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楞严经

净界法师  2024/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十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六页,子三、明想阴即藏性。

我们这一科讲到“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的法门是一个生灭之法,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回光返照,其实这个生灭之法是可以通达到不生灭的道理。

我讲我个人一个实际生活的经验给大家参考,就讲到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道理。我前几天回到寮房的时候,开门不小心,这个门碰到我的手臂,撞得很大力,非常的痛,手臂长一个包包。那当然是一个色法。那我问你,我手臂长了一个包,这个包是从哪里来?当然我们讲到这个包就会想:哦,这个包很痛,怎么怎么……你随这个色法产生攀缘,那就完了,那就是流转门,生死凡夫了。

我们今天学《楞严经》,我们要学佛陀的思考模式。你看佛陀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会习惯性问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地方来?所以你学《楞严经》,要去学佛陀的思考模式。这个包包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是门撞的,门给我包包,为什么我平常开门的时候都没有这种事情?如果说是我手臂自己长出来的,那我没有撞到门之前,我手臂也没有长这个包包啊。所以结论是循业发现,是我有这个业。这个门只是一个助缘而已,这个门只是把我的业带动出来。

我跟你讲,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子,都是我们的循业发现。比如说你在厨房切菜的时候,不小心刀子切到你的手。你这个伤口是怎么来的?如果说是刀子给你的,那为什么别人切的时候没有呢?如果刀子真的会产生疤痕,那每一个人都应该产生疤痕。如果说我手上的伤口是自己产生的,那为什么没有切东西的时候不会有呢?就是我有那个业,假借这个因缘把这个业显现出来,如此而已。等到这个业力消失了,这个疤痕就好了。所以叫即空、即假、即中。它的本质是空,因为它没有实体。它要有实体的话,就永远存在,你就完了,这个疤痕永远不会好了。因为它本身是因缘生,所以它没有真实的体,所以“即空”;那“即假”,当它业力还在的时候,你还真的有它疤痕的假名假相假用,你还有痛的感觉;等到你那个业力消失了,你这个疤痕,诶,觅之了不可得。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这样。

我们人生的遭遇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都是循业发现而已。问题是我们在遇到人事的时候,很少人会回光返照它的道理,被这种外相所迷惑。所以我们不断地去造业,不断地放纵自己的攀缘心,一次又一次地创造生死的业力,如此而已。其实生死本身不可怕,因为生死本来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要当下悟入,你就当下解脱,是这个道理。

子三、明想阴即藏性

净界法师:楞严经

好,我们应该继续地学佛陀怎么去思考这个五阴,我们遇到五阴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看第三段,明想阴即藏性。这个“想”是一个心法,它的相貌是“于境取相,施设名言”,就是对外境产生一种想象,而产生很多很多的名言的分别。圆瑛老法师认为,“受”是偏重在前五识,“想”偏重在第六意识。当然,这个“想”是通于八识,但是第六意识的功能偏强,所以圆瑛老法师把这个“想” 偏作第六意识。我觉得他这样子合理,而且容易了解,所以我们姑且就把它这样配:前五识是受,第六意识是想,行阴是第七意识,这个“识”就第八识。这样容易了解。

我们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想”到底是什么功能呢?用这个譬喻把它解释出来。譬如说有一个人,他听到有人谈说酸酢、谈说梅子的时候,他就这么一想,嘴巴就产生了口水。事实上他没有吃到酸酢,也没有吃到梅子,他只是靠想象就可以把口水创造出来。说是“思蹋悬崖,足心酸涩”,他是想象自己站在一个万丈的悬崖,他双脚的足心就有一种酸涩的感觉。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就是我们心中怎么想,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功能的变化。

好,我们再看这以下的说明。这个想阴是从哪里来。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说这个酸酢、梅子的谈说,不是从梅子而生,也不是从口水而入。这个言说相,它不是梅子而生,也不是从口水而入。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

就是说我们这个口中的口水,如果说是从梅子而生,那梅子应该自己谈说、 自己产生口水啊,为什么等待别人来宣说呢?假设我们的口水是从口中自己产生,那么我们应该依止口来亲自听闻而产生口水,为什么要等待耳朵来听闻,口中才产生口水呢?

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既然必须依止耳朵来听闻,那么这个时候水为什么不从耳中而出呢?因为 这个口水跟耳朵的听闻根本是不相干的。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心中想象万丈的悬崖感到足心酸涩,跟谈说梅子、酸酢而产生口水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其实我们嘴巴产生口水,我们会有酸涩的感觉,都是一念的想所产生,而这个想本身也是业力所变现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质之道,也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今天每一个人都有五阴。从造业的功能而言,五阴当中对我们来生的一个极大的影响,这个想阴大概是最重要的了。现在很多的心理学家都证明,我们内心当中最大的潜能就是我们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往往可以从你心中的想象,预知你未来的生命的灵动。

比方说,你今天想到榴莲,你会想到什么?从你的想象就知道你未来生命的变化。你说,我想到榴莲,我觉得这个榴莲的味道很臭秽。那你今生跟未来生不太可能会碰到榴莲;就算你碰到榴莲,也不可能对它产生作用,你会当面错过,你未来的生命跟它没什么交集。你说,我想到榴莲,我觉得这个榴莲的味道很甜美。你产生很美好的想象,你今生跟来生很有可能会很多次遇到榴莲,而且会跟它产生交互的作用。

比方说,你想到出家,你会想到什么?你会产生什么联想?你说出家是很寂寞的、很无聊的。我看你这辈子不可能出家,你顶多做一个在家修的居士。你说,诶,出家很好啊,很寂静啊,远离尘劳的干扰!你即便今生没有出家,你来生都很可能出家。所以,我们从这个想当中可以看到你未来生命的方向。

其实,不但世间法,出世间法也是这样。你看后面那个《念佛圆通章》就看得出来。有些人为什么会生长在佛世?为什么有些人往往出生的时候佛陀刚好灭度?这跟你前生的想象有关系。你想到佛陀的时候,哇!这个佛陀是万德庄严,我一定要好好地亲近。你对佛陀产生美好的想象,那你以后很可能跟佛陀相遇的。有些人想到佛陀没什么感觉,那你以后不可能跟佛陀相遇,你一定出生的时候不是佛前就是佛后。

所以我经常告诉念佛人说,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那就要想象。你想到极乐世界的时候,你想到什么?你跟什么产生联想?哦,极乐世界是安乐的果报,极乐世界是解脱的功德,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你往生极乐世界寿命久远,五种神通,相貌庄严,你那个果报体不断地释放快乐的感受;从出世的角度,你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诸善俱会,佛法僧三宝的力量非常的强大,你永远可以成就解脱的力量。

所以古人说,从一个三岁的小孩子或者七岁的小孩子的讲话当中,就知道这个人长大干什么,因为你讲的话就是你的想象力。这个都不必需要什么神通,也不要什么算命。因为思想会影响你的业力,你就会往这个方向去造业,就会影响你的果报。这个是很科学的。

我明天会到义德寺讲一个《净土宗修学法要》,就讲到极乐世界。你今天要怎么样培养对极乐世界一种美好想象,这非常重要!很多念佛人对极乐世界完全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任何想象,你那个求生的意愿不会强的,不可能强的。你没有任何想象,极乐世界对你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个体。一个陌生的个体,怎么能够跟你生命产生灵动、产生感应呢?没有感应,你念佛变成只是人天福报,因为你跟它没有产生很强大的想象力嘛!我们人跟人之间来生要相遇,一定要产生美好的想象。你很喜欢他的功德,他也很喜欢你,来生两个就相遇了。

所以,在五阴当中对我们影响力最大的,大概就是这个想阴。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法?其实就是培养一种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想象。你看我们遇到事情,我们学佛陀的想象:你从什么地方来?从很多的事相去追寻它背后的道。所以说,第六意识这个“想”对我们来生来说是影响很大的。

子四、明行阴即藏性

净界法师:楞严经

好,我们看第四段,“明行阴即藏性”。

前面的“想”当然是第六意识。这个“行”,圆瑛老法师说它偏重在第七意识。这个“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种造作迁流,它是不断不断地活动、不停止的。所以,事实上整个行阴的主要功能就是思心所,就是它能够驱动身口去造作善业跟恶业,这叫作行阴。整个业力的产生是行阴。当然,这个行阴其实受了第六意识这个“想”的影响,你怎么想你就怎么去造业,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看经文。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行阴,佛陀在这个地方是用暴流来作譬喻。就是说,比如一个高山当中有种快速流动的水流。这个水流的波浪是相续地流动而不停止的,而且它前面的波浪跟后面的波浪互相不超越。后浪推前浪,前浪带动后浪,一个波浪、一个波浪不会超越的。“行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内心的造作、内心的造业功能也是一样,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它是不停止的,而且不会有前后的错谬。

我们看佛陀对这个业性、这个行阴的说明。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身为一个在虚空当中的暴流,它这个流动之性是怎么来的呢?“如是流性”,高山当中这个瀑布,它这个能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断地流动呢?这个流动之性是怎么来的?它不是虚空而生,也不是水中自然而有,不是水本来的性质,但是也没有离开虚空跟水。不从空生,也不从水生,不是水的本质,但是也没有离开空跟水的相互作用的因缘。

我们看第二段。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假设高山中的这种瀑布水流是虚空产生的,那么,虚空是随时随地存在的,这样子,世间上当产生无穷无尽的水流,整个世界应该因这么大的水流产生一种沉沦、没溺的情况。就是说,虚空会创造水流,那么有这么多虚空应该有无量的水流,世界都被它所沉沦、所没溺。这个不合道理。事实上,这个水流也是局部的,并没有遍满,所以不是虚空而生。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说这个流动的水流是平静的水产生的。为什么会有水流呢?是水自己产生这样的能量,来推动自己,让它变成暴流。这个有问题了。“则此暴流性应非水”,这个暴流的水是流动的,它的性质事实上跟平静的水是不一样的。假设这个流动的水是平静的水创造出来的,那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这个“有”就是“能有”——能够产生的、平静的水;“所有”就是所产生的这个暴流之水。那么这两个应该同时存在才对呀。平静的水创造了流动的水,那么能创造的平静的水跟所创造的这个流动的水,应该同时存在呀。比方说,父亲生出了儿子,那么父子应该同时存在,这样才对嘛。父亲把儿子生出来了,那么父亲也在,儿子也在。但是事实上不合道理,因为我们看到了流动水的时候,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平静的水;当我们看到平静的水,我们也看不到流动的水。所以,你说平静的水把流动的水创造出来,不合道理,因为它们不可能同时存在。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假设暴流之水跟平静的水这两个是一体的,是结合在一起。你说平静的水把流动的水创造出来,它们两个也同时存在,只是它们两个相状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你分不开什么是平静的水,什么是流动的水,因为两个结合在一起了。那这样有问题了:等到水澄清、平静下来的时候,这个水的相状应该完全消失。因为你平静的水跟暴流的水两个结合在一起,所以,暴流的水消失了,平静的水也应该消失。那么当水澄清下来的时候,它是什么呢?就不合理了。所以它也不是从水而生。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离开了虚空、离开了水性另外有一个流动的水,也不合道理。因为虚空没有内外,离开了水也不可能有水流(离开了平静的水也不可能有暴流之水)。所以,离开虚空、离开了水性(离开了平静之水),另外有一个暴流之水,也不合道理。

那么这样子讲,我们内心世界不断在那边流动的那个造作的功能,是哪里来的呢?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这种造作迁流,本来就是我们的循业发现,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你业力在的时候,心就不断地流动;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流动就消失了。它只是随顺业力所产生的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

业性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一点,我看智者大师讲到忏悔法门的时候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的开示也讲到。他说,忏悔是忏悔业障,你的所观境就是业。那么这个时候蕅益大师说,我们要忏悔之前,不要马上急着忏悔,先要想一个问题:这个业是从什么地方来?你连业从哪里来都不知道,你没办法忏悔的。为什么有业,是谁造作的?蕅益大师还说,你说造业是谁?忏悔是谁?如果说你以前造了业,现在开始拜八十八佛,造业的是谁?忏悔的是谁?其实业本身没有一个造作者,那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一念的妄心面对妄境而造业。我们忏悔,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忏悔,而是一种真实的心缘真实的功德,所以真实能够破除虚妄。

所以,你说为什么我们临终十念可以往生?昙鸾大师就是这样子解释:我们一个人造了五逆十恶,临终忏悔,临终念阿弥陀佛,还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那个功德相是不能有罪业的,那么为什么他造那么大的罪业还可以带业往生呢?因为业性本空。如果业力是真实的,那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不可能成佛。如果我们无始劫来所造的业是真实的东西,是真实的体性,那就完了,那没有一个人可以修行。因为业力是虚妄,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只是一个虚妄的和合,所以我们大乘佛法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一念的回光返照、一念的光明、一念的断相续心,你就能够忏悔业障。就是这个房间暗了三千年,但是你灯光打开的时候,黑暗就消失了,不必等到三千年之后。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所以说,这个业性是虚妄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本身也是一个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的业——行阴这个流动性,它的本质就是真如本性。没有真如本性,就没有这个流动性。它只是一念的妄动才有,你觉悟了以后就没有。是这个意思。

子五、明识阴即藏性

净界法师:楞严经

看第五段,“明识阴即藏性”。

前面的行阴是一个造作迁流,这个识阴就是明了、分别,主要是第八识。第八识的本质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地方“举喻合法”。比如说,世间上有一个人,他取了一个频伽瓶(这个频伽就是迦陵频伽。它是一种妙音之鸟,它的名字翻成中文叫妙音。因为它形色非常的美丽、音声非常的悦耳,所以古代的人就把它身体部分的造形做成花瓶。因为它一个身体两个头,形状很美妙,所以就取它的造形做花瓶,叫频伽瓶)。那么这个人拿着频伽瓶干什么呢?“塞其两孔” 。因为这个瓶子两边两个头,有两个嘴巴,就用东西把它塞住,让里面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产生隔绝。塞住两孔以后,他就拿着这个频伽瓶,里面满满的虚空,就干什么呢?“千里远行”,到一个很远很远、千里以外的地方去。然后“用饷他国”,到其他的国家来享用,来受用这里面的虚空。“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譬喻可能不容易了解。这个地方以频伽瓶来表示第八识。频伽瓶的形状就表示我们所变现的这个果报体。有些人频伽瓶很庄严,有些人频伽瓶很丑陋。频伽瓶的表相,就是我们的身心果报。这频伽瓶里面的虚空就表示我们的如来藏性,它是一种我空、法空的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如理。但是平常这个频伽瓶里面的真如理是不能显现的,因为他把它塞住了。这个“塞其两孔”,就表示我们的我执跟法执。所以我们内在的这个果报体的真如本性不能显现出来,因为这个孔被塞住了,被我执、法执塞住了,使令内在的虚空跟外在广大的虚空产生了阻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阿赖耶识表现出来的表相是频伽瓶,但是这个频伽瓶里面是虚空的,只是说这个虚空被塞住了。这比喻藏识的相貌“亦复如是”。这是“总标”。

我们看第二段。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那么佛陀问阿难尊者说,这个频伽瓶的虚空(这个虚空不是空气,空气是有来来去去,我们不讲空气),假设是真空的,真空的一个虚空,那么频伽瓶里面的真空到底从哪里来呢?你把甲方的虚空带到了乙方,它是从彼方来,从甲方来的?因为你从甲方带过来的嘛。或者是从此方出现的?佛陀提出这个问题。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你说这个人拿着频伽瓶,带着一片的虚空从彼方来,从甲方带到乙方,所以这个虚空是从甲方来。那这个就有问题了:假设它是从彼方来,“在本瓶中” 它贮存虚空而来,你从甲方带着虚空到这个地方来,那么甲方应该少了一块虚空才对啊,因为虚空被你带过来了。你从美国带一个虚空到台湾来,那美国应该少一个虚空才对。事实上虚空不会减少,所以你说从那边带过来,不对。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你说你从甲方带了虚空到乙方来,这个虚空是在此方出现的,那么你把这个虚空倒出来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应多出一块虚空。虚空当然不可能多出一块,这也不合道理。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此方”、“彼方”,古德解释说,彼方的虚空表示我们前世的五阴,此方是讲今世的五阴,说是你前世的五阴带到了今世。说,你今生的生命是哪里来?我们不要讲太远,不要说从如来藏妙真如性而来,这个太远了。其实你今生是你前生创造出来的。你前生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所以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你来生是怎么来?是你今生创造的。我们的果报体是这样来的。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很难相信因果?因为它隔代受报。

我讲实在话,你今生的受用跟今生的造作关系不大。除非你年纪大概到五、六十岁,你今生所造的业会出现一点点。但是真实的果报,你今生造的业大概都来生才会出现。你看果报叫异熟嘛,你造的业不是马上转成果报。唯识学说要成熟,要有一段成熟的时间。你说我现在播种,马上要吃水果。不可能。你现在吃的水果是什么?是你去年播种的。你现在播种的水果,是明年吃得到的嘛。如果说我今生那么护持三宝、那么用功,身体还那么多业障。这不能怪你今生,怪你前生。要怪,怪前生的你。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你今生的果报是跟前生的你有关,来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有关系。

所以,频伽瓶是这样,从那个地方带到这里,带到这里、带到哪里。“彼方”,指的是前世的五阴,“此方”指的是今世的五阴。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这个瓶子有前世、来世的差别,但是瓶子里面的虚空是没有差别的,那里面的道——那个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没有差别的。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说穿了,我们阿赖耶识不断地变现果报,前生变现一个庄严的果报,今生变了一个男人的果报,来生变成一个什么果报……,这个都是随顺业力,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其实它的本质,里面的虚空才是重要的,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即空、即假、即中。

整个五阴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意思,我们用古人的一句话作一个总结,说是“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当我们迷惑颠倒的时候、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是有一个五阴的身心存在。我们有一个色身,有一种感受,有一个想法,有一个造作的功能,有一个了别的心识,真的是有。当我们的心在“梦境”,表示我们随顺于攀缘心,这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五阴在障碍我们。

但是,“醒后空空无大千”。当你回光返照整个五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时候,我们发觉到五阴的本来面目,其实它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五阴再也干扰不了我们,我们反而可以利用五阴身心来忏悔业障,来积功累德,来求生净土,它变成一种修行的妙用。所以,五阴到底对你是障碍,到底是一个修行的妙用,关键不在五阴,关键在你自己,是你决定的。你要向外攀缘,五阴就变成障碍;你要回光返照,五阴变成一种清净的妙用。

所以从这个“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知道一个人生的真理,就是生命当中“但除迷情,不除其法”。就是说,你不要去改变外境,你不要去改变那个已经出现的因缘法;改变它都没有用。你改变你的观念比较重要。问题不是它障碍你,是你自己产生执着,你自己障碍自己。所以我们讲,“但除迷情,不除其法” 。问题是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觉悟那个道,而不是说“我因缘法怎么样,我业障深重……”。讲这个都没有用,对你都没有帮助。

我希望我们今天从这一段学习,要养成一个思惟的模式,就是说,你要训练一种思考模式。其实《楞严经》就是告诉你,遇到事情怎么思考。比方说,我们讲病痛。修行人很多人都有病痛,我们过去都造过杀业,很正常。这个杀业由业力循业发现,这里那里就有各种病痛。病痛本身不可怕,问题是你怎么想,你怎么去面对它。你如果说病痛是障道因缘,那就完了,那病痛果然对你产生障碍,因为你把它定位作这是障道。

我们听听蕅益大师对病痛的看法。他说,病是吾辈良药,消除我无始的妄想,看破此身虚妄,深达苦、空、无常、无我观门。蕅益大师把病痛当作一种增上的功德!他说,病是我的良药,因为有病痛才消除我的妄想。不生病的时候,我想做什么做什么,打很多妄想。这个比修止观还好用,消除我无始的妄想。第二个,看破此身虚妄。有病痛我就知道这个色身是暂时的、靠不住,我要赶快寻求解脱。有病痛就有死亡,所以病痛就是一个警告:我有一天要面临死亡——无常,然后我们对色身的执着会降低。第三个,深达苦、空、无常、无我观门。增加你的无常、苦、无我的观照智慧。你看,破除妄想,舍离身见,增长观智这三个功德哪里来?“皆赖有病境耳。”因为有生病的关系。

小乘佛法习惯性把某一个东西定位说:这个是好、这个是不好,产生法执。大乘佛法习惯不是这样子。大乘佛法说,好当中有不好,不好当中也有好,关键在“存乎一心”。你想得对,它就对你产生好;你想得不对,它就产生不好。好不好是你决定的,不是它决定的。我讲实在话,外境本身没有好坏,它是如实把你前生的业显现出来。它对你产生障碍还是对你产生帮助,是你的心决定的。你要是颠倒了,那所有都构成障碍,“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你要觉悟了,在这个当中产生它的道,“醒后空空无大千”。

所以我一再强调,五阴当中最重要就是这个想阴。我们为什么要花很多时间研究教理?诸位你们知道吗?研究教理不是增长你的知识,是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佛陀遇到事情是怎么思考,我们养成他这种思考模式。他之所以成佛,就是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思考模式。你想要做王永庆,很简单,你先学会王永庆的思考模式,他怎么想的。你想变成一个阿罗汉也很简单,你就看看《阿含经》,阿罗汉遇到事情他是怎么想的,你以后就变成阿罗汉。那我们想成佛也是这样,你要想想,佛陀的这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是怎么个思考模式。这个天台宗叫作:你要先成就一种大乘的种性。这个种性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你没有这种思考模式,你怎么可能成佛?如果你的种性是小乘种性,你拿苹果的种子去种,种一辈子种不出葡萄出来嘛。我讲实在话,你的思考模式是小乘的思考模式,你就做再大的功德,一辈子也是小乘的果报,因为你的种性是这种种性。所以,我们研究大乘经典,就是去学佛陀是怎么想事情的。他面对五阴——佛陀也是有五阴啊,五阴是通十法界——佛陀面对五阴,他是怎么思考的。所以我们先成就这种大乘种性,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要把这个参透。古德说,“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是妄,但是它背后的道是真实。你要把这个道参透出来。

0:00 / 0: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要义1
大佛顶首楞严经2-要义2
大佛顶首楞严经1
大佛顶首楞严经2
大佛顶首楞严经3
大佛顶首楞严经4
大佛顶首楞严经5
大佛顶首楞严经6
大佛顶首楞严经7
大佛顶首楞严经8
大佛顶首楞严经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9
大佛顶首楞严经20
大佛顶首楞严经21
大佛顶首楞严经22
大佛顶首楞严经23
大佛顶首楞严经24
大佛顶首楞严经25
大佛顶首楞严经26
大佛顶首楞严经27
大佛顶首楞严经28
大佛顶首楞严经29
大佛顶首楞严经30
大佛顶首楞严经31
大佛顶首楞严经32
大佛顶首楞严经33
大佛顶首楞严经34
大佛顶首楞严经35
大佛顶首楞严经36
大佛顶首楞严经37
大佛顶首楞严经38
大佛顶首楞严经39
大佛顶首楞严经40
大佛顶首楞严经41
大佛顶首楞严经42
大佛顶首楞严经43
大佛顶首楞严经44
大佛顶首楞严经45
大佛顶首楞严经46
大佛顶首楞严经47
大佛顶首楞严经48
大佛顶首楞严经49
大佛顶首楞严经50
大佛顶首楞严经51
大佛顶首楞严经52
大佛顶首楞严经53
大佛顶首楞严经54
大佛顶首楞严经55
大佛顶首楞严经56
大佛顶首楞严经57
大佛顶首楞严经58
大佛顶首楞严经59
大佛顶首楞严经60
大佛顶首楞严经61
大佛顶首楞严经62
大佛顶首楞严经63
大佛顶首楞严经64
大佛顶首楞严经65
大佛顶首楞严经66
大佛顶首楞严经67
大佛顶首楞严经68
大佛顶首楞严经69
大佛顶首楞严经70
大佛顶首楞严经71
大佛顶首楞严经72
大佛顶首楞严经73
大佛顶首楞严经74
大佛顶首楞严经75
大佛顶首楞严经76
大佛顶首楞严经77
大佛顶首楞严经78
大佛顶首楞严经79
大佛顶首楞严经80
大佛顶首楞严经81
大佛顶首楞严经82
大佛顶首楞严经83
大佛顶首楞严经84
大佛顶首楞严经85
大佛顶首楞严经86
大佛顶首楞严经87
大佛顶首楞严经88
大佛顶首楞严经89
大佛顶首楞严经90
大佛顶首楞严经91
大佛顶首楞严经92
大佛顶首楞严经93
大佛顶首楞严经94
大佛顶首楞严经95
大佛顶首楞严经96
大佛顶首楞严经97
大佛顶首楞严经98
大佛顶首楞严经9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01
大佛顶首楞严经102
大佛顶首楞严经103
大佛顶首楞严经104
大佛顶首楞严经105
大佛顶首楞严经106
大佛顶首楞严经107
大佛顶首楞严经108
大佛顶首楞严经109
大佛顶首楞严经1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19
大佛顶首楞严经120
大佛顶首楞严经12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2
大佛顶首楞严经123
大佛顶首楞严经124
大佛顶首楞严经125
大佛顶首楞严经126
大佛顶首楞严经127
大佛顶首楞严经128
大佛顶首楞严经129
大佛顶首楞严经130
大佛顶首楞严经131
大佛顶首楞严经13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欲令正法重现,当推楞严大经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楞严经》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

为什么邪见的过失,比散动还严重

丑三、治失坏因 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随释此因...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八载寒窗读楞严,超度冤亲径升天

宣统二年,(一九一0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

是什么样的因缘而堕畜生道

己三、示畜生趣 畜生是什么意思呢?他内心愚痴,而不能...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什么意思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夫妻闺房之礼的戒忌和求子之道

夫妻之间的相处,虽然是人伦之始,但如不能节制,以致...

心法两空是真实相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

为妻之道与七种妻子

佛陀在【玉耶女经】中对玉耶女说了为妻之道: 1、不要...

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是循业发现而已

《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做一个说明,如来藏简...

【佛教词典】檀弥罗

(人名)王名。王为恶逆,破塔毁寺。以剑杀害西天第二...

【佛教词典】感情

人类的精神活动可分为知、情、意等三种状态,其中,可...

什么是有漏与无漏种子

我们一般人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是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

虚云老和尚的禅风

今天给各位介绍虚云老和尚及其禅风。虚云老和尚的前生...

出家与在家的比较

下边就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了。这个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

助念只是辅助,临终者才是主导

问: 近日市面上流行一套开封念佛团,团长程晋林讲话...

做人的七品

生而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生活就会与现实脱节,就...

电脑族应常吃的食物

整天忙于电脑前工作的人群易受亚健康影响,工作是无法...

气功和巫婆能治病是什么道理

有人曾问我:佛教可以通过因果的道理令人迷途知返,改...

药王菩萨——施予众生良药,救治身心病

农历四月廿八是药王菩萨的圣诞。药王菩萨是极乐世界阿...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

人身不用来修行,实在可惜

世间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从健康来看。你想要健康,...

只念佛不学其他经典可以吗

问: 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

参禅与修净土的人,还需要研读经教吗

原文: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