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楞严经

净界法师  2024/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一零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230面,庚四、究竟转依号。

这地方讲到究竟圆满的妙觉他的转依的功德,这转依的功德其实是有两层的差别:

第一层、是从干慧地到等觉菩萨的阶位,这个菩萨称性起修以后,明白如来藏妙性圆三谛理,依止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真如理而生起的三渐次,三渐次其实就是戒定慧。这时候,到达了干慧地,「六根不偶,欲习初干」,调伏三界的烦恼,乃至到了等觉菩萨,他成就了金刚喻定,金刚心中得到金刚喻定,这个等觉菩萨止观的力量特别坚固,像金刚一样,这时候他在金刚心中有生起一个干慧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断无明烦恼的时候,是有重重单复十二种的差别,才能够穷尽妙觉。

为什么叫重重单复,要两重呢?第一重就是从干慧地,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暖、顶、忍、世第一,到十地、等觉,乃至金刚心。他第一重是断无明的正使,无明烦恼的现行。第二重他入了金刚心以后,到了等觉菩萨的后心,入了金刚喻定以后,他还要再从前面再走一次,他要从金刚心中的干慧地,金刚心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暖、顶、忍、世第一,到金刚心中的十地、等觉,来断无明的习气种子。

他要经过两重,这个诸位懂了哦!第一重断无明的烦恼,第二重断无明的习气。就好像一个杯子,它装了酒,你把这酒倒掉以后,它里面还有一些气味,入了金刚心的时候,他要把前面干慧地的习气再把它断掉,所以我们习气是最后断的。

《唯识学》的观念也是这个观念,《唯识学》说:俱生的种子是不能断的,我们地地都是断它的现行,只有到最后「金刚道后异熟空」,这时候的种子,在金刚心中突然间顿断烦恼、所知障两种的种子。就是这个意思,它二重,第一重断烦恼的现行,第二重断烦恼的种子。

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整个修行的阶位讲完了!

己三、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分三:庚一、总以止观结。庚二、正以三行结。庚三、复以邪正结)把前面修行的位次作总结。分三段:一、总以止观结。二、正以三行结。三、复以邪正结。

庚一、总以止观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用整个圆顿止观来总结前面的阶位。

「是种种地」,这地方包括干慧地到金刚后心。当然他所经过的过程不同,他所经历的地地的过程不同,所破的障浅深不同,但是他的修学方法其实圆教是完全一样。就好像蕅益大师常常讲一个譬喻说:你去钻一个很厚的墙壁,它的结构当然浅深不同,越外面越薄,越里面墙壁的结构越坚固,但是它能钻的钻头就是一个,就是一个钻头一路的钻进去。

在整个修行位次当中,依止的智慧是什么?金刚观察。这个“金刚”就是依止不生灭心,所生起的空假中的三观。这三种观因为他依止不生灭心称性而起,所以不可破坏,就像金刚一样,这地方指的是能观的智慧。他所面临的境缘是,如幻十种深喻;所观的境,当然菩萨的所观境有两种,一种是众生法界,一个是佛法界,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十种的譬喻。

我们根据古德的注解,把它念一遍:「一幻,二阳燄,三水中月,四空中华,五谷响(山谷里面的回响),六干达婆城(海市蜃楼),七梦,八影,九像,十化」。总而言之,他把众生法界跟佛法界都当作是梦幻泡影,如水中月,如空中华。依止奢摩他,一心三止:简单讲以一心真如为止,依止一念心性称性而起,以心性为止,生起毗婆舍那,而生起空假中三观,经过这样清净的修证。

什么叫“修”呢?蕅益大师说:称性起修名之为修,全修在性名之为证。如是渐次的深入,慢慢慢慢一层一层的假借外在的因缘,对治心中的障碍,开显内心的功德。层层的、慢慢的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往内深入,最后成就妙觉、成就佛道。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圆教的修学,称性起修的思想就是「如幻三摩地」。你要知道什么叫如幻三摩地,你就知道什么叫称性起修。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你好好体会,你就知道什么叫「称性起修」。

这故事是发生在最近美国一个大学生的事情:在美国柏克莱大学,有一个体操的选手,这个选手他的名子叫丹米尔曼。这个丹他很小的时候,他就经常看人家在表演体操,他就很喜欢体操。他小学的时候就参加体操队,他非常的有天份,而且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几乎平常不是上课睡觉,就是整天在体操的教室里面练习体操。因为他生命当中只有一个宗旨:就是得到奥运金牌。他也因为体操的关系,就进入了柏克莱大学,他整天就是跟体操队的人在那个地方练习。经过一年的时间,在奥运之前都有一个会前赛,就是美国全大学杯的一个总比赛,谁得到冠军就代表美国参加奥运。当然这会前赛是最重要的,还有一年的时间就要比赛,大家都加紧的练习,他是全校教练最看好的体操选手。

后来他就在将近比赛的前一年,他发生了车祸,他骑摩托车跟一部汽车相撞,整个人飞起来,就把右腿给撞断了。撞断了以后,经过了复健快半年的时间,虽然慢慢慢也就恢复。但是他恢复以后,他又到体操队,在练体操的时候他就觉得力不从心,他已经没办法表现出他之前的水平出来。所以他的同伴也慢慢的远离他,教练也跟他讲说你没有希望了,你要永远退出体操队,另谋发展。他觉得非常沮丧,因为他觉得他从小就立定要在体操当中有所表现,而得到奥运金牌。所以他晚上经常从恶梦中醒过来,那个车祸对他的杀伤力太大了,毁掉他整个生命的理想抱负,甚至于把他生存的斗志完全破坏。

有一天,他突然间从恶梦中醒过来以后,他就睡不着觉,他就到外面去散步,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夜间的加油站,有一个老人家在为别人加油,他就走过去,他问:你整天这样加油不会很累吗?老人说:不会啊!我在服务人群,很快乐!老人家加油完以后就跟这个年轻人丹聊说:我看你心情不太好。他说:对啊!我受伤以后,我一直不能表现我的水平,所以我很沮丧。老人家说:那你先放下吧!你现在也没事,你干脆来跟我一起加油,为人家加油,我们也可以顺便聊一聊。这个年轻人因为他每一次跟老人家聊完以后,心情就很开朗,两个就做朋友了。

有一天,他要回去的时候,老人家说:你明天早上把登山鞋带来,我带你去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你看了会很欢喜。这个年轻人因为今天心情很不好,他想说一个美好的地方,心情就很愉快。第二天早上就把登山鞋带过来,老人家就带他去登山,一路爬山有说有笑,爬了三个小时,爬到了山顶。爬到山顶以后,年轻人说:你不是要带我看什么美好的东西吗?美好的东西就在你的当下。丹他就往地上一看,一块石头,他就把它拿起来说:这块石头吗?他就把它丢掉。

老人家说:你今天为什么会挫折呢?你啊!太重视结果。他说:我跟你讲说带你到美好的地方,你看一路走来,我们两个人聊得很快乐,欣赏很多的风景,随着我们每一次的爬高,它的风景就不断的变化,结果你看到一个石头,你把它拿起来又丢掉。就像你去追求奥运金牌一样,你得到了金牌,你还是要失掉,就像石头一样,结果是会失掉的;奥运金牌你这一次拿到,下一次就被取代,你还是要失掉的嘛!

他说:你既然喜欢体操,你就应该把体操当作你人生的历练,而不是去追求金牌,你的问题点就是你的得失心太重,你要用体操的因缘来训练你内心的专注力、忍辱力,当作你人生的一个理想抱负,不要去管外境怎么样,把它当作一个人生自我的完善,用体操来启发你内心的完善。从每一个动作当中,你身心的柔软专注,来培养你内心的功德。这个年轻人听了以后恍然大悟,他回去以后还是继续的练体操,但是心态完全不同。后来,经过半年以后,他那时候就不敢再跟大家一起练,都是别人下课,晚上以后他偷偷的跑到体操室去练。但是他这个时候已经不是要得到金牌,他把所有的得失完全放下,专注每一个动作,完全用这一念心去观注体操。

老人家说:用心去体会,不要用欲望来观察人生,要用那一念心来观察人生,欲望就是你的名言分别。你看我们前面《楞严经》一路讲来,六根、六尘、六识,产生一个识,识就在我们的心中一直在动、动动动,一直在引导我们。他说:你要把要得到金牌的名言分别把它破坏掉,活在当下每一个动作。结果,他开始练体操,他进步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后来他过去很多很难做的动作,比方说,他从上要跳下来的时候,他要练习三个滚翻然后才着地,他现在可以做到。后来在正式比赛的时候,教练本来不让他参加,他说:教练你站在那边,我表演给你看。他一上去以后,所有的人都吓呆了,他的表现不但不会因为受伤,反而表现得比以前更好。后来他参加柏克莱大学的比赛,得到柏克莱大学的冠军,又代表柏克莱大学参加全美国大学,又得到全美国大学的冠军。

他的成功,很多体操队的选手去请教他,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依你们的技术,你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他说:你们的心态错误,你跟我过去一样,你不能用欲望的心来做事情。他说:我去训练体操就是要得到金牌,得到金牌我才能够感受到我人生,让我活得快乐啊!他说:你这观念错误,欲望会让你痛苦,而且是事情做不好。

你一定要依止不生灭心,称性起修,不要用欲望来训练体操,要用你那个明了的心来做体操,「无不从此法界流」,用你的心去做体操,所有的体操还是在追求自我的完善。后来他这个观念启发了很多人。就是你不要去管外境的成败得失,做你该做的事情,从人生当中启发你内心的功德。

这个思想就是我们这段经文说的:「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在一心真如的心中,生起「毗婆舍那的三观,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道理是一样。这是把前面的修行位次作总结,总而言之,都是依止一心真如,不要依止意识分别心。

庚二、正以三行结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其实整个修学位次,当然有浅深的差别,但是能增进的就是三渐次,就是正行圆顿止观,助行就是持戒,还有《楞严神咒》。依止这样的三渐次,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我们前面讲五十七位,要把干慧地扣掉,干慧地它是路,但是它不是真;妙觉是真,而不是路,因为妙觉是结果不能讲路。把干慧地跟妙觉去掉,就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庚三、复以邪正结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你能够照前面的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这叫作正观。假设我们在修学菩萨道的时候,用有所得的意识分别心来起观,这样是邪观。你一开始邪,你后面一路走来就是邪。《楞严经》修学只有一个思想,就是破你心中的名言分别。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但是不要老是被你的妄想不断的牵动。这就是以不生灭心的根本思想。在这一段当中,蕅益大师他的判定邪正,他提出三个看法,他说:以三事来判定邪正。

一、「安住」圆顿止观性修不二,名之为正。你在修行当中一定要性修不二,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你所有的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生起,最后还是开显一念心性,以不生灭心来当本修因,这叫作正。

二、「过程」知由三渐次,正助并修,戒乘俱急,名之为正。在修学的过程当中,理观叫作乘,事修(持戒),这两个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一方面理观,一方面事修,这个叫作正。

三、知六而常即,而不生退却;知即而常六,而不生憍慢,所以能够理事无碍,名之为正。在道理当中我们产生信心,在事相上,我们点点滴滴一天一天的进步。前面讲到渐次深入,我们只保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事要渐修,名之为正。

三重的差别来判定邪正。到这个地方,整个修行的位次讲圆满了。

乙四、结成经名以彰圆体圆宗圆用(分二:丙一、文殊问。丙二、如来答)佛陀到这时候,其实整个修学的内涵、修学的位次已经讲圆满了,但是佛陀都没把经题定下来,所以必须由大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来提经题。经题当中它彰显了三个内涵:一、彰显本经的「体」,本经的题就是第一大科: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是所依的理体,就是我们讲的不生灭心为体。二、圆宗,就第二科:“空假中”三观的正助双行,叫作「宗」。三、圆「用」,第三科讲到修行的位次,功德力用。分两段:一、文殊问。二、如来答。

丙一、文殊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文殊菩萨代表大乘的实智(真实的智慧),所以他这时候在大众法会中从座位而起,而白告佛陀,他说:我们应当如何安立这部经的名称呢?蕅益大师说:问本经的体。二、我及众生云何奉持?这一段是问本经的宗趣跟它的功德力用。第一个问是问体,第二段是问宗跟用,等于是本经的体宗用。

丙二、如来答(分二:丁一、别答五名。丁二、总答奉持)丁一、别答五名

净界法师:楞严经

依体立名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囉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这一段的经题是彰显本经所依的体,就是我们常说的「称性起修」。菩萨的菩提心所产生的波罗蜜,都是依止不生灭心而起的。所以他这个地方是经名《大佛顶》。这个《大佛顶》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不生灭心」,拣别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能够根据六根去接触六尘,根尘碰撞而产生一个识,不能依止这个,不能产生意识分别。

所以你为什么修行佛法?只有一个理由:依大佛顶而修。你的心都不能依外在的因缘,从《楞严经》的角度,你说我为了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而修学佛法,这个都不对的。这意识分别心嘛!六根去攀缘众生苦的境缘,产生一个慈悲的意识分别,这样子都是属于生灭心,这个菩提心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整个修行所依的理体就是《大佛顶》,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

「悉怛多般怛囉」前面的《大佛顶》是约显教来说;密教就是「摩诃悉怛多般怛囉」。“摩诃”是大,“悉怛多”是白,“般怛囉”是伞盖。海公说:其实「大白伞盖」就是《大佛顶》,道理是一样,一个是密一个是显。「无上宝印」,大佛顶性是无上之法。为什么是“印”呢?因为所有要成佛的人都必须要经过这个过程,「以心印心」。如果你所依止的心不是这种心,那你根本就过不了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前面我们讲过,十方诸佛要成佛,没有一个人意识分别心根据一时的冲动来学佛的,没有这回事情!都要明白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而起修的,这是一个无上宝印,这是「以心印心」的法门。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前面是讲所依的理性,这地方是依止理性所产生的智慧。依止不生灭心产生清净广大的智慧眼,依止不生灭心产生空假中三观,叫「清净海眼」。这个标题偏重在「体」所依的体性。

依用立名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这段的经题偏重在功德力用。这部经有什么功德力用呢?「救拔亲因」。“亲因”蕅益大师说:就是亲因缘。救拔谁呢?一个是阿难尊者,一个摩登伽女,这两个出了状况,佛陀才宣说《楞严咒》,才宣说此经。所以这部经主要的亲因缘…当然如果说讲得更远一点,末法众生都是救拔的对象。但是他当时直接的因缘,的确是因为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的事情而宣说的。

阿难尊者他是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背很多道理,但是都活在意识分别心中;性比丘尼是淫心炽盛的淫女。这二个人一个是烦恼很重,一个是分别心很重,结果两个人因为这个教理以后,得菩提心,入遍知海。前面是说它所救拔的根机,这以下讲他得到的利益,都能够发起菩提心,而成就正遍知。“正”讲大乘的实智,空观的智慧;“遍知”是讲菩萨的假观。

依宗立名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依宗立名:「如来密因」就是前面的体,十方如来的秘密之心,非凡夫二乘跟权教菩萨所能了知的,叫作密因。「修证了义」正是讲到本经的宗,空假中的智慧,依止空假中才能够达到修证了义。“宗”就是它修学的方法。

体宗立名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体宗:「大方广」就是《大佛顶》,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妙莲华」是讲譬喻,它是出污泥而不染。这两句话都是讲体和宗。

「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依体所产生的智慧是十方诸佛之母,十方诸佛都是依止称性起修的空假中三观而成就的,而且这样的一种智慧能够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叫陀罗尼咒。

因果立名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灌顶章句」是讲它的出处,因为本经是出至于灌顶部所录出的,属于〔密教〕部,叫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是讲整个修行的因地,它有五十五位的真菩提路。它的果就是成就《首楞严》,坚固而究竟圆满的真如。依止一念心性而修学,最后还是会归到一念心性的真如,叫《首楞严王三昧》。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安立了五个经题,包括体宗用。

丁二、总答奉持

汝当奉持。

总结:蕅益大师把「奉持」这两句话讲得非常的妙。什么叫“奉持”?他说:你不管做什么,法法销归自性,这个就是「奉持」。前一段时间我去正觉精舍听清公上人上课,我觉得他老人家上课那真的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建议你看看清公上人上课。他老人家上课,他不管你下面干什么,他都不管,睡觉的睡觉……他都没关系,他讲得自得其乐。他讲课就是完全「称性起修」,从内心讲出种种的法义,这个法义还是开显他自性的功德。

所以「称性起修」的菩萨是什么意思?因为外在的因缘你控制不了,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是这个意思。所以称性起修的人,没有所谓的末法时代,没有这种事情!心性还有过去现在未来吗?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就是这一种相貌,现在还是这个相貌啊!当然你要说,我是假借外境在修学,那的确是末法时代,那你感觉的出来,那真的是魔强法弱的时代。但是要法法销归自性,那就是事在人为,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正法、像法、末法。你那一念心能够转过来就是正法,你能够把你自己生起的妄想,把它不随妄转那就是正法;那你跟着你妄想在动就是末法,就在一念之间而已嘛!

「汝当奉持」就是说,就在你当下那一念当中,你的分别心生起的时候,你的观照力要现,不迷、不取、不动,你做你该做的事,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这是「汝当奉持」。

乙五、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差别。(分二:丙一、申请。丙二、示答)其实前面的理观讲得很详细,其实后面这两大科,佛陀在讲事相的因缘,一个是破戒的恶法,第二是对治五阴魔境。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这地方的破戒二法,在经典当中提到三个人,第一个宝莲香比丘尼,第二个琉璃大王,第三个善星比丘。他们整个破戒跟破戒的过程来当作问端,佛陀趁这个机会,广泛的说出三界的业因跟三界果报的种种差别。一般我们讲六道轮回,这个地方讲七趣是包括仙道,把仙道也加上去。分两段:一、申请。二、示答。

丙一、申请(分二:丁一、经家叙益。丁二、当机正请)丁一、经家叙益

净界法师:楞严经

这一段是结集经典的人来叙述阿难尊者所得到的利益,不是阿难尊者自己说的,是结集经典的人把它描述出来。

叙所闻法

说是语已,实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囉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说是语已」佛陀讲出前面五种经题以后,讲到本经的体宗用以后,阿难尊者跟法会大众,得到如来的开示。开示什么呢?「密印」,成佛最关键的一个无上宝印,就是你一定要找到你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来当起修。这个密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摩诃悉怛多般怛囉」,大白伞盖的意思。得到这个“体”,而且得到本经了义的名目。

明所得益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从这地方以后,他能够顿悟禅那。这个“禅那”前面是了解体,这地方讲到宗,依止不生灭心禅那(圆顿止观),修习空假中三观,而经历了五十七个阶位,从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最后成就一个殊胜圆满的真如之理。知道这个道理以后,阿难尊者他的功德就讲出来了,「心虑虚凝」,阿难尊者在这个时候,就把妄想的心转成止观的心,断除三界当中修心六品微细烦恼。断除欲界当中的思惑,前六品的烦恼。这时候的阶位,从断德方面等同小乘的二果,欲界的思惑有八十八品,他断了六品。

丁二、当机正请(分二:戊一、赞谢。戊二、陈疑)戊一、赞谢

阿难尊者一方面称赞如来的威德,一方面敬谢如来甚深的大恩。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阿难尊者这个时候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他说:「大威德世尊,“威”指的是赞叹佛陀自受用的功德,佛陀依止戒定慧而断除了烦恼,名之为威;“德”佛陀能够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救拔众生,名之为德。依止大慈悲的慈音,能够无遮,不简别众生的贫富贵贱,平等的善巧开导一切众生微细的烦恼,使令我今日能够身心快然得大饶益,身心世界非常的愉快,色身非常的安然,而得到广大的利益。这地方的「身心快然,得大饶益」,蕅益大师说就是前面的顿悟禅那的意思是一样的。

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菩萨得到《大佛顶密因》以后,会「身心快然,得大饶益」呢?我们一般人啊!心是向外攀缘。我们一个人向外攀缘的时候,你会发觉成佛是很困难的,非常困难!因为你心一动的时候,一念方动乌云遮,六根一发动去碰撞六尘,就把六识创造出来,整个我法二执一创造以后,整个世间上的事情就很复杂、弄得很复杂。所以我们觉得断烦恼很难,要成佛道也很困难。但是你研究本经以后,你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称性起修。你往内心去观察的时候,你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原来烦恼是如梦如幻,无量的功德也是我本具的。所以烦恼是可以断的,既然我本具的功德也可以开显的,所以他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大乘的正信。

诸位你去看看《大乘起信论》,菩萨的起信,虽然刚开始仰仗佛法僧三宝这个助缘,但是他真正的起信是信根本。菩萨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之所以不退转,完全就是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从自他不二当中产生的那种菩提心,才真正的是大乘的信心。所以他到这个时候,虽然对阿难尊者来说,他的断德等同二果,但是他对自己的成佛之道产生了信心,所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蕅益大师说,这一大科「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差别」,主要佛陀要强调持戒的重要。这一段的宗旨就是:「若无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因为前面一路走来,佛陀把空假中三观讲得很详细,但是对因缘的断恶修善、业果这一部分讲的少,所以这个地方佛陀作一个补充,强调理观不能障碍事修,事修也不障碍理观。但是这一段这一大科的经文强调持戒的重要。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一段经文有一点「扶律谈常」味道,就是《涅槃经》一方面谈真如佛性,一方面强调持戒的重要,有扶律谈常的意思在里面。

0:00 / 0: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要义1
大佛顶首楞严经2-要义2
大佛顶首楞严经1
大佛顶首楞严经2
大佛顶首楞严经3
大佛顶首楞严经4
大佛顶首楞严经5
大佛顶首楞严经6
大佛顶首楞严经7
大佛顶首楞严经8
大佛顶首楞严经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9
大佛顶首楞严经20
大佛顶首楞严经21
大佛顶首楞严经22
大佛顶首楞严经23
大佛顶首楞严经24
大佛顶首楞严经25
大佛顶首楞严经26
大佛顶首楞严经27
大佛顶首楞严经28
大佛顶首楞严经29
大佛顶首楞严经30
大佛顶首楞严经31
大佛顶首楞严经32
大佛顶首楞严经33
大佛顶首楞严经34
大佛顶首楞严经35
大佛顶首楞严经36
大佛顶首楞严经37
大佛顶首楞严经38
大佛顶首楞严经39
大佛顶首楞严经40
大佛顶首楞严经41
大佛顶首楞严经42
大佛顶首楞严经43
大佛顶首楞严经44
大佛顶首楞严经45
大佛顶首楞严经46
大佛顶首楞严经47
大佛顶首楞严经48
大佛顶首楞严经49
大佛顶首楞严经50
大佛顶首楞严经51
大佛顶首楞严经52
大佛顶首楞严经53
大佛顶首楞严经54
大佛顶首楞严经55
大佛顶首楞严经56
大佛顶首楞严经57
大佛顶首楞严经58
大佛顶首楞严经59
大佛顶首楞严经60
大佛顶首楞严经61
大佛顶首楞严经62
大佛顶首楞严经63
大佛顶首楞严经64
大佛顶首楞严经65
大佛顶首楞严经66
大佛顶首楞严经67
大佛顶首楞严经68
大佛顶首楞严经69
大佛顶首楞严经70
大佛顶首楞严经71
大佛顶首楞严经72
大佛顶首楞严经73
大佛顶首楞严经74
大佛顶首楞严经75
大佛顶首楞严经76
大佛顶首楞严经77
大佛顶首楞严经78
大佛顶首楞严经79
大佛顶首楞严经80
大佛顶首楞严经81
大佛顶首楞严经82
大佛顶首楞严经83
大佛顶首楞严经84
大佛顶首楞严经85
大佛顶首楞严经86
大佛顶首楞严经87
大佛顶首楞严经88
大佛顶首楞严经89
大佛顶首楞严经90
大佛顶首楞严经91
大佛顶首楞严经92
大佛顶首楞严经93
大佛顶首楞严经94
大佛顶首楞严经95
大佛顶首楞严经96
大佛顶首楞严经97
大佛顶首楞严经98
大佛顶首楞严经9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01
大佛顶首楞严经102
大佛顶首楞严经103
大佛顶首楞严经104
大佛顶首楞严经105
大佛顶首楞严经106
大佛顶首楞严经107
大佛顶首楞严经108
大佛顶首楞严经109
大佛顶首楞严经1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19
大佛顶首楞严经120
大佛顶首楞严经12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2
大佛顶首楞严经123
大佛顶首楞严经124
大佛顶首楞严经125
大佛顶首楞严经126
大佛顶首楞严经127
大佛顶首楞严经128
大佛顶首楞严经129
大佛顶首楞严经130
大佛顶首楞严经131
大佛顶首楞严经13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欲令正法重现,当推楞严大经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楞严经》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

为什么邪见的过失,比散动还严重

丑三、治失坏因 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随释此因...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八载寒窗读楞严,超度冤亲径升天

宣统二年,(一九一0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

是什么样的因缘而堕畜生道

己三、示畜生趣 畜生是什么意思呢?他内心愚痴,而不能...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什么意思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夫妻闺房之礼的戒忌和求子之道

夫妻之间的相处,虽然是人伦之始,但如不能节制,以致...

心法两空是真实相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

为妻之道与七种妻子

佛陀在【玉耶女经】中对玉耶女说了为妻之道: 1、不要...

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是循业发现而已

《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做一个说明,如来藏简...

【佛教词典】檀弥罗

(人名)王名。王为恶逆,破塔毁寺。以剑杀害西天第二...

【佛教词典】感情

人类的精神活动可分为知、情、意等三种状态,其中,可...

什么是有漏与无漏种子

我们一般人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是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

虚云老和尚的禅风

今天给各位介绍虚云老和尚及其禅风。虚云老和尚的前生...

出家与在家的比较

下边就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了。这个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

助念只是辅助,临终者才是主导

问: 近日市面上流行一套开封念佛团,团长程晋林讲话...

做人的七品

生而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生活就会与现实脱节,就...

电脑族应常吃的食物

整天忙于电脑前工作的人群易受亚健康影响,工作是无法...

气功和巫婆能治病是什么道理

有人曾问我:佛教可以通过因果的道理令人迷途知返,改...

药王菩萨——施予众生良药,救治身心病

农历四月廿八是药王菩萨的圣诞。药王菩萨是极乐世界阿...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

人身不用来修行,实在可惜

世间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从健康来看。你想要健康,...

只念佛不学其他经典可以吗

问: 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

参禅与修净土的人,还需要研读经教吗

原文: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