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楞严经

净界法师  2024/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一一五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257面,

己七、示修罗趣

净界法师:楞严经

本经的修学重点我们把它归纳起来,简单的讲就是要「破妄显真」,破除我们的无明妄想,开显我们真实的心性。这当中从经文上来看,佛陀是以「显真」为正行,也就是说,我们在面对我们的身心世界,五蕴诸法的时候,首先你遇到状况,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你一定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用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来照我们的一念的心性,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先把我们这一念心性的整个体性先开显出来,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所以「正念真如」等于是开显心性。开显心性以后接下来就是要「破妄」,“妄”在本经的整个内涵它是有粗细的差别;粗浅的妄想就是杀盗淫妄的烦恼,这一部份我们用严持四重的戒法来加以对治。第二个妄就是比较微细的,就是那有所得的攀缘心,无明的妄动这一部份就持咒,持《楞严神咒》来熄灭我们攀缘无明的扰动。所以本经它是以正念真如,这样的理观为正行,以持戒受诵咒的破妄来当作助行。正助双行来达到我们破妄显真,转凡成圣的效果。

己七这一科是佛陀讲到七趣的差别因果的最后一科,这一段是如来显示阿修罗法界的因相跟果相。阿修罗翻成中文叫飞天,这一类的众生他是有天的福报,他在因地的时候修很多的善业,但是他没有天的福德,他缺乏成就天的善念,他修福报但内心当中有瞋恚、忌妒的烦恼在活动,所以招感阿修罗法界。

标名列数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在此三界中。这一段古德解释说:明确来说,这“三界”其实只有欲界才有阿修罗,色界、无色界是没有阿修罗的。因为瞋心是破坏禅定的,贪烦恼不破坏禅定,你在修禅定的时候,生起那殊胜的三昧乐,你爱着三昧乐不障碍你禅定;但是你瞋心一活动,你禅定就破坏了,所以阿修罗法界只有欲界才有。这当中随其福德的浅深,有四种阿修罗的差别。以下个别说明这四种的相貌:

卵生鬼摄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因相:这个众生过去生是从鬼道中而来。他在鬼道中有什么的善法呢?有护持正法的功德,他有这种护持别人去修学正法的功德。

果相:成通入空。在因地中有护持正法的善业,所以他的果报体就有“通”(五通)。这地方特别指出他的神足通,能够上升于虚空当中,在虚空界而安住。这是讲到他的果报,有这种殊胜的相貌。这一类的阿修罗是从卵生,他还属于鬼趣所摄;也就是说他从鬼道中来,还是属于鬼道,这是鬼类的阿修罗。

胎生人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因地:这两种是属于人道的阿修罗。他过去生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是从天中而来,他过去是修上品十善,但是他在做天人的时候,降德贬坠,他的德行有所亏损。我们都知道诸天,你看欲界天他是以少欲知足为他的德行,色界是以清净的梵行为他的德行。这个阿修罗他曾经是修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到天上去,但是他有稍稍的放纵他的情欲,或者是梵行有所亏损,他就被贬降到阿修罗法界去了。

果报:其所卜居,邻于日月;居住在卜居(他居住的处所),是相邻于日月当中,也就是在须弥山的半山腰,也就是在四天王宫殿的附近。这一类是从胎儿生,是人道所摄。古德说为什么把他判作人道?因为他内心的情感欲望跟人类相同。一般的人类没有住那么高的,住到须弥山,因为他,一者他胎生,二者他内心的情欲相同于人,因为诸天的情欲是比较淡薄,他的情欲比天还粗重,所以只好判作是人类。

化生天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天趣所摄:有一种是阿修罗王,他的善业是特别的强,上品的五戒十善。他的果报体能够执持整个世界,而且用手能够遮住整个日月的光明,况且他是神通广大能够无所畏惧。怎么说神通广大无所畏惧呢?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欲界的主宰权是在帝释天,帝释天他有他的将军,四大天王做他的外臣,来保护执行帝释天的整个政策。

阿修罗王他等于是经常要跟天帝去争欲界的主导权,所以他就跟四天王打,四天王打不过就跟天帝报告;天帝跟他打有时候天帝也打不过,这时候天帝只好向大梵天王来祈求。大梵天王就告诉帝释说:你要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你才有办法调伏他。后来天帝就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调伏了阿修罗王。阿修罗王是有大威德的,阿修罗王是属于变化有,属于化生,他是属于天趣所摄。因为他的福德力最大,双手遮日,摇动忉利天的天宫。

湿生畜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这是最下劣的,这一部份福德最浅薄的,他出生在大海的中心点,而且他能够晚上要睡觉的时候下沉到海水的出入口,白天他游于虚空之上。他在虚空上干什么呢?供阿修罗王驱使。晚上就沉到海水的深处来休息,这一类的阿修罗是属于湿气所有,是属于畜生趣所摄。阿修罗的相貌都是有一点善业,但是他的好胜心重,斗争心强,分成四种。这四种古德说,天类的阿修罗是属于阿修罗的国王这一类,人道的修罗是属于大臣,鬼道的修罗是属于人民,畜生道就象是奴仆一样,供阿修罗王驱使的奴仆。所以阿修罗简单的讲是有福无德。

蕅益大师的注解,他把「有福无德」讲得比较详细,他说:这一类的人,你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德行;也就是说,他过去曾经布施或者持戒,修种种的善法,当然他修善法他肯定要有善念,但是他善念当中夹杂恶念。蕅益大师说:这是夹杂恶念,夹杂了瞋恚、忌妒的恶念,招感阿修罗果报,不是他完全没有善念,不是这个意思!善念中夹杂恶念,但是因恶念的势力强大,所以把他引导到阿修罗法界去。这一类是属于阿修罗所收摄。

戊三、结示劝修(分二:己一、结示迷妄。己二、举悟劝修。)这一段是把整个七趣的因果作总结,劝勉我们好好的破妄显真,来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分两段:一、结示迷妄。二、举悟劝修。

己一、结示迷妄(分二:庚一、结成妄果本空。庚二、重示妄因颠倒)佛陀先总结整个七趣的因果是怎么有的呢?就是我们众生一念的妄想所变现出来,「迷真起妄」。分两段:一、结成妄果本空。二、重示妄因颠倒。

庚一、结成妄果本空

净界法师:楞严经

结示整个七趣的果报,他的本性是空寂的,他只就是一念的假相而已。

依妄而成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这一段是说明七趣因果,它的相貌是怎么回事。如是以上的的地狱、饿鬼、畜生,还有人道、仙趣、天道以及修罗,如果我们精研,很深入的研究七趣的果报相,到底这个相貌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我们众生,在因地的时候一念的昏迷,沉溺于诸有为之相。我们一念的妄动以后,追求外在的有为之相,依止这一念的妄想而受生,也依止这一念妄想去造业而去受果报。所以说这果报体不是上帝给我们的,也不是本来就有的,只就是我们一念昏沉的有为相的妄想所造作出来。

本无所有

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着,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在我们这一念本具的本妙、本圆、本明,这无作(无为)的本具心性的体性当中,就像空中的华,它本来就没有一个处所。也就是说,这虚空的华你从什么地方而来呢?你不能说它从虚空而来,因为虚空本来就没有华,所以它没有一个处所,它只就是一念的妄想所捏造出来的,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根源可得。

这地方它的意思就是说:七趣的果报是本无所有。本无所有的意思不是说完全没有,不是这个意思!是虚妄的存在,虚妄的存在简单的讲就像我们说空中有华。空中到底有没有华?当然就因人而异,因为你眼睛有毛病你就看到空中有华,一个健康的人就当然看到空中是没有华。从虚空的角度它到底有没有华?它本来就没有华,它本来没有华,但是我们眼睛有毛病就看到华。

这地方就正式说明,前面经文所说的整个七趣的果报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就是一念的妄想之所变现。我们在了生死,这观念很重要,你要知道本来没有生死,你才有办法了生死。如果你心中一直认为本来是有生死,那你的生死就没办法了了。

夏莲居老居士临命终的时候,他讲一个偈诵说:「生本无可恋」,三界已经没有什么好贪恋了,「死亦何须厌」,死亡也没有什么好厌恶的;他说:生本无可恋,死亦何须厌(奚足厌);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你就是一念的妄想,那现在这个妄想被我破坏了,那当然本来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地方正是佛陀所说的,在我们本妙、本明、本圆的无作妙心当中,是一个空中之华,是原无所着。这地方是把七趣的果报作总结。

庚二、重示妄因颠倒

净界法师:楞严经

前面讲到果报是本空,这地方讲因地。说是本空,那为什么会有呢?只就是我们众生一念颠倒的心所变现出来。

迷真起妄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

妄因:七趣的众生,他为什么会启动他的生死轮回呢?为什么十方诸佛菩萨,同样一念心,他的心不会出现这个生死轮回?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是,不识本心。我们没有真实的去观照我们一念心性,也就没有安住在一念心性,而迷真起妄,向外攀缘。所以就依止一念的妄想而造业,也依止一念的妄想而轮回七趣,所以经过无量劫的时间,不得真实的清净。这地方是讲到妄想的生起,关键点是不识本心。

辗转相续

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相续:皆随顺杀盗淫故,这地方是讲到三恶道,三恶道是我们一念的妄想是随顺于杀盗淫妄的妄想;另外一种是,反此三种,违背杀盗淫三种妄想,这是讲到三善道。不管是三恶道的众生、三善道的众生,其实都是不识本心。只就是说有杀盗淫妄念头的叫做鬼道,而没有杀盗淫妄的叫天趣。所以有杀盗淫妄跟没有杀盗淫妄,彼此互相的倾夺,而生起了三界轮回辗转的力量。这是说明三界的因地,就是我们一念的颠倒妄想。

蕅益大师他在《灵峰宗论》有一段开示说:宇宙无非旅泊,而旅宇内者,毕竟是甚么人。我们在三界中一下子到天上去,一下子到人间,一下到三恶道去,就好像在旅行一样,今天到台北,明天到高雄,叫旅泊。泊宇中者,究竟是甚么人?流转三界中,是谁在流转呢?你说:是我在流转。那当然不对啊!因为没有一个我。三界流转当中,这个人到天上去了,这个人到地狱去了,那到底那个流转的是谁?

蕅益大师就叫你要去参这个问题:流转三界中,那是谁在流转?其实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转,哪有一个“我”呢?你那个妄想停止了,啪!整个妄想就没有了,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所以有一天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之下,一念的回光返照,华开见佛悟无生的时候,把一念的妄想破坏了以后,回观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三界轮回,就是一场梦境而已。

就是那个梦,妄想一直相续,然后那个妄想有时候跟杀盗淫妄相应,变现了三恶道果报,有时候这个妄想跟无杀、无盗、无妄相应,变现了天的果报。等到那时你醒过来的时候,欸!根本就没有三界的果报,醒后空空无大千。这观念就是,生死轮回问题就在你心中那一念妄想,关键在那个地方;关键点在这个地方,就是本经说的「不识本心,而受此轮回。」我们真实的没有安住在一念心性,而虚妄的受到这个轮回。

己二、举悟劝修(分二:庚一、正举悟境。庚二、结劝真修)前面都是讲到虚妄相,颠倒相,这以下说那应该怎么办呢?怎么去修行对治呢?应该要觉悟真如理才可以去消灭,这种种的虚妄相,分两段:一、正举悟境。二、结劝真修。

庚一、正举悟境

正式的举出我们所应该觉悟的所观境。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假设我们能够真实的去启发三摩提《真如三昧》,或者《首楞严三昧》。这一念心真实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去观察本妙、本常、本寂的一念心性,所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这时候有“有”杀盗淫妄的妄想,“无”无杀盗淫妄的妄想,这两种对立的善念跟恶念通通远离。有杀盗淫妄我们叫恶念,无杀盗淫妄叫善念,这两种善念恶念的执着都消灭了,乃至于无二亦灭;乃至于我们要远离这两种能对治的智慧也不可得。

《心经》说的:用智慧来断烦恼,到最后无智亦无得,能观的智也要舍掉。所以在一念清净本来周遍法界的心性当中,尚无不杀不盗不淫的善念可得,哪里还有杀盗淫妄的恶念存在呢?这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是修善法就容易了生死,不是这个意思,你要觉悟,恶法不可得,善法也不可执取。当然我们要修善,但是你不能执着,把修善当作一个启发心性的一个过程,不是说你要执着那个善法,而是假借修善来开显你的自性。这地方就是你不能执着恶法,也不能执着善法,一念心性是「不迷、不取、不动」。

庚二、结劝真修

净界法师:楞严经

妄本无因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我们都知道生死是由妄想所变现,妄想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佛陀说:假设我们在初用功的时候,不能断除杀盗淫这三种的罪业(不能断除就是随顺它),随顺杀盗淫的妄想而走,各各有私;就各自造作各自的杀盗淫的罪业(因地)。因地上各各有私,在果地上就众私同分;“众”就是他的共业,“私”就是别业。在共业跟别业的引导之下非无定所,“非无定处”就是有一定的处所。比方说,我们同造地狱的业就同生到地狱去,同造人道之业就同生人道。在整个别业当中,同一个人道也各各不同,「众私同分非无定处」。

总而言之,是一念的妄想之所发生,所生的妄想其实根本就不存在的,无可寻究,你不能去找它的处所。所以你看我们讲无明,经典讲无明,都讲「无始无明」,没有开始。说,无明是从什么地方而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你怎么说它从什么地方而来?这个东西要有实体,它才有一个时间相空间相,它根本就没有实体,没有实体的东西当然没有时间没有处所。那只就是我们在迷的时候,感觉上有,你觉悟的就有「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地方是说,我们虚妄是没有根源的,但虽然没有根源,在事修上也要对治。

不除必堕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前面是偏重在显真,我们今天回光返照,观照这一念真如,从一念心性的观察是本来无一物的,这一段是强调事修的破妄。汝勖修行,“勖”劝勉。我们应该要好好的修行,而且要追求无上菩提,这当中你一定要去对治如梦如幻杀盗淫的三种烦恼。因为你如果不对治杀盗淫的三种烦恼,纵始修得禅定而成就五种神通,那还是世间的一种生灭的作用;内心的贪瞋痴不除,只是成就禅定,到最后落入天魔外道之中,根本是虚妄,以虚妄之心所得到的果报,当然也是虚妄。前面是偏重在显真,这地方是强调除妄。

妄中增妄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但是你在除妄的当中,你要站在真实的心来除妄,假设你依止妄想来除妄那就糟糕了。假设我们今天不识本心,依止有所得心,依止妄想来对治妄想;起烦恼,我用另外一个妄想来对治妄想,这样的结果倍加虚妄,一妄断妄,更加虚妄。这样子,如来说:可怜愍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这都是妄想所造作,其实不是我们一念清净菩提心的过失,菩提心本来没有过失的,这跟菩提心没有关系的,是妄想去造作,妄想变现出来的。

判决邪正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这段是整个经文修学的一个总结,后面那一段是修行的对治。到这个地方本经的理论修行方法作总结。

「作是说者」你修行当中以开显心性为正行。要以本经『大乘的止观』,你修行之前你一定要大开圆解,否则你修行都不算数。智者大师叫「缘修」,你是跟三宝结结缘。所以首先你要知道,你要能够真实的体达你真实本俱的心性,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修行,你修行的依止处是很重要,第一个、「显真」。

第二、在事相上,你还得「破妄」,你要用如梦如幻的持戒,来对治如梦如幻的杀盗淫妄的妄想,你也要用如梦如幻的咒语,来对治如梦如幻颠倒的攀缘。所以,假设你说是以理观(显真)正行,以持戒、持咒的事修为助行,这是大乘的正说。假设你说不必正念真如,或者不必对治杀盗淫妄,这个都是魔说;或者执理废事,或者执事昧理,这都是魔王所宣说的。

所以本经到个地方,佛陀等于做总结,你以「正念真如」为正行,理观为正行,以「持戒、持咒」来当助行,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这是整个大乘圆顿止观的正修。到这个地方,佛陀等于把整个《楞严经》怎么样破妄显真都讲过了。这是蕅益大师正宗分的最后一段。

乙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而备明五阴魔境(分二:丙一、正明禅境。丙二、更断余疑)“借”如来假借无闻比丘;其实无闻比丘也不是完全无闻,就是他对佛法的了解没有很深入,把四禅当作四果。四禅当四果的颠倒,佛陀以这样的一个例子来当作一个发语的开端,详细说明五十阴魔差别的境界。前面是讲到修行的方法,这以下讲到修行的过程当中,你要知道来如何判别魔境。分两段:一、正明禅境。二、更断余疑。

丙一、正明禅境(分三:丁一、结前生后。丁二、时众伫诲。丁三、总别开示)正式的说明,在禅观当中有五十种阴魔的境界之相。分三段:一、结前生后。二、时众伫诲。三、总别开示。

丁一、结前生后

净界法师:楞严经

结束前面的文字,生起后面的文字。

将罢回告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到前面的文,佛陀把整部《楞严经》修行理论的方法过程全部讲过了,所以他认为已经是讲圆满了,而即将要结束法会而要离开法座。所以他就在师子座上(佛陀所说的法是无所畏惧就像师子),揽七宝几(茶几,讲桌旁边放茶杯、毛巾的小茶几。因为这茶几是非常的珍贵,是七宝所成的茶几。),“揽七宝几”它的意思就是说,他准备要下坐了,他扶住小茶几准备要下座了。突然间,回紫金山,再来凭倚。佛陀已经做出了要下座的动作,突然间又回转过身来。「紫金山」就是佛陀的身体紫金色。这时后又靠着法座(凭倚),佛陀觉得有一件事没有交代又回过头来。

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你们今日都已经是回小乘之心,而趣向无上菩提之心,我也已经宣说了整个出离生死修学的法要。第一个、显真,你一定要先找到你的本来面目,真实的心性,依止一念心性,称性起修,断恶修善度众生来破除虚妄。这已经说了,但是什么东西没有讲呢?

总标魔害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但是你到现在还不能够了知在修习奢摩他(止)、毗婆舍那(大乘圆顿止观),在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有一些微细的魔事。假设你对于五阴魔境现前的时候,而不能如实了知,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洗心非正」。

“洗心”就是我们依止正念真如的时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慢慢的在洗除消灭心中的妄想的污垢,叫「洗心」;但是“非正”,在过程当中却为五阴魔境之所迷惑。本来在洗心的过程当中,结果为五阴魔境之所误导。说我今天本来要回家,我家在东边,结果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看到一个人,他说这个地方不是家,我带你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结果你跑到西边去了,这就叫「洗心非正」;就是你本来要洗心,结果过程当中被五阴的假象所误导,结果落于邪见,结果变成天魔外道。

这段经文是很特别,因为前面的六科,都是阿难尊者提出问题佛陀,而这一科五阴魔境,其实没有人能够提问。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以为讲完了,连佛陀都本来要下座了。为什么这种情况没有人能够问呢?无问自说呢?

蕅益大师说:因为五阴魔境甚深难明。你在回光返照的时候,因为我们过去是习惯随顺妄想,突然间你现在的心不是随顺妄想,而是开始逆生死流。这时候真妄交攻,你会把你过去的颠倒妄想逼出来;当然每一个人的妄想是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的烦恼粗重不同,所以所显现的五阴魔境也就个个不同。

既然五阴魔境甚深难明,而且又非常的重要,就影响到你整个过程,是不是能够真实的走到底,或者是中间产生偏差,它的确是非常重要,所以佛陀只好无问自说。从这一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五阴魔境是没有一个人可以问的。

略陈魔相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这地方是简略的把修学过程当中的魔相说明,分二小段,一个是外魔,一个是内魔。

外魔:或汝阴魔,五十种的阴魔,色受想行识各有十种,总共五十种阴魔。或复天魔,天魔是六欲天的天王波旬。或着鬼神,我们一般最多就是这鬼神魔(它后面会讲到),鬼神有两种,有一种是你刚好在修行当中去干扰到他,他要来伤害你,这是第一种。第二种、你过去跟他有共业,可能你过去有欠他什么因缘,这时候你要出离,他当然就放不过你,这是鬼魔。或遭魑魅,狐狸精变化成人来迷惑你,破坏你的戒体,产生种种的伤害。假设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好好的加以判断,就认贼为子。

当然身为鬼神他要出来,他不是现鬼神身的,不是这个意思!他现出一些迷惑的境来诱惑你。假设我们今天产生了攀缘有所得,那这时候你就心随境转,到时候就是洗心非正。这地方讲到外魔的伤害,它的意思就是说,色不迷人人自迷,五阴魔境不能够真正的迷惑我们,你要能够清楚,它就不能迷惑你。

0:00 / 0: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要义1
大佛顶首楞严经2-要义2
大佛顶首楞严经1
大佛顶首楞严经2
大佛顶首楞严经3
大佛顶首楞严经4
大佛顶首楞严经5
大佛顶首楞严经6
大佛顶首楞严经7
大佛顶首楞严经8
大佛顶首楞严经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9
大佛顶首楞严经20
大佛顶首楞严经21
大佛顶首楞严经22
大佛顶首楞严经23
大佛顶首楞严经24
大佛顶首楞严经25
大佛顶首楞严经26
大佛顶首楞严经27
大佛顶首楞严经28
大佛顶首楞严经29
大佛顶首楞严经30
大佛顶首楞严经31
大佛顶首楞严经32
大佛顶首楞严经33
大佛顶首楞严经34
大佛顶首楞严经35
大佛顶首楞严经36
大佛顶首楞严经37
大佛顶首楞严经38
大佛顶首楞严经39
大佛顶首楞严经40
大佛顶首楞严经41
大佛顶首楞严经42
大佛顶首楞严经43
大佛顶首楞严经44
大佛顶首楞严经45
大佛顶首楞严经46
大佛顶首楞严经47
大佛顶首楞严经48
大佛顶首楞严经49
大佛顶首楞严经50
大佛顶首楞严经51
大佛顶首楞严经52
大佛顶首楞严经53
大佛顶首楞严经54
大佛顶首楞严经55
大佛顶首楞严经56
大佛顶首楞严经57
大佛顶首楞严经58
大佛顶首楞严经59
大佛顶首楞严经60
大佛顶首楞严经61
大佛顶首楞严经62
大佛顶首楞严经63
大佛顶首楞严经64
大佛顶首楞严经65
大佛顶首楞严经66
大佛顶首楞严经67
大佛顶首楞严经68
大佛顶首楞严经69
大佛顶首楞严经70
大佛顶首楞严经71
大佛顶首楞严经72
大佛顶首楞严经73
大佛顶首楞严经74
大佛顶首楞严经75
大佛顶首楞严经76
大佛顶首楞严经77
大佛顶首楞严经78
大佛顶首楞严经79
大佛顶首楞严经80
大佛顶首楞严经81
大佛顶首楞严经82
大佛顶首楞严经83
大佛顶首楞严经84
大佛顶首楞严经85
大佛顶首楞严经86
大佛顶首楞严经87
大佛顶首楞严经88
大佛顶首楞严经89
大佛顶首楞严经90
大佛顶首楞严经91
大佛顶首楞严经92
大佛顶首楞严经93
大佛顶首楞严经94
大佛顶首楞严经95
大佛顶首楞严经96
大佛顶首楞严经97
大佛顶首楞严经98
大佛顶首楞严经9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01
大佛顶首楞严经102
大佛顶首楞严经103
大佛顶首楞严经104
大佛顶首楞严经105
大佛顶首楞严经106
大佛顶首楞严经107
大佛顶首楞严经108
大佛顶首楞严经109
大佛顶首楞严经1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19
大佛顶首楞严经120
大佛顶首楞严经12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2
大佛顶首楞严经123
大佛顶首楞严经124
大佛顶首楞严经125
大佛顶首楞严经126
大佛顶首楞严经127
大佛顶首楞严经128
大佛顶首楞严经129
大佛顶首楞严经130
大佛顶首楞严经131
大佛顶首楞严经13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欲令正法重现,当推楞严大经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楞严经》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

为什么邪见的过失,比散动还严重

丑三、治失坏因 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随释此因...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八载寒窗读楞严,超度冤亲径升天

宣统二年,(一九一0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

是什么样的因缘而堕畜生道

己三、示畜生趣 畜生是什么意思呢?他内心愚痴,而不能...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什么意思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夫妻闺房之礼的戒忌和求子之道

夫妻之间的相处,虽然是人伦之始,但如不能节制,以致...

心法两空是真实相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

为妻之道与七种妻子

佛陀在【玉耶女经】中对玉耶女说了为妻之道: 1、不要...

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是循业发现而已

《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做一个说明,如来藏简...

【佛教词典】檀弥罗

(人名)王名。王为恶逆,破塔毁寺。以剑杀害西天第二...

【佛教词典】感情

人类的精神活动可分为知、情、意等三种状态,其中,可...

什么是有漏与无漏种子

我们一般人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是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

虚云老和尚的禅风

今天给各位介绍虚云老和尚及其禅风。虚云老和尚的前生...

出家与在家的比较

下边就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了。这个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

助念只是辅助,临终者才是主导

问: 近日市面上流行一套开封念佛团,团长程晋林讲话...

做人的七品

生而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生活就会与现实脱节,就...

电脑族应常吃的食物

整天忙于电脑前工作的人群易受亚健康影响,工作是无法...

气功和巫婆能治病是什么道理

有人曾问我:佛教可以通过因果的道理令人迷途知返,改...

药王菩萨——施予众生良药,救治身心病

农历四月廿八是药王菩萨的圣诞。药王菩萨是极乐世界阿...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

人身不用来修行,实在可惜

世间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从健康来看。你想要健康,...

只念佛不学其他经典可以吗

问: 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

参禅与修净土的人,还需要研读经教吗

原文: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