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楞严经

净界法师  2024/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十三讲)

壬三、明十二处性 分二:癸一、总征;癸二、别释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三页,壬三,明十二处性。

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古德所说的“勇猛心易发”,但是“恒常心难持”。当我们发心修习波罗蜜的时候,我们可以有一时的热情去做这件事情,但是我们遇到内在身心的障碍以及外在魔障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退转,很难保持一种相续的力量。

那么本经就探讨:为什么每一个人在发了菩提心以后,有些菩提心是非常的坚固,有些菩提心是非常的脆弱?因为它们所依止的根本是不一样。当我们的菩提心是依止一种外在的事相,我们看到某一种假相非常的美好而发起了菩提心。但是这个假相是变化的,所以它一变化的时候,我们的菩提心也就受到了伤害。所以本经说,依止事相所发的菩提心谓之攀缘心,这个攀缘心是非常脆弱的。反过来,如果我们发菩提心是依止一个道理、一个真实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不会变化的,所以我们这个菩提心会特别的坚固,所谓的首楞严王。

所以,在本经当中,佛陀在前面的三卷半,就运用种种的善巧,要你必须把在你身心世界当中真实的道理找出来,所谓的“会事入理”。宇宙间的道在哪里?道是无所不在的,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当中。我们把这个道找出来以后,依止这个道来修习种种的善法,就能够成就“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有所坚持、有所随缘,以不变应万变。这个时候,我们的菩提心就非常的坚固,就能够因为这样坚固的菩提心而成就如来的密因,也因为这种坚固的菩提心而成就诸佛菩萨的首楞严王。这是本经的一个重点。就是,一个初学者一定要把身心世界的道找出来。

癸一、总征

好,我们看“明十二处性”。“处”就是一个处所。这个十二处包括了内六处,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前面的六入只是约着能分别的心来安立,这当中把能分别的六入又开出了能所的差别,包括能分别的心以及所分别的境。内处是能分别的心,外处是所分别的境。从这个能所的交互作用当中,我们去发明它中道的实相,叫作十二处性。十二处是生灭变化的,但是它的道却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看第一科的“总征”。看经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这个时候,佛陀又招呼了一声阿难说,为什么十二处——当六根去攀缘六尘的时候产生的这六种作用,它的本质当下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呢?为什么它就是一种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呢?

这一段,蕅益大师说,前面六根的重点在能分别的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地方十二处,因为前面的六根,佛陀可以说是已经破妄显真过了,所以这以下的这一科十二处其实是针对于外六处,就是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来破除它的相状是虚妄,而它的体性是真实的。所以这以下的六段其实主要是在约着外六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来安立的。这一点作一个说明。

好,佛陀提出这个问,我们也看佛陀怎么回答。看癸二,别释。

癸二、别释 分六:子一、明色与见即藏性;子二、明听与声即藏性;子三、明嗅与香即藏性;子四、明尝与味即藏性;子五、明身与触即藏性;子六、明意与法即藏性。

我们看第一科,子一,明色与见即藏性。

子一、明色与见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这个“色尘”是一个外处;“见”,眼根中的见,是一个内处。见去攀缘色尘,产生一种相互的作用,但是它的本质当下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应该把它的道给观察出来,才能够从这个道当中去成就我们的如来密因,成就我们的首楞严王。

我们从眼睛去看到一个色尘,比如我眼睛看到一个花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回光返照它当中的道呢?我们看佛陀怎么开演、怎么引导我们。

丑一、总标二处

看第一段: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这个地方先把这个内外两处标出来。说是阿难,你姑且去观——这个观就是我们的内处。我们根据我们眼根里面那个见的功能,去观什么呢?去观察祇陀花园当中的树林,还有种种的泉水跟池水。这个观就是一个内处,这个花园的树林乃至于池水、泉水是一个外处。内处去接触外处的时候,内外的作用,就产生了一个因缘所生法。这样的一个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这样的假相也显现出来。

好,那么佛陀就问了一个问题说,你内心的意思如何呢?这样的一种内处跟外处的作用,你用眼睛去欣赏这个树林,你用眼睛去受用泉水的时候,你看到了很多的树林,看到了很多的泉水,内心感到欢喜,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有的呢?这个景象是从色尘生起眼见,是色尘引生的——你因为有外处的色尘,才引生了你内处的眼见?还是内处的眼见去生起外处的色尘?到底是谁生起谁?提出这个问:是谁把谁生出来的?

丑二、妄相无体 分二:寅一、破见生色;寅二、破色生见

我们看,第二段就说明,其实这个妄相是没有自体的。

寅一、破见生色

看第一段: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说我们眼睛看到树林,因为有眼睛,所以才出现了这个树林。所以,我们产生这个树林的影像,是眼睛把这个色尘给生出来。假若是眼根的见生起了这个外在的色尘,那这个有问题了。

眼睛能够生起色尘,眼睛就变成了色尘之本,那么这样子,当“见空非色,色性应销”。当我们眼睛不去看色尘、而去看虚空的时候,那虚空不是色尘,虚空是没有色法;既然虚空是没有色的,它不是一个色尘,那么这样子,“色性应销”——这个时候所生的色相应该消灭。而这个时候能生的色性(这个色性指的是谁呢?是眼根,因为它是生起色法之本,前面说过眼根生起色尘),既然所生的色相不存在,那么这个能生的眼根也应该消失了。能见的眼根、所见的色尘都消失的话,那么这样子能见、所见就完全消无了,都消灭了。

色相既然消失,“谁明空质”?虚空必须有色尘的对比才能够显发出来,色相既然消失了,那虚空要依止什么来显发呢?那就没有所谓的虚空了。所谓的虚空,是由色尘来对比才有虚空存在。所以说,由眼根生起色尘是不合理的,因为你在看虚空的时候,色尘消失了,那么眼根也消失了,虚空也就不能安立了。

“空亦如是”,说是眼根生起虚空,也是这个道理的,所以眼根是不能生起种种的色尘。

寅二、破色生见

好,那这样子,我们看到树的影像是色尘引生见才有的,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合理。看看第二段: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说是外处的色尘决定能够生起你内处的眼根之见,那当我们的眼根见到虚空的时候,那虚空绝对不是色相,因为虚空是无形相的,所以“观空非色”。那么这样子,能见的眼根的功能就消失了,“亡则都无”。既然能见的眼根消失了,那么“谁明空色”?所见的虚空跟所见的色相又有谁来发明它呢?你那个眼根都不存在了,这个所发明的、所见的空色也就不能够显现出来。所以,色尘来生起见也是不合道理。

既然是因缘所生法,它的意思就是说,要么两个都有,要么两个都没有。在唯识学上说,我们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是一个体,像一个蜗牛一样,但是你念头一动,动就是一个业力。蜗牛这两只角是同时存在的,要么两个都没有,要么两个都有。所以能见的眼根跟所见的色尘是同时出现的,不能够说是谁把谁生出来,不可以这样讲。一个没有,另外一个也就没有,叫根尘同源。根尘同源的道理就是这样。所以,你说是谁把谁生出来,其实都是不合理的,两个是同时出来的。

丑三、结妄归真

从这个“同时出来”的道理,我们就可以怎么样?正式地把这样的情况找到它的道。我们看它的总结: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眼根去见色尘的时候,产生一种因缘所生法。我们前面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那么它是怎么样呢?“俱无处所”,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我们看,佛陀发明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在发明即空的时候,特点就是找到它没有处所。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觅之了不可得。如果这个东西是有自性,它一定要有一个处所才能够有自性的。但事实上,当我们眼根没有看色尘的时候,那个色相根本不存在。是因为你念头一动,两个才有;你念头不动,两个都没有。所以,蕅益大师说,因缘所生法是这样:“未生无潜处”,它还没有生之前,也不知道潜伏在哪里;“正生无住处”,它正在活动、作用的时候,你可以受用这些树林的时候,它也没有一个依止的处所,只是一个假相而已。“生已无去处”,等到你不看它的时候,它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所以结论:“俱无处所。” 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这个是讲它的一个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

我们再看它“即假”。“即色与见,二处虚妄。”虽然它没有处所,但是,众生因为过去的业力,会循他的业力显现出一种暂时的假相跟暂时的作用,所以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这以下看“即中”。那么它真实的道,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因为它具足不变之体,所以它不是因缘;但又有它随缘之用,所以它不是自然。它不是单一的因缘,也不是单一的自然。这个就是即中的道理。

这以下都是在发明十二处即空即假即中。

比方说,我们看水。当我们眼睛跟水接触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因缘所生法。我们看到一个柔软清凉的水。但是鬼神道的众生,比如说你在施食的时候,他用他的眼根看到同一杯水,他看到是一个猛烈的热火。所以你不能说水有真实性。水要有真实性,应该所有人看水都是水才对呀,因为水是有真实性啊!那么佛陀看它也是水,鬼神看它也是水,蚂蚁看它应该也是水才对啊!但事实上不然,每一个众生循业发现。我们看到它是水,鬼神道看到它是火,天人看这个水是一个琉璃的庄严的大地。所以它只是怎么样?一个假名假相假用。你的福报力改变了,你看水就已经不再是水了。所以这个色尘本身是不真实的。

我们讲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住在这个世界,但看到的色尘却各式各样。我们看广钦老和尚的开示录,他的回忆录。过去在中国的时候,有所谓八年抗战。抗日战争那是非常严重的,死伤非常多人。一般的老百姓眼睛看到的就是那种杀盗淫妄的境界,不是谁把谁杀死,就是谁把谁杀了。广钦老和尚八年都在闭关当中,他除了入定,起来就是把地下的地薯挖出来吃,吃完以后再去种。在这八年中,他不知道发生战争,他不知道有这件事情。他没有这个业力,所以他眼睛看出去就不会出现这种影像嘛。

所以我们说,我们所受用的色尘不真实。同样一个世界,十个人住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看到的影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佛学院,将近三十个人,我们看的色尘,每一个人各式各样,不一样。福报大的人看到的色尘是美妙的;你业障重,你看到什么东西都不顺眼。那就是什么?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嘛。即空,色尘本身不真实;即假,因为你有业力,所以你看到这个东西;即中,空有无碍。这个就是我们从色尘当中所得到的启示。

其实色尘它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只是“幻妄称相”,有它暂时的假相,但是它的道理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果你能够从这个事相悟入这个道理,依止这个道理来修,就能够成就佛道;你要被事相所迷惑,它就对你产生障碍。所以我们很难说哪一个法是功德、是过失,就是巧妙在于你的这一念心。

子二、明听与声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好,我们看第二段,明听与声即藏性。

听,是一个内处;声,声音、声尘是外处。当这个听跟音声接触的时候,构成一个因缘所生法——当然是一个变化多端的。但是在变化多端的背后,它的体性却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它是永远保持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一个真理存在的。我们应该把这个真理找出来。看经文。

丑一、总标二处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先把这个两处的因缘标出来。说,阿难!你应该要去听,你平常也经常去听。听什么呢?听到这个祇陀花园当中的精舍,当我们要吃饭的时候,这饮食已经成办、准备妥当以后,第一个是击鼓(击鼓就是我们现在的打板)。那么击鼓的意思就是说,先把大众师集合起来。第二个,撞钟。那么再正式地用餐。如果没有击鼓,马上撞钟,大家来的时间不一样,吃饭就会产生一种前后参差不齐的情况,所以一定要先击鼓集众,然后撞钟,再正式用餐。所以在整个吃饭的过程当中,是钟鼓音声前后相续的,它有一个前后的相续的音声。这个时候,我们对这个鼓声、钟声是听得清清楚楚。当我们用耳根听到鼓的声音、听到钟的声音,就构成了一个因缘所生法了。我们可以感受到鼓的声音的现前,也可以感受到那个钟声的现前。每一个人都受用这样的一种音声。

那么这个音声的影像是哪里来的?“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为什么你听得到声音呢?是因为声音来到我的耳边,所以我听到声音;或者说是我的耳根跑到声音的处所,所以我才听得到声音。到底哪一个是对的?我们看佛陀的开示。

丑二、妄相无体 分三:寅一、破声至耳;寅二、破耳至声;寅三、破无来处

寅一、破声至耳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阿难!假设这个钟鼓的声音来到耳边,说,诶,我吃饭的时间到了,听到钟声鼓声,是因为钟鼓的声音跑到我的耳根来了,所以我听到。这种情况,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比如说我(这个“我”是指佛陀),我已经到室罗筏城去乞食了,那么这个时候祇陀林的精舍就没有我佛陀的存在了。因为佛陀只有一个啊,我到室罗筏城,那么精舍里面就没有我了嘛。

这个“我”是比喻谁呢?比喻这个钟鼓的音声。

这以下看合法了。这个钟鼓的音声假设跑到你阿难耳根之处所,声音只有一个啊,它已经跑到你的处所了,那么其他的比丘——目连尊者、迦叶尊者应该再也听不到这个钟声的声音了。因为它跑到你的处所去了,它被你听光了。更何况,事实上在精舍当中只有一个钟声,但是却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沙门都同时听到钟声、都同时来到处所。所以说,声音跑到耳根是不合道理的。如果跑到你的耳根,为什么大家都听得到呢?所以这个是不合理的。

寅二、破耳至声

我们看第二段: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我之所以听得到声音,假设是我的耳朵跑到声音的地方去,说是“若复汝耳往彼声边”,是阿难尊者的耳根前往声音的处所去了。佛陀又讲出一个譬喻,说,比如我佛陀,我现在已经回到了祇陀树林的精舍,那么这个时候在室罗筏城也就没有我的存在。因为我只有一个,我从室罗筏城回来到精舍,这个时候室罗筏城就应该没有我。

那比喻什么呢?比喻说,当我们听到鼓声,我们的耳朵、阿难尊者的耳朵已经往鼓的地方去了,等到钟声再出来的时候,你应该不能再听到钟声。因为你的耳朵已经跑到鼓的地方去了,跟鼓结合在一起了;当钟声出现的时候,你耳朵已经不在了,那你就应该听不到。当这个钟声出来的时候,你耳朵已经不在了,那你应该听不到钟声才对呀;更何况你不是听到鼓声钟声,同时在吃饭之前你还听到象声、马声、牛声、羊声,种种的音响你都能够同时听到。可见得我们的耳朵跑到声音的处所是不合道理的。

寅三、破无来处

我们再看第三个,没有来往。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说我的耳根跟声音完全没有交集,各走各的,那这有问题。完全没有交集,那你就完全听不到了,也就不能构成听闻。能听的耳根跟所听的声音一定要有交互的接触,才有一个听闻的声相出现。所以,完全没有往来也不对。

丑三、结妄归真

那么,到底什么是对呢?这当中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可以听得到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呢?看佛陀的总结: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当我们的耳根听到声音的时候,产生的那个音响的假相,它是不真实的。这个“不真实”很重要!如梦如幻!如果声音是真实的,那就很麻烦了。真实的声音都被你全部听光了,其他人就听不到了。因为它不真实,所以也就很多人可以受用。因为它不真实,因为它当体即空。因为空,所以就有无量的差别相会出现。“俱无处所”就是讲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虽然即空,但是当我们耳根跟声音接触的时候,也会跟着个人业力的不同而显现种种的假相跟暂时的作用,而它的本体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的作用是一个声响的假相,它的本体却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一个真实道理。

所以这个音声本身也有很多的道。世界男高音 Pavarotti 帕瓦罗蒂,他刚出道没多久的时候,在欧洲作各地的巡回演唱。那个时候,因为他在发音的时候不太会用整个身心世界的调和来发音,所以他一唱完的时候非常的累。那一天晚上他住在旅馆,早早就把灯关了,就休息了,因为他非常劳累。但是快要睡着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婴儿,这个婴儿是一个哭夜郎,一到晚上就哭,哭得特别大声,哭得他根本就睡不着。他想说看你多会哭,你哭一段时间总会累嘛。

但是这个婴儿一哭哭了一两个小时,Pavarotti 突然间若有省悟。他说,哎唷,我唱歌的时候,唱一两个小时就很累很累;这个小孩子哭了一两个小时,从头到尾声音都没有降低啊。这是什么道理?他突然间“会事入理”,哦,原来婴儿的身体结构跟我们不一样,因为他各方面的发育没有完全。他的喉咙、他的气管、他的腹部发育都没有完全,所以他在发音的时候整体是协调的。我们长大以后,我们的喉咙是喉咙,气管是气管,腹部是腹部,是独立的。既然独立就很难协调了,你有你的作用,它有它的作用。所以我们会很造作的是从丹田、从气管、从喉咙发声,因为我们功能是完全独立、完全成熟长大。因为我们唱歌的时候太过刻意地用力,结果我们非常累。所以他从音声当中体会到,一个人要声音唱得好听、要唱得持久,你必须放松,把自己空掉,观想你是婴儿时期,就是很调柔,身心协调。在极度放松的状态,你唱出来的声音不但好听,而且不会劳累。所以,你看他从婴儿的哭叫当中找到了唱歌之道。

我们一个执着相的人,就很苦恼,被这个声音所障碍。所以,我们如果从世间当中去找到它的道,那么我们就能够得到自在了。当然,这个道只是一个世俗之道。

所以蕅益大师说,我们从生灭因缘当中找到即空,以后就能够显现方便有余土;你找到即假,就能够显现实报庄严土;你找到即中,就能够找到常寂光净土。如果我们在生灭因缘当中产生取相执着,那么我们永远显现就是三界的这个所谓的凡圣同居土。所以把这个道找出来,就影响到我们整个未来的生命的处所。

这个地方讲到音声的道理。

子三、明嗅与香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好,我们再看,子三,明嗅与香即藏性。

嗅是鼻根,是一个内处;香是香尘,是一个外处。当内处跟外处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因缘所生法,但是它的本质却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看佛陀的开示。

丑一、总标二处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先把内外两种处所的相貌标出来,说,阿难!你依止鼻根去嗅香炉中的栴檀,当能嗅的鼻去接触所嗅的栴檀香的时候,能所的交互作用就构成一个因缘所生法,一个假相现前。那么这个地方佛陀就提出一个问题,说这个香是一个栴檀香,因为它出自于牛头山,所以又叫作牛头栴檀。它是世间的宝物,只有在佛陀跟转轮圣王出世的时候才会出现于世间。这个香有什么功德呢?我们如果是燃烧一铢(一两是二十四铢,所以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很少很少)的话,在整个室罗筏城当中方圆四十公里之内都能够闻到它的香气。那么你的心中意思如何呢?这个栴檀香气到底是怎么来的?说是生于栴檀木,是栴檀木所生?还是你的鼻根所生?还是虚空所生?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的确,我们点香的时候每一个人闻到了香气,那么这个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提出这个问。

丑二、妄相无体 分三:寅一、非从鼻生;寅二、非从空生;寅三、非从木生

寅一、非从鼻生

我们看经文: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说是我闻到了栴檀香气,这个香气是从鼻根所生。说假若这个香气是生于我阿难的鼻根,那么这样子就是鼻根所生啰,而我们的鼻根它是肉做的,它毕竟不是栴檀木。既然不是栴檀木,是肉做的鼻根,怎么能够产生栴檀香气呢?这个不合道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说鼻根能够产生香气,这个地方有问题。“称汝闻香,当于鼻入”,身为一个鼻根,我们有闻香的功能,所以才有资格叫鼻入,它那个鼻根能够入于香尘。什么叫鼻根?就是你有闻香的功能嘛。不是你的鼻根当中产生香气,否则你的鼻根就变成一个所闻了。本来鼻根是能闻,你现在鼻根却变成所闻, 那么“说闻非义”,那就不合乎一个闻的功能跟名义了。如果你这个鼻根变成所闻,那就不是鼻根了嘛,它变成一个香尘了嘛。所以,鼻根产生香气,在这个名词定义上是不合理的。“说闻非义”,不合道理。

第一个,你的鼻子又不是栴檀木做的,怎么能够有香气?第二个,你的鼻子是能闻,它不是所闻,能所不能够混滥。这是从这两方面来破香气出于鼻根。

寅二、非从空生

看第二段: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说是这个香气是生于虚空的,是虚空所生,那这有问题了。虚空的体性是恒常存在,那你应该经常闻到这个香气,就不必假借香炉去燃烧这个栴檀木了。事实上,我们要没有燃栴檀木,是没有香气的。所以,“虚空所生”不合道理。

寅三、非从木生

看第三段,若生于木。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我们一般的执着大概就在第三个。我们闻到栴檀木,会说,哦,这个香气是栴檀木来的。但是佛陀说这个观念是错的。我们看:

如果香气是决定生于栴檀木,那么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说“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这个栴檀木的香的木质,我们应该是要把它燃烧成烟气才能嗅闻的。什么叫香?你一定要点过以后它的香气才会出现,这个是香的本质嘛。没有人说,香放在那个地方就有香气。一定要怎么样?“因爇成烟”,经过火燃烧以后产生烟气,才能够去嗅闻,这才合理。

“若鼻得闻,合蒙烟气。”既然它的香气是因为燃烧的关系产生烟才有香气,所以,我们鼻子要去嗅这个香气,一定要蒙受烟气。我们鼻根要去接触这个烟气才有香味,因为它的香味是在这个烟气当中嘛。所以,身为一个鼻子,要去闻这个香气,必须要去蒙受烟气才有香气。但是我们燃一铢的时候,四十里内都能够闻到香气,而这个烟刚开始腾空,还没有发散到很远的地方,但是四十里内已经全部都有人闻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所以说,香气从木头而生也是不合道理。

丑三、结妄归真

那么你说这个香气到底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看佛陀作一个总结: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个鼻根跟香尘是没有处所的,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它没有一个来的处所,也没有一个去的处所,所以它是没有真实体性的,所以当体即空,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但是当它在作用的时候,这个鼻根跟香气一接触的时候,也的确循着个人的业力会产生一种香的假相跟香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的确是有它暂时的作用,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所以因缘即假,但是它背后的道理却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体。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香是哪里来的。《楞严经》的意思,香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从《楞严经》的观念,其实栴檀香是经常存在的。你点那个木头,点那个栴檀木,只是把那个已经存在法界的香显现出来而已。香是本来就存在的,每一个地方都有香气,厕所都有香气。你不要以为说是那个栴檀木把香创造出来,不是,它只是把它显发出来。如果说是从木头而来,那为什么它一点四十公里都闻到呢?那不合道理。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宇宙间的法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每一个法都是本来就存在的。你有这个业力,你就把这个法显现出来;他有这个业力,就把这个法显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样在一个环境,每一个人所看到、所听到的是不一样的。其实身为一个佛学院,一个场所,好坏都存在,每一个法都存在。那每一个人循他的业力去看到、去受用他自己业力这一部分的因缘所生法,这个就是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个人世间是这么回事。

0:00 / 0: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要义1
大佛顶首楞严经2-要义2
大佛顶首楞严经1
大佛顶首楞严经2
大佛顶首楞严经3
大佛顶首楞严经4
大佛顶首楞严经5
大佛顶首楞严经6
大佛顶首楞严经7
大佛顶首楞严经8
大佛顶首楞严经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9
大佛顶首楞严经20
大佛顶首楞严经21
大佛顶首楞严经22
大佛顶首楞严经23
大佛顶首楞严经24
大佛顶首楞严经25
大佛顶首楞严经26
大佛顶首楞严经27
大佛顶首楞严经28
大佛顶首楞严经29
大佛顶首楞严经30
大佛顶首楞严经31
大佛顶首楞严经32
大佛顶首楞严经33
大佛顶首楞严经34
大佛顶首楞严经35
大佛顶首楞严经36
大佛顶首楞严经37
大佛顶首楞严经38
大佛顶首楞严经39
大佛顶首楞严经40
大佛顶首楞严经41
大佛顶首楞严经42
大佛顶首楞严经43
大佛顶首楞严经44
大佛顶首楞严经45
大佛顶首楞严经46
大佛顶首楞严经47
大佛顶首楞严经48
大佛顶首楞严经49
大佛顶首楞严经50
大佛顶首楞严经51
大佛顶首楞严经52
大佛顶首楞严经53
大佛顶首楞严经54
大佛顶首楞严经55
大佛顶首楞严经56
大佛顶首楞严经57
大佛顶首楞严经58
大佛顶首楞严经59
大佛顶首楞严经60
大佛顶首楞严经61
大佛顶首楞严经62
大佛顶首楞严经63
大佛顶首楞严经64
大佛顶首楞严经65
大佛顶首楞严经66
大佛顶首楞严经67
大佛顶首楞严经68
大佛顶首楞严经69
大佛顶首楞严经70
大佛顶首楞严经71
大佛顶首楞严经72
大佛顶首楞严经73
大佛顶首楞严经74
大佛顶首楞严经75
大佛顶首楞严经76
大佛顶首楞严经77
大佛顶首楞严经78
大佛顶首楞严经79
大佛顶首楞严经80
大佛顶首楞严经81
大佛顶首楞严经82
大佛顶首楞严经83
大佛顶首楞严经84
大佛顶首楞严经85
大佛顶首楞严经86
大佛顶首楞严经87
大佛顶首楞严经88
大佛顶首楞严经89
大佛顶首楞严经90
大佛顶首楞严经91
大佛顶首楞严经92
大佛顶首楞严经93
大佛顶首楞严经94
大佛顶首楞严经95
大佛顶首楞严经96
大佛顶首楞严经97
大佛顶首楞严经98
大佛顶首楞严经9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01
大佛顶首楞严经102
大佛顶首楞严经103
大佛顶首楞严经104
大佛顶首楞严经105
大佛顶首楞严经106
大佛顶首楞严经107
大佛顶首楞严经108
大佛顶首楞严经109
大佛顶首楞严经1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19
大佛顶首楞严经120
大佛顶首楞严经12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2
大佛顶首楞严经123
大佛顶首楞严经124
大佛顶首楞严经125
大佛顶首楞严经126
大佛顶首楞严经127
大佛顶首楞严经128
大佛顶首楞严经129
大佛顶首楞严经130
大佛顶首楞严经131
大佛顶首楞严经13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欲令正法重现,当推楞严大经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楞严经》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

为什么邪见的过失,比散动还严重

丑三、治失坏因 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随释此因...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八载寒窗读楞严,超度冤亲径升天

宣统二年,(一九一0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

是什么样的因缘而堕畜生道

己三、示畜生趣 畜生是什么意思呢?他内心愚痴,而不能...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什么意思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夫妻闺房之礼的戒忌和求子之道

夫妻之间的相处,虽然是人伦之始,但如不能节制,以致...

心法两空是真实相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

为妻之道与七种妻子

佛陀在【玉耶女经】中对玉耶女说了为妻之道: 1、不要...

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是循业发现而已

《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做一个说明,如来藏简...

【佛教词典】檀弥罗

(人名)王名。王为恶逆,破塔毁寺。以剑杀害西天第二...

【佛教词典】感情

人类的精神活动可分为知、情、意等三种状态,其中,可...

什么是有漏与无漏种子

我们一般人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是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

虚云老和尚的禅风

今天给各位介绍虚云老和尚及其禅风。虚云老和尚的前生...

出家与在家的比较

下边就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了。这个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

助念只是辅助,临终者才是主导

问: 近日市面上流行一套开封念佛团,团长程晋林讲话...

做人的七品

生而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生活就会与现实脱节,就...

电脑族应常吃的食物

整天忙于电脑前工作的人群易受亚健康影响,工作是无法...

气功和巫婆能治病是什么道理

有人曾问我:佛教可以通过因果的道理令人迷途知返,改...

药王菩萨——施予众生良药,救治身心病

农历四月廿八是药王菩萨的圣诞。药王菩萨是极乐世界阿...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

人身不用来修行,实在可惜

世间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从健康来看。你想要健康,...

只念佛不学其他经典可以吗

问: 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

参禅与修净土的人,还需要研读经教吗

原文: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