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五十八页。壬三,月光观水大。
我们修学首楞严王三昧,从所观境来说,它开展出二十五个圆通的法门,但是从能观的智慧来说,其实只有一种法门。当我们在修正念真如的时候,它的智慧是什么原则呢?蕅益大师说,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这两个原则。
刚开始你在面对生活的所缘境的时候,你第一个用以观照的智慧,就是达妄本空。这个空观所破除的是一种虚妄相的执着。这个虚妄相是什么呢?就包括了六根六尘六识。你看我们的六根,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种相状,乃至于六尘六识都各有各的相状。这六个相状要产生作用,必须要根尘识的和合。比方说我的眼根要看到色尘才能够产生眼识,这个相状才能够如实地表现在我的心中;如果这个根消失了或者尘消失了,那么这个识也就消失了。所以根尘识这三个,如果一个消失,其他两个就共同消失。所以,相状的产生,必须根尘识要同时具足,就是我们所说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我们宇宙间的身心世界,所谓的根尘识,会在我们生命里面出现,要假借因缘和合的力量。从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它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达妄本空就是空掉这个相状的一种自性的执取,因为它是因缘和合才有的。
比方说我这个释净界的根尘识,我现在在这个地方出现,产生我的相状、我内心的感受、我的想法,但是等到我往生以后,我现在的色身、我内心的想法、内心的感受,就完全觅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在这一期生命当中的因缘所出现的一个假相。当我们死亡以后,我们今生的根尘识根本就是觅之了不可得,所以我们讲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的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假相。所以,空观是空掉这个假相的实体,它是无自性的,这叫达妄本空。
达妄本空这样的空观的智慧,其实跟大乘中观的思想是相同的,这个是共于一般显教的大乘。本经当中,作为一个圆顿止观,它不共的地方在哪里呢?在第二段,所谓的知真本有。
一般的空观,把这种生命假相的实体空掉以后,大概就所作皆办了。但是本经当中,当我们把假相空掉以后,显出一念的心性,这个时候要知真本有。前面是一种空观的否定,知真本有是一种假观的肯定,你要再一次地肯定这一念的心性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下具足无量的功德。这一点是不共于我们一般的显教大乘,就是所谓的知真本有。
所以,在本经当中的修学,我们要掌握两个原则:前半段是达妄本空,是对生命实体的一种否定,这是空观,来否定我们对于这种假相的执取。假观是把这一念的清净的本性加以肯定,它就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它就是所谓的不空如来藏,这是假观。所以,我们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等于是先否定生命的实体,然后再加以肯定,一念心性就是佛性,先否定再肯定,是这样的一个差别。
不过,本经发明否定的部分——达妄本空这一部分比较多,知真本有大概就点到为止。所以,知真本有这种不空如来藏的显发,称性起修、从空出假、广度众生这一部分,经论的描述,在《法华经》《华严经》讲的就相对比较多。本经的重点在于达妄本空,这个地方大家要有所认识。
壬三、月光观水大
月光童子依止能观的智,我们前面说的空假中三观,以空观来破除执取,以假观来肯定佛性,以中观来加以平衡。所以这个观是指能观的空假中三观,这个水大是所观之境。依止空假中三观来观水大,就能够把我们虚妄的生灭心转成不生灭的如来藏性,是这个意思。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这一段是月光童子讲到他过去一个修学的因缘。月光童子的意思,这个菩萨的内心特别的柔软,特别的清凉,所以叫作月光;这个菩萨是童真入道,天真无邪,所以叫童子。“月光童子”等于是把菩萨的内心的功德表达出来。
这个时候他就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回忆在往昔的恒河沙劫,有一尊佛出现于世间,这尊佛的名称叫作水天佛。在八十八佛里面有这尊佛。这一尊佛基本上在因地也是修学水观而成就圆通的,所以他一路走来也就把自己修学的过程来教诸菩萨还有他的弟子,修学水观而成就大乘的三摩地。这个三摩地,小乘的三摩地是比较偏重在禅定这一部分,而大乘的三摩地都是止中有观的,都有理观在里面。这个地方都是在借事显理的,假借水的因缘来开显佛性,假借火的因缘来开显佛性,而不是停留在这个相本身的禅定而已,到后面就清楚了。
他过去的因缘,是因为亲近水天佛的关系,所以他也就修学水观的法门。这个地方是先把这段因缘标出来。
那么这个水观应该怎么修呢?看第二段。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他这个水观的观想,刚开始是先观身体里面的水,再观身体以外的这些世界的水,是这样的次第。刚开始是观内身当中的水性,水的性就是湿性。湿性是没有差别的,这个“无夺”就是没有差别、没有障碍的,怎么说呢?比方说我们身体里面的水,比如鼻涕,这个唾是指的口水,乃至于穷尽全身当中的“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这个津就是我们口中的口水,吞下去的叫作津,没有吞下去、保持在口中的叫作液,是这样子的差别。这个精,精血的精,是在骨髓当中的水叫作精。这个血是在经脉当中的叫作血。乃至于我们的大小便利等等,这么多的水分在我们一身当中可以说是上下循环,一再地往复。这种水在我们身中当然有清浊的差别,比方说我们嘴巴的津液,这个水分相对是比较干净的清净相,而大小便利就是属于污浊相。水的相状的确是有清浊的差别,但是它的湿性是完全相同的。
我们的修学是从差别当中慢慢去追求它的共同点,所以你看修行人,他越修行越单纯,而世间人是年纪越大越复杂。修行人是越修越单纯,他是在差别当中找到它无差别的体性,是湿性。慢慢把身体的水统一了以后,他就扩大了。“见水身中”,前面是观察身体里面的水。他现在观察世界之外的水,包括什么呢?“浮幢王刹诸香水海”。浮幢王刹这是《华严经》的话,比喻大海当中所显现出来的这些国土、岛屿等等,这些岛屿所依止的香水海。那么外在的海水跟我身体里面的水,其实都是同一湿性。他就这样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观察。
这样的观察过程产生一种相对的功德。我们看第三段。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
这个地方就把他初步的功德描述出来。
我在亲近水天佛那个时代,就成就了这种水观。我这个水观的因地修学是“但见其水”。观察水,我看到水的时候不再分别它是什么相状,这个水是波浪的还是平静的,是干净的还是污浊的,这个相状我不再分别了。我只知道这个水就是一个湿性,不管身内之水,不管身外之水,同一湿性。慢慢地我就能够成就这种所谓的三昧水,我入了三昧以后就现出这种水来。但是“未得无身”。
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蕅益大师特别强调,“未得无身”,这个身不是指的我们凡夫欲界的五阴身心,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身就是说,月光童子入了禅定以后,他以他的所谓的禅定的力量显出这个水。这个水就是什么?叫定果色,或者叫作定自在所生色。月光童子当初对这个三昧水还是有一点执着,但得我空,但是未证法空,对这个三昧水的法还是有法爱的,所以“未得无身”。这个身是指的什么?是以那个三昧水为身,他当时有这样的执着。
这个地方就产生一个问题了。当时他身为一个比丘僧,在屋室当中安心坐禅修学水观。这个时候他有一个弟子,就在窗外顺着这个窗口看见他室内只有一滩的清水,普遍地现在屋室当中,其他就了无所见了。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菩萨月光童子水观成就以后,一入定他身体就消失掉,就出现一滩的水,他对这个水基本上是有执着的。他的功德是这样子。
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正当月光童子入三昧水的时候,这个童子在窗口看到他的师父房间里面有一滩水,他在一种无知的状态之下……这个“无知”古德的解释有两层意思:第一个,他产生疑惑,为什么师父没有在屋里面呢?我明明看到师父走进去的,怎么没有看到师父呢?这第一个无知。第二个无知,为什么屋里面会有这么大滩水呢?他产生两种的疑惑。
这个时候,他既然有疑惑了,就取一片的小瓦砾投在水当中,结果刺激了水而产生声音。他这个时候就确定,哦,这个水是真的水。因为他这个时候不知道这个水是真是假,所以他这个石头一丢进去产生一种波浪,这个时候他确定,哦,这果然是一个水。他就左右顾盼而去了。
月光童子出定以后,就突然间感到心口非常疼痛,犹如舍利弗遭受违害鬼的打击一般。舍利弗尊者过去在山中打坐曾遇到违害鬼,违害鬼打他头部一巴掌,结果他出定以后头部也是疼痛。于是月光童子就思惟,我现在已经证得阿罗汉道(我们前面说过,他已经成就我空真如,而且已经远离业障的病缘,身为阿罗汉他已经没有业障所产生的突发性的病,他只有四大不调之病),那么我已经没有业障之病,也不是四大不调,怎么会突然间有这样的一种心痛呢?难道说我退失了阿罗汉道吗?因为这一种身心的障碍,他产生了疑惑。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这个时候这个童子就马上来到菩萨的面前,如是如是地禀告,只见到水而不见师父,拿了个瓦片丢入水中的整个过程。月光童子就告诉这个童子说,你下一次再看到水的时候可以开门进入,把水中的瓦砾去除。这个童子遵从师教,在师父入定以后,又看到了这个三昧水现前,而这个水当中的瓦砾又清楚地存在,所以童子就开门把这个瓦砾拿走。结果这个菩萨出定以后,身体的状况就恢复原来的健康。有这么一个过程。当然,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菩萨的三昧的法爱还是存在的。
看他后来进一步修学的突破。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月光童子证得阿罗汉以后,继续地用功,又遇到了无量尊佛的出世,到最后遇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这个如来也是修习水大成就圆通的。在这个如来的教导之下,才彻底地消灭对三昧水的执取,这个法执也破坏了,真实地悟入二空的真如法性。这个时候他就真正地通达,内在的色身之水跟外在十方的诸香水海之水,体性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而所谓水的差别只就是众生个人的因缘,循业发现而已。所以他这个时候真实地体验到“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状是个人的业力显现的,但是它的体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以空合空,每一个水的体性都是毕竟空寂的,都是无二无别的,而成就了童真之名。童真之名就成就了圆教的初住,而入了大乘的菩萨之会。前面他是阿罗汉,破除我执,到了菩萨阶位的时候连法执也破了。
看最后的总结。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佛陀老人家问我圆通的法门,我依止观察内外色身的水性,它是一味流通的。这个“一味”的意思就是入了法性之味,观察内外之水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没有差别,没有障碍,而成就了无生法忍,圆满菩提,最为第一。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月光童子刚开始是成就了三昧水,就证得我空,后来入了法性,从水当中入了法性,证得法空。
禅宗有一个公案,我们比较一下。
有一个老和尚在房间参禅,他是住在寺庙的一个闭关地方。这个老和尚闭关的时候,他中午都会下来吃饭。后来有几天他没有下来吃饭,方丈和尚就很奇怪了,派一个侍者去问,欸,您老人家这几天都没下来吃饭?老和尚说,我这段时间功夫相应,天人来送供养给我,所以我就不需要下去吃饭了。这个方丈和尚,当然他是学过教理,明眼人,他说,你心中还是有所住,你的心还是住在三界的因缘。你想想看,天人会给你送供,那表示你的心还是跟他感应。修行的这个老和尚一听到以后,他马上觉醒,继续用功,第二天就乖乖下来吃饭了。后来这个方丈和尚说,恭喜你,你突破了!
这个地方我想值得我们注意。其实月光童子的公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心地法门。我们这一念心是通十法界的,你今天心里面想什么,你的心就跟什么感应。你不断地思惟佛陀,你的心就进入佛陀的功德,就沾染佛陀的气分,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你一天到晚去想一些比较黑暗的东西,你就很容易跟鬼神感应。你看有些人,他动不动就被鬼神干扰!其实,除了你的业力以外,你要注意你的心。因为你那一念心一动,那就是十法界,往十法界看往哪里跑。所以我们的心要多思惟佛功德,而且我们在人生当中记着一个观念,要尽量思惟光明面,要往好的地方想。你经常想不好的东西,你经常说你会下地狱,你就很容易跟那个感应道交。
曾经有这么一个公案说,有一个人在黑暗当中踩到一只蛤蟆,但是那不是一只蛤蟆,那根本就是一团东西而已,但是他认为他踩上了蛤蟆。他老是觉得他会堕三恶道,结果果然触动他过去的罪业而堕落三恶道。因为你经常思惟黑暗面,你就很容易把你过去的业障带动出来。
所以,我们的心要多多地心与佛合、心与道合。我们过去所造的业,这一部分我们没办法控制,但是你要经常作光明想,作功德想。你的心境会决定你的处境,这个地方要注意。你看月光童子不断地思惟水,结果他的色身消失,他就变成水了,他就跟水相应了。然后他不断地思惟真如,到最后连水也消失了,他就跟真如相应了。所以你心中怎么想,你的生命就往那个方向走,一切唯心造。
壬四、琉璃光观风大
琉璃光观风大,能观的智也是空假中三观,所观的境是风大。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这琉璃光菩萨,琉璃是一种青色的宝物。因为这个菩萨过去的福德跟智慧的招感,他身上经常放出青色的光明,犹如琉璃内外明澈,所以叫琉璃光。他这个时候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回忆往昔如恒河沙劫的时间,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叫作无量声。这尊佛为什么叫无量声呢?他因地的时候是观想风大而成就圆通的,所以叫作无量声。这尊佛经常开示诸大菩萨跟弟子们,要好好地去观照本觉妙明之理。本觉指的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就它的体来说的;妙明指的是它的相,这个妙指的是寂静的意思。所以这个真如佛性的相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所以蕅益大师说,本觉妙明是本无动转,开显如如不动之体。就是在生命的变化当中,你要经常观想,在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本觉妙明存在,而你的心就以这样的一种不生不灭的本觉妙明,在这个地方安住。这是一种空观的智慧。再看假观。
“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这个“世界”是依报,这个“众生”是正报。在本觉妙明的清净本体当中,为什么会有世界、会有众生产生呢?只就是一种虚妄的无明之风所动转,就是我们一念的无明之风一吹,就产生了世界,产生了众生,产生了业果。“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心一动以后就有尘埃出现了。这个是假观。
无量声佛就开示菩萨,以空观来照了本觉妙明,以假观来照了妄缘——风力的因缘而产生了九法界的世界众生的差别。这是讲到这个古佛的开示。
下面一段讲到琉璃光法王子依教修行的情况。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前面是无量声如来的开示,这以下是琉璃光法王子的修学过程。我这个时候依教起观,怎么观呢?我们依教起观,菩萨的空观一定要从假入空,一定要有一个假相才能够入空的。这个假相有四种,界、世、身、心。
第一个,他看到整个“界”。这个界指的是空间,整个十法界的空间。这十法界的众生,还有诸佛,都有他安立的空间。这个空间是怎么回事呢?如何安立呢?哦,原来是有风大的执持,才有这个界的安立。
“观世动时”,为什么时间会迁流呢?为什么就有过去、现在、未来,有昨天、今天、明天的差别呢?哦,因为有风力的动转。因为我们心在动,所以就产生了时间的流动;无明风动,就产生了时间的流动。
“观身动止”,我们的身体怎么会有行住坐卧这样的流动呢?也是因为风力的吹动。乃至于我们这一念心,也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这个也是一种无明的风所推动。
所观的境虽然有界、世、身、心的四种差别,但是它们动态的因缘,只就是一念的无明的妄动所产生的,所以,从能动的因缘来说是等无差别。他知道我们这个身心世界是动态的,你看界会动,世也会动,身也会动,心也会动。世界是依报,身心是正报,那么这个身心世界的动,只就是我们一念无明的妄动带动了这宇宙间的动态。
我当时在修观的时候,就慢慢地觉悟了知,这一切身心世界的流动状态是怎么回事呢?“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这句话是关键!它破妄相,把相状给破掉,就是观察这个相状,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将往哪里而去?
我们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相状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住在相状,那就完了。你住在相状,你就被它所转。你要从相状里面跳出来,看看它的过去,看看它的未来。这个相状来的时候从什么地方来,它去的时候又到哪里去了?乃至于整个十方世界的微尘(微尘指的是依报),还有这些正报的颠倒众生,都是一种因缘和合的虚妄之相而已,因为它的体质都是毕竟空寂的。
如是类推,乃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整个动态,就好像在一个容器当中贮存了种种的蚊蚋(蚊就是蚊子,蚋就是小虫),在一个容器当中啾啾乱鸣(啾啾指的是小虫叫的声音)。这些蚊蚋就是比喻我们众生就在一个小世界当中彼此间互相地争夺名利,产生种种的争执,就在这么一个小的世界当中鼓发狂闹,起惑、造业、受果,辗转地相续下去。
这个地方,琉璃光法王子的观想是观想这个“动”,他看到世界在变化,我们的身心世界也在变化,你看我们昨天跟今天不太一样,今天跟明天也不太一样,那么这个变化是从什么地方而来?为什么会变化呢?他就观进去,最后结论,“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一个因缘的假相,从这个地方悟入我空法空。
不过这个地方的动,我们值得说明一下。他说一个小器当中的蚊蚋啾啾乱鸣,从假观的角度来说,我们凡夫的动还是有两种差别:有一种动是有一定的轨则的,它是往善的地方动;有一种动是没有章法。比方说,你看科学家做实验,他发觉动物在飞行的时候,有些动物的飞行是有章法的,它的动态有章法,有些动物的飞行没有章法。所以他就拿两个玻璃瓶,把瓶底朝光明的地方,开口朝黑暗的地方。两个瓶子,一个瓶子是装蜜蜂,一个瓶子是放苍蝇。蜜蜂的动态,它飞行的动态是完全往光明面走的,它不往黑暗走,因为蜜蜂生来就有组织,它们酿蜜是一个有组织的团队,所以它们在飞行的时候一定是往光明的地方飞过去的。因为瓶底朝光明,最后蜜蜂全部都死掉,因为它飞不出去了,它那个瓶口的地方是朝黑暗。但苍蝇不一样,苍蝇飞行是没有章法的,我们说无头苍蝇到处乱窜,这个地方不行它就往那个地方,那个地方不行就这个地方,七弄八弄,所有苍蝇全部飞出来。苍蝇飞行是没有章法的。所以这个动,从它的假相来说,有些因缘的动是有一定章法的动,有些动是没有章法的动。但是这种动都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都是众生心在动,一念的无明的心在动,就产生种种的动态。
琉璃光法王子在观察宇宙人生的动态以后,就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们看下一段,他所证悟的功德。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前面是讲他因地的修学,这个地方讲他果地的功德。
“逢佛未几”,这个佛是指前面教他修学风大的无量声佛。他在无量声佛的座下修学一段时间以后,就证得无生法忍,观察一切法本自无生,只就是一个相妄性真的道理。从无生当中他就心开,破除心中的无明,开显自性的本觉妙明。最后往生到东方不动佛国去了,为法王子,将来必定继承佛位,乃至于后来辗转地事奉十方诸佛。因为他的整个福德智慧的招感,色身放出青色的光明。他的身心世界放出光明而且内外洞彻,没有障碍,这就是他得到琉璃光这个名号的由来。
我们看总结。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主要是观察“风力无依”。风是他的所观境,无依是他所得到的一个觉悟的真理。他是从风的动态,最后看到它的体性是没有实体的。无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风大的流动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它只就是因为众生一念无明的妄动而产生的假相。所以从这样的风的相状而悟入到真如的体性,成就了本觉之菩提真心,成就了大乘的真如三昧,相合于十方诸佛所传的微妙的心体,也就是前面说的本觉妙明。斯为第一。
其实这个风大,这个动态,小乘佛法是很喜欢观动态。小乘的观法最根本的就是无常观,他就是观察生命是变化的。你看他的昨天跟今天不一样,今天跟明天不一样,他就观察这个生命是不断地迁流的。不过小乘的观法是从变化当中悟到了达妄本空。他知道这个五阴身心是动态的,色身是生老病死,内心是生住异灭。从变化当中他证得我空的真如,他就大事已办了。小乘佛法只有对生命的否定,没有肯定,它没有知真本有。
诸位,在这一段你可以看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蕅益大师说,大乘佛法的动是双向的思考,它是观察非动而动、动即非动。这句话很重要!大乘佛法在观事情是双向,它是性相同时观察。从它的假相来说,它是非动而动,你不能忽略十法界的动态。你看阿弥陀佛也在动,观世音菩萨也在动,我们众生也在动。但这个动是不一样,循业发现。每一个人的动,佛菩萨是往菩提心的方向动,往六波罗蜜的方向动,我们凡夫是往惑业苦的方向动。对不对?你也不能否定假相的动,所以非动而动,这是观它的假相。但是动即非动,在动当中有一个不动的东西,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我空法空的真如,这个地方就是空观的智慧。
所以,我希望,我们今天修大乘法要训练自己双向思考,要达妄本空,知真本有,非动而动,动即非动。这个就是比较合乎中道。
这个地方是讲到琉璃光观察风大而悟到了中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