就表示你就是这种境界。因为第一个,它是不受外境干扰,第二个,你也没办法掌控它,所以它是最真实地能够去表现你的相貌出来。

所以在《摄大乘论》上说:“处梦谓经年,寤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它说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梦从小时候做到大,我这一觉睡的啊,我梦了三十年的事情。但醒过来的时候,可能我只睡了十五分钟,醒来的时候,时间很短。所以,整个无量的因缘就在一念的梦心当中变现出来,而这个梦心恰好就是你的生命的缩影。因为怎么样?你不能对它动手脚,你不能改变它,而且它不受外境的干扰,它是最踏实地去显现你内心的状态。而你这种内心状态一出现的时候,表示你即将证入十信位。它是在十信位证入之前,它是一种前兆。所以梦是走在前面的,你即将证入六根清净位。是这么一个情况,从梦境判断。

癸二、梦入初住见道位

我们看癸二的“梦入初住见道位”。

这个地方有三段。看第一段。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你从六根清净位的相似位开始,不断地理观、事修,再修进去,哦,你的梦境又出现新的东西了。“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前面的诸佛是没有放光的,这个是从毛细孔放无量光,照于十方世界,而且以清净的梵音“演说诸法”。这个也是说法,但是佛陀说法这时候是放光的。

看第二段。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那么,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有几个关键字,就是“见身处中”。前面佛陀说法的时候,我们梦境里面并没有融入佛陀说法的那个场景,我们是在另外一个场景为天龙八部说法。但是到见道位的时候不一样,佛陀放光说法的时候,你是身处其中。而且你对佛陀是“合掌赞佛”,听到佛陀讲一佛乘的妙法,心生欢喜,而作种种供养,当下得陀罗尼。

陀罗尼是一种很高深的智慧。我们一般修学,水平最低的就是禅定了,它是通于外道的,因为禅定是有定无慧。比禅定高一点的就是三昧,因为三昧里面有观慧,但是主要就是空性的智慧。但陀罗尼就不是,陀罗尼有空观、假观、中观,它的境界比三昧更高。而且陀罗尼有一个好处,它不退转,它一得到以后,这种智慧永远不会退失。只有初地以上才有陀罗尼的。就是陀罗尼是禅定跟中道智慧的结合。那么,证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佛陀“印知其心”——已经成功地深入佛陀的中道智慧了。因为怎么样?因为你已经身处其中。这第二段。

看第三段。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  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  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  合掌听法

这一段就讲到蒙佛授记。见道位已经分破无明、分证法身了,所以佛陀为他授应身记,应身佛记。他怎么授记呢?他说,汝善男子,你在未来几劫的时间当中,你会成就佛陀的无量智。这无量智当然包括权智、实智,这个就是佛陀的真实的中道智慧。你不但有这个智慧,你还能够成就国土的庄严,包括正报的庄严,这个庄严特别的广大无比,而且你有你相应的四众的眷属来听你说法。你能够梦到这个境界出现的时候,就表示你即将证入圆教的初住,见道位。

这个见道位是关键位置。诸位!你看小乘的见道位,初果;大乘的见道位,初地;圆教是初住。当然小乘比较简单,因为小乘的道,他的道比较简单,他的道就是我空。他修无常无我观,第一个见到的道就是我空智慧,对小乘来说,他见道位了。而圆教的道就比较深了,他的道是观心,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他要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表示清净跟具足这两个道都要同时观到,所以这个时间就比较长,这个见道位就是初住。这个时候为什么叫“住”呢?古德说,因为他住于佛家,继承家业了,他就不再流浪了。他的心不像我们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了,他心中有一个圆满的真如的家,他住下来了。这个是见道位。

癸三、梦入住行向地修道位

我们看癸三,这个讲修道位。就是初住以后的,从二住开始,到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又见自身  在山林中

修习善法  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  见十方佛

见道位是成就了般若道。那么从初住以后,后心开始进入方便道。方便道就不可思议了。我们看它怎么不可思议。“又见自身”,这都是在梦境,在山林中修学善法,“证诸实相,深入禅定”。我们前面看到的,不管是相似位,不管是见道位,这个人基本上都是在上求佛道,就是学习的为主了。那么到了方便道的时候不一样了,他是真正地从空出假,广设方便度众生了,因为他已经见道了。

所以,一方面,他梦到在山林当中修习六波罗蜜……这个六波罗蜜不是一般的六波罗蜜,那是称性起修的,那是真正地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个是讲到他的修德。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在修学善法的时候,他同时能够怎么样?“证诸实相,深入禅定。”就是他在利他的时候,他的道业同时在增长。这个是真正意义的即空即假即中,真正意义的。我们一般人是用即空即假即中来观心,但是他那个即空即假即中,到了方便道的时候,他不是只有观心,他表现在身口意都是空有无碍。他能够无住,又能够生心;他生心的时候,度众生的时候,他的实相的智慧、禅定的智慧又不断增长。这是不思议境。

那么,到了等觉后心,就修道位的最后一关的时候,他“见十方佛”。这十方佛不是可以随便见的,这不是见一尊佛,他见到十方诸佛现前。干什么呢?灌顶授职,灌给他法王子位。就是证明,你已经即将成佛了,因为他已经进入等觉后心了,入金刚喻定了。要成佛之前的前一刹那,十方诸佛一定会出来跟他证明,就是你即将成佛了。这个就是到了等觉后心,见十方佛。这个梦境一出现,就是你进入修道位的情况。

癸四、梦入妙觉究竟位

我们看最后的梦境出现的时候,就是圆满的佛果了。

诸佛身金色  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  常有是好梦

那么你圆满成佛以后,表示什么?我们因地的时候发的菩提愿,叫做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我们因地有两件事要做:一个是亲近十方诸佛;第二个是同时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广结善缘。成佛以后,你上求佛道的功课圆满了,所以你成佛以后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广度众生。你没有什么上求佛道这件事情。

广度众生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现应化身的佛,现佛身。什么佛身呢?“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现佛身是不容易的,应化身是很难成就的。第一个,你要发愿;第二个,你要修无量的行去满你这个愿;第三个,你要等待跟你有缘的众生善根成熟。也就是他要做你的弟子,但他善根不成熟,你还不能示现成佛,八相成道的。

所以,当你成就法身的功德,要变成应化身的时候,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现佛身;第二个,现九界身。现佛身是很困难的,就不是你要就可以了,你不但要做很多的准备,还要等待跟你有缘的众生善根成熟。他要懈怠,你就得再等待下去。

第二个比较容易,就是现九界身,那你随时可以做。你可以随时变现一只鹿王,到森林当中去号召你的眷属,然后带它们一起成长;你也可以变成一只蛇王;当然你也可以变成一个菩萨,来护持其他的诸佛。

“闻法为人说”,闻法为人说就是你现九界身,你可能是亲近十方诸佛,去听佛陀说法;你也可能变成一个菩萨身,为人说法。这个“闻法为人说”就是现九界身。

总而言之,“常有是好梦”。你要么变佛身,“百福庄严相”,要么变成九界身,“闻法为人说”。这是总标。

我们看下一段的“别明”。

又梦作国王  舍宫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  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  而处师子座

求道过七日  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  起而转法轮

为四众说法  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  度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槃  如烟尽灯灭

前面那一段是总标,这一段是别明。别明这一段主要是讲到现佛身的情况,就是“百福相庄严”这一块。如果你现的是佛身,你就有四种相状会出现:

第一个,出家相。那么出家相是怎么回事呢?“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应化身的时候,他一开始一定是示现一个凡夫。他不能一出生就是一个佛陀,不可以的,他有一个过程。因为你既然是来到人世间,你要示现等同凡夫,你要有出生相,童子相,甚至于纳妻、生子,最后体悟无常,再出家。而这个时候,最后一生,他一定是大富贵相,只有两种情况,你要么做国王,要么做太子,只有这两种情况。你从无常的智慧生起的时候,就舍弃宫殿,舍弃眷属,到了一个修行的道场。这第一个,现出家相。

第二个,现成道相。出家以后你可能去亲近一些外道,因为那个时候佛法还没有出现,佛法就等你来说,所以你可能会亲近很多外道,修禅定等等。到最后你会觉得它是不圆满的,不管禅定、苦行都不圆满。你自己走到菩提树下,安坐师子座,这个时候靠你自己内心的无师智、自然智(因为没有人可以给你开示的,这个时候佛法没有现前),在七日当中,你自己一念的相应慧现前,证得中道的实智,这个就是成道。

成道以后,开始说法。“成无上道已”,开始从法座而起,转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法门,为四众弟子说法。经千万亿劫的时间,说无漏的妙法,广度跟你有缘的众生。

最后入灭,入灭相。一期的教化结束以后,进入涅槃,就身心消灭,入无余涅槃当中。这个梦境就是提醒你,你即将成佛了,就入这个妙觉位。

这个梦境,蕅益大师说,其实它有两个内容:如果这个梦境出现的时候,它是你的过去的场景,因为你曾经发生过,这个人你熟悉的,这个环境你也去过,那这个梦境对你意义就不大了,这只是一种你的习气种子的显现。如果这个梦境当中你从来没有看过这个人,这个事情你从来没有做过,尤其你现在又在修习一个法门,比方你在诵《法华经》,你在拜忏,那这个梦境就意义重大,因为它是一个未来世相应的。就是,这个梦境我从来没有去过,这个人我也从来没有见过,那它是跟未来世相应的,往往是一种吉凶的先兆。

所以我们前面在讲忏悔法门的时候有说,忏悔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梦境。要不然你怎么知道你忏悔干净了呢?佛菩萨又没有现前。你比方说你忏悔到,欸,你在梦中排出污秽的东西,或者洗澡,或者你发现你的身体是轻飘飘的,在空中飘来飘去的,这个都是好相。当然最好是见佛,见佛闻法是最好的,见到三宝。

其实我们净土宗预知时至,除非你真的成就禅定三昧,你自己在三昧当中知道,否则都是在梦境里面知道的。你看看《净土圣贤录》,很多都是在梦境里面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他说法,或者梦到莲花,他大概知道他的净业成就了。

所以这个梦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跟过去世相应。那这个意义就不大了,那就是真的是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个是你的习气种子。但如果你的梦境是预测未来,跟未来世相应,那这个梦境你就要注意了,可能是好,可能是坏。坏的是什么?比方说你梦到你从三楼掉下来,空中往下坠,这个就不好了。

这个就是烦恼要转之前、菩提要成就之前的一个征兆。

庚三、总结法益

若后恶世中  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诸功德

佛陀说,在末法时代,你能够依止前面的第一微妙法门,就是内观真如、外修三乘,理观事修的交互作用,这个人将会很快地得到广大的利益,如前面所说的诸多的功德。

那么这个迹门讲完了,我们看附表第三十三,我们用蕅益大师两个偈颂把这个迹门作一个总结。这两个偈颂,一个是来自于<信解品>,一个是来自于<药草喻品>。

整个迹门当中,我们可以归纳成:第一个,信解;第二个,观照。信解真如跟观照真如。我们先看第一段,看第一个偈颂。

一、信解

客作从来非贱人  粪除未尽自迷津

却怜五十余年别  此日相逢觉倍亲

我们没有学《法华经》之前,我们只能够根据诸法因缘生来修学,就是我现在是一个不好的因缘。我现在开始觉悟的时候,每一个人开始学佛的时候,都是进入了一个堕落业力跟妄想,一个杂染因缘。所以我们在求的是怎么样?一开始是皈依,是祈求三宝的加持。那么在三宝当中打工,每天拜忏、持戒,这叫什么?客作。我们认为自己是外人。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一进入三宝就敢说,我跟佛陀是一家人。除非六祖大师,没有人有这种智慧。所以我们总是觉得,我业障深重,我来到三宝当中,三宝是高高在上,我呢,是低低在下,我是一个客作的贱人。其实不是!从《法华经》来讲不是。其实我们是一时的流浪、一时的离家出走而已,我们只是回到原来的家而已,所以,“客作从来非贱人”。

那么为什么我会流浪生死呢?这个要从因缘观说起了。“粪除未尽自迷津,却怜五十余年别。”一个人会流转生死,其实你要说妄想跟业力,这个是枝末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我执跟法执,根本就是执著。所以你看,你要学唯识你就知道,临终不怕你打妄想。你打妄想怕什么!但是你那个妄想产生执著,完了!带有执著的妄想最可怕了。就是你对这件事情特别好乐,数数现行,深生好乐。就是,一般的妄想根本不是你佛号的对手。一般的妄想,你“佛号生,妄想不生”,这说的就是一般的妄想。但是有一种例外,有一种妄想会消灭你的佛号,就是带有坚固执著的妄想。你这个佛号就不是它的对手。这个理观就是专门破这个执著。

诸位!理观不是破妄想,妄想是虚妄的,理观是把妄想背后那个根拔掉,叫达妄本空。妄想是不真实的,所以理观是帮助你把那个妄想背后的执著拔掉,这个妄想就没有力量了。所以,一个人会轮回就是怎么样?粪除未尽,就是心中的我法二执的粪没有消灭,所以就招感了在六道里面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轮回是这样来的,这个我法二执引生的。

那怎么办呢?我们看结劝。“此日相逢觉倍亲。”直到有一天,你学了《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你才知道,原来我们跟三宝不断地接触,我们跟三宝是一家人,尤其是跟佛陀是一家人。当然,我们一般人心是有所求,向外攀缘;向外攀缘,那你就是业障深重了,你面对的是你无量的过去留下来的业力跟妄想。但是你要回光返照,你的本质就出现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这个时候你跟佛陀是站在一个立足点。

所以,诸位!你临命终的时候,到底你是业障深重去往生,还是具足无量的性功德去往生,这关键就是临终的时候你的心是向外或向内,就在这里而已。为什么有些人往生对他来说很容易?他就是临终才念佛,念了三天就往生了!而有些人念了一辈子,临终都没往生。从因缘来看很不公平,但是从理观来说非常公平——善根不同。因为他的人生因缘就是这样。

我们的生命体是真妄和合的,你最好临终的时候不要把虚妄这一块现出来,最好不要。你现出来,你就很难处理了,你这叫自找麻烦。就是“一念迷,生死浩然”,你要是不断地去追想你的过去,你要一攀缘你的过去,那你就回不来了,佛号再怎么念都没有用,那你真的是生死业障深重了,因为你去招惹业力。回光返照的时候,你就是具足无量的性功德,你跟阿弥陀佛站在同一个立足点,那一念之间就往生了。所以,这个成败就在理观。

你理观现前,“此日相逢觉倍亲”。你要是攀缘心现前,“粪除未尽自迷津,却怜五十余年别”。所以诸位!不要小看理观。成败的关键就是,你到底是业障深重,还是性具无量的功德庄严,就在一念之间。就是你临终的时候是向外攀缘还是向内安住,就这样子而已。因为我们同时这两个都具足,就在一念心当中。这个是信解。

这个信解就是说,诸位!从现在开始,你要相信一件事——“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当然我们要相信两件事:第一个,相信从因缘上我们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业障深重,这个也要相信。你不能执理废事,所以我们也要去拜忏、持戒,把这个业力降到最低,这也要相信。但是更重要是第二个,相信你的本质是清净、是具足的,是具足佛性的。这个是信解,先相信这件事情。

《法华经》的圆教思想只能仰信。你说,欸,我见不到。它是先信——信、解、行、证,你信、解以后,你才有办法证入的,它不是让你看到以后才相信的。圆教思想全部是不思议境,你只能够——佛陀这么说,我仰信佛陀的真语。就这样子的一个信解。

我们看观照。

二、观照

地雨何曾有二心  根茎花果漫森森

四微终始元无别  莫向枝条大小寻

观照的这个偈颂,来自于蕅益大师对于<药草喻品>的偈颂。

蕅益大师说,“地雨何曾有二心”。<药草喻品>就是说,当我们在佛法中修学,你不管是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修净土宗也好,你就是在大地里面长出一根草,或者你善根强,变成一棵树。一根草,一棵树。草跟树它能够生长,它靠两个条件:第一个,下有大地;第二个,上有雨水。你要有佛法的滋润,你要有真如的依靠。

这个地,大地,就是你的心灵的力量,你内观的智慧启动了心灵的力量。第二个,雨水。你总要读经,你总要去学法门,学四谛,无常无我,去调伏你的见思烦恼,要来自于法雨,然后你才能够成长。

其实大地跟雨水是平等的,所以修行是公平的。我们在同一片大地上修学,我们在同一个释迦牟尼佛的雨水中长大。既然同一个大地,同一个雨水,怎么就培养出不同的枝叶花果呢?

看第二段,“根茎花果漫森森,四微终始元无别”。修行本来很公平。你看,你作为一个草、一个木,我们同样的雨水,同样的大地,但是我们过去的根机不同,这个成败就在根机了。就是你上辈子是读什么经的,他上辈子是读什么经的,就是你的信仰不同。

你看有些人,他什么都不信,他只相信因果。这种信解是从因果开始的,从业果开始的。这个人修行一辈子,他来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成就快乐的果报,不管他修什么法门。你内心相信什么真理,这个就是一个因地。你是一个葡萄的种子,你放在一个大地上,你就用什么雨水去灌溉,它只有一种结果,就是长出葡萄,它不可能葡萄的种子产生苹果出来,不可能。

有一种人是信解空性的。他过去善根就是这样,他看到什么都觉得这个人生没啥意思,无常无我。那这个人只有一种结果,就趋向偏空涅槃。他的成佛之道,他一定要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不经过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的。

有一种人,直接可以接受《法华经》。你看有些人一学佛就学《法华经》,这个人在过去生就是从《法华经》信解的,他就是起跑点比别人快。

那么诸位!我们来到佛教,你的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他也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我们在同一个大地。我们同一个本师,目前流通的法宝你也看得到,我也看得到,谁也不会私藏,所以我们同一个雨水。但是结果,“根茎花果漫森森”,你有你的根,他有他的花,就是产生多元化的结果。但是,地水火风其实是没有差别的,雨水也没有差别的,关键在哪里呢?

我们看第三段,“莫向枝条大小寻”。同样的雨水,同样的大地,有些人心向外攀缘,有些人内观,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出来了。有些人变成大树,有些人变成小草,就是观照的问题了。

所以整个《法华经》,第一个,你要先相信;第二个,你要不断地去观照它。不只是了解就可以了。

有关这个观照,我们把它总结成三点:

第一点,就是事前的防患,或者叫事前的防护。我们在《法华经》讲到四安乐行,就是理观虽然超越因缘,但是它跟你的身口意有关系。你的身业要保持调柔寂静;口业要和合无诤,你不要整天想要找人家去争执,你的理观会破坏的;第三个就是内心的安住,慈悲善巧,对你修理观有帮助。所以你这个四安乐行,你要给你自己的身口意的活动划出一条红线。

我再讲一次,理事是分不开的。事修有障碍,一定障碍你理观,你不可能切割的,不可能切割。所以佛陀讲四安乐行就是,你的理观只能在身口意安稳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成长,所以你在事前一定要有一个防护。

第二个,事中的安住跟调伏。遇到事情的时候要记住一个问题,你如果临命终要保持正念,你最好现在就开始培训你的临终正念。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一念心遇到外境刺激的时候,马上产生反应。这个是最大的盲点,也是对我们最不利的,因为你看到灰尘马上扑过去,你就完了。诸位!我们无量劫所留下的因缘是太多了,所以,注意!你一定要建立一个观念:因缘是不能处理的。你知道吗?灰尘不能碰。我们遇到事情说,欸,开始在论谁对谁错,就落入了业力的恶性循环了。你这种思考模式培养起来以后,你就很难往生了。

就是说,因缘不能处理。那因缘怎么办呢?因缘只能放下。你要体会。你要处理因缘,你就没完没了了。诸位!你就没完。你的人生的目的不是来处理因缘的,尤其是你现在的身份,也不是来处理因缘的。等到你成就初地以后,该报恩,报恩;该善巧方便摄受,摄受。等到初地的时候,你就有资格说,我要处理我过去的恩恩怨怨了,你可以这样讲。你现在,你现在是什么水平?你怎么可能处理因缘呢?你现在一个生死凡夫,去挑战你的阿赖耶识,是吧?所以,对我们来说,“时时勤拂拭”对我们临终是没有帮助的,平常可以,平常我们尽量结善缘。到了临终的时候,只能够安住镜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定记住!临终的时候不是处理因缘,是放下因缘,放下是最好的处理。所以因缘,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这样懂吗?说,欸,我临命终我就会想到。不可能!你现在不培训,你临终的时候一定是,跟因缘碰撞以后你马上起反应。这是习惯性。所以年纪大的人一定要注意,因缘不能处理,因缘只能放下。所以一定要培养自己怎么样?逆向思考,回光返照。外境刺激你的时候,你的心不跟外境走,而回过来去安住你自己,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你要观想我本来没有这个因缘。这个就是临终的准备,是逆向的回光返照。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记住!安住镜子,而不是去处理灰尘。这第二个。

第三个最重要了,叫事后的熏修。我们最好是,一天不管你多忙,抽出一个小时时间做功课,否则你把《法华经》听完以后,你只是叫做结缘,你永远活在信解,你没有观照。当然,你听完《法华经》以后,你来生的善根比别人强,这是事实。

那么这观照,我们还不会观,怎么办呢?简单!读诵,就靠文字。佛陀的文字相是从佛陀的清净法界流露出来的,他每一个字是不增不减的,你不能动的。所以我们前面的十四品,迹门全部讲完了,佛陀的智慧,权法、实法都讲完,你可以开始读诵。先拜二十分钟,静坐念佛二十分钟,先求止,然后,最后二十分钟诵经。

我们学院现在有做这个读诵版,这个唱诵版还没有做好,读诵版已经出来了。我们陆续地把它贴到我们的官网,包括净土教观学苑,包括妙法莲心学院。你透过这个音声也帮助你摄心。我们现在前面十四品都做好了。你可以从音档配合我们的讲义。

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有一个功课。你不能靠一个礼拜两天来听师父的上课就会建立观照。你来听《法华经》叫做建立信解,你相信这件事情。但是这个真理在你的心中落实,就是靠观照,观照跟日常生活的历练。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1
妙法莲华经2
妙法莲华经3
妙法莲华经4
妙法莲华经5
妙法莲华经6
妙法莲华经7
妙法莲华经8
妙法莲华经9
妙法莲华经10
妙法莲华经11
妙法莲华经12
妙法莲华经13
妙法莲华经14
妙法莲华经15
妙法莲华经16
妙法莲华经17
妙法莲华经18
妙法莲华经19
妙法莲华经20
妙法莲华经21
妙法莲华经22
妙法莲华经23
妙法莲华经24
妙法莲华经25
妙法莲华经26
妙法莲华经27
妙法莲华经28
妙法莲华经29
妙法莲华经30
妙法莲华经31
妙法莲华经32
妙法莲华经33
妙法莲华经34
妙法莲华经35
妙法莲华经36
妙法莲华经37
妙法莲华经38
妙法莲华经39
妙法莲华经40
妙法莲华经41
妙法莲华经42
妙法莲华经43
妙法莲华经44
妙法莲华经45
妙法莲华经46
妙法莲华经47
妙法莲华经48
妙法莲华经49
妙法莲华经50
妙法莲华经51
妙法莲华经52
妙法莲华经53
妙法莲华经54
妙法莲华经55
妙法莲华经56
妙法莲华经57
妙法莲华经58
妙法莲华经59
妙法莲华经60
妙法莲华经61
妙法莲华经62
妙法莲华经63
妙法莲华经64
妙法莲华经65
妙法莲华经66
妙法莲华经67
妙法莲华经68
妙法莲华经69
妙法莲华经70
妙法莲华经71
妙法莲华经72
妙法莲华经73
妙法莲华经74
妙法莲华经75
妙法莲华经76
妙法莲华经77
妙法莲华经78
妙法莲华经79
妙法莲华经80
妙法莲华经81
妙法莲华经82
妙法莲华经83
妙法莲华经84
妙法莲华经85
妙法莲华经86
妙法莲华经87
妙法莲华经88
妙法莲华经89
妙法莲华经90
妙法莲华经91
妙法莲华经92
妙法莲华经93
妙法莲华经94
妙法莲华经95
妙法莲华经96
妙法莲华经97
妙法莲华经98
妙法莲华经99
妙法莲华经100
妙法莲华经101
妙法莲华经102
妙法莲华经103
妙法莲华经104
妙法莲华经105
妙法莲华经106
妙法莲华经107
妙法莲华经108
妙法莲华经109
妙法莲华经110
妙法莲华经111
妙法莲华经112
妙法莲华经113
妙法莲华经114
妙法莲华经115
妙法莲华经116
妙法莲华经117
妙法莲华经118
妙法莲华经119
妙法莲华经120
妙法莲华经121
妙法莲华经122
妙法莲华经123
妙法莲华经124
妙法莲华经125
妙法莲华经126
妙法莲华经127
妙法莲华经128
妙法莲华经129
妙法莲华经130
妙法莲华经131
妙法莲华经132
妙法莲华经133
妙法莲华经134
妙法莲华经135
妙法莲华经136
妙法莲华经137
妙法莲华经138
妙法莲华经139
妙法莲华经140
妙法莲华经141
妙法莲华经142
妙法莲华经143
妙法莲华经144
妙法莲华经145
妙法莲华经146
妙法莲华经147
妙法莲华经148
妙法莲华经149
妙法莲华经150
妙法莲华经151
妙法莲华经15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高僧传》记录的诵经感应

梁代慧皎法师所撰《高僧传》,将梁代以前的高僧大德,...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临终是超凡入圣,还是继续轮回

民国十二年阴历五月廿八日,大师收到会稽道尹黄涵之居...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

趁年轻时赶快修行

莲花生大士云:趁年轻的时候努力的修持是极为重要的!...

有情众生的四个层次

佛教讲,人是有情众生,甚至一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

【佛教词典】诸法寂灭相

诸法的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叫做寂灭相。...

【佛教词典】一来果补特伽罗

一来果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

提前释放出狱的比丘

想一想善导大师,在盛唐之际,最好的时候,他都有那么...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

知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息心达本源

我们的生命体,它是会生灭变异的,它是诸行无常的,你...

不杀生的内涵

很多人对杀生的内涵不能正确理解,或是认为,牛马猪羊...

李炳南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一、乱世学佛,皈依印光大师 李炳南(18901986)居士,...

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问: 请问,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了幻法师答:...

佛门里的大孝

佛教里说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地学佛。自己学佛,...

净界法师:修净土的人不要想着你造的善业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

此念佛四法,能令心归一处

学佛应念佛,念佛当一心。蕅益大师开示:得生与否,全...

在生活和职场中要做到口和无诤

生活和职场里难免有不少纷争,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因为要改造你的想象力。其实布...

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

一切众生就是妄心生灭永远不停的,妄心生灭不停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