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楞严经

净界法师  2024/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七十二讲)

壬五、虚空藏观空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六十页。壬五,虚空藏观空大。

净界法师:楞严经

虚空藏菩萨依止空假中三观来观察无边的虚空,从无边的虚空当中而会事入理,证得如来藏妙真如性。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虚空藏”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菩萨因地因为修学虚空观,以广大的虚空为所缘境,所以成就的时候能够显现广大无边的色身,所以叫虚空藏。这个时候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这个“如来”指的是释迦如来,虚空藏菩萨跟释迦如来过去是共同事奉定光佛,定光佛就是指的然灯佛,就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那一尊佛。当时虚空藏在然灯佛所就已经成就了无边身的功德。

这个地方的“无边身”,蕅益大师的注解是说,其实这个“无边身”指的是清净法身,不是一般外道的四空定,那个空无边处定所现的无边身,这不一样。外道在因地的时候,观察无边的虚空,所以他色身变成虚空,显现无边虚空的色身。但是他显现的无边身是没有理观的,完全只是事修而已,没有破妄显真的效果。但是这个虚空藏菩萨的无边身是有理观的,是成就无生法忍所显现的清净法身。这个地方要加以拣别。

这个地方是讲他过去的因地的修学。

后面的两段就讲到他果地的妙用。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这个地方是正式说明他第一重的果地妙用。尔时,他证得无边身以后,他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手执四大宝珠”,这个手,指的是他心中的智慧,他能够以心中的智慧来执持地水火风四大宝珠,因为他观察四大本空,犹如宝珠内外透明。这个时候他等于是用我空的智慧来执持四大宝珠。对外来说他能够照明十方微尘的佛刹,这是外在世界的四大。前面是我空,外面的十方微尘佛刹是法空,把内在的四大、外在的四大一一都能够化成无边的虚空,他有这种功德力。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又能够在内心当中显现大圆镜智,因为这个时候他的身心世界四大本空,只有一种光明智慧的显现。这个大圆镜智,蕅益大师说,他是证得随缘不变之体的根本智。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前面的大圆镜智是根本智,这个地方是属于后得智。蕅益大师说,“十种微妙宝光”指他能够随众生的因缘,显现十法界的妙用。就像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就能够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你欢喜看到出家相他就现出家相,你欢喜看到在家相他就现在家相,他能够显现十法界的种种的相状。这种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它能够灌十方,而且穷尽整个十方虚空的边界,没有时空的障碍。

这一段正式说明他能够转有相的四大而变成无相的虚空,这种神通道力。再看第二段。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前面是从有相转成无相,这个地方是小大的没有障碍。

第一段是说明依报入于正报,说是一切入于一。一切指的是什么呢?是整个“诸幢王刹”,一切诸佛所教化的世界。这么广大的世界,都能够进入我的大圆镜智之内,都能够涉入我的身心当中,我的身犹如虚空,彼此不相妨碍。这么广大的宝王刹,这个“诸幢王刹”能够涉入我的色身当中。

第二段是讲正报能够入于依报,一也能够入于一切。“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我这个色身也能够入于十方的微尘国土,广行弘法利生的佛事,能够成就广大自在随顺的功德。这一段正式说明他的这种色身,内在的色身跟外在的世界能够互相涉入,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

这两个都是指他的果地的妙用。

最后看他所证的道理。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都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我们一念心的妄想的生灭而有,所谓的心生则种种的四大生起,心灭则种种的四大消灭。但虚空的体性却是无二无别的,乃至于一切的佛国,它们的整个体性都是相同的。在相同的虚空体性当中而证得了无生法忍。

这个地方是说,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广大的神通,为什么能够成就事事无碍呢?主要是从这种虚空无二当中成就无生法忍而显现出来。我们看总结。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在因地是观察虚空,就是观察整个四大乃至诸佛国土,皆同虚空一样是无边无际的,而成就了妙力圆明。这个四大的色法跟无边的虚空是互含互摄,是没有障碍的,从这个地方成就圆通的。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这个四大。虚空藏菩萨是从四大当中而观入虚空,最后证入法性,我们讲色即是空。《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当然这个地方我们也会说。小乘佛法也是观察色即是空,也是灭色取空。但小乘的学者在观察的时候,他把四大之法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变成空以后,他就没有作用了。他不能够像我们本经所说的,“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乃至于能够放出十种微妙的光明,来流灌十方尽虚空界。或者,他也不能够说把整个诸幢王刹来入到我的色身,我的色身进入诸幢王刹,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为什么?因为小乘佛法的思考是单向的,它能够使令色即是空,但是它不能够使令空即是色。

我想我们在因地的智慧很关键,你用什么样的思考来断烦恼,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跟妙用。比方说你看到一个假相,这个假相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法,你非常不喜欢,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把它拿掉,你采取逃避的方式。那么未来你证得空性以后,你完全没有作用,你不能有作用,你只有解脱障碍,但是你不能生起妙用。第二个选择,你看到一个不喜欢的假相,你没有必要破坏它,因为这是你的业力显现,循业发现。

所以,大乘佛法是假相保留,但是你观察它没有实体,它只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你没有必要拿掉这个假相,你就把它的实体空掉。这个时候你能够从空出假,又能够从假入空。所以,大乘佛法在破坏烦恼的时候,是把这个假相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因为你以后还要再回来。所以《般若心经》这个观念很重要,色即是空。你从色法回到空性的时候是怎么回去的?如果你把这个假相破坏了,灭色取空,那糟糕了,你回不来了,你成就以后就只能够在这个寂灭的状态。

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要注意,你的因地会影响到你的结果。你遇到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你用什么方式来转你的心,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位,是小乘的果位,还是别教的果位,还是圆教的果位,就是影响到你的种性。你看,同样证得空性,小乘的空是完全什么都没有,我们讲孤调的涅槃,孤调,什么都没有,没有任何的妙用。你看大乘,证得空性以后,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到十方世界广成佛事。那么差别在哪里呢?当然,因地的时候,他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不破坏原来的假相,这个地方是关键点。你用什么去观这个世间,久了你就产生习惯了,习惯了以后,你就改不过来了,就变种性了。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同样是在处理问题,但是你的过程、你的止观的方法,会影响到你未来成佛的快慢。这个地方很重要。

壬六、弥勒观识大

我们看第一百六十一页,讲义的下册。壬六,弥勒观识大。

净界法师:楞严经

弥勒菩萨在整个宇宙万法当中的观察,他就是观察宇宙万法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从这个地方去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弥勒菩萨,“弥勒”这两个字是这个菩萨的姓,叫作慈氏。他的名字其实叫阿逸多,就是无能胜,他的慈悲是没有能够超胜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过去曾经遇到大慈如来,跟大慈如来修习慈悲观,并且发愿,他希望成佛以后能够像大慈如来一样,成就广大平等的悲心,故名慈氏。这是他过去的因缘。他的未来,他成佛的时候是坐菩提树下,这个菩提树形状像一条龙,而且这个龙的中央有一朵莲花的相状,这个树中央像一朵莲花,弥勒菩萨就坐在莲花的中间而成佛。成佛以后,他不像释迦牟尼佛是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弥勒菩萨成佛以后只有三会说法,度无量无边众生就入涅槃了,所以叫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这个时候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回忆在往昔经历了微尘劫的时间,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叫日月灯明如来,我随从彼佛而得剃发出家。出家以后我的内心非常爱乐世俗的名闻跟利养,所以经常游走于政商权贵之家。这个时候,日月灯明佛看到我有这样的一种烦恼障碍,就教我修习唯心识观,来成就大乘的三摩地。

唯心识观,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唯心识观就是说,当你遇到了任何外境的时候,你都不要去管外境怎么样,你就观想宇宙的万法其实都是你的心识所变现。宇宙万法是我们的心所变现,从唯识的角度是从两个层次来说:

第一个,唯识所现。唯识所现指的是阿赖耶识,第八识。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跟这个人在一起,会遇到这样的事情?那是因为我们有这个业种子。所以,从依他起性的角度,我们过去有善恶的业力,就显现了宇宙间的万法出现。这个叫作唯识所现,在唯识学叫作依他起性。这一部分我们是不能改变的,没办法改变的,这一部分叫认命。

第二个叫唯识所变。这个就指的第六、第七了,特别是第六意识。我们第六意识去跟外在的人事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中有我们的名言分别。名言分别,讲得白话一点,就是我们有我们的思考模式。

我们心中有个人的好乐。比方说你特别喜欢吃榴莲。榴莲的显现,它只就是一个水果嘛!是你过去有这个业力,所以它显现出来。这个依他起性它没什么好坏。如果你认为说这个榴莲是很甜美的,是很好吃的,那是你自己加上去的。这个就唯识所变了,这就是我们讲的遍计所执性,是唯识要破的部分。身为榴莲,它没有所谓的好坏,也没有所谓的甜美不甜美,它没有这种东西,这个是你个人加上去的。不喜欢榴莲的人说这个味道很臭。其实榴莲也没有所谓的臭,也是你个人的分别加上去的。

所以在唯识学的观念里面,把宇宙间分成唯识所现跟唯识所变,一切万法是我们心所变现。唯识所现这一部分不能破坏,因为它是一个因果的道理。但是,唯识所变,你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这一部分是我们所要破坏的。所以唯识学的空观是空掉什么?空掉心中的名言分别,破遍计执。唯识学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因为弥勒菩萨喜欢名闻、喜欢利养,认为这个东西会给他快乐,那么日月灯明如来就告诉他说,名闻利养、别人对你的赞叹,这个东西,是你自己把它认作是快乐的,它本身没有快乐。

所以智者大师说,财色名三个法,我们凡夫喜欢好乐,喜欢追求,就像狗啮枯骨。一个很干燥的骨头,没有味道,但饥饿的狗去咬这个干燥的骨头,一直咬一直咬,咬到最后把嘴唇咬破了,咬破以后就流血。你吃到自己的血,你就说,哇!这个骨头很甜美!其实你吃到的是你自己的血。

也就是说,这个世间的五欲本身没有快乐可言,它不像三宝。佛法僧三宝是真实的功德。你看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我们会产生法喜。这不是我们的妄想,而是本来就会产生功德的,因为三宝本身就是一种功德相。但是五欲不是功德相,它之所以让我们产生快乐,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我们认为这很快乐。所以,我们是自己的妄想来带动自己的快乐,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

日月灯明佛意思就是说,你追求世俗的名闻利养,你认为这个是安乐,那其实是你自己的颠倒妄想捏造出来的,它本身不是一个功德相,就教他修唯心识观来对治这一部分的障碍。这个是他过去的因缘。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历劫已来,他经过多生多劫来修学这个唯心识观,以此三昧来事奉恒河沙的诸佛。他这个修行不简单,要经过很长很长时间的历练,把文字的智慧转成心中的智慧,那真的是要靠很多很多的历练。慢慢地他整个三昧的观照力转深,内心当中对于世俗名闻利养的追求就慢慢地消灭,就不存在了。

当然,这个地方唯心识观,就是观察这个宇宙的万法其实是我们一念的心所变现出来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的,是如梦如幻的。所以这个地方,从如梦如幻的观察当中来破坏我们的遍计执。这个地方是离遍计执。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的时候,我再进一步地观察。远离遍计执以后,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这个依他起的心,也不可得,这一念心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地方是远离依他起。这一部分我们到后面再说明。

总而言之,我们要悟入圆成实性,是先远离遍计执,破坏我们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再远离第八识的依他起。两个方法,两个过程。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所成就的功德妙用。乃至于穷尽虚空十方的如来,指的是正报,乃至于整个依报的国土……这整个十方当中的依正二报,有净秽跟有无两种的差别。净指的是四圣法界的因果,秽是六凡法界的因果。这整个净秽的因果,从因缘上的假相是有,从依他起的角度上说是有它的假相的,但是从它的自性来说是毕竟空的,从遍计执来说是毕竟空的。我们认为它是真实有、有自性的,这样的执取是毕竟空的。所以是因缘有,但是自性是空,所以叫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总而言之,这整个十法界的依正二报、染净因果,都是我一念心之所变现,我们各人可以说是循业发现。所以,我以如实了知唯心识故(“唯心识故”是指的前面的十法界的因果都是我一念心所变现),而证得唯识性。

下一段证得唯识相。“识性流出无量如来”,我远离了依他起、远离了遍计执以后所成就的圆成实性,这一念清净的真如本性流出无量无边如来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证得唯识相。我们这个次第,是先证得唯识性,再能够证得唯识相的。所以现在蒙释迦如来的授记,候补贤劫的第五尊佛,就是候补佛位。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的功德之相。看总结。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以如实地观察“十方唯识”。十方唯识当然就是修唯心识观,十方唯识是先破遍计执,以空观来破遍计执,跟远离依他起,先证得唯识性。然后再从空出假,观察十法界的因果各各循业发现,再证得唯识相。“识心圆明”,这一念心识的本性当下是圆满光明,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而悟入了二空的真如之理。这当中包括远离了依他起,也远离了遍计执,而成就无生法忍。斯为第一。

这个唯心识观,是先远离对外境的执取,远离遍计执。我们讲遍计本空,思诸法如梦。其实外境没有好坏,好坏都是我们自己内心安立出来的。这个破遍计执,是“思诸法如梦”。诸法如梦破了以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现前,再“观心性无生”,破最后的依他起性,最后悟入圆成实性。

这个唯心识观,在整个大乘的修学应用很广很广,而且非常好用。因为我们前面说的根尘识相当复杂,而唯心识观“观识大”。就是说,你不管遇到什么事,总而言之你不要管外境怎么样,你就观想这个外境是你一念心所变现的,是你的业力所变现的,它没有好坏,没有长短方圆的差别,它只是一个因缘的假相,是这个意思。

在美国有一个大学教授,有一天要去作一个演讲。他的演讲主题就是,我们身为一个人跟外在世界的相互关系。人活在这个世界当中,那么人跟世界的互动是什么关系?这个大学教授在准备资料的时候,他五岁的小孩子就在那边跑来跑去,在那边吵闹。他觉得实在是受不了,随手在旁边拿一本过期的杂志,翻了几页,看到一个世界地图,就把这个世界地图撕一撕,拿给这个小孩子说:你如果能够把这个地图重新组合起来,我给你五块美金。这小孩子没有看过地图,所以教授想说,至少能够让他两三个小时不会吵。把这个事情交给小孩子以后,这大学教授就继续找资料。结果没有多久,小孩子就把这个地图完全黏好。黏好以后就跟他爸爸说,我已经把它黏好。他说怎么可能!他一看,哎唷,完全正确,这世界地图黏得非常正确。他爸爸说,你怎么做到的?这小孩子说,很简单啊,这个地图看不懂,但这个杂志的后面有一个人的相状,那个人的相状我很清楚。我就把这个人的头、身体、四肢,照后面这个身体把它黏起来,前面的地图就出来了。这个时候那个哲学教授得到启示,哦,他知道整个纲要了。原来人跟世界的互动,人的心,你把它调正确了,外在的世界就正确了。

唯心识观的道理就是这样。就是说,你不要管外境怎么样,你心正,这一切法就正了。所以它这个方向是很清楚的:掌握你的心,你就掌握整个外境。就是你的心境会决定你的处境的。这是弥勒菩萨观识大。

壬七、势至观根大

净界法师:楞严经

这个根大跟前面的根大是不大一样。前面的根大是各别的观六根,这个地方是拢总地观六根,等于是都摄六根。这是一个总相的观法,看经文就容易清楚。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这个法门的当机众是大势至法王子。大势至的意思就是,这位菩萨有广大的威德力,他一举手一投足就能够震动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一切的魔王宫殿,所以叫大势至。

大势至法王子这个时候“与其同伦”,同伦就是同类,他们在因地都是共同依止念佛法门而成就无生法忍。这当中有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这五十二不是数目,是阶位,是包括了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跟等觉。那么这么多位的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们回忆在往昔恒河沙劫的时间当中,有一尊佛出世,叫无量光佛,这当中从无量光佛乃至于超日月光佛,在这一劫当中总共有十二位的如来相继地出世。这当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最后一尊,就是超日月光如来,因为这一尊佛告诉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学法门,教我修学念佛三昧。

这念佛三昧我们先搞清楚了,后面就知道它的内涵。这念佛三昧的内涵我们解释一下。这当中有两层意思:

约着所观境来说,它的所观境有四种:就是观想、观像、持名跟实相。观想就靠第六意识的想象,想象佛菩萨的依正庄严。观像是你必须有一个像,放在眼前来观察的。持名是以名号为所缘境。实相念佛,这个实相念佛的所观境是真如实相。在本经当中,所谓的念佛三昧是偏重于前面三个,就是观想、观像还有持名。观想、观像本经叫作忆佛,忆念佛的依正的功德,持名本经里面叫念佛,忆佛念佛。这个地方是约着它的所观境来作区分。

约着能观的智慧,蕅益大师把念佛三昧区分成三种:

第一个是唯念自佛。就是说,你在念佛时候,不管忆佛念佛,你的内心当中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看有些人,他念佛的时候,他念一句佛号,他重点不是那个佛号,他重点是在观察念佛是谁。说我为什么能够念佛呢?那个能念的心在哪里?它从什么地方而来?所以这个地方,如果是唯念自佛的话,是通于整个其他的二十四个圆通,完全相同。

第二个,唯念他佛。唯念他佛就是说,你在忆佛念佛的时候,你是完全只忆念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的依正功德。这个我们讲就是有点心外求法,偏重事修,唯念他佛。

第三个是自他俱念。就是有理有事,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自他不二当中来念佛,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体性是无差别的。阿弥陀佛是存在我的心中,我也存在阿弥陀佛的心中,从自他不二当中来带动这个佛号。我们常说,“托彼名号,显我自性”,十万亿佛土其实不离开我一念心性。既然不离开我一念心性,为什么要念佛呢?我要假借佛号把它带出来,假借佛号把它显现出来。这叫自他俱念。

这叫“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个地方就是有这么多的差别,有的约着所观境,有的约着能观的智,作一个区分。你这两段大概清楚了,后面我们讲到正文的时候就容易清楚。

当然,〈念佛圆通章〉跟其他二十四个圆通是不太一样,它是一种他力法门。其他的二十四圆通偏重在自力法门。它们的差别,我们下一堂课再详细地说明。

0:00 / 0: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要义1
大佛顶首楞严经2-要义2
大佛顶首楞严经1
大佛顶首楞严经2
大佛顶首楞严经3
大佛顶首楞严经4
大佛顶首楞严经5
大佛顶首楞严经6
大佛顶首楞严经7
大佛顶首楞严经8
大佛顶首楞严经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9
大佛顶首楞严经20
大佛顶首楞严经21
大佛顶首楞严经22
大佛顶首楞严经23
大佛顶首楞严经24
大佛顶首楞严经25
大佛顶首楞严经26
大佛顶首楞严经27
大佛顶首楞严经28
大佛顶首楞严经29
大佛顶首楞严经30
大佛顶首楞严经31
大佛顶首楞严经32
大佛顶首楞严经33
大佛顶首楞严经34
大佛顶首楞严经35
大佛顶首楞严经36
大佛顶首楞严经37
大佛顶首楞严经38
大佛顶首楞严经39
大佛顶首楞严经40
大佛顶首楞严经41
大佛顶首楞严经42
大佛顶首楞严经43
大佛顶首楞严经44
大佛顶首楞严经45
大佛顶首楞严经46
大佛顶首楞严经47
大佛顶首楞严经48
大佛顶首楞严经49
大佛顶首楞严经50
大佛顶首楞严经51
大佛顶首楞严经52
大佛顶首楞严经53
大佛顶首楞严经54
大佛顶首楞严经55
大佛顶首楞严经56
大佛顶首楞严经57
大佛顶首楞严经58
大佛顶首楞严经59
大佛顶首楞严经60
大佛顶首楞严经61
大佛顶首楞严经62
大佛顶首楞严经63
大佛顶首楞严经64
大佛顶首楞严经65
大佛顶首楞严经66
大佛顶首楞严经67
大佛顶首楞严经68
大佛顶首楞严经69
大佛顶首楞严经70
大佛顶首楞严经71
大佛顶首楞严经72
大佛顶首楞严经73
大佛顶首楞严经74
大佛顶首楞严经75
大佛顶首楞严经76
大佛顶首楞严经77
大佛顶首楞严经78
大佛顶首楞严经79
大佛顶首楞严经80
大佛顶首楞严经81
大佛顶首楞严经82
大佛顶首楞严经83
大佛顶首楞严经84
大佛顶首楞严经85
大佛顶首楞严经86
大佛顶首楞严经87
大佛顶首楞严经88
大佛顶首楞严经89
大佛顶首楞严经90
大佛顶首楞严经91
大佛顶首楞严经92
大佛顶首楞严经93
大佛顶首楞严经94
大佛顶首楞严经95
大佛顶首楞严经96
大佛顶首楞严经97
大佛顶首楞严经98
大佛顶首楞严经99
大佛顶首楞严经100
大佛顶首楞严经101
大佛顶首楞严经102
大佛顶首楞严经103
大佛顶首楞严经104
大佛顶首楞严经105
大佛顶首楞严经106
大佛顶首楞严经107
大佛顶首楞严经108
大佛顶首楞严经109
大佛顶首楞严经110
大佛顶首楞严经111
大佛顶首楞严经112
大佛顶首楞严经113
大佛顶首楞严经114
大佛顶首楞严经115
大佛顶首楞严经116
大佛顶首楞严经1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18
大佛顶首楞严经119
大佛顶首楞严经120
大佛顶首楞严经121
大佛顶首楞严经122
大佛顶首楞严经123
大佛顶首楞严经124
大佛顶首楞严经125
大佛顶首楞严经126
大佛顶首楞严经127
大佛顶首楞严经128
大佛顶首楞严经129
大佛顶首楞严经130
大佛顶首楞严经131
大佛顶首楞严经13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欲令正法重现,当推楞严大经

《楞严经》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楞严经》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

为什么邪见的过失,比散动还严重

丑三、治失坏因 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随释此因...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八载寒窗读楞严,超度冤亲径升天

宣统二年,(一九一0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

是什么样的因缘而堕畜生道

己三、示畜生趣 畜生是什么意思呢?他内心愚痴,而不能...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什么意思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夫妻闺房之礼的戒忌和求子之道

夫妻之间的相处,虽然是人伦之始,但如不能节制,以致...

心法两空是真实相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

为妻之道与七种妻子

佛陀在【玉耶女经】中对玉耶女说了为妻之道: 1、不要...

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是循业发现而已

《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做一个说明,如来藏简...

【佛教词典】檀弥罗

(人名)王名。王为恶逆,破塔毁寺。以剑杀害西天第二...

【佛教词典】感情

人类的精神活动可分为知、情、意等三种状态,其中,可...

什么是有漏与无漏种子

我们一般人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是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

虚云老和尚的禅风

今天给各位介绍虚云老和尚及其禅风。虚云老和尚的前生...

出家与在家的比较

下边就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了。这个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

助念只是辅助,临终者才是主导

问: 近日市面上流行一套开封念佛团,团长程晋林讲话...

做人的七品

生而为人不能没有品,没有品,生活就会与现实脱节,就...

电脑族应常吃的食物

整天忙于电脑前工作的人群易受亚健康影响,工作是无法...

气功和巫婆能治病是什么道理

有人曾问我:佛教可以通过因果的道理令人迷途知返,改...

药王菩萨——施予众生良药,救治身心病

农历四月廿八是药王菩萨的圣诞。药王菩萨是极乐世界阿...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

人身不用来修行,实在可惜

世间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从健康来看。你想要健康,...

只念佛不学其他经典可以吗

问: 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

参禅与修净土的人,还需要研读经教吗

原文: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