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一三九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百四十面。在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之前,先赞叹妙音菩萨的功德。

我们一个受了菩萨戒的弟子,在修学菩萨道的时候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发愿。智慧当然是正修了,这个一心三观是我们的正修,破无明证法身靠智慧。但是这个目标的引导就靠发愿,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个主题。

这四个主题,分成两阶段完成。我们一个凡夫开始修行的时候,重点在于断烦恼、成佛道。虽然度化众生我们也发愿,但是我们不可能把它当重点。度化众生叫做随缘就可以了,随缘尽分。重点是你要先解决你内心的问题,你内心的颠倒想。无量劫来,这个生命在轮回当中,每一次轮回都深受老病死的痛苦。这个痛苦,受了就受了,问题就是轮回的后遗症,就是你的太多的生命经验留在你心中太多的痕迹,因为你的执著。本来这个影像过了就过了,你却抓着不放。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这使令我们对某些事情特别的喜欢,对某些事情特别的讨厌,这爱憎取舍就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

所以,在整个菩萨道的修学当中,从名字位到观行位到相似位,你说你广修法门,对你也不重要,你其实一个法门就够了,就看你有没有深入。你说度化众生,对你来说也不是重点。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实践菩提愿的时候是先断烦恼、成佛道。这个佛道就是法身。

等到你成就法身以后,你的重点就不是断烦恼、成佛道,你的重点叫做学法门、度众生。你要广学无量法门,成就各种的三昧神通。因为众生无边,所以你的善巧方便就很重要。每一个人各有各的喜好,所以,你要度尽所有众生,就必须要把所有的三昧都学会。这个时候你的重点就不是断烦恼了,你从内观而转成外弘,以度化众生为目标了。

那当然,你今天能够度化众生,那就看你的身口意有多少三昧。比方说,他是法身菩萨,他有十八种三昧;你只有两种三昧;他只有四种三昧……那你度化众生就赶不上这个人了。所以就必须怎么办呢?你赶快去亲近十方诸佛。你可能跟药师佛学某种三昧;跟阿弥陀佛学某一种三昧;哪一尊佛因地的时候对某一个三昧特别的有心得,你跟这一尊佛学这种三昧。要亲近十方诸佛,把他们的专长三昧都学起来。妙音菩萨就是这样,他精通这个里面的十六种三昧,这大概都是整个法身菩萨非常有特色的三昧。

这些三昧,智者大师讲完以后,他用两句话来形容说,这整个大乘的三昧是互容互摄、重重无尽。所以这个三昧它不是单一的,它一个三昧出来的时候,有时候跟其他三昧是互含互摄的。

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提婆达多要害佛陀。他怎么害呢?他把大象灌醉,灌醉以后他拿一个杖子去打这个象。这个象一痛,喝醉的象,就往前冲。这个时候佛陀带着诸大弟子去托钵,所以这个象等于是直面地冲过来。当然,这诸大弟子都是阿罗汉,他任运地有他的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他的三昧产生自动的保护,就飞到虚空去。所以,阿罗汉的三昧是自受用,他不会去考虑别人。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还是示现一个凡夫,他没有三昧力,也没有神通,就躲在佛陀后面。佛陀有无量三昧,释迦牟尼佛那还得了,他面对大象的时候很任运地、自然地入慈心三昧。他这个手伸起来,现出五个狮子头。那个大象再怎么醉,看到狮子都醒过来,跪到地上就不动了。

那么我们现在要问了:这个狮子怎么来的?这是个手,它怎么出现五个狮子呢?慈心三昧。但是你说这个慈心三昧只有慈悲吗?没有智慧吗?不可能。没有智慧,他怎么知道要出现狮子呢?他为什么不出现老鼠呢?是吧?就是有判断力嘛。他知道狮子才有办法降伏大象。所以,表面上是慈悲,事实上是有智慧作后盾,一定有禅定。

所以,他这个三昧,我们在学佛菩萨的三昧,它有时候互含互摄的,它的组成是智慧、慈悲、禅定。慈心三昧,只能够说它以慈悲为主,多分是慈悲,但其中还有智慧跟禅定。所以法身菩萨的三昧是这样来的,他能够现各种身、说各种法来度化众生。

庚二、被照辞佛

这个三昧的作用,我们看庚二的“被照辞佛”。

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

世尊!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

释迦牟尼佛一开始是放光东召,他是照了整个净光庄严国土,范围非常广。现在佛陀的光明开始缩小,他特别照在某一个菩萨的身上,这个菩萨就是妙音菩萨。他本来是照净光庄严国土,后来特别地照在妙音菩萨身上。

妙音菩萨被照了以后,就知道他有重要的任务,必须到娑婆世界来证明《法华经》。所以他就起立白告佛陀,他说:世尊!我现在要马上赶到娑婆世界去。为什么呢?一方面礼拜、亲近、供养佛陀,一方面去见见这些法身菩萨,比方说文殊师利法王子、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庄严王菩萨跟药上菩萨。法身菩萨有时候互相往来,互相学习对方的三昧。

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前面是照整个净光庄严国土,现在佛陀用光明正式地邀请,或者说是召唤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来证明《法华经》的功德。

庚三、彼佛垂诫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

汝莫轻彼国,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而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若佛菩萨及国土,生下劣想。

这个妙音菩萨要离开净光庄严国土来到娑婆世界,他不是一个人。一般到了法身菩萨,特别是资深的法身菩萨,到了等觉菩萨,他一定有他的同见同行的眷属,浩浩荡荡。那么要来到娑婆世界之前,这个佛就有一段重要的告诫。我们看怎么告诫。

净华宿王智佛就告诫妙音菩萨跟他的眷属说:你们到了娑婆世界以后,千万不要轻视娑婆世界。因为娑婆世界是秽土,而净光庄严国土是净土,那这个依正庄严当然是差别甚大。他说,你到了娑婆世界,对娑婆世界不要生起这种低下卑劣的想法。

怎么说呢?因为娑婆世界是一个秽土。第一个,它的大地高低不平,高高低低,有许多的土石诸山,而且更重要是环境非常的污秽,有很多的泥沙,不干净的垃圾。这个净土都不会有的,这是依报有问题。第二个,正报也是有问题。不要说菩萨,就算佛身也是特别的卑小。你看释迦牟尼佛身材,丈六比丘相。佛陀都丈六了,那菩萨更是身形矮小。但是你妙音菩萨的身相有四万二千由旬,我的身相六百八十万由旬。而且你不但高大,你妙音菩萨多生多劫各种三昧跟福德力的加持,特别的庄严,具足百千万福德的加持,光明殊妙。所以你到了娑婆世界,莫轻彼国,而且对于佛菩萨跟依报的国土,你不能生起下劣之想。

我们前面在<如来寿量品>讲过,诸佛的国土的差别,有这个本门跟迹门。就是说,你成就法身菩萨以后,你就有能力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国土来教化你的众生,你就有能力。当然,因缘具不具足,要看你自己,但你有这个能力。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最简单的,就是你也不要创造国土,你直接来到众生的世界,什么都没改变。比方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他直接来到秽土投胎,最省事。但是这个就是秽土,所以你必须要现出跟众生相似的身相,你也要现出各种的老病死,就要示同凡夫。你要有生病,有衰老,寿命短暂,身形卑小等等。就是你直接来到一个众生的世界,然后八相成道。这第一个选择。

第二个,你另外创造一个净土,然后把你有缘的众生拉到你的净土去。这个就要很多很多的时间。你要发愿,你要积功累德,你要等待你有缘的众生善根成熟,这个国土才会出现。这个跟哪一尊佛好坏完全没有关系,就是你发的愿。你愿意发这个愿,你就发这个愿。

所以,从诸佛菩萨的本门来说,“同证法身”,你的法身跟他的法身一样。但从迹门来说,各发本愿,各取國土,各度众生。你发你的愿,你成熟你的国土,你度化你的众生。

那么现在有问题了。本来是你度你的众生,他度他的众生,那现在什么问题呢?现在妙音菩萨要从净土来到娑婆世界的秽土,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因为妙音菩萨你四万二千由旬,我们娑婆世界的佛陀只有丈六比丘相,这个落差太大了,所以佛陀必须告诫。

当然,蕅益大师说,妙音菩萨他是等觉菩萨,他当然本迹燎然。他知道本门迹门,他知道释迦牟尼佛虽然现出丈六老比丘相,但是他的法身不可思议,绝对在我之上。他能够看到佛陀的本门,但是他的眷属未必。所以蕅益大师有一个问答说:“既是胜妙眷属,何得有未达者?”就是说,你们都能够投生到净土去了,你怎么不知道迹本二门的道理?蕅益大师说,未必!他说:“浊轻福胜故土净,位权智浅故须规。”他说,他能够到净土,不表示他的智慧善根比别人强。他是浊轻福胜,烦恼业力比较轻,福报比较大,所以他到净土去。但不表示说他学过《法华经》,也不表示他破无明证法身,他可能在权位。在权位的时候,他可能是三乘的声闻、缘觉、菩萨,但是他没有破无明证法身,他也没看《法华经》。他哪知道说,哦,这个丈六的老比丘相,他的本门不可思议?他哪知道呢?所以,他只要起轻慢心,那就有过失了。所以说“位权”,他可能只是在权位,没有这种中道的智慧,“智浅”,所以必须要加以规劝。因为这个国土的转换,你如果不懂迹本二门的道理,可能内心会生卑劣想,所以他必须要规劝好。

庚四、妙音受旨

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诣娑婆世界,皆是如来之力,如来神通游戏,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前面是彼佛的规劝,这段说明妙音菩萨能够谦卑地接受规劝。妙音菩萨就带着他的眷属向佛陀白告说,我今天能够到娑婆世界去作证《法华经》,这不是我的功德,这如来的加持力。

如来三种加持:第一个,如来的神通游戏力。蕅益大师说是佛陀的忍辱衣,佛陀忍辱的力量加持我。第二个,如来的功德力,就是如来的入慈悲室,得到如来慈悲的加持。第三个是智慧庄严,就是坐法空座。所以,我今天能够从净光庄严国土到娑婆世界去,完全是佛陀忍辱力、慈悲力、智慧力的加持。

当然,蕅益大师说,妙音菩萨是位居等觉,肯定是分证三力,但是为了表示恭敬皈依,所以就推功佛陀,说是佛陀的加持。他意思就是说,妙音菩萨作为领导者尚且如此谦卑,他等于是以身作则,做给他的眷属看的:我们今天不能起高慢,所有的功德都是佛陀的加持。他以身作则。

庚五、先现来相 分六:辛一、妙音现瑞;辛二、文殊请问;辛三、如来垂答;辛四、文殊请见;辛五、推功多宝;辛六、多宝命来

我们看庚五的“先现来相”,就是人还没有到之前,他先出现瑞相。

辛一、妙音现瑞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那么妙音菩萨怎么能够从净光庄严国土来到娑婆世界呢?他就在他的座位当中“不起于座”,然后“身不动摇”;他用他的心力,他内心入于普现色身三昧;“以三昧力”,在这个娑婆世界说法的耆阇崛山中,在佛陀法座不远的地方,先变化,所谓变化就是无而忽有,突然间出现了八万四千众宝莲花。那么这个莲花的材质呢,是紫金为它的花的干,白银做叶片,金刚作为它的花的须,甄叔迦宝来当作它的花台。也就是说,其实他这个时候人还没有到,他的依报的庄严先现前。

古德解释这一段,说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妙音未来,先显要义”。就是人还没有来之前,先把《法华经》的要义讲出来。《法华经》的要义,就是依止一念心性建立整个修行的因果。你看,你因地的时候在什么地方修?你也是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就算事修,也是透过事修来会事入理。所以,一个修《法华经》的人,他对因缘观都是从一念心性变现因缘来观察,就是他从一念心性来修行。

简单地说,他认为人生只有一件事情,就借事修心: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开显我的自性。他的因地就是做这件事情。你对我好也好,对我不好也好,这跟我都没关系,我的人生就是历事炼心。所以他因地是心性。果地,成就法身以后,他这个心性现出三昧神通,也是心性。所以整个《法华经》就是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所以,他入三昧以后他的身体没有来,但是他的瑞相已经在心性里面显现出来了。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件事看得出来。你看圣人要投胎之前——不是凡夫喔,法身菩萨。如果你是法身菩萨投胎,一定会有瑞相。他还没有投胎之前,就是他那个心只要一动,他念头一动他要到那个地方去之前,那个相状就出来了。所以蕅益大师说,一个人成就法身以后,他那个真如三昧,虽然是内心的理观,他那个念头一动,叫做“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因为他这个三昧里面是具足各种庄严的,这个就是瑞相。他从瑞相当中表现出这个三昧的力量。

辛二、文殊请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见是莲华,而白佛言:

世尊!是何因缘,先现此瑞,有若干千万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这个时候,文殊菩萨看到这些瑞相,就代表大众请法,说:世尊!是什么样的因缘,出现这个八万四千的莲花台呢?这个莲花台的材质是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乃至于甄叔迦宝以为其花台?

文殊菩萨是在娑婆世界代表智慧,妙音菩萨是在十方世界代表智慧。所以他这个文殊菩萨是这样的,法身菩萨跟法身菩萨之间有时候是同参道友,除了跟佛陀学习以外,法身菩萨之间也会彼此互相学习对方的三昧。所以他对这件事情也特别好奇,就是他到底入什么三昧,他人没有来之前就能够现出八万四千个莲花台?所以向佛陀请问,这是什么因缘?他到底因地修什么功德?他成就什么三昧?他能够人没有来之前,就有这种殊胜的瑞相?向佛陀正式请法。

辛三、如来垂答

我们看佛陀怎么回答。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是妙音菩萨摩诃萨欲从净华宿王智佛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至此娑婆世界,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佛陀回答说,因为在净光庄严国土有一个妙音菩萨,他从净华宿王智佛国,跟八万四千菩萨的眷属即将来到娑婆世界。来这里干什么呢?第一个,供养亲近礼拜我释迦牟尼佛;第二个,供养作证听闻《法华经》。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释迦牟尼佛把妙音菩萨来的目的讲得很清楚:一个是供养佛陀,礼拜佛陀;第二个是供养听闻《法华经》,为《法华经》作证。所以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

我们看整个《法华经》的互动,跟菩萨的互动,只有两尊佛菩萨是外来的:一个是多宝佛,多宝佛塔是从外面,从地涌出,从空出现的;第二个就是妙音菩萨,也从外来的。这两尊佛菩萨都是为了证明。多宝佛塔所表示的是法身,为了证明法身的功德;妙音菩萨所证明的是智慧,是果地的智慧。所以这两个性质都是为了作证,远从他方世界来到娑婆世界。所以妙音菩萨来的目的跟多宝佛塔类似,都是为了作证。

辛四、文殊请见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愿为我等说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见是菩萨色相大小,威仪进止,惟愿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文殊菩萨就白佛陀说,世尊!妙音菩萨因地的时候种何善本(他修什么样的理观的智慧)?第二个,他修什么事修的法门(福德力)?。他那个理观跟事修加起来,才能够有现在的大神通力,才能在虚空当中,不动道场,身体没有来之前,先现出八万四千个众宝莲花。所以他到底是依止什么三昧?希望能够说出三昧的名字,我等亦欲精进地修行。因为行此三昧,才能够真正地了解通达这个菩萨的色相的大小,各种的威仪。所以伏请世尊以神通力正式地召唤妙音菩萨前来,令我得见。所以文殊菩萨等于是看到这么多的瑞相心生好乐。

所以古人说,文殊菩萨这个请问,就是要希望能够见其人、学其法,重点在学其法,学习他的三昧的法。所以他请佛陀用神通力,来召唤妙音菩萨赶快现前。

辛五、推功多宝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

此久灭度多宝如来,当为汝等而现其相。

文殊师利菩萨本来是请释迦牟尼佛来召唤菩萨过来,但释迦牟尼佛没有亲自召唤,他把这件事情推功给多宝如来。他说,这个多宝如来会为你们召唤他,使令妙音菩萨现前。

那么这个地方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亲自召唤,要多宝如来来召唤呢?这个地方的解释有两段:

第一个,古德解释说,因为妙音菩萨的表法是三昧神通,是果后行因。多宝佛表达是法身功德,而释迦牟尼佛再怎么说他示现的是应化身,应化身当然不能够去召唤法身菩萨的果后行因,所以法身佛更适合。这第一个,从表法上。就是所有的功德都是法身生起的,包括悲智行愿,所以由代表法身佛的多宝如来更适当。这是第一个说法。

蕅益大师有另外一个说法。蕅益大师说,从这件事,有可能,这妙音菩萨可能是多宝佛过去的弟子,跟他因缘深,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推功多宝佛。也可能妙音菩萨是多宝佛的弟子,蕅益大师这么说。

总之,释迦牟尼佛没有亲自召唤,把召唤这件事推功给多宝如来。

辛六、多宝命来

时多宝佛告彼菩萨:善男子来!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这个时候多宝佛就告诉妙音菩萨说,善男子来!就正式地召唤妙音菩萨过来——文殊师利法王子希望能够见你的身,当然更重要是学你的法。我们知道,这个多宝如来的塔现在已经关闭了,所以他从塔里面出声音召唤。多宝就这么一个召唤,妙音菩萨当然就马上要现前了。

己二、正明发来 分六:庚一、眷属经历;庚二、叙相登台;庚三、问讯传旨;庚四、请见多宝;庚五、世尊为通;庚六、塔中称喜

我们看己二的“正明发来”。

庚一、眷属经历

那么在来的过程当中,我们看他所经历的过程。看庚一的“眷属经历”。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宝莲华,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当然,妙音菩萨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他有一个过程。妙音菩萨这个时候从净光庄严国土当下消失,带着他的八万四千菩萨的眷属,就浩浩荡荡地要前往娑婆世界。这当中经历各种国土,这个地方大地六种震动,而且空中雨七宝莲花,而且是有百千种天乐相随,跟各种法器,不鼓自鸣。

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前面说过,法身菩萨的三昧是三种东西组成的:智慧,严格地说应该叫智慧庄严;一个是福德,福德庄严;第三个,就是禅定的庄严。

智慧是没有差别的。你不能够说,欸,你修一心三观跟我一心三观不一样。当然,浅深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理观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知道,你不可能只修理观,一定有事修,那事修就不一样了。我们从妙音菩萨来的过程所现的瑞相,大地六种震动、空中雨七宝莲花,这个是三昧力所成,跟智慧有关系,基本上差别不大,只是说你的震动的程度、花的浅深,跟你的三昧力的浅深有关系。

但是百千天乐跟不鼓自鸣,古德解释,这是福德力,这个三昧里面有福德庄严。福德庄严就每一个人不一样了,就是妙音菩萨不共的,不共的三昧所表现出来,他有天乐相随跟法器相随。后面经文会说,因为妙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用七宝钵供养佛陀,所以招感法器相随;他用美妙的音乐供佛陀,所以招感天乐相随,他去到哪里这个音乐就到哪里。

就像过去我们讲这个象护比丘,他以前在因地的时候做一个商人,做买卖赚到钱以后,他经过一个寺庙,看到那个当来下生的佛陀乘着六牙白象。那这个六牙白象,那个白象雕像已经剥落了,他就用他的钱去把这个白象修复。结果他生生世世,一出生的时候这白象就相随,他出家了以后白象也跟随。这个就是他的福德力招感的。

那就是我们讲,常同常别。每一个人三昧一样,但是你过去的福德庄严不一样,所以有一些差别的相状出现。这个就把他的过程解释一下。

庚二、叙相登台

来到娑婆世界以后的情况,我们看下一段,庚二“叙相登台”。

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正使和合百千万月,其面貌端正,复过于此。身真金色,无量百千功德庄严,威德炽盛,光明照曜,诸相具足,如那罗延坚固之身。

前面的经文都没讲到妙音菩萨现前,只是他来之前现出八万四千朵莲花在空中。那么这一段开始,就妙音菩萨正式地出现。

他出现以后有五种相貌:第一个,“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他的眼睛特别的清澈而且广大,像莲花叶一样。这讲到他的双目。第二个,他的面貌端正美好。他的面貌就好像是具足百千万个月亮那么的光明,使令他的面貌特别的端正美好。第三个,身相光明庄严。他的身相发出紫金色的光明,“无量百千功德庄严,威德炽盛”,光明照耀其身。一般的佛菩萨都有“常光”,他不是“放光”,他头顶的光明是跟随他的身体的。第四个,他诸相具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第五个,身相坚固不坏。他有金刚那罗延身,他的身体没有病痛,不可破坏。这个指的他的身相。

我们看下一段。

入七宝台,上升虚空,去地七多罗树,诸菩萨众恭敬围绕,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他来到娑婆世界以后,因为他那个七宝莲花台已经事先就到了,所以他们所有人,就他又刚好八万四千个眷属,那么现出八万四千个莲花台,每一个人就坐到自己的台上。这个台就自然地升到虚空,离地有七多罗树之高。以妙音菩萨为主,旁边诸菩萨恭敬围绕,就来到娑婆世界佛陀说法的耆阇崛山中,就正式地到来。

我们看这个法身菩萨他的资深资浅,就这个法身菩萨到底是刚刚成就法身,还是他的法身已经成就很久了,当然你从智慧看不出来,因为智慧是无形无相,一般是看他的庄严。因为法身菩萨成就以后,他开始要修各种三昧。这个三昧,除了智慧以外,他的福德是很重要。他一定要深入众生的世界,广度众生,所以度化众生以后他就积集福报。

所以我们讲说,佛陀是功德圆满。这句话我们要细分。其实应该说智慧圆满。福德庄严,没有圆满这件事情。它怎么会圆满呢?你说释迦牟尼佛他成就,就算他的法身已经究竟圆满了,那你说释迦牟尼佛就从此就闲着不做事了?不可能。他还是一样从空出假,他可能变现出一个蛇王度化跟他有缘的做蛇的;他可能变现罗刹鬼去度罗刹。所以,他只要有一期的生命的度化,他的事修的福德就会增加。

诸位!因缘所生法没有所谓的圆满这件事情,但理观是圆满没有错了。一心三观到了究竟,就是他的智慧就这样子了。所以你看那个《阿含经》有一件事情,说佛陀不舍穿针之福。说佛陀有一天在巡寮的时候,看到一个双目看不到的比丘,他没办法穿针,他穿这个针穿了半天穿不下去。佛陀就过去,很慈悲地说:来,我替你穿。他穿好以后,把这个针还给对方的时候,比丘摸到佛陀的手,就知道这个不是一般人,就知道是佛陀。就跟佛陀感谢顶礼,然后就问佛陀说:佛陀,您老人家是福报已经圆满了,您为什么还要修这个穿针之福呢?佛陀意思就是说,福报是无止无尽的,谁说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所以佛陀不舍穿针之福。

就是说,你看一个法身菩萨,如果是因地当然就是凡夫看智慧,法身就看庄严。所以,看到这种庄严的阵势,就知道妙音菩萨那不是初心菩萨,他的身相,依报,正报,带着眷属的庄严。

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般若,我们前面说过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个时候是以智慧为主。但是你成就诸法实相以后的般若,进入到境界般若,开始通达诸法的境界,现出依报庄严,更重要是眷属般若。法身菩萨的智慧,它一定是“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他的智慧一定带有庄严。

那当然,你的智慧看不出他的智慧,你怎么办呢?你先看他的庄严,就知道他的智慧浅深了。所以你会觉得很奇怪,说,妙音菩萨代表的是智慧,但是我们从头看到尾都是在显庄严!因为智慧跟庄严两个是不可切割的,就好像说你修理观一定带事修。所以我们从庄严当中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文殊菩萨对他如此的景仰。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从这个庄严的气势来看,妙音菩萨不是一般人,所以希望能够见其人、学其法,是这样子。因为他的理观当中一定带着福德庄严。

这个地方,说明妙音菩萨以庄严相来为《法华经》作证,为智慧作证。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1
妙法莲华经2
妙法莲华经3
妙法莲华经4
妙法莲华经5
妙法莲华经6
妙法莲华经7
妙法莲华经8
妙法莲华经9
妙法莲华经10
妙法莲华经11
妙法莲华经12
妙法莲华经13
妙法莲华经14
妙法莲华经15
妙法莲华经16
妙法莲华经17
妙法莲华经18
妙法莲华经19
妙法莲华经20
妙法莲华经21
妙法莲华经22
妙法莲华经23
妙法莲华经24
妙法莲华经25
妙法莲华经26
妙法莲华经27
妙法莲华经28
妙法莲华经29
妙法莲华经30
妙法莲华经31
妙法莲华经32
妙法莲华经33
妙法莲华经34
妙法莲华经35
妙法莲华经36
妙法莲华经37
妙法莲华经38
妙法莲华经39
妙法莲华经40
妙法莲华经41
妙法莲华经42
妙法莲华经43
妙法莲华经44
妙法莲华经45
妙法莲华经46
妙法莲华经47
妙法莲华经48
妙法莲华经49
妙法莲华经50
妙法莲华经51
妙法莲华经52
妙法莲华经53
妙法莲华经54
妙法莲华经55
妙法莲华经56
妙法莲华经57
妙法莲华经58
妙法莲华经59
妙法莲华经60
妙法莲华经61
妙法莲华经62
妙法莲华经63
妙法莲华经64
妙法莲华经65
妙法莲华经66
妙法莲华经67
妙法莲华经68
妙法莲华经69
妙法莲华经70
妙法莲华经71
妙法莲华经72
妙法莲华经73
妙法莲华经74
妙法莲华经75
妙法莲华经76
妙法莲华经77
妙法莲华经78
妙法莲华经79
妙法莲华经80
妙法莲华经81
妙法莲华经82
妙法莲华经83
妙法莲华经84
妙法莲华经85
妙法莲华经86
妙法莲华经87
妙法莲华经88
妙法莲华经89
妙法莲华经90
妙法莲华经91
妙法莲华经92
妙法莲华经93
妙法莲华经94
妙法莲华经95
妙法莲华经96
妙法莲华经97
妙法莲华经98
妙法莲华经99
妙法莲华经100
妙法莲华经101
妙法莲华经102
妙法莲华经103
妙法莲华经104
妙法莲华经105
妙法莲华经106
妙法莲华经107
妙法莲华经108
妙法莲华经109
妙法莲华经110
妙法莲华经111
妙法莲华经112
妙法莲华经113
妙法莲华经114
妙法莲华经115
妙法莲华经116
妙法莲华经117
妙法莲华经118
妙法莲华经119
妙法莲华经120
妙法莲华经121
妙法莲华经122
妙法莲华经123
妙法莲华经124
妙法莲华经125
妙法莲华经126
妙法莲华经127
妙法莲华经128
妙法莲华经129
妙法莲华经130
妙法莲华经131
妙法莲华经132
妙法莲华经133
妙法莲华经134
妙法莲华经135
妙法莲华经136
妙法莲华经137
妙法莲华经138
妙法莲华经139
妙法莲华经140
妙法莲华经141
妙法莲华经142
妙法莲华经143
妙法莲华经144
妙法莲华经145
妙法莲华经146
妙法莲华经147
妙法莲华经148
妙法莲华经149
妙法莲华经150
妙法莲华经151
妙法莲华经15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高僧传》记录的诵经感应

梁代慧皎法师所撰《高僧传》,将梁代以前的高僧大德,...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临终是超凡入圣,还是继续轮回

民国十二年阴历五月廿八日,大师收到会稽道尹黄涵之居...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

趁年轻时赶快修行

莲花生大士云:趁年轻的时候努力的修持是极为重要的!...

有情众生的四个层次

佛教讲,人是有情众生,甚至一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

【佛教词典】诸法寂灭相

诸法的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叫做寂灭相。...

【佛教词典】一来果补特伽罗

一来果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

提前释放出狱的比丘

想一想善导大师,在盛唐之际,最好的时候,他都有那么...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

知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息心达本源

我们的生命体,它是会生灭变异的,它是诸行无常的,你...

不杀生的内涵

很多人对杀生的内涵不能正确理解,或是认为,牛马猪羊...

李炳南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一、乱世学佛,皈依印光大师 李炳南(18901986)居士,...

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问: 请问,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了幻法师答:...

佛门里的大孝

佛教里说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地学佛。自己学佛,...

净界法师:修净土的人不要想着你造的善业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

此念佛四法,能令心归一处

学佛应念佛,念佛当一心。蕅益大师开示:得生与否,全...

在生活和职场中要做到口和无诤

生活和职场里难免有不少纷争,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因为要改造你的想象力。其实布...

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

一切众生就是妄心生灭永远不停的,妄心生灭不停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