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楞严经

净界法师  2024/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七十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六十三页。我们讲到丑一,圆破色阴超劫浊。

在整个五阴的对治当中,第一个所要对治的,最粗重的就是色阴;色阴所引生的根结,就是动静两种的结相。当我们开始在闻的功能当中,不再攀缘外在的声音,也不再攀缘内心产生的耳识的分别,而只是停留在一种闻的当下的功能,慢慢地就把动静两种的根结相状给消灭了,叫“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对这一段,蕅益大师提出了两个总结:

第一个,他说这一段叫作圆破色阴。其实后面都是有一个圆,圆满的圆。这个“圆”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讲就是一破一切破。虽然我们刚开始是在耳根当中破除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但是同时,在眼根当中的明暗二相也是了然不生,在鼻根当中的通塞二相乃至于舌根的甜淡二相,身根的离合二相乃至于意根的生灭二相,都是了然不生。所以,这个圆通法门,因为是直接地回归我们一念心性,所以它的特色就是“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不必说耳根破了以后再来对治眼根,不必的,因为整个心性是通于六根的。这叫圆破色阴。首先解释“圆”这个字。

其次,解释“了然不生”。“不生”这两个字,蕅益大师有很特殊的解释。他说,什么叫“不生”?就是一切法是本自不生,只就是一念的虚妄分别而有,并不是除去了外境方名无生,也就是说,一切法本来就没有实体。因缘生、因缘灭,所以它本来就没有实体,只就是一个假相。所以你根本就不必去破坏它的假相,你只要能够不随妄转。这个地方很重要,你不随它转,它自然消失掉,你根本就不需要破坏它,因为它是没有实体的东西。所以,一切法本来就不生,只是我们的分别心而产生的,你只要把分别心消灭了,这个假相就自然消失掉。是这个意思。这个道理懂的时候,你就知道怎么去修行了。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这一段的观念作一个总结。

丑二、圆破受阴超见浊。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这个“如是”,就是前面那个观照的智慧,也就是那种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智慧。那么这个智慧怎么样呢?“渐增”,就是辗转增盛。修行人破除了动静二相以后,他在闻这一部分继续用功,那么慢慢地就有什么功德出现呢?“闻所闻尽。”第一个闻是耳根当中能闻的功能,所闻就是外在的动静两种的尘相。这个时候,不管是能闻的耳根的功能,还是所闻的外在的尘相,都是穷尽而不再生起了。

前面所破除的是动静二相,是破除了外在的尘相,脱离尘相;这个地方偏重在脱离能闻的耳根。所以到了这个地方可以说是迥脱根尘,一念灵灵觉觉的心识现前。这个时候已经破除了根结,但是这个时候觉结现前。这个时候已经证得了我空真如。前面是破除动静二结,这个地方破除了根结,但是同时这个觉结也现前。

这个受阴,在后面的经文提到这个受阴的障碍,在我们六根当中会产生什么障碍?它说,我们眼耳鼻舌身意产生见闻嗅尝觉知这六种功能,经常受到“受”的干扰。什么干扰呢?“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说好像一个正常人,但是他魇,就是梦魇,就是做恶梦。做恶梦的时候他很清楚,他那个心很清楚,见闻不惑,不迷惑。他也能够看到东西,甚至于他也听得到声音,但是他被鬼魅所系缚,他手足不能动。他头脑很清楚,只是手不能动,脚也不能动。那比喻说我们在见闻嗅尝觉知六根当中,因为经常有很多的感受,苦乐的感受经常障碍我们六根的功能,使令我们的心产生一种系缚,我们一直受着快乐感受、痛苦感受的干扰。所以,这个受阴一破以后,他就像一个人梦魇消除了,就活动自在,他的心特别的明利,特别的灵巧,不再受感受的系缚。这个是讲到受阴的状态。

丑三、圆破想阴超烦恼浊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前面是破除了根结,这个时候是破除觉结。把觉结破除,空结现前。

“尽闻”,就是你已经穷尽了能闻的耳根跟所闻的尘境,叫尽闻,就是这个根结已经破坏了。“不住”,不住的意思就是你心中的观照智慧继续地用功而不停止,我们这个时候不生满足之想,不住就是继续地观照。

这个时候继续观照有什么功德呢?“觉所觉空。”这个觉我们前面说过,前面的“圆破受阴超见浊”已经把根结破坏,这个时候觉结现前,一种灵灵觉觉的心识现前。这个灵灵觉觉的心识已经外不受六尘的干扰,内不受耳根里面那个感受的干扰。但这个时候连这个觉(第一个“觉”就是能观的智,第二个“所觉”是所觉的根尘),这个时候能觉所觉的功能也空掉了,也当下不生,不再受它的影响,不再受它的干扰。所以这个地方所空掉的是能觉的智慧跟所觉的尘境。

前面的根尘脱落以后,灵灵觉觉、不受根尘系缚的觉心现前;这个时候更加地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灵灵觉觉的觉心、这个觉结也消灭了。这个时候空结现前。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经文的注解中说,一个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破除了想阴,想阴消灭是什么相貌呢?蕅益大师说:“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也就是说这个人梦想消灭,他平常有很多很多的妄想,白天的妄想、晚上的梦境,都完全消灭了。所以他这个人白天跟晚上都一样的,没有白天跟晚上的差别,那一念心是非常的明了、非常的寂静,好像万里晴空一样,没有一点的乌云。这个时候心中不再有粗重的前尘影事,他的心不再想过去,也不再想未来,就活在当下。

我们一天到晚想过去,就是因为心中很多的灰尘、很多的影像。这个时候,想阴一破,他那个心就是活在现在。他不再回忆过去的事情,也不去想象未来的事情,就是很明了的。虽然还不到一念心性,但那个心就是了了分明地现前。这个时候空结现前,虚空的空,空结现前。他把那个觉结破坏了。这是破坏了想阴。

丑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个地方正式破空结。“空觉”,第一个空,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我空法空的智慧,空掉能觉跟所觉,前面等于是破掉了觉结。“空觉”,空是能破,这个觉就是所破,就是前面说的能觉的智跟所觉的根尘,这个就是所破。“空觉”就是空掉了能觉的智慧跟所觉的根尘。“极圆”就是极其的圆满。

“空所空灭”,第一个空是能空的智慧,第二个是所空的境。这个地方连那个空的意境也不再执着了,就是连空的这个结也消灭了,空掉能空的智慧跟所空的尘境。都消灭了,连空结也不执着。

那么连空结也不执着是什么相貌呢?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前面的动、静、根、觉、空这五种结,都是一种生灭之相,都叫作生灭。这个时候菩萨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前面的动静根觉空五种结消灭以后,这个时候一种寂灭的境界现前,这个地方的寂灭就是第八识的根本无明,就是灭结现前。

蕅益大师说,这一段正式所破的就是行阴。行阴如果破坏以后是什么相貌呢?“如波澜灭,化为澄水。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就像那个波动的波澜,波澜的扰动相整个停下来,变成平静的水。在有为的世间当中,那种扰动相,那种有为生起的生机,全部被破坏了,在一片寂静的黑暗当中,太阳即将出现,“于涅槃天,将大明悟”。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已经到达了整个光明智慧的最后一刹那,就是“寂灭现前”。但这个寂灭还不是真正的真如本性,那是我们最初一念妄动的那个根本的、最微细的无明,叫作生相无明。这个地方等于是破除行阴。行阴一破除的时候,整个生灭相消失了,然后产生一个不生灭的相状现前,这个叫作灭结现前。

丑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个地方正式地破除灭结,破除识阴。

“忽然”就是一刹那的时间。什么叫“忽然”呢?就是菩萨在那一念寂灭心中,他也是不生满足之想,在一念的寂灭心中他还是一样,“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他在这个寂灭的相状当中生起观照,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继续地回光返照,突然间一念的相应慧现前,就把这个无始无明的妄想给破坏了,而证入了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

那么这一念心性是什么相貌呢?

超越世间,超越出世间。它超越世间有为的色受想行这四种阴——生灭法,也超越了出世间不生灭的识阴,菩萨的这种微细的法执。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可以说是“十方圆明”,他能够洞察十方而现出了大圆镜智,把第八识转成了大圆镜智。

我们在前面常说要观察不生灭心,其实这个“不生灭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这个地方很清楚,它是远离生灭,也远离不生灭。大乘佛法讲“不生灭心”的意思不是不生灭。你要解释作不生灭那就完了,那这个东西是一个死板的东西,它就不是真空妙有了。你看,它是超越世间的生灭相,也超越出世间的不生灭相。所以我们讲《般若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不生不灭不是一句话,你要把它解释成一句话那就错认消息了。它的意思是两句话:不生,也不灭。

凡夫执着生,我们喜欢东西是生出来,有的东西嘛!我们看到东西生出来很高兴,消失我们觉得很痛苦,所以我们喜欢生。二乘人看到生很讨厌,他喜欢灭,他觉得生都是痛苦的,有为相都是痛苦的,二乘人好乐灭,喜欢那个寂灭相。菩萨是远离生相、远离灭相。所以“不生不灭”是作两句话解释的。不生不灭就是刚好跟这段经文相同。超越世间,也超越出世间,而产生一种洞察十方的大圆镜智现前。

这个大圆镜智有什么样的殊胜功德呢?这个地方讲出两种功德。

菩萨一念的大圆镜智的心中,第一个,它上相应于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十方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与十方诸佛的体性是相同的,而产生一种大慈之力来与众生安乐。

这个地方“与佛如来”,“与佛”蕅益大师的解释是这样,他说我们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本性,有佛的本性,有菩萨种性,有各式各样的种性,有十法界的种性。十方圆明的这个菩萨,他那一念心在这十法界当中已经证得了等同佛界的体性,这十法界的佛性被他证得了,所以他依止佛性产生了大慈的与乐之力。

其次,“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他那一念大圆镜智的心也相应于一切六道众生,因为六道众生也本具如来藏妙真如性,只是被一切虚妄的相状所遮盖,所以“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与诸众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菩萨同时证得十法界的佛性,也证得十法界当中那个九界的众生之性。前面,他依止佛的这个觉性去产生大慈力,这个地方他依止他所证的九法界的众生之性而产生大悲的拔苦的力量。他依止佛性产生与乐的功德,依止众生性而产生拔苦的力量,所以他整个十法界的体性全部证得,完全没有障碍。

我们凡夫是这样,在十法界的体性中,我们凡夫的活动范围大概就是在六凡法界。你看有时候你生到天上去,天的体性现前;有时候变人,人的体性现前;有时候变成一只蚂蚁,畜生的体性现前。在本具的十法界当中,我们的活动范围大概都在六凡法界。而身为一个十方圆明的菩萨,他的心却能够自在地在十法界里面活动。他可以依止佛这一部分的法界,给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他也可以依止众生九法界的体性来拔众生的痛苦。这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个地方的阶位,古德对这一段的判教是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蕅益大师解释说,到这个十方圆明的菩萨,到这个地方为止,这个菩萨“六根互用,内外明彻,如净琉璃内含宝月”。他六根相互作用,这个心好像一个清净光明的琉璃,里面放出一个慈悲的月亮的光明,一念清净心当中具足了大慈大悲的妙用。

这个地方是讲到,破除了六结以后,他的一念心有两种功德,上齐诸佛,也下应于十方六道的众生。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整个耳根圆通的修行,所谓的依教修证,说完了。

癸三、由证起用 分三:子一、明三十二应;子二、明十四无畏;子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修证成功以后,他有什么样的利他的妙用呢?这个“证”就是证得。证得了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以后,他有什么利他的妙用呢?这个地方有三段:一,明三十二应;二,明十四无畏;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有三十二应身,有十四种无所畏惧,有四种不思议的无作妙德现前。

子一、明三十二应 分三:丑一、总明大用所起;丑二、别明应说之相;丑三、结明功由三昧首先我们看第一段的明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当中有三段:一,总明大用所起;二,别明应说之相;三,结明功由三昧。

丑一、总明大用所起

这个地方先拢总地说明这个利他的妙用到底是怎么生起的。为什么这个菩萨有这么多的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的妙德呢?他的功德是怎么生起的?先说明这件事。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这个“世尊”是指的释迦世尊,观音菩萨就称呼了老人家,世尊。说,由于我过去曾经供养古观音如来,而且也承蒙观音如来教授我修学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如幻”这两个字,如幻三昧,我们前面说过如幻三摩地,其实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如幻三昧。

这个如幻三昧为什么叫如幻呢?简单一句话,就是蕅益大师说的,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名之为如幻。也就是说,他在修行的时候,虽然是有修行,但事实上没有能修跟所修可得;他在断烦恼的时候,也没有真实的能断跟所断可得,这个就是如幻三摩地。

首楞严王三昧的特点跟我们一般修止观有什么差别?就是它刚开始是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这是关键。它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它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功德的角度来修功德,它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一个立足点来断惑、来证真。这一点是不共于所有止观的地方。就是,它是先把心带回家以后,然后才开始修学,开始称性起修,这叫“如幻”。能观的智慧也是如梦如幻,所断的烦恼也是如梦如幻,用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断除如梦如幻的烦恼,这个时候证得如梦如幻的果位,这个就是如幻三摩地。它完全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这个地方是一个关键点。

这个地方是一个总说,如幻三摩地是总说,开出来就是两个:一个闻熏,一个闻修。闻熏是约着始觉智慧来说,依止本觉的闻性而生起始觉的观照,也就是依止本觉的不生灭心而生起空假中的三观的智慧。所以闻熏是约着观照智慧来说。闻修是约着本觉的理性,它还是依止始觉智慧,还照于本觉的闻性。所以,前面的闻熏是指称性起修,依止不生灭性而生起空假中三观;闻修是讲全修在性,所有的观照还是在开显一念不生灭的本性。

所以,首楞严王三昧是依心性而修空假中三观,而空假中三观还是在开显心性。你本来是依止一分的心性,你本来是觉悟到一分的心性,生起空假中三观,观察这个相妄性真,最后回到一念心性,变成两分;依止两分的心性,再生起空假中三观,回归到心性,变成三分,产生一个善的循环。称性起修,结果全修又在性,所有的修行还是回归到开显心性,没有功德可得。

修首楞严王三昧,它的观念是什么?它的人生观只有一个,就是把自己心性的功德开显出来。它不再攀缘外在的人事,它觉得外在的境界都是他历练的对象而已。它为什么能够坚固不可破坏?因为它跟外境完全脱离,它把外境当作一个历练的对象,就是如幻三摩地。依止如幻三摩地,产生一种修德跟性德,叫闻熏闻修。

那么这样子的功德有什么好处呢?

金刚!金刚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但是不为一切障碍所破除。因为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无住的角度来生心,所以这个地方它的一个特点就是金刚。他依止这样的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十方诸佛而成就同一个无缘大慈之力,使令他的那一念清净法身能够成就三十二应化身,能够入于十方诸佛国土,能够与一切众生种种的安乐。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个三十二应身、十四无畏跟四不思议妙德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地方有所差别。老人家说,这三十二应身偏重与乐的成分多,与一切众生安乐;十四无畏是偏重在拔除痛苦这一部分的利益比较强;四不思议妙德是两个都具足,与乐拔苦都具足。

丑二、别明应说之相 分二:寅一、现四圣法界;寅二、现六凡法界这以下各别说明菩萨应身跟说法的种种差别相状。这个地方也分两段:一,现四圣法界;二,现六凡法界。当然,他的现身不同,所说的法也就不同,应机说法。

寅一、现四圣法界

净界法师:楞严经

看“现四圣法界”,看第一段。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第一段我们讲感应道交。现在看能感的。一个菩萨是用什么样的因缘来招感观世音菩萨现前?看能感。说“若诸菩萨”,有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也具足了菩萨种性,这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他要入三摩地。他不断地精进修习止观,已经成就禅定的功德,也就是说这个菩萨是一个加行位的菩萨。那么他就在三昧当中,“进修无漏,胜解现圆”。他有三个条件:第一个,他发了菩提心;第二个,他成就了三昧的禅定;第三个,在禅定当中修学无漏之法。

什么叫无漏之法呢?当然小乘的无漏是偏空涅槃,偏空的真理,大乘的无漏是中道实相。他在禅定当中思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这个时候“胜解现圆”,他那个智慧即将现前。这个时候,他的因位已满,果位即将现前,即将进入解脱道;但是他还有一点身心的障碍,将成未成。这三种条件。

以这三种条件为能感,这个时候招感观音菩萨的现前,“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在这个时候我现出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佛身,来开导安慰这个菩萨,来开显中道实相之理,使令他能够快速地成就法身菩萨的果位。这个菩萨有这样的一种感应的力量。

这是针对于菩萨的感应。

再看第二段。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假设是有一个独觉,有学的独觉,他修学独觉之法。他怎么修呢?寂静妙明。“妙明”就是他观照的智慧,“寂静”是他所观的无生之理。独觉一般都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换句话,这人世间已经没有佛法流布了,所以他不能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那怎么办呢?他是靠“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看大自然的环境变化。哦,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秋天一到,那种肃杀之气,整个花叶掉落。他看到整个外在环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就了解这个世间上相状是无常败坏,从这个地方悟入无生之理。这个独觉在这种情况之下“胜妙现圆”,他这种无生的智慧即将成就,但是还没有成就。这个是独觉的能感。这个菩萨的感应,这个时候菩萨就在这个独觉之前现前,他“现独觉身”来演说诸法无生的真理,使令他快速地证得独觉的果位。

看第三段。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前面是独觉,他是生长在没有佛的时代。缘觉是生长在有佛的时代,秉持十二因缘而修学。他这个时候怎么修呢?“断十二缘”,顺逆地观察。他首先观十二因缘的顺观,所谓的流转门,因为无明而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产生一种十二因缘的流转;他逆观还灭门,因为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他依止这顺逆两种观察,来断除十二因缘的相续。这个时候“缘断胜性”,胜性指的他无生的智慧现前,而且慢慢地即将断除十二因缘的相续,这叫“胜妙现圆”,无生的智慧即将成就。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现前而说诸法无生的道理,使令他快速成就缘觉的果位。

看最后一段。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个有学指的初果、二果、三果乃至于四果向。缘觉跟独觉是没有分位的,声闻人才有分位。这个声闻人已“得四谛空”,已经证得四谛当中我空的少分的真理。他“修道入灭”,这个道指的三十七道品,当然主要是四念处。他继续地修学四念处,观察五阴身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慢慢地趋向于偏真的涅槃,在那个时候“胜性现圆”,我空的真理即将圆满,也即将证得阿罗汉果。这个时候,菩萨在他即将成就但是有障碍的时候现前,为他演说诸法苦集灭道的四圣谛真理,所谓的一切法,有世间的苦集二谛的流转,有灭道二谛的还灭,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演说这当中无我的真理,使令他疾速地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地方说明观音菩萨证得圆通以后怎么去救拔这些四圣法界的修行者。

这个地方有两段值得说明。只要是跟佛菩萨感应都不是单方面的,菩萨不会主动现前,除了你自己的修学以外,你心中一定要有这种希求的心。这一段,我们下一堂课会说明什么叫感应,要有希求的心。第二个说明就是,这个菩萨现佛身、现独觉、缘觉、声闻,他怎么没有现菩萨身?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本来就是菩萨嘛!他本来就是菩萨,当然就不用示现菩萨身,是这个意思。所以,他也能够现菩萨身,只是说,菩萨身对他来说就已经不是应身了,是他本来的身,是这个意思。

我们先讲到这里。观世音菩萨给予九法界众生种种安乐的功德,这个地方先讲到四圣法界,给他无为安乐的功德。下面会讲到六凡法界有为安乐的功德。下一堂课再说明。

0:00 / 0: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要义1
大佛顶首楞严经2-要义2
大佛顶首楞严经1
大佛顶首楞严经2
大佛顶首楞严经3
大佛顶首楞严经4
大佛顶首楞严经5
大佛顶首楞严经6
大佛顶首楞严经7
大佛顶首楞严经8
大佛顶首楞严经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9
大佛顶首楞严经20
大佛顶首楞严经21
大佛顶首楞严经22
大佛顶首楞严经23
大佛顶首楞严经24
大佛顶首楞严经25
大佛顶首楞严经26
大佛顶首楞严经27
大佛顶首楞严经28
大佛顶首楞严经29
大佛顶首楞严经30
大佛顶首楞严经31
大佛顶首楞严经32
大佛顶首楞严经33
大佛顶首楞严经34
大佛顶首楞严经35
大佛顶首楞严经36
大佛顶首楞严经37
大佛顶首楞严经38
大佛顶首楞严经39
大佛顶首楞严经40
大佛顶首楞严经41
大佛顶首楞严经42
大佛顶首楞严经43
大佛顶首楞严经44
大佛顶首楞严经45
大佛顶首楞严经46
大佛顶首楞严经47
大佛顶首楞严经48
大佛顶首楞严经49
大佛顶首楞严经50
大佛顶首楞严经51
大佛顶首楞严经52
大佛顶首楞严经53
大佛顶首楞严经54
大佛顶首楞严经55
大佛顶首楞严经56
大佛顶首楞严经57
大佛顶首楞严经58
大佛顶首楞严经59
大佛顶首楞严经60
大佛顶首楞严经61
大佛顶首楞严经62
大佛顶首楞严经63
大佛顶首楞严经64
大佛顶首楞严经65
大佛顶首楞严经66
大佛顶首楞严经67
大佛顶首楞严经68
大佛顶首楞严经69
大佛顶首楞严经70
大佛顶首楞严经71
大佛顶首楞严经72
大佛顶首楞严经73
大佛顶首楞严经74
大佛顶首楞严经75
大佛顶首楞严经76
大佛顶首楞严经77
大佛顶首楞严经78
大佛顶首楞严经79
大佛顶首楞严经80
大佛顶首楞严经81
大佛顶首楞严经82
大佛顶首楞严经83
大佛顶首楞严经84
大佛顶首楞严经85
大佛顶首楞严经86
大佛顶首楞严经87
大佛顶首楞严经88
大佛顶首楞严经89
大佛顶首楞严经90
大佛顶首楞严经91
大佛顶首楞严经92
大佛顶首楞严经93
大佛顶首楞严经94
大佛顶首楞严经95
大佛顶首楞严经96
大佛顶首楞严经97
大佛顶首楞严经98
大佛顶首楞严经9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01
大佛顶首楞严经102
大佛顶首楞严经103
大佛顶首楞严经104
大佛顶首楞严经105
大佛顶首楞严经106
大佛顶首楞严经107
大佛顶首楞严经108
大佛顶首楞严经109
大佛顶首楞严经1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19
大佛顶首楞严经120
大佛顶首楞严经12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2
大佛顶首楞严经123
大佛顶首楞严经124
大佛顶首楞严经125
大佛顶首楞严经126
大佛顶首楞严经127
大佛顶首楞严经128
大佛顶首楞严经129
大佛顶首楞严经130
大佛顶首楞严经131
大佛顶首楞严经13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欲令正法重现,当推楞严大经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楞严经》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

为什么邪见的过失,比散动还严重

丑三、治失坏因 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随释此因...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八载寒窗读楞严,超度冤亲径升天

宣统二年,(一九一0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

是什么样的因缘而堕畜生道

己三、示畜生趣 畜生是什么意思呢?他内心愚痴,而不能...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什么意思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夫妻闺房之礼的戒忌和求子之道

夫妻之间的相处,虽然是人伦之始,但如不能节制,以致...

心法两空是真实相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

为妻之道与七种妻子

佛陀在【玉耶女经】中对玉耶女说了为妻之道: 1、不要...

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是循业发现而已

《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做一个说明,如来藏简...

【佛教词典】檀弥罗

(人名)王名。王为恶逆,破塔毁寺。以剑杀害西天第二...

【佛教词典】感情

人类的精神活动可分为知、情、意等三种状态,其中,可...

什么是有漏与无漏种子

我们一般人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是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

虚云老和尚的禅风

今天给各位介绍虚云老和尚及其禅风。虚云老和尚的前生...

出家与在家的比较

下边就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了。这个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

助念只是辅助,临终者才是主导

问: 近日市面上流行一套开封念佛团,团长程晋林讲话...

做人的七品

生而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生活就会与现实脱节,就...

电脑族应常吃的食物

整天忙于电脑前工作的人群易受亚健康影响,工作是无法...

气功和巫婆能治病是什么道理

有人曾问我:佛教可以通过因果的道理令人迷途知返,改...

药王菩萨——施予众生良药,救治身心病

农历四月廿八是药王菩萨的圣诞。药王菩萨是极乐世界阿...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

人身不用来修行,实在可惜

世间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从健康来看。你想要健康,...

只念佛不学其他经典可以吗

问: 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

参禅与修净土的人,还需要研读经教吗

原文: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