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楞严经

净界法师  2024/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一一一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248面,己五、示仙趣。

本经在发明生命的缘起,它的主要的思想就是讲到「真如缘起」,所谓的“真如”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它能够受染净诸法的熏习,而显现十法界的差别果报,所谓的「不思议熏而不思议变」。

我们的一念心性在受熏的过程当中,有两个地方的差别:一、约它的体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一部份是不变的,它不随过去现在未来的改变。二、约着作用来说,它在不变的当中,它有随缘的作用,因缘法我们讲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即假”就是讲随缘的作用,即假的因缘变化,从本经上来看有两个因素,会主导我们生命的升沉:

第一个就是你的思想,我们经常生起如理作意的观照,我们在生命当中会产生一种「正气」,这时候我们的生命是往上超生的。你看你遇境逢缘的时候,你经常用理智来观照,这个人他的身心是种轻飘,临终的时候是往上飘的;相反的,我们遇境逢缘的时候是用对五蕴身心的一种情执,这情执在本经上说是一种贪爱之水,你就会累积很多这种水,水是往低处流是往下降。

所以本经它认为影响我们生命升沉的第一个因素,就是你思想的迷悟,这个是影响你三界的总报。本经讲得很清楚,你完全是纯情的就直接堕入阿鼻地狱,情想均等就做人,当然人也是各式各样,你是怎么样的执着,你就做什么样的人。如果是纯想,你是一种理智非常高的人,临命终直接生到天上去。所以它完全是用内心的迷悟,来决定你整个三界的总报,这是第一个,我们讲亲因缘,或者是主要的因缘。

第二个再考虑你的善恶的业力,这影响到你的别报,你做为一个人,人当中也有快乐也有痛苦,这个因素就是由业力的熏习来决定。

所以在本经它是以思想的迷悟做主要的因素,以善恶业力的熏习当作次要因素;以思想决定我们的总报,以业力来影响我们的别报。

这样的思想《六祖坛经》也有这样的观念,六祖大师说:「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说你修了福报很大,但是你内心当中是一个颠倒的,你这个福报不能在人天中得果报,你可能变成一个畜生或变成一个鬼道,你在卑贱的果报当中去享受你福报,因为你的思想是颠倒的,颠倒的思想是下沉的,「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福报救不了你的。你把这样的思想抓住了,你再看本经的缘起你就知道,它主因素是以思想的迷悟,来判定整个七趣的差别。这个观念建立起来,看经文就容易了解。

己五、示仙趣(分三:庚一、总标。庚二、别显。庚三、结示)七趣差别的第五科,显示仙的果报。“仙”有轻便转化的意思,也就是说修学仙道的人他们是透过精气神的修练,把我们凡夫的凡胎转成仙胎以求长生不老,这叫仙趣。分三段:一、总标。二、别显。三、结示。

庚一、总标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他为什么生到仙道去呢?复有从人,“从人”古德的注解中提到有两层意思:为什么强调“从人”呢?因为前面的都是从畜生道过来的,仙道是从人间修成的,拣别他不是从三恶道来的,是从人间而来,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他是什么人而来呢?这个人做人的时候,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他厌恶色身的无常,他也厌恶色身的病痛,他对老病跟无常的痛苦很强烈的厌恶,他好乐长生不老之法,因此而精勤的修学的这种人。先把修学仙道的人,他心中的希望标出来。他有这种希望也不能说错,问题出在下面:

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可惜的是他在修学三昧的时候,他并没有依止正觉之理(如来藏妙真如性),没有依止我们的不生灭心。他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禅定呢?别修妄念,存想固形。他心中自己产生一个妄想,他自己虚妄的想象。他有什么妄想呢?存想固形,他心中一直希望能够坚固他的色身,使令他的色身能够不老、不病、不死;他坚固他的色身,他经常存有这样的希望跟想法。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他怎么做呢?他远离都市的繁华,到了偏僻的山林,或者到没有人间的海岛,总而言之,他就希望到一个没有人去吵杂的地方来修学他的仙道,这当中就有十种的差别。

这地方就是讲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就决定你果报的状态。蕅益大师说:仙道的特点就是,别修妄念,存想固形。他的这样存想固形的妄想,蕅益大师说,基本上有两种的差别:一种是依止浮尘根而修学,浮尘根完全是一个色法,他完全是修身的,这种是比较低级的仙道。他怎么办呢?他就“守精”,让自己的精气不泄漏然后练气,把精转成气,然后养神。经过动静的修学,守精、练气、养神,就使令色身能够长时间的不老不病,延年益寿,这是偏重在修身。

就是蕅益大师说的,依浮尘根而修学。其次比较高级的是依胜义根,那是修心,他想要把凡夫粗重的凡胎,转化成轻飘仙道的色身,他依止第八识的冥想来修禅定,三昧成就以后具足五通,有各式各样的神通,这是比较高级的仙道。在以下的别显当中,古德的分判它有十种,前面五种是偏重在修学色身的,练精气神。后面五种,他就开始修学禅定,他有各式各样的神通显现出来。这十种不管是修身修心,总而言之,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跟我们的真如本性是不相应的。这个就是先把仙道的特色先做说明。

净界法师:楞严经

庚二、别显

个别显示十种仙趣的差别相貌:

一、地行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阿难!彼诸众生,“众生”是人道的众生,而且是希望能够追求不老、不病、不死的众生,他内心当中有一种坚固的想法,希望能够追求长生不老。他怎么做呢?“服饵”是他主要的修学方法,他用种种的药物去煎制,煎制以后他长时间的服用,用药物的力量包括自己平常的修练,来助长色身的健康长寿。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不休息」,也就是说他吃这个药物不是短时间,是长时间的服用。然后食道圆成,吃煎制的药物成功以后,他所成就的相貌是地行仙。他的行动特别的轻快,他的活动特别敏捷,但是他的脚还不能够离地,虽然健步如飞,但是脚不能离地,所以还是属于地行仙。

前面五种仙,他都是以脚活动力量,脚越轻便,他能够飞得越高,这个仙的层次就越高。因为我们的身体,脚是一个重要的判定,脚越有力量你身体就越好,所以前面五种修身的都是以脚的力量分判。

二、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前面是服饵,这里是草木,服饵是把药煮熟了而吃,这地方的草木就直接用草木,比方说黄精,他吃黄精、松柏这种树的枝叶,去榨它的汁,他就直接生吃,吃久了以后就健步如飞。药道圆成,吃这种草木之药,功德成就以后,他的飞行就比前面更加轻快了,能够慢慢的能够离开地步,而少分的飞行。前面的服饵他还要食人间烟火,到这地方以后,古德注解说:不管草木、金石,第二种仙以后,他基本上不吃人间的饭菜,他吃的东西都没有经过烟火煮过的,不食人间烟火。

三、游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前面是吃草木,这地方是吃金属跟矿物,他服铅、汞这种金属的矿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混合起来。这种金石有什么好处呢?他能够“化道”,吃久了以后他能够转化我们人道的这种凡骨,而转成一种比较轻飘的仙骨,骨头会改变,成功以后叫游行仙,他甚至于可以在虚空中飞行自在。前面的飞行仙飞行还不是飞得很高,这地方他直接飞到虚空去,飞得更高更远,他的特点就是服金石来改变他的骨头。

四、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前面三种我们看它的内涵,主要是靠外在的力量,吃药物、草木、金石等等。这个地方他是有一定的修练,以“动止”两种法门来修练。比方说他在动中运气调身,比方做瑜伽、打太极拳,动中来练气;其次在静中养神,在动中把精转成气,然后在经过静坐,把气转换成神。修练久以后,气精圆成,在动中练精还气,从静中练气还神,最后把精气神还于虚空,最后行成具妙,这个就是精气圆成。把精气神都回归到一念的虚空以后,他就变成空行仙,他不但能够在空中飞行,他甚至于能够腾云驾雾,他的脚能够站在云雾当中飞行,无有障碍。这地方就飞得更高,前面的游行仙还不能够飞到云端,顶多在虚空,他是飞到虚空很高的地方,飞到云端去,而且能够腾云驾雾,叫空行仙。

五、天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这地方的重点在“津液”这两个字。前面的“动止”就是这个人的修练,他可能是一半是动,一半是静,动一动、静一静。但是到第五个的时候,他主要的就是静态的。这个“津液”是怎么回事呢?他在打坐的时候,他用舌头顶住上颚,顶住上颚嘴巴就会产生一种津液,这种津液他能够润德圆成,他能够滋润我们的色身,津液能够转化成一种正气,飘然的正气,所以就使令他的身心特别的轻飘,游于天上叫天行仙。他不但是能够腾云驾雾,甚至于能够游行到诸天去,但是他不能够住在天上,他能够到天上去见到天人,他也不能吃天上的东西,因为他没有那个福报力,他还是要回到他的深山、海岛,没有人的地方安住。这地方的主要特点他用“津液”来化成他的气。前面五种主要是修他的精气神,以修身为本。

六、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精色”他能够在打坐当中以一念专住的心,来吸收日月的精华;“精”指日月的精华;“色”云彩色,夏天天上有七彩的云彩。也就是说他打坐不完全在房间里面,跑到外面去吸收日月的光明,吸收云彩的彩色,把这样的能量转化成自己的能量,而且他不是一天,他是长时间不休息的吸收大自然的能量。时间久以后,吸粹圆成,“吸”就是吸收日月的精华,“粹”粹取云彩的彩色,他最后的功德成就以后,变通行仙。

因为他的能量来自于大自然,所以他就能够与大自然宇宙万物互相融通,所以他的心一动,他就能够跟整个大自然,能够任运的而没有障碍。比方说,他能够到一个高山,我们要从高山爬过去,他不用,他念头一动,我要从这个高山过去,他就直接从高山穿过去,他能够穿越高山;比方说,他来到一个海,他也不用坐船,我现在要从大海中走过去,他就能够从水上走过去。

圆瑛老和尚说:这有点类似五通,因为他的能量,他就经常跟大自然的交合,吸收日月的精华,吸收云霞的彩色,慢慢慢慢的他那一念心跟大自然两个能互相融通。这就是通行仙、融通,他的心跟大自然之间没什么障碍,他能够进入大自然,随心自在。

七、道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道行仙的修行方法有两个,咒跟禁。“禁”它的基础是持戒,他对杀盗淫妄的戒行持得特别的清净,非常的坚持,非常的清净,第一个他持戒清净。第二他精勤的持咒,他以持戒来止息心中的欲望,用持咒来增长自己的正气。以持咒跟持戒两种的法门而不修息,术法圆成,“术”持咒,“法”持戒;他成功以后,叫道行仙。

他不但以持戒持咒,让自己的身体一生都没有病痛,而且他能够为人家加持,他就以道法,他戒行的清净跟他持咒的力量,他随时为人家治病,为人家驱魔,就是道行仙,他有那个「道」。当然这道是有漏之道,是生灭之道,但是至少他能为为人家治病、驱魔。他就是靠什么功德呢?靠自己的持戒,靠咒语的力量。

八、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这个人的修行在修思念,他是怎么的思念法呢?他不是正念真如法,他是打坐的时候不断的去忆念自己丹田,意守丹田,心住在丹田的下面,一方面沉思养神,他把内心安住丹田,让自己的心不要那么躁动、养神;一方面能够练气,因为丹田是气海,一方面养神,一方面练气,思忆圆成名照行仙。他不断的意守丹田,成功以后名照行仙。

照行仙他那个神识,他就能够在身体当中出入自在,他随时可以从顶门里面神识而出去,他也可以随时回来,他回来以后他的气息上下能够交通,色身跟神识互相照应,他心想到哪里,他气息就跑到哪里,他心要出去,他神识随时可以出去,他要回来随时回来,他就是从丹田当中,产生这么一个能量,叫照行仙。

九、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交遘”就是阴阳调合,干属阳,阳属火,阴属水,我们讲肾水心火。他打坐的时候他把这个水往上提,把火往下降。我们一般的情况,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因为火是比较轻,所以火习惯是往上,水是在下面。那火在上面,水在下面那就糟糕了,你可以想象一下,火在上面烧,上面都没有水,这锅子都没有放水,一下子就把这锅子烧破了。

所以我们打坐的人,他是要把水往上提,要把火往下降,叫念丹,就是上面有水,下面有火。他就是不断的利用静坐的方式把水往上提,提水降火,让水火能够交遘以成仙胎。我们拜佛的时候,忏公师父教我们你的脚掌微微的用力,上半身放松,他的目的就是把水提上来,把气往下降,其实你走路的时候也要这样,走路时要脚掌微微用力,上半身放松,要下实上虚。他不管行住坐卧,经常就是提水降火,以此来做一个阴阳的和合,最后成功以后感应圆成,名精行仙。他能够以水火阴阳的交遘而成就仙胎,长命百岁,生命能够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叫精行仙。

十、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到这个地方要按古德的意思,第六种以上的人多少都有禅定,起码都有欲界定。这个变化就是他在禅定当中去观照,他在禅定当中思惟宇宙间万法迁流变化的道理。说:宇宙间为什么会变化呢?为什么春天时百花盛开呢?春天一走百花就凋谢?他思惟这个宇宙无常变化的道理,思惟久了以后他就觉悟圆成,内心跟宇宙万法互相的融通。融通以后他有什么样的功德力?成就绝行仙。

他能够以他的心念来主导整个宇宙的变化,移山倒海,变化四季,他想把这个山从这地方移到那个地方去,他念头一动山就开始移动,他能够移山倒海;甚至于他想把春天改成夏天,他也可以把夏天改成冬天,他能够很自在的变化四季,他能产生这样的幻术。

这地方本经讲得很简略,但是你看看《成唯识论》,或者本经后面的「五十阴魔」它有提到,就是这种变化,他的「觉悟」他思惟是认为宇宙间是两分的,一分是常,一分是无常,一分是变化,一分是不变化的,他能够体悟到这个道理。所以他就慢慢慢慢从变化当中回归到不变化,以不变应万变,不变当中来带动变化。当然这个地方跟《楞严经》很像啊,不一样!它这种变跟不变,这个常跟无常是二分的对立,一分是常,一分是无常,他的常跟无常是两个东西,我们本经讲「现前一念心性」,不变而恒常随缘,随缘而不变,这两个是不二的,不变中当下就是随缘,随缘中当下就是不变。但是仙道的变化跟不变,它是两个东西,自性执,它是两个东西。

海公《楞严经》讲记他提到一个观念,他说:过去在东北有一个修禅定的修行者,他到山中去找一个仙人求仙术。这个仙人说:你要修仙术,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就思惟宇宙万物是变化的,但是这个变化是如梦如幻是不真实的。他叫他这样思惟,结果他思惟三个月以后,他就在定中随时可以变化四季,他可以将春天改成冬天,也可以把冬天改成夏天,就是所谓的绝行仙。为什么绝行,一个“绝”呢?因为绝行是整个仙术最高的境界,他这种仙术是不对外流传的,不是公开流传的叫绝行仙。虽然是同样依止妄想,但是他妄想的相貌各式各样,仙道产生的结果也就是各式各样。

庚三、结示

佛陀对十种仙的一个结论。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前面十种仙,大智慧的佛陀,把它做一个总结:佛陀说:“是等”以上十种的仙道,他们的特点,第一个仙道要从人中求,你一个畜生你没办法修仙道,一定人道才可以修仙道。他是怎样呢?炼心,当然还有炼身,他用运动药物来练身,他也有用各式各样的冥想来修心,他修炼身心。依止有所得的妄想来修练身心,但是非常可惜他不修正觉,他没有真正的看到我们真正不生不灭的「现前一念心性」本来面目,他还是在生灭的因缘当中打转,这叫「别得生理」。这是另外成就一种延长生命的道理,就是我们前面说纯想固形,这是讲他的因地,他的因地是,不修正觉,别得生理。

他的果地是什么果报呢?寿千万岁。我们要知道,人不可能没有死亡,不可能!他是把死亡延后。所以古人说,不老不病有可能,但是没办法不死。他的寿是千万岁,而且他的个性是远离人群,休止深山,他不喜欢跟人群往来,或者住在没有人居住的大海岛,整个都是大海,中间一个小岛,他有神通,他也不用坐船,他直接飞过去。

总而言之,他是绝于人境,远离人群这种吵杂的环境。这样的一个果报体,佛陀说: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他还是活在三界的生死轮回当中。为什么呢?因为依止妄想来修学他的身心,所以难免落入流转,不能够修学《楞严三昧》正念真如,等到他死亡到来的时候,他还是要来到三界当中,随顺他过去的颠倒跟业力,而散入诸趣当中。

我想仙道跟佛道差在哪里?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仙道是追求长生,佛法追求无生,思考不同。因为你长生,你只要是生,生住异灭,那就是一种生灭法,你是在生灭法当中延长他的生命而已,它本质是生灭的。但是佛法是「无生」,正念真如,当我们的心正念真如是直接去趣入无生。

蕅益大师他对仙道,他在注解当中,他有一段的批判,他说:一个人的精神用在追求长生,他的果报只成千万之岁,你的生命千万岁;但是你把人的精神用在修学佛法,而正念真如,最后的果报是大般涅槃,万德庄严。他说:修学圣道就好像你用无价的摩尼宝珠,把它当作弹弓去打黄雀。说这摩尼宝珠是无价的,结果你拿摩尼宝珠去打黄雀,打到一只黄雀,这只黄雀也没什么值钱,但是你把摩尼宝珠给丧失掉了。

在古德的注解讲出一个譬喻说:仙道有一个吕洞宾,八仙之一,他修成长生不老之法以后,他又练成一双雌雄剑,就对自己很有信心。有一天黄龙禅师在说法的时候,他刚好腾云驾雾从旁边经过,他就降下来到法座中去听。听法结束以后,黄龙禅师说:此中有盗法之人,有人盗法。这时候吕洞宾就出来了,他说:我心中有不死之法,我何必盗法呢?我有长生不老的法术,我何必盗法呢?黄龙祖师说:你这个人是守尸鬼,守住生老病死的色身,守尸鬼。吕洞宾就很生气,他就射出他的雌雄之剑,这时候黄龙祖师他就入《真如三昧》。我们前面讲过,真如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以他入《真如三昧》的时候,火不能烧,水不能淹,刀子也不能割他。所以剑射到黄龙祖师前面的时候自然落地,就插在地上。这时候吕洞宾要把这个刀用法术把它收回,收不回来,这时吕洞宾就心生惭愧,就拜黄龙祖师为师父。黄龙祖师就跟他开示,开示以后他也就开悟了,他说:「自从一见黄龙后,方悔从前错用心。」我们的身心的世界它是生灭的因缘,这个本质是不能改变的,你不管怎么修它一定要生老病死,这个轨则是不变的。所以一开始依止生灭心,你不可能得到不生灭的果。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你拿一盘沙,你不可能煮成饭,不管这个沙是七彩色的,放出多大的光明,它的本质还是沙,沙永远是沙,不可能把沙变成饭,不可能!

《楞严经》的观念很好,就是说你一定要成佛,成佛有有佛的根本,你找不到这个根本,你永远不可能成佛,就是『真如』。十方诸佛依真如为根本,所以我们找不到真如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得其门而入,你不可能成佛。后来吕洞宾他的思想一改变,欸!心生则种种法生,他依止正念真如的心生起,所有的功德都改变了。

仙道的调身、调息、调心,其实佛法不排斥。诸位你看看天台的《小止观》它讲调身之道,调呼吸之道,很多东西跟仙道术几乎是一样,但是动机不同,事修是完全相同,理观不同。所以这个地方,不是说它的法门有什么错误,而是心态的错误,心态错误!

己六、示天趣(分二:庚一、别示诸天。庚二、总结虚妄)“天”有两层意思:一、清净光洁。二、尊贵殊胜。因为天的果报体,他是上品的十善业所成就,所以他的身心世界特别的清净光明。你看这个诸天他吃东西,欲界天要吃东西,他也是有饮食的欲望,但他那个东西没有渣,他完全消化,他不用排泄的,所以诸天没有厕所,他没有大小便的排泄,所以他的色身特别的干净,这是第一点。第二、他的色身特别的尊贵殊胜,他的色身特别庄严殊胜。这是天的两层意思。分两段:一、别示诸天。二、总结虚妄。

庚一、别示诸天(分三:辛一、欲界。辛二、色界。辛三、无色界)辛一、欲界(分三:壬一、总标欲天之因。壬二、别示六天之相。壬三、结成欲界之名)壬一、总标欲天之因

六欲天生起的因缘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诸天的果报体是怎么来呢?是诸世间人,也是从人道而来。这个人他也想要离苦得乐,他也知道这个身心世界是污浊粗重的,他要追求一个更美好的人身,想要离开痛苦的身心,追求安乐的色身,这个思想是对的。但问题是他缺乏两种功德:一、他不求常住。蕅益大师说:这种人是缺乏出世的智慧。也就是说,他不知道追求真正的快乐之本是「不生灭心」,他没有去正念真如这样的一个心,就是缺乏出世的智慧。第二、未能舍诸妻妾恩爱。蕅益大师说:他缺乏出世间的戒定。所以他只能够受持一般的五戒十善,世间的善法,他还不能完全的舍离正式妻妾的恩爱,不能够完全舍离这所谓的,我们说的能够远离邪淫,不能离开正淫。

欲界诸天,这“欲”我们解释一下:欲界天虽然是很清净,色身很庄严,但是他是有三种欲望:一、他有男女的欲望;二、他有饮食的欲望,他定时间是要吃东西的,来滋养他的色身、三、他要睡眠,他疲累的时候要睡觉。欲界天有三种欲望。他因地当中是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但是他能够修习很多、很多殊胜的善法,这是总标。

0:00 / 0: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要义1
大佛顶首楞严经2-要义2
大佛顶首楞严经1
大佛顶首楞严经2
大佛顶首楞严经3
大佛顶首楞严经4
大佛顶首楞严经5
大佛顶首楞严经6
大佛顶首楞严经7
大佛顶首楞严经8
大佛顶首楞严经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9
大佛顶首楞严经20
大佛顶首楞严经21
大佛顶首楞严经22
大佛顶首楞严经23
大佛顶首楞严经24
大佛顶首楞严经25
大佛顶首楞严经26
大佛顶首楞严经27
大佛顶首楞严经28
大佛顶首楞严经29
大佛顶首楞严经30
大佛顶首楞严经31
大佛顶首楞严经32
大佛顶首楞严经33
大佛顶首楞严经34
大佛顶首楞严经35
大佛顶首楞严经36
大佛顶首楞严经37
大佛顶首楞严经38
大佛顶首楞严经39
大佛顶首楞严经40
大佛顶首楞严经41
大佛顶首楞严经42
大佛顶首楞严经43
大佛顶首楞严经44
大佛顶首楞严经45
大佛顶首楞严经46
大佛顶首楞严经47
大佛顶首楞严经48
大佛顶首楞严经49
大佛顶首楞严经50
大佛顶首楞严经51
大佛顶首楞严经52
大佛顶首楞严经53
大佛顶首楞严经54
大佛顶首楞严经55
大佛顶首楞严经56
大佛顶首楞严经57
大佛顶首楞严经58
大佛顶首楞严经59
大佛顶首楞严经60
大佛顶首楞严经61
大佛顶首楞严经62
大佛顶首楞严经63
大佛顶首楞严经64
大佛顶首楞严经65
大佛顶首楞严经66
大佛顶首楞严经67
大佛顶首楞严经68
大佛顶首楞严经69
大佛顶首楞严经70
大佛顶首楞严经71
大佛顶首楞严经72
大佛顶首楞严经73
大佛顶首楞严经74
大佛顶首楞严经75
大佛顶首楞严经76
大佛顶首楞严经77
大佛顶首楞严经78
大佛顶首楞严经79
大佛顶首楞严经80
大佛顶首楞严经81
大佛顶首楞严经82
大佛顶首楞严经83
大佛顶首楞严经84
大佛顶首楞严经85
大佛顶首楞严经86
大佛顶首楞严经87
大佛顶首楞严经88
大佛顶首楞严经89
大佛顶首楞严经90
大佛顶首楞严经91
大佛顶首楞严经92
大佛顶首楞严经93
大佛顶首楞严经94
大佛顶首楞严经95
大佛顶首楞严经96
大佛顶首楞严经97
大佛顶首楞严经98
大佛顶首楞严经9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01
大佛顶首楞严经102
大佛顶首楞严经103
大佛顶首楞严经104
大佛顶首楞严经105
大佛顶首楞严经106
大佛顶首楞严经107
大佛顶首楞严经108
大佛顶首楞严经109
大佛顶首楞严经1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19
大佛顶首楞严经120
大佛顶首楞严经12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2
大佛顶首楞严经123
大佛顶首楞严经124
大佛顶首楞严经125
大佛顶首楞严经126
大佛顶首楞严经127
大佛顶首楞严经128
大佛顶首楞严经129
大佛顶首楞严经130
大佛顶首楞严经131
大佛顶首楞严经13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欲令正法重现,当推楞严大经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楞严经》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

为什么邪见的过失,比散动还严重

丑三、治失坏因 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随释此因...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八载寒窗读楞严,超度冤亲径升天

宣统二年,(一九一0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

是什么样的因缘而堕畜生道

己三、示畜生趣 畜生是什么意思呢?他内心愚痴,而不能...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什么意思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夫妻闺房之礼的戒忌和求子之道

夫妻之间的相处,虽然是人伦之始,但如不能节制,以致...

心法两空是真实相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

为妻之道与七种妻子

佛陀在【玉耶女经】中对玉耶女说了为妻之道: 1、不要...

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是循业发现而已

《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做一个说明,如来藏简...

【佛教词典】檀弥罗

(人名)王名。王为恶逆,破塔毁寺。以剑杀害西天第二...

【佛教词典】感情

人类的精神活动可分为知、情、意等三种状态,其中,可...

什么是有漏与无漏种子

我们一般人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是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

虚云老和尚的禅风

今天给各位介绍虚云老和尚及其禅风。虚云老和尚的前生...

出家与在家的比较

下边就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了。这个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

助念只是辅助,临终者才是主导

问: 近日市面上流行一套开封念佛团,团长程晋林讲话...

做人的七品

生而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生活就会与现实脱节,就...

电脑族应常吃的食物

整天忙于电脑前工作的人群易受亚健康影响,工作是无法...

气功和巫婆能治病是什么道理

有人曾问我:佛教可以通过因果的道理令人迷途知返,改...

药王菩萨——施予众生良药,救治身心病

农历四月廿八是药王菩萨的圣诞。药王菩萨是极乐世界阿...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

人身不用来修行,实在可惜

世间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从健康来看。你想要健康,...

只念佛不学其他经典可以吗

问: 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

参禅与修净土的人,还需要研读经教吗

原文: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