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百七十六面。我们看丁五,结会古今。
我们前面说到,“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法华经》的一佛乘,当然强调了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所谓“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就是说,你不管修不修,它都是清净,它都是具足,跟你有没有修行没有关系。但是这不表示说,你什么事都不做,你的清净心、你的具足的功德会自然显现,也不是这样子。所以,“佛种从缘起”,虽然具足,但要靠你的善根福德因缘去把它开显,把它启动起来,把它激活起来的。这就是所谓的不生灭的心性要生灭的修学去激发它,就造成了真如受熏。
我们看妙庄严王这一生的经历就知道了,他由于过去的善根福德因缘启发以后,他也要出家精进修行才能够成就净功德庄严三昧,只是说他先成就理观再事修。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的。
丁五、结会古今
佛陀讲完这一品以后,就把古今的这段因缘开展出来。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妙庄严王岂异人乎?今华德菩萨是。其净德夫人,今佛前光照庄严相菩萨是,哀愍妙庄严王,及诸眷属故,于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
这一段就把这个名号给讲出来,说佛告大众,于汝意云何,过去的妙庄严王是谁呢?就是现在法华会上的华德菩萨,现在已经成就法身了。那么净德夫人是谁呢?就是在佛前,佛陀放光东照,具足各种功德庄严相,来自于东方的妙音菩萨。他的前身就是净德夫人。哀愍妙庄严王故而做他的眷属,在彼王中生——示现在光明庄严国土中出生。那么这两个儿子呢?净藏就是药王菩萨,净眼就是药上菩萨,这两个兄弟。
这个地方先把这个名号讲出来,这以下赞叹药王、药上菩萨的功德。
看经文。
是药王、药上菩萨,成就如此诸大功德,已于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植众德本,成就不可思议诸善功德。若有人识是二菩萨名字者,一切世间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佛陀就赞叹药王、药上菩萨,过去生已经成就如是广大的三昧神通的功德。这功德哪里来的呢?“已于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植众德本”,修福修慧,成就这个不可思议的诸善功德。所以,如果有人能够了知这两个菩萨的名号,那应该要把握机会去礼拜、供养、赞叹药王、药上两位菩萨,因为他是众生的大福田。
这个是结会古今。
丁六、闻品进道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的时候,法华会上有八万四千人内心远离烦恼尘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慧眼是见真理的,法眼是见俗谛的,所以他能够通达一切法的差别相。
从判教来说,蕅益大师说,得法眼净,最少六根清净位,也可能是分证即佛,就是在六根清净位跟见道位中间。这个就是<妙庄严王本事品>。
妙庄严王,我们看他这一生,他是一个大国王,福报大,所以这种人高慢心重。高慢心重、福报大的人,又起邪见,基本上是很难度化了,这个人基本上没办法度化了。那为什么能够度化呢?当然就是“佛种从缘起”,因为他的善根力、福德力太强了。所以佛法讲,真能破妄。不管你这个人多么颠倒,关键是你那个真实的力量够不够。就好像说一个房间,你不要管这个房间是三千年五千年黑暗,关键是你有没有光明。因为再大的颠倒,也是一个虚妄相,它永远禁不起真实光明的考验。
说,我这个人以后是不是容易成就得度呢?你不要管你的烦恼厚薄,也不要管罪业深浅,重点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力要够,问题在这里。你善根福德力够,即便像妙庄严王那么难度化,都有办法在今生成就圣道。
我过去,我一九八七年读佛学院,一九九零年毕业。毕业的时候,忏公师父就透过侍者打电话给我,要我去莲因寺住一段时间。老人家这样讲,当然就依教奉行,我们把行李简单打包一下,就到莲因寺去住。
我记得是在第三天还是第四天的时候,我在念佛堂拜佛,跟大家一起拜佛。拜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那个念佛堂外面有一个电话响了。电话响了,我们是外来的客比丘,我们不敢随便接电话,就一直响一直响,后来都没有人接。很奇怪,那一次刚好都没有人去接电话。
吃午餐的时候,老人家就说话了。他说,今天早上的电话一直响都没有人接,人家可能是要我们寺庙回向的,有紧急情况的,这都没有人接,这样不好。他说,我们要多体验体验,给人家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欸,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对我深深地影响到。就是说,别人在修行当中有困难的时候,你适当地开导他,拉他一把。表面上我们在帮助别人,但是诸位你知道吗,你点点滴滴的力量是回馈到你未来的因缘!他有困难的时候,你出手去开导他,他可能这一念就转过来了,关键时刻嘛。他有善根,你说,你要不要来读诵《法华经》?结果他听你劝,他读《法华经》了,这因缘就变了。我们对众生所释放的给人家的方便的因缘,总有一天就会积累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就变成给你自己方便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这样子,就是善根力福德力是点点滴滴积累而成的。
这是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菩萨劝发品>。
我们先看附表五十九,<普贤菩萨劝发品>。
一、解释品目
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如《大佛顶经》云:“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奖励名“劝”,引导发心名“发”。此品明普贤菩萨远在他方世界,具闻法华,欲令自行化他,永永不尽,故来灵山胜会,劝发大众生起信愿,如法受持,故立如是品名。
我们先解释“普”跟“贤”这两个字。因为名以召德,一个菩萨的名号往往是诠释他的功德。这个菩萨,他的内心有两个功德:第一个,体性周遍曰普。他成就了清净心。清净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是普。第二个,随缘成德。依止清净心产生的菩提愿力,这个就是贤。所以,这个普贤菩萨就是依止清净心跟菩提愿而成就广大无尽的普贤行愿而立名的。
那么这个普贤菩萨有什么样的功德妙用呢?
我们看《大佛顶经》说,“我用心闻”。就是普贤菩萨依止清净心跟菩提心这两种心来闻。这个闻就是智慧观照了,菩萨的六根都是智慧。在这个观照当中,他能够分别众生各种的知见:他是一个人天种性、二乘种性、菩萨种性等等各种种性的差别。若于他方恒沙世界,有一个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愿——什么叫成就普贤行愿?你能够依止清净心、菩提愿来修任何法门都是普贤行愿——表示你就是顺从普贤菩萨的功德,所以就感应普贤菩萨,“我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修行的处所。就算你是一个凡位的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够真正地见到我的身相,但是,我在暗中来摩顶加持,安慰你,使令你快速成就。就是,你只要修普贤行,普贤菩萨就与你同在,是这么一个意思。
普贤菩萨其实一开始不是在娑婆世界,在世尊讲《法华经》即将讲完的时候,普贤菩萨跟他无量无边的眷属,从东方世界,以三昧神通来到娑婆世界,来劝大家修普贤行,来做一个收尾。他奖励大家、鼓励大家发心修普贤行愿。所以这一品,普贤菩萨远在东方世界听到世尊讲《法华经》以后,欲令自行化他,永永不尽,所以来到灵山会上,劝发大家产生广大的信愿,如法受持普贤行愿,才安立此品。
那么什么叫普贤行愿?简单地讲就是“依普成贤”。你先安住清净心,然后再发起广大的菩提愿,你就是成就普贤行愿。
二、经文要义
(一)大乘菩萨道,以“大智慧”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始,以“大愿行”成就万德为终。始终一贯,智愿相成,故本经以“普贤劝发”作全经之终,谓唯智与愿,相辅相成,而能自行化他,受持弘通妙法也。
我们看第一段。
大乘的菩萨道,它的整个修行以大智慧来做一个开始,所有的修行都是以理观作基础的。就是你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进、禅定,都要以这个智慧的马车作引导。但是最终的落实,当然就是菩提愿了,以菩提愿做一个落实的终结。智、愿,智慧跟愿力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所以本经以普贤劝化来作为全经最后的落实,因为智慧跟愿是相辅相成,而能够成就自行化他。
(二)此品佛告普贤菩萨及与会大众,应成就四法,以为修学本经之正行,并兼修五行,以为修学之助行。正助合行,于六度中随修一法,皆名“普贤行”,亦即受持弘通法华,能为十方诸佛护念,将来皆当作佛。
这一品的大意,就是佛告普贤菩萨跟与会的大众,应该成就四法来当作本经的正行。这个四法,前三法就是跟智慧有关系,第四个法是跟愿力有关系的,这加起来就是清净心跟菩提愿。依止这个清净心、菩提愿的四法,你再去修《法华经》的五种助行,就是受持、读、诵、书写、说法,这样子,正助合行,你所修的任何法门都叫普贤行愿,都能够得到十方诸佛护念,而且快速成佛。
所以,这段经文简单来讲就是说,普贤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劝我们能够把《法华经》的智慧再加上菩提愿,而成就普贤行愿。
那怎么修普贤行愿呢?两个重点:第一个,成就四法;第二个,修学五行。这个就成就普贤行愿,就两个重点。
乙三、约自行劝流通 分四:丙一、经家叙仪;丙二、普贤劝发;丙三、如来述发;丙四、闻品受益
我们看乙三,讲义三百七十八面,“约自行劝流通”。自行的功德要圆满,除了你的理观的清净心,还要加上广大的菩提愿,才能够使令自行功德圆满。
丙一、经家叙仪
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伎乐。又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各现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尔时,就是释迦牟尼佛讲完<妙庄严王本事品>的时候,《法华经》即将圆满。这个时候,普贤菩萨他以四种功德力:第一个,自在力。这个自在力,蕅益大师解释是一个心力,心灵的力量。他心灵有什么力量呢?就是清净心、菩提愿。这两个作根本,心力。第二个,神通力。神通力就是法力。普贤菩萨成就各种的三昧神通的法门,就是法力。第三个是威德力。这个威德力就是众生力,他长时间广度众生,跟众生广结善缘,为众生所恭敬、皈依。这个众生的因缘殊胜,就是威德力。第四个,名闻力。他这个应化身能够普遍十方,现身说法,广结法缘。名闻力指的是应化的现身的力量。
普贤菩萨有这四种功德力。跟他的同修普贤行愿的眷属有多少呢?“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世界来到娑婆世界,所经国土,也是一样,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种种伎乐。这个就是标准的普现色身三昧。当然,每一个三昧的浅深不同,所以他的庄严相不同。这个普现色身三昧不是只现正报,跟他的依报也是有关系的。
而且又与各国土中的无数的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为这个八部鬼神所围绕,各现威德神通之力。到了娑婆世界以后,在耆阇崛山中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表示对佛陀的恭敬、皈依。
这个普贤菩萨几乎是所有大乘经典的收尾。你看《华严经》,到最后也是以普贤行愿作收尾;《法华经》强调一心三观的智慧,最后也是以普贤菩萨作收尾。所以,智慧如果没有菩提愿摄持,你的自行功德不圆满。佛法里面讲,这个愿力就像仓库一样。当然,我们积功累德一定是以这一份智慧来引导,智慧引导布施,智慧引导持戒,智慧引导忍辱……来成就广大的功德。然后呢?然后当然用广大的时空无尽的愿力来摄持这个功德,才不会失掉。所以所有以智慧作起头的,一定以普贤行愿作收尾。所以普贤菩萨在《法华经》讲完的时候也是一样,最后来到这里,来劝我们发菩提愿,落实普贤行愿。
丙二、普贤劝发 分二:丁一、请问劝发;丁二、誓愿劝发
丁一、请问劝发 分二:戊一、问;戊二、答
戊一、问
第一个,普贤菩萨问。当然佛陀在世,他也不能够直接开示,就用问答的方式,请佛陀开示,用问。
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惟愿世尊当为说之。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普贤菩萨就用问的方式来白佛言,说,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天耳遥闻,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因此我跟我的无量无边百千万亿的眷属来这个地方听法。
那么他以下就正式地请法。第一个请法,惟愿世尊当为说之;第二个请法,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当为说之”就是说,前面您老人家讲这么多的道理,到底要怎么样能够落实到自行的功德,就是自受用的功德。就是当为说之。
“云何能得是法华经”,就是怎么样落实到化他的功德,我怎么样去流通弘传。
就是问自行化他。就是不管自行也好,化他也好,应该怎么样自行化他?当然,仅仅依止智慧是不够的,所以他要佛陀能够把它补齐。
戊二、答
看佛陀怎么回答。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我们看佛陀怎么回答。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成就以下四法(成就以下四法,其实就等于成就普贤行愿了),那么你在如来灭后,就能够成就自行化他的圆满功德。哪四法呢?这个四法,前面三个其实佛陀在前面都讲过了,他要补齐的是第四个,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我们先看第一个,为诸佛护念。这是一个理观的基本功,就是信解。怎么样信解呢?蕅益大师解释,开众生知见而显佛知见。你一个人要为诸佛护念,当然每一个佛都有大悲愿力,那谁能够到佛陀的大悲愿力的光环当中呢?就是你要能够建立佛陀的知见。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你一天到晚在外面流浪,你爸爸再有钱也没有用。你爸爸很喜欢帮助你,他也发愿来帮助你,但是你老也不在家,所以佛陀的光明永远照不到你。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成就诸佛护念,你一天到晚打妄想,你用凡夫的知见去推动你的六根,那谁都救不了。所以,你要变成诸佛所摄受的范围,第一个,顺从佛陀的知见。虽然你没有证得,起码你是顺从。这第一个,这是名字位。
第二个,植众德本。这更高一阶了,这个是观行位跟相似位。那么什么叫植众德本呢?蕅益大师解释:“若佛知见开,则般若照明。”你不是只有信解,你还能够“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观照力产生调伏。就是包括观行位跟相似位,产生调伏了,更进一步了。
第三个是最好的,入正定聚。就是破无明证法身,入了大乘见道位。
你不管是“诸佛护念”,你不管是“植众德本”,你不管是“入正定聚”,你都要跟“发救一切众生之心”相应。也就是说,你能够发起度化众生的菩提愿,那么你就变成普贤行愿了。你可能是名字位的普贤行愿,可能是观行位的普贤行愿,乃至于见道位的普贤行愿。
所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你就能够成就自行化他的功德。
这个普贤行愿是你整个成佛的捷径。成就普贤行愿以后,你虽修小法,功德广大。“虽修小法,功德广大”这个道理,跟什么很像呢?就跟你受菩萨戒很像。有些人说,我不用受菩萨戒,我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就好了,我干嘛要去有这个仪式呢?不一样。“我很想要誓断一切恶,我想要誓修一切善,我想要誓度一切众生”,跟你受完戒以后——你不是很想要,而是一定要——“我一定要誓断一切恶,我一定要誓修一切善,我一定要誓度一切众生”,这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就是你很想诵《法华经》,跟你发愿“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故,我一定要诵《法华经》”,那这个法门修起来,力道完全不同。所以,当我们只有智慧观照而没有愿力的时候,我们的修行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不能产生那种坚定的力量。
不过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发救一切众生之心”,这个重点在“一切”!什么叫一切?就是说,我怎么缘一切众生呢,这是怎么缘呢?很简单,你向外攀缘的时候,你不可能把所有众生都缘进去,一定有缺漏。但是你要内观的时候,“自性众生誓愿度”,就是我自性本来具足一切众生,那这个众生就“一切”了。因为你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十法界,所以众生法界也在你的一念心中。所以,你今天能够称性而发的“一切”的这个愿,就是包括了一切众生。也包括了断一切恶,也包括修一切善,就是法法消归心性。
这个受菩萨戒,它这个戒体的殊胜,就是因为它成就普贤行愿。普贤行愿的特点在什么?就是时空无尽。比方说我们讲“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其实没有一个人做得到。那有人说,欸,受菩萨戒不是应该务实一点吗?但发这个愿我永远做不到!
诸位!发愿不是让你做到的,发愿是成就你的格局。就像佛陀在戒律上说的,你为什么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呢?他说你今天盖房子,你也要把这个地买大一点。虽然你现在的钱可能只是刚好盖大殿而已,但是你虽然盖大殿,你要有整体规划。你未来也盖一个观音殿、地藏殿,后面多一个讲堂,还有寮房……所以说,房子可以慢慢盖,但是这个地你一开始就要买得够大,你不可以盖到最后地不够了。
如果说,我之前发的愿,我一开始说这辈子我度一百个众生就好了,我就断三个恶法就好了。没有错,你很务实,但是这个不是你发愿的本意。发愿是买地。真正落实事修的时候,那就要务实了,事修是盖房子。
所以,诸位!发愿的意思就是成就你的成佛的格局。发愿不是让你做到,这个愿你今生是永远做不到的。
所以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一切”?就是它不是让你做到的,它是成就你一种成佛的种性,让你能够快速成佛。就是说,你虽然今生做的事有限,但是有这个愿力的摄持,使令你能够顺从佛道。是这么一个情况。
丁二、誓愿劝发 分二:戊一、誓愿护人;戊二、誓愿护法
普贤菩萨问完佛陀怎么样落实普贤行愿——依止清净心跟时空无尽的愿力——以后,他就要鼓励大家勇敢地发出来,誓愿护人。
戊一、誓愿护人 分六:己一、攘其外难;己二、教以内法;己三、覆以神力;己四、显现圣因;己五、示以近果;己六、总结劝修
己一、攘其外难
先看己一的“攘其外难”。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荼、若毘舍阇、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佛陀讲完成就四法以后,普贤菩萨就来劝发。
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在后五百岁(后五百岁等于是末法时代),在五浊恶世当中,有人依止前面的四法发起广大的普贤行愿,依止普贤行愿来受持、读诵、书写乃至于说《法华经》的话,那么我当守护,我以我的普贤菩萨的功德力来守护这个人。
怎么守护呢?
“除其衰患,令得安隐”,消除他身心种种的灾难,使令他身心安稳,使令这些外在的鬼神没有任何机会来伤害他。包括谁呢?包括魔王;或者魔子;或者魔女,女众叫魔女;或者一般的魔民;或者为魔所著者,就是这个人不是魔,但是他修行出差错了,为魔所著,那这个人他也会去伤害别人;或者夜叉跟罗刹,这个是吃人肉的鬼神;或者鸠槃荼,鸠槃荼就是魇寐鬼,做恶梦的;若毘舍阇,毘舍阇就是吸食精气的;若吉蔗,吉蔗就是起尸鬼;若富单那,富单那就是热病鬼;若韦陀罗,韦陀罗就是用咒语使令死掉的死尸起来杀人,这是一种青色鬼。前面的诸鬼神恼人者,皆不得便。
我们一般人可能这个广大的愿很难发出来,说发起救度一切众生之心,可能内心会怯弱。普贤菩萨跟你保证,他说没事,你发出来。你发出来以后,你只要能够发起普贤行愿来受持《法华经》,我就保护你的安全,使令你能够“除其灾患,令得安隐”。先给你做这个保证。因为你就跟我同见同行了,你就顺从我的行愿,那当然就能够进入普贤菩萨的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